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紅糖和黑糖的歷史,你知道多少
這都要從糖的歷史講起。歷史上的糖,最早起源於印度,印度生產甘蔗,天氣炎熱,人們把甘蔗榨汁後放在太陽下,結果過了一段時間就成了軟糖了,於是印度就發現了糖。
中國在唐太宗時期,大量的派人出使印度,因為去學習佛法,結果順便學到了製糖技術,帶回了中國。回到中國後,聰明的中國人不再曬甘蔗汁了,而是把甘蔗榨汁後,燒火熬制,就有了最早的紅糖。
唐太宗中期時候,鑒真東渡,就是鑒真和尚出使日本,帶去了中國的文字、瓷器、佛經,也帶去了中國人的好東西:紅糖。但是,由於鑒真坐船漂洋過海,紅糖遇到大量濕氣,受潮迅速氧化,結果到了日本的時候,變成了非常深黑的」黑糖「,日本人就自然以為紅糖就應該是黑色的。所以,後來人日本人就照這個標桿來製造糖,結果自然就做成了黑糖 。甲午戰爭後,日本佔領台灣,熬制黑糖技術帶到台灣,就有了台灣黑糖。。。
說起黑糖,許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日本沖繩,其實沖繩黑糖源自台灣。不過如今人們又重新發現黑糖之美好,開始精心製作黑糖,並發揮創意,開發出許多黑糖衍生產品。
糖業曾經是台灣的「甜蜜事業」,台灣的土壤、氣候非常適合種植甘蔗,鄭成功治台時期,台灣已是亞洲重要的糖產地,清代中期,黑糖成為台灣大宗出口商品,年銷日本百萬斤。日本侵佔台灣以後,推行「日本工業,台灣農業」的殖民政策,把糖業發展作為經濟掠奪的重要手段,1930年,台灣的糖業經濟發展到最高峰,佔台灣外銷出口值的一半,產糖量排名世界第三。台灣生產的黑糖也成為沖繩精緻黑糖的原料,也造就了沖繩黑糖的名氣。不過由於時代演進,台灣製糖產業逐漸沒落,台灣從蔗糖出口地變成蔗糖進口地,當地黑糖也隨之籍籍無名。台灣因為糖業沒落,有段時間黑糖製造業也奄奄一息。
黑糖其實就是紅糖,由甘蔗提煉而成,如果硬要說出它們的差異,那就是黑糖比紅糖熬煮時間更長些,顏色更深些,焦香更濃些。具體做法是:將收割下來的甘蔗運回糖廠,用高壓水柱清洗干凈後榨汁,然後將濾干凈後的甘蔗汁入鍋熬煮4至6個小時,讓水分慢慢蒸發,使糖的濃度逐漸增高,其間需要不斷攪拌。高濃度的糖漿在冷卻後會凝固成塊,切割之後,就成了黑糖磚。這種傳統的熬煮法,既保有了甘蔗原本的營養,同時也使黑糖帶有一股類似焦糖的特殊風味。一般而言,100斤甘蔗可以榨得57斤的甘蔗汁,最後可以做成12.5斤的頂級黑糖。
❷ 糖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以甘蔗為原料,經提汁、清凈、蒸發、結晶、分蜜和乾燥等工序製成白砂糖、粗糖等產品的過程。甘蔗特性、蔗汁的化學成分及性質,對製糖工藝影響甚大,是選擇生產方法及工藝條件的依據。
甘蔗是禾本科植物,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廣泛分布種植在從北緯34°至南緯31°的范圍,遍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每年甘蔗種植面積約1583萬公頃。甘蔗生長期為10~16個月,長的達18~24個月。每公頃產蔗量隨生產期延長而增高。美國的夏威夷單產最高,每公頃產蔗量為 207噸。甘蔗種植面積和產量最多的是印度和巴西。
中國種植甘蔗的省(區)有14個,以廣東、廣西、台灣、雲南、福建等為主,其次有海南、四川、江西、湖南、浙江、貴州、湖北、河南和陝西等省。全國甘蔗種植面積約90萬公頃(含台灣省7.5萬公頃),每公頃平均產蔗量51噸,其中以台灣省和福建省最高,分別為75噸和72噸。
甘蔗的化學成分隨品種、土壤、氣候、成熟程度等的不同而變化甚大。成熟的甘蔗水分為70~77%,蔗糖分12~18%,纖維分9.5~12.0%,無機物0.5~1.4%,非糖分0.7~1.0%。
甘蔗作為製糖原料,既要有足夠的蔗源以滿足糖廠生產,同時要求蔗莖的蔗糖分和纖維分較高,非糖分要低。甘蔗的蔗糖分隨生長期而逐漸提高,成熟時達到最高點,然後逐漸下降。甘蔗一經收獲,便開始失水減輕重量,蔗糖逐漸轉化為還原糖,從而使純度下降。在乾燥和高溫條件下更易轉化。因此,甘蔗不能貯存,應盡快送糖廠加工,以收獲後不超過2天即加工為宜。
甘蔗製糖工序包括提汁、清凈、蒸發、結晶、分蜜和乾燥。後 4道工序的工藝技術與甜菜製糖的基本相同(見)。
提汁 從甘蔗提取蔗汁的方法有壓榨法與滲出法。壓榨法是對甘蔗通過預處理和壓榨設備與滲浸系統相配合提取蔗汁的方法。滲出法是甘蔗經預處理破碎,通過滲出設備和採用一定的流汁系統,蔗料經水和稀糖汁淋滲,使甘蔗糖分不斷被浸瀝而洗出的方法。
甘蔗壓榨法 壓榨提汁原理主要是將甘蔗斬切成絲狀與片狀的蔗料,入壓榨機,使充滿蔗汁的甘蔗細胞的細胞壁受到壓榨機輥和油壓的壓力而破裂,蔗料被壓縮,細胞被壓扁的同時排出蔗汁;藉助於滲浸系統將從壓榨機排出、開始膨脹的蔗渣進行加水或稀汁滲浸,以稀釋細胞內的糖分,提取更多的蔗汁。
圖1[ 壓榨法生產流程]是壓榨法一般採用的生產流程。蔗料相繼通過幾座三輥壓榨機被多次壓榨。在蔗料進入末座壓榨機之前加水滲浸。加入的水稱滲浸水,一般用量為甘蔗量的15~25%。從末座榨出的汁稱末座榨出汁,它隨即被泵入前一座壓榨機作為滲浸液,滲浸進入該座壓榨機的蔗料,所榨出的稀汁再作前一座壓榨機的滲浸液,如此直至第二座壓榨機,這就是糖廠普遍使用的復式滲浸法。由第一座及第二座壓榨機壓出的汁合並成混合汁,送清凈處理。從末座壓榨機排出的蔗料稱為蔗渣。蔗渣中水分為45~50%,糖分1~4%,纖維分45~52%,可溶性固體物1.5~6%。蔗渣送鍋爐作燃料,或另作其他工業原料。衡量提汁方法的提糖效率用糖分抽出率,其定義為從甘蔗中已被提取的蔗糖對甘蔗中蔗糖的質量百分數。甘蔗糖廠糖分抽出率在92~97%之間。
壓榨提汁主要設備包括切蔗機、壓榨機及其驅動裝置、滲浸系統及相應的輸送設備。切蔗機由蔗刀及驅動裝置組成。壓榨機由 3個輥子及機架構成。三輥壓榨機的輥被裝嵌成三角形,視其所處位置分別稱為頂輥、前輥和後輥。頂輥與前、後輥間有一定的間隙。 3個輥的軸端帶有傳動齒,由原動機如電動機、汽輪機或蒸汽機經減速裝置驅動頂輥,從而使3個榨輥以相同的速度轉動。
❸ 白糖是哪個國家最先發明出來好久傳入中國
蔗糖是人類基本的糧食之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蔗糖根據純度的高低可分為三種;白糖、砂糖和片糖。甘蔗原產地可能是新幾內亞,後來傳播到南洋群島和印度。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
普通白砂糖顆粒精細,非常容易和奶油融合打發成調和蛋白或是奶油糖霜。其細小的晶體顆粒可以迅速地融化在其他配料中,對烘焙產品的質地和結構有很重要的影響。相比之下,粗糖的晶粒較大,不容易分解,需要大量的水才能將其融化。
白糖使用注意事項
白糖不可生吃:白糖中容易存在蟎蟲,如果我們生吃白糖,會導致蟎蟲進入我們的身體中,引起腹痛、咯血等症狀。
白糖不要雞蛋一起煮:不少人喜歡吃糖水荷包蛋,但是這種做法是不健康的。白糖和雞蛋一起煮的話,容易形成一種果糖基賴氨酸結合物,這種物質會對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
❹ 糖果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
糖果作為日常消費品,被列為五大享受食品之一,已成為世界零售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糖果的發展歷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中國古書上出現「飴」字是在漢代,飴糖可能是最早的硬糖。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古埃及人利用蜂蜜、椰棗和無花果做成甜食;唐朝時期,甘蔗由印度傳入我國種植;十六世紀末期至十八世紀中期法國人從甜菜中提出結晶糖;十六世紀歐洲人發現可可,十九世紀才把可可製成巧克力;十九世紀後期糖果生產工藝才逐步形成。用一口鍋熬糖生產的簡單操作在二十世紀初才被摒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最早推出膠母口香糖。
早期糖果主要以砂糖和液體糖漿為主體,經過熬煮,配以部分食品添加劑,經過調和、冷卻、成型等工藝操作,構成具有不同質構、形態,具有不同色、香、味,不同包裝,耐保存、便於攜帶的甜味固體食品。糖果組織結構為無定型或微晶型固體,對糖果的質量要求:較小的吸水性,較強的抗結晶性,低甜度,細膩度高,保型性好等五個方面的指標。
糖果分類有:硬糖、夾心糖、充氣糖、凝膠糖、焦香糖、拋光糖、膠基糖、巧克力和巧克力製品等幾大類。
我國糖果、巧克力生產量在2001年已經達到84.71萬噸成為世界第三大生產國。排在美國和俄羅斯之後。但是人均年消費量只有0.7公斤(俄羅斯4.5公斤、美國4.3公斤、土爾其3公斤、日本1.4公斤)。巧克力方面,世界巧克力消費量占糖果市場的43%的份額,發達國家人均年消費量為10公斤,而我國人均年消費量僅50克,可見我國糖果市場發展空間巨大,特別是巧克力市場更為可觀,但是路程漫漫,因為除了幾個大城市初步達到小康,我國大部分地區離小康還需幾十年的努力。
引導當代國際糖果發展潮流的特色,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 引導國際糖果新潮流的是新型功能配料的加入。
由於營養與醫療關系密切,消費者在食品消費中逐步形成健康衛生的新觀念,開發功能性糖果步伐加快,如:護齒防蛀、瀉火解毒、護膚美容、消咽潤喉、清新口氣、補氣養血、提神健腦、抗疲勞、補充微量元素、消食健胃、清酒等。由於我國葯食同源,根據我國衛生部發布的既是中草葯、又是食品的有六、七十種之多,而且開發的其他功能性食品配料,都可以經過臨床實驗,充分配置。
2.糖果作為休閑食品,不單單只是甜,完全可以讓人強勁的體驗酸、辣、咸、香、涼不同的感覺。如果能夠在配料上填加可以在嘴裡起泡、跳躍等趣味。完全適合追求刺激的「酷」類、「另類」的年輕人。還可以用卡通包裝,更讓人聯想翩翩。
3.傳統奶糖的開發:加入鮮奶,提高奶糖的鮮味已經成為當前的一個亮點;在無定型奶糖中加入微晶糖膏,適宜的溫度下進行老化成為微晶奶糖(或者叫砂質奶糖),使奶糖更加細膩、滑軟、耐嚼,高溫不變形,已經是喔喔集團的專利;奶糖夾心也是發展的空間。
4.改良膠基口香糖:口香糖的膠基污染環境是它最大的缺憾,使膠基能夠化解,成為口香糖發展的重要前途;口香糖加入功能性配料,如防蛀齒、美白牙齒、提神防瞌睡、降糖降脂、瘦身、清新口氣等都是發展空間。
5.無糖糖果:對於世界糖尿病人,蔗糖消化需要他們的胰島素對他們是致命的傷害。利用木糖醇、寡糖類代替蔗糖,適合這一人群的需要,給予無糖糖果更大的空間。
6.巧克力和巧克力製品:在我國大城市和富裕人群中把巧克力做成「愛情商品」和老少皆宜的巧克力製品,特別是吸收歐、美製造巧克力技術和先進經驗,吸引高消費階層進行消費,把巧克力市場從人均年消費量50克達到1000克,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但是路漫漫。
7.糖果包裝技術也是重要的一環,如何把糖果包裝成具有時代特色,又恰如其分,吸引消費者的青睞是糖果包裝的前途。糖果包裝不能過分,特別是喜糖讓人眼花繚亂,有的達到了其價值的100%的包裝,造成浪費。
8.糖果的標識和標註:由於糖果功能性的發展和品牌效應,在糖果標簽上根據時代和發展的要求,恰當的表示出來,讓消費者有選擇的空間是必要的,也是市場的規范的要求。
❺ 糖是怎麼來的
史前時期人類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後發展為從穀物中製取飴糖,繼而發展為從甘蔗甜菜中製糖等。製糖歷史大致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3個階段。
早期製糖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早期製得的糖主要有飴糖、蔗糖,而飴糖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飴 將穀物用來釀酒造糖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一樣甜。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飴糖屬澱粉糖,故也可以說,澱粉糖的歷史最為悠久。
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
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第89篇「餳」)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時至今日,這類澱粉糖的甜味劑仍有生產,也有較好的市場,在製糖業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說的製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製糖。
甘蔗製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製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製糖史上,中國和印度佔有重要地位。
(5)印度是怎麼生產糖果的擴展閱讀
敦煌殘卷中有一段關於印度製糖術的紀錄,說印度出產甘蔗,可造最上乘的「煞割令」。「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譯。說明蔗糖發原地是古印度,印度製糖術是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和世界各地的。
中國甘蔗的種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甘蔗只是榨汁飲或直接食用,並未掌握製糖技術。漢末,中國開始用甘蔗汁制飴,但製作工藝非常落後。
❻ 糖是怎麼做的
1、糖大多數都是甘蔗做出來的,甘蔗清潔干凈之後就會被送進壓榨甘蔗的機器里進行壓榨,這些壓榨出來的汁是非常甜的,這就是糖的「原身」。
(6)印度是怎麼生產糖果的擴展閱讀:
1、甘蔗製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製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製糖史上,中國和印度佔有重要地位。
2、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里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
3、手工業製糖階段 自戰國時代開始從甘蔗中取得蔗漿以後,種植甘蔗日益興盛,甘蔗製糖技術逐步提高,經近千年的發展,至唐宋年間,已形成了頗具規模的作坊式製糖業。
4、糖包括蔗糖(紅糖、白糖、砂糖、黃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麥芽糖、澱粉、糊精和糖原棉花糖等。在這些糖中,除了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能被人體直接吸收,其餘的糖都要在體內轉化為基本的單糖後,才能被吸收利用。
❼ 糖的種植 加工過程是什麼
在化學上,由於其由碳、氫、氧元素構成,在化學式的表現上類似於「碳」與「水」聚合,故又稱之為碳水化合物。 在古代,人們利用蜂蜜來製造糖果。最先是在羅馬周圍的地區出現了糖衣杏仁這種糖果。製造者用蜂蜜將一個杏仁裹起來,放在太陽底下曬干,就可以得到糖衣杏仁了。這種糖果一直以來廣受人們的喜愛。位於MEUSE的VERDUN地區是今天最有名的糖衣杏仁製造地。這里的BRAQUIER公司製造多種形狀和顏色的糖衣果仁,有巧克力的、烤杏仁的、開心果的,均採用古老的方法精心製作。製造糖衣果仁的過程超過10天。 FLAVIGNY修道院的茴香糖相比之下要小一點、圓一點。這種糖果是1650年的時候在位於BOURGOGNE地區的FLAVIGNY小城被發明的,現在已被出口到20個國家。 史前時期,人類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後發展為從穀物中製取飴糖,繼而發展為從甘蔗甜菜中製糖等。製糖歷史大致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3個階段。 早期製糖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早期製得的糖主要有飴糖、蔗糖,而飴糖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飴 將穀物用來釀酒造糖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一樣甜。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飴糖屬澱粉糖,故也可以說,澱粉糖的歷史最為悠久。 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第89篇「餳」)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時至今日,這類澱粉糖的甜味劑仍有生產,也有較好的市場,在製糖業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說的製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製糖。 甘蔗製糖 甘蔗製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製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製糖史上,中國和印度佔有重要地位。 史前時期,人類就已知道從鮮果、蜂蜜、植物中攝取甜味食物。後發展為從穀物中製取飴糖,繼而發展為從甘蔗甜菜中製糖等。製糖歷史大致經歷了早期製糖、手工業製糖和機械化製糖3個階段。 早期製糖階段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早期製得的糖主要有飴糖、蔗糖,而飴糖佔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飴 將穀物用來釀酒造糖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連堇菜和苦苣也象飴糖一樣甜。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飴糖屬澱粉糖,故也可以說,澱粉糖的歷史最為悠久。 飴糖是一種以米(澱粉)和以麥芽經過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狀,俗稱麥芽糖。自西周創制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其中,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第89篇「餳」)記述最為詳盡。書中對飴糖製作的方法、步驟、要點等都作了敘述,為後人長期沿用。時至今日,這類澱粉糖的甜味劑仍有生產,也有較好的市場,在製糖業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說的製糖是指以甘蔗、甜菜為原料製糖。 甘蔗製糖 甘蔗製糖最早見於記載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經》和中國的《楚辭》。這兩個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國,也是兩大甘蔗製糖發源地。在世界早期製糖史上,中國和印度佔有重要地位。 答案補充在中國,最早記載甘蔗種植的是東周時代。公元前4世紀的戰國時期,已有對甘蔗初步加工的記載。屈原的《楚辭·招魂》中有這樣的詩句:「胹鱉炮羔,有柘漿些」。這里的「柘」即是蔗,「柘漿」是從甘蔗中取得的汁。說明戰國時代,楚國已能對甘蔗進行原始加工。 西晉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吳書·孫亮傳》中,有"亮使黃門以銀椀並蓋,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獻甘蔗餳……"的記述。交州在現今的廣東、廣西一帶,與上述的楚國同是中國的南方,是甘蔗製糖最早的地區。甘蔗餳是一種液體糖,呈粘稠狀,是將甘蔗汁濃縮加工至較高濃度(粘稠),便於儲存食用。這里的加工技術已經提高了一大步。 東漢張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飴石蜜」之句。這里「沙飴」二字,是指製得的糖有微小的晶體,可看作是砂糖的雛形。 6世紀時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中寫到:「蔗出江東為勝,盧陵也有好者,廣州一種數年生,皆大如竹,長丈余,取汁為沙糖,甚益人。」這里描述的種蔗區域更加廣闊了,種蔗的技術也已提高,且已經制出砂糖。這種砂糖是將蔗汁濃縮至自然起晶,成為帶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餳的加工技術又提高一步。答案補充在長期的製糖實踐中,很多製糖方法逐步被總結出來。 北宋王灼於 1130年間撰寫出中國第一部製糖專著──《糖霜譜》。全書共分7篇,內容豐富,分別記述了中國製糖發展的歷史、甘蔗的種植方法、製糖的設備(包括壓榨及煮煉設備)、工藝過程、糖霜性味、用途、糖業經濟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卷六(《甘嗜》)中,記述了種蔗、製糖的各種方法,比《糖霜譜》一書更系統、更詳盡。這些方法,在中國民間一直沿用到20世紀。書中記述的採用牛拉石轆(或木轆)多次壓榨取汁的方法(壓榨法),與現代的甘蔗多重壓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書中首次總結了石灰法澄清工藝,其原理在現代的製糖業中仍有沿用。「甘嗜」中總結的具有系統性的壓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濃縮煮糖等手工業製糖工藝,成為現代機械化製糖的工藝基礎。
❽ 人們是什麼時候找到把紅糖加工成白糖的方法的
漢朝至隋朝
世界各國「蔗糖」(sugar、sucrose)和中國古代的「西極石密」和「西國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來自梵文sakara。說明蔗糖發原地是古印度,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和世界各地。
敦煌殘卷中有一段關於印度製糖術的紀錄,說到印度出產甘蔗,可造最上「煞割令」。根據季羨林解讀,「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譯,證明印度製糖術的確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將甘蔗榨出甘蔗汁曬成糖漿,再用火煎煮,成為蔗糖塊(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義。印度的「石」糖在漢代傳入中國,漢代文獻中的「石蜜」、「西極石蜜」、「西國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國」、「西極」正是梵文sakara的對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譯。
石蜜就是今日的片糖。
唐代
後來印度的煉糖術有進一步地高:將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煉,並不斷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攪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漿中的雜質凝結成渣,原來褐色的糖漿顏色變淡,經過反復的除雜工序,最後得到淡黃色的沙糖。《新唐書》中記載唐太宗遣使去摩揭陀(印度)取熬糖法,說明印度的煉糖術在唐朝傳入中國。
宋代
北宋初期,三佛齊和大食等國貢白砂糖。白砂糖是從石蜜進一步提煉的,呈沙顆粒狀態,色淡黃,比石蜜色淡,不是白如雪。
宋代出現世界第一部甘蔗煉糖術專著《糖霜譜》。
製糖成為一門重要產業,糖製品種類繁多,有香糖果子、獅子糖、花花糖、膠牙糖、芝麻糖、錘子糖、楊梅糖等。
元代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游記》記述中國武乾的製糖業,開始不知道怎麼煉制像巴比倫地區出產的糖那樣精美,後來大汗得到來自巴比倫地區的人傳授用樹灰煉精糖的技術。又說福州地區煉制的糖「十分潔白」。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的《伊本·白圖泰游記》說:「中國出產大量的蔗糖,其質量較之埃及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
明代
明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第六卷《甘嗜》篇詳細敘述造白糖和冰糖的方法:
造白糖法。
中國從明朝開始將中國白糖出口到日本、印度和南洋群島。
明朝中國的白砂糖出口到印度孟加拉地區,也傳播了中國製造白砂糖的方法。根據季羨林考證,孟加拉語和幾種印度語言中,白砂糖都叫 cini sakara, 即「中國糖」,就是中國製糖術傳入印度的證明。
明崇禎十年英國東印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