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吉二代什麼顏色好看

印度吉二代什麼顏色好看

發布時間:2022-08-29 22:38:03

㈠ 印度吉二代多少錢

吉二代網路
印度吉二代多少錢?2018年吉二代最新價格!
759閱讀 吉二代網路 2019-03-13 10:54:45
相關葯品
吉利德二代 | 吉二代 | 哈瓦尼(Harvoni)

品牌: Hepcinat-lp
單位: 28 片/瓶
結構: 片劑
價格: 查看葯品詳情
吉二代是一種新型的丙肝新葯,是由90 mg雷迪帕韋和400 mg索非布韋組成的復合片劑。在治療丙肝的1、4、6型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對於丙肝的治癒率在98%以上。

吉二代價格因為匯率的變化而有一些微動,在印度吉二代的售價是25000盧比(約2717元人民幣)/瓶。
現在市場上出現很多吉二代假葯,為了確保患者能用上正規葯廠生產的吉二代,患者一定要通過正規途徑購買吉二代。

㈡ 如何辨別丙肝新葯印度吉二代真偽

側面的生產日期、價格部分,正品字體大小欠規則,
由小圓點組合成字,類似老式針式列印機打出來。
假葯字體大小規則,平滑。色深。
很簡單的分辨,直接去找 // 盛太合醫葯醫療 // 就可以mai到。
.
.
.
.
我可以抱你嗎
張惠妹
外面下著雨
猶如我心血在滴
愛你那麼久
其實算算不容易
就要分東西
明天不再有關系
留在家裡的衣服
有空再來拿回去
不去想愛都結了果
捨不得拚命找借口
不勉強你再為了我
心不在留不準是痛
我可以抱你嗎愛人
讓我在你肩膀哭泣
如果今天我們就要分離
讓我痛快地哭出聲音
我可以抱你嗎愛人
容我最後一次這樣叫你
你也不得已
我會笑笑地離去

㈢ 吉四代與印度吉二代,印度吉三代有什麼區別

and" long hospital energy-saving "country roads,

㈣ 美國版吉二代圖片

現在印度版的多一些。
因為價各很低的。
在《盛康合醫葯醫療》這兒有的。
。。
~~
==
崔、於二學士,當是試文之官。公詩雲:「
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唐詩紀事》:
崔國輔,吳郡人,初授許昌令,
累遷集賢直學士、禮部員外郎
。《唐書》:於休烈,開元初第進士,自秘書省正字,
累遷集賢殿學士,轉比部員外郎。《唐六典》:開元十三年,
召學士張說等,宴於集仙殿,改名集賢殿,
修書所為集賢殿書院。
五品以上為學士,六品以下為直學士。

㈤ 印度吉二代有什麼特殊的作用和特點

.

印 度 產 的 吉 二 有 兩 種 兩 家 公 司 生 產,一 家 是 n a t c o 還 有 是H E T ER O ,現 在 大 部 分 購 買 的 都 是 印度 n a t c o 廠 家 的 , 我 之 前 通 過 「杭 州 五 舟 」 就 買 過這 個 吉 二 代 , 和 印 度當 地 醫 院 做 的 視頻 會 診 由 醫 院 發 葯 過來 。 如 果 要買 這 個 葯 的 話 你 可 以 問下 「 杭 州 五 舟 」

杭 州 五 舟 t e l:( 4 0 0 —— 1 5 0—— 8 0 8 9 )


.


.


.


.


.


.


.


.


.


.


....................................................................


....................................................................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著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閑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干、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概括,他說: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銳,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當然,這里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歷代文人,凡是讀過《示兒》詩的無不為之感動。早在南宋當時,劉克庄就有一首絕句說:

不及生前見虜亡,放翁易簀憤堂堂。遙知小陸羞時薦,定告王師入洛陽!

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滅亡之後,南宋政府從淮西調兵進駐開封城內,並從開封分兵收復了洛陽之後,劉氏在興奮之際,想到陸游的子孫一定會遵從他的遺囑,把這個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長,那個歌舞湖山、奸臣當道的南宋小朝廷連暮氣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況這「方張之寇」的蒙古大軍呢?多虧廣大愛國軍民奮起阻擊,才使得這個風雨飄搖的政權又延續了四十多年。這時南宋遺民林景熙寫了一首《讀陸放翁詩卷後》,詞意極為沉痛,其末四句雲:

青山一發愁濛濛,干戈況滿天南東。 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這是說,陸游臨終時以不見「九州同」為憾事,現在他的孫子們卻看到了種這局面,但是統一中國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興的元帝國,這樣的消息在家祭時怎樣告訴他老人家呢?以上所舉兩首詩,前一首洋溢著「漫卷詩書喜欲狂」的激情,後一首抒發了「亡國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兒》詩引發的。他們的愛國熱情與陸游息息相通。

其他評述陸詩而特別提到《示兒》這首的,就我所見,不下三十餘家(請參看我與孔繁禮同志同纂的《陸游研究資料匯編》),或者說它有宗譯「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說它與杜甫「一飯不忘」的忠君愛國相同,也有讀後嘆息泣下的,也有作詩同情寄慨的。足見這首詩情真語摯,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諸人,大都是受了此詩的感染而引起共鳴,卻未暇對它的內容作細致的分析。值得參考和向讀者推薦的,要數當代朱自清先生的《愛國詩》一文。在這篇文章里,他把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愛國詩分為三個項目:一是忠於一朝,也就是忠於一姓;其次是歌詠那勇敢殺敵的將士;再其次是對異族的同仇。並指出第三項以民族為立場,范圍更為廣大。他認為陸游「雖做過官,他的愛國熱誠卻不僅為了趙家一姓。他曾在西北從軍,加強了他的敵愾。為了民族,為了社稷,他永懷著恢復中原的壯志。」因此在歷代愛國詩中,他特別推崇這首《示兒》詩,並對它做了具體的分析:

《示兒》詩是臨終之作,不說到別的,只說「北定中原」,正是他的專一處。這種詩只是對兒子說話,不是什麼遺疏遺表的,用不著裝腔作勢,他盡可以說些別的體己的話;可是他只說這個,他正以為這是最體己的話。詩里說「元知萬事空」,萬事都擱得下;「但悲不見九州同」,只這一件擱不下。他雖說「死去」,雖然「不見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師」終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囑他兒子「家祭無忘告乃翁」!教兒子「無忘」,正見自已的念念不「忘」。這是他的愛國熱誠的理想化;這理想便是我們現在說的「國家至上」的信念的雛形。……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見《朱自清選集》,1952年開明書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個深情的愛國者,新、舊詩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對陸游其人其詩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從《示兒》詩中看到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換言之,也就是陸游愛國思想的進步性和它所達到的高度。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略加說明和補充:第一,陸游熱愛祖國是和他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緊密結合的,既包括對「忍死望恢復」的中原「遺民」的深切懷念,也包括對「歲輦金幣輸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與哀憫。其次是他對祖國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繫念,如「三萬里之黃河」和「五千仞之太華」,以及「兩京宮闕」等等。再則是他對民族語言和整個民族文化的愛護,惟恐在異族的長期統治下遭到破壞與同化,以致「東都兒童作胡語」,甚至整個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變了漢族的生活習慣,忘記了自己祖先的傳統(有關例證,詳見拙著《陸游傳論》下編第四章)。這些才是他「但悲不見九州同」和熱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愛國思想的根本內容。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對家鄉、對祖國和對自己的人民、對優秀傳統的愛。陸游詩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正是這些。因此朱文聲稱:「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這個評價雖顯得過於強調,有抹殺他人之嫌,但為了指出特色,我們應該承認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兒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距陸游寫出他的《示兒詩》雖已過去七、八百年,但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誠,仍然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詩里「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哀音,對祖國統一,認同回歸,仍然是一個有力的呼喚!

一○三八年西夏昊稱帝後,連年侵宋。由於積貧積弱,邊防空虛,宋軍一敗於延州,再敗於好水川,三敗於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延州當西夏出入關要沖,戰後城寨焚掠殆盡,戍兵皆無壁壘,散處城中。此詞可能即作於知延州時。原有數闋,皆以「塞下秋來」為首句,歐陽修嘗稱為「窮塞外之詞」(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一)。但流傳至今的卻只有此詞。詞的上片著重寫景,而景中有情;下片著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這恰與《蘇幕遮》彷彿。但它的題材與風格卻是有別於《蘇幕遮》的。首句「寨下秋來風景異」,點明地域、時令及作者對邊地風物的異樣感受。次句「衡陽雁去無留意」以南歸大雁的徑去不留,反襯出邊地的荒涼,這是托物寄興。接著,「四面邊聲」三句,用寫實的筆法具體展示出塞外風光,而著重渲染戰時的肅殺氣象。「長煙落日」,畫面固不失雄闊,但續以「孤城閉」三字氣象頓然一變,而暗示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過片後「濁酒一杯」二句,寫戍邊將士借酒澆愁,但一杯濁酒怎能抵禦鄉關萬里之思?久困孤城,他們早已歸心似箭,然而邊患未平、功業未成,還鄉之計又何從談起?「羌管悠悠」句刻劃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鄉戀益見濃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將軍戰士之感傷,並點出他們徹夜無眠、鬢發染霜、淚下如霰的正是這種感傷之情。不言而喻,此詞表現邊地的荒寒和將士的勞苦,流露出師老無功、鄉關萬里的悵恨心聲,其情調與唐人建功異域、追奔逐北的邊塞詩迥不相同。但范仲淹到延州後,選將練卒,招撫流亡,增設城堡,聯絡諸羌,深為西夏畏憚,稱「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此詞慷慨悲涼,同樣表現了他抵禦外患、報國立功的壯烈情懷。而更值得重視的則是,范仲淹以其守邊的實際經歷首創邊塞詞,一掃花間派柔靡無骨的詞風,為蘇辛豪放詞導夫先路。

范仲淹的《漁家傲》變低沉婉轉之調而為慷慨雄放之聲 ,把有關國家、社會的重大問題反映到詞里,可謂大手筆。

范仲淹守邊時,作《漁家傲》歌數闋,皆以「塞下秋來 」為首句 ,頗述邊鎮之勞苦,歐陽修嘗稱為「窮塞主」之詞雲雲。現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來風景異」,「塞下」點明了延州的所在區域。當時延州為西北邊地 ,是防止西夏進攻的軍事重鎮 ,故稱「塞下」。「秋來」,點明了季節。「風景異」,概括地寫出了延州秋季和內地大不相同的風光。作者用一個「異」字概括南北季節變換之不同,這中間含有驚異之意。「衡陽雁去無留意」。雁是候鳥,每逢秋季 ,北方的雁即飛向南方避寒。古代傳說,雁南飛,到衡陽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說:「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

詞里的「衡陽雁去」也從這個傳說而來。「無留意」是說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奮飛,毫無留戀之意 ,反映了這個地區到了秋天 ,寒風蕭瑟,滿目荒涼。下邊續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戰地景象:「四面邊聲連角起」。起謂「邊聲」,總指一切帶有邊地特色的聲響。這種聲音隨著軍中的號角聲而起,形成了濃厚的悲涼氣氛,為下片的抒情蓄勢。「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上句寫延州周圍環境,它處在層層山嶺的環抱之中;下句牽挽到對西夏的軍事斗爭。「長煙落日」,頗得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神韻,寫出了塞外的壯闊風光。而在「長煙落日」之後,緊綴以「孤城閉」三字,把所見所聞諸現象連綴起來,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畫面,隱隱地透露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

下片起句「濁酒一杯家萬里」,是詞人的自抒懷抱。他身負重任,防守危城,天長日久,難免起鄉關之思。這「一杯」與「萬里」數字之間形成了懸殊的對比,也就是說,一杯濁酒,銷不了濃重的鄉愁,造語雄渾有力 。鄉愁皆因「燕然未勒歸無計」而產生。

燕然 ,山名,即杭愛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漢和帝永元元年(89),竇憲大破北匈奴,窮追北單於,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還」(《後漢書·和帝紀》)。詞意是說,戰爭沒有取得勝利,還鄉之計是無從談起的,然而要取得勝利,更為不易。「羌管悠悠霜滿地」,寫夜景,在時間上是「長煙落日」的延續 。羌管 ,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發的是凄切之聲,深夜裡傳來了抑揚的羌笛聲,大地上鋪滿了秋霜,耳聞目睹盡皆給人以凄清、悲涼之感。下句:「人不寐」,補敘上句,表明自己徹夜未眠,徘徊於庭。「將軍白發征夫淚」,由自己而及征夫 ,總收全詞。愛國激情,濃重鄉思,兼而有之,構成了將軍與征夫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這種情緒主要是通過全詞景物的描寫,氣氛的渲染,婉曲地傳達出來,情調蒼涼而悲壯。

這首邊塞詞既表現將軍的英雄氣概及征夫的艱苦生活,也暗寓對宋王朝重內輕外政策的不滿。

[創作背景]六十八歲的放翁,罷歸山陰故里已經四年。但平靜的村居生活並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靜下來。此時雖值初秋,暑威仍厲,天氣的熱悶與心頭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將曉之際,他步出籬門,以舒煩熱,心頭悵觸,寫下兩首詩。這里選了其中一首。

[內容評析]詩一開始劈空而來,氣象森嚴。山河本來是不動的,由於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這黃河、華山不僅雄偉,而且虎虎有生氣。但大好河山,陷於敵手,怎能不使人感到無比憤慨!這兩句意境闊大深沉,對仗工整。

「遺民淚盡胡塵里」的「盡」字,更含無限酸辛。眼淚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盡?但即使「眼枯終見血」,那些心懷故國的遺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馬隊揚起的灰塵,隔不斷他們苦盼王師的視線。以「胡塵」作「淚盡」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結句「南望王師又一年」,一個「又」字擴大了時間的上限。遺民苦盼,年復一年,但路遠山遙,他們哪裡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們忘記得乾乾凈凈!詩人極寫北地遺民的苦望,實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頭的失望。全詩以「望」字為眼,表現了詩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轉的心情。這是悲壯深沉的心聲。詩境雄偉、嚴肅、蒼涼、悲憤,讀之令人奮起。

[難詞注釋]①三萬里河:指黃河。②五千仞岳:指華山。黃河和華山都在金人佔領區內。③胡塵:這里指金人入侵中原。④王師:指南宋的軍隊。

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王夫之對於詩歌藝術頗多會心之論,他曾以小幅繪畫為喻,揭示絕句短詩含蘊深廣意境的特點,是很有啟發性的。其說見《姜齋詩話》卷二:

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一「勢」字宜著眼。若不論勢,則縮萬里於咫尺,直是《廣輿記》前一天下圖耳。五言絕句,以此為落想時第一義。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住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墨氣所射,四表無窮,無字處皆其意也。

在方尺的畫幅中,收攝萬里的風光,決不是將山河城郭按比例縮小而羅列於紙上。藝術作品塑造了生動的典型形象,可以引起豐富的聯想,雖著墨不多,而意境則浩無際涯,頗難以道里計。

不過王夫之認為只有盛唐絕句能得意余言外的妙境,則未必盡然。他所舉崔顥《長干行》,含情脈脈,蘊藉有致,實為詩意之一境,如司空圖《詩品·含蓄》標舉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前人論詩歌意境的,常常嚮往於這種境界。清王士禛的崇尚「天外數峰,略有筆墨,意在筆墨之外」(《蠶尾續文》),便是例子。然而,我們還可以看到,別有一種凌雲健筆,龍騰虎躍於尺幅之上,而氣吞萬里,有如司空圖所雲「真體內充」,「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詩品·雄渾》)的風概,一般出於長篇歌行或律句,而宋代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之二》也深得其妙。此詩仍屬絕句,其為咫尺有萬里之勢,與崔顥《長干行》相比照,似乎更當得起「墨光四射,四表無窮」的崇高評價。

陸游是南宋愛國詩人,面臨祖國分裂的劇變時代,早懷報國大志,中年從軍西南,壯闊的現實世界、熱烈的戰地生活,使他的詩歌境界大為開闊。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憶的「中年始少悟,漸欲窺宏大」;《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所自述的「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刀尺」。浩氣吐虹霓,壯懷郁雲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蟲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陰,而志氣不衰,鐵馬冰河,時時入夢,「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對中原淪喪的無限憤慨,對廣大民眾命運的無限關切,對南宋統治集團苟安誤國的無限痛恨,在這首七絕四句中盡情地傾吐出來。

「河」,指黃河,哺育中華民族的母親;岳,指東岳泰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兩句一橫一縱,北方中原半個中國的形勝,鮮明突兀、蒼莽無垠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奇偉壯麗的山河,標志著祖國的可愛,象徵著民眾的堅強不屈,已給讀者以豐富的聯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卻長期以來淪陷在金朝貴族鐵蹄蹂躪之下,下兩句筆鋒一轉,頓覺風雲突起,詩境向更深遠的方向開拓。「淚盡」一詞,千回萬轉,中原廣大人民受到壓迫的沉重,經受折磨歷程的長久,企望恢復信念的堅定不移與迫切,都充分表達出來了。他們年年歲歲盼望著南宋能夠出師北伐,可是歲歲年年此願落空。當然,他們還是不斷地盼望下去。人民的愛國熱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盪火苗,歷久愈熾;而南宋統治集團則正醉生夢死於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國恨家仇丟在腦後,可謂心死久矣,又是多麼可嘆!後一層意思,在詩中雖未明言點破,強烈的批判精神則躍然可見。

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一有雲:「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指出了對立情景的辯證交融,可以成倍地增強藝術感染力量。陸游這首詩,用歌頌高山大河的奇觀美景來襯托神州陸沉的悲痛,抒發廣大民眾的情高意切來諷刺統治者的麻木不仁;將時代社會的矛盾沖突,既全面深刻地揭露,又高度集中地概括於二十八字之中。理想與現實,熱愛與深憤,交織輝映,所給予人們的啟示超越了時間與空間的范疇,又哪裡是「百年」「萬里」所能限量呢?這種恢宏壯闊的境界,在盛唐絕句中還不多見,卻於中唐以至宋代詩人筆下不斷有所開辟,是值得我們特殊注意與珍重的。

??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沉溺於聲色,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後庭花」的曲調,借陳後主之屍,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有人說作詩「發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麼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濛冷寂的氣氛又是那麼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現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么處理,就很象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系。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於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後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里的邏輯關系是很強的。由於「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後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象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路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於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麼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像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創作背景]此詩為文天祥《指南錄》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約作於祥興二年(1279)──被元軍俘獲的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之時。元軍元帥張弘范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堅持抵抗的張世傑時,他出示了此詩以明志節。

[內容評析]「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臨生死關頭,回憶一生,感慨萬千。他抓住了兩件大事,一是以明經入仕,二是「勤王」。以此兩端起筆,極好地寫出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個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國家整個局勢而言。據《宋史》記載,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樣高舉義旗為國捐軀者寥寥無幾。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著對苟且偷生者的憤激,對投降派的譴責!

如果說首聯是從縱的方面追述,那麼,頜聯則是從橫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涼的自然景象喻國事的衰微,極深切地表現了他的哀慟。亡國孤臣有如無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無所依附,這際遇本來就夠慘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顯凄苦。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艱苦卓絕的斗爭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聯對仗工整,比喻貼切,形像鮮明,感情摯烈,讀之使人愴然!

五六句緊承前意,進一步渲染生發。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軍隊被元兵打敗後,曾從皇恐灘一帶撤退到福建。當時前臨大海,後有追兵,如何闖過那九死一生的險境,轉敗為勝是他最憂慮、最惶悚不安的事情。而今軍隊潰敗,身為俘虜,被押送過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這一聯特別富有情味,「皇恐灘」與「零丁洋」兩個帶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對,而又被作者運用來表現他昨日的「惶恐」與眼前的「零丁」,真可謂詩史上的絕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至,哀怨之情匯聚為高潮,而尾聯卻一筆宕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表現出他的民族氣節和捨身取義的生死觀。結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壯,由郁而揚,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壯歌。

[難詞注釋]①零丁洋:在廣東省珠江口。文天祥被俘後曾經此處,並做詩。②經:儒家的經典著述。漢代開始以明經取士。③四周星:四年的意思。從德硝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以全部家產充當軍費,響應朝廷號召「勤王」,至祥興元年十二月在五坡嶺戰敗被俘,正是四年時間。④皇恐灘:亦作惶恐灘,本名黃公灘,後以音近訛傳。灘在江西萬安縣境贛江中。⑤汗青:史冊。古代記事以竹簡代紙。制簡時須用火烤去竹汗(水份),稱汗青。

《後漢書·董祀妻傳》說蔡琰「感傷亂離,追懷悲憤,作詩二章」。第二章是騷體,凡三十八句。第一章是五言詩,凡一百零八句,就是本篇。這詩開頭四十句敘遭禍被虜的原由和被虜入關途中的苦楚。次四十句敘在南匈奴的生活和聽到被贖消息悲喜交集以及和「鬍子」分別時的慘痛。最後二十八句敘歸途和到家後所見所感。

初識蔡文姬,緣於焦尾琴的故事;對她坎坷悲哀的一生產生共鳴,則緣於《悲憤詩》。

蔡琰,字文姬,陳留圉(河南杞縣)人。生長在漢代,是蔡邕之女,曾在漢末董卓之亂時被俘虜到南匈奴,十二年後被曹操贖回。郭沫若有部歷史劇講文姬歸漢,裡面有文姬唱《胡笳十八拍》,據一般考證認為,文姬僅留有一首五言《悲憤詩》傳世。

她的作品,《後漢書》載其《悲憤詩》二章,一為五言體,一為楚辭體。《悲憤詩》共百另八句,詩人用真切的筆法歷述漢末戰亂之苦,戰爭的罪惡,社會的混亂,百姓的顛沛流離,以及封建禮教的罪惡:

漢季失權時,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

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海內興義師,欲共計不詳。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不顧邈冥冥,肝膽為爛腐。所略有萬計,不得令囤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語。失意幾微間,輒言「斃降虜!要當以亭刃,我曹不活汝!」豈敢惜性命,不堪其詈罵。或便加棰杖,毒痛參並下。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彼蒼者何辜?乃遭此厄禍。]

這種現實主義,史詩般地描述,既具漢魏古風而又過之。漢末詩歌中寫的「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詩》),一樣讀來讓人扼腕。緊接著詩人敘說沒入匈奴後的思鄉之情,以及全詩的主題部分,骨肉分離和自己是不是該歸漢的猶疑:


㈥ 印度吉二代和孟加拉吉二代哪個好

.

印 度 N a t c o 的 吉 二 代 比 較 靠 譜, 網 上 查 下 圖 片 很 好 找 的。我之 前 通 過 「 杭 州五 舟 」就 買 過 這 個 吉 二 代,和 印 度 當 地 醫院 做 的 視 頻 會 診 由 醫 院 發 葯 過 來 。我 吃 了 半 個 月 就 見 效 了 。如 果 要 買 這 個 葯 的 話 你 可 以 問 下 「 杭 州 五 舟 」

杭 州 五 舟 t e l:( 4 0 0 —— 1 5 0—— 8 0 8 9 )


.


.


.


.


.


.


.


.


.


.


....................................................................


....................................................................

[注釋](1)山郭:山城。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掛的幌子。

[譯文]:千里江南,到處鶯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香煙繚繞的寺廟,亭台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盪了。搖盪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於一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台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千里范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徵。江南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於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濛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遊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台還是欣賞流連的。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而浮起那麼一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雜訊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主要應該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朴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託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麼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裡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痴,手法確實高妙。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這是一首詠石頭城的七言絕句。石頭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 。南京的江山形勝 ,素有「虎踞龍盤」之稱,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夢死,追歡逐樂,詩家稱之為「金粉六朝 」。但由於荒淫誤國,這一個一個朝代皆滅亡得極快,「悲恨相續」。這「虎踞龍盤」的六朝豪華之都 ,也就荒涼下來了 。劉禹錫於唐敬宗寶歷二年(826 )罷歸洛陽 ,路過金陵 ,見昔日豪華勝地 ,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這首懷古詩篇。

開頭兩句寫江山如舊,而城已荒廢 。「山圍故國周遭在 」,首句寫山。「山圍故國」,「故國」即舊城,就是石頭城,城外有山聳立江邊,圍繞如垣牆,所以說「 山圍故國」。周遭,環繞的意思。這句說:圍繞在石頭城四周的山依然如舊。「潮打空城寂寞回」,這句寫水。「潮打空城」,石頭城西北有長江流過,江潮拍打石牆,但是,城已荒廢,成了古跡,所以說「潮打空城」。這句意思是說:潮水拍打著「空城」,雖有巨響,卻顯得分外凄涼,便又寂寞地退去了。這兩句總寫江山如舊,而石頭城已荒蕪,情調悲涼,感慨極深。後兩句寫月照空城 。「淮水東邊舊時月」,「舊時月 」,詩人特意標明「舊時」,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橫貫石頭城,是六朝時代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游樂場所 ,這里曾經是徹夜笙歌、紙醉金迷、歡樂無盡的不夜城 ,那臨照過六朝豪華之都的「 舊時月」即是見證 。然而曾幾何時 ,富貴風流,轉眼成空 。如今只有那「 舊時月」仍然從秦淮河東邊升起,來照著這座「空城」,在夜深的時候,「還過女牆來 」,依戀不舍地西落,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卻顯得更加寂寞了。一個「還」字,意味深長。但這首詩並不只是發思古之幽情,詩人感慨深沉,實寓有「引古惜興亡」之意。詩人在朝廷昏暗、權貴荒淫 、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寫下這首懷古之作,慨嘆六朝之興亡,顯然是寓有引古鑒今的現實意義的。

這首詩詠懷石頭城,表面看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抒情 。詩人寫了山、水、明月和城牆等荒涼景色,寫景之中,深寓著詩人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嘆,悲涼之氣籠罩全詩,讀之愴然。詩人的好友白居易對這首詩曾嘆賞不已,當讀到「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時,不禁贊嘆道:「吾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詞矣。」可見其感動之深和評價之高。不過,後來的詩人並不因此而擱筆,詠金陵的詩詞還是層出不窮,只是很少能達到劉禹錫這首詩的水平罷了。

金陵,六朝均建都於此。這些朝代,國祚極短。在它們悲恨相續的史實中包含極深的歷史教訓,所以金陵懷古後來幾乎成了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在國運衰微之際,更成為關心政治的詩人常取的題材。若論寫得早又寫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劉禹錫的《金陵五題》。《石頭城》就是這組詩的第一首。

詩一開始,就置讀者於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圍繞著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圍繞著它。這里,曾經是戰國時代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孫權改名為石頭城,並在此修築宮殿。經過六代豪奢,至唐初廢棄,二百年來久已成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著城郭,彷彿也覺到它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著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頭城的舊日繁華已空無所有。對著這冷落荒涼的景象,詩人不禁要問:為何一點痕跡不曾留下?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只見那當年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明月,如今仍舊多情地從城垛(「女牆」)後面升起,照見這久已殘破的古城。月標「舊時」,也就是「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尋味。秦淮河曾經是六朝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游樂場,曾經是徹夜笙歌、春風吹送、歡樂無時或已的地方,「舊時月」是它的見證。然而繁華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涼了。末句的「還」字,意味著月雖還來,然而有許多東西已經一去不返了。

李白《蘇台覽古》有句雲:「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謂蘇台已廢,繁華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處在「只今惟有」四字。劉禹錫此詩也寫江月,卻並無「只今惟有」的限制詞的強調,也無對懷古內容的明點。一切都被包含在「舊時月」、「還過」的含蓄語言之中,溶鑄在具體意象之中。而詩境更渾厚、深遠。

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這樣尤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榮富貴,俱歸烏有。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

白居易讀了《石頭城》一詩,贊美道:「我知後之詩人無復措詞矣。」後來有些金陵懷古詩詞受它的影響,化用它的意境詞語,恰也成為名篇。如元薩都刺的《念奴嬌》中「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彥的《西河》詞,更是以通篇化用《石頭城》、《烏衣巷》詩意為能事了。

這首《始聞秋風》不同於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

開頭兩句「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就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徵。當她重返人間,就去尋找久別的「君」──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刻與詩人分別,而今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在這里詩人採取擬人手法,從對方著墨,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的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看黃菊」、「聽玄蟬」,形象而准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頷聯「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詩人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麼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顏狀卻在鏡中顯現出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後一句是寫由此而生發的感慨;和以上兩句連讀,彷彿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

讀到這里,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然而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用力一轉,精神頓作。駿馬思念邊塞秋草,昂起頭,抖動拳曲的毛;鷙雕睜開睡眼,顧盼著萬里青雲,這一「動」一「開」,極為傳神地刻畫出駿馬、鷙雕那種「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的形象。它不僅反映了它們內心的「思」和「盼」,還顯示出一種潛藏的力量,似乎讓人們感到,只要時機一到,它們就可以一展驥足,賓士疆場;或展翅藍天,搏擊長空。「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時節,安能激壯心,」正是秋風使它們心動、神驚,是秋風給它們帶來了虎虎的生氣。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賦予萬物以活躍的、飽滿的神韻。所以五六兩句並沒有離題,而正是透過這兩個形象,有力地從側面渲染了秋風秋色的魅力。同時,也是為下文蓄勢。「草樹含遠思,襟懷有佘情」(劉禹錫《秋江早發》),「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無不觸動著詩人的情懷;「馬思邊草」、「雕眄青雲」的形象,也同樣喚起了詩人的激情。所以下懷;「馬思邊草」、「雕眄青雲」的形象,也同樣喚起了詩人的激情。所以下兩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啊!寥廓江天,山明水凈,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塵涴。許大乾坤這回大」(陳亮《洞仙歌》)。我就是抱著這衰病之軀,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為「你」──勝過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於上聯有「馬思邊草」、「雕眄青雲」為比興,這里的迎秋風上高台,翹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為君」二字照應開頭,脈絡清晰,結構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寫出一年顏狀衰變的原因。但是,盡管如此,豪情不減,猶上高台,這就更表現出他對秋的愛,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志。可見前言「一年顏狀鏡中來」,是欲揚先抑,是為了襯托出顏狀雖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潛說:「下半首英氣勃發,少陵操管不過如是」。

劉禹錫作為中唐時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員,作為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家,是比較爽朗和倔強的。他並不因失敗和不幸而消沉氣餒,相反他卻以為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從中獲得教益。這就是他所說的:「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學阮公體三首》)。所以他在遭貶之後,仍然能保持著對用世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執著,至老不衰。晚年寫的這首《始聞秋風》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跌宕雄健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美學趣味,正是詩人那種「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倔強進取精神和品格的藝術寫照。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劉禹錫這首酬答詩,接過白詩的話頭,著重抒寫這特定環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贈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無限感慨,最後兩句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嘆劉禹錫的不幸命運,另一方面又稱贊了劉禹錫的才氣與名望。大意是說:你該當遭到不幸,誰叫你的才名那麼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過分了。這兩句詩,在同情之中又包含著贊美,顯得十分委婉。因為白居易在詩的末尾說到二十三年,所以劉禹錫在詩的開頭就接著說:「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自己謫居在巴山楚水這荒涼的地區,算來已經二十三年了。一來一往,顯出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親切關系。

接著,詩人很自然地發出感慨道:「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後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白居易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這樣兩句,意思是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只有你在荒涼的地方寂寞地虛度了年華,頗為劉禹錫抱不平。對此,劉禹錫在酬詩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他從白詩中翻出這二句,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的襟懷。這兩句詩意又和白詩「命壓人頭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應,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詩高,意義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並沒有使他消沉頹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詩里所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猶滿天。」他這棵病樹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為這兩句詩形象生動,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並賦予它以新的意義,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正因為「沉舟」這一聯詩突然振起,一變前面傷感低沉的情調,尾聯便順勢而下,寫道:「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意思是說,今天聽了你的詩歌不勝感慨,暫且借酒來振奮精神吧!劉禹錫在朋友的熱情關懷下,表示要振作起來,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意志。詩情起伏跌宕,沉鬱中見豪放,是酬贈詩中優秀之作。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

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

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

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

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經推獎它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清沈德潛《說詩ㄧ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他這段話批評李攀龍只知推獎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並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為什麼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卷的絕作呢?原來,這首詩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有什麼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慣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里很常見的詞語。?獨指??

橫吹曲辭》里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徵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看清這一點之後,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

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了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系起來。這樣一來,「萬里長徵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老子!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㈦ 印度吉二代葯片包裝是綠色的是印度產的嗎我買的吉二葯片包裝是綠色的代購說是印度大廠出的對嗎

對葯片是綠色,可帶印度吉二,祥情聯。

㈧ 印度吉二代讓人代購大概需要多少錢主治大夫給我推薦了兩款請問哪個效果比較好!

可代印度吉2祥請連

㈨ 印度吉二代葯片有橙色和綠色嗎

.

綠 色 的 哦 ,現 在 大部 分 都 是 購 買 的 印 度 版 的,我是 通 過 「 杭 州 五 舟 」 公 司 買 到 的 。 這樣 可以 不 出 國 通 過 視 頻會 診 讓 印 度 阿 波 羅 醫院 醫 生 開 處 方 拿 葯 , 杭 州 五 舟提 供 了 翻 譯 , 遠 程會 診 後 杭 州 五 舟 印 度 工作 人 員 把 葯 物 和阿 波 羅 醫 院 的 處 方 和葯 房 發 票 一 起 寄 到 了 我家 , 具 體 你 可 以 問 問「 杭 州 五舟 」

杭 州 五 舟 t e l:( 4 0 0 —— 1 5 0—— 8 0 8 9 )


.


.


.


.


.


.


.


.


.


.


....................................................................


....................................................................

[注釋](1)山郭:山城。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掛的幌子。

[譯文]:千里江南,到處鶯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香煙繚繞的寺廟,亭台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盪了。搖盪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於一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台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千里范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徵。江南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於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濛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遊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台還是欣賞流連的。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而浮起那麼一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雜訊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主要應該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朴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託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麼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裡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痴,手法確實高妙。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這是一首詠石頭城的七言絕句。石頭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 。南京的江山形勝 ,素有「虎踞龍盤」之稱,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夢死,追歡逐樂,詩家稱之為「金粉六朝 」。但由於荒淫誤國,這一個一個朝代皆滅亡得極快,「悲恨相續」。這「虎踞龍盤」的六朝豪華之都 ,也就荒涼下來了 。劉禹錫於唐敬宗寶歷二年(826 )罷歸洛陽 ,路過金陵 ,見昔日豪華勝地 ,已成了一座「空城」,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這首懷古詩篇。

開頭兩句寫江山如舊,而城已荒廢 。「山圍故國周遭在 」,首句寫山。「山圍故國」,「故國」即舊城,就是石頭城,城外有山聳立江邊,圍繞如垣牆,所以說「 山圍故國」。周遭,環繞的意思。這句說:圍繞在石頭城四周的山依然如舊。「潮打空城寂寞回」,這句寫水。「潮打空城」,石頭城西北有長江流過,江潮拍打石牆,但是,城已荒廢,成了古跡,所以說「潮打空城」。這句意思是說:潮水拍打著「空城」,雖有巨響,卻顯得分外凄涼,便又寂寞地退去了。這兩句總寫江山如舊,而石頭城已荒蕪,情調悲涼,感慨極深。後兩句寫月照空城 。「淮水東邊舊時月」,「舊時月 」,詩人特意標明「舊時」,是包含深意的。淮水,即秦淮河,橫貫石頭城,是六朝時代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游樂場所 ,這里曾經是徹夜笙歌、紙醉金迷、歡樂無盡的不夜城 ,那臨照過六朝豪華之都的「 舊時月」即是見證 。然而曾幾何時 ,富貴風流,轉眼成空 。如今只有那「 舊時月」仍然從秦淮河東邊升起,來照著這座「空城」,在夜深的時候,「還過女牆來 」,依戀不舍地西落,這真是多情了。然而此情此景,卻顯得更加寂寞了。一個「還」字,意味深長。但這首詩並不只是發思古之幽情,詩人感慨深沉,實寓有「引古惜興亡」之意。詩人在朝廷昏暗、權貴荒淫 、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危機四伏的中唐時期,寫下這首懷古之作,慨嘆六朝之興亡,顯然是寓有引古鑒今的現實意義的。

這首詩詠懷石頭城,表面看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抒情 。詩人寫了山、水、明月和城牆等荒涼景色,寫景之中,深寓著詩人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慨嘆,悲涼之氣籠罩全詩,讀之愴然。詩人的好友白居易對這首詩曾嘆賞不已,當讀到「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時,不禁贊嘆道:「吾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詞矣。」可見其感動之深和評價之高。不過,後來的詩人並不因此而擱筆,詠金陵的詩詞還是層出不窮,只是很少能達到劉禹錫這首詩的水平罷了。

金陵,六朝均建都於此。這些朝代,國祚極短。在它們悲恨相續的史實中包含極深的歷史教訓,所以金陵懷古後來幾乎成了詠史詩中的一個專題。在國運衰微之際,更成為關心政治的詩人常取的題材。若論寫得早又寫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劉禹錫的《金陵五題》。《石頭城》就是這組詩的第一首。

詩一開始,就置讀者於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圍繞著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圍繞著它。這里,曾經是戰國時代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孫權改名為石頭城,並在此修築宮殿。經過六代豪奢,至唐初廢棄,二百年來久已成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著城郭,彷彿也覺到它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著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頭城的舊日繁華已空無所有。對著這冷落荒涼的景象,詩人不禁要問:為何一點痕跡不曾留下?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只見那當年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明月,如今仍舊多情地從城垛(「女牆」)後面升起,照見這久已殘破的古城。月標「舊時」,也就是「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尋味。秦淮河曾經是六朝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游樂場,曾經是徹夜笙歌、春風吹送、歡樂無時或已的地方,「舊時月」是它的見證。然而繁華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涼了。末句的「還」字,意味著月雖還來,然而有許多東西已經一去不返了。

李白《蘇台覽古》有句雲:「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謂蘇台已廢,繁華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處在「只今惟有」四字。劉禹錫此詩也寫江月,卻並無「只今惟有」的限制詞的強調,也無對懷古內容的明點。一切都被包含在「舊時月」、「還過」的含蓄語言之中,溶鑄在具體意象之中。而詩境更渾厚、深遠。

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這樣尤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榮富貴,俱歸烏有。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

白居易讀了《石頭城》一詩,贊美道:「我知後之詩人無復措詞矣。」後來有些金陵懷古詩詞受它的影響,化用它的意境詞語,恰也成為名篇。如元薩都刺的《念奴嬌》中「指點六朝形勝地,惟有青山如壁」、「傷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彥的《西河》詞,更是以通篇化用《石頭城》、《烏衣巷》詩意為能事了。

這首《始聞秋風》不同於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現了獨特的美學觀點和藝術創新的精神。

開頭兩句「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就別出心裁地創造了一個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詩題中的「秋風」,亦即「秋」的象徵。當她重返人間,就去尋找久別的「君」──也就是詩人。她深情地回憶起去年觀賞黃菊的時刻與詩人分別,而今一聽到秋蟬的鳴叫,便又回到詩人的身邊共話別情。在這里詩人採取擬人手法,從對方著墨,生動地創造了一個奇妙的而又情韻濃郁的意境。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看黃菊」、「聽玄蟬」,形象而准確地點明了秋風去而復還的時令。

頷聯「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是詩人從自己的角度來寫。詩人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一聽到這熟悉的聲音,就知道是「你」回來了,一年不見,「你」還是那麼勁疾肅爽,而我那衰老的顏狀卻在鏡中顯現出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後一句是寫由此而生發的感慨;和以上兩句連讀,彷彿是一段話別情的對話。

讀到這里,頗有點兒秋風依舊人非舊的味道,然而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用力一轉,精神頓作。駿馬思念邊塞秋草,昂起頭,抖動拳曲的毛;鷙雕睜開睡眼,顧盼著萬里青雲,這一「動」一「開」,極為傳神地刻畫出駿馬、鷙雕那種「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的形象。它不僅反映了它們內心的「思」和「盼」,還顯示出一種潛藏的力量,似乎讓人們感到,只要時機一到,它們就可以一展驥足,賓士疆場;或展翅藍天,搏擊長空。「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時節,安能激壯心,」正是秋風使它們心動、神驚,是秋風給它們帶來了虎虎的生氣。秋是美妙的,秋是神奇的,它賦予萬物以活躍的、飽滿的神韻。所以五六兩句並沒有離題,而正是透過這兩個形象,有力地從側面渲染了秋風秋色的魅力。同時,也是為下文蓄勢。「草樹含遠思,襟懷有佘情」(劉禹錫《秋江早發》),「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二首》),秋天的一景一物無不觸動著詩人的情懷;「馬思邊草」、「雕眄青雲」的形象,也同樣喚起了詩人的激情。所以下懷;「馬思邊草」、「雕眄青雲」的形象,也同樣喚起了詩人的激情。所以下兩句便直抒胸臆:「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啊!寥廓江天,山明水凈,真是「秋容一洗,不受凡塵涴。許大乾坤這回大」(陳亮《洞仙歌》)。我就是抱著這衰病之軀,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為「你」──勝過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由於上聯有「馬思邊草」、「雕眄青雲」為比興,這里的迎秋風上高台,翹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為君」二字照應開頭,脈絡清晰,結構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寫出一年顏狀衰變的原因。但是,盡管如此,豪情不減,猶上高台,這就更表現出他對秋的愛,更反映了詩人自強不息的意志。可見前言「一年顏狀鏡中來」,是欲揚先抑,是為了襯托出顏狀雖衰,心如砥石的精神。所以沈德潛說:「下半首英氣勃發,少陵操管不過如是」。

劉禹錫作為中唐時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員,作為一位樸素的唯物主義的思想家,是比較爽朗和倔強的。他並不因失敗和不幸而消沉氣餒,相反他卻以為這倒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從中獲得教益。這就是他所說的:「百勝難慮敵,三折乃良醫。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學阮公體三首》)。所以他在遭貶之後,仍然能保持著對用世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執著,至老不衰。晚年寫的這首《始聞秋風》所表現出來的那種跌宕雄健的風格和積極健康的美學趣味,正是詩人那種「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倔強進取精神和品格的藝術寫照。

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劉禹錫罷和州刺史任返洛陽,同時白居易從蘇州歸洛,兩位詩人在揚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寫了一首詩相贈:「為我引杯添酒飲,與君把箸擊盤歌。詩稱國手徒為爾,命壓人頭不奈何。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劉禹錫便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來酬答他。

劉禹錫這首酬答詩,接過白詩的話頭,著重抒寫這特定環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贈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的遭遇無限感慨,最後兩句說:「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嘆劉禹錫的不幸命運,另一方面又稱贊了劉禹錫的才氣與名望。大意是說:你該當遭到不幸,誰叫你的才名那麼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過分了。這兩句詩,在同情之中又包含著贊美,顯得十分委婉。因為白居易在詩的末尾說到二十三年,所以劉禹錫在詩的開頭就接著說:「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自己謫居在巴山楚水這荒涼的地區,算來已經二十三年了。一來一往,顯出朋友之間推心置腹的親切關系。

接著,詩人很自然地發出感慨道:「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說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來,許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誦「聞笛賦」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來恍如隔世,覺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後一句用王質爛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貶謫時間的長久,又表現了世態的變遷,以及回歸之後生疏而悵惘的心情,涵義十分豐富。

白居易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這樣兩句,意思是說同輩的人都升遷了,只有你在荒涼的地方寂寞地虛度了年華,頗為劉禹錫抱不平。對此,劉禹錫在酬詩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悵,卻又相當達觀。沉舟側畔,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皆春。他從白詩中翻出這二句,反而勸慰白居易不必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憂傷,對世事的變遷和仕宦的升沉,表現出豁達的襟懷。這兩句詩意又和白詩「命壓人頭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應,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詩高,意義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並沒有使他消沉頹唐。正象他在另外的詩里所寫的:「莫道桑榆晚,為霞猶滿天。」他這棵病樹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為這兩句詩形象生動,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並賦予它以新的意義,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正因為「沉舟」這一聯詩突然振起,一變前面傷感低沉的情調,尾聯便順勢而下,寫道:「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點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題意。意思是說,今天聽了你的詩歌不勝感慨,暫且借酒來振奮精神吧!劉禹錫在朋友的熱情關懷下,表示要振作起來,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現出堅韌不拔的意志。詩情起伏跌宕,沉鬱中見豪放,是酬贈詩中優秀之作。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詩的首句最耐人尋味。說的是此地

漢關,明月秦時,大有歷史變換,征戰未斷的感嘆。二句寫徵人未還,多少兒男戰死

沙場,留下多少悲劇。三、四句寫出千百年來人民的共同意願,冀望有「龍城飛將」

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全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

一氣呵成,吟之莫不叫絕。明人李攀龍曾推獎它是唐代七絕壓卷之作,實不過分。

這是一首名作,明代詩人李攀龍曾經推獎它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清沈德潛《說詩ㄧ語》說:「『秦時明月』一章,前人推獎之而未言其妙,蓋言師勞力竭,而功不成,由將非其人之故;得飛將軍備邊,邊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歸重『至今人說李將軍』也。防邊築城,起於秦漢,明月屬秦,關屬漢,詩中互文。」他這段話批評李攀龍只知推獎此詩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說明了全詩的主旨,並沒有點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歸納的全詩的主旨基本是對的,但這個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為什麼這樣平凡的思想竟能寫成為一首壓卷的絕作呢?原來,這首詩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尋味的詩句,即開頭第一句:「秦時明月漢時關」。這句詩有什麼妙處呢?得從詩題說起。此詩題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樂府詩。樂府詩是要譜成樂章、廣泛傳唱的,為入譜傳唱的需要,詩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見慣用的詞語。王昌齡這首詩也不例外。你看這開頭一句中的「明月」和「關」兩個詞,正是有關邊塞的樂府詩里很常見的詞語。?獨指??

橫吹曲辭》里不是就有《關山月》嗎?《樂府解題》說:「關山月,傷離別也。」無論徵人思家,思婦懷遠,往往都離不了這「關」和「月」兩個字。「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徐陵《關山月》),「關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關山月》),「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盧思道《從軍行》),「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王維《隴頭吟》),例子舉不勝舉。看清這一點之後,你就明白這句詩的新鮮奇妙之處,就是在「明月」和「關」兩個詞之前增加了「秦」、「漢」兩個時間性的限定詞。

這樣從千年以前、萬里之外下筆,自然形成了一種雄渾蒼茫的獨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評詩慣用的詞語來說,就是「發興高遠」,使讀者把眼前明月下的邊關同秦代築關備胡,漢代在關內外與胡人發生一系列戰爭的悠久歷史自然聯系起來。這樣一來,「萬里長徵人未還」,就不只是當代的人們,而是自秦漢以來世世代代的人們共同的悲劇;希望邊境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龍城飛將」,也不只是漢代的人們,而是世世代代人們共同的願望。平凡的悲劇,平凡的希望,都隨著首句「秦」、「漢」這兩個時間限定詞的出現而顯示出很不平凡的意義。這句詩聲調高昂,氣勢雄渾,也足以統攝全篇。詩歌之美,詩歌語言之美,往往就表現在似乎很平凡的字上,或者說,就表現在把似乎很平凡的字用在最確切最關鍵的地方。而這些地方,往往又最能體現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

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

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老子!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著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閱讀全文

與印度吉二代什麼顏色好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越南街吃一碗粉花多少錢 瀏覽:50
阮氏越南語怎麼寫 瀏覽:300
印度老人王琦現在過的怎麼樣 瀏覽:308
agonia義大利語是什麼意思 瀏覽:613
義大利西西里島有哪些足球隊 瀏覽:405
科興疫苗印尼文怎麼寫 瀏覽:602
印度產的是什麼煙 瀏覽:817
英國人為什麼去美洲建國 瀏覽:251
印尼魚鷹機多少錢 瀏覽:473
伊朗內賈德是什麼派 瀏覽:126
西班牙留學和義大利留學哪個好呀 瀏覽:311
兩伊戰爭為什麼對汶萊印尼有利 瀏覽:135
中國最低氣溫是多少度 瀏覽:629
美國為什麼選擇對伊朗動手 瀏覽:502
印尼的天空是什麼 瀏覽:698
印尼是出什麼產地證 瀏覽:763
英國槍擊案從哪裡來 瀏覽:479
美國人去印度有多少 瀏覽:506
印尼盾工資多少 瀏覽:792
印尼盾2條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