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航天怎麼樣
長期以來,印度一直將發展空間技術視作邁向世界大國和加快科技發展的重要步驟。歷經30多年不懈努力,印度空間技術總體水平發展迅猛,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六空間技術大國,其航天實力不容小視。
日臻成熟的航天技術
1963年,印度開始發展本國航天事業。印度開展航天研究起步雖晚,但是進展迅速,今天的印度已經掌握了製造和發射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地面控制與回收等技術,在火箭和衛星的製造、衛星的發射、跟蹤、制導及控制等方面具備了相當強的實力。
運載火箭 上世紀90年代,印度運載火箭技術進入了成熟時期。1994年10月,印度首次成功地發射了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1999年5月,印度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發射三顆衛星。2001年4月,印度自行研製的配備有低溫火箭發動機的新型運載火箭 ——地球靜止衛星運載火箭(GSLV)-D1發射升空,成功地將1顆重達1.5噸的試驗通信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印度已經擁有低溫火箭技術,這是實現載人航天的關鍵技術。
印度目前正在研製推力更大的地球靜止衛星運載火箭,該火箭可將運載火箭的發射能力提高2—3倍,並於2007年投入使用。印度已經成功研製出衛星運載火箭 (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 (ASlV)、極地軌道運載火箭 (PSLV)和地球同步軌道運載火箭 (GSLV),足以滿足發射各種航天器的需要。
航天發射場 印度的火箭發射場主要有斯里哈里科塔和頓巴赤道兩個發射場。斯里哈里科塔發射場位於印度東海岸的斯里哈里科塔島上,佔地145平方公里。發射場擁有大型多級火箭和衛星運載火箭的試驗、組裝和發射設施,並修建有衛星跟蹤、遙測和通信站。印度空間研究中心還在此擴建了固體助推器工廠,可為多級火箭發動機生產大尺寸的推進劑葯柱。
頓巴赤道發射場位於阿拉伯海海岸,喀拉拉邦特里凡得琅城以北6公里的地方,是進行低高度上層大氣和電離層研究的理想場所。這些研究在地磁赤道區(在頓巴正北面)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所以,該發射場在美國、前蘇聯、法國等國支持下已成為探空火箭的國際發射場。
航天員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印度就在蘇聯的幫助下,開始培養宇航員。1984年4月,一名印度宇航員就乘坐蘇聯的「聯盟」T—11飛船進入了蘇聯的「禮炮」號空間站,並在空間站上停留和工作了7天。目前,印度把兩名宇航員送往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進行培養,他們分別只有14歲和16歲,並且俄羅斯加加林宇航員培訓中心也接收了6名印度宇航員。印度希望為未來的載人航天儲備宇航員。
雄心勃勃的航天計劃
印度大力發展航天技術的最終目的是在太空建立空間站和星際基地,發展空天飛機和載人宇宙飛船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由之路。
空天飛機 上世紀90年代,印度曾提出過一個「超級飛機」計劃。2001年在美國鹽湖城舉行的全球動力推進大會上,印度設計的新型空天飛機模型首次露面。這種空天飛機稱為「先進跨大氣層吸氣式研究飛行器」(AVATAR,簡稱「艾瓦塔」,意為「復活」)。「艾瓦塔」是一種小型可重復使用載人航天器,也是一種高超聲速飛機。它採用渦輪基組合循環發動機、超燃沖壓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是高超聲速飛機技術和可復用航天器技術相結合的空天飛行器。「艾瓦塔」僅重25噸(其中60%是液氫燃料),據稱能單級進入100公里的軌道,可發射重達1噸的衛星。此外,艾瓦塔還可用作軍用偵察機進行情報搜集、監視和偵察。
「艾瓦塔」將像普通飛機一樣起飛。利用渦輪風扇、沖壓噴氣和超燃沖壓噴氣發動機組合達到10公里的巡航高度後,低溫火箭發動機接替工作,最終將飛行器推入軌道。任務完成後,「艾瓦塔」離軌再入大氣層,像飛機一樣依靠自己的動力著陸。一架「艾瓦塔」在其壽命期內可執行100次這樣的任務。這也就意味著它可將100噸的有效載荷送入空間。
登月計劃 2001年,印度向外界透露其雄心勃勃的登月計劃。此計劃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是向月球發射無人探測裝置,對月球表面的情況和大氣層進行探測和研究;第二步是向月球發射登月機器人,模擬宇航員對月球進行多項科學研究;第三步就是憑借自己的力量將印度宇航員成功送上月球。
根據該計劃,印度計劃2007年開始嘗試發射和回收無人航天器,2008年嘗試向月球軌道發射無人航天器,首次載人航天飛行預計2014年實施,首次登月初步安排在2020年。印度載人航天器將重達3噸,可載2名宇航員,由GSLV Mark.II火箭發射。載人航天器在升空16分鍾後與火箭分離,爾後進入距地球400公里的環地球軌道,其初次飛行時間可能是1天,之後將延長到1周,而「登月之旅」可能需要15天或1個月。
火星計劃 盡管載人航天和登月仍在計劃中,印度人卻又瞄準了太空探測的下一個目標:火星。據報道,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准備在2012年至2013年間發射一個火星無人探測器。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馬達范·奈爾在接受采訪時稱,印度計劃發射的火星探測器重約500公斤,上面配有高解析度遠程感測解析裝置。預計整個探測過程將持續6至8個月,耗資30億盧比(約合6700萬美元)。
首次發射太空艙 印度今年1月10日使用一枚極地衛星火箭,成功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同時送上了太空。該太空艙圍繞地球飛行了13天,其間將進行有關微重狀態的各種實驗,然後於1月22日重返地球。首個返回式太空艙的成功發射,標志著印度已經初步掌握了對太空艙進行指揮和控制的能力,在載人航天飛行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大步。
初具雛形的印度天軍
21世紀制天權將成為了比制海權、制空權更高的制權。可以說,誰搶佔了太空,擁有了制天權,誰就贏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印度航天自發展之初就有明顯的軍事色彩,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進步,其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也在緊鑼密鼓進行著。
發展軍用衛星系統 印度於2001年10月已成功發射首顆軍用偵察衛星——試驗評估衛星(TES),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軍用偵察衛星的國家。該衛星解析度可達到1米,可覆蓋全球60%的地區。TES軍用衛星系統由6顆衛星組成,其它5顆衛星還將陸續發射升空,組成偵察衛星星座,並使圖像採集解析度提高到50厘米。
開發天戰武器 印度國防部長高級顧問透露,印度在研發天戰武器領域已取得重大進展,將在5年內擁有用於太空作戰的激光武器。當前印度還在加緊開發反衛星技術,包括粒子束武器、射頻武器和軌道攔截器以及信號干擾器,並計劃於2010年部署動能攻擊飄浮攔截器、無方向限制的射線火炮陣列和高級跨大氣層空中飛行器。印度原子能研究中心名為「卡利」—5000的強大電子加速器也處於後期安裝之中,預計到2020年可當作粒子束反衛星武器投入使用。
加緊組建天軍 在美、俄相繼組建天軍後,印度加緊組建自己的天軍。2003年10月,印度空軍參謀長宣稱,已開始著手組建航宇司令部,以管理印度全國的空間資產,並對天戰武器進行研究。目前,印度已建立了完備的航天組織機構,僅空間研究組織就有1.68萬人,掌握了製造和發射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地面控制與回收等技術,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間體系。
2. 印度整體不那麼發達,為什麼感覺航天技術很發達
印度一直在努力成為第四個實現登月的國家,在2019年的「月船2號」失敗以後,印度又在2020年1月1日宣布啟動「月船3號」計劃。「月球3號」計劃預計將在2021年實施,以便印度成為繼美國、俄羅斯與我國之後,第四個登陸月球的國家。事實上,印度的經濟還很不發達,人均GDP在2000美元左右,整體工業實力也不強,但印度的航天技術能夠排在世界前5名。主要原因有三點:第一,印度經濟不發達,但經濟總量很大;第二,印度一直有一個世界強國夢想;第三,印度在建國以後,學習蘇聯模式,對軍工業與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投入很大。
1.印度經濟不發達,但經濟總量很大。以2018年為例,印度人均GDP只有不到2000美元,GDP總量卻有2.73萬億美元,並連續5年取得了7%以上的高速增長。航天計劃動輒就是幾百億美元的投入,能夠支撐得起的國家並不多。嚴格地講,航天技術與科學技術水平有關,更與經濟總體實力有關。盡管印度經濟不發達,但總體經濟實力不弱,有錢投資到航天領域。
4.印度航天領域發展現狀。觀察室為何認為印度航天技術發展能夠排在世界前五名?主要原因在於,印度在航天領域確實卻得了一系列成就。例如,印度建立了一個區域衛星導航系統IRNSS,共計有7顆衛星組成,能夠在印度本土及周邊1500千米范圍內進行導航與定位。此外,印度達萬航空中心在2017年4月實現了「一箭104星」,雖然有101顆衛星都是納米衛星,但這種向太空撒大豆的行為也具備一定的技術含量。
3. 印度航天技術有多牛
在科學界中,全球范圍內能夠實現載人飛船的技術可以說能夠體現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然而越來越多的國家期待和要求加入這強大的工程之中,但是限於自己的科學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的缺乏性,所以想要加入一個航天大國的夢一直是大問題。而印度就是一直想加入該行列的人,印度的航天技術有多牛?
有個問題就是,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一直在壓縮預算,與全球的同行相比較,印度的成本實在是太低了,對於未來的火星任務來說,預算僅只有7800萬美元,低於典型好萊塢電影的製作和營銷成本,可想而知印度在這方面的資本復出可能是不足的,還是令人擔憂成功性,如果ISRO的預算預測成立,它的第一次人類太空飛行將消耗大約相當於NASA在單一太空天文台上花費的七分之一,即96億美元的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成本,我們是不敢想的,低到嚇人,我們也期待印度如何去實現
4. 中國與印度誰的航天技術更先進
印度並不是我們想的那麼落後,世界排名前十的富豪居然有4個印度人,實在讓人吃驚。
就現在而言中國航天領先印度,主要是在載人航天方面。按航天技術發展水平,可將世界航天國家分為三個方陣,美國、俄羅斯為第一方陣,歐洲空間局、中國、日本、印度為第二方陣,加拿大、巴西、韓國等為第三方陣。 中國上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的第三個成員。因此,中國目前雖然處於航天第二方陣,但與第二方陣其他成員相比又要領先一些。
1963年,印度在頓巴建成了自己的第一個火箭發射台,並發射了一枚探空火箭。1975年4月19日,印度從蘇聯的火箭發射場發射了印度第一顆自製衛星。1980年7月18日,印度首次從本國的發射場,用自製的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從而成為世界上第六個具有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
目前,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已發射各類衛星30多顆。這些衛星在印度教育、衛生、減災、自然資源利用、國防等方面均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與此同時,印度的運載火箭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2001年4月,印度用「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一顆重達2.54噸的通訊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這標志著印度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國行列。目前,印度已擁有4種類型國產運載火箭:「衛星運載火箭3(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
2001年10月22日,印度成功地用「極地衛星運載火箭」把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2002年2月9日,印度航天科學家對印度自行開發的火箭超低溫發動機進行了一次試驗,並取得成功。運載火箭使用這種發動機可以將衛星送入地球上空3.6萬公里的軌道。2004年9月,第二代「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將一顆重達1.95噸的教育衛星送入地球上空3.6萬公里的軌道。而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法國和日本5個國傢具備使用超低溫發動機發射對地同步衛星的能力。
印度已建立了完備的航天組織機構,僅航天計劃的主要實施機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就擁有1.68萬人。今天的印度已經掌握了製造和發射運載火箭、人造衛星、地面控制與回收等技術,並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間研發體系,在火箭和衛星的製造,衛星發射、跟蹤、制導及控制等方面具備了相當強的實力。
據悉,印度內閣已批准一項預計耗資1億美元的無人月球探測計劃。作為計劃的第一階段,印度將於2008年前發射一顆小型環繞月球的無人探測器,並以此為基礎,准備在2015年之前實現宇航員登月。
而印度的整個「登月」計劃將分三個階段進行,首先是向月球發射探測裝置,然後發射登月機器人,對月球進行多項科學研究,最終幫助印度宇航員登月。
在第一階段中,無人月球探測器將攜帶配有紅外線和X射線頻率的高精度遙感裝置。這一裝置與探測器一起將在距離月球100公里高度的環月球軌道運行兩年,這期間,它將勘察月球表面,繪制完整的月球成分地圖和三維地理圖。
目前,有關探測任務的設計和試驗工作已經開始。
5. 印度剛登月失敗,為何又提出更遠大目標
剛剛登月失敗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准備再次登月。這次印度人的目標更為遠大,准備製造一個更大、更好的探月衛星,甚至希望從月球極地地區帶回月壤樣本。連1個小登月車都無法成功送上月球的印度,為何這么快又樹立了更遠大的目標?
印度人一直有「抱大腿」的習慣,這次印度發射的「月船2號」距離成功只差最後一步,也展示了印度人的空間科學實力。但是這個「月船2號」最關鍵的著陸器,是印度和俄羅斯「合作」研發的,其實主要是俄羅斯按照印度的要求提供合適的產品。
如果印度只是把科學探索當成宣揚民族主義的行動,當成爭奪國際排名的「戰場」,完全丟掉科學探索的本來目的,這種「雄心壯志」就算實現了,又有什麼用呢?
6. 印度載人飛船也要發射,和我國相比,印度的航天實力究竟如何
印度的載人航天計劃起始於2007年,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承擔。
從2007年開始,印度空間研究組織進行了600公斤太空艙回收實驗(SRE),並且使用極地運載火箭(PSLV) 將太空艙發射升空,在近地軌道運行12天後返回地球。
在之後印度還進行了乘員艙大氣再入實驗,以及2018 年的中止試驗,這讓印度基本上掌握了太空飛行所需的耐熱材料、技術和程序。
我國的載人航天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過來的,其中經歷了太多的艱難,但依靠航天領域的科學家們,在歐美人的質疑眼光中,完成了一系列的載人航天壯舉,現在還完成了「天宮」空間站的初步建設,在航天領域,我國絕對處於頭部集團。
印度在航天領域也取得了一些進步,但是10多年過去了,才在俄羅斯的幫助下,研製出袖珍版的「加甘楊」載人飛船,這個只比神舟系列飛船的返回艙要重一點。說白了,也就是讓宇航員到太空裡面去體驗一把,什麼科學實驗根本就不可能進行,拍上幾張照片就得立即返回,至於艙外太空行走就更加不可能了。
總體上而言,印度目前的載人航天水平,差不多相當於我國在上世紀末的水平,想要真正成為航天強國,印度還有不少的路要走。
7. 怎麼理解不可小覷的印度
雖然印度有著幾億貧困人口,但其火箭航天技術卻早已超過了曾是其宗主國的英國。早在印度成為歐洲人的殖民地幾百年以前,火箭就從其鄰國中國傳入了這個國家。1792年,入侵的歐洲人在塞林加巴坦戰役中與印度火箭遭遇,當時印度人向英軍發射了大量火箭。印度的作戰火箭主體是綁有導向竹竿的鐵管,射程超過1000米。
最初的經驗
1963年11月21日,印度首次獲得了關於火箭的實際經驗。當時美國宇航局從印度境內發射了一枚美國製造的奈克—阿帕奇小型高空火箭。有趣的是,箭首儀器艙是用自行車馱運到發射地點的。
在隨後的12年裡,競相對印度施加影響的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從印度的頓巴赤道火箭發射場先後發射了350多枚地球物理研究火箭。印度基於在這期間學到的經驗建成了自己的航天科技中心,並開始自行研製火箭。印度設計和研製的第一枚火箭是「羅西尼」號固體燃料火箭,它使用火葯發動機,直徑為75毫米。1967年11月20日,該火箭攜帶1千克重的科研儀器發射升空,高度達9000米。然後印度人又研製了RH—100、RH—125、RH—300火箭。1974年研製了RH—560火箭。
在隨後的1975年4月19日,印度在前蘇聯的幫助下終於「邁入太空」:印度第一顆衛星「阿里亞巴塔」號在前蘇聯卡普斯京亞爾航天發射場由前蘇聯「宇宙3」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而在此前的2年時間里,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已經開始研製自己的輕型火箭。 起步階段
在20世紀60年代,還是一名大學生的印度前任總統阿布杜勒·卡拉姆在美國學習期間接觸了 「偵察兵」小型固體燃料運載火箭的設計技術資料。「偵察兵」實際上是印度首枚太空火箭SLV—3的原型。在40年後,一些西方媒體據此妄言印度早期所有的火箭—航天技術裝備都是仿造美國的產品。
1979年8月10日,印度在斯里哈里科塔島靶場進行了SLV—3火箭的首次發射。飛行指揮者是阿布杜勒·卡拉姆。但這次發射因控制活門堵塞,致使火箭最終墜毀在孟加拉灣,以失敗告終。
1980年7月18日,SLV—3火箭進行了第二次飛行,將「羅西尼」號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該衛星重35千克,為向金字塔形過渡的八稜柱形。但印度並未止步於這顆「爭氣星」,1981年5月30日又發射了第三枚火箭SLV—3—D1。火箭前三級工作正常,但第四級分離不徹底,因而攜帶電視攝像機的38千克重的RSD1衛星未進入預定軌道,9天後停止工作,後以失敗而告終。
1983年4月17日,第四次發射取得成功,將41.5千克的第三顆「羅西尼」衛星RSD2衛星順利送入軌道。這顆衛星隨後向地面傳回了地球圖像。
SLV—3火箭和最初幾顆衛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印度航天事業初創階段的結束,此後進入了下一階段——太空的實際利用階段。
穩步前進
新階段印度火箭航天活動的特點是將航天活動成果應用於日常生活。這一時期研製的ASLV新型五級運載火箭包括經過改進的SLV—3的核心部分(中段)和2台捆綁式固體燃料起飛加速器(以SLV—3的第一級為基礎)。在1987年、1988年2次發射失敗後,於1992年成功地將150千克的SROSSC衛星送入軌道。 隨後印度又研製了四級運載火箭P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它重295噸,可將重近4噸的載荷送入低軌道或將800千克的載荷送入地球靜止軌道的轉移軌道。PSLV火箭於1993年9月20日進行了首次發射。該型火箭主要用於向大傾角(極地)低軌道發射衛星,這種軌道特別適於地球遙感、氣象、導航衛星。
印度後來又在PSLV的基礎上研製了功率最大、最先進的GSLV運載火箭,它發射重量大約400噸,能將約2.5噸重的載荷送入地球轉移軌道,將5噸重的載荷送入低軌道。
GSLV的主體是繼承於PSLV運載火箭的中央固體燃料級,其周圍環繞著4個捆綁式液體加速器,而後者則採用「維卡斯」發動機。該發動機是按許可證生產的「阿里安」火箭上的「北歐海盜」發動機。第二級也用了該型發動機。但該火箭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最後一級即第三級採用了液氧和液氫燃料,如此一來,則能為火箭提供強大的能量。
印度研製的GSLV運載火箭
現在,印度已經不再習慣於依賴外國,決定獨立掌握低溫發動機技術。
1998年,印度國產氧氫發動機進行了首次試驗。
2007年1月,完全配套的低溫級進行了試驗。就在此前不久,美國宇航局局長麥克爾·格里芬正式訪問了印度韋克拉姆·薩拉巴伊航天中心。他在印度國產低溫發動機旁邊站立了整整10分鍾,而13年前正是美國人阻止印度從俄羅斯獲得這一技術。
在成功地進行測試之後,2007年底,GSLV MkⅡ火箭做好了發射裝備。印度工程師克服了大量的技術問題,研製出絲毫不遜於俄羅斯原型的發動機,而且印度火箭低溫級的重量比俄羅斯12КРБ火箭的低溫級輕100千克。
但製造火箭不是最終目的,火箭的任務是將各種衛星送入軌道。印度是世界上能獨立生產和發射地球同步通信衛星的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之一。此外,印度還能發射地球遙感和地圖測繪衛星。印度2007年的計劃是製造並發射重2180千克的Gsat—4技術演示衛星,用於試驗GANGAN空間導航系統。
此外,印度還將航天技術裝備直接用於解決保健和教育領域的社會問題。印度2007年1月發射的INSAT—2C衛星將為300個農村遠程教育中心提供服務,未來計劃在印度全境建成10000個這樣的遠程教育中心。青年們在這些遠程教育中心可進行10個月的學習,然後在薩賈巴姆大學實習。學業結束時大學將向實習人員頒發正式文憑。除了電視電話會議視頻設備,還將為鄉村配備電視醫療設備,護士可通過這些設備向專家咨詢。
印度在航天技術領域所取得非凡成就的另一個證明是:2006年,印度贏得了為歐洲製造和發射通信衛星的合同。
載人航天計劃
現在,我們正成為印度航天發展第三階段的見證者。該階段始於2006年10月17日發生的一個重要事件: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向政府總理提交了關於將印度航天員送入太空的可能性的報告。根據該報告,在有充分資金保障的情況下,印度計劃在2014年~2015年進行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如果印度空間研究組織的宏偉計劃能夠順利實現,印度人就可能於2020年登上月球。印度計劃獨立完成這兩項任務。印度總理總體上批准了科學家們的宏偉計劃。2006年11月7日印度科技界在班加羅爾召開會議前夕,宣布了本國載人航天飛行計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馬達萬·奈爾稱,印度最優秀的科研組織將參與該項目。根據預先估算,印度載人航天飛行計劃投資20億~30億美元,而登月計劃所需資金還要更多。
8. 印度的矽谷是哪裡
班加羅爾(Bangalore)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納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三大城市,人口約1050萬人。印度在1947年獨立以後,班加羅爾發展成重工業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使其成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被譽為「印度的矽谷」。
班加羅爾是印度科技研究的樞紐,其中的印度科學學院是印度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學和研究所。其他重要的研究院還有印度天文物理學學院、拉曼研究學院、賈瓦哈拉爾·尼赫魯高等科學研究中心、印度國家生物學中心和印度統計。
IT產業
班加羅爾是一座「IT化」了的城市。各檔酒店鱗次櫛比,但遊客來此若不預先定房,就很難找到落腳的地方,全球、地區和印度國內的各種IT商務研討會議,排滿了班加羅爾的城市日程。班加羅爾的夜生活十分有格調,「酒館文化」頗為盛行。
人們到此可以忘卻宗教、種族、性別的差異,在浪漫的音樂聲中一品清醇而又廉價的印度干啤。不過,享樂並非所有人的目的,很多人來此是洽談商機或找尋工作機會的,還有不少「人才獵頭」穿梭其間,遞給你一張名片,邀請你到他們的公司發展。
印度政府對班加羅爾的IT業發展給予了充分的政策扶持。1999年,印度成立信息科技部,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有的專門設立IT部門的國家之一。2000年10月17日,印度IT法案生效,為該國電子商務的穩步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海歸派」對印度IT業的發展也功不可沒,他們為印度帶來了充足的資金和尖端的技術。
同時,大量會說英語的廉價勞動力也吸引著西方IT精英公司紛紛將班加羅爾作為發展的橋頭堡。IT業的強勁發展為班加羅爾積聚了大量財富。印度2003年IT業創造的產值為120億美元,預計到2009年將增至620億美元,而班加羅爾在其中將占據1/3的份額。
班加羅爾在本財政年度已吸引外資180億盧比,預計IT業出口將增長32%至35%,大大超過29%的預定目標。但是,班加羅爾乃至印度的IT業也面臨不少難題,主要是印度整體經濟不發達、基礎設施落後,特別是人才依然短缺。據印度信息科技部資料顯示,到2009年,印度在IT領域的人才缺口仍有50萬。
印度首富普雷吉姆也說,印度的IT科技產業有80萬從業人員,而美國有1020萬,印度的通信領域有從業人員30萬,而美國有600萬。為此,印度政府正考慮推行稅收和財政支持政策,以吸引更多人才投身與IT相關的服務行業及IT核心領域。
經濟
班加羅爾的經濟增長率為10.3%,是印度第二大增長最快的大都市,也是印度第四大快速消費品(FMCG)市場。福布斯將班加羅爾視為「下一個十年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這個城市是第三大航空樞紐的高凈值個人,是家庭對超過10,000美元的百萬富翁約60,000超級富豪的人誰擁有的投資盈餘₹4500萬(US $六十三萬〇九百)和₹億5(70,100美元)。
幾個公共部門企業的總部,例如巴拉特電子有限公司(BEL),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HAL),國家航空航天實驗室(NAL),巴拉特地球移動器有限公司(BEML),中央製造技術研究所(CMTI)和HMT(以前為印度斯坦)機床)位於班加羅爾。
1972年6月,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成立於太空部之下,總部位於該市。班加羅爾還為ABB,空客,博世,波音,通用電氣,通用汽車,谷歌,利勃海爾航空,微軟,賓士,諾基亞,甲骨文,飛利浦,殼牌,豐田和泰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班加羅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