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的成立時間是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
印度共和國,通稱印度,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 ,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雖然印度三分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日益重要。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但同時也是個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⑵ 印度歷史為什麼會產生很多本土宗教
印度宗教繁多,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一般認為,印度宗教肇始於公元前1500年前後開始的吠陀文明時期,這一時期的吠陀教是印度宗教的濫觴。但根據考古和印度教的實際情況看,我們不能無視公元前3000年前後開始的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這一時期。實際上,印度宗教特別是印度教中的諸多因素與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有著不可忽視的淵源關系,而與吠陀文明卻牽扯不大。可以肯定,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時期的吠陀教信仰同是印度宗教特別是印度教的源泉,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印度宗教史的上限時期應該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而非吠陀文明時期。
就歷史分期而言,將整個印度宗教史分為五個時期比較科學。第一個時期為「初期」,開始於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上限時間,即公元前3000年前後,結束於印度列國時期,即佛教、耆那教產生的公元前6世紀前後。這一時期實際上是印度宗教特別是印度教的產生和前期發展階段:首先,印度教的兩大源頭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和吠陀文明時期的吠陀教都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達到了各自相對成熟的階段。其次,這兩大源頭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開始由獨立發展走上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的道路,從而形成婆羅門教,使印度次大陸上的宗教具有了某種「統一」形式。第三,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婆羅門教的「三大綱領」得到確立並強化,逐漸走向反動,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為佛教、耆那教及其他思潮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和環境。
「初期」又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即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公元前3000年前後至公元前1500年前後)、吠陀文明時期(公元前1500年前後至公元前1000年前後)和婆羅門教文明時期(公元前1000年前後至公元前6世紀前後)[2]。
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印度宗教產生並逐漸形成,其信仰主體是印度土著人,通常認為是現在居住在南印度的達羅毗荼人的祖先。雖然目前我們還不能十分清楚地描述出當時的宗教狀況,但從考古發掘物和遺跡可以斷定當時的宗教具有這樣幾方面的特色:其一,當時似乎盛行一種萬物有靈論的原始宗教。人們崇拜石頭、樹木和獸類等,認為它們是善良的或邪惡的精靈的依附物,具有靈性和某種能力甚至神力。這充分表現在印度河印章上,印章上「反復出現的公牛形象和怪誕多頭或身首相異的動物形象幾乎可以肯定是宗教象徵。」[3]在印度河印章上,牛的種類最多,有公牛、牛、水牛和野牛等,這說明牛在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人的心目中地位不同一般。印度教徒對牛的特別眷顧、視牛為神的宗教習俗也許與這時期的信仰不無聯系。其二,對「女神」的崇拜似乎很流行。在對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大量的赤陶質「女神」像。這些造像臀部寬大,乳房飽滿,戴有很多飾品。這是早期印度人理想中的女性美形象,並為後人甚至現代印度人所推崇。印度河印章上也有不少女人像,其中有個圖像是從一個女人的肚子里長出一顆植物,很可能是崇拜象徵豐產的大地女神。這種對「女神」崇拜的現象與後來印度教的薩克蒂崇拜(Sakti,即性力崇拜)在基本概念上似乎是一樣的,即相信女性的生殖能力是萬物的本源。這很可能就是性力崇拜的最早源頭。其三,與「女神」崇拜有某種對應性質的「林伽」(Linga,即男性生殖器)崇拜也是當時的一種非常明顯的宗教習俗。考古學家除在文明遺址中發現了不少酷似濕婆林伽的石頭斷片外,還發現了一個用石灰石雕刻的不完整的男性軀干像,其身體扭曲的姿勢使人聯想起印度教濕婆大神的造像。該雕像的兩腿連接處有一個頗大的空洞,這說明它曾有過一個豎起的巨大的陰莖。這些表明,當時林伽崇拜已經存在,而且為後世的印度教文明所繼承下來。其四,濕婆神崇拜已經存在。在一枚印度河印章上,一個男性修行者端坐中央,似乎正在修煉瑜伽或禪定,形象具有後來印度教神像的風采。該修行者有一個正面和兩個側面的三面看得見的臉,頭上戴著碩大的牛角形頭飾,給整個形象罩上了一層神秘的光彩,使人想起濕婆大神的瑜伽行者形象和三頭形標記。修行者的寶座周圍圍繞著不同的動物,這與濕婆大神的「百獸之王」或「獸主」的稱號也不謀而合。由此可以看出,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已經比較成熟,可能已經形成了一定的體系。�
吠陀文明時期的宗教習慣上被稱為吠陀教,其主人是從南俄歐亞草原上遷徙而來的雅利安人,史稱印度雅利安人。在雅利安人大批進入印度次大陸之前,由於自然條件惡化、人口增多而物質資源匱乏引起內亂等原因,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逐漸衰落;遭到雅利安人侵略後,這一文明更是一蹶不振,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印度雅利安人文明即吠陀文明由此成為印度文明的主旋律,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也讓位於吠陀教,成為非主流信仰即民間土著人的信仰。吠陀教有兩大特點:第一,多神崇拜,有泛神傾向。從某種角度說,吠陀教的聖典《梨俱吠陀》實際上就是一部頌神詩歌集。對雅利安人而言,幾乎所有可見和不可見的東西都是神。這些神要麼是自然現象的化身,如太陽神蘇利耶、火神阿耆尼等,要麼是社會現象的寫照,如人間軍事統帥神話化的戰神兼雷神因陀羅、人間統治者神話化的神王伐樓那、人間暴君神話化的天國野豬樓陀羅、人類父母神話化的陰陽對偶神天空神提奧和大地女神普利提維等等。這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神話化的體現。與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相比,吠陀教的神靈信仰基本上已經成熟,絕大多數神靈有了相對穩定的說法,他們的名稱、職責以及優缺點等都很清楚,信徒們(雅利安人)也已知道向他們獻什麼和求什麼。僅從對單個神靈的信仰上來說,這近乎一種現代的信仰模式。第二,盛行祭祀之風。有證據顯示,雅利安人的祭祀之風由來已久,在進入印度前就有此習俗。到印度以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物質的豐富,這一習俗得到發揚光大,祭神和獻祭規模盛大,被用於多種活動中,如頌神獻祭、財產再分配、國王灌頂、生老病死及婚喪嫁娶等等。雅利安人把祭祀活動看作是部落和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和標志,尤其是部落首領或國王可以通過祭祀活動向人們顯示自己的重要性,進而得到人們的擁護和愛戴。對婆羅門祭司而言,他們在祭祀活動中「呼風喚雨」、「與神靈對話」,由此獲得所有人包括國王、貴族等重要人物的肯定和崇拜,並且得到「布施」,成為富有的有產者。
婆羅門教文明時期的宗教自然是婆羅門教[4]。經過吠陀文明時期的碰撞和沖突之後,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信仰即當時的民間土著人信仰和吠陀教信仰在這一時期逐漸合流,相互融合而形成婆羅門教。從某種意義上說,「四吠陀」中的前「三吠陀」《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主要是吠陀教的,而第四吠陀《阿達婆吠陀》則主要是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時期的宗教的。不過,在「梵書」、「森林書」和「奧義書」中,特別是在「奧義書」中,兩者就完全合而為一了。在這一時期,後世印度教的主要信仰如「梵我同一」論、「業報輪回」論和「精神解脫」論等已經形成,種姓制度和人生四行期說已經成熟,三大主神系統也已初具規模。最值得注意的是,隨著種姓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和加強,婆羅門教的 「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形成並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社會規范和道德准則。根據三大綱領的規定,「吠陀」經典是最神聖的,是最高神賜予人世的啟示和真言;但只有婆羅門種姓的人才能研究這些經典,也只有他們才有傳授這些神啟和真言的資格和權利。「祭祀」是萬能的,可以滿足人們的各種願望,但只有婆羅門種姓的人才能做祭司,他們通過祭祀儀式與神溝通,以實現主祭者的目的。在四種姓中,婆羅門種姓由大神的口生出,是最聖潔的種姓,「是人間的神」[5]。因此,就三大綱領的實質而論,「婆羅門至上」是核心,「吠陀天啟」和「祭祀萬能」是為「婆羅門至上」服務的。�
印度宗教史的第二個時期即「古代時期」開始於公元前6世紀前後,結束於公元7世紀前後,前後經歷一千多年。這一時期包括印度歷史上的「列國時期」(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時期」(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割據時期」(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時期」(公元4世紀至7世紀)。
列國時代是古代印度歷史上的一個偉大的轉折時代。據佛教和耆那教文獻記載,當時有十六大國[6],所以這個時期也被稱為「十六國時期」。在這個時期,恆河流域逐漸取代印度河流域,成為印度次大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社會經濟發展迅猛,各大部落相繼過渡到國家階段,城市和國家普遍興起。這時期,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和三大綱領走向腐敗,成為社會發展的強大阻力,引發了社會思想領域的大變革。順應這一潮流,佛教、耆那教和其它反婆羅門教的思潮相繼出現,類似於中國歷史上的「百家爭鳴」景象應運而生。與中國的「百家爭鳴」相似,當時印度的社會活動家和思想家懷著拯救社會拯救人類的宏大志向,積極進取,努力尋求正確的人生之路。不過,兩者又有著質的差別,印度的百家大多是宗教的、出世的,而中國的百家則大多是世俗的、入世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於身處第二第三種姓,印度的剎帝利和吠舍兩大種姓對這種變化是抱著接受和歡迎的態度的,這是婆羅門教失勢和佛教、耆那教等得以發展壯大的重要條件。
公元前4世紀初期,孔雀王朝誕生[7]。這是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疆域遼闊,東起布拉馬普特拉河,西至阿拉伯海,西北包括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區,南抵佩內爾河。這對印度宗教、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印度次大陸在宗教、文化方面第一次實現了某種統一。在這一時期,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迅速向南向西傳播,與當地文化融合,紮下根來。孔雀王朝是印度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其第三代皇帝阿育王重視佛教,推崇佛法。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佛教發生了分裂,進入部派佛教階段。不過,統治者採取的是宗教兼容政策,在佛教得到大發展的同時,印度教、耆那教等並沒有受到排斥。由於過於偏重苦行,耆那教有所發展,但速度不快。對印度教來說,這是一個反思的時期,體現其重要教義的兩大史詩開始產生。在史詩中,婆羅門一改「婆羅門至上」的宣傳手法,對剎帝利種姓歌功頌德,希望以此獲得國王、貴族等的支持,伺機復興婆羅門教。另外,種姓制度也在發生變化,「瓦爾納制」逐漸演化成為「賈蒂制」,亞種姓大量出現。
孔雀王朝以後,印度次大陸步入割據時代。在這一時期,諸國並起,王朝更迭頻繁,巽加王朝、甘婆王朝、薩塔瓦哈納王朝、羯陵伽、西薩特拉普和貴霜王朝等是先後出現的比較著名的國家。這些國家有的信奉婆羅門教,如巽加王朝和薩塔瓦哈納王朝等,有的信奉佛教,如貴霜王朝等。不過,絕大多統治者採取的是宗教寬容政策,他們在偏重一教的同時並不排斥其他宗教。總體說來,婆羅門教在這一時期有所抬頭,奪回了不少失地。其經典兩大史詩最終形成,宗教法規《摩奴法論》等產生並成書,正統六派哲學也已基本定型。婆羅門教由純粹的婆羅門種姓的宗教逐漸變成了婆羅門和剎帝利兩個高等種姓的共同宗教,實力大大增強。佛教雖然失去了全國性的地位,但在南印度和西北印度等地區仍受到統治者推崇。在這一時期,受婆羅門教等印度本土思想的影響,印度佛教開始過渡到大乘佛教階段,向「印度教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笈多王朝是印度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其統治者大多信奉印度教。這一時期是婆羅門教復興的最為關鍵的時期,它為中世紀印度教的改革和發展創造了不可或缺的條件。佛教在這一時期繼續自己的「印度教化」進程,為進一步「融入」印度教做准備;同時,佛教開始了學院式佛教和民間佛教相脫離的發展模式,一方面佛學水平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佛教學者和大和尚等越來越脫離普通信眾。
印度的中世紀與歐洲的中世紀不盡相同[8],始於公元7世紀,終於18世紀中期[9],也是印度宗教發展史上的第三個時期。在這一時期,印度佛教消亡;錫克教產生;婆羅門教演變成為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其「往世書」形成、三大教派定型;伊斯蘭教進入並成為印度的重要宗教之一。根據印度社會歷史的實際情況,筆者把這一時期分成前中世紀和後中世紀兩個時期,分界線是公元13世紀初(1206年),即伊斯蘭教德里蘇丹國成立的時間。
在前中世紀時期,印度次大陸實際上分成了兩個部分:北方遭到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的持續侵略,結果是伊斯蘭教進入了印度,伊斯蘭教政權在印度建立起來。在南印度,印度教帕克蒂運動[10]興起,運動主體主要是下層首陀羅種姓群體;運動目的有二,一是反對在南印度統治上層有一定實力的佛教和耆那教勢力,二是提升自己的宗教地位,特別是爭取虔信印度教神靈和進入寺廟膜拜神靈的權利。由於婆羅門種姓在南印度實力較弱,他們也積極參與了這一運動。由此,在高種姓和低種姓的共同努力下,佛教和耆那教節節敗退,南印度逐漸為婆羅門教所佔領。這時期,印度教出現了幾個偉大的改革家,如商揭羅師徒和羅摩奴等,他們在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內容後對印度教進行了革新,使印度教由婆羅門教階段正式過渡到印度教階段。佛教在北印度的遭遇更為不幸,遭到了伊斯蘭教侵略者的沉重打擊。此外,自7世紀始,印度佛教開始密教化進程,與印度教的某些派別更為接近,印度教色彩更為濃厚;同時,佛學與普通信眾的距離也更為擴大。這樣,至公元13世紀初,印度佛教在伊斯蘭教侵略者的重創下,開始在印度次大陸銷聲匿跡,為印度教所吸納,融入印度教,回歸母體。
到了後中世紀時期,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成為印度次大陸上最有影響的兩大宗教。德里蘇丹國及其後繼者莫卧兒王朝都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將領土伊斯蘭化是其統治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在統治者以武力、政權和稅收等作為工具強力傳播伊斯蘭教的同時,在伊斯蘭教蘇非派大師們的努力下,蘇非運動在民間以和平手段在這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兩種宗教之間的沖突,為雙方的融合與和平相處做出了努力,並取得了成功。這時期印度教帕克蒂運動也在整個印度次大陸開展起來,出現了更多的宗教家,如摩陀伐、瓦拉帕、耆坦亞、蘇爾達斯、羅摩難陀、杜勒西達斯、格比爾達斯等等。與前中世紀時期不同的是,與伊斯蘭教抗衡、保護印度教地盤成為這一時期印度教帕克蒂運動的第一大任務。這些印度教大師不僅使印度教成功地抗衡了伊斯蘭教,還對印度教進行了改革,使印度教具有了更為「現代」的內容,為印度教在近現代時期的發展做了必要的准備。同是在這一時期,原為印度教帕克蒂運動派別之一的那納克派脫穎而出,形成錫克教,那納克師尊成為其第一任祖師。自第六任祖師哈爾·哥賓德開始,迫於社會現實的壓力,為適應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錫克教逐漸走上了尚武的道路。
17世紀初期,基督教文明被西方商人引入印度。一百多年以後,即18世紀中期開始,這一文明開始了大規模的槍炮攻勢(以1757年的普拉希戰役為起點),印度文明和印度宗教面臨著新的威脅。自此直到1947年印度獨立的時期是印度宗教發展史上的第四個時期,即「近現代時期」。應該指出的是,經過數百年的斗爭和融合,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基本上適應了共生共存的社會環境。再者,佛教早已消亡,耆那教業已式微,在這幾百年中,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近現代印度文化的另一個主要組成部分——頗具特色的南亞伊斯蘭教文化。由此,印度教文明和南亞伊斯蘭教文明共同面對來自西方的威脅,兩教信徒在與西方的抗爭中多次用一種聲音說話,用一種姿態表達印度的不滿。在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中,印度教徒和印度穆斯林並肩戰斗,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者的囂張氣焰。大起義失敗以後,英國女王成為印度女皇,印度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在這以後的近一百年裡,印度諸宗教在共同爭取印度獨立的同時,實現了自身的現代化轉型。印度教先後出現了羅姆·摩罕·羅易、達耶難陀·娑羅室伐底、羅摩克里希那、辨喜、提拉克、奧羅賓多·高士、甘地、泰戈爾等大師,他們與時俱進,對印度教進行了一次又一次改革,使之成為富有生命力的新時期的宗教。伊斯蘭教同樣出現了不少宗教哲學大師,莫卧兒王朝的皇帝阿克巴對伊斯蘭教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之後又出現了賽義德·阿赫默德·汗和伊克巴爾等人,他們為伊斯蘭教在南亞次大陸的發展和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使之獲得了新生。從此,印度教和南亞伊斯蘭教與普通信徒的距離更為接近,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也更為密切。這一時期前半期,在蘭季特·辛格的領導下,政教合一的錫克教國家在旁遮普地區盛極一時。19世紀中期,英國佔領旁遮普,錫克教國家滅亡。但作為一個有影響的宗教,錫克教繼續發展,仍然是旁遮普地區最大的宗教。
1947年,印度獲得了完全獨立,但印巴分治卻給次大陸人民帶來了永遠的傷害。原來的印度宗教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三個國家:印度教和錫克教主要在印度發展;伊斯蘭教在三個國家並行發展,但以巴基斯坦為中心。就地域層面來看,各種宗教的印度次大陸特色或南亞色彩絲毫不減,相互間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印度教和錫克教之間雖時有爭斗,但各方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成功地與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聯系了起來,成為社會建設的原動力之一。這是印度宗教在當代時期的基本狀況。
綜上所述,印度宗教史可分為以下五個時期:�
一、 初期的印度宗教(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6世紀)�
二、 古代的印度宗教(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7世紀)�
三、 中世紀的印度宗教(7世紀至18世紀中期)�
四、近現代的印度宗教(18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
五、當代的印度宗教(20世紀中期以後)
⑶ 印度教形成的原因、內容和特徵
印度教能起源於哈拉帕的轉世及靈魂不死之說,在吠陀時代晚期重新出現,並成為印度教更深一層的基本組成部分。凡人一生中產生的業,決定了他的靈魂下次轉世重生時,究竟是成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還是變成一頭獸,或甚至一隻昆蟲。特殊的虔誠、默想、禁慾和對永恆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轉世的生命輪回;這樣境界的靈魂避開了這種輪回而達到超脫,這並非有形的升入天國,而是精神上與神或天地萬物重聚的極樂。藉助凡人肉體的不死靈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個具有神的不朽創造力的永生幽靈,而靈魂則能夠再生或轉世。 轉世的信念加強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一個人的親戚或祖先也許已經再生為一匹馬或一隻蜘蛛。從哈拉帕時代以來,牛得到特別的尊敬,這是由於它們的基本用途及母牛產奶造成的創造和母性象徵。公牛自然象徵著耐力和男子漢氣魄(與地中海文化一樣),母牛則以其有光彩的大眼睛而象徵溫柔。但對印度教來說,一切生命都是神聖的,任何生物都是顯示神的存在的偉大生命鏈條上的一環。因此,虔誠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除最低等種姓外,所有人都特別要避免吃牛肉。牛奶、凝乳、酥油、酸奶等等,都只用於宗教獻祭儀式上。 進入吠陀時代晚期(約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萬神殿已由三位一體的毗濕奴、濕婆和梵天統治,他們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隨著印度教繼續合並地區性及民間宗教神祇和傳統,出現了五花八門、有各自的信仰和信徒的神祇配偶、神祇肉化身和小神祇的令人為難的局面,包括:仁慈的象頭神,是濕婆和他妻子雪山神女之子,有象形頭;象徵忠心和力量的猴神哈奴曼;智慧和學識女神娑羅室伐底;黑天;毗濕奴之妻吉祥天女,兼財富及世俗功績女神;還有始祖女神迦梨(又叫時母)或杜爾迦(又叫難近母),都是濕婆配偶的形象或其較陰森外表的女性等同物,有時稱為死亡及疾病女神,但同濕婆一樣,人們,尤其是婦女,也祈求她的幫助。 濕婆成了最廣受崇拜的大神。在人們心目中,他既是創造之神,又是毀滅之神、收獲之神、豐饒之神、宇宙舞神以及瑜伽信徒(瑜伽功及苦修的實行者)的主神。他還主宰人的生和死及天才的繁衍,被人們與其他宗教的類似神祇並列,包括代表苦難(釘死在十字架上)和永恆生命的基督。在其他一些宗教中,用人做祭品作為祈求生命復活的手段;獻祭的遭難者將生命讓給他人,或獻出生命為他人祈福。印度教承認這一觀念,因為它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個當然部分,並通過濕婆和迦梨女神的形象慶祝它。印度教,婆羅門教綜合了其他宗教重新誕生的一個宗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羅門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學習和領會。然而佛陀並非毫無選擇的全盤接受,而是以批評的態度,透過個人的修證體驗,對於婆羅門教的主張,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說有「我」,佛教則說「無我」;印度教說「梵」為宇宙之體,佛教則說諸法因緣生滅的本體是空;印度教嚴格區分階級制度,佛教則提倡一切眾生平等;後期印度教的派別中出現以苦行或樂行的修持,佛教則主張「中道」為修行原則等。 西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對自然山川的敬畏與崇拜,雅利安人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須膜拜、禮贊、歌頌一切自然神祇,且將贊歌編為聖典,相互傳頌。到了後期,與人們生活關系較為密切的神祇,受到更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為了與神溝通,祭祀便成為一件大事,司祭者擁有無上權威,能為自己祭祀、為他人祭祀及教授聖典。於是,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他們依著「祭祀萬能」的神聖職權,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 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直到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 黑風洞是印度教的朝拜聖地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鑒於當時修苦、修樂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 阿育王及迦膩色迦王時期,佛教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羅門教便相形式微;4世紀時,婆羅門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於是發生了較大的轉變,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企圖恢復舊有地位,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又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8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一躍而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蘭教入侵印度以後,佛教遭受嚴重迫害,印度教卻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⑷ 四大古國的產生時間,地理位置,產生流域和文明成就分別是什麼
1、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左右,位於今埃及尼羅河兩岸,前3200年左右上下埃及統一,一度強大,代表建築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但衰亡的也早,公元前343年,被波斯所滅。
2、古巴比倫:公元前3000年左右,位於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今伊拉克境內。巴比倫統一兩河流域,並頒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後又做空中花園,公元前729年,被亞述人所滅。
3、古印度:公元前2500年,位於印度河恆河流域,經歷過多個王朝,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統一印度,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國滅亡。
4、中國:公元前2070年,位於黃河長江流域,一直延續至今。
(4)印度教從什麼時候誕生的擴展閱讀:
文明成就:
一、兩河文明
1、世界最早的人類文明——兩河城邦文明(6500年前~6000年前)。
2、世界最早的文字——蘇美爾人楔形文字(5200年前)。
3、世界最早的城市——耶路撒冷附近的耶利哥城(8000年~1萬年前);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8000年~1萬年前)。
4、世界最早的冶煉實踐——兩河流域城邦金銀礦石冶煉實驗(7000年前)。
5、世界最早的青銅冶煉技術——兩河流域城邦青銅冶煉術(6000年前)。
二、古埃及
1、世界最早的統一王朝/帝國——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埃及第一王朝(5100年前)。
2、世界最早的數學——古埃及數學(5200年前)。
3、世界最早的幾何——古埃及幾何(5000年前)。
4、世界最早的專用書寫工具——蘆葦筆、莎草紙(5000年前)
三、古印度
1、印度數字。
2、世界最早的日心說——出自《阿利耶毗陀論》(公元499年成品)。
3、世界最早的系統宗教——印度教(4000年前,與猶太教並列)。
四、中國
1、世界最早的銅冶煉技術——陝西西安姜寨遺址冶煉黃銅(6700年前;4675±135B.C.)。
2、世界最早的農業——江西萬年縣萬年仙人洞遺址馴化水稻、栽培稻植硅石(1.2萬年前)。
3、世界最早的造船技術——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獨木舟(8000年前)。
4、世界最早的釀酒技術——河南舞陽賈湖遺址果酒沉澱物(9000年前)。
5、世界最早的樂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骨笛(9000~8600年前)。
⑸ 關於古印度 的宗教
最早是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信奉原始宗教,從殘留的痕跡可推斷為自然及豐產力崇拜
從公元前2000年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次大陸開始,信奉婆羅門教,著重咒語和祭儀,典籍為《吠陀經》
公元前6世紀起開始進入思想的戰國時代,各種質疑婆羅門教權威之思想先後出現(即所謂的六師外道),佛教在公元前380年左右創立,佛滅百年後經過數次結集,確立中心思想,公元前280年左右、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阿育王統一次大陸大部分地區,弘揚佛法,至此成為印度主要宗教。
但到了公元四、五世紀,婆羅門教經過改革,重新抬頭,加之統治北印及中印笈多王朝的大力贊助,出現了印度文化上的古典時代,與此同時,佛教出現經院化、梵語化傾向,雖然諸多大哲學家都出自這個時代,但佛教逐漸與民眾產生疏離。
公元8世紀,印度教哲學天才商羯羅橫空出世,在組織和哲學理念上革除了原始的婆羅門教不如佛教的種種弊端、缺陷,佛教在印度教的反攻前已經沒有優勢。戒日王(就是玄奘時期的印度霸主)之時,佛教已經出現密教傾向,之後更是越發嚴重,因而更加與民眾基礎脫離,佛教的精英集中在北方幾個大寺如那爛陀寺中,但民間對佛教的崇信已經日益薄弱。由於波羅王朝的保護,佛教仍在東印一帶偏安了五百年。
公元10——12世紀,來自北方的伊斯蘭入侵者進入印度次大陸,對所有的異教寺院燒殺搶掠,幾個佛教中心在此過程中盪然無存,佛教徒也從印度本土滅絕。
公元15世紀中葉,印度被來自中亞的莫卧兒王朝征服。
莫卧兒王朝統治印度之後,對宗教的態度幾近變遷。初期大力推廣伊斯蘭教,並對其他信仰者徵收苛捐雜稅,但到了第三位皇帝即阿克巴大帝開始轉為宗教寬容政策。此政策到了奧蘭則布時期(17世紀中期)再度徹底扭轉,對印度教徒及其他宗教橫加迫害,但後期帝國力量衰微,加之英國殖民者入侵,印度教牢固的民眾基礎(特別是在莫卧兒帝國難以控制的南印)並沒有遭到徹底損害。
⑹ 印度錫克教在什麼時候產生的
印度錫克教產生於16世紀初期屯度西北部,最初是印度教的一個異端。錫克教的創始人和第一個宗教首領是那納克。
⑺ 印度從什麼時候起源的
史書上所指的印度即是印度次大陸。包括現代國家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 希臘人將他們在亞歷山大時代侵佔的印度成為India,這個名詞源自雅利安人給印度河取的名字Sin(古代中文譯為身毒)。波斯人及印度人自身稱為Hind。注意下面幾個同根詞:Hind,Hin,Hinsh,Hinism,Hinstan,Sind(巴基斯坦的信德省),Sindh。 公元前3000年以前印度存在過一種有讀寫體系的城市文化,並且持續到公元前2000年。這就是所謂的古印度河文明。人們對該時期的情況還不是很清楚,發現的城市遺址主要集中在今拉賈斯坦的卡利班甘、巴基斯坦旁遮普的哈拉帕和印度河下游的莫亨焦-達羅三處。三地共有近200個同一時代的較小城鎮或村莊的遺址,這些遺址都緊靠於印度河及其支流,這些地方的地下水位都很高。 人們找到了古印度河文明留下的刻在泥板和印章上的300多個不同符號。但即使經過幾代密碼專家和語言學家的努力至今仍未破譯。從語言上看,他們可能是當今南部印度居民的部分祖先。 古印度河文明衰敗的原因推測為河流改道、匪幫劫掠、過度開發(?)、乾旱導致的土地鹽鹼化等等導致作為經濟基礎的農業的衰敗。 古印度河文明崩潰後,印度北方在幾百年裡不斷遭受來自中亞的雅利安人的入侵,盡管他們與本土居民通婚,但從此他們逐漸成了印度北方的優勢民族。 與生活在阿拉伯沙漠中的閃族人遙遙相對的是住在北方的另一個游牧民族,他們往來於裏海和多瑙河(Danube)間的草原上,這就是後來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斯拉夫人、日耳曼人的祖先。因為他們的語言同屬雅利安一系,所以通常也稱為雅利安族。約於公元前1800年後雅利安人便開始一波一波地向東越過興都庫什山脈的幾處山口進入印度。他們操一種早期形式的梵語,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方式。 盡管雅利安人文化比較落後,但他們有比較明顯的優勢:他們在到達印度前不僅掌握了帶金屬頭的武器,還擁有馬拉的戰車。他們的文化崇尚戰爭。《吠陀經》中將雅利安人描述為高貴的、純潔的種族,而被征服者為不信教的賤人。約於公元前1000年,好戰的雅利安人已經征服或同化了溫迪亞山脈以北大部分領土。而溫迪亞山脈則像一道屏障將半島部分的南部印度及德干高原與北方恆河及印度河流域隔開。雅利安語從未在南方流行過,南方人至今主要操四種非印歐語系語言,統稱達羅毗荼語。 印度民族此後逐漸分為四「種姓」(castes):以婆羅門(Brahmans)最尊,專掌祭祀;其次為剎帝利(Kshatryas),掌軍國大事;再次為從事工商業的吠舍(Vaishyas),以上三級屬雅利安種。最下層為首陀(Sudras),他們是印度原有的土著人。各階層絕對不可通婚。這種等級制度仍然存在印度社會中。 雅利安人在印度所創的宗教為「印度教」(Hinism),也叫婆羅門教(Brahmanism),奉全知全能的梵天神為主神。以天堂和輪回為主要教義。教徒專以苦行和懺悔為主,求得靈魂脫離輪回之苦。主要經籍為《吠陀》(Vedas)。
⑻ 佛教在印度是怎樣產生的
產生並流傳於古印度,以佛教教義為核心的宗教哲學。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前5世紀的印度。創始人為悉達多(前565~前485),母系族姓為喬答摩,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佛教興起時正是印度奴隸制經濟急劇發展的時期。當時印度次大陸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奴隸社會,但有的地方還保留著氏族公社制的殘余;在某些經濟發達的地區,生產力已有很大提高,農業是生產的主要形式,手工業已從農業中分化出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一批批以城鎮為主的奴隸制國家開始建立起來。當時,各國之間互相征伐,雅利安人等外來的部族和土著民族矛盾重重,階級矛盾十分尖銳。
在佛教興起以前,婆羅門教是印度主要的宗教,婆羅門教思潮佔有統治的地位。婆羅門教主張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和婆羅門至上三大綱領,但是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發展,這種思潮已不能完全適應新興的剎帝利貴族的統治需要,出現了自由思想家提倡的沙門思潮據佛經說,這些思潮有「六師」和「九十六種外見」,其中主要的有順世論、耆那教和生活派(又稱「邪命外道」)等等,佛教也是其中主要的一派。在當時的奴隸制國家中,比較重要的摩揭陀國和薩羅國都是佛教流行較早的地區。
佛教在印度經歷了1800多年的歷史,其過程大致可分為4個時期:原始佛教(公元前6或前5世紀~前4或前3世紀)、部派佛教(公元前 4或前3世紀~公元元年前後)、大乘佛教(公元元年前後~ 7世紀)和密教時期(約 7~13世紀初)。在後三個時期中還出現了很多在理論和修持上不同的派別。
原始佛教 即釋迦牟尼及其弟子所傳播的教說。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說、緣起說、五蘊說、無常說和無我說。
從公元前 3世紀下半葉開始,佛教就不斷向古印度境外傳播,逐漸發展成世界性的宗教。而在印度本土則由於公元8~9世紀以後印度教的興盛,佛教內部部派系的紛爭和僧伽的腐敗,外族頻繁的入侵,特別是伊斯蘭教徒的武力征服,不少僧侶被殺戳,很多重要的寺廟和文物遭到破壞,因此印度佛教開始衰微,到13世紀初趨於消亡,至19世紀後才稍有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