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經濟模式是什麼樣子的

印度經濟模式是什麼樣子的

發布時間:2022-09-01 13:16:53

『壹』 印度的經濟特點

印度從經濟上來說是世界第七大經濟的名義GDP和第三大的購買力平價(PPP)。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名義)排名第139 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購買力平價)為2,134美元和第122位,在經過1991年的經濟自由化,印度每年實現6-7%的平均GDP的增長。自2014年以來,除2017年外,印度經濟一直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主要經濟體。

印度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服務業之一,自2001年以來年增長率超過9%,佔2012 - 13年GDP的57%。印度已成為IT服務,業務流程外包服務和軟體服務的主要出口國,2017財年的收入為1540億美元。這是印度經濟增長最快的部分。 IT行業仍然是印度最大的私營部門僱主。印度是世界第二大創業中心,2018 - 19年間有超過3,100家技術初創企業。印度汽車工業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工業之一,2013 - 14年度年產量為2148萬輛(主要是兩輪和三輪)。 2015年,印度擁有價值6000億美元的零售市場,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子商務市場之一。

『貳』 印度經濟結構的特徵

印度經濟結構不均衡
在「全球經濟失衡」成為熱門話題的背景下,近年來國內外有頗多人認為內需,特別是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較多,這是印度經濟相對於中國經濟的一大優勢。

此說流傳之廣,以至於美聯儲主席伯南克2006年12月15日借來華參加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之機到中國社科院演講時,也不忘向中國聽眾推銷印度模式,要求中國「以印為師」擴大消費:「今天中國的GDP約有一半貢獻給了投資和為世界其他國家生產凈出口,僅有剩下的一半可用於消費,去年中國的消費僅佔GDP的38%,但2004年印度的居民消費佔到其GDP的60%。」

印度官方聲稱,印度擁有3億中產階層,這種說法也被中國某些學者用作論據抨擊中國經濟社會的「缺陷」。

然而,且不提儲蓄和投資過去、現在、未來都是經濟增長的源泉,發展中國家尤其需要具備較強的積累和投資能力方能趕超發達國家,也不說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下經常項目順差是一國宏觀經濟穩定的關鍵要素之一,鑒於印度社會存在的極度絕對貧困和社會不公,印度自誇的內需主導經濟增長模式成色幾何?究竟能否與中國相比?殊堪質疑。

貧困人口

印度貧困人口比重2000年仍高達28.6%,是中國1998年同一指標(4.6%)的6.2倍,也明顯高於泰國、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主要國家及其鄰國斯里蘭卡,其中鄉村貧困人口比重為30.2%,城市貧困人口比重為24.7%。

印度首富、印度最大上市公司信實工業(Reliance Instries)老闆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2007年便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14名,以前居住在孟買14層私宅「海風」猶嫌不足,又斥巨資為自己建造173米高私宅「安蒂拉」,總樓層面積超過法國凡爾賽宮,僕人多達600多名。

與此相對應,根據印度住房和城市扶貧部專門負責調查全國城市貧民窟人口的專家委員會調查,2001年印度全國城市貧民窟人口為7526萬人,到2011年底預計將達9306萬人,10年增加1780萬人,其中,首都新德里貧民窟人口將達316萬人,比2001年增加85萬人;全國金融中心孟買所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貧民窟人口將達1815萬人,居全國各邦之首。

絕對貧困和收入分配失衡已經嚴重損害了印度大眾的基本生存條件。2006年,印度全部人口營養不良發生率為20%,比世界平均水平(14%)高近一半。而且,越南、奈及利亞等國雖然貧困人口比重高於印度,但全部人口營養不良發生率低於印度,充分暴露了印度在收入分配、社會公正和維護國民基本生活方面的缺陷。

由於以下原因,在可預見的未來,印度上述貧困、收入分配不平等和人口營養不良狀況難以發生重大改善:其一是印度農村人口占總人口72%,但近年來農業發展緩慢, 2002~2007年農業年均增長率僅有2.5%,2009/2010財年增長率更只有0.2%。

其二是土改不深入徹底,土地佔有關系仍然嚴重不平等,不僅妨礙農村和農業生產發展,更直接嚴重損害改善收入分配、社會公正和維護國民基本生活。須知每一個大地主必然對應著一批無地農民,而「無地則反」是農業社會的規律。

中產階層

印度國家應用經濟研究理事會是印度中產階層標準的制定和發布者,其發布的標準是:年均稅後收入在3.375萬盧比到15萬盧比(約合700~3000美元)的家庭即算是中產階層家庭。按此標准衡量,2001年印度已有6000萬個家庭躍升為中產階層家庭,以一家五口計算,印度目前有中產階層3億人。

按2000年匯率折算,人民幣1元約合5.6482印度盧比,五口之家年均稅後收入5975~26557元便可算中產階層家庭,換言之,人均稅後年收入達到人民幣1195元即可算作印度中產階層家庭。而在2001年同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859.6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2366.4元,若按印度標准衡量,估計中國95%以上的居民都可算作中產階層了。到2008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15780.8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4760.6元。

測度亞太區域中產階層的統一標准中影響較大的是亞洲開發銀行2010年度《亞太關鍵指標》(Key Indicators For Asia And Pacific)報告擬定的亞太地區中產階層(middle class)標准,該報告將亞太區域中產階層界定為日均消費2~20美元(按2005年購買力平價折算)者。根據該機構計算,2005年中國人口62.68%列入這一群體,印度這一群體僅占總人口的25.05%,與烏茲別克、寮國、尼泊爾、孟加拉國名列該機構測算的亞太區域21國中中產階層人口比重最低的五國。

進一步考察按這個標准測算的中產階層內部構成,中國的構成也優於印度。與中國相比,無論是按照絕對人數、占總人口比重,還是佔中產階層總人數比重衡量,印度中產階層都是劃入中下(日均消費2~4美元)階層者多,劃入「中中」(日均消費4~10美元)和「中上」(日均消費10~20美元)階層者少。

收入水平過低極大地限制了印度居民的消費能力,使之無法為很大一部分(即使不是絕大部分)現代製造業產品提供足夠規模的消費市場。按2000年不變價計算,2006年中國人均住戶最終消費支出為651美元,印度為374美元,相當於中國的57%;世界平均為3486美元(2005年數據),低收入國家為279美元,高收入國家為17238美元。

按照亞行測算,就作為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最重要消費者群體的中產階層而言,2005年中印這兩個群體按購買力平價折算的消費額分別為6412.5億美元和1724.6億美元。

正是依靠較高的收入和消費能力,中國國內消費需求不僅絕對規模大大高於印度,增長率也很快。

收入分配

從現有統計數據看,中國基尼系數高於印度,2004年中印兩國基尼系數分別為0.47和0.37。按國際標准衡量,印度基尼系數落在0.3~0.4的收入分配相對合理區間,中國基尼系數落在超過0.4的收入分配顯著失衡區間。2006年,中國基尼系數進一步提高到0.496,2007年略有下降至0.48,仍然處於收入分配顯著失衡的高位。

但鑒於印度政府體系從來不以精幹高效而著稱,現實生活中的眾多明顯跡象令人不能不懷疑印度收入分配是否果真比中國更公平。

以富豪人數及其資產而論,中國經濟總量倍於印度,但中國億萬富豪人數直到2009年才超過印度,億萬富豪群體資產總值2009年仍然少於印度,中國首富資產更只有印度首富的1/5。

《福布斯》富豪榜顯示,2009年中國億萬富豪人數從24位增至79位,印度則從27位增至52位;中國富豪榜前100名資產凈值由上年的894億美元增至1700億美元,印度前100名富豪凈資產總和則有2760億美元,增幅逾50%。中國首富王傳福凈資產為58億美元,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凈資產則高達320億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同樣多的消費支出,中國消費支出對國內產業的拉動效果要高於印度。

『叄』 印度共和國的經濟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主要農產品有稻米、小麥、牛奶、油料、甘蔗、茶葉、棉花和黃麻等。全國耕地面積約1. 6億公頃,人均0. 17公頃。印度是世界第一大產奶國,也是世界重要的產棉國和產茶國。牛、山羊、綿羊、水牛頭數居世界第一。印度擁有雲母、煤、鐵、鋁、鉻、錳、鋅、銅、鉛、磷酸鹽、黃金、石油等豐富的資源,其中雲母的產量和儲量為世界之首,鋁土產量和煤產量均居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森林5300萬公頃,覆蓋率為16%。印度的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電力、礦業、紡織、食品、精密儀器、汽車製造、軟體製造、航空和空間等行業。近年來,印度政府實行全面經濟改革,經濟發展速度引人注目。印度目前在天體物理、空間技術、分子生物、電子技術等高科技領域都已達到相當的水平。印度的主要出口商品有珠寶製品、棉紗及棉織品、化工製品、機械及五金製品、石油製品、皮革、海產品、鐵礦砂及礦產品等。此外,印度的旅遊業和服務業也比較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有相當的比例。印度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鐵路是印度最大的國營部門,亦為主要運輸手段,總長度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80%的客運量和60%的貨運量,全國日平均客運量逾6000萬人次,為世界最大的公路網之一。貨幣名稱:印度盧比(Rupee);1盧比=100派士。

『肆』 印度在1991年經濟改革之前實施的經濟模式是不是和蘇聯一樣

與蘇聯不一樣。由於印度原先與蘇聯關系密切,其經濟模式在很多方面確實學習了蘇聯的經驗,帶有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的色彩,比如計劃的成份較高、對外開放程度很低等。但不能說與蘇聯的模式一樣,應看作一種資本主義混合經濟。

『伍』 印度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哪些特點

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
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2007年),印度經濟是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系。若以美元為貨幣單位的GDP計
算(2007年估計為1.09萬億美元),印度是世界第12大經濟體。在主要經濟體中,印度的經濟增長名列第二,2006/07財政年度的GDP增長達
9.4%。不過,印度人口龐大,其人均收入(2007年估計數字)僅為$4,182(以PPP計算)或$964(名義人均收入)。 世界銀行也將印度界定為低收入經濟體。
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簡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印度憑借信息技術及大量受過教育並懂得英語的青年,發展成為全球企業將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持等「後勤工序」外判的中心。印度成為軟體及金融技術人員的「輸出國」,其他行業如製造業、制葯、生物科技、電訊、造船、航空和旅遊的發展潛力也十分龐大。
從英國獨立後,印度奉行社會主義的經濟路線,嚴格限制私營公司、對外貿易和外來投資。不過,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開放市場,實施經濟改革,減少政府對貿易和投資的控制。縱然面對政治爭議,印度政府逐步將公營機構私營化,以及開放部分行業予以私營和外資參與。
印度面對的經濟問題來自龐大並持續增長的人口,以及嚴重的貧富懸殊。貧窮仍是印度急需解決的問題,官方估計,2004至2005年印度有27%人口屬於貧困人口。

『陸』 請比較下中印的經濟模式

中國與印度所在的亞洲曾經是非常富庶的地方。到19世紀,隨著西方對印度的殖民、對中國的殖民滲透,中國與印度及亞洲很快就成為世界上最為貧困的地區,而且大部分貧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國與印度。 日本於1950 年代走出亞洲經濟復興第一步。這是因為中國與印度在爭得民族獨立與解放之後,出於對西方國家的「敵意」而選擇了被事實證明是缺乏效率的「計劃經濟體制」,結果未能實現有效的經濟增長。 中國在1979年走上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道路,創造了令世人震驚的經濟奇跡。印度也在1992年開始了向市場經濟轉型,之後10多年裡,發生了在印度歷史從來沒有過的經濟增長。 中國與印度的崛起為解決世界性的貧困問題提供了新的希望。只有經濟增長才能有效地減少和消滅貧困,即財富的創造是解決貧困問題的關鍵性因素,而分配至多隻能解決公平問題,絕對不能解決貧困問題。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使大致 4億左右的貧困人口脫貧。印度在剛開始改革時,貧困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36%,改革僅 8 年,其貧困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就下降了八個百分點,平均每年降低一個百分點。 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有助於減少和消除世界性的貧困,但西方國家的崛起則製造了世界性的貧困。在西方國家崛起的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到發生在其國內的階級分化與收入分配對於資本的過度傾斜,及由此而產生的貧困,而且還看到由西方國家的殖民活動與帝國主義戰爭造成的世界性貧困增長,從而使整個世界日益被分化為發達的工業化富國與不發達的發展中窮國。或許有人認為美洲是例外,但是在美洲發生的現象與其說是殖民還不如說是移民,因此即使在西方學者的很多著作中,也從不把美洲作為西方的殖民地看待,他們稱美洲為西方的衍生國家。 正是有了這種本質上區別,所以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從開始就具有和平性而非掠奪性,並將對控制世界人口增長做出更積極的貢獻。也表明各國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及文化遺產可以不盡相同,但是實現經濟增長、擺脫貧困、走向富裕和現代社會的必經之路則是對內改革、對外開放。 中國和印度的崛起可以為世界經濟帶來新的增長動力。它們都是 「人口年輕」國家,可以為世界帶來巨大的「人口紅利」;它們擁有強大的低成本製造能力,可以讓世界在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而不通貨膨脹;從長期來看,它們將為世界創造一個規模空前巨大的新興市場。 中國和印度為何會選擇不同的發展模式?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前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基本制度的計劃經濟,印度是以私有制為基本制度的計劃經濟,這種根本制度上的差異導致了它們向市場經濟轉型時,必須要選擇不同的改革道路。 中國改革的首要任務是所有制改革,這項改革從20世紀80年代始自農村,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迅速地在整個經濟領域中推行,成功地奠定了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制度基礎。 印度在改革前就存在數量眾多的私人企業,因此其通向市場化的道路就是放鬆政府管制、大力推進經濟自由化與貿易自由化。印度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減少貿易限制,1992年開始真正的自由化改革。1991年印度的平均關稅為83%,到1998年降低了30%以上。從1992年改革開放至今,印度的 GDP翻了一番多,人均GDP提高了近 4 倍。 中國和印度對外開放的模式存在著相當顯著的差別。中國的主要方式是出口導向和引進外資,印度則採取了對外投資與自由貿易的方式。這是因為兩國面臨完全不同的初始條件。 中國的初始條件有:勞動幾乎無限可供給、內需嚴重不足、企業和企業家的高度稀缺而不能把國內儲蓄有效地轉化成為生產性的資本來增加國民財富和居民收入。這決定了中國只能採取出口導向和大規模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模式。 印度的初始條件有:比中國更好的企業制度和金融體系、勞動力素質不高(文盲率40%以上)、基礎設施非常糟糕、政府效率非常低下。因此只能選擇對外投資和自由貿易。由於印度政府在對外開放方面的不作為,決定了印度製造業難以有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中國和印度都處在國際分工的底端,區別在於中國處在國際製造業分工的底端,印度處在國際軟體業分工的底端。世界銀行2005年度的世界發展報告表明,在構成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各種制約因素中,名列首位的並不是制度、技術和金融體制等軟性因素,恰好是人們通常都認為並不重要的基礎設施,這點中國優於印度。 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不同,中國沿著從農業到製造業再到服務業的發展道路循序漸進。1990年時,中國農業佔GDP的比重為27%、工業(包括製造業和採掘業等)佔GDP的比重為42%、製造業佔GDP的比重為33%、服務業佔GDP的比重為31%。到2003年,這些數據變化為15%、52%、39%和33%,年均增長率分別為3.5%、12.3%、11.7%和8.8%。 印度則部分地採取直接從農業生產國轉向以服務為基礎的道路。 1990年時,其農業佔GDP的比重為31%、工業佔GDP的比重為28%、製造業佔GDP的比重為17%、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則高達41%。 2003年的產出結構相應地變化為22%、27%、16%和51%,其各大產業部門的年均增長率則分別為2.7%、6.0%、6.5%和7.9%。 導致中印兩國增長模式差異的主要原因有: 投資環境決定了中國要比印度更適合發展製造業。中國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因為中國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源於商品和服務稅,支出主要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印度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所得稅、利得稅、資本收益稅和國際貿易稅,支出主要用於國內外債務利息的支付,大致要佔到其支出總額的30%左右(2003年)。另外兩國地方政府的行為也大不相同。 中國的總體商業環境比印度好。在中國創辦企業需41天,印度要花89天。中國財產登記注冊要32天,印度要67天。中國處理破產企業所需時間平均為2.4年,印度則需10年。 中國的勞動力總體素質優於印度。2003年中國小學教育的總入學率116%、中學67%、高等教育13%,印度分別為99%、50%、11%。中國2002年成人的識字率男性為 95%、女性為 87%,青年識字率男性和女性均為 99%,印度的數據為 68%、45%,以及80%和65%。正是這種差異使中國適合發展製造業,印度則選擇了服務業。

記得採納啊

『柒』 印度的社會與經濟體制是什麼啊

印度屬於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經濟體制,但貧富懸殊很大!

『捌』 古印度的社會經濟模式是怎樣的

古印度在社會經濟中商業和手工業比較發達,但農業在社會經濟中仍佔主導地位。印度農村以農業經濟為主,兼有畜牧業和漁獵。

『玖』 印度的經濟類型

印度經濟以傳統耕種、現代農業、手工業、現代工業以及其支撐產業為主。

『拾』 印度的經濟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印度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經濟增長速度引人矚目。若以同等購買力來衡量,印度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4.457兆美元,與日本並列世界排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但是若以美元匯率評估,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僅有1.676兆美元,世界排行第11位,和人口只有2300萬的已發展國家澳洲相差無幾。印度年成長率為5.8%,並於2011年至2012年間達6.1%。社會財富在印度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極度不平衡,全國10%的人口掌控全國33%的收入。

閱讀全文

與印度經濟模式是什麼樣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為什麼海灣國家和伊朗不和 瀏覽:982
如何理解中國道路1000字 瀏覽:702
越南生蚝一般多少錢 瀏覽:424
印度口罩庫存多少 瀏覽:36
去越南辦健康證需要多少錢 瀏覽:497
伊朗怎麼惹美國了 瀏覽:384
越南首都是哪個人的名字命名的 瀏覽:749
越南掏耳朵服務多少錢 瀏覽:40
看中國如何超越世界 瀏覽:882
為什麼罵印尼 瀏覽:300
義大利2000gs美白針怎麼樣 瀏覽:414
印尼指紋怎麼算有效 瀏覽:476
新型肺炎越南有多少人死亡 瀏覽:735
越南紅旗的名稱叫什麼 瀏覽:843
伊朗的盟友國是哪個國家 瀏覽:472
義大利u型扣是什麼 瀏覽:771
義大利美術專業哪個好 瀏覽:440
義大利哪裡包多 瀏覽:166
我住在英國很久了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36
在哪裡能買到印度榴槤 瀏覽: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