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航天實力如何探測火星的技術及火箭都是本國技術嗎
按道理說的話,跟我們還是有嚴重的區別的,但是他不是所有我國的技術,印度成功發射了第一枚火星探測器,印度用極地軌道衛星研製的人造衛星,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度可能會成為亞洲第一個探索火星的國家。因此,許多人質疑印度的太空實力是否超過了中國,然而,事實勝於雄辯。通過比較中國和印度在太空飛行各個領域的實力,不難得出誰優越誰劣勢的結論。
目前,印度只有兩種相對較小的推力運載工具,極地軌道衛星運載火箭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其中後者的第三階段需要從俄羅斯購買。這次發射曼加里安的極地軌道衛星運載火箭的最大極地軌道承載能力僅為 1.8 噸,其實我們中國3月到4日的時候,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的極地運載能力超過 3 噸。
Ⅱ 印度是如何怎麼把「曼加里安」號探測器送到火星的
印度很早就實現了火星探測任務,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掌握火星探測技術的國家,最大限度地展現了印度航空業的強大實力。據報道,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便宜的火星探測項目,該項目從建立到完成的總成本約為 7300萬美元,與數以億計的好萊塢電影相比,這個數字似乎很難擺到桌面上,當然,在印度如此廉價的一個項目背後有許多原因, 測試數量少,設備功能單一以及科研人員工資的扣除是主要因素之一。
對此,網民開玩笑說,當時印度所謂的火星探測器,也許只是向火星扔一塊石頭。當然,早在 7 月的時候,印度他們這個國家,就已經率先實現了火星探測,這一點確實是值得我們認可的,但是很明顯,新德里的態度和中國的態度是有本質區別的,總的來說,印度追求好的,而我們更追求完美。
Ⅲ 印度火星探測器真的是他們獨立進行的嗎
印度人把事情簡單化。參與歐洲2018火星探測器項目研究的Andrew Coates教授稱:「他們把它設計的很小,負重只有大約15公斤。
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配備了一台儀器,准備測量大氣中的甲烷。這是火星研究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地球大氣含有數十億噸甲烷,絕大部分都來自微生物。有人推測一些產生甲烷的蟲子或者微生物或許存活於火星,只是它們生活在地下,遠離火星苛刻的表面環境。
因此,即使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負載較小,它也將真正探索火星上的一些重要問題。
英國政府曾經把衛星技術視作八大重要技術之一,這些技術能夠平衡並推動英國經濟。印度也有此打算,在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和其它衛星項目中,印度正把自己推向太空產品和服務領域的重要地位。
Ⅳ 印度用不及一部電影的預算完成火星探測 它是怎麼做到的
常常聽說印度開掛,這就是典型的開掛例子吧!
不可用常理來推測阿三
Ⅳ 問下印度火星探測器成功幾率的事
非常感謝樓主的信任,特別是只有外行的見解,去評論人類探索的前沿,實在有些力不從心。
印度的火星探測器,用一個詞概括,就是獨特。火星探測與月球探測不同,主要存在兩個問題,其一是需要推力才能使飛船入軌,其二是遙遠探測器的深空探測。這兩個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呢?
第一個問題,減小探測器的質量,沒有記錯的話,這顆衛星質量只有15千克,一個西瓜大小的探測器,在航空的歷史上,絕對是袖珍型的了。不過即便這點質量,對於三哥的火箭來說也夠吃力了,怎麼辦呢?堆推進器。如果玩過坎巴拉太空計劃,這可是新手最簡單粗暴上月球的神技,呵呵,這次也被阿三哥借用了。
第二個問題,印度可比中國幸運得多,太空中的任何一步都需要自己摸索(當然,等我們技術領先之後,某些航空機構就開始談國家交流和合作了)。這顆衛星監測的任務,由NASA提供技術支持。
這兩個關鍵性的問題,阿三哥大致採用了上述的方式來解決,從我個人角度來看,不得不說有些獨特。獨特的結果,自然有著相應的土壤,原本五年的開發計劃,僅僅一年半就修成正果,而且耗資還低的驚人,區區6500萬美元。要說其中的動機,恐怕就是兩點,其一是和中國的競爭,不管怎麼樣,好歹我在你之前把衛星送到火星軌道了;其二呢,明年六月衛星進入火星軌道的時候,火星運行到距離地球最近的距離之外,地球上的三哥要選舉了。
至於成功的幾率,我也不敢斷言,雖然印度每年都能摔幾十架先進的三代、四代戰機。不過好歹是關系國家榮譽的探測,相信保障應該會比飛機的保養好一些吧。這不,前些天其中一個發動機出現的意外,已經被印度科學家所克服。進入火星軌道的時候無非是等待和制動而已,相信也祝願印度的首次星際之旅,能夠獲得成功。
Ⅵ 火星探測器的各國計劃
2010年4月,奧巴馬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發表演說稱,到2025年,美國政府希望新的遠程航天器能首次把美國宇航員送到火星的小行星上。到本世紀30年代中期,美國將把人類送上火星軌道,並安全返回地球,甚至登上火星。
2014年6月,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他們的登陸火星時間表,計劃在2037年至2050年間以數百億美元和「人類生命面臨重大風險」的代價將人類送上火星。
美國目前有五個探測器在火星運行,其中包括三個衛星:火星奧德賽號、火星偵察軌道器、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和兩部火星車:機遇號、好奇號。
火星探測起步於前蘇聯。1962年蘇聯發射的「火星1號」探測器被公認為人類邁向火星的第一步。此後,雖然蘇聯和後來的俄羅斯不斷在火星探測方面進行嘗試,但終因國家財政乏力被美歐搶了先機。隨著綜合國力日益強盛,如今俄羅斯將目光再次瞄向火星,並提出了火星探測計劃。
早在2001年俄羅斯太空科學研究所負責人格里戈里耶夫教授宣布,俄羅斯太空科學家已經克服了星際載人飛行的大部分難關,並且准備在2020年左右派宇航員等登陸火星。2007年俄聯邦航天署署長阿納托利·佩爾米諾夫曾經表示,根據俄羅斯制定的2040年前太空計劃,俄計劃在2035年後開始載人火星之旅。
2013年初俄羅斯聯邦航天局與歐洲航天局達成合作項目,將共同開展「ExoMars(Exobiology on Mars)」任務。據悉,他們計劃分別於2016年和2018年進行兩次火星發射任務,目的是為了尋找火星上現在和過去曾經存在生命的痕跡。 2004年2月,歐洲航天局正式公布了一份雄心勃勃的火星探險「路線圖」——「極光計劃」。該「路線圖」的「終極目標」,就是讓歐洲宇航員在30年之內,也就是2033年之前登陸火星。
「極光計劃」中的任務包括:在2014年左右,對人類登陸火星任務研究論證,包括軌道裝備與入塢、生命支持與人類居住等技術;在2018年左右,進行一系列技術先驅任務,包括對空中制動、太陽能電推進和軟著陸等技術進行試驗。昂加羅博士表示,按照「極光計劃」中的安排,歐洲太空局將在2024年派宇航員登陸月球,並在2030年到2033年之間最終展開人類探險火星的任務。
2013年「歐洲火星探測任務」(Exobiology on Mars,ExoMars)通過了一個重要的節點,進入了最終研製階段。ExoMars任務最初是由歐洲航天局和美國航空航天局聯合開展的,但由於受到經費的限制,美國於2012年退出了該計劃。在2013年年初,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開始接替美國,成為歐空局的合作者。2013年06月,歐洲航天局(ESA)和火星探測器製造商阿萊尼亞太空公司(Thales Alenia Space)簽署了正式的合同。這個訂單價值為3億美元,而最終完成ExoMars任務總共需要大約16億美元。
按照計劃分別於2016年和2018年進行兩次火星發射任務。
預定2016年1月發射「火星微量氣體任務」(Mars Trace Gas Mission, TGM)衛星,包括一個為軌道飛行器和一個為火星著陸器。著陸器主要的任務一方面是為2018年發射的ExoMars火星車選擇登陸地點,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將來其它的火星任務積累經驗。
計劃於2018年的發射火星車「ExoMars」,ExoMars火星車是一台六輪高自動化的越野車,重量約270公斤。可以在火星表面自動導航。一對立體攝影機讓火星車可以建立火星表面的3D地形圖,其使用的導航程式可以用來判定周圍地形讓火星車能避開阻礙與找出最有效率的路線。酬載儀器將包含一個10公斤的「巴斯德酬載」(Pasteur Payload)和一個2公斤的鑽孔機。能夠在火星表面打鑽兩米深,在那樣的深度能夠屏蔽嚴寒、乾燥和強輻射的環境。火星車將以太陽能進行為期180個火星日(6個月)的任務。 火星探測項目是我國繼載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之後又一個重大空間探索項目,也是我國首次開展的地外行星空間環境探測活動。2014年6月,有著「嫦娥之父」之稱的中科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第22屆國際天文館學會大會的開幕式上透露,我國即將開展深空探測,其中預計2020年實現火星的著陸巡視,2030年實現火星采樣返回。
2013年9月23到27日北京舉行的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上,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許達哲在中國專場「中國航天發展與展望」的全體會議中做了中國航天的精彩報告,為我們帶來我國深空探測的最新消息。報告中提到我國將2030年前將進行火星探測、深空太陽觀測、小行星伴飛和著陸、金星探測、木星探測和火星取樣返回等多個深空探測項目。其中:
2018年左右我國將進行第一次火星探測,探測器包括軌道器和巡視器;
2020年左右我國將發射深空太陽天文台;
2020年到2025年進行小行星伴飛和附著探測器和金星探測器的發射;
2025年到2030年先後進行木星探測器和火星取樣返回探測器的任務。
按這個最新官方消息,火星探測任務基本確定,發射時間大致在2018年左右。我國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採用軌道器加巡視器的設計。日本的「MELOS」火星探測器方案和歐洲空間局的「ExoMars」火星探測項目也採用軌道器加火星車的設計,ExoMars項目和MELOS項目也都將在2018年執行,這將是人類火星探測史上前所未有的盛況。
2016年3月4日,在全國政協會議期間,衛星專家葉培建委員透露,我國准備在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並於2021年登陸火星。 2013年11月5日下午2時38分,印度首顆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號在印度南部安得拉邦斯里赫里戈達發射場發射升空。2014年9月24日,印度曼加里安號火星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使印度成為首個成功向火星發射探測器的亞洲國家。印度成為全世界繼美國、俄羅斯和歐洲航天局後,第四個成功完成火星探測的國家或組織。
印度輿論稱,這標志著印度已躋身火星探測前沿,是印度空間技術發展的里程碑事件。達成這趟「火星軌道探測器」任務(MOM)只花45億盧比(約合7400萬美元)預算,大約是美國「火星大氣與揮發演化探測器」(MAVEN)火星計劃6.71億美元花費的1/10,甚至比好萊塢電影《地心引力》的1億美元製作成本還要低。
Ⅶ 印度的航天實力如何印度發射火箭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這款火箭是印度用來准備執行載人航天任務的,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款火箭的芯一級使用的推進劑仍然是四氧化二氮與偏二甲肼,由於這些推進劑都是有劇毒的,所以也被航天愛好者們形象地稱之為毒箭或毒發。現如今,一流的重型運載火箭使用的都是氫氧發動機,採用液氫液氧為燃料,不僅高效且環保,這是當今運載火箭發展的趨勢,可見印度對於這一塊的研究還是很薄弱的。
印度對於本國航天的投入,在近些年看來一直是增長的趨勢,並且他們還制定了“15年願景、7年戰略、3年行動計劃”等重要舉措,著力改革航天發展,同時印度大力培養航天人才,國外一些著名的航空航天大學及學院中來自於印度的留學生,每年都在增加。
印度對於航天是有很大遠見與抱負的,切莫小瞧他們,他們有自己的運載火箭,有獨立的探測器研製技術,技術確實是他們自己的技術。並且印度民眾對於他們的航天事業非常支持,可以預見,印度將在較短的時間內追趕上來,也邁入到太空探索俱樂部的第一梯隊中來。
Ⅷ 印度火星探測器與美國的差距多大
從印度發射的火星探測器「曼加里安」的參數來看,其水平只相當於美國1971年發射的水手9號探測器。
也就是說,落後老美40年
印度此舉實際上純屬面子工程,這個探測器的主要部件都是國外產品,印度也就是組合一下而已,火箭技術是毛子的,控制過程也是靠毛子幫忙,基本沒印度什麼事情
此外,探測器的信號傳輸問題如何解決,一切都是未知
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面子而搞出來得,實際意義不大
Ⅸ 火星探測計劃的印度計劃
印度准備在2012年至2013年之間發射火星探測器,參加火星探測的全球競爭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