㈠ 印度史上自公元前600年至亞歷山大的入侵是什麼時期
印度十六雄國時期
㈡ 曾經是中國的屬國,卻征服不了亞歷山大的是哪個國家
古代印度是歷史上的一個地理概念,指的是現在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整個南亞地區。「印度」是由我國唐代僧人玄奘所譯。目前大體上可以推測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大約是從公元前2300年開始的。而這個時期的文化則被稱為哈拉巴文化。
公元3世紀,貴霜帝國逐漸走向分裂裂,安度羅也在這一時期銷聲跡旃陀羅笈多領導的笈多家族逐漸強盛起來,結束了紛亂的局面,建立了笈多王朝為印度的古文明時期畫上了句點。印度從公元前15世紀的吠陀時代開始,始終保持著自己鮮明的文化特色,同時也是人類文明最古老的發源地之一。在漫長的時間里印度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不愧為古典文明中的一朵奇葩。
㈢ 亞歷山大大帝建立的帝國持續了多長時間
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亞歷山大帝國 亞歷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
馬其頓王腓力二世在位的時候征服了整個希臘,其子亞歷山大後來整合了希臘的力量開始東征,建立了史上有名的亞歷山大帝國。腓力二世最終征服希臘的時間是公元前338年,前337年成立「希臘聯盟」,即「科林斯聯盟」。
亞歷山大帝國版圖包括今天的希臘、馬其頓、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塞普勒斯、土耳其、黎巴嫩、敘利亞、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約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全境或大部,印度小部分
「讓我們把戰爭帶給亞洲,把財富帶回希臘」。這是希臘最著名的雄辯家的雄心,只可惜當時的希臘已失去了當年的氣勢,處於日暮西山的時候了。但事隔幾年,馬其頓的國王亞歷山大率領浩浩盪盪的大軍踏上了征服亞洲的征途。
馬其頓是希臘北部一個貧瘠落後,默默無聞的城邦,到腓力二世時,這個城邦走向強盛。公元前338年,腓力二世擊敗反對他的希臘聯邦,真正確立起他在全希臘的霸主地位。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波斯派來的刺客殺死在他女兒的婚禮上。亞歷山大,腓力二世的兒子,當年年僅20歲就繼位了。
亞歷山大從小興趣廣泛又聰明勇敢,12歲時曾馴服過別的騎手不能駕馭的烈馬。13歲到16歲,他的父親為他聘請了當時希臘「最博學的人」亞里斯多德作家庭教師,他向老師學習了哲學、醫學、科學等各方面的知識。他最喜歡的書是《伊利亞特》,他一心想向阿喀琉斯學習,創下輝煌的偉績。腓力二世被害後,希臘被征服的城邦認為這是擺脫馬其頓帝國控制與奴役的天賜良機,他們紛紛起義暴動,但年輕的亞歷山大在短短的兩年裡就平息了騷動。為了維持龐大的軍隊以鎮壓希臘各城邦的反馬其頓運動,為了實現自己征服世界的野心,亞歷山大把目光放向了領土遼闊、資料豐富、財富滾滾的波斯。
公元前334年的春天,亞歷山大率領35000人的大軍和160艘戰艦,開始了遠征東方的行動。行前,他把自己的所有地產收入、奴隸和畜群分贈給人。一位大將迷惑地問道:「請問陛下,您把財產分光,給自己留下什麼?」
「希望」。亞歷山大說:「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無窮的財富!」
將士們被亞歷山大的雄心所激勵,他們決心隨他到東方去掠奪更多的財富。
亞歷山大率領部隊首先佔領了小亞細亞,消滅了那裡少量的波斯軍隊;然後他又揮師北上,向敘利亞進軍在伊蘇城,他打敗波斯王大流世三世,並俘獲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看著大流士豪華的宮殿,亞歷山大贊不絕口:「這樣才象個國王!」
接著,亞歷山大向南進軍敘利亞和腓尼基,又派手下大將攻佔了大馬士革,從大流士的軍械庫里獲得大量戰利品。他親自率領部隊南下,經過7個月的艱苦戰斗,攻下了推羅城,把推羅城的3萬居民賣為奴隸。
亞歷山大圍攻推羅城時,大流士三世曾派使者求見亞歷山大,願意出巨款贖回他的母親、妻子和女兒。還要割讓半個波斯帝國給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的一員大將帕曼紐心滿意足地說:「如果我是亞歷山大,我就接受這個條件。」亞歷山大則毫不動心,他說:「我不是帕曼紐,我是亞歷山大。」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切斷波斯陸軍與海上艦隊的聯系後,長驅直入埃及,自稱是太陽神「阿蒙之子」。他親自勘查設計,在尼羅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亞歷山大城,他要它永存人世,做為他偉大戰績的紀念碑。埃及的法老為亞歷山大加上了「法老」的稱號。在慶功的宴會上,亞歷山大分外興奮,他說:「英雄的偉大就在於不斷開拓疆土,不斷增加權力,盡情享受美味佳餚和少女的美色。」
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率軍穿過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在高加米拉平原和波斯進行生死決戰。大流士三世敗退,被自己的部下殺死。亞歷山大在巴比倫、蘇薩、波斯波利斯和埃克巴坦各波斯王宮,掠奪了金銀財富達15萬塔蘭特。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徹底擊敗了大流士的繼位人,征服了整個波斯帝國。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領軍隊離開中亞,南下侵入印度,在印度河谷建立了兩座亞歷山大城,迅速佔領了西北印度的廣大地區。他想進一步征服印度的心臟地帶,向恆河流域進發。但此時亞歷山大的士兵已厭倦了長期的緊張戰爭,再加上印度的炎熱、暴雨和疾病,他們拒絕前進,要求回家。他們紛紛舉行集會,發生嘩變,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擊。亞歷山大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公元前325年,將大部隊撤出印度。
亞歷山大的部隊分兩路撤回。一路在海軍將領涅阿霍斯的率領下取海道由伊朗海灣入波斯灣;一路由亞歷山大親自率領,從陸路經卡曼尼亞沙漠而歸。公元前324年初,兩路大軍會師在巴比倫境內的奧皮斯城。由於長途跋涉,亞歷山大的部隊損傷極大。將近10年的亞歷山大遠征,終於結束了。亞歷山大將巴比倫作為首都。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它的版圖西起希臘、馬斯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葯殺水。
在遠征以前,亞歷山大認為希臘民族是世界獨一無二的民族,只有這個民族才真正具有開化的文明,而其他非希臘民族都是野蠻的民族。隨著東征,亞歷山大逐漸認識到波斯人和希臘人一樣具有傑出的智慧和才能,他們也應該受到尊敬。因而亞歷山大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改變,他認為各民族應該是公平平、等和睦相處。他因此產生了一個偉大的計劃,想讓波斯人、希臘人與馬其頓人結為友好的同伴。為了促進馬其頓人和波斯人、東方人的融合,亞歷山大和大夏貴族羅克珊娜結婚,並鼓勵馬其頓人和東方女子結婚。在蘇薩城,亞歷山大舉行了一次盛大奢華的結婚典禮,他親自和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兒斯塔提拉結婚。同一天舉行婚禮的馬其頓將士有1萬對之多。在婚禮上,亞歷山大宣布:馬其頓人和東方女子結婚,可以享受免稅權利,他還給新婚夫婦饋贈了許多禮物。
在巴比倫,亞歷山大還整編一隻龐大的軍隊,將3萬波斯青年編入馬其頓部隊。並准備繼續進行遠征。他計劃侵入阿拉伯與波斯帝國北面的土地,還想再次入侵印度征服羅馬,迦太基和地中海西岸地區。但不幸的是公元前323年6月,亞歷山大突然患惡性瘧疾,從發病到生命結束僅10天時間。他匆匆離開了世界。
由於死亡的突然降臨,亞歷山大未明確他的接班人,導致爭奪王權的激烈斗爭。在斗爭中,他的母親、妻子與兒女都被反對黨殺死。將領們紛紛擁兵自立為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馬其頓王國從此分裂為若干個希臘化的國家。亞歷山大龐大的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13年。
亞歷山大的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開拓了人們的眼界。東方的城市出現了優美的希臘式雕塑和建築,東方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入希臘、西方,豐富了西方的知識寶庫。亞歷山大的東征,還開辟了東西方貿易的通路。他在東方建立的幾十座城市,都逐漸發展成為商業中心。如埃及的亞歷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
後亞歷山大時期的格局
亞歷山大死後,由於他的遺言:「把王位交給最強的人」,所以帝國被四位大將分割。最終,公元前301年在弗里基亞的伊浦蘇斯之役(又被稱為繼承者之役)結束了爭執。
後亞歷山大時代版圖亞歷山大的帝國最初被分割為四大部分(見右圖):
藍色為埃及托勒密王朝
黃色為塞琉西王國
綠色為卡山德的馬其頓王國
橙色為Lysimachus的色雷斯王國
卡山得統治希臘,呂辛馬庫斯占據色雷斯,被稱為「勝利者」的塞琉古一世(Seleucus I)得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而托勒密一世(Ptolemy I)分得黎凡特Levant(指地中海東部諸國)和埃及。安提柯一世(Antigonus I) 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建立了短暫的統治,但很快就被另外四個將領擊敗。對印度領土的控制也只是曇花一現,當塞琉古一世被旃陀羅笈多·孔雀(Chandragupta Maurya)(孔雀王朝的第一個皇帝)擊敗時即歸於結束。
到公元前270年, 上述希臘化(Hellenistic)的國家經過吞並戰爭剩下了::
●以馬其頓-希臘為中心的卡山得王朝
●亞洲的塞琉西帝國
●占據埃及和敘利亞的托勒密王朝
到公元前一世紀大多數西部的希臘化地區都被羅馬共和國Roman Republic吞並. 而東部的希臘化地區則由於安息帝國Parthian Empire的擴張和大夏王國Greco-Bactriankingdom(也稱吐火羅)的脫離而被明顯的減弱。
㈣ 最早的印度帝國亞歷山大大帝如何征服印度河谷地的
公元前4世紀,恆河東部谷地出現了摩揭陀王國。兩個世紀前喬答摩曾在此向弟子佈道。這里成了北印度絕大多數國家和部族走向統一的斗爭中心。政治統一的需要和達成統一的手段在印度無力阻止外敵入侵的問題上展現出來。作為約公元前500年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的一個結果印度河谷地成了波斯帝國的一個省(管轄地),每年需交黃金年貢和提供雇傭兵。在著名的馬其頓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推翻了波斯帝國之後,他揮師東進,穿越興都庫什山進入印度河上游(公元前327—326年)。他雖然在印度呆了不到兩年,但卻橫掃了旁遮普的大部分地區,與地方羅們進行戰斗和談判,並在該地區設置了馬其頓官員。盡管亞歷山大的入侵第一次為印度歷史提供了可考日期,但它在印度人心目中卻幾乎沒留下印象,甚至當時的記載也沒提及他的名字。然而,這次入侵加強了印度人與希臘語世界的文化交流,而且更為直接的是,它開辟了在印度建立一個強大國家的道路。
㈤ 亞歷山大為什麼沒有徵服印度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率領軍隊離開中亞,南下侵入印度,在印度河谷建立了兩座亞歷山大城,迅速佔領了西北印度的廣大地區。他想進一步征服印度的心臟地帶,向恆河流域進發。但此時亞歷山大的士兵已厭倦了長期的緊張戰爭,再加上印度的炎熱、暴雨和疾病,他們拒絕前進,要求回家。他們紛紛舉行集會,發生嘩變,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擊。亞歷山大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公元前325年,將大部隊撤出印度。
㈥ 公元前327年,哪個國王侵入了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在滅亡波斯帝國後侵入了印度河流域,亞歷山大試圖乘勝東進,制服恆河流域。但懾於摩揭陀國的強大,加上士兵在連年爭戰中已經厭倦這樣的生活,厭倦了討伐,於是亞歷山大放棄了原來的計劃於兩年後返回了巴比倫。此時,西北地區由於亞歷山大的撤退,留下了一個政治空白,同時也給了時刻准備著的旃陀羅笈多一個天賜良機。
孔雀王朝時代的玉牛
㈦ 亞歷山大東征印度的時候,中國正處在什麼朝代
亞歷山大進入印度於公元前327年,次年希達斯皮斯河戰役爆發,馬其頓人大敗印度軍,公元前325 年,亞歷山大的軍隊從印度分成海陸兩路撤退。第二年,他們回到馬其頓帝國的新都——巴比倫。
而這時中國正是戰國晚期,公元前351年,秦軍包圍了魏國固陽,迫使其投降.
公元前340年,秦國衛鞅率軍設計生擒魏公子昂,大破魏軍,奪回河西一帶.
公元前338年,秦又進攻魏國的岸門,俘虜了魏將魏錯.
公元前332年,秦將大造良公孫衍大舉攻魏,整個戰爭歷時兩年,攻取了魏國上郡的雕陰,俘虜了魏將龍賈,斬首8萬.龍賈是魏國西邊邊界主將,建造了魏國中原長城.蘇代說:"龍賈之戰,岸門之戰,封陵之戰,高商之戰,趙庄之戰,秦之所殺三晉之民數百萬,其生者皆死者孤也."這一戰,使得魏國上郡,河西郡主力被一舉殲滅.
公元前331年,秦又出軍向東,攻取了曲沃,焦.同時義渠發生內亂,秦庶長操帶兵平定.義渠王稱臣.
公元前329年,秦又從河西越過黃河,攻取了汾陰,皮氏.
公元前328年,秦公子華和張儀一起進攻魏的蒲陽,又打敗趙國,奪得藺.
公元前327年(秦惠王十一年)義渠以國為秦縣,以君為秦臣,正式成為秦國的屬地。
但是,義渠國仍然明服暗不服。公元前327年,秦又伐義渠,此次戰爭,秦兵曾將義渠郁郅城(今慶陽)奪去。義渠失敗,再次向秦稱臣。公元前320年,秦惠王曾深入義渠腹地游觀北河,到達靈州、夏州等地(即今寧夏)。
比起漢朝與羅馬,秦與亞歷山大的擦肩更令人惋惜啊~~
㈧ 印度在歷史上被征服過幾次
印度的歷史就是一次次被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藍紫色區域為嚈噠帝國)
五,穆斯林的入侵。
1,馬默德於998年繼位,成為突厥人在阿富汗建立的伽色尼王朝蘇丹。998年到1030年,統治了南從印度洋北到阿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
1001年後,馬默德蘇丹在26年間17次遠征印度,他是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對印度佛教大肆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