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古印度宇宙論是什麼意思

古印度宇宙論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08-30 18:07:21

1. 古印度婆羅門教文獻中對於宇宙是如何論述的

婆羅門教文獻說,地球基點為一個正方體。基點之上層層壘積許多依次縮小的正方體,形成一金字塔狀。塔頂之最小的正方體稱妙高山,是諸神居住之地。圍繞地球的是在水平面上形成的一些類似正方形的太陽軌道,此軌道上面是月球軌道,月球軌道上又有其他不同星體的軌道,從而形成為金字塔狀軌道圈。

2. 宇宙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宇宙的意義是讓生物存在在這個世界上。

物理宇宙被定義為所有的空間和時間(統稱為時空)及其內涵,包括各種形式的所有能量,比如電磁輻射、普通物質、暗物質、暗能量等,其中普通物質包括行星、衛星、恆星、星系、星系團和星系間物質等。宇宙還包括影響物質和能量的物理定律,如守恆定律、經典力學、相對論等。

(2)古印度宇宙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從歷史上看,對宇宙及其起源有許多想法。古希臘人和古印度人首先提出了由物理定律主導而非個人觀點的宇宙理論。中國古代哲學中包含宇宙的概念,宇為所有的空間,宙為所有的時間。

幾個世紀以來,天文觀測以及運動和引力理論的改進,使得對宇宙描述更准確。現代宇宙學始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該理論使定量化的預測整個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結局成為可能。絕大多數現代的、公認的宇宙學理論都基於廣義相對論,更具體的是指大爆炸理論。

宇宙幾乎完全由暗能量、暗物質和普通物質組成。其他包括電磁輻射(估計占宇宙總能量的0.005%或接近0.01%)和反物質。在宇宙的歷史中,所有類型的物質和能量的比例都發生了變化。

3. 古印度人對宇宙形成有著什麼樣的認識

古代印度人對宇宙形成的過程也有了初步的探索。在列國時代,有妙高山宇宙論,各教派妙高山宇宙論的內容又有不同。婆羅門教文獻說,地球基點為一個正方體。基點之上層層壘積許多依次縮小的正方體,形成一金字塔狀。塔頂之最小的正方體稱妙高山,是諸神居住之地。圍繞地球的是在水平面上形成的一些類似正方形的太陽軌道,此軌道上面是月球軌道,月球軌道上又有其他不同星體的軌道,從而形成為金字塔狀軌道圈。約公元前200年耆那教的《太陽讀本》以為,地球是以妙高山為中心的一個圓盤,北極星在其上方,圍繞地球的是7個同一中心的海洋和大陸,行星的共面旋轉則從妙高山自東向西。

4. 宇宙論和本體論分別是什麼意思

宇宙論【上部】從初元到大爆炸
第一章
初元是什麼?人們通常稱它為『無』,但,又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說它無,它也有,說它有,卻只有0。似有似無,如夢如幻。如果用哲學的語言來描述它,就是一種有矛盾但矛盾是0的存在狀態。因為有矛盾,所以具有不穩定性,又因為矛盾是0,所以人們又通常稱它為『無』。宇宙中和宇宙外的一切都是它和由它創生的。
第二章
初元是這樣創生一切的呢?首先,從它創生正、負能量開始。它創生正、負能量的過程,起源於初元的振動。由於初元具有不穩定性,它無緣無故的發生了振動,產生了三個東西,振、動及振和動之間的膜。振形成了正能量,動形成了負能量。正能量和負能量都不是純粹的,正能量中隱藏著等量的負能量,負能量中隱藏著等量的正能量。只是在正能量中,正能量呈顯性,負能量呈隱性,因而稱為正能量。在負能量中,負能量呈顯性,正能量呈隱性,因而稱為負能量。 隨著振動的加劇,產生的正能量和負能量越來越多。正能量轉化成了空間,負能量轉化成了暗物質。
第三章
空間和暗物質也不是純粹的,空間中隱藏著暗物質,暗物質中隱藏著空間。只是在空間中,空間呈顯性,暗物質呈隱性,所以稱為空間。在暗物質中,暗物質呈顯性,空間呈隱性,所以稱為暗物質。當由正能量轉化成的空間和負能量轉化成的暗物質都達到極限時,振動停止了。
第四章
暗物質與空間之間、暗物質與暗物質之間具有吸引性,空間與暗物質之間、空間與空間之間具有排斥性。吸引性和排斥性也都不是純粹的,吸引性中有排斥性,排斥性中有吸引性。只是在吸引性中,吸引性呈顯性,排斥性呈隱性,所以稱為吸引性。在排斥性中,排斥性呈顯性,吸引性呈隱性,所以稱為排斥性。由於暗物質與空間之間具有吸引性,使暗物質和空間通過膜又合到了一起。在它們通過膜時,分別被膜進行了包裝。因此,空間和暗物質,雖然性質相反,卻不能相互抵消。
第五章
隨著暗物質和空間,通過膜逐漸的合在一起。暗物質與空間之間、暗物質與暗物質之間所具有的吸引性,和空間與暗物質、空間與空間之間所具有的排斥性,相互發生作用。結果,空間開始收縮,暗物質開始聚集。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暗物質與暗物質、空間與空間、暗物質與空間、空間與暗物質之間,發生了碰撞,所以,產生了溫度 。當空間收縮到一定程度時,奇點形成了。
第六章
就在奇點形成的那一刻,空間與暗物質的顯性和隱性突然反轉。奇點轉化成了兩個奇點,一個呈顯隱性,一個呈隱顯性。它們幾乎同時爆炸,而且,爆炸產生的效果,即是相同的,又是不同的。相同中有不同,不同中有相同。在爆炸的瞬間溫度達到極限。這次爆炸就是被稱為宇宙起源的大爆炸。【上部完】

宇宙論【下部】宇宙的周期性演化
第七章
宇宙的周期性演化分為膨脹階段和收縮階段。膨脹階段又分為加速膨脹階段和減速膨脹階段。加速膨脹階段又分為物質合成階段和物質分解階段。
第八章
物質的合成階段和分解階段:物質的合成和分解不是絕對的,在物質的合成階段有物質的分解,在物質的分解階段有物質的合成,只是在物質的合成階段,物質的合成速度大於物質的分解速度,所以稱為合成階段,在物質的分解階段,物質的分解速度大於物質的合成速度。所以稱為分解階段。
第九章
物質的合成階段:大爆炸之後,空間和暗物質得到了充分混合,形成一個橢圓體的混沌狀態。在這種混沌狀態中,存在著兩種基本粒子:空間粒子和暗物質粒子。 這時,由於宇宙的體積非常小,溫度卻非常高,空間粒子和暗物質粒子碰撞的幾率和強度即高又大。因而,暗物質粒子和空間粒子合成物質的速度就大於物質分解成暗物質粒子和空間粒子的速度。所以宇宙表現為物質增多。
因為物質的形成存儲了能量,所以宇宙空間的溫度越來越低。因為空間粒子之間具有排斥性,所以空間體積會增大。所以空間粒子與暗物質的密度會越來越小。當空間粒子的密度大於一定值時,空間的膨脹表現為加速;等於一定值時,空間的膨脹表現為勻速;小於一定值時,空間的膨脹表現為減速。同時,由於暗物質與暗物質之間具有吸引性。所以暗物質開始聚集。並逐漸形成黑洞
第十章
物質的分解階段:當宇宙中形成的物質達到極限時,宇宙進入物質的分解階段。這時在宇宙中已經形成了很多以黑洞為中心的星系,宇宙成為以宇宙重心為中心的總星系團。宇宙中的這些黑洞不斷的把物質分解成空間粒子和暗物質粒子。黑洞是怎樣把物質分解成空間粒子和暗物質粒子的呢?黑洞吞噬物質後,由於空間和暗物質之間具有排斥性,暗物質與暗物質具有吸引性,所以黑洞會吸收暗物質粒子,排出空間粒子。這時由於宇宙空間的體積變大了,溫度降低了,暗物質粒子和空間粒子碰撞的幾率和強度即低又小。因而,暗物質粒子和空間粒子合成物質的速度就小於黑洞把物質分解成暗物質粒子和空間粒子的速度。所以宇宙表現為物質減少。
第十一章
當宇宙中的物質減少到零時,宇宙進入減速膨脹階段。當宇宙的膨脹速度等於0時,宇宙空間的體積達到最大,溫度降到最低。
第十二章
空間粒子和暗物質粒子是怎樣形成物質的分子的呢?首先一個空間粒子和一個暗物質粒子結合形成一個中微子;兩個空間粒子和一個暗物質粒子結合形成一個上誇克;兩個暗物質粒子和一個空間粒子結合形成一個下誇克:一個上誇克和二個下誇克結合形成一個中子;中子失去一個電子和一個反中微子就會轉化為質子;一個質子形成了氫原子的原子核;電子繞原子核旋轉形成一個氫原子;兩個氫原子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氫分子。同理,也可以形成其它所有的元素和物質。當然形成過程可能比這要復雜,但原理是不會變的,也就是由小到大一層一層的逐漸形成物質的分子,這個過程是不會變的。
第十三章
物質的分子又是怎樣形成宇宙的呢?當各種物質的分子逐漸形成並結合在一起時,就構成了小物質顆粒;小物質顆粒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大物質顆粒;大物質顆粒結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星球;很多星球就形成了星系;若干個星系就形成了宇宙。
第十四章
縱觀宇宙的膨脹階段,各個物理量的變化總趨勢是:空間是從小到大。物質是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由少到無。溫度是從高到低。黑洞是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空間粒子的密度是從大到小。 宇宙膨脹的速度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最終為零。膨脹的加速度是由大到小,由正到負。空間粒子和暗物質粒子的總量,始終不變。宇宙就是一個舞台,空間粒子和暗物質就是演員,各個物理量就是不同的角色,它們共同的在表演著宇宙演化的這場大戲。
第十五章
宇宙的收縮階段:當宇宙的溫度降低到極限,體積也膨脹到極限,暗物質也幾乎全部聚集成黑洞時。宇宙演化到收縮階段,在宇宙的收縮階段,由於暗物質和空間之間和暗物質與暗物質之間具有吸引性,所以宇宙空間開始收縮,所有黑洞開始向一起聚集。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空間粒子之間發生了相互碰撞,所以宇宙的溫度開始升高。當所有的黑洞聚集成一點,並向大爆炸奇點的位置移動時,宇宙的形狀也由橢圓形逐漸轉化成了圓形。就在黑洞與大爆炸奇點完全吻合的那一刻,黑洞和空間完全轉化成了奇點。接著就又發生了大爆炸,從此進入宇宙的下一輪的演化。 ontology
本體論:Ontology(本體論)一詞是由17世紀的德國經院學者郭克蘭紐(Goclenius,1547-1628)首先使用的。此詞由ont(όντ)加上表示「學問」、「學說」的詞綴——ology構成,即是關於ont的學問。ont源出希臘文,是on(όν)的變式,相當於英文的being;也就是巴門尼德的「存在」。「本體」的研究,在希臘哲學史上有其淵源。從米利都學派開始,希臘早期哲學家就致力於探索組成萬有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臘文arche,舊譯為「始基」)。對此「本原」的研究即成為本體論的先聲,而且逐步逼近於對being 的探討。之後的巴門尼德深刻地提出,「是以外便無非是,存在之為存在者必一,這就不會有不存在者存在」。並且認為存在永存不變,僅有思維與之同一,亦僅有思維可以獲致此真理;而從感覺得來者僅為意見,從意見的觀點看,則有存在和非存在,存在既非一從而有變滅。巴門尼德對being(是,存在)的探討, 建立了本體論研究的基本方向:對於被「是者」所分有的「是」,僅只能由思維向超驗之域探尋,而不能由感覺從經驗之中獲取;此在超驗之域中尋得之「是」,因其絕對的普遍性和本原性,必然只能是一。不過,這一點只有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才能真有領會,與他同時的希臘哲人或多或少地有所忽略。因而,如原子論者雖然也區分了真理認識和暗昧認識,認識到思維與感覺的不同;但其探尋的「本原」可否由經驗獲致卻極模糊,因而實際上並未能區分超驗和經驗。而在蘇格拉底那些沒有最終結論的對話中,已破除了經驗歸納方法獲取真理的可能性;在柏拉圖的理念論中,則鮮明地以超驗世界的「理念」為真理之根本。

5. 什麼是平行宇宙論

宇宙結構觀念的發展 遠古時代,人們對宇宙結構的認識處於十分幼稚的狀態,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環境對宇宙的構造作了幼稚的推測。在中國西周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們提出的早期蓋天說認為,天穹像一口鍋,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後來又發展為後期蓋天說,認為大地的形狀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紀 ,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古印度人想像圓盤形的大地負在幾只大象上,而象則站在巨大的龜背上,公元前7世紀末,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圓盤,上面籠罩著拱形的天穹。 也有一些人認為,地球只是一隻龜上的一片甲板,而龜則是站在一個托著一個又一個的龜塔...

[NGC 5139 半人馬座Ω]

NGC 5139 半人馬座Ω
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我們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這一觀念為後來許多古希臘學者所繼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麥哲倫率領探險隊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後 ,地球是球形的觀念才最終被證實。
公元2世紀,C.托勒密提出了一個完整的地心說。這一學說認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動,月亮、太陽和諸行星以及最外層的恆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繞著地球旋轉。為了說明行星運動的不均勻性,他還認為行星在本輪上繞其中心轉動,而本輪中心則沿均輪繞地球轉動。地心說曾在歐洲流傳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學的日心說,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而地球則是一顆沿圓軌道繞太陽公轉的普通行星。到16世紀哥白尼建立日心說後才普遍認識到:地球是繞太陽公轉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內的八大行星則構成了一個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系—— 太陽系的主要成員。1609年,J.開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諸行星都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公轉,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則率先用望遠鏡觀測天空,用大量觀測事實證實了日心說的正確性。1687年,I.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繞太陽運動的力學原因,使日心說有了牢固的力學基礎。在這以後,人們逐漸建立起了科學的太陽系概念。
恆星
在哥白尼的宇宙圖像中,恆星只是位於最外層恆星天上的光點。1584年,喬爾丹諾·布魯諾大膽取消了這層恆星天,認為恆星都是遙遠的太陽。18世紀上半葉,由於E.哈雷對恆星自行的發展和J.布拉得雷對恆星遙遠距離的科學估計,布魯諾的推測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贊同。18世紀中葉,T.賴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測說,布滿全天的恆星和銀河構成了一個巨大的天體系統。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首創用取樣統計的方法,用望遠鏡數出了天空中大量選定區域的星數以及亮星與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獲得了一幅扁而平、輪廓參差、太陽居中的銀河系結構圖,從而奠定了銀河系概念的基礎。在此後一個半世紀中,H.沙普利發現了太陽不在銀河系中心、J.H.奧爾特發現了銀河系的自轉和旋臂,以及許多人對銀河系直徑、厚度的測定,科學的銀河系概念才最終確立。
[太陽]

太陽
18世紀中葉,康德等人還提出,在整個宇宙中,存在著無數像我們的天體系統(指銀河系)那樣的天體系統。而當時看去呈雲霧狀的「星雲」很可能正是這樣的天體系統。此後經歷了長達170年的曲折的探索歷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視差法測仙女座大星雲等的距離確認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個世紀,人們通過對河外星系的研究,不僅已發現了星系團、超星系團等更高層次的天體系統,而且已使我們的視野擴展到遠達200億光年的宇宙深處。
宇宙演化觀念的發展在中國,早在西漢時期,《淮南子·俶真訓》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認為世界有它的開辟之時,有它的開辟以前的時期,也有它的開辟以前的以前的時期。《淮南子·天文訓》中還具體勾畫了世界從無形的物質狀態到渾沌狀態再到天地萬物生成演變的過程。在古希臘,也存在著類似的見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於原子在空虛的空間中作旋渦運動,結果輕的物質逃逸到外部的虛空,而其餘的物質則構成了球形的天體,從而形成了我們的世界。
太陽系概念確立以後,人們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探討太陽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爾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旋渦說;1745年,G.L.L.布豐提出了一個因大彗星與太陽掠碰導致形成行星系統的太陽系起源說;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則各自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星雲說。現代探討太陽系起源z的新星雲說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雲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銀河系
1911年,E.赫茨普龍建立了第一幅銀河星團的顏色星等圖;1913年,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則繪出了恆星的光譜-光度圖,即赫羅圖。羅素在獲得此圖後便提出了一個恆星從紅巨星開始,先收縮進入主序,後沿主序下滑,最終成為紅矮星的恆星演化學說。1924年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提出了恆星的質光關系;1937~1939年,C.F.魏茨澤克和貝特揭示了恆星的能源來自於氫聚變為氦的原子核反應。這兩個發現導致了羅素理論被否定,並導致了科學的恆星演化理論的誕生。對於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較遲,目前普遍認為,它是我們的宇宙開始形成的後期由原星系演化而來的。
[銀河系]

銀河系
1917年,A.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運用他剛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態、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現代宇宙學的基礎。1922年,G.D.弗里德曼發現,根據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場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靜態的,它可以是膨脹的,也可以是振盪的。前者對應於開放的宇宙,後者對應於閉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個膨脹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發現了星系紅移與它的距離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這一發現是對膨脹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紀中葉,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熱大爆炸宇宙模型,他們還預言,根據這一模型,應能觀測到宇宙空間目前殘存著溫度很低的背景輻射。1965年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證實了伽莫夫等人的預言。從此,許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標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國的古斯在熱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了大爆炸前期暴漲宇宙模型。這一模型可以解釋目前已知的大多數重要觀測事實。
宇宙圖景
當代天文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層次結構的、像布一樣的、不斷膨脹、物質形態多樣的、不斷運動發展的天體系統。
層次結構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體系統。太陽系中共有八顆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已被從行星里開除,降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
[蜘蛛星雲]

蜘蛛星雲
星都有衛星繞其運轉,地球有一個衛星 月球,土星的衛星最多,已確認的有28顆。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體都圍繞中心天體太陽運轉,構成太陽系。太陽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其直徑約140萬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徑約14萬千米。太陽系的大小約120億千米(以冥王星作邊界)。有證據表明,太陽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統。2500億顆類似太陽的恆星和星際物質構成更巨大的天體系統——銀河系。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和星際物質集中在一個扁球狀的空間內,從側面看很像一個「鐵餅」,正面看去?則呈旋渦狀。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太陽位於銀河系的一個旋臂中,距銀心約3萬光年。銀河系外還有許多類似的天體系統,稱為河外星系,常簡稱星系。現已觀測到大約有10億個。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團,叫星系團。平均而言,每個星系團約有百餘個星系,直徑達上千萬光年。現已發現上萬個星系團。包括銀河系在內約40個星系構成的一個小星系團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團集聚在一起構成更大、更高一層次的天體系統叫超星系團。超星系團往往具有扁長的外形,其長徑可達數億光年。通常超星系團內只含有幾個星系團,只有少數超星系團擁有幾十個星系團。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約50個星系團構成的超星系團叫做本超星系團。目前天文觀測范圍已經擴展到200億光年的廣闊空間,它稱為總星系。
編輯本段宇宙起源
所謂大爆炸理論,簡單地說就是宇宙開始的時候是由一個火球爆炸而形成的。近代科學研究發現宇宙不是永恆的,而是在不斷的膨脹中。宇宙的不平衡現象最早是由一位德國的醫生發現的。他在夜空觀查星星時發現,每個星球間的距離並沒有因為萬有引力的關系而彼此靠近。那麼,在星球之間必定存在另一種力量抵消了它們彼此之間的萬有引力。他就把這現象假設為宇宙在不斷地膨脹。
後來科學家們又發現了紅移現象,就是遠距離星球射向地球的光以紅光為多,近距離的則以紫光為主。這說明了星球在遠離地球。接著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他提出加速度不等於零的理論,其中即包含了宇宙膨脹的學說。1931年,美國天文學家以先進的天文望遠鏡發現,在銀河系外仍有很多銀河系,並且在不斷地膨脹,這才使得宇宙膨脹的理論得到證實。
到了40年代,科學家們預測宇宙是由大爆炸產生的,那麼它爆炸之後必定會有殘餘物質留在太空之中。這遺留的物質就是電子波〔輻射波〕,其所代表的溫度約為零下273度。這假設在當時並沒被證實。在60年代時,貝爾實驗室的科學家為電訊研究架起天線時發現一直聽到噪音,而這噪音所代表的溫度為零下260度左右。在此同時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學家們也在憑理論找尋大爆炸後的餘波,後來這兩組工作研究聯合表示,這天線所收到的噪音即為大爆炸後的餘波,其溫度約為零下270度,這一發表證實了大爆炸的理論。
編輯本段宇宙大爆炸學說
宇宙大爆炸(Big Bang)僅僅是一種學說,是根據天文觀測研究後得到的一種設
[麥哲倫星雲[NGC 265]]

麥哲倫星雲[NGC 265]
想。 大約在150億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質都高度密集在一點,有著極高的溫度,因而發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後,物質開始向外大膨脹,就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個過程是復雜的,現在只能從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描繪過去遠古的宇宙發展史。在這150億年中先後誕生了星系團、星系、我們的銀河系、恆星、太陽系、行星、衛星等。現在我們看見的和看不見的一切天體和宇宙物質,形成了當今的宇宙形態,人類就是在這一宇宙演變中誕生的。
宇宙的不斷膨脹
科學家認為它起源為137億年前之間的一次難以置信的大爆炸。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邊緣的光到達地球要花120億年到150億年的時間。大爆炸散發的物質在太空中漂游,由許多恆星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這些物質構成的,我們的太陽就是這無數恆星中的一顆。原本人們想像宇宙會因引力而不再膨脹,但是,科學家已發現宇宙中有一種 「暗能量」會產生一種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脹。
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是一種引力和斥力之爭,爆炸產生的動力是一種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體不斷遠離;天體間又存在萬有引力,它會阻止天體遠離,甚至力圖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與天體的質量有關,因而大爆炸後宇宙的最終歸宿是不斷膨脹,還是最終會停止膨脹並反過來收縮變小,這完全取決於宇宙中物質密度的大小。
理論上存在某種臨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質的平均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就會一直膨脹下去,稱為開宇宙;要是物質的平均密度大於臨界密度,膨脹過程遲早會停下來,並隨之出現收縮,稱為閉宇宙。
問題似乎變得很簡單,但實則不然。理論計算得出的臨界密度為5×10^-30克/厘米3。但要測定宇宙中物質平均密度就不那麼容易了。星系間存在廣袤的星系間空間,如果把目前所觀測到的全部發光物質的質量平攤到整個宇宙空間,那麼,平均密度就只有 2×10^-31克/厘米3,遠遠低於上述臨界密度。
然而,種種證據表明,宇宙中還存在著尚未觀測到的所謂的暗物質,其數量可能遠超過可見物質,這給平均密度的測定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於臨界密度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不過,就目前來看,開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恆星演化到晚期,會把一部分物質(氣體)拋入星際空間,而這些氣體又可用來形成下一代恆星。這一過程中氣體可能越來越少(並未確定這種過程會減少這種氣體。)。以致於不能再產生新的恆星。10^14年後,所有恆星都會失去光輝,宇宙也就變暗。同時,恆星還會因相互作用不斷從星系逸出,星系則因損失能量而收縮,結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並通過吞食經過其附近的恆星而長大。(根據質能守恆定律,形成恆星的氣體並不會減少而是轉換成其他形態。所以新的恆星可能會一直產生.)
10^17~10^18年後,對於一個星系來說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恆星,這時,組成恆星的質子不再穩定。10^32年後,質子開始衰變為光子和各種輕子。10^71年後,這個衰變過程進行完畢,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輕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8年後,通過蒸發作用,有能量的粒子會從巨大的黑洞中逃逸出。宇宙將歸於一片黑暗。這也許就是開宇宙「末日」到來時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斷地、緩慢地膨脹著。(但質子是否會衰變還未得到結論,因此根據質量守恆定律。宇宙中的質能會不停的轉換。)
閉宇宙的結局又會怎樣呢?閉宇宙中,膨脹過程結束時間的早晚取決於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設平均密度是臨界密度的2倍,那麼根據一種簡單的理論模型,經過400~500億年後,當宇宙半徑擴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時,引力開始占上風,膨脹即告停止,而接下來宇宙便開始收縮。
以後的情況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結束後再倒放一樣,大爆炸後宇宙中所發生的一切重大變化將會反演。收縮幾百億年後,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狀態,不過,原來星系遠離地球的退行運動將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運動。再過幾十億年,宇宙背景輻射會上升到400開,並繼續上升,於是,宇宙變得非常熾熱而又稠密。 在坍縮過程中,星系會彼此並合,恆星間碰撞頻繁。
這些結局也只是假想推論的。
近幾年來,一批西方的天文學家發表了關於「宇宙無始無終」的新論斷。他們認為,宇宙既沒有「誕生」之日,也沒有終結之時,而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爆炸中進行運動,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 至於「宇宙無始無終」的新論是否正確,科學家認為,過幾年國際天文學界可望對此做出驗證。
宇宙的創生
1.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暴漲模型最徹底的改革也許是觀測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從無中產生的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在以前不能為人們接受,是因為存在著許多守恆定律,特別是重子數守恆和能量守恆。但隨著大統一理論的發展,重子數有可能是不守恆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說是負的,並精確地抵消非引力能,總能量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恆律阻止觀測宇宙從無中演化出來的問題。這種「無中生有」的觀點在哲學上包括兩個方面:①本體論方面。如果認為「無」是絕對的虛無,則是錯誤的。這不僅違反了人類已知的科學實踐,而且也違反了暴漲模型本身。按照該模型,我們所研究的觀測宇宙僅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觀測宇宙之外並不是絕對的「無」。現在觀測宇宙的物質是從假真空狀態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而來的,這種真空能恰恰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和能量形式,並不是創生於絕對的「無」。如果進一步說這種真空能起源於「無」,因而整個觀測宇宙歸根到底起源於「無」,那麼這個「無」也只能是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②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暴漲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學的宇宙概念。這個宇宙不論多麼巨大,作為一個有限的物質體系 ,也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暴漲模型把傳統的大爆炸宇宙學與大統一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觀測宇宙中的物質與能量形式不是永恆的,應研究它們的起源。它把「無」作為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把「無」和「有」作為一對邏輯范疇,探討我們的宇宙如何從「無」——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轉化為「有」——已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這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一定意義。
2.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從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辯,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
目前學術界影響較大的「大爆炸宇宙論」是1927年由比利時數學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認為最初宇宙的物質集中在一個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無與倫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無數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又詳細勾畫出宇宙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於150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經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後形成星球、星系的整個膨脹演化過程的圖像。但是該理論存在許多使人迷惑之處。
宏觀宇宙是相對無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論」關於宇宙當初僅僅是一個點,而它周圍卻是一片空白,即將人類至今還不能確定范圍也無法計算質量的宇宙壓縮在一個極小空間內的假設只是一種臆測。況且從能量與質量的正比關系考慮,一個小點無緣無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從何而來呢?
人類把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確定為衡量時間的標准——年。但宇宙中所有天體的運動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宇宙范圍,時間沒有衡量標准。譬如地球上東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范圍就沒有任何意義。既然年的概念對宇宙而言並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論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確切年齡呢?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紅移量與星系間的距離成正比的哈勃定律,並推導出星系都在互相遠離的宇宙膨脹說。哈勃定律只是說明了距離地球越遠的星系運動速度越快--星系紅移量與星系距離呈正比關系。但他沒能發現很重要的另一點--星系紅移量與星系質量也呈正比關系。
宇宙中星系間距離非常非常遙遠,光線傳播因空間物質的吸收、阻擋會逐漸減弱,那些運動速度越快的星系就是質量越大的星系。質量大,能量輻射就強,因此我們觀察到的紅移量極大的星系,當然是質量極大的星系。這就是被稱作「類星體」的遙遠星系因質量巨大而紅移量巨大的原因。另外那些質量小、能量輻射弱的星系(除極少數距銀河系很近的星系,如大、小麥哲倫星系外)則很難觀察到,於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星系大多呈紅移。而銀河系內的恆星由於距地球近,大小恆星都能看到,所以恆星的紅移紫移數量大致相等。
導致星系紅移多紫移少的另一原因是:宇宙中的物質結構都是在一定范圍內圍繞一個中心按圓形軌跡運動的,不是像大爆炸宇宙論描述的從一個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狀的直線運動。因此,從地球看到的紫移星系范圍很窄,數量極少,只能是與銀河系同一方向運動的,前方比銀河系小的星系;後方比銀河系大的星系。只有將來研製出更高分辨程度的天文觀測儀器才能看到更多的紫移星系。
宇宙中的物質分布出現不平衡時,局部物質結構會不斷發生膨脹和收縮變化,但宇宙整體結構相對平衡的狀態不會改變。僅憑從地球角度觀測到的部分(不是全部)可見星系與地球之間距離的遠近變化,不能說明宇宙整體是在膨脹或收縮。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斷此漲彼消的潮汐現象並不說明海水總量是在增加或減少一樣。
1994年,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的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計宇宙膨脹速率的辦法計算宇宙年齡時,得出一個80~120億年的年齡計算值。然而根據對恆星光譜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恆星年齡為140~160億年。恆星的年齡倒比宇宙的年齡大。
1964年,美國工程師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探測到的微波背景輻射,是因為布滿宇宙空間的各種物質相互之間能量傳遞產生的效果。宇宙中的物質輻射是時刻存在的,3K或5K的溫度值也只是人類根據自己判斷設計的一種衡量標准。這種能量輻射現象只能說明宇宙中的物質由於引力作用,在大尺度空間整體分布的相對均勻性和星際空間里確實存在大量我們目前還觀測不到的「暗物質」。
至於大爆炸宇宙論中的氦豐度問題,氦元素原本就是宇宙中存在的僅次於氫元素的數量極豐富的原子結構,它在空間的百分比含量和其它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樣都屬於物質結構分布規律中很平常的物理現象。在宇宙大尺度范圍中,不僅氦元素的豐度相似,其餘的氫、氧……元素的豐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種元素是隨不同的溫度、環境而不斷互相變換的,並不是始終保持一副面孔,所以微波背景輻射和氦豐度與宇宙的起源之間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聯系。
大爆炸宇宙論面臨的難題還有,如果宇宙無限膨脹下去,最後的結局如何呢?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指出,能量從非均勻分布到均勻分布的那種變化過程,適用於宇宙間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給定物體中有一個基於其總能量與溫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這個物理量取名為「熵」,孤立系統中的「熵」永遠趨於增大。但在宇宙中總會有高「熵」和低「熵」的區域,不可能出現絕對均勻的狀態。所以,那種認為由於「熵」水平的不斷升高而達到最大值時,宇宙就會進入一片死寂的永恆狀態,最終「熱寂」而亡的結局,是把我們現在可觀測到的一部分宇宙范圍當作整個宇宙的誤識。
根據天文觀測資料和物理理論描述宇宙的具體形態,星系的形態特徵對研究宇宙結構至關重要,從星系的運動規律可以推斷整個宇宙的結構形態。而星系共有的圓形旋渦結構就是整個宇宙的縮影,那些橢圓、棒旋等不同的星系形態只是因為星系年齡和觀測角度不同而產生的視覺效果。
奇妙的螺旋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質運動形式。這種螺旋現象對於認識宇宙形態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大至旋渦星系,小至DNA分子,都是在這種螺旋線中產生。大自然並不認可筆直的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質的基本結構都是曲線運動方式的圓環形狀。從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直到星系團、超星系團無一例外,毋庸置疑,浩瀚的宇宙就是一個大旋渦。因此,確立一個「螺旋運動形態宇宙模型」,比那種作為所有物質總和的「宇宙」卻脫離曲線運動模式而獨辟蹊徑,以直線運動方式從一個中心向四面八方無限伸展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能體現真實的宇宙結構形態。

6. 什麼是宇宙論

宇宙論(或宇宙學)是對宇宙整體的研究,並且延伸至探討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雖然宇宙學這個詞是最近才有的,但是人們對宇宙的研究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了,牽涉到科學、哲學、神秘學以及宗教。形而上學的第三部分就是宇宙論,探討世界,世界的偶然性、必然性、永恆性、在時空中的限制,世界在變化中的形式的規律,以及人類的自由和惡的起源。

7. 古代人說的宇宙是什麼意思

「宇宙」一詞,最早出自《屍子》這本書,《屍子》中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

「宇」指的是一切的空間,包括東,南,西,北等一切地點,是無邊無際的;「宙」指的是一切的時間,包括過去,現在,白天,黑夜等,是無始無終的。

這是迄今在中國典籍中找到的與現代「時空」概念最好的對應。他對於空間觀、時間觀還作了進一步的論述,並對「學積有生」、「從道必吉」、「重民」的觀點作過重要的闡述。對道家思想多有繼承和發展。他一生中對於社會改革、對於哲學思想都有重大的貢獻。全書已亡,難窺其原貌思想。

在漢語中,「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間,「宙」代表古往今來,即所有的時間,宇:無限空間,宙:無限時間。所以「宇宙」這個詞有「所有的時間和空間」的意思。 把「宇宙」的概念與時間和空間聯系在一起,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

(7)古印度宇宙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古人的宇宙說:

1、中國古人曾提出蓋天說、宣夜說和渾天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民間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漢代學者張衡也曾提出「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無限宇宙概念。

2、公元前7世紀,巴比倫人認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環繞,而其中央則是高山。

3、古埃及人把宇宙想像成以天為盒蓋、大地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則是尼羅河。

4、古猶太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周圍繞著一圈星球,再往外去,寥落地分布著其餘天體。有一個靜止的天球存在,在其內部,星球各居其位,轉動不止。

5、最早認識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臘人。公元前6世紀,畢達哥拉斯從美學觀念出發,認為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張天體和大地都是近似球形的。

8. 宇宙的含義是什麼

宇宙的含義是廣袤空間和其中存在的各種天體以及彌漫物質的總稱。

現代宇宙學中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由一個密度極大且溫度極高的狀態演變而來,並經過不斷的膨脹達到這樣一種狀態,這種觀點被稱為宇宙大爆炸理論或奇點大爆炸理論。

1946年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由大約140億年前發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上世紀末,對Ia超新星的觀測顯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脹,因為宇宙可能大部分由暗能量組成。

(8)古印度宇宙論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宇宙的相關明細

1、宇宙中旋轉最快的恆星

VFTS 102是迄今發現旋轉最快的超大質量恆星,該恆星赤道區域環繞軸心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高速旋轉,由於離心力作用,如此之高的自轉速率幾乎將這顆恆星撕裂。它非常熾熱,高度發光,亮度有太陽的10萬倍,位於大麥哲倫星雲中的蜘蛛星雲。

2、宇宙中運行速度最快的行星

以知運行最快的行星是SWEEPS-10,它與主恆星的距離為119萬公里,等於地球和月球之間距離的3倍,這顆行星自轉一周的時間僅相當於地球的10個小時。

9. 宇宙論是什麼_宇宙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_希望可以具體點

宇宙論(或宇宙學)是對宇宙整體的研究,並且延伸至探討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雖然宇宙學這個詞是最近才有的,但是人們對宇宙的研究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歷史了,古希臘的托勒密是宇宙學已知的最早先驅。現代宇宙學是數學和物理的代名詞,早已摒棄宗教和純哲學概念,藉助大型物理實驗和超級望遠鏡,依託現代天文學,數學研究宇宙深層次的原理。如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協同國際夥伴建造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能觀察大爆炸後約2億年的景象。

宇宙觀

自古以來,人類就不願放棄我們在宇宙里起著中心作用的想法。先是提出了地心宇宙觀,放棄地心宇宙觀以後又提出了日心宇宙觀。直到20世紀人們才認識到,我們的太陽不過是處在一個普普通通星系邊沿的一顆普普通通的恆星。我們的星系是一個大星系團外部的一個鬆散星系群的一員。甚至這個星系團(即室女座星系團)同我們在宇宙中其他地方看到的真正巨大的星系團相比,也只不過是一個毫不出眾的角色而已。我們在宇宙中的地位可以說是平凡到了極點。

這種用最大的光學望遠鏡觀測得來的知識,給宇宙學者留下了一個棘手的難題。我們的觀測是從宇宙中的一個特殊位置進行的,而建立一個宇宙學理論卻要求一般地了解整個宇宙中物質的性質和分布。宇宙學者需要擺脫這種令人遺憾的限制,他們的辦法是假設一個普適原理,這個原理要求宇宙在我們附近的部分同極遙遠的區域相比沒有什麼差別。有很強的哲學理由來為這種普適原理辯護。舉個例來說,物理學規律在全宇宙中應當是同樣的;因為若不如此,實驗就會不可重復,而我們的物理規律就會不成其為規律了。一個更強的要求是,大宇宙應當盡可能地簡單。用可以容許的最簡單模型來解釋現象,這是物理學前進的自然方式。不過,宇宙學原理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

1543年,哥白尼提出地球可能不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學說的邏輯推廣是應將我們的銀河系從任何優越的空間位置挪走。於是我們得到了近代宇宙論的重要基石,即哥白尼宇宙學原理。這個原理說,我們在宇宙空間中並不處於特別優越的位置。人們研究了天文底片上的大量星系以後發現,它們的出現頻率在不同方向上是頗為相似的。這一跡象表明,宇宙是局域各向同性的,從地球上看來,宇宙在不同方向上顯示出相同的面貌。(從中心看一個球是各向同性的,而看一個雞蛋就不然了。)哥白尼原理要求,宇宙在空間任何一點周圍都是各向同性的。矩的反射應足以驗證,點點各向同性要求宇宙在空間上也必須均勻。因為,如果宇宙是非均勻的,那麼它只能在某些特定位置上顯示出各向同性。

推廣

某些宇宙學者曾試圖把宇宙學原理推廣到包括沿時間不變的概念。根據這個原理,至少在最大的尺度上宇宙是永恆不變的。於是,完美宇宙學原理說,從空間和時間中的任何一點看去,宇宙都呈現出相似的面貌。由這個假設導出的穩恆態宇宙論已被觀測排除。因而,宇宙學者一般只接受宇宙學原理的較弱的形式,而我們也樂於承認,宇宙在空間(而不是時間)中是近似均勻且各向同性的。

原理

為了完備起見,我們還得談談人擇宇宙學原理。這個原理採取的觀點同完美宇宙學原理正好相反,宣稱人類是在一個特定時期觀察著宇宙的,盡管宇宙從空間任何點看去顯得一樣。假設這個特定時期是因為需要產生那些有利於生命演化的特殊條件,比方說,宇宙比現在熾熱得多或稠密得多,星系就不能形成;假如引力的強度和我們的觀測值大不相同,行星系統就不能形成,或不適合於我們所知的生命形式存在。現已查明,地球的年齡和天文學家發現的最老恆星或星系的年齡相仿(頂多差4倍),這畢竟是一個驚人的符合。人擇宇宙學原理用「許可」來解釋這種相似性。宇宙本來可以比它實際的情形不規則和無序得多。人擇宇宙學原理斷言,若是那樣的話,各種條件就不能容許生命存在了。因此,作為觀察者,我們是生活在一個非常特殊的宇宙中,並且這個宇宙必須是均勻各向同性的。「人擇」是一個非常基本的論據,因為它試圖對哥白尼宇宙學原理作出解釋,而後者幾乎是所有有生命力的宇宙論的核心。

10. 什麼是存有論,本體論,宇宙論

簡單說來,本體論或存有論的研究對象是「是」或「存在」本身,古希臘文的拉丁拼法就是「on」,因此本體論或存有論就是研究「是」或「存在」(on)本身的學問。按照海德格爾的觀點,「是」或「存在」(on)是一個最為普遍的概念,世間萬事萬物無不包括在內。那麼這種普遍性就將存有論或本體論與宇宙論聯系在了一起。 宇宙論卻並不就是本體論或存有論,宇宙論的研究對象是宇宙,這個宇宙是一個具體的存在物,具體的存在物只是一個存在者,而不是存在本身。宇宙論研究宇宙的發生、發展及其未來的可能性,即它考察宇宙從哪裡來,其發展過程如何,以及宇宙向哪裡去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宇宙論都從某一個或某幾個基本元素為出發點,來考察物質的起源問題。 從上面對存有論或本體論與宇宙論的概念的分析可見,宇宙論與存有論或本體論並不相同。宇宙論可以看作是科學的古代形式,其古典認識成果在現代一般都已經成為過時的歷史流傳物,而本體論或存有論則有其哲學上的深度,其問題或許是永恆的,或者說這些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當然現當代西方哲學興起了一股反本體論的風潮,強調哲學的治療功能和語言學轉向,但正如德里達所說,一切反形而上學的後起之秀,在某種程度上都重新陷入了新的形而上學窠臼之中。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閱讀全文

與古印度宇宙論是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large相當於中國哪個國家 瀏覽:476
中國工程院院士怎麼獲得 瀏覽:447
談談你的中國夢是什麼 瀏覽:710
印尼椰子什麼時候開花 瀏覽:986
塔是從哪裡傳入中國的 瀏覽:47
伊朗死的是什麼級別 瀏覽:150
印尼巴士什麼時候更新 瀏覽:580
英國外國人什麼工作多 瀏覽:633
中國最早村莊是哪個 瀏覽:361
印度多少個少數民族服裝 瀏覽:266
脫歐如何投資英國 瀏覽:862
義大利阿利卡灶具怎麼樣 瀏覽:242
葡萄牙跟伊朗怎麼買 瀏覽:377
在印度為什麼不能玩手機 瀏覽:102
為什麼海灣國家和伊朗不和 瀏覽:982
如何理解中國道路1000字 瀏覽:703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錢 瀏覽:425
印度口罩庫存多少 瀏覽:38
去越南辦健康證需要多少錢 瀏覽:499
伊朗怎麼惹美國了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