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佛陀在哪個古印度城市出生
佛陀簡稱為佛,其意為「覺悟者」。佛陀包含了「斷」、「證」、「功德」、「四身」、「五智」。相傳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達多,後來出家修道,成了無上智慧的徹悟者,也成了無量功德的圓滿者,無上的究竟者,所以稱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佛陀示現完成無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範,鼓勵有志學佛的人們,及時以此人間的肉身,追求無上的佛果。佛陀修行的程序和儀式都很繁瑣、艱幸,修行者要明白苦、行、集、道「四聖諦」,做到「十善業道」,結下「十二因緣」,經過六度、六波羅蜜,成為大慈大悲的佛。
迦毗羅衛國是古印度後期吠陀時期中一個富裕的小國,釋迦牟尼的祖國,位於今日印度與尼泊爾交界區域內,與摩揭陀(Magadha)、跋蹉(Vatsa)、憍薩羅(Kosala)和阿盤提(Avanti)為鄰。疆土不足二千六百六十六平方公里,王宮周圍只有十公里。由於國內血統純正,具尚武精神,頗受鄰國尊敬,在強鄰間一直保持獨立。
Ⅱ 印度佛陀的故鄉
尼泊爾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Ⅲ 佛陀在哪裡出生
佛陀出生於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相當於今天的尼泊爾南部提羅里克附近,拉布提河東北。
Ⅳ 釋迦牟尼的家鄉,究竟是在印度,還是尼泊爾
釋迦牟尼的家鄉是尼泊爾。今天對釋迦牟尼的家鄉這個問題說法不一。但是絕大多數的人認為是尼泊爾。按照佛經中所說,他的母親、摩耶夫人,夢白象入懷而成孕;臨產前,按當地的習俗要回娘家分娩,但摩耶夫人走到半路,在藍毗尼園就生下了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在迦毗羅衛度過了他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代,最終棄家出走,修道成佛,創立了佛教。因此家鄉就是尼泊爾。
遠在公元前6世紀,尼泊爾地區就有許多古國和城邦存在。古代釋迦牟尼,就是這個時期出生於尼泊爾地區迦毘羅衛國。從這些方面說明釋迦牟尼的家鄉在尼泊爾,而不是印度。注重史實的研究。
Ⅳ 釋迦牟尼佛誕生地,成道地,涅槃地是哪個地方
其出生地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園,位於現在尼泊爾的蒂萊,太子的母親按照當時當地的習俗,回娘家待產,在路經藍毗尼園的時候,誕下了釋迦太子。
後太子出四門,見到生、老、病、死四事,生起了出家求道的心,而後舍離王位出家修行;其成道地是:古印度的菩提伽耶,位於現在印度的巴特那。
涅槃地點:拘屍那迦的沙羅雙樹林中,在沙羅雙樹下示現涅槃,位於現在印度的卡西亞。
(5)印度佛陀在哪裡擴展閱讀:
思想綱領,佛陀的思想學說,通常歸納為四諦:苦、集、滅、道。
苦諦:人生一切的苦,歸結成「五陰盛苦」,五陰(五蘊)是有情身心的總稱,因其和合的存在而有苦,身心和合相續又分析為蘊、處、界三方面:心理方面的五蘊;生理方面的六處;物理方面的六界,這一切是無常、無我、苦。
集諦:集是苦的構成因素。苦是因為愛欲而有的,愛是「顧戀過去」、「欣求未來」、「耽著現在」;愛又以對自我(常樂的我)的愛著為根本,又染著外界的一切,欲愛的活動──業,有善惡的,也有苦樂的,這也導致了苦。
滅諦:滅是苦的徹底解脫。因為苦的根源是愛欲,所以「斷除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就能「究竟苦邊」,也就是涅槃,涅槃即苦與集的消散。
道諦:道是苦滅之道。指正確的修行方法——八正道,這總括了一切實踐,佛講的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與五力、七覺支等修行方法,都不出於八正道。
佛陀學說的關注點是人的身心,一切圍繞著「苦」來展開,要去解決這個問題,四諦中,「苦」、「集」屬於他的認識論,「滅」屬於理想論,「道」屬於方法論,而貫穿所有的是「緣起」,即緣起的苦生、緣起的苦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釋迦牟尼
Ⅵ 佛陀為何出生在印度
佛陀出生在現在的尼泊爾,而不是印度。
佛陀(釋迦牟尼)出生於藍毗尼園,藍毗尼園地處尼泊爾南部的特萊平原上,今屬尼泊爾國西部省魯潘德希(Rupandehi)縣境內管轄,南鄰印度國北方邦。
迦毗羅衛國的王後摩耶夫人,懷胎十月即將分娩,於是她啟程返回娘家,佛陀(釋迦牟尼)出生後7天,摩耶夫人即去世。
佛陀(釋迦牟尼)由姨母撫養成人,29歲時,佛陀(釋迦牟尼)放棄優裕的生活,離開王城,出家修行,經過6年的修煉,創立了佛教,成為影響全世界的聖人。
佛陀的父親凈飯王是釋迦族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她回娘家天臂城待產途中,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生悉達多。
佛陀釋迦誕生多有神話:他從兜率天下凡,摩耶夢見白象投胎;他從摩耶右脅生下,空中湧泉,一涼一溫澆灌母子;他站立宣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相士進宮預言他將來成佛等等。
佛陀靜坐約一個月 (期間有二商人供養麩蜜)後開始遊行。
Ⅶ 佛陀出生地迦毘羅衛國,位於地球的哪個緯度和經度
迦毗羅衛國的遺址目前還有爭議
說法一:位於今尼泊爾南部的提羅拉科特。
說法二:位於今印度北方邦北部,距尼泊爾邊境1公里處的庇浦拉瓦。
這兩處遺址都離佛陀的出生地藍毗尼不遠,有可能都是迦毗羅衛國的城址。
藍毗尼(Lumpinī),梵語可愛之意。釋迦牟尼佛的誕生地,它處於尼泊爾西南和印度交界處,在魯潘德希縣境內,距加德滿都360公里。
藍毗尼的經緯度是:27°28′53″N ;83°16′33″E
Ⅷ 釋迦牟尼的出生地在哪裡
釋迦牟尼的出生地在藍毗尼園,位於現在尼泊爾的蒂萊。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8)印度佛陀在哪裡擴展閱讀:
釋迦牟尼的思想:佛陀的思想學說,通常歸納為四諦:苦、集、滅、道。
1、苦諦:人生一切的苦,歸結成「五陰盛苦」。五陰(五蘊)是有情身心的總稱,因其和合的存在而有苦。身心和合相續又分析為蘊、處、界三方面:心理方面的五蘊;生理方面的六處;物理方面的六界。這一切是無常、無我、苦。
2、集諦:集是苦的構成因素。苦是因為愛欲而有的,愛是「顧戀過去」、「欣求未來」、「耽著現在」;愛又以對自我(常樂的我)的愛著為根本,又染著外界的一切。欲愛的活動──業,有善惡的,也有苦樂的,這也導致了苦。
3、滅諦:滅是苦的徹底解脫。因為苦的根源是愛欲,所以「斷除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就能「究竟苦邊」 ,也就是涅槃,涅槃即苦與集的消散。
4、道諦:道是苦滅之道。指正確的修行方法——八正道,這總括了一切實踐。佛講的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與五力、七覺支等修行方法,都不出於八正道。
Ⅸ 佛陀的出生地
兩千六百多年前的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誕生於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今尼泊爾境內)。
佛陀出生在尼泊爾藍毗尼花園的無憂樹下。太子出生後,回到了迦毗羅衛城,並在這里成長一直到17歲逾城出家。
Ⅹ 釋迦牟尼是哪個國家
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
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盡量詳細記錄導師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他成長於富裕的環境,娶妻生子後,大概29歲時出家。
所學的禪定和苦行都無法解決問題;約35歲時得到佛陀的自覺。餘生的歲月,他的足跡遍布恆河流域,向各階層說法教化。他對外道思想所做的揚棄,糾正了時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維護了剎帝利的階級利益,使他被尊稱為釋迦族的聖人。
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佛陀),是古代中印度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人,他存在於西元前第一個千年的中期。此時商品貿易的繁榮促使了剎帝利階層的崛起,構成阻礙的傳統婆羅門教權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躍著包括佛教在內的沙門思潮。
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是釋迦族的首長之一;母親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鄉天臂城待產,在藍毗尼園產下佛陀。相對晚期的佛典編者對此添加戲劇性描寫:摩耶夫人懷孕前夢見白象入胎; 她在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是站著生下佛陀的。
阿含經更說佛是從摩耶右脅生出的;相士阿私陀聽聞太子出生,進宮預言太子將會成佛,而他等不到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誕生七天後去世,他由凈飯王的續妃波闍波提撫育 (大乘佛教傳此人是佛的姨母;另說由乳母撫養)。
七歲開始接受學業培養,包括吠陀和五明學藝,以及兵法和武術等。十六歲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輸陀羅為妃(另說有三夫人 ),生有一子名羅睺羅。在一部早期經典中,他自述青年時期生活奢侈,極盡聲色娛樂,有暖、涼、雨三時宮殿輪換居住。這是當時貴族階層無論武士或商人習以為常的奢侈情況。但他因深深困擾於生死問題而出家。
釋迦牟尼出家的原因:
1、國族形勢的影響:在當時十六國爭霸的時代,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東方剎帝利)臣屬於憍薩羅國(西方婆羅門勢力),釋迦族不斷受到強鄰的侵略威脅,地位十分脆弱。作為沒落部族的王子,面對國族暗淡前景,他有意為迦毗羅衛爭取思想權威的地位,從而鞏固剎帝利的統治。
2、沙門思潮的影響:當時的印度,在重解脫的宗教風氣下,對哲學和思想的追求相當普遍。出現以不同形式出家的沙門,這是婆羅門的對立面。深居於森林茂密之處進行沉思,是印度的傳統。這淵源於稍早於《奧義書》的《森林書》時代,到佛陀時代已成為印度上層階級的一種風氣。
3、成長環境與個性:幼年喪母的他,在年少時便具有強烈的內省傾向和敏銳的感受力。傳說他在隨父外出農耕祭典時,獨自在樹下坐禪,達到初禪之境;他見蟲子被農夫掘起,又被飛鳥啄食,痛感眾生相殘。這種對世間諸苦的深沉思考,即使在結婚生子後也沒有消除。
所謂「四門游觀」事件:他出城分別見到老人、病人、死人,當最後看到出家沙門時便決定出家,一般認為這是釋迦牟尼出家動機的象徵性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