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的主要地形是什麼山地,什麼平原,什麼高原
印度的主要地形是:北部的喜馬拉雅山地,中部的恆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Ⅱ 印度北部不是恆河平原嗎為什麼手機上說中部才是
印度的地形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北部為喜馬拉雅山區,中部為恆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三部分的面積是不相等的
Ⅲ 印度半島的兩個平原名稱是什麼
恆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分別由恆河和印度河歷史上的沖積形成。
Ⅳ 印度西北部是什麼山地
印度地形上,大致分為3個區域:
北部山地:為喜馬拉雅山脈南坡,海拔5500~6000米,印度和尼泊爾邊境上的干城章嘉峰海拔8586米,為印度最高峰。南側的小喜馬拉雅山脈、西瓦利克山脈,海拔分別為2000~3000米、60~1500米,自北向南呈階梯狀遞降,直抵印度大平原。
中部平原:是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沖積成的中央平原。東西長2000多公里,南北寬240~500公里,平均海拔100~200米,是世界著名大平原之一。分兩部分,東部為恆河平原,地勢低平,是印度文化的發源地。西部為印度河平原的一部分,大部分為沙漠覆蓋。
南部高原:以德干高原為主體,從西南向東北緩傾,北起恆河平原南緣,南至半島南端,南北延伸達1500公里,海拔1000~1500米,為一久經侵蝕的古陸塊。由於長期侵蝕,高原地面多呈現桌狀山、平頂山,高度在300~800米之間。曾經發生多次升降、斷裂,形成許多地壘和地溝。西高止山脈,東坡緩傾,西坡陡峭,逼近阿拉伯海,沿岸平直(馬拉巴爾海岸)。東高止山脈,是斷續延伸的低丘,沿孟加拉灣的海岸平原寬約100公里,多沙質海岸、沼澤(科羅曼德爾海岸)。
Ⅳ 印度地形分為三部分,中部是什麼,即什麼平原
(1)印度地形分為三部分,北部是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中部是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
(2)恆河發源自印度北阿坎德邦的根戈德里等冰川,它橫越北印度平原(即恆河平原),流經北方邦,會合其最大支流亞穆納河,再流經比哈爾邦、西孟加拉邦,最後它分為多條支流在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
(3)新德里是印度共和國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印度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印度北方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
(4)D是加爾各答,是印度的麻紡織工業中心城市.C是班加羅爾,是印度的高科技中心城市.
故答案為:(1)喜馬拉雅;恆河;德干;(2)孟加拉國;孟加拉;(3)新德里;(4)D;C.
Ⅵ 印度有什麼平原
印度河恆河平原-簡介
又稱「印度大平原」。 位於南亞,是印度河平原和恆河平原的總稱。東西長約3000公里,南北寬250—300公里,面積約8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大平原之一。
印度河平原,面積26.6萬平方公里。主要由印度河沖積而成,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習慣上劃分上、下印度河平原,以北緯29°線作為分界線。大部分地區現已沙化,形成了廣闊的塔爾沙漠,印度河沿岸灌溉農業發達,聚集了巴基斯坦大部分的人口。
Ⅶ 印度的地形
地形特點是南北高,中間低。西北部為高山區,中部為平原,西部為沙 漠地帶,南部則是高原。印度的面積居世界第七位,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 存在著多種面貌;發達的工業和古老落後 的農業;乾旱為患而又洪水成災;也與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有關,水源,氣候,地形,地勢
Ⅷ 印度地形
印度地理情況
極為多種多樣,地貌從頂上蓋雪的山脈到沙漠,平原,丘陵和高原。印度氣候從最南方的赤道氣候,到喜馬拉雅山脈的苔原氣候。印度組成了印度次大陸的大部分,具有超過7000千米的漫長海岸線,大部分海岸線位於伸入印度洋的半島
。印度西面是阿拉伯海,東面是孟加拉灣。
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占據了印度北部,中部和東部的大部分,而德干高原占據了印度南部的大部分。印度的西部是塔爾沙漠。印度的東部和東北邊界是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印度的最高點因為與巴基斯坦的領土爭端而有爭議性;印度聲稱最高點(位於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是喬戈里峰,8598米。
印度在南亞次大陸佔有支配性地位,緊靠重要的印度洋商貿路線。世界第三高的山峰干城章嘉峰位於印度與尼泊爾的交界處。
印度地理 - 位置與面積
印度的地形圖
印度在赤道以北北緯8度4分和37度6分,東經68度7分和97度25分之間。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國,總面積3,287,59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2,973,19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14,400平方公里
印度位於南亞,毗鄰阿拉伯海與孟加拉灣。在緬甸和巴基斯坦之間。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接壤。
印度海事請求:
領海:12nm
毗連區: 24nm
專屬經濟區: 200nm
大陸架:200nm或大陸邊緣
印度地理 - 氣候
印度南方是熱帶季風性氣候,北方則是溫帶氣候。乾旱、季風性氣候造成的下雨形成的突發性洪水,嚴重的雷暴雨、地震等是印度的主要自然災害。
印度地理 - 地形
地形上,印度南部是德干高原,恆河沿岸則是起伏的平原,西邊是沙漠,北邊是喜馬拉雅山脈。
印度地理 - 自然資源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蘊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資源還有鐵礦、錳、雲母、鐵礬土、鈦礦、鉻鐵礦、天然氣、石油、鑽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印度有48.83%的可耕地,種植長期作物的土地有2.8%(2005年)。水澆地有558,080平方公里(2003年)。可再生水資源1,907.8立方千米(1999年)
可回收淡水(家庭/工業/農業) 總計:645.84 立方千米/年(8%/5%/86%)
每人:585立方米/年(2000年)
印度地理 - 環境保護
森林採伐;土壤侵蝕;過度放牧;工業和交通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未處理污水和農業殺蟲劑造成的水污染;自來水在整個地區還不能直接飲用;龐大和不斷增長的人口造成自然資源極度緊張
印度參與的國際環境協議有:
《南極環境協定書》
《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
《南極條約》
《生物多樣性公約》
氣候變化
《京都議定書》
沙漠化
瀕危物種
改變環境
有害廢物
海洋法
臭氧層保護
船舶污染
熱帶木材83
熱帶木材94
濕地
捕鯨
Ⅸ 印度三大地形區
印度地形以高原和平原為主印度的國土形狀猶如一個倒置的三角形,全國大致可分為北部喜馬拉雅高山區,中部恆河平原區,南部德干高原區,西部塔爾沙漠區及東,西海域島嶼區五大部分。
印度的河流,以恆河、布拉馬普德拉河與印度河為最大。
恆河為印度的第一大河,它有聖河之稱,全長3000公里。它的上源出於喜馬拉雅山的南麓,山水南注,形成無數支流。恆河與布拉馬普德拉河在下游相匯,構成一個三角洲。恆河流域是印度經濟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在它的養育下,成長了無數商業名城和宗教聖地。
布拉馬普德拉河的上游,是我國西藏的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江位於喜馬拉雅山的北麓,繞過喜馬拉雅山而流入印度,水勢洶涌,航行不便。
印度河雖然也是源遠流長,但所經過的地方多為乾燥區域,且中間有一部分是沙漠地帶,因此支流很少,而且河水含沙量較大,猶如從前我國的黃河,易淤易決。
據有關學者研究,南部德干高原,在古代原是一個陸塊,後來被無數斷層分割為很多彼此隔絕的陸塊,猶如我國的西北地形。高原由西向東傾斜,這一地區的大部分河流最後都注入東部孟加拉灣。河流大多為自然河流,雨水為其天然水源,雨季來臨,雨量增多,河流泛濫成災,而在乾旱季節,則河水於涸,缺乏灌溉和航運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