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印度人認為神是住在什麼地方的
印度人相信神是住在山上和岩洞里的。於是,他們開始建造可以稱其為山丘和洞窟的建築。黑格爾指出:「按照印度人的觀點,人類本身是神或要變成神,活人與死人的嚴格區分在印度就不存在。因此,印度的建築在未受到伊斯蘭教來源影響的時候,不是用來住死人的,而是像上述那些奇特的洞穴一樣,屬於建築藝術的一個較早的時期。」在印度,寺廟因其巨大的體量成為山的隱喻。在印度人看來,山是宇宙之柱和世界軸心的象徵。而神廟只有和山聯系起來的時候才真正具有神聖性。
② 印度人生活的習性
印度人如廁之後,確實是用手去清潔的——(只限於左手。這點請記住)。一開始我在網上看到相關說法,也不敢相信,認為是醜化印度人。現在經過多方認證。證明這個說法屬實。
其次,說說他們的方法。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幹凈。印度廁所不像我們的公廁有衛生紙,但是全部在馬桶旁備有一個水槽。是伸手可及的。專門用來幫助事後清潔。連最豪華的酒店衛生間也是如此。因此,去印度的朋友,除了護照,衛生紙是必須隨身配備的。否則,你只能學習印度模式了。
在印度,用手清潔的問題,和文化、素質、學歷、階層是毫無關系的。即使白領階層也照樣是這個習俗。因此,印度人來中國旅行,感覺最不方便的,是衛生間蹲坑旁邊沒有水槽,如廁之後比較別扭。
印度人是手抓飯。孟加拉人也是這樣。都是用右手的。絕對沒有人用左手。因此,如果和印度人吃飯,最好左手不要伸到桌面上來。
③ 只有全球土地面積2%的印度,是如何養活占據世界18%人口的
據《世界人口展望2019》人口報告描述,2019年,中國人口總數量達到了14.3億,印度人口達到了13.7億,中印兩國的人口數量分別占據全球總人口數量的19%和18%。
這份報告還指出,2027年,印度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然而,擁有960萬公里國土的中國養活14億人已經極為吃力,人們實在難以想像,僅占據世界陸地總面積2%的印度,究竟如何養活世界總人口的18%?
印度可耕地
第三:印度在取得獨立以後,在發展農業與糧食生產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比如在1950—1951年度,糧食總產量僅有5080萬噸,到了1977—1978年度,印度的糧食總產量已經達到了12600萬噸。
這是由於,自1968年開始,印度就對於農業技術和農業種植品種進行了“綠色革命”。這場農業改革促使印度每年糧食產量迅速增加,到了1971年,印度第1次向世界宣布,本國糧食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給自足。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得出答案,印度充足的耕地面積,優越的自然環境,以及獨立以後所推出的農業政策,讓印度足以用全世界2%的土地養活全球將近18%的人。
④ 雅利安人跟日耳曼人、印度人有什麼關聯
日爾曼人是一些語言、文化和習俗相近的民族的總稱。這些民族從前2千年到約4世紀生活在歐洲北部和中部。日爾曼人不稱自己為日爾曼人。在他們的漫長歷史中他們可能也沒有將自己看作是同一個民族。民族大遷徙後從日爾曼人中演化出斯堪的納維亞民族、英格蘭人、弗里斯蘭人和德國人,後來這些人又演化出荷蘭人、瑞士的德意志人、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的許多白人。在奧地利也有許多日耳曼人後裔。許多這些新的民族今天都是與其它民族混合而成的。
最早的關於日耳曼人的紀錄來自於前2和前1世紀的古典作家。從約200年開始日耳曼人開始使用一種自己的文字。此前的歷史只有通過考古和語言學(比較語言學)的方法來考證了。
通過對各個日耳曼語言(哥特語、古德語、古英語、古斯堪的納維亞語)的仔細比較和日耳曼語言與其它印歐語言的比較語言學家可以基本上重建日耳曼語(也稱「前日耳曼語」或「泛日耳曼語」)。這些比較最主要的結果是:
日耳曼語屬於印歐語言,在這個語族中它屬於其西方的一支。
在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與凱爾特語和古義大利語最接近。這三種語言一起組成古歐洲語言。前3或2千年時,也就是說青銅器時代的早期,古歐洲語言是中歐的語言。但其精確的地點和時間今天已經無從考證,或者爭議很大。
日耳曼語言之間非常近似,這很可能說明它們有很長的共同演化的時間。大多數語言學家將前日耳曼語從凱爾特語和古義大利語分離出來的時間定為前2千年上半葉。
日耳曼語分離出來後它依然與凱爾特語有接觸。一些凱爾特語的詞彙被日耳曼語借用。此外日耳曼語對芬蘭語也有影響。一些日耳曼語的詞彙在芬蘭語中出現(比如國王,日耳曼語為kunningaz,芬蘭語為kuningas,或者指環,日耳曼語為ringaz,芬蘭語為ringas等)。
最早使用「日耳曼人」這個詞的是希臘歷史學家波希多尼。他在約前80年時第一次使用這個詞。也許他在與中歐的某一個今天無法考證的小民族接觸時聽到了這個詞並將它用來稱呼所有的日耳曼民族。有可能這樣一個小民族的名字後來成為了整個民族群的名字。
「日耳曼」這個詞的來源和意義至今無法定論。「日耳」這個詞在日耳曼語中無法被考證。日耳曼人自己將自己稱為日耳曼人的可能性非常小。
前51年愷撒在他的《高盧戰記》中使用了日耳曼人這個名稱。愷撒這里將所有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統稱為日耳曼人。到此為止羅馬人將歐洲西部的民族稱為凱爾特人,而歐洲東部的民族被稱為賽西亞人。到此時為止羅馬人才認識到日耳曼人並非凱爾特人,而是一個獨立的民族群。
羅馬歷史學家塔西佗在他的《日耳曼尼亞志》中稱「日耳曼人」是一個比較新的稱呼。一開始只有通格人(Tungrer)被稱為日耳曼人,後來所有日耳曼民族都被這樣稱呼。塔西佗說高盧人稱萊茵河以東的民族為「日耳曼人」。後來這些民族自己也稱自己為日耳曼人。根據這個敘述這個詞有可能是從凱爾特語過來的。
塔西佗在他的書里詳細地列舉了每個日耳曼民族部落從萊茵河到維斯瓦河,從多瑙河到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居住地。
嚴肅地說只有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才能將這些民族稱為日耳曼人。過去曾有很多研究通過考古學研究來推導出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古日耳曼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個研究曾一度完全被放棄。
今天類似的研究在非常精心的學術范圍內重新開始,其目標是使用考古學和語言學的研究來獲得一個內在不矛盾的整體影像。按照這個研究歐洲北部的青銅器時代的人幾乎可以肯定是日耳曼人。而所謂的戰斧人(前2800年至前2200年)與日耳曼人之間的關系還有爭議。此前的石器時代(約前3500年至前2800年)的農作文化與日耳曼人之間的關系幾乎可以完全否定。
最新的理論通過對河流和地名的研究認為日耳曼人的產生地在今天德國中部山區的北部。但大多數學者對這個理論持懷疑態度。
過去學者們以為日耳曼語言是在約前500年由於日耳曼語語音變遷從其它西部印歐語言中分離出來的。在這個語音變遷中比如k通過ch變為h,或者p變為f,t變為th。
新的研究認為這個變遷很晚才發生,它發生的時間可能是前1世紀。最主要的證據是辛布里人的民族名稱。前2世紀後期辛布里人與條頓人一起威脅羅馬北部。這兩個民族的家鄉是今天的丹麥。在拉丁文中辛布里人的名字為cimbri,而不是chimbri或himbri,後來日耳曼人的名字在拉丁語中使用ch來寫,比如chatti。因此今天大多數學者認為這個語音遷移在前2世紀後期還沒有開始或還沒有完成。一些早期流傳下來的地名說明這個理論是正確的。
這個見解對日耳曼語言學有非常重要的後果。這樣一來至今為止被稱為「泛日耳曼語言」的語言是在前2到1世紀形成的,到1世紀時它又分裂為許多自己的日耳曼語言。此前日耳曼人的語言與印歐語言相似,這個更古老的語言沒有被留傳下來,但其基本結構可以被重新構造出來。
通常我們都簡單地把人種分為白種人、黃種人、黑種人,不過這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膚色受外界影響很大,恰恰不是最重要的人種特徵。
還有一種人類學的分類方法是按照語言劃分,大概可分為印歐語系民族(廣義的雅利安人),閃米特語系民族(包括猶太人,阿拉伯人,古巴比倫人,古亞述人,腓尼基人等),含米特語系民族(包括古埃及人,北非柏柏爾人),漢藏語系民族,阿爾泰語系民族(包括蒙古,突厥,通古斯[女真]三大語族)等幾大類。
其中大家最熟悉的當屬雅利安民族,這一經納粹德國反復強調的名詞,並不是什麼純種民族,且聽慢慢分解。
今天的歐洲除了保加利亞、匈牙利、芬蘭、俄羅斯有屬於阿爾泰語系游牧民族的後裔和混血外,其他幾乎都是雅利安民族的後裔和混血。
雅利安人是活躍在東歐到中亞的草原地帶的民族,公元前,伴隨著他們的遷徙,他們征服了歐亞大陸幾乎所有的土著民族,並把他們的血液和文化混入了對方的血管。這實在是歷史上的一個奇跡,況且他們當時還未跨上馬背。雅利安人主要是馴牛,他們隨著牛車以慢速游動,直到與阿爾泰語系的蒙古利亞人相遇混血後才學會了馴馬,但當他們到希臘時,已經威風凜凜地跨在游牧馬背上了。當然這是以後的事。
歐洲原先遍布著和埃及人非常相似的伊比利亞種族。最先西進歐洲腹地的雅利安人是克爾特人,他們身材較高,皮膚白皙,習性剽悍,文化較高,很快把伊比利亞人征服並同化了。他們不斷地向大西洋方向推進,能夠不被同化的土著民族極少,只有近代的葡萄牙人大部分還屬於伊比利亞血統。克爾特人就成了現在法國的先民。
雅利安人因為有游牧民族的游動性,即使再美好的土地,也挽留不住他們好動的腳步。北歐的克爾特人一部分向西擴展,再渡海到了斯堪第那維亞半島,成了挪威、瑞典、丹麥、冰島人的先民。在喀爾巴阡山和黑海以北,雅利安人和當地土著民族混合的結果,又產生了波蘭、捷克、塞爾維亞人和部分俄羅斯人。另一部分則進入義大利和希臘,公元1500年前左右,雅利安人進入希臘半島,摧毀了愛琴文化,和當地土著民族混合後,創造了更高的文化。
古羅馬的情況也是如此,最初住在義大利的是伊比利亞人,到公元前1000年,南下的雅利安人已經在義大利的中部、北部住了下來,他們和當地的土著結婚,這樣,很快就和土著民族融合了。拉丁人部落住在台伯河畔的一群山丘的頂上和四周,後來和來自海上的小亞細亞的游牧民族,其實就是一群海盜融合,並從雅利安人手中奪走了台伯河以北的義大利的大部分地方。海盜帶來了東方的文明,又帶來了商業活動,在台伯河畔的一塊作貿易集市的河灘地就成了以後的羅馬。
談到歐洲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的融合,不能不提到匈奴人。東方的民族進入西方一定是很早的,但是有史料作證的是匈奴。匈奴原屬於阿爾泰語系的一支,最早見於中國的史料,原在中國的西北部。從秦到漢,當時的漢藏語系民族,也就是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為代表的農耕民族,對不斷南下來犯的匈奴游牧民族進行了堅決的抵抗,致使一部分匈奴人被迫東行,改變了歐洲的歷史。
到了公元1世紀,匈奴已經推進到歐洲的東部邊界,並且和屬於雅利安人的諾迪克游牧民族混合起來。他們帶去了中國和印度的文明,對被征服者不是殺戮而是編入兵籍,甚至互通婚姻,這樣便成功地把多瑙河的游牧民族都混合起來。匈奴是一個很強悍的民族,具有很強的同化力。匈奴的偉大領袖吾提拉曾統治著匈奴和日耳曼諸部落組成的橫跨歐亞的大帝國,東羅馬帝國十多年間一直受他的欺凌。他甚至娶了東羅馬帝國皇帝的孫女。453年,吾提拉和一個日耳曼少女結婚,舉行婚禮時不幸死去了。從此匈奴便消失了,但東方游牧民族的血液卻流在歐洲人的血管里。
所以,世界上沒有所謂的純種民族,只有文明同化伴隨的血液混合。
本文參考了蒙族學者孟馳北先生的《草原文化和人類歷史》,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孟先生提出的草原文化理論還在學界討論中,但是本文所參考的歐洲民族演進部分卻是准確精當的。
印度人種復雜,由幾支組成。澳亞人是印度古代民族之一,他們從西方進入印度,以後分布開來,蒙達人、奧朗人、霍人、貢德人、孔德人和卡西人等就是他們的後代。
印度的孟加拉人主要分布在孟加拉邦。在遠古的時候,孟加拉地區的居民屬於亞澳人種 。他們操亞澳語,這種語言現在還有,可以在土著人中找到痕跡。這些土著民族中的高爾人 、布林德人、崩德拉人、尼夏德人等,在《往世書》里都有記載,這證明他們是很古老的。
孟加拉人的主食是大米,喜歡吃魚。孟加拉人有名的甜食是拉斯古拉(一種帶甜汁的元宵)和生代西(一種奶 酪糖)。�
安得拉人主要分布在安得拉邦等地。安得拉人還保持著種姓差別,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4個種姓。同一個種姓又分為數以百計的副種姓。
奧里薩人為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奧里薩邦,屬原始達羅毗荼人與雅利安人的混合種。
奧里薩人一般直率誠實,勤勞本分,篤信宗教,熱愛和平,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素有天真無邪之稱。他們的主食是米飯,副食有魚蝦、豆製品和各種蔬菜,香蕉、椰子常做早餐。�
馬拉提人亦稱馬拉塔人,主要分布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馬拉提人喜歡摔跤,印度的大力士以馬拉提人居多,他們還善於打板球、曲棍球和羽毛球。 �
馬拉提人的飲食沒有什麼特別,米飯、面餅、奶、奶油、酥油和蔬菜,這些在北印度常吃的食物,在這里也同樣流行。馬拉塔人的節日繁多,內容豐富多彩,最大的節日是耿乃希節。
古吉拉特人(舊譯瞿折羅人)是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古吉拉特邦,在其鄰邦也有少量分布。古吉拉特人操古吉拉特語,古吉拉特語屬印度雅利安語系的曉爾塞尼·阿布婆朗希語的 范疇。�
古吉拉特人成分復雜,有拉吉普特人、古賈爾人、巴拉斯人、鮑哈拉人和科傑人等。�
古吉拉特人主要從事農業,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花生、煙草、棉花、甘蔗等。 大多數古吉拉特人食素,愛用辣椒等調料,而且對奶油、豆粉、甜食頗感興趣。�
印度斯坦人為印度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於印度的北方邦、中央邦、拉賈斯坦邦、哈里亞納邦以及比哈爾邦的西部地區,屬於混血人種。�
大部分印度斯坦人操印地語,少數人說烏爾都語,均為印歐語系印度語族。絕大多數人信印度教,少數人信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業,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水稻、棉花和豆類等,一部分人在工 廠、礦山做工。手工業紡織較為發達,以棉紡、刺綉、金屬等精巧手工業著名。�
拉賈斯坦人為印度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拉賈斯坦邦,其相鄰各邦也有少量分布。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型。民族成分復雜,歷史文化悠久。操拉 賈斯坦語,該語言包括7大支,50多種方言。7大支是:馬爾瓦里語、中部和東部拉賈斯坦語 、東北部拉賈斯坦語、馬爾維語、西部拉賈斯坦語、皮利拉賈斯坦語和東旁遮普拉賈斯坦語 。�
那加人是印度的主要民族之一,大多分布在那加蘭邦、阿薩姆邦和梅加拉亞邦的卡斯山區.那加人居住的地區,多為高原和山地,山高谷深,景色壯麗。他們以農業和狩獵為生, 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和玉米等。那加人屬於蒙古人種,來印度後又形成不少分支。
印度的少數民族(即部落民族)很多。據不完全統計,印度現有400多個少數民族,約有5900萬土著部落民。人口超百萬的部族有9個,最少的暗達曼人只有幾百人。�
迦洛人又叫阿吉格芒獃人(山民之意)。他們主要分布在迦洛山區,該區面積約3000多 平方公里,擁有人口30餘萬。此外,在山區周圍的平原以及瓜爾巴拉蘭地區散居著不少迦洛人。�
迦洛人主要有三大支派,或叫三大家族:即馬拉格、毛米恩和桑格麻。各家族又有許多 分支,例如阿外、阿梭和西拉等等。他們是不同家族通婚後出現的新家族。�
桑塔爾人是印度人數最多的部族之一,他們主要分布在比哈爾、西孟加拉和奧里薩等地 。他們主要以務農為業,也善於狩獵。桑塔爾人皮膚黝黑,長頭型,前額寬闊,眼睛呈黑褐色,鼻樑筆直,嘴唇稍厚,額骨突 出,頭發捲曲,胡須稀疏,中等身材。桑塔爾人操桑塔爾語,屬於印度最古老的一種土語。
⑤ 現在的印度人是印度原住民嗎
人們普遍認為,古印度文明在印度半島古代歷史上占據文化中樞地位,並且對現代印度文化的影響深遠。但是古印度文明的創造者並不是印度半島上的土著居民,而主要是一個外來的民族-雅利安人。
作為一個外來民族,雅利安人是古印度人民的主要組成部分。「雅利安」這個詞源自波斯語Ariya,為「有信仰的人」之意。《梨俱吠陀》是印度古文獻,「雅利安」在裡面是「出身高貴的人」的意思。他們與歐洲的雅利安人是同一種人,為了區別二者,又把他們成為印度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現在印度半島上許多民族的祖先。例如印度境內信奉印度教的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錫克族、克什米爾族、馬拉地族,還有巴基斯坦、孟加拉境內的大部分居民,他們或是雅利安人的後裔,或是雅利安與其他人種的混血兒,至今,他們依然是印度半島民族和人口的主體。
雅利安人祖籍南俄草原。大約公元前2500年,世界上掀起了人種移動浪潮,這時,雅利安人也受此影響開始遷移,他們分成東西兩支,一支向西,由中亞進入歐洲,成了今天歐洲人的祖先;另一支由中亞向東,翻過興都庫什山和喀喇昆侖山,在伊朗高原和印度定居下來,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
公元前1800年左右,雅利安人由興都庫什山脈的幾個山口進入印度。最初,他們在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居住,當時他們仍然以游牧生活為主,只是兼營農業,還沒有出現城市文明。《梨俱吠陀》這部雅利安人的著名經典文獻的大部分贊歌就是在這段時期內編纂的。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或更早一些,該詩集最終編成。當然,那時他們還沒有自己的文字,他們的語言是一種早期形式的梵文,《梨俱吠陀》就是用這種語言,通過人們的口傳心授而流傳下來的。
雅利安人是游牧民族,而且好戰,進入印度後,他們經常和在此居住的達羅毗荼人發生激烈的武裝沖突,後來,雅利安人征服了達羅毗荼人。他們把大部分達羅毗荼人趕到南方,只留一小部分做奴隸。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帶於是就成了雅利安人的地盤。後來,他們逐漸向東擴展,一直到恆河上游地區。這里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人遷移到這里,構成了印度半島上的雅利安人種。雅利安人本是白種人,他們的相貌具有明顯的歐洲人的特點:身材魁梧,長頭型,多胡須,細高的鼻樑,寬腦門和白皮膚等。
雅利安人遷移到東方的恆河流域,並且擴展到南印度的部分地區後,他們的原始部落組織便慢慢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部落聯盟。各聯盟間戰爭不斷。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初,出現了鐵器,與此同時,個別先進的雅利安部落開始向國家過渡。公元前6世紀,就已經有二十多個小國在恆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南印度部分地區相繼出現,印度半島逐漸步入「列國時代」。在雅利安人向東和向南挺進過程中,當都居民不是被征服,就是被驅散。於是,雅利安人就成了古代印度半島的主人。當時,剛剛出現種姓制度,宗教也只是剛剛萌芽,是多神崇拜。
直到今天,我們對雅利安人知之甚少,大部分認知還得益於《吠陀》《摩訶婆羅多》等。前者是祭祀儀式上的聖歌,後者是敘事史詩,講述的是英雄業績和戰爭故事,直到它們用印度古典語言梵語形成文字,雅利安人才真正學會了讀寫,具備了農業、藝術、科技等文明因素。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前進,雖然土著偏於一隅無人知曉,但誰是主人,誰是客人,已經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印度的文明是由雅利安人努力的結果,繁榮、進步,發展才是主旋律!
⑥ 印度的這個民族不說印度話,自稱是中國人,為什麼
自二次世界戰爭結束後,印度和中國是兩個不相上下的難兄難弟。後來中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躋身為世界前列,現在中國在國際上的勢力不容小覷。可是印度相比中國,就稍顯落後,不過印度和中國的關系一直不好。但是在印度有一個地方十分喜愛中國,還自稱自己是中國人。
現在庫基族的姑娘,大多數都前往中國或者美國、歐洲等國家生活了,基本沒有去印度的。所以即使印度男性對她們喜愛至極,但是想娶到她們簡直難如登天。
⑦ 印度的面積不太大,人口卻那麼多,是怎麼做到可以住下這么多人的
印度能生存多達十三億的人口,跟其地形地貌和氣候特徵有直接關系,比如我國同樣是人口大國,但是地形地貌卻豐富多樣,沙漠隔壁高原人口稀少並不宜居住,但印度卻不同。
03、印度幾乎全民信教,無論是印度教還是佛教都是鼓勵生育,且重男輕女思想極其嚴重
印度國家也是一夫多妻制度,並且相當的重男輕女,生不到兒子就多娶一名妻子,直到生到男孩子為止,而且還不止要生一個。這樣一來就有一個丈夫和幾個孩子老婆一起住一個房子的情況了。一個家庭這樣算下來至少有十幾口人,這就是為什麼印度那麼點面積能有那麼多人口的原因,這種例子還可以參考孟加拉國,十幾萬平方公里住了1億多人,這個人口密度比印度還誇張。
⑧ 印度為什麼人種
白色人種
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參考資料:《地理教育》1997年第1期
⑨ 印度人屬於什麼人種以及遷移歷史
從身體外表特徵看,印度人膚色表現黝黑。從這一表象看,很多人認為印度人是黑種人。然而劃分人種的外表特徵除膚色、頭發形狀、面部等特徵外,還有其他許多主要依據,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種不同。以頭顱骨為例,頭顱骨周邊近橢圓形的是白種人;頭顱骨周邊呈三角形的是黃種人;頭顱骨周邊近似方形的為黑種人。而印度人的頭顱骨周邊近似橢圓形。從這一主要區分依據看,印度人膚色雖然表現黝黑,但不是黑種人,而是白種人。
其次,從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裏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約在距今4000多年前遷往今日的印度半島。印度半島大部分在北緯10°-30°之間,地處熱帶,熱帶強烈的太陽輻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膚變得黝黑。可見印度白種人的皮膚黝黑,是通過人類遷移後,在新的環境影響下表現出來的。
⑩ 印度人為什麼家裡有床不睡,晚上卻躺在屋頂上
印度人也很有“情調”,家裡有床不睡,晚上躺屋頂數星星看月亮
世界太大,有很多事物都值得我們去發現,有很多有意思的生活方式值得我們去體驗,而“旅遊”便能幫助我們大開眼界,打開內心世界的大門,去經歷和接納世間萬物。盡管很多人和事都不為我們所理解,但所能見識一番,也算能充實我們內心。今天我們又要聊到印度,來說說他們可愛的一面,據說他們也很有“情調”,晚上不睡在家裡的床上,而爬到屋頂躺著,數星星看月亮,想想也是詩情畫意呢。
其實對於居住在炎熱地區的朋友應該很能理解他們的處境,若是酷暑天沒有空調或電扇,哪裡睡得著呢?印度貧苦人家都沒咱們這么好的條件,睡在屋頂也是理所當然了。只是不知道他們會不會真的在某些不眠夜,看著夜空發呆,去賞月數星星呢?或許也會想著要怎麼慢慢將生活改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