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建國以來對外發動過幾次戰爭
四次.
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
2.ZY邊境戰爭,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3.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
4.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東巴基斯坦發生動亂的局勢,利用和蘇聯結盟來牽制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國和中國,向孟加拉地區發動大規模突然襲擊,並成功佔領該地區並扶植自治政府,最終將獨立的巴基斯坦國家肢解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部分,實現了在南亞稱霸的目標。
B. 對印戰爭雖然只打了一個月,為何印度50年都沒辦法走出戰爭陰影
對印戰爭雖然只打了一個月,是卻給印度帶來了很大的身亡,讓這個國家非常的落後,窮的孩子非常的多,戰爭真是一個可怕的東西。
印度戰爭真的非常的殘酷,印度感覺都無法走出這個戰爭的陰影,戰爭給印度人民帶來了非常大的痛苦,我看見他們,我就非常的心痛。
C. 二戰後幾個國家恢復人口的方法,俄國最彪
我國在二戰當中傷亡慘重,合計傷亡3500萬人。不過我國的人口基數非常大,在戰爭剛剛結束那陣子,我們在打內戰,內戰結束之後新中國成立,開始大力發展經濟。由於人口基數大,沒用多少年,在大力支持生養的情況下,我國恢復人口的速度相當快,其增長速度一度令國內外人士抓狂,感到不可思議。
二戰後幾個國家恢復人口的方法,俄國最彪悍,日本最沒人性
蘇聯是在二戰當中傷亡比我國還要慘重的國家,他們一共損失了6000萬人,而且死傷的絕大多數都是男性。為了恢復人口,蘇聯實行了英雄母親政策,生孩子超過10人,就能被授予英雄母親勛章。據說最牛的一位英雄母親,生下了40個孩子!平均一年半一個,也得60年呢,光想想都嚇人,一輩子都在帶球和丟球的無限循環中。憑借這一政策,蘇聯也很快恢復了人口。
二戰後幾個國家恢復人口的方法,俄國最彪悍,日本最沒人性
德國就比較悲慘了,本來這個國家人口就不多,又死傷了2800萬人,據說1915—1925年的德國女性有三分之二都沒能找到老公,因為啥?因為都在打仗時死掉了唄。德國的元氣基本上是很難恢復的,直到60年代左右,德國開始推出很多政策,吸引了很多地方的人到德國去生活和工作,這才讓德國的人口恢復了一些。
二戰後幾個國家恢復人口的方法,俄國最彪悍,日本最沒人性
但最奇葩的人口恢復,就要數日本了。鼓勵生育這都不算啥,關鍵日本人為了能夠多造人,把女孩子結婚年齡放寬到了13歲!13歲結婚,14歲生個女兒,那28歲就能當姥姥了?這還不算,最誇張的是,女人在日本的地位一直都十分低下,除了像俄國一樣是生育機器以外,她們是沒有什麼地位和尊嚴可言的。
二戰後幾個國家恢復人口的方法,俄國最彪悍,日本最沒人性
作為一個小國,二戰後,日本遭遇的損失是十分巨大的,可他也是恢復經濟和人口最快的國家。現在細想下來,如果不是當時制定了如此奇葩的政策,最大化的利用女性的生育時間,日本又怎麼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到如此的恢復呢?不過也正常,日本也凈干這些奇葩事了!
歷史是什麼,恐怕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不甚完全相同的答案。有人對之不屑一顧,認為歷史只不過是勝利者的功德碑;有人對它趨之若鶩,認為其間規律亘古有之,昭示著人類的輪回和宿命。但我覺得,歷史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回不去的曾經、留不住的當下、看不見的未來。歷史就如一條一旦開工就無法停下的柏油路,不著寸縷的遠古先祖們艱難地開拓出了這條道路,並在之後漫長的歲月里,一代一代將其延續至今。
D. 中印戰爭中,中國打到印度哪裡 中印戰爭造成了什麼影響
談到中國和印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這兩個國家的人口。因為這兩個國家的人口數量都曾經位於世界前幾名的位置。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知道現在看起來經濟相差這么多的兩個國家,原來曾經打過仗,談到打仗就難免會問到,這幾個問題了,這場戰爭打到哪了?印度損失了多少?
E. 印巴戰爭有幾次及中國的作用
印巴戰爭有三次。
1,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
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從而,激起巴基斯坦方面嚴重不滿。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
中國的作用:由於中國當時正處於內戰期間,所以在印巴戰爭中沒有扮演任何角色。
2,第二次印巴戰爭
第二次印巴戰爭是1965年8月初至1966年1月,印度、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地區分治問題而引發的戰爭。本次戰爭以印度敗而結束。
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
中國的作用:當時中國向巴方提供的一大批武器裝備,基本上都是從我軍正使用或庫存的裝備中直接抽調的,同時我國還免費為巴方提供這些裝備的人員操作培訓。形勢最緊張時,我國甚至還派出參謀人員加入巴方總參謀部,實際上是直接指揮了部分戰斗行動。
除提出最後通牒式照會外,更多的是軍事上的安排。印度怕受兩面夾攻,迅速按期拆除了它在中錫邊界上的一切工事。這是我國政府危機處理能力最有效的一次。
在中國的直接影響下,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握手言和。
3,第三次印巴戰爭
第三次印巴戰爭是指1971年11月21日-12月17日期間,印度、巴基斯坦關於克什米爾地區分治問題而引發的戰爭。該次戰爭以東巴基斯坦從巴基斯坦獨立出去成為孟加拉國結束。
中國的作用:在第三次印巴戰爭發展到東巴被佔領,印軍在西段猛攻巴基斯坦重鎮拉合爾,即將突破巴軍防禦的情況下,我國政府向印度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其立刻停火,否則中國政府保留採取一切措施的權力。
正是這道聲明迫使印度政府放棄了以武力徹底解決印巴問題的想法,挽救了盟友巴基斯坦。
(5)印度戰爭是怎麼恢復人口的擴展閱讀:
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後果
1,這場不到一個月的戰爭將巴基斯坦一分為二,佔全巴基斯坦人口56%,面積16%的東巴基斯坦成為一個獨立的孟加拉國。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的願望得以實現。
從此,南亞次大陸上各國力量對比發生明顯的變化,被肢解後的巴基斯坦進一步拉大了與印度的實力差距。印度成為南亞唯一在經濟上和軍事上具有明顯優勢的地區大國。
2,在第三次印巴戰爭期間,美國擔心蘇聯在南亞起到支配作用,因而在戰爭中採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
盡管美軍並未直接參與戰爭,但戰後印度同美國的關系還是降到了最低點。由於印度逐漸成為蘇聯推行南下戰略的前哨基地和對抗中國的戰略夥伴,印蘇關系持續升溫。
美國清楚的看到,蘇聯正在利用同印度的關系進入南亞次大陸,進一步增強自己的影響和勢力。美國在南亞的戰略收縮態勢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蘇聯實施南下印度洋戰略,為蘇軍進入阿富汗埋下了伏筆。
3,孟印巴三國關系的曲折變化。孟加拉國建立兩年多後,1974年4月,印、巴、孟三國外長就遣返戰俘問題達成協議,三國關系趨於正常化。
1975年10月孟巴兩國正式建交。1975年,孟加拉國發生軍事政變。新政府一反對印度的親密態度,大力發展與阿拉伯國家的關系,並開始恢復與巴基斯坦的關系。
之後孟印兩國之間又相繼發生了關於法拉卡河水分配糾紛、印度停止對孟軍援、兩國邊界沖突、非法移民問題等一系列事端,孟印關系發生嚴重逆轉。
F. 如果中國和印度真的開戰,印度打到平人民是什麼後果
首先判斷未來應該不會打仗,如果傷到平民會被國際社會輿論譴責。
因為中國顯然不希望跟印度打起來,我相信印度也沒有真的要大打一仗的想法,沒有這種必要,雙方都沒有這個企圖。
為什麼印度會這么做,我估計重要的原因有兩個,一個內因,一個外因。外因是,中國現在開始在藏南地區,也就是現在這個爭議地區搞基礎建設,大規模地修路。我們中國人認為,在自己的領土范圍內修公路、修鐵路,這是挺正常的一件事,我愛怎麼修就怎麼修,你管不著,這是從中國的角度來看。
印度的擔心是,中國你現在修公路修鐵路,調動軍隊能力越來越強,一旦有事,你就能快速地從西里古里走廊將印度一分為二,中國可能一個小時之內就可以把印度攔腰截斷。
雖然中國並沒有在那調兵,但這種來自中國的無形壓力卻是實實在在的。中國這種戰略投送能力成了抵在我脖子上的一把尖刀,這種壓力會越來越大,讓我不得安寧。所以印度有一種本能的恐懼,而不管中國是不是真的有這個想法,這就叫「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從外部因素來分析,中國和印度雙方在這個問題上,其實他們的內心都不想真的威脅對方。但是印度認為中國你這么修路,對我構成了無形的壓力,而且這個壓力會越來越大,所以我要採取一種比較激進的方式。
G. 二戰後德國,蘇聯,日本都是如何快速恢復人口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共有六十多個國家超過23億人口參戰,這是全球規模的戰爭,各參戰國在戰爭中都損失慘重。蘇聯在這場戰爭中人口傷亡非常大,根據記載,蘇聯在二戰中一共有大約2800萬人死亡,其中蘇聯紅軍的死亡數字達到了1400多萬。
德國,它和蘇聯差不多,因為男性戰士們差不多都戰死沙場,人口比例不均。於是他們改變了女性允許結婚的年齡,在德國14歲的女子就可以結婚生子。再加上德國大量徵用別國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有的定居下來,也給德國的人口恢復做出了巨大貢獻!
H. 印度獨立戰爭的介紹
1857年5月,在印度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民族大起義。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由下層人民和部分愛國封建主進行的抗英獨立戰爭。起義持續了兩年多時間,席捲了整個印度的六分之一領土,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參加了起義,這場獨立戰爭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有力地推動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