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在過去三十年裡,是怎樣一點點把印度甩在身後的
印度1947年獨立,新中國1949年成立,當時兩國起點差不多,印度的條件比中國還好點,畢竟印度接收了大批英帝國遺產,不僅大量的槍支彈葯,相對比較完善的基建,公路鐵路機場等等。人均發電量和水泥量,人均GDP等等比中國還高點。而中國幾乎一直在打仗,打解放戰爭,朝鮮戰爭,接著繼續統一全國,進軍XJ和XZ,又打了中蘇戰爭和中印戰爭,到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當時確實很窮,人均GDP排世界二百名,現在上升到70名,總GDP世界排名第二名,是印度是五倍,人均GDP是印度2倍。印度的情況比中國好太多,政治經濟環境比中國好太多,不僅有美蘇的扶持,而且跟世界多國關系也好,基本是想買啥就買啥。中國的急速發展,維持數年10%以上的增速,即使後來放慢到7%多,依然是一枝獨秀,97年金融危機,中國都依然保持穩定。中國和印度不同,有很清晰長遠的規劃,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努力發展工業,持續深化改革。經濟上來,大力投資科技,有雄厚經濟和科技支持,軍力也會大漲,政治影響力自然也大增。必須說明的是,為了發展經濟,不得不大規模裁軍,還裁掉很多項目,軍工業也差點垮掉。幸虧蘇聯入侵阿富汗,賣了不少軍火給美國沙特,支援塔利班。接著又爆發兩伊戰爭,伊拉克和伊朗都從中國大量進口武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的經濟加速,開始真正走向全世界。中國公司和投資基本遍布全世界。中國軍火銷售額排名世界第三,主要銷往亞非拉等國家。中國不僅主導上合組織,也主導金磚銀行和亞投行。目前正處於降速提質,產業升級,出口轉內需階段。幾乎可以說大部分方面都勝於印度。
印度表面看環境好很多,但由於畸形的民煮制度,互相扯皮嚴重,ZF威望和執行力不行,沒有長遠清晰規劃,政策混亂。中央對地方控制力不強。自中印戰爭後,印度就深陷於戰爭, 爆發三次印巴大戰,還插手周邊小國內戰,常年把大量財政用於國防,軍費大部分都用於外購武器,國內恐怖主義猖獗,宗教tu殺頻繁,基建嚴重匱乏,臟亂差,而且對外資極不友好。但也必須說明,印度的整體經濟發展,僅次於中國,隨著中國降速提質,印度的GDP增速已經超過中國,印度的制葯、軟體、娛樂行業都相當強, 但硬體太差,工業基礎薄弱,發展極不平衡,貧富差距極大。印度的軍工業比起中國差很多,一方面是由於ZF好高騖遠,朝令夕改,規劃混亂;二是外購太容易了,大部分經費都用於外購,沒有大力扶持國內工業發展。
⑵ 中國是如何反制印度的
方法可以多種多樣。
1、高原練兵、演習,彰顯武力。
2、建設高原軍事設施,改善部隊生活生存條件、升級武器裝備。
3、由盟友巴鐵、尼泊爾等出擊,使印度多面受敵,疲於應付。
4、在國際上剝開印度挑事伎倆的畫皮,爭取國際支持。
⑶ 中國是怎麼打贏印度
如果打起來
中國不佔便宜的
中國綜合實力第三 但是 海軍是最搓的一個
中國印度打起來 決定勝負的是空軍和海軍
中國的陸軍 人多 印度的也人多 。。
中國陸軍的裝備 比 印度強
總之 應該是 咱們贏
⑷ 中國與印度之戰是怎麼回事
當時國內情況是三年自然災害,國內反右擴大化,生產下降,上億人吃不飽飯。周邊危機四伏:東部沿海面臨蔣介石的反攻大陸的威脅;南方邊境受到越南時事的牽制;雲南邊境又有國民黨殘余勢力的襲擾;北方又受到蘇聯的潛在壓力。國際環境則是:中蘇剛剛交惡,我國失去了重要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敵視紅色中國;印度是不結盟運動領袖之一(萬隆會議上雖然周總理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風頭全被尼赫魯得去了)。
印度之所以敢於玩火就在於此。所以,中印一開戰,全世界的輿論就立刻倒向了印方,同聲譴責中國(可能除了朝鮮和越南),不僅美英向印度提供了大批軍火,蘇聯也向印度提供了軍事援助。雖然我軍快速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由於後勤的困難(不僅僅是交通運輸的困難,還有整個中國的糧食生產和軍工生產都很困難),再加上國際和周邊情況的不利,我軍也不可能守得住。因此,按我軍一貫的不打無把握之仗的傳統,撤軍是必然的了。
如果單純考慮問題,我國的利益當然受到了重大損失,但我們如果從整個戰略角度來考慮,將會發現,在暫時消除了印度的威脅後:1、我國克服了三年自然災害,恢復了國民經濟;2、克服了蘇聯毀約的不利影響,建立和完善了軍事工業;3、出兵緬甸,消除了國民黨殘余勢力的影響;4、加強了沿海防禦,使蔣不敢輕舉妄動;5、絕大多數國家認為中國人不是要侵略印度,而只是要捍衛國家利益(如果不是這一仗,恐怕大多數國家要承認印度的既占事實),從而放心中國,為我國的外交打開局面;6、抗美援越。還有「兩彈一星」,所有這些使中國贏得了大國地位。
⑸ 什麼時候原因讓印度和中國拉開差距的
中國四人幫倒台時,中國已經被文革折騰得不成樣子,每年的軍費之後二十幾億美元,到這九十年代中國的國民經濟終於與印度持平並逐漸的拉開了距離。到了2000年,中國的經濟終於與印度拉開的距離,現在中國的經濟是印度的四倍多,而且發展的速度早就超越了印度,我國追趕的目標是美國,這輩子印度也別想追上中國了。
⑹ 1962 中國與印度的戰爭來源是什麼最後怎麼樣了
1、中印戰爭的起因: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並多次侵佔對中國領土。
從20世紀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1962年8月至10月,中國曾反復建議中、印雙方在官員報告的基礎上討論中印邊界問題,但印度不僅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還要中國撤出東段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印度以此作為談判的先決條件,無異於就此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1962年10月,印度錯誤的估計形勢,在大國支持下,向我國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我西藏、新疆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中印戰爭爆發。
2、結果:在整個對印自衛反擊作戰中,我軍共全殲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擊幣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我邊防部隊犧牲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1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1524名)。
另外,從1962年11月22日起,我邊防部隊在中印邊境全線主動停火,主動後撤。從12月1日開始,我軍回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雙方實際控制線我方一側20公里以內。其後,又將繳獲的印軍物資交還給印度,並釋放了全部印軍戰俘。
⑺ 中國是怎麼打贏印度的
你問的是哪場戰役?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那次嗎?
那次戰役,中國採取速戰速決戰術,全面進攻,把印軍攆到了平原上。佔領了山區戰略性的據點後主動從平原退兵。因我們的給養跟不上,印軍平原部隊有重型裝甲,我們守不住的。戰斗的勝利又退兵使我國贏得國際輿論的支持,印度又沒有丟失平原區,雙方的局面就一直延續到了現在。策略就是這樣,傷亡應該不會很大的,畢竟沒有大規模的會戰。
⑻ 中國是如何在戰略上對印度不戰而勝的
中國和印度自1962年以及後來的幾次邊境戰爭都是以印度的慘敗收場,這是印度長期揮之不去的惡夢。印度處處都要跟中國比,就怕中國超過了,這也有點驚弓之鳥的味道,因為被中國打怕了。通過修改其GDP的計算方法,最近兩年他的GDP增長率終於超過了中國。印度的小數精英(印度是一個等級制度極其嚴格的國度,大體上印度社會分成4個等級)就好比打了雞血一樣叫嚷著印度再過多少年就可以超越中國了。但現實卻是70%的民眾沒有廁所,絕對貧困人口數量超過了非洲總人口12億,絕大部分財富集中在大約10萬人的手中。印度從來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國內民族矛盾激烈,各邦要求獨立此起彼伏,跟巴基斯坦也是世仇。為此,中國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達到對印度不戰而勝的目的。
1、適當吹捧,讓印度把政的小數精英飄飄然,讓印度人覺得我不做南亞老大,甚至是亞洲老大,誰來做的心理。
2、印度本國的軍工和工業製造極其糟糕,以前能引以為傲的軟體實力也是日落西山,自家生產的光輝戰斗機的軟體都是請法國編寫。而其糟糕的軍人素質(40年來導致1000多架戰斗機墜毀,潛艇在港內爆炸)更是雪上加霜。
3、繼續加大西藏,雲南等中印邊境的基礎建設印度就不得不駐扎大量的部隊在這些高原地區(因為他基礎建設不到位,戰爭的時候無法像中國這樣快速補充兵力和物質),人員的吃喝等開支,你懂的
4、中國時不時在邊境地區搞點軍事演習,曝光一點先進武器裝備,以印度的做法又不得不進口他認為能抗衡中國的先進裝備
5、繼續扶持巴基斯坦的武器研發,讓巴基斯坦能自力更生,在西線繼續分散印度的軍力。
6、中國加大的印度洋的軍事存在,時不時在印度洋來一次軍事演習,以印度疑神疑鬼的性格,他又要陷入恐慌,又要大量進口軍火了。
從以上的幾點,中國只要在軍事上對印度保持優勢就能迫使印度不得不耗費大量的資金,因此印度最終會由於自身的經濟綜合實力錯失戰略機遇,導致在西藏問題的全面潰敗。
⑼ 中國為什麼列印度
因為中印雙方就邊境問題達不成一致,印軍不斷侵入我方傳統控制線,試圖佔領其主張國境線,所以中方對印軍的挑釁行為進行了反擊。
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國和印度在zang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印度則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因為解放軍在進入西藏後,與印度領土接壤而產生一系列領土問題,在雙方會談破裂後,中印兩國開始交惡,並出兵造成此次戰爭。
中國與印度在歷史上有著長期的交往和傳統友誼,兩國的地圖均按照傳統習慣線標劃邊界,兩國人民共同遵守這條傳統習慣線。
但是,在英國統治了印度以後,英屬印度當局,把侵略擴張的矛頭指向中國的西南和西北邊疆地區,英印政府利用中印邊界從未正式劃定的為由,擅自劃定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對中國西藏和新疆進行侵略擴張活動,從而埋下了中印爭執的禍根。
中國歷屆政府(包括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從來沒承認「麥克馬洪線」,或「約翰遜線」。
1947年,印度獲得獨立後,不僅要中國政府承認「麥克馬洪線」,而且要侵佔中國政府管轄下的中國領土。印度當局在其無理要求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後,繼續推行「前進政策」,使用武力片面改變業已形成的邊界狀況,並不斷製造流血事件。中印雙方就邊境問題進行了大量談判,但印度卻堅持要中國從西段自己的大片領土上撤出,甚至要中國東段撤出位於「麥線」以北的扯冬地區以北作為同意談判的先決條件,這就斷然關閉了和平談判之門。
談判破裂之後,按照中央指示,中國西藏、新疆邊防部隊進行了備戰,於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對入侵的印軍進行了反擊,殲滅印軍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繳獲大批武器,完成了既定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