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文學怎麼寫

印度文學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08-30 13:45:05

⑴ 求文檔: 2.簡要論析古代印度文學的主要成就。

萬千書庫 中國文學 外國文學 紀實文學 武俠小說 玄幻小說 世界名著 主題閱讀 美文閱讀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現在的南亞次大陸,除北部尼泊爾等國外,古代統稱印度。印度自古以溫德亞山脈為界,山脈以北的印度河、恆河流域平原地區稱北印度,山脈以南稱南印度。
古代印度人民創造的光輝文明,對人類文化寶庫作出了巨大貢獻。印度古代文學對東亞、西亞、中亞、歐洲,尤其對東南亞等地有過很大的影響。
梵語是古代印度文學共同使用的語文,因此,古代印度文學通稱為梵語文學。但是,印度自古以來是個多民族國家,古代文學除梵語文學外,流傳至今的還有其他語言的文學(如巴利語(註:印度古代的一種接近梵語的語言,早期佛教文獻多用此種語言寫成。)文學等)。我們以介紹梵語文學作品為主,它的發展時期大體可分為吠陀時代、史詩時代和古典文學時代。(註:本章第一節和第二節的前半部,均參考金克木著《梵語文學史》(1964年版)及有關著述編寫。)
一、吠陀時代
吠陀時代是印度從原始公社解體到階級社會形成的過渡時期。
在古代印度,大型的祭禮典禮大都由婆羅門祭司主持,在儀式上吟唱詩句和經文。由於職務的需要,祭司們將自古流傳下來的詩歌(包括他們自己的一些作品)編訂成四部《吠陀本集》,奉為聖典。它們是祭祀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用嚴格的方法保存下來,直到十九世紀才印成書籍。
吠陀指早期的以《吠陀》為名的文獻集及附錄於其後的文獻,它們所用的語言比古典梵語更為古老(稱為「吠陀語」或「吠陀梵文」),其內容包括對印度上古時期的巫術、宗教、禮儀、風俗、社會思想、哲學等方面的記錄,為此,吠陀並不都是文學作品。吠陀又稱為吠陀經,它既是印度最古的典籍,也保存了一些優美的古詩。詩歌經過祭司們的編纂雖有不少刪改,但仍不失為印度人民世代口頭流傳的集體創作。
吠陀是譯音,古譯為「明」或「知識」,即學問,「神聖的知識」之意,現在也有人譯為「智慧書」。《吠陀本集》共分為四種: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娑摩指祭祀用的歌曲,即頌神歌曲)、《夜柔吠陀》(「夜柔」即祭祀,是說明祭祀如何進行的書)以及《阿闥婆吠陀》。其中最古最主要並具有文學價值的是《梨俱吠陀》,其次是《阿闥婆吠陀》。
《梨俱吠陀》大約在公元前十五世紀前後編成,它的自然環境大致是印度河一帶。在這部本集中,共收集詩歌一千零二十八首(其中附加的有十一首),是印度現存的一部最古的詩歌總集。
《梨俱吠陀》(「梨俱」是書中詩節的名稱)意為贊頌吠陀,它的核心部分是頌神贊歌,其他約有二、三十首是直接反映古代印度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情況的。這些反映世俗生活的詩,大都收集在第十卷中,盡管它們成詩較晚,但卻充滿生活氣息和樂觀的精神。如在一首婚歌中,舉出一個好妻子的條件是:
沒有壞的心眼,別傷害你丈夫,
善待牲畜,和藹,精力充沛;
生育英雄,敬神,在快樂中生活;
給我們的飛禽走獸帶來幸福。
另一首寫青蛙歡迎雨季到來的詩也極為生動、活潑,如其中的第三、四節:
雨季到來了,雨落了下來,
落在這些渴望雨的青蛙身上。
象兒子走到了父親的身邊,
一個鳴蛙走到另一個鳴蛙身旁。

在《梨俱吠陀》的頌詩中,歌唱得最多的是天神因陀羅、火神阿耆尼以及一種可以榨取蘇摩酒的名叫蘇摩的植物,由於他們與祭祀所行的宗教儀式有關,所以頌詩大多是祭司們舉行儀式時吟唱的詩。
詩中把女神比作一個開朗爽快的女人,歌頌她「是驅逐敵人的」,請求她賜福於人間。並列舉了許多隻有人間才有的親屬關系,如說她有「姊妹」,有「朋友」,「是奶牛的母親」,「天的女兒」等。還反人們喜愛的奶牛、紅光牝馬,甚至財富都與她聯系起來,這些都是自然力量人格化的的典型表現。
二、史詩時代(大約從公元前十世紀到公元前一世紀)
大約從公元前十世紀初期到五世紀中期,北印度出現了二十個左右奴隸制小國,這些國家相互爭奪霸權,戰爭連續不斷。到公元前六世紀前後,恆河流域興起了一個最大的國家——摩揭陀國。
各派的《森林書》(或譯《阿蘭若書》)附於各派《梵書》之後,這些書據說只能秘密地在森林中傳授,內容以神秘主義的理論為主,不著重講祭祀。
自迦梨陀娑之後,梵語古典文學的各種體裁繼續向前發展。著名的戲劇家有薄婆菩提,敘事詩的作者有婆羅維、摩加等。這些作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盡管可與迦梨陀娑並稱,但遺憾的是他們作品中的形式主義卻有增無減。另外,抒情詩方面雖然也有一些作家和作品,但優秀的作品不多。總之,梵語古典文學發展到這一階段,形式主義已達到無法挽救的地步,它的衰亡勢在必然。
大史詩通過對戰爭的描述,還表達了古印度人民熱愛和平,終止不義之戰的強烈願望。作者對那場親族間的戰爭所造成的損失感到萬分痛心,指責那是一場「可怕的」、「該死的」「無益的」戰爭。與此同時,作者還通過婦女們在戰後走向「傷心慘目」的戰地,哭悼親人的場面,呼籲人們應該堅決制止這種「親戚屠殺親戚」的戰爭。總之,大史詩的主要內容寫的是政治斗爭,作品真實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王國的紛爭。
《雲使》的《前雲》部分設想新奇,情文並茂。詩中,葯叉賦予雨雲以人的品格:將它視為摯友,稱作「焦灼者的救星」,對它的旅途勞頓表示無限關心,囑它「旅途疲倦時你就在峰頂上歇歇腳,消瘦時你把江河中的清水飲一飲」。從這種對雲的關切之中,已流露出葯叉對妻子的懷念之情。行進途中自然景色的描繪,也熔鑄了葯叉思念妻子的深情,寓情於景,富有弦外之音。
在《後雲》里,著重介紹葯叉的故鄉阿羅迦及其妻的住地。先寫大環境,後敘小庭院,詠物思人,情真意切。然後再介紹他日夜思念中的妻子,從外貌到內心,層層推進,字里行間洋溢著濃厚的情思。自第八十二節起,敘述臆想中妻子對他的懷戀,款款而談,娓娓動人。第九十七節,又設想雲使到達目的地以後,他愛人正「得到了睡眠的幸福」,故囑雲使須再等一個時辰,不要驚動她。接著再以十餘節委婉的詩句,托雲使轉達葯叉對妻子的深情,陳詞懇切,如泣如訴。最後三節,歸結到對雲使的希望,盼它早日將回信帶來,以寬解他的思念。
在《雲使》里,迦梨陀娑用樸素無華但卻美麗淳厚的詩句,飽和著溫柔的感情,描繪出印度中南部至北部大自然的萬千姿態;尤其是將葯叉及其妻子互相思念的深厚的愛情,升華成了世人所可能具有的最美好的感情。而這些詩句和篇章也就成了人類所能創造的美好的情歌的一部分,具有永不衰竭的藝術魅力。
抒情短詩集《時令之環》,共收抒情短詩一百四十四首(註:《時令之環》,又譯《六季雜詠》或《六時雜詠》,一說有詩「一百五十幾節」。),一般認為這是詩人青年時代的作品。詩篇通過對印度六個時令(夏季、雨季、秋季、寒季、冬季、春季)自然景色的吟詠,抒發詩人因景色變遷而引起的不同感情。詩集中許多表現愛情生活的詩篇,描述了離人思婦的抑鬱心境。在《秋》這首詩里,詩人將秋日的景色附麗於「裊娉而端莊的姑娘」,秋天來了,令人驚奇於它的五彩斑斕,生機勃勃:「翹搖的稻梗——發間,睡蓮之花——臉上。野花爛縵為衣,群鳥為之徜徉,群鳥之樂洋洋,猶如環佩之鳴鏘鏘。」此時,人們置身田野,輕風拂面,「它吹皺一一的蓮池,蓮花兒吻接而又分了,管教少年人的痴心,為愛人兒甜蜜的想像潦倒。」入夜,繁星閃爍,有如「華冠璀璨」,「絹衣皎潔,乃月光之泛出雲屏;朗月的面兒有迷人的笑影」。這里呈現出一派迷人的藝術境界,尤其是洋溢在詩中的印度古典詩歌所特有的東方風味,沁人心脾,至今猶給我們以美好的藝術享受。(註:參看《迦梨陀娑詩一首》,《沫若譯詩集》。)
迦梨陀娑是古代印度一位思想進步、才華橫溢的詩人兼劇作家,他在戲劇藝術上取得了尤為卓越的成就,特別擅長於對人物心靈進行深入細致的描繪,在世界上早就享有「印度的莎士比亞」的美稱。他的一生寫過很多劇本,流傳至今的有《摩羅維迦與火友王》、《優哩婆濕》和《沙恭達羅》。
五幕劇《摩羅維迦與火友王》(註:《摩羅維迦與火友王》即《勝鬘與火天友》,又譯《摩羅毗迦與阿祗你密多羅》。)選擇了一個發生在距作家創作時約五百年前旬伽王朝(註:參看吳曉玲:《迦梨陀娑和他的劇本》,《劇本》1956年10月號。)的歷史故事,劇中的主要人物火友王及其與之交戰的毗達羅跋王(註:參看吳曉玲:《迦梨陀娑和他的劇本》,《劇本》1956年10月號。)等都在歷史上實有其人,他們兩國之間發生的戰爭(在劇中放在後台處理)也是實有其事的。作家巧妙地用摩羅維迦作為貫穿於全部戲劇沖突的中心人物,使劇情曲折多變,合情合理。
劇中女主人公摩羅維迦原是一位國王的妹妹,因戰亂而淪為別國宮廷中的舞女。她在國破家亡之前毫無社會經驗,在生活中只能任憑旁人播弄,她的命運自始至終引起觀眾深切的焦慮和同情。在這里,原是公主的摩羅維迦,經過藝術的集中概括,已成為普通印度婦女的典型形象。
一般梵學家認為這個劇本是迦梨陀娑的習作,這是由於劇本過於偏重故事情節的敘述,而缺乏對人物內心的深入刻畫;同時,它和《雲使》、《沙恭達羅》相比又似乎蘊藉不夠,顯得有些粗糙。但在利用有限的素材鋪陳故事、構造麯折多變而又引人入勝的戲劇情節方面,顯示出作者具有非凡的才能。
五幕劇《估哩波濕》(註:《優哩婆濕》,又譯《勇健與廣延》,或譯《以勇武贏得的嫵兒娃希》。「優哩婆濕」為「嫵兒娃希」的古音。)是一個古代傳說,寫天宮歌舞伎優哩婆濕與國王補盧羅婆娑一見傾心,幾經波折終獲團聚的故事,充滿了抒情詩的韻味。
《優哩婆濕》的故事情節,最早出現於《梨俱吠陀》,但故事不完整,而優哩婆濕的形象也很粗糙。後來,在史詩《摩訶婆羅多》和許多「往世書」里,也寫了這個故事,但情節和人物都有一些變化,直到迦梨陀娑創作之後,故事才最後定型。
迦梨陀娑在利用古老的傳說進行創作時,除在情節上有所創造增益外,更主要的是在人物性格的刻畫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而其主題也具有了批判的意義。在迦梨陀娑的筆下,優哩婆濕已發展成為一個聰明機智、溫柔多情的女郎形象,補盧羅婆娑也被刻畫成一個生動、真實的人物形象。
作為一個天宮歌舞伎,優哩婆濕見過世面,臨事沉著老練,善於深謀遠慮,在戀愛過程中表現得潑辣大方,熱情洋溢。她曾三次主動從天上下降到國王的王宮,她明知這種迫不及待的舉動有失體統,但受愛神的驅使而情不自禁。當她第三次下凡時,甚至對她的女友說:「愛神命令你,趕快把我帶到那一位妙人兒的宮殿里去!」後來她還用雙手捂住國王的眼睛,跟他調笑。這樣潑辣大膽近於放肆的風情,在古代印度文學的女子形象中是罕見的!
國王補盧羅婆娑的形象則較為復雜。接印度古典戲劇理論的規定,國王的形象屬於「思想高貴,豁達大度,克己,堅毅」這一類型,因此作家必須因襲傳統,將他美化。這樣,如果單從劇中男主角行為中的故作斯文,以及表現在愛情上的執著追求等方面,似難以看出國王的真面目。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位宮廷詩人,迦梨陀娑能在因襲傳統之餘,以他的生花妙筆,在國王形象的塑造上,用比較隱晦曲折而圓熟的手法,讓觀眾從中看出若干真實可信的品性。在迦梨陀娑筆下,國王補盧羅婆娑是一個相當庸俗的鄙陋、虛偽狡猾的角色。他喜新厭舊,明明已遷愛於優哩婆濕,但當事情被王後覺察,而且證據確鑿,向他提出質問時,他卻企圖抵賴,用花言巧語進行搪塞。正如劇中人物所說:「那些狡猾的傢伙,如果愛上了別的女人,對自己的老婆會更加倍和藹」。事實上,國王對優哩婆濕那份看來如醉如痴的愛情,也要打個折扣:在第一幕中,他與優哩婆濕一見鍾情,樂得他「渾身上下汗毛豎」,就多少透露出他內心的輕浮;在第二幕中,國王把優哩婆濕比作「飾品中的飾品」等等,也似乎可見他是在將女性視為玩物。
由此可知,補盧羅婆娑的表現是矛盾的,他的冠冕堂皇的外表和虛偽的內心形成了尖銳的矛盾,他的喜新厭舊和對優哩婆濕的熱烈追求之間也形成了絕妙的諷刺。從人物矛盾性格的顯露中,可見劇作家迦梨陀娑對他筆下的男主人公及其愛情所持的冷靜的批判態度。這各隱含的批判成分巧妙地表達了作家對這種性愛的不滿和抗議,這是劇中所體現的民主性精華之所在。
另外,在以往關於「優哩婆濕」的故事中不曾出現的人物——王後的形象,由迦梨陀娑創造性地引進了劇本。迦梨陀娑之所以創造被遺棄的王後這一形象,除促成戲劇沖突外,對加深愛情方面的矛盾也起了顯著作用,並便於更好地表達作家對愛情的看法。當王後發現了優哩婆濕寫給國王的情詩後,怒不可遏,當面呵斥國王,迫使國王認錯,甚至使他下跪。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她盛怒之際,也沒能忘懷於自己悲慘的處境,她自言自語地說:「我千萬不要輕易地過分相信他這一套低頭認罪的花樣。可是,我又害怕,我堅決不妥協,將來會後悔」。由於她生怕後悔,暗自惶恐,終於抑制住自己當初的狂怒。到了第三幕,只有被迫犧牲自己的尊嚴和幸福,雖不情願卻又無可奈何地應允丈夫去另覓新歡。
王後這個人物的遭遇,說明了印度封建社會中婦女社會地位的低下,道出了封建制度下婦女哀怨的心聲,反映出封建社會中建立在男尊女卑基礎上愛情的不平等,同時也就譴責了國王對待愛情朝三暮四的態度。王後這個形象,從一個側面有力地烘託了國王補盧羅婆娑的性格特徵。
二、《沙恭達羅》
七幕詩劇《沙恭達羅》(註:《沙恭達羅》,曾譯《孔雀女》,全名《沙恭達羅的表記》,或譯《憑表記認出了沙恭達羅》。),是迦梨陀娑最成功的作品,也是詩人獲得世界聲譽的力作。它以青年男女愛情為主題,除歌頌忠貞不渝的愛情外,還反映了若干其他的社會問題,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
《沙恭達羅》的基本情節來自史詩《摩訶婆羅多》,也曾見於《蓮花往世書》,但史詩和往世書中的故事比較簡單。史詩說的是國王豆扇陀在一次狩獵中,走進了一座凈修林,和凈修林主人干婆的義女沙恭達羅相愛,並用於闥婆(自由戀愛)方式結了婚。豆扇陀回城後,擔心因不告而娶會使干婆生氣,不敢迎娶;直待干婆派人護送已懷孕的沙恭達羅去見國王時,豆扇陀又懼怕輿論的壓力而不敢相認。幸虧其時,上天傳來叫他接受沙恭沙羅的旨意,夫妻得以團圓。
迦梨陀娑在劇中只是借用了史詩前半部的故事輪廓,主要用以構成作品的一至三幕,即國王與沙恭達羅的邂逅相遇、彼此鍾情而自由結合的情節。但就在這里,劇作者也以異常豐富的想像力和濃郁的現實生活情趣,將詩情畫意融會其中,並在作品中加進了新的人物和新的情節,從而把這個故事鋪敘得詩意盎然、形象感人。劇情的後半主要出於迦梨陀娑的創造,說國王離去後,沙恭達羅因想念國王,竟絲毫未曾覺察到大仙人達羅婆娑的來到,惹惱了這位仙人,致被仙人詛咒:沙恭達羅一定要被國王忘掉。由於沙恭達羅的女友從中斡旋,才使大仙人慈悲為懷,減輕了對她的詛咒,改為必須讓國王見到作為信物的戒指時,他的記憶力才能恢復。後來,沙恭達羅遵義父之囑,告別了仙境般的凈修林,找到了國王的宮廷,卻因在途中祭水時,不慎失落了戒指,以致無從喚起國王的記憶,故他始終不肯承認自己曾同沙恭達羅結過婚。沙恭達羅求告無門,終遭遺棄,只得憤而離去。後來,失去的戒指為一漁翁從魚腹中發現,國王見戒指後即時恢復了記憶,並深為自己曾拒認沙恭達羅而痛悔。但事已至此,只好繪影圖形,徒增思念。天帝因陀羅同情他的遭遇,為了減輕其痛苦,約請國王前往協助討平惡魔的作亂。亂平,豆扇陀凱旋歸國,途中降天車於尊者摩哩折、阿地提(天帝因陀羅的父母,他們庇蔭著被遺棄的沙恭達羅)修真養性之所,在那裡遇見一個名叫「征服一切者」的童子,隨後得知,這就是他與沙恭達羅所生的兒子(後來得了「婆羅多」的稱號),於是夫婦、父子得以團聚。
詩劇《沙恭達羅》描繪的是半人半仙、亦人亦仙的世界,人神一體,雲煙絪縕,呈現出一派恬靜輕柔、令人神往的藝術境界。沙恭達羅是一位凡人苦行者嬌屍迦與一位天女彌諾迦所生的女兒,她在義父隱士仙人干婆管轄的一座凈修林里長大,但她卻嚮往人世的生活。國王豆扇陀本是凡夫俗子,卻與天帝因陀羅結成莫逆之交,他們聲息相通,互相關照;他可以駕天車往返於天上人間,應召前往幫助天帝平定惡魔之亂。
如前所述,《沙恭達羅》本來自大史詩《摩訶婆羅多》,而史詩可能成書於公元前後幾百年間,反映的是人類童年時代的生活見識和思想情趣,包含著豐富的上古神話和傳說,史詩為作者創作《沙恭達羅》提供了想像和幻想的廣闊天地。同時,迦梨陀娑在構思這樣一個富有傳奇色彩、具有濃郁神話傳說氣氛的故事時,又極為巧妙地以一定的現實社會為依託,曲折地反映出當時印度社會的若干真實情況,如上層統治者的驕奢淫逸(以國王豆扇陀為代表),下層勞苦大眾(以漁夫、宮女為代表)的難堪處境等,從而表達作者對當時社會政治制度的不滿,和對愛情、婚姻生活的理想。
《沙恭達羅》之具有一定的思想認識意義,且給人們以崇高的美感享受,和它在內容與藝術手法方面區別於一般的現實主義作品有關。作品主要以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為主題,沒有劍拔弩張的戲劇沖突,迦梨陀娑充分自如地利用古老故事中的神奇變幻,加進自己的想像,使古老的傳說與現實的世界融會溝通,生活真實與審美理想水乳交融。在這里,作家突破了現實主義的規范,不是拘泥於人物的社會地位和階級屬性,而是恰到好處地賦予他的人物(特別是女主人公)以完美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使之既不違背藝術真實的要求,又能充分表達自己的理想。
詩劇的女主人公沙恭達羅是作家理想中女性的典型。迦梨陀娑成功地運用詩的比興手法,來刻畫這個理想化的善良而美麗的古代印度婦女的典型形象。她有如野林中的花朵,具有天生的麗質,她自己愛野林中的花木就象愛她的姊妹一樣。劇作家將人物安排在秀麗和諧、繁花似錦的自然懷抱之中,環境與性格融為一體,以環境的秀麗,烘托出她的秀色天成。在她身上不僅洋溢著一種魅人的青春之美,而且有著一種嫻靜、質朴的內心生活。她的性格非常鮮明,跟史詩《羅摩衍那》中賢妻良母型的悉多一樣善良而美麗,但那種束縛悉多的近似「三從四德」的封建意識,在沙恭達羅身上比較少見。她的性格以溫柔和順為主,然而在柔順之中也不乏剛強的一面。作為一個大自然中森林道院里的苦行者,沙恭達羅卻大膽地追求人間的幸福,她一見到豆扇陀後,便對他懷著一種由衷的好感,盡管明知這是凈修林里的清規所不允許的。她在國王面前含羞作態,而又畢竟用干闥婆方式結了婚。當她遭到丈夫的遺棄時,她對豆扇陀發出的譴責也是合情合理、頗有分寸的,並不失矜持和莊重。
劇中國王豆扇陀的形象,具有明顯的兩重性。一方面,他是現實生活中的國王,他之追求沙恭達羅,「正如一個厭惡了棗子的人想得到羅望子一般,萬歲爺享受過了後宮的美女,現在又來打她的主意」(第一幕)。而且跟《優哩婆濕》中國王補盧羅婆娑一樣,豆扇陀在鍾情於沙恭達羅時,意識中也不無玩弄女性的成分,他把女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美容、美德,看作是供自己享受的對象。一旦他的慾望得到了滿足,就將她遺棄,這是一般國王的行徑,不足為怪。在這些地方,劇作家側重地運用寫實手法,揭露了統治者荒淫無道的面目。另一方面,作者又把自己對愛情和婚姻的理想,寄託到國王豆扇陀身上,寫他始終對沙恭達羅一往情深,而把國王對沙恭達羅的遺棄處理成受了大仙人達羅婆娑詛咒的結果,引起詛咒的原因則是由於沙恭達羅自己過分沉溺於愛情,因而得罪了這位大仙人。這樣,迦梨陀娑終於使劇中人物和讀者相信,國王對沙恭達羅的愛情始終是忠貞不渝、可以信賴的,他的行動也是真實感人的。迦梨陀娑在第五、六兩幕中表現了豆扇陀失去和恢復記憶前後對待沙恭達羅的態度。失去記憶的國王,仍為沙恭達羅的美貌所傾倒,但他無愧於心,莊重自持,舉止得體;恢復記憶後,他的追悔和自我譴責之情,又如「毒箭穿心」,表達了他對沙恭達羅深沉、真摯的感情。這樣,就從這個側面寄託了作家的理想。順便指出,由於作者成功地運用了仙人詛咒應驗這個關節,使它成了這種戀愛婚變一般以悲劇收場,變為以喜劇終結的轉折點,從而緊扣了表現純貞愛情這一主題,使全劇融會在浪漫抒情的藝術氛圍之中。仙人詛咒應驗是否可信,當以作品的神話傳說成分和浪漫主義特色來看待,何況古代印度人是相信有仙人詛咒的。
從劇本對沙恭達羅和豆扇陀內心情緒和舉止行為的生動描繪中,不難看出,迦梨陀娑並非在為現實生活中的帝王後妃立傳,男女主人公之間的純貞愛情和美滿婚姻,既是作家的理想所寄,又代表了當時普通印度人對幸福生活的熱愛和嚮往。劇本對健康、理想和美好願望的大膽肯定,具有明顯的進步傾向。
再則,作品所寫的是既無父母之命、又無媒妁之言的、男女雙方的自由戀愛,這種干闥婆式的婚姻,無論在奴隸社會抑或在封建社會,都是被根本否定的。作家所歌頌的男女主人公的自主婚姻,正是突破當時社會常規的叛逆行為。劇本生動形象而又令人信服地描繪了沙恭達羅在事件進程中,在沖破當時婚姻制度的羈絆時所經歷的內心矛盾和斗爭。事實上,為了追求愛情的幸福,沙恭達羅終不免受到社會勢力的阻撓,經受了巨大的折磨,劇中大仙人達羅婆娑正是這種社會勢力的象徵。劇本歌頌這種自由結合的婚姻,贊美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曲折地表達了對社會惡勢力的憎恨,也正符合當時廣大普通印度人的理想和願望。這種積極的思想傾向,是難能可貴的。
如前所述,劇中豆扇陀的形象有其復雜性,由於作者的理想所寄,他被處理成「情種」的形象,從而寫了他一些好品德,這是顯而易見的。但在相形之下,他的所作所為,又遠不如沙恭達羅的純朴和完美,這因為他畢竟身為國王,脫不凈他那所屬階級的劣根性的印記,尤其是他對沙恭達羅的一度遺棄,不管出自什麼原因,終歸透露出當時社會婦女的無權地位。因此,從對豆扇陀行為的這一個側面的描述中,亦可窺見作品的批判意義。
《沙恭達羅》的語言充滿了詩意,構成一部優美的抒情詩劇。特別是第四幕沙恭達羅別離凈修林的場面,充滿了離情別緒,烘託了沙恭達羅的內在性格特點。
在戲劇結構方面,詩劇各幕之間,銜接自然,波平浪起,引人入勝。第一幕,沙恭達羅始終未與豆扇陀交談,卻用一種所謂「心理推進法」,通過人物之間在心理上的互相揣摩,展示各自的內心世界,從而把劇情推向前進。第二和第六兩幕,沙恭達羅不曾出場,觀眾不僅不會感到沉悶,而且從國王對沙恭達羅一往情深的追求或懷戀中,更使我們步步加深對女主人公命運的關注。
人物語言的充分個性化,富於戲劇性,形象生動,切合人物身分,又飽含哲理性,也是詩劇的特色之一。如寫國王的侍從自感已經衰老,就在人物的自白中加進了一條「杖」作為他虛度了幾十年光陰的見證:「我執著這條杖保衛國王的後宮。我心裡想,這只是形式上的制度。許許多多的時光已經消逝過去了。我行路蹣跚,它卻成了我的支柱」。通過這段獨白,這位侍從飄零的身世,凄愴的內心,就落到了實處,並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迦梨陀娑作品中高超的藝術技巧,至今仍給我們以有益的借鑒。

⑵ 「印度」英文怎麼寫

  1. Republic of India,印度共和國。印度,India。Indian,印度人。

  2. 拓展:「印度人」在北美洲,不能光說 "Indian" 要說 "East Indian", 因為一般說 Indian 是指的印地安人。

  3. India 英['ɪndɪə] 美[ˈɪndɪə] n. 印度(亞洲) [網路] 印度英語文學; 印度泰姬陵; 印第安人;

  4. [例句]As for India's nouveaux riches, they will now have to pay still higher ties on luxury goods.對印度的暴發戶來說,他們現在不得不為奢侈品支付更為高昂的稅款。

⑶ 印度文學的簡介

印度文學 (Indian literature)

⑷ 印度文學的中古印度文學

(5世紀~19世紀中葉) 包括封建社會中、晚期文學,是梵語古典文學繁榮和各地方語言文學興盛的時代。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 ,即從4世紀到12世紀的梵語古典文學時期,和從10世紀開始的各個地方語言文學興起的時期。按照印度傳統 ,梵語古典文學開始於1世紀 ,而史詩往世書時期在1世紀並未結束 ,而是延續到10世紀 。所謂往世書是指這期間形成的18部用詩體敘述神話和英雄傳說的作品,另外還有18部小往世書。往世書用神話宣傳宗教,印度教把18部往世書奉為經典。梵語古典文學中還有長篇小說,如波那(7世紀)的《迦丹波利》、《戒日王傳》,檀丁(7世紀)的《十王子傳》等;詩體故事總集,如月天(11世紀)的《故事海》等;文學理論,繼《舞論》之後,又出現檀丁的《詩鏡》、婆摩訶的《詩庄嚴論》、歡增的《韻光》、曼摩吒的《詩光》等。
在各種地方語言文學中,成就較大的有印地語文學、烏爾都語文學、孟加拉語文學、旁遮普語文學、馬拉提語文學、克什米爾語文學、信德語文學,以及南方的歷史比較久的泰米爾語文學、泰盧固語文學、馬拉雅拉姆語文學和卡納爾語文學等。它們在發展上雖不平衡,但大都繼承了前代梵語史詩文學和梵語古典文學的傳統,一再到古代神話、史詩及古典名著中取材,搬用其情節和人物;另外,同樣大量吸收民間口語和民間口頭文學的營養。

⑸ 古印度文學方面有哪些特點

古代印度文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宗教文學、世俗長篇史詩、戲劇等等。文學表現手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從古老的《吠陀本集》、最長的歷史傳說《摩訶婆羅多》到英雄史詩《羅摩衍那》,在世界文學史上光彩奪目。這些文學巨著以一種詩歌形式的韻律格式出現,鏗鏘上口,易於記憶和傳誦,至今仍在印度廣為流傳。

⑹ 現代印度文學是什麼

現代印度文學在南亞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其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二個時期:

20世紀20年代是現代文學繼承近代文學的傳統,並繼續向前發展的時期。在近代文學史上聞名世界的偉大作家泰戈爾,在這個時期發表了許多重要詩作。作為現代文學的奠基者的普列姆昌德在本世紀之初登上文壇,20世紀20年代發表了許多重要作品,已經成為一位蜚聲文壇的作家。

20世紀30~40年代是印度現代文學的繁榮時期。1936年成立的印度進步作家協會,有力地推動了印度文學的發展。在這個時期的創作中,反殖民主義的主題日益深化,並同反封建主義的主題密切結合;這時的創作也更緊密地結合現實生活,取材社會下層,描繪工人、農民的悲慘命運。一些優秀之作,在內容上表現了印度的民族苦難和斗爭,在藝術技巧上也具有較高的水平。作為這個時期代表之作的有:普列姆昌德的《戈丹》,安納德的《不可接觸的賤民》和《兩葉一芽》。著名作家錢達爾也在這個時期開始從事創作。

⑺ 簡述印度古代文學的歷史分期及主要成就

簡述印度古代文學的歷史分期及主要成就。古代印度文學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①吠陀時期的主要成就是「吠陀文學」—民間創作四大詩歌總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其中成就最高的《梨俱吠陀》。
②史詩時期的主要成就有:有兩大英雄史詩《摩訶婆羅多》和《摩羅衍那》,是反映古印度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神話傳說總集《往世書》;佛教文學代表作《佛本生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間寓言故事集;
③梵語古典文學前期的主要成就有:婆羅多牟尼的戲劇理論專著《舞論》是印度最早的文論著作;馬明劇作《舍利弗傳》是現存最早的梵劇;首陀羅迦劇作《小泥車》是古印度少有的反映社會矛盾斗爭的作品;迦梨陀娑的劇本《沙恭達羅》和長篇抒情詩《雲使》是語文學的最高成就.

⑻ 印度文學的古代印度文學

(公元前15~公元4世紀) 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早期的文學。通用的文化語言為梵語,包括早期的吠陀語和規范化梵語。另有俗語。古代文學主要是梵語文學,又分為3個發展時期,即吠陀時期(公元前15~前5世紀) 、史詩往世書時期(公元前4~公元4世紀) 、古典梵語時期(公元1~4世紀)。在古代印度文學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有詩歌總集、史詩、寓言故事、戲劇和文論等。在這些作品形成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印度古老的宗教(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和種姓制度的影響。《吠陀》 是印度最古的詩歌總集 , 大約形成於公元前1000年前後,共有4種本集 ,即《梨俱吠陀》、《阿達婆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以前兩種本集文學價值最高。《吠陀》是印度文學的最初源頭,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廣義的吠陀文學還包括《梵書》、《森林書》、《奧義書》等。此外,公元初期伐致呵利的抒情詩集《三百詠》也流傳很廣。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文學的重大收獲,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印度的社會生活和文學成就。兩大史詩對亞洲各國,特別是對東南亞地區有較大影響。在古代產生的不少寓言故事中,代表性的作品有《佛本生經》、《百喻經》、《五卷書》等。古代印度戲劇發達,於公元1、2世紀即已達到相當成熟階段,4、5世紀步入高潮。先後出現了馬鳴、跋娑、首陀羅迦和迦梨陀娑等戲劇家。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和首陀羅迦的《小泥車》是印度古典戲劇的典範和重大收獲。由於戲劇起源較早並積累了豐富的演出經驗,就為戲劇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舞論》是一部用詩體寫成的印度最早的文學理論著作。
這時期除了梵語古典文學,還出現不屬於雅利安語系統的南方泰米爾語文學。

⑼ 近代印度文學是什麼

19世紀中葉之後,印度文學進入了近代時期,反映民族覺醒、表現民族主義思想的作品大量涌現。這時,印度已經完全被英國殖民者所佔領,資本主義經濟產生並且得到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逐漸形成,一批近代知識分子也迅速成長起來。這一切為民族的覺醒准備了條件,同時也奠定了近代文學的社會基礎。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印度人民日益覺醒,民族矛盾日趨尖銳,並在1905年~1908年間形成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印度近代文學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印度近代文學包括許多種地方語言,如印地語、孟加拉語、烏爾都語、馬拉提語、奧里薩語、阿薩姆語、古吉拉特語、旁遮普語、克什米爾語、信德語、泰米爾語、泰盧固語、馬拉雅拉姆語等,此外還有英語,情況相當復雜。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東印度的孟加拉語、北印度的印地語和以德里、勒克瑙兩地為中心的烏爾都語文學。

孟加拉文學

孟加拉是當時印度經濟、文化發展的先進地區,孟加拉語新文學也首先興起,並推動了整個印度新文學的前進。

班吉姆·金德爾·查特吉(1838~1894)是孟加拉近代文學的先驅者之一。他寫有歷史小說《將軍的女兒》(1865年)、《阿難陀寺院》(1882年)等。在這些作品裡,他熱情地頌揚了印度人民反抗侵略和壓迫的戰斗精神。如《阿難陀寺院》中有一首題為《禮拜母親》的頌詩,洋溢著愛國熱情,在印度各地廣為傳誦。他的另一類小說是表現現實題材的,如《毒樹》(1872年)、《拉吉尼》(1874年)等。這些作品反映了社會上新舊思想的沖突,描寫了婦女的不幸命運。

薩拉特·金德爾·查特吉(1878~1936)是孟加拉文學史上很有影響的作家。他的著名長篇小說《斯里甘特》(1917~1933)寫的是男主人公斯里甘特和歌女拉佳拉克什彌的愛情故事。他們之間的感情是純潔而熱烈,但由於違背社會的傳統習慣和道德,最後只得分手。小說畫面廣闊,塑造了幾個生動感人的婦女形象。

此外,《嫁不出去的女兒》(1916年)寫一個沒有陪嫁的姑娘的不幸,批判了買賣婚姻;《道德敗壞的人》(1917年)寫兩個年輕寡婦的痛苦,譴責了歧視寡婦的陋習;《秘密組織——道路社》(1929年)則直接反映政治問題,表現了爭取民族獨立的積極思想。

此外,用孟加拉語進行創作的作家,還有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

印地語和烏爾都語文學

除了孟加拉語文學以後,印地語新文學的產生與民族解放運動的開展也有著密切聯系。印地語新文學的啟蒙者和開創者是帕勒登杜(1850~1885)。他在詩歌、散文和戲劇領域都留下了不朽的業績。他的代表作六幕劇《印度慘狀》(1876年)被認為是印地語文學中第一部愛國主義作品。這個劇本寫的是印度現實的悲慘境況,飢餓、疾病、死亡、黑暗等等對於祖國的嚴重威脅。劇本的結局是悲劇性的:男主人公對於「印度的命運」的絕望,終於用匕首刺殺了自己。

除此之外,他的重要劇本還有《按〈吠陀〉殺生不算殺生》(1873年)、《信守不渝的國王》(1875年)、《金德拉沃里》(1876年)、《印度母親》(1877年)、《尼勒德維》(1880年)等。

烏爾都語新文學也有很大發展,代表人物是詩人迦利布(1797~1869)。他的詩歌表現人民疾苦,反對宗教迷信,宣傳平等博愛,同情勞動人民;他的書信格式新穎,文筆流暢。他的詩歌和書信在烏爾都語詩歌和散文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用烏爾都語發表的主要作品有《迦利布詩選》、書信集《印度的芬芳》和《烏爾都語精粹》等。

閱讀全文

與印度文學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塔是從哪裡傳入中國的 瀏覽:47
伊朗死的是什麼級別 瀏覽:150
印尼巴士什麼時候更新 瀏覽:580
英國外國人什麼工作多 瀏覽:633
中國最早村莊是哪個 瀏覽:361
印度多少個少數民族服裝 瀏覽:266
脫歐如何投資英國 瀏覽:862
義大利阿利卡灶具怎麼樣 瀏覽:242
葡萄牙跟伊朗怎麼買 瀏覽:377
在印度為什麼不能玩手機 瀏覽:102
為什麼海灣國家和伊朗不和 瀏覽:982
如何理解中國道路1000字 瀏覽:703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錢 瀏覽:424
印度口罩庫存多少 瀏覽:38
去越南辦健康證需要多少錢 瀏覽:498
伊朗怎麼惹美國了 瀏覽:384
越南首都是哪個人的名字命名的 瀏覽:749
越南掏耳朵服務多少錢 瀏覽:40
看中國如何超越世界 瀏覽:884
為什麼罵印尼 瀏覽: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