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把歷史刻在哪裡

印度人把歷史刻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8-31 17:17:26

『壹』 印度的歷史地理位置都包括哪些

作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其歷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其北之喜馬拉雅山、西北的興都庫什山和蘇萊曼山將其與歐亞大陸孑然隔開,但其東北為中國,北面為中亞,西北為西亞,又與古代各文明均有聯系。

『貳』 古代印度歷史的列表

古印度歷史簡述

多種姓的古印度文明

一、多分裂少統一的文明進程

自然環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圍不限於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個次大陸,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等國。在古印度,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印度」作為自己的國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稱印度河以東地域為印度,我國的《史記》和《漢書》稱之為「身毒」,《後漢書》稱之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記》中改稱為「印度」。顯然,這個名稱是從印度河的名稱引申而來的。

古印度三面環海,北背高聳的喜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個獨立的三角形半島。其北部有平原,還有兩條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恆河,這對農業的發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饒的森林和礦藏,這對手工業發展有利。由於次大陸地域遼闊,境內自然環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著全力冒險向海洋挑戰。

古印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遠在1400萬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的祖先臘瑪古猿在活動。舊石器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半島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遺址則遍布次大陸。約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島進入金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進入文明。因此,整個史前時代直到文明的出現,次大陸一直有居民活動。

居民 古印度可謂世界人種的大熔爐。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奧大利亞人、達羅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說得確切些,就是三大人種(黃種、黑種、白種)都有,方言竟多達200種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構成比較復雜。

如果說中國文明是長期統一,短暫分裂的進程,那麼,古印度文明則是多分裂少統一的發展趨勢。縱觀其文明進程,大致有如下幾個時代:

第一個時代是印度河文明時代(約公元前2300—1750年)。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兩地,故稱「哈拉巴文化」。但這個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們發現的,它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一樣,曾長期埋藏在地下不為人們所知。所以,1922年《劍橋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時,還認為古印度進入文明是從公元前1000年代的「後期吠陀時代」開始的。哈拉巴文化的發現,使古印度文明的時間一下子向前推進了1300年。

第二個時代是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600年)。這個時代又分為早期吠陀時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後期吠陀時代(公元前900—600年)兩個階段。所以分兩個階段是因為,輝煌燦爛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毀滅後,古印度的歷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約從公元前1500年開始,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陸,但這些雅利安人是處在原始社會末期的人,所以在整個早期吠陀時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間,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時代。從公元前900年開始,雅利安人才進入文明,或者說古印度才第二次進入文明。學者們把公元前900—600年這段時期稱之為後期吠陀時代。不過,這個時期的文明與哈拉巴文化相比,實在是個可憐蟲。

第三個時代是列國時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時也稱「早期佛教時代」。這是古印度列國並舉的時代,但也是一個戰國紛爭,逐步為統一打基礎的時代,其中恆河流域的摩揭陀國最為強大。此時,古印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東移,即恆河流域成為文明中心,至於印度河流域,不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國佔領,成為其一個行省。

第四個時代是孔雀帝國時代(公元前324—187年)。這是古印度歷史上第一個統一時代和帝國,但統一者不是列國時代的強國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義領袖。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帝國後,印度河流域成為亞歷山大帝國的領土,但亞歷山大一離開印度後,這里就爆發了起義,起義領袖旃陀羅笈多不僅趕走了亞歷山大的守軍,而且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起了帝國。由列國並舉到統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國的發展趨勢,一方面也有利於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以到帝國第三代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國進入繁盛時代。但這個帝國維持了137年後,於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國,初期統治整個恆河流域,以後就成了偏安於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華所殺,但甘華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鞏固,45年間有四個國王統治,平均一個國王統治11年。公元前30年,這個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個小國安度羅給滅亡了。總之,孔雀帝國滅亡後,古印度的歷史一是長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斷入侵。先後有大夏的希臘人、塞種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國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穩固的政權。

第五個時代是貴霜帝國時代(公元1—3世紀)。貴霜帝國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國敦煌與祁連山一帶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紀,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擊敗,西遷至中亞,進而占據大夏,逐漸從游牧轉為以農業為主的生活,社會制度也逐漸從原始社會過渡到階級社會。張騫於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時曾到達此地。這時大月氏人分五個部落,酋長稱「翕侯」,約在公元1世紀初,五翕侯中的貴霜翕侯丘就卻(公元15—65年)消滅其它翕侯,統一五部落,建立起貴霜國家。丘就卻還向南攻擊喀布爾河流域和今克什米爾地區,初步奠定了帝國的基礎。丘就卻死後,其子閆膏珍(65—75年)繼位,他又向南進兵印度,佔領恆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膩色迦(78—102年)時,貴霜帝國進入盛期,都城富樓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時帝國地跨中亞和南亞,與羅馬、安息、中國的東漢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的四大帝國。同時,在公元90年,貴霜派7萬大軍進攻駐守西域的班超,漢煙軍人少,甚為驚恐,但班超利用貴霜軍勞師遠征,軍糧不足之缺點,「收谷堅守」又派伏兵襲殺其向龜茲求援糧草的部隊,迫使貴霜軍退回蔥嶺以南,並與東漢保持和平關系。

迦膩色迦征戰一生,擴大了帝國的版圖,但也使百姓飽償戰爭之苦,以至無法忍受他的擴張政策,所以當他卧病在床時,人們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後,帝國開始衰落。到3世紀,帝國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國。古印度歷史又進入模糊不清的階段。直到4世紀笈多帝國的興起。425年,貴霜在大夏的殘余勢力也被啞噠人(白匈奴)滅亡。

從以上幾個時代不難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國的興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國和近100年的貴霜帝國是統一強盛的帝國外,其餘則都是諸國分裂時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時代。

二、失落的印度河文明

文明的發現 如前所述,1924年以前,學者們講古印度文明的第一章是從吠陀時代開始的,這當然是一種錯誤的認識。1921年,英國考古學家在印度河上游發現了哈拉巴遺址,1924年,他們又在下游發現了摩亨佐·達羅遺址。經科學測定,這是一些處在公元前2300—1750年的遠古文明。比吠陀文明早出1千多年。印度傳來的消息震動了當時全世界的學術界,因為這些遺址的文明程度不僅令人吃驚,而且使人們發現,吠陀文明簡直是一個黑暗的大倒退時代。

文明的規模 摩亨佐·達羅和哈拉巴是城市文明遺址,兩城周長都有4.8公里以上,城市都是由衛城和下城(居民區)兩部分組成,其居民數各自約有35.000人。兩城相距644公里,形成兩個中心,這顯然是兩個彼此獨立的國家都城。以後,考古學家們又陸續發現類似的大大小小的遺址數百處,其分布范圍也不限於印度河流域,其地域比早期埃及和兩河流域的古文明遺址的分布范圍要大得多。顯然,這是一個分布范圍比較大的文明時代,但也是一個被人們徹底遺忘的時代。如果說蘇美爾文明還能從神話傳說中找到影子的話,那麼,印度河文明則連個神話傳說的影子也沒有。好在考古學家發現了它,使這些在地下長眠了3千多年的大大小小的遺址得以重見天日,也使我們能夠了解其文明的大概情況。

文明的特點 印度河文明是青銅器文明。銅制的不僅有匕首、箭鏃、矛頭等武器,也有鐮刀、鋸子、斧、鑿、魚鉤等生產工具。農業是當時的重要生產部門,栽培的作物主要有大麥、小麥、豆類、芝麻蔬菜,在水源好的地方也種稻。此外還有椰棗、果樹、棉花,所以印度是棉花的故鄉。居民也從事畜牧業,馴養的動物有牛、豬、狗、驢等。家禽和魚類也食用。

手工業比較發達。除青銅器外,也掌握了對金、銀、鉛、錫等金屬加工技術,且熱加工和冷加工已有較高水平,尤其是還會用焊接法製造金屬器。制陶業和紡織業也有較高水平,如紡錘和紡輪在話許多遺址中都有發現,染缸的存在說明當時已掌握了紡織品的染色技術。陶器的坯由陶輪製成,再由陶窯燒制。陶窯設計也非常合理,火焰可燒到頂層。陶製品也有一些飾以圖畫精品。此外,手工藝品的製作也十分精美,如項鏈、戒指、手鐲、臂鐲、足鐲、耳環等首飾,既有金銀製品,也有象牙和寶石製品。印章是其特產,章上刻有文字和圖案,文字約有四、五百個符號,這是進入文明的標志,但這些文字現在還沒有釋讀通。

商業也很活躍。遺址中發現有印度河文明中心以外的東西,如印章在兩河流域也有發現,同樣,兩河流域的圓形印章和金屬製品在這些遺址中也有發現,這說明與兩河流域有商業貿易往來。學者們認為,這種遠程貿易是由海路進行的,印章也有船的圖案。此外,遺址中還有石制的稱錘,並有二進法和十進法,這說明其度量衡制度也

這個網址繼續看,有七頁http://www.xueshubook.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218&Page=1

『叄』 為什麼說印度人沒有歷史

印度歷史的史料學問題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史(即穆斯林征服以前的印度史);這段時期的可靠史料極度匱乏。
這主要是由於,印度方面本身不重視對於歷史的記載;印度人沒有構造起一種有效的保存重大歷史事件的制度。11世紀到過印度的穆斯林學者比魯尼(Biruni)評論說:「印度人不十分注意事物的歷史次序;他們在述說皇帝的年代系列時是漫不經心的,當要他們非說不可的時候,就困惑起來,不知說什麼好,他們總是代之以講故事。」伯拉尼的話是非常接近於事實的。在印度不存在類似其他國家的相對可靠的官方史書,卻存在著大量宗教典籍、文學作品和民間傳說;許多歷史事件就混在這些東西裡面流傳下來。所以關於古印度歷史的史料,必須從各種來源中搜集,有時甚至要到文學和自然科學著作中去考證古代印度的歷史事件。

『肆』 為什麼「印度人的歷史是中國人,阿拉伯人寫的」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遲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創造的哈拉帕文明,這個時間比中國的夏朝要早,中國的夏朝是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
(印度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哈拉帕文化的分布區域)
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哈拉帕文明突然衰落,哈拉帕文明為什麼會突然之間消失?歷史學家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是自然災害導致的,有人認為公元前2000年左右,北方來了一批印歐語系人種,哈拉帕文明遭到破壞。這些印歐語系人種就是早期的雅利安人,而哈拉帕文明的創造者就是今天的達羅毗荼人。
(圖為今天的印度明星愛斯維雅·萊,看今天印度的人長相似乎是北方的白種人雅利安人與南方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兒)
(今天印度明星黛安娜·海登)
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文明都有文字,並且這些文字還被破譯了,唯獨哈拉帕文明的文字無法破譯,因為哈拉帕的印章文字不與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任何民族的語言相關,是典型的孤立語,無法破譯。
(哈拉帕文化的文字)
這樣一來,印度的在公元前1500以前的歷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只能依靠考古學。
公元前1500年以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流域,創造了吠陀文明,佛教就是誕生在這一歷史時期,但是呢,這一時期的歷史同樣沒有文獻資料,而是依靠傳說材料,傳說材料倒是挺豐富的。
(吠陀文化時期的印度)
佛教產生以前,印度的歷史主要依靠四部吠陀——梨俱吠陀(Rig Veda)、娑摩吠陀(Sama Veda)、夜柔吠陀(Yajui Veda)、阿闥婆吠陀(Atharva Veda),加上梵書(Brahmana)和奧義書(Upanishad),一共就6本書,而且這6本書是哲學加文學著作,不是歷史學著作。因為印度沒有史料,所以這些傳說材料就變成了史料。所以有很多中國人覺得奇怪,為什麼我們《史記》里記載的三皇五帝、堯、舜、禹,甚至是夏朝的歷史,國際學術界不承認,而印度吠陀文明的研究卻完全依靠傳說材料,因為印度沒有歷史材料,只有傳說材料。
佛教產生以後,大量的佛教經典成為研究公元前6世紀前後印度歷史的重要材料,佛教經典同樣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史料。
印度人為什麼不喜歡寫歷史書?因為印度人深受婆羅門教和佛教的影響,宗教觀念十分的強,只有空間觀念,沒有時間觀念,對世界的認知不是線性的,而是有很深的輪回觀念。認為反正歷史是不斷毀滅的,為什麼要記錄呢?
(佛陀在兩棵娑羅樹間入涅盤)
在古代印度,掌握文化的是雅利安人,他們認為文字是記錄神的事情的,而人類的歷史根本不值得一提。婆羅門教和佛教對歷史記錄非常的不感興趣,對探討高深的哲學問題則非常的感興趣,印度的佛教很少對宗教人物和英雄人物的事跡進行記載。
那麼有人會問,中世紀的基督教也喜歡探討宗教問題,但是為什麼也喜歡記錄歷史呢?因為中東、兩河流域的宗教與印度的宗教不一樣,基督教有末日審判,有時間觀念,而印度的宗教是輪回,輪回就是循環,對世界的感知不是線性的。這就是為什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世界喜歡記錄歷史,而印度的印度教、佛教世界則不喜歡記錄歷史。
直到公元前7世紀,印度的歷史還是處於朦朧狀態,沒有確切的年代記錄,也沒有比較系統而切實的政治史資料,後來為什麼漸漸清晰了呢?因為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開始與兩河流域和中國的文明開始發生系統的接觸。所以說公元7世紀以後,印度的歷史都是希臘人、波斯人、中國人寫的。
(希臘人、波斯人與印度發生系統性接觸的標志性事件就是亞歷山大東征)
當然中國人寫印度的歷史主要是從西漢開始的,這個時間點在張騫通使西域以後,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只關心與中國相關的印度歷史,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的魏晉南北朝,中國人開始了解佛教的發源地印度,並且設法去印度取經,中國文人喜歡寫歷史,每到印度的一個地方,就把當地的政治制度、風土人情記錄下來。於是這些材料,成為研究中世紀印度史的重要資料。
例如印度笈多王朝(320年—540年)時期的歷史,主要依靠法顯的《佛國記》,中國東晉名僧法顯於公元399年從長安出發,歷經千辛萬苦到達印度,法顯把歷經15年30餘國的印度見聞寫出《佛國記》,成為今天研究印度笈多王朝超日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
(《佛國記》又名《法顯傳》)
還有就是後來玄奘寫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印度戒日帝國時期的重要資料,而且是研究這一時期,中亞和印度的第一手資料。
(戒日王朝時期的印度,圖中很多地名都有中文名字,中國人也比較熟悉,如曲女城、那爛陀)
正因為印度的歷史有很多是漢文寫的,所以中國人不懂梵語、波斯文、阿拉伯文,也可以研究印度的歷史,這就是為什麼晚清民國時期很多著名學者都是研究印度史的專家,發表了印度史的論文。當然如果想變成重量級學者,得懂梵文、波斯文和阿拉伯文。

『伍』 古印度具有代表性的歷史遺產

古代印度文化的突出之處是強烈的宗教意識及其影響。佛教是古印度人為當代世界留下的最大歷史遺產。此外,文學上傳下來兩部著名史詩:《摩珂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文字(梵文)和建築藝術富有特色。數學知識方面有卓越貢獻。
從文字來看,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古印度居民就創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毀滅後,落後的雅利安人只有口頭相傳的作品。再次出現文字約在列國時代之初,流傳至今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銘文。阿育王銘文所用的文字有兩種:一為婆羅謎文,可能源於塞姆人的字母;二是去盧文,可能源於阿拉美亞人的字母。去盧文後來逐漸失傳,而婆羅謎文在公元7世紀時發展成梵文,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古印度最古的文學作品是《吠陀》,其產生最古、文學價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詩歌總集,共有1028首詩歌,以頌神為主,也有世俗詩歌。所以《吠陀》不單純是宗教經典作品。古印度最著名的文學作品是《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兩部史詩。前者長達10萬頌,後者約有2.4萬頌,是古代世界絕無僅有的長詩。《摩訶婆羅多》有18篇,主要內容是說婆羅多家族中居樓王一支與般度王一支之間爭奪王位斗爭的故事。雙方經過許多曲折的斗爭,最後不得不進行了為期18天的大戰。戰爭據說捲入了印度所有的國家和部落,結果是居樓王一支全部戰死,般度王一支取得勝利。相傳這部長詩的作者是毗耶娑,實際上是很多代民間詩人逐漸積累並編集起來的。它的基本內容在公元前5世紀已大體形成,而最後定本是在公元4世紀。《羅摩衍那》有7篇,主要故事情節是:居薩羅國的十車王之子羅摩,因遭繼母陷害,與妻子悉達在森林隱居14年。後魔王羅婆把悉達劫到楞伽島,即斯里蘭卡,羅摩在神猴的協助下,率猴兵打敗並殺死魔王,救出了悉達,然後攜悉達回國為王。相傳此詩的作者是蟻垤,實際上此詩也是在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2世紀期間逐漸編成的。兩部史詩雖然是神話故事,但有哲學、宗教、法學以及各種科學知識的論述,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情況,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向東、向南擴張的一些情況。尤為可貴的是,它貫穿著對正義善良的深切同情,對奸詐殘暴等丑惡行為的無情揭露和譴責,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份瑰寶。

古印度的民間文學作品也佔有重要地位。它們大都保存在《五卷書》、《益世佳言集》和《佛本生經》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經》流行最廣,主要記述佛陀前生的故事,保存在這里的民間故事都經過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也被附會為佛陀,以宣揚佛教的教義,但它仍保留了不少優秀的、健康的世俗性故事。這些故事鄙視奸詐,同情善良,寓意深刻,愛憎分明。這些伸張正義的作品不僅有重要的文學價值,也為研究當時社會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全書有550個故事,其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

從建築藝術看,吠陀時代與列國時代基本上是木質結構,這些建築物現已盪然無存。阿育王時,開始用磚石建築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磚建成,以後又擴大,並砌上一層石塊。該佛塔呈半圓形,直經約30餘米,頂端為平台,台上造一方壇,壇上豎立層疊著的傘形柱,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該佛塔周圍有環形道路,並繞以柵欄和四個大門,四個大門都布滿了以佛教題材為中心的精緻雕刻。

前面提到的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築藝術的重要遺跡。這些高達15米的石柱,最重的達50噸左右,除奔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頭外,最著名的是薩爾納茲大石柱,其柱頭的四個背對背蹲踞著的獅子,栩栩如生,雄勁有力,象徵著帝王的權威。

造型藝術中的重大成就還有我們比較熟悉的石窟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於海德拉巴省溫德亞山脈的深山中,大約於公元前1世紀開鑿,公元7世紀完成。因其在深山中,建成後約有1000年人煙絕跡,直到1819年才被歐洲人發現。石窟開鑿在河流旁半圓形的懸崖上,共29個石窟。石窟的建築有佛殿和僧房兩種,內有大量的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繪畫和雕刻,也有以現實為題材的作品,體現了古印度藝術的獨特風格和高超技巧,是建築、雕刻、繪畫三種藝術結合的範例,被譽為世界藝術精萃之一。據說唐玄奘到印度時曾拜訪過這里。古印度人竟把一座石山變成壯麗的藝術寶庫,充分體現了古印度人民的偉大創造力。

隨著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發展,古印度藝術也融入一些古希臘的風格,如公元1—3世紀的乾陀羅藝術(因藝術標本大都出自乾陀羅而得名),佛和菩薩的石像剛健豐滿,體態瀟灑,服飾褶皺分明。總之,古印度的藝術基本上是佛教藝術,婆羅門教藝術則比較少見,如前所述,這大概與婆羅門教不立偶像,不建神廟有關。不過,婆羅門教的那些多手多眼的怪神對佛教藝術也有影響,如後來的「千手佛」和「千眼佛」等造型。

古印度在自然科學領域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醫學方面的成就比較突出。在天文學方面,由於農業生產和生活方面的需要,古印度居民很早就注意觀察天象。早在吠陀時代,他們就知道金、木、水、火、土五星,將五星與日月並稱為七曜。把月亮所經過的星座劃分為28宿,稱之為「月宮」。但他們認為,太陽、月亮、星星都是圍繞地球轉的。他們把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一年共360天,所余差額用每隔五年加一閏月的方法來彌補。關於季節的劃分,除我們熟悉的春夏秋冬四季外,還有熱時、雨時、寒時的三分法,以及漸熱、盛熱、雨時、茂時、漸寒、盛寒的六分法。公元1世紀以後,古印度出現了著名的天文歷法著作《太陽悉檀多》,此書已有時間測量,分到點。此書也是重要的數學著作之一。

說到數學,古印度最重要的成就是發明了十個數字元號(0是以黑點表示)和定位記數法。這種記數法為中亞地區許多民族採用,後又經阿拉伯人對十個數字略加修改後傳到歐洲,逐漸演變為現今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計數法」。大約成書於公元前5-4世紀的《准繩經》中,已有許多幾何學知識。《太陽悉檀多》中,已有三角函數表。

在醫學方面,《阿闥婆吠陀》中已記載了77種病症之名,並開出了對症的葯方,當然,這些記載也夾雜著巫術謎信。最著名的醫學著作是《舍羅迦本集》和《妙聞本集》。相傳舍羅迦是迦膩色迦的御醫,2世紀人,他的書被譽為醫學網路全書,探討了診斷、疾病預後和疾病分類問題,並把營養、睡眠與節食視為維護人體健康的三大要素。書中提到的葯物有500種。妙聞稍晚於舍羅迦,他的書內容比較廣泛,除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外,還研究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和兒科病症達1120種。尤其是在外科手術上有相當高的水平,書中記有120種外科器具,並有撥除白內瘴、除疝氣、治療膀胱結石、剖腹產等手術方法,所記葯物多達760種。這兩本書今天仍有實用價值。

『陸』 古代中國人最早使用刻痕計數的證據是甲骨文,那麼古代印度人最早使用刻痕計數的證據是什麼印度出土哪些

刻痕計數最早不是印度,
20世紀70年代在非洲一個岩洞中發現的一件文物。這件文物出土於南非和史瓦濟蘭之間的列朋波山脈,因而被叫做列朋波骨。這塊骨頭是狒狒的一塊小腿骨,這本身並不奇特,激起考古學家興趣的是骨頭上的29道刻痕。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刻痕是計數符號,骨片的主人當時用它來記錄某個東西的數量。不過,究竟是什麼東西就不得而知了。
南非金伯利的麥克格雷戈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彼得·博蒙特(Peter Beaumont)指出,列朋波骨讓人想起日歷棍,納米比亞的有些族落至今仍然用日歷棍來記錄度過的日子。實際上,29非常接近陰歷月份的天數。列朋波骨的年代後來確定約為公元前3.5萬年。不管它的確切用途是什麼,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它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數學文物。
世界其他地區也發現了類似的計數棍。1937年,一位考古學家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摩拉維亞發現了一根有刻痕的狼骨。骨頭上一共有55道刻痕,每5道刻痕一組。一般認為這根狼骨的年代約為3萬年以前。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伊桑戈(Ishango)附近一處考古現場發掘出的一根計數棍,引起了人們的特別興趣。這根骨頭被稱為伊桑戈骨,它和列朋波骨一樣,也是狒狒的一塊小腿骨,整根骨頭上面按順序刻著紋印。不過,伊桑戈骨上的刻痕要復雜得多,不僅僅是簡單的計數。
伊桑戈骨上的刻痕分為三列,每列又分為若干組。中間一列先是三個刻痕組成的一組刻痕,緊接著是六個刻痕的一組,然後又是四個刻痕的一組,緊接著是八個刻痕的一組(第一組和第三組的刻痕數各自乘以2);接著是十個刻痕的一組,然後是五個刻痕的一組(第一組除以2)。這一列的刻痕似乎說明骨頭的擁有者知道乘法和除法。
左邊一列和右邊一列的刻痕都分成了四組,每組皆為奇數,兩邊所有的數字加起來是60。左邊一列的所有數字(11,13,17,19)都是質數,即只能被自己和1整除的數字。而右邊一列的所有數字(11,21,19,9)都遵循10±1和20±1的規則。伊桑戈骨大約出現在兩萬年前。

『柒』 為什麼古印度人都不喜歡記錄自己的歷史

古代印度基本處於割據狀態,很難作一部完整的史書,而且印度沒有如中國一樣將文學看得很重,而是將宗教放在首位,於是現在反觀印度所謂的「史書」,大多都是神話性質的,在國際上,一般將印度稱呼為「同一文化下的不同國家」,即便現在,印度的語言也是五花八門,連文字都不統一。

『捌』 印度歷史地理的位置包括哪裡

印度歷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其北是喜馬拉雅山,西北的興都庫什山和蘇萊曼山將其與歐亞大陸孑然隔開,但其東北為中國,北面為中亞,西北為西亞。

『玖』 印度人文歷史

印度一名(In ),在古代是指南亞次大陸印度地區——印地。

印度是地區之名而並不是國家之名。因為在歷史上,印度不是統一國家,所以沒有固定的國名。在英國人把大印度地區殖民地化以前,這個地區的政治狀態一直是小邦和部族林立,從來沒有被徹底統一而成為同一個國家。

印地,歷史上是人種來源極其復雜的混雜地區,有白種人、黃種人(包括蒙古人、漢藏人)以及褐色人和小黑人。

印度從來沒有形成統一的文化和民族(至今也沒有)。所以沒有什麼印度民族。

印度地區古代以來也沒有統一的本土文字和語言。

所以印度地區今天除了方言外,統一的官方語言是英國殖民者輸入的英語

『拾』 古代印度為什麼沒有的記錄下自己的歷史

除了中國,世界其他國家就沒有完備的官方歷史。
至於印度,被其他民族來來去去的征服過不知道多少遍了,自然是沒有什麼歷史。就像被我們征服掉的什麼西夏呀之類的,只能從我們的歷史里去看,自己的文化都斷了。
至於我們,有元和清的異族,但是文化上還是與我們同化了,自己歸到我們的歷史里了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把歷史刻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脫歐如何投資英國 瀏覽:862
義大利阿利卡灶具怎麼樣 瀏覽:242
葡萄牙跟伊朗怎麼買 瀏覽:377
在印度為什麼不能玩手機 瀏覽:102
為什麼海灣國家和伊朗不和 瀏覽:982
如何理解中國道路1000字 瀏覽:702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錢 瀏覽:424
印度口罩庫存多少 瀏覽:36
去越南辦健康證需要多少錢 瀏覽:497
伊朗怎麼惹美國了 瀏覽:384
越南首都是哪個人的名字命名的 瀏覽:749
越南掏耳朵服務多少錢 瀏覽:40
看中國如何超越世界 瀏覽:884
為什麼罵印尼 瀏覽:302
義大利2000gs美白針怎麼樣 瀏覽:414
印尼指紋怎麼算有效 瀏覽:477
新型肺炎越南有多少人死亡 瀏覽:736
越南紅旗的名稱叫什麼 瀏覽:843
伊朗的盟友國是哪個國家 瀏覽:473
義大利u型扣是什麼 瀏覽: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