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對土耳其進行了哪些戰爭

印度對土耳其進行了哪些戰爭

發布時間:2022-09-02 06:15:29

① 殖民地反抗斗爭主要講了什麼

九下歷史第1課《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

【學習目標】

1.認識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的歷史原因。

2.對比分析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的異同,理解二者結果不同的根源。

3.了解玻利瓦爾和章西女王在反抗殖民統治斗爭中的主要事跡

【學習重點】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原因,玻利瓦爾、章西女王。

【學習難點】

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原因

【學習過程】

一、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1.拉丁美洲名稱的由來

新航路開辟後,16世紀西班牙、葡萄牙對拉丁美進行殖民統治,當地的語言與西班牙、葡萄牙語為主要語言,這兩種語言都屬於拉丁語族,因此,這一地區被稱為拉丁美洲,美國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區。

2.獨立運動的背景

國內:西班牙、葡萄牙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國際: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3.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概況

② 土耳其進軍敘利亞,印度為何派出大批軍艦現身中東

土耳其進軍敘利亞,印度派出大批軍艦,現身中東的原因是因為土耳其在印巴問題上支持了巴基斯坦,沒有支持印度,所以印度借這個機會以打擊土耳其。並且印度還暫停了之前跟土耳其簽訂的補給艦合同。印度是為了在這個情況下殺雞儆猴警告其他國家知道在印巴問題上不站在印度這一邊會遭到什麼下場。

最後印度又開始積極接觸和土耳其關系敵對的鄰國,比如有塞普勒斯,你以為這樣印度就算了嗎?錯了,就在土耳其宣布入侵敘利亞,要打擊當地的庫爾德武裝之後,印度馬上就發聲,警告土耳其,要求他們立即從敘利亞撤兵,不然後果自負了。

③ 印度建國之後和什麼國家打過仗

跟巴基斯坦打了三次,分別是:
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1949),目的是爭奪克什米爾地區,結果是印度佔了五分之三,巴基斯坦佔五分之二。
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還是為爭奪克什米爾地區,結果是巴基斯坦丟了一些地方。
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當年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省發生動亂,印度介入,雙方由此開戰,結果是巴基斯坦喪失東巴基斯坦省,這片土地獨立為現在的孟加拉國。
第三次印巴戰爭後印、巴雙方還爆發過數次沖突,如1984年的錫亞琴冰川沖突、1999年的卡爾吉爾沖突等。

和葡萄牙打了一次,時間是1961年,葡萄牙在印度有幾塊殖民地:果阿、達曼、第烏,印度獨立時曾要求葡萄牙歸還,但沒得同意,最終印度等不下去了決定武力收復。

和中國打過一次,時間是1962年,這個網上大把介紹就不羅嗦了,這以後雙方還有些沖突。

另外2001年和孟加拉國發生邊界沖突,1987—1990年出兵斯里蘭卡介入與猛虎組織的作戰,1988年出兵馬爾地夫平息政變等。

④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為什麼失敗而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為什麼成功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沒有令印度獨立。導致印度獨立的根本原因是英國二戰後實力急劇衰弱,導火索是1946年的印度皇家海軍起義,最終印度被一分為二,形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國家。印度的最終獨立結果是違背甘地的意願的,他的意願是統一印度,政教分離,世俗主義。

而甘地自身領導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也有顯著的弊端,如給群眾運動制定清規戒律,束縛群眾積極性;發生暴力就停止運動,延長了革命歷程,喪失了時機;在面對反革命一側的迫害,自身群眾做無謂的犧牲;濃厚的宗教色彩還迎合了世俗愚昧落後,民眾無法從革命中覺醒。

土耳其凱末爾革命勝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凱末爾的卓越領導和人民的堅決抵抗,使土耳其贏得了獨立,其次是凱末爾革命勝利後,進行了一系列順應民心的改革,結束了奧斯曼帝國6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和神權統治,即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建立了土耳其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民主共和國,這是歷史的巨大進步。

(4)印度對土耳其進行了哪些戰爭擴展閱讀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背景

在印度這個種族歧視根深蒂固的英國殖民地,甘地作為有色人種先後遭遇到了一連串的歧視與侮辱。民族自尊心和同胞在此所受的苦難,驅使他走上了領導印度人反種族歧視的斗爭,成為引人注目的人物。

正是在印度這塊充滿種族歧視的土地上,甘地對他曾經傾慕過的西方文明產生了否定,培養和鍛煉了自己從事公眾工作的能力,掌握了做一個成功律師的秘訣,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觀、人生觀、社會政治觀。他在印度領導的艱苦卓絕的反種族歧視斗爭,為印度人爭取到了基本平等的權利,他從中也試驗成功了一種有效的武器——真理與非暴力學說及其實踐。

1920年起,在甘地的領導下,對英國殖民者展開非暴力抵抗運動,曾多次遭到迫害。從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該黨一直是執政黨。國大黨分為兩派,但都代表印度大地主及私人壟斷資本的利益。1914年,甘地回到印度並很快成為印度國大黨的領袖。

凱末爾革命的背景

土耳其民族革命戰爭——凱末爾革命的深遠原因固然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期,但導致它發生的直接原因則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執政的青年土耳其黨人在1914年8月2日,同德國簽訂了秘密同盟條約,追隨德奧集團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中土耳其的30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土耳其的慘敗,導致了嚴重的民族危機。1918年10月30日協約國迫使土耳其簽訂了瓜分土耳其的《摩德洛斯協定》。1919年5月,希臘侵略軍繼英、法等國軍事佔領之後,侵佔伊茲美爾。1920年8月10日,協約國提出了滅亡土耳其國家的奴役性條約——《色佛爾條約》。

嚴重的經濟危機接踵而來。農業、工業、交通運輸、財政金融和對外貿易,都陷於破產的境地。土耳其民族處於危亡之秋。反對帝國主義瓜分和武裝干涉,成為土耳其民族最緊急的任務,也是土耳其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

以民族革命戰爭為主要形式的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

⑤ 印度軍隊的參與戰爭

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0月22日——1948年12月31日)
波羅行動
中印自衛反擊戰(1962年10月20日——1962年11月22日)
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4月24日——1965年9月20日)
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11月21日——1971年12月17日)
斯里蘭卡內戰
卡爾吉爾戰爭

⑥ 外國的著名戰役的名稱有哪些

國外的著名戰役有:
1. 坎尼戰役(Battle of Cannae)
公元前216年6月2日,迦太基在義大利半島東南沿海的坎尼附近,以4萬步兵和1萬騎兵對抗羅馬8萬步兵和6千騎兵,獲得了輝煌的勝利,這就是西方軍事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坎尼戰役。
2. 英法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
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是指英國和法國,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於1337年-1453年間的戰爭,是世界最長的戰爭,斷斷續續進行了長達116年,百年戰爭中,發展出不少新戰術和武器。
3. 七年戰爭(Seven Years'War)
1756~1763年間,由歐洲主要國家組成的兩大交戰集團(英國與法國,以及普魯士的侵略政策與奧地利和俄國的國際政治利益發生沖突)在歐洲、北美洲、印度等廣大地域和海域進行的爭奪殖民地和領土的戰爭。
4. 克里米亞戰爭(又名「克里木戰爭」,Crimean War)
1853年,為爭奪巴爾干半島的控制權,土耳其、英國、法國、撒丁王國等先後向俄國宣戰,戰爭一直持續到1856年,以沙皇俄國的失敗而告終。
另外為您推薦世界上著名的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World War I)
一戰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Allied Powers)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是同盟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此外還有:
希波戰爭,起因:波斯向歐洲擴張,矛頭直指希臘;過程有三次(492,490,480),結果為希臘獲勝。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2.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4月),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資產階級政治體制,有利於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3.七次反法聯盟,拿破崙贏了五次,輸了兩次,致使他的一生在戰斗中結束。4.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由迦太基指揮的隊伍以少勝多,贏了羅馬。5.法國大革命,1789年,在巴黎城中槍聲四起,市民們拿著武器與軍警激戰起來,攻陷了巴士底監獄,法國大革命的序幕揭開了!

⑦ 1962中印之戰後印度進行了什麼戰爭

第三次印巴戰爭。
印度和蘇聯簽訂《印蘇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之後不久,1971年3月,印度通過了支持孟加拉國獨立的決議,1971年11月 ,印度在巴基斯坦內部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出兵東巴基斯坦。12月,戰爭進一步擴展到西巴基斯坦。戰爭在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兩個戰場展開。12月17日,印巴雙方全線停火。1972年7月,雙方簽署《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雙邊關系協定》。本次戰爭導致孟加拉國脫離巴基斯坦獨立。1975年10月,孟加拉國與巴基斯坦兩國正式建交。

⑧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是怎樣發生的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1915年2月~6月),又稱加利波利半島戰役,是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為打破一戰僵局而發動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從海上向陸地進攻的兩棲戰役。

戰爭背景

1914年年底,一戰中的西線戰場已完全從機動戰轉入陣地戰,整個大戰進入僵持階段。為了打破這種僵局,盡快取得戰爭的勝利,德國打算襲擊英國的海上生命線,而英國人則決定發起兩棲進攻。土耳其成為其首選的進攻點。因為土耳其作為連接歐洲大陸和亞洲大陸的橋梁,其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尤其是達達尼爾海峽。該海峽山脊陡峭,沿海多懸崖峭壁,便於憑險據守,是封鎖黑海出海口和控制歐洲通往中東地區的咽喉。德國與土耳其在此構築了大批的防禦工事和海岸炮兵陣地,石崖上布滿碉堡,連接成堅固的「地城」。岸邊凡是能夠上陸的地段全部被火力封鎖,雷區比比皆是。協約國軍隊要想打通通向東方的道路,就必定要攻取達達尼爾海峽,以阻斷土耳其與德國的陸上聯系,迫使土耳其退出戰爭。1915年1月2日,俄軍為減輕土耳其軍隊對高加索方面俄軍的壓力,請求英軍派出陸軍或者海軍對土耳其軍隊進行一次佯攻,而這一要求正好激起了當時的海軍大臣丘吉爾要奪取達達尼爾海峽的想法。之後,丘吉爾積極倡導,並讓當時指揮達達尼爾封鎖分艦隊的卡登海軍中將制定了相應的奪取計劃,即先由英法聯合艦隊用艦炮火力逐次摧毀土軍海岸炮連和要塞,掃除海峽水雷,強行通過達達尼爾海峽,攻佔君士坦丁堡。1915年1月28日,英國戰爭委員會批准了這一作戰計劃。英軍開始為這次作戰進行全力准備。

在此次戰爭中,英軍共投入15艘戰列艦(其中裝備15英寸火炮的最新戰列艦「伊麗莎白女王」號,4艘法國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4艘輕巡洋艦,16艘艦隊驅逐艦,7艘潛艇,1艘飛機母艦,21艘掃雷艇,1艘炮艇和若干輔助船隻。英法聯合艦隊的兵力相當強大,其最大不足在於缺乏一個合適的前進基地。而其進攻對象——達達尼爾海峽則由德國、土耳其的陸海軍聯合防守,防禦工事比較堅固,火力也比較強大。在海峽入口兩岸配置了外圍炮兵連(26門火炮),往後配有中間炮兵連(85門火炮),在查納卡累地域配置了內防炮兵連(88門火炮)。從海峽入口到凱佩茲之間的海岸上還安裝了可以移動位置的榴彈炮。在海峽最窄處和凱佩茲一下設置了2個布雷區,共9道水雷障礙,334枚水雷。雷區還新增設了專門保衛雷區的炮台,裝上探照燈,專門對付夜間行動的掃雷艇。其最大不足在於大口徑炮彈遠不如英軍(土耳其:102~191毫米炮190門,英:234~380毫米炮92門)。

戰爭經過

1915年2月19日,英軍發起了突擊行動,意在摧毀土耳其炮台和其他防禦工事。20餘艘戰艦趁夜色,自愛琴海北上,到達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開始攻擊。但是,由於天氣情況極其糟糕,狂風暴雨之下戰士們很難瞄準敵方,因此第一天的攻擊僅僅摧毀了一些灘頭陣地,未取得實質性的戰果,而船上的陸軍部隊也根本無法登陸,只能邊打邊撤退,退出了達達尼爾海峽。5天之後,天氣好轉,英軍開始第二次轟炸達達尼爾海峽入口處的土軍岸炮陣地,時間長達一周,土耳其前沿部隊在英軍的猛烈打擊下被迫撤退。而英軍就趁機突擊登陸,炸毀了那些艦隊沒有破壞的土耳其的岸上火炮,並佔領了一小塊登陸場。同時,英軍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就在其登陸之後,土軍炮兵不斷從懸崖後面打來炮彈,導致英軍士兵死傷嚴重,於是英軍在3月3日被迫撤退。此次攻擊使得土耳其大部分炮台被摧毀,但依舊未能讓丘吉爾滿意,卡登引咎辭職,由德羅貝克接任指揮,並決定3月18日發起總攻。為應對英軍隨時可能的攻擊,德土方面進一步加強了防禦。防禦兵力從2個師增加到4個師,火炮有所增多,同時深挖壕塹以避免敵方海軍炮火的攻擊,並沿亞洲海岸布設了第10道水雷線,共20顆水雷。3月18日英法聯合艦隊以全部兵力發起總攻。先由德羅貝克指揮艦隊進入達達尼爾海峽,進行炮火准備,以為其登陸兵上陸掃清障礙。在空軍的掩護下,掃雷艇先行掃除了航道上土軍布設的水雷,開辟出一條安全通道,大型戰艦則隨後駛近海峽岸邊,向土軍海岸防禦陣地猛烈開炮。至下午4時,土耳其的岸炮部隊成了啞巴,土軍的防禦工事被完全摧毀。然而,正當德羅貝克滿意地指揮艦隊返航時,不幸的事情發生了。法國海軍戰列艦「布韋」號在沿亞洲一側撤退時,碰上了之前土軍布下的水雷,沉入大海。德羅貝克卻誤認為是岸上土軍火炮發出的攻擊,遂命令全艦隊停止撤退,集中全部炮火轟擊殘余的土軍火炮陣地,直到看不見土軍反擊的火炮射擊後才罷休。可就在這時,英國戰列艦「無敵」號觸雷沉沒,「不屈」號也被水雷炸成重傷。至下午6時,德羅貝克為了防止更多軍艦的喪生,下令返航愛琴海。途中仍有戰艦繼續損失,戰列艦「海洋」號被水雷擊沉,「巨人」號被炸成重傷,「蘇弗倫」號被重炮彈打成重傷。這次攻擊以英軍的失敗告終。不過事後,有關資料顯示,如果英軍再堅持一下或者很快發起強大進攻,土軍根本無力抵抗,而德羅貝克卻滿足於一時的勝利,錯誤地指揮艦隊駛入了土軍新布設的雷區,使得煮熟的鴨子就這樣飛了。

至此,英軍完全放棄了從海上登陸的作戰計劃,決定實施陸海軍聯合戰役,即由登陸兵奪取加利波利半島和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築壘工事,以保障艦隊突入馬爾馬拉海,然後從陸上和海上實施突擊,攻佔君士坦丁堡。陸軍大臣基欽納開始負責整個戰役,並任命漢密爾頓為愛琴海戰區司令。對於進一步的作戰,英方准備相當倉促,沒有做好各項准備工作,比如參戰的英國、法國、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軍隊6萬餘人沒有進行過一次戰前協同訓練,戰後發現聯軍缺乏山地作戰所用的火炮,高級指揮官沒有一張像樣的軍用地圖等,也沒有制定統一的作戰計劃,甚至沒有選定登陸地點。而土耳其方面卻早已經加強了防禦。其指揮官馮·桑德斯調集了所有的火炮在半島高地上築起炮兵陣地,兵力由原來的4個師增加到6個師,在協約國可能登陸的所有灘頭後面挖築壕塹,配以鐵絲網和機槍火力點。這些都預示著英軍的這次登陸戰並沒有預想中的順利。

4月23日,英軍自希臘的穆茲羅斯港啟程。4月25日至26日,各登陸部隊在遇到輕微抵抗後,到達岸邊沙丘地帶。但是這次登陸的成功帶來的卻是一場毫無價值的僵持局面,聯軍被圍困於2英里長,不足2英里寬的海灘區域,兩端為懸崖峭壁所阻塞,部隊內部亂成一團,並不斷受到土方的襲擊。自4月底到5月初,英軍在該地發動3次進攻,均以失敗告終,共傷亡4500人。5月以後的地中

海地區,天氣漸漸炎熱起來,戰場上萬余屍體開始腐爛,沉悶、炎熱、疾病等使部隊的生活更加困難,雙方進入僵持狀態。而戰役初期的英法海軍也同樣受到嚴重損失。5月底前,英國連續損失3艘戰列艦。5月13日,1艘土耳其驅逐艦用魚雷擊沉英戰列艦「哥利亞」號。5月25日、27日,德國潛艇「U-21」號連續擊沉英戰列艦「勝利」號和「威嚴」號。為了抗擊德國潛艇,英國決定派出1艘淺水重炮艦和13艘潛艇來輔助作戰。英國的這些潛艇通過摧毀土耳其運送補給的船隻,襲擊其後勤部隊,對海岸進行小規模襲擊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這些並不能根本改變陸上的僵持局面。6月初,英國決定增派5個師的兵力支援陸上作戰。8月6日,為了攔腰切斷加利波利半島,漢密爾頓決定在加巴岬發起新的攻勢,同時派2個師的兵力在蘇夫拉灣登陸實行奇襲。8月6日夜間,英軍完成在蘇夫拉灣的登陸,英法聯軍轉入進攻。到8月10日,土軍阻止了英法聯軍的進攻,第一次全面進攻暫告結束。戰斗中,英法聯軍損失約4.5萬人,與土軍的損失大體相當。9月,英軍總指揮漢密爾頓被召回倫敦,查爾斯·門羅將軍上任,雙方戰斗時斷時續。到了I1月,天氣又漸漸變壞,雷暴雨及暴風雪的突然來襲把英土兩軍共1000多人淹死在戰壕里。門羅將軍意識到就此下去,無異於自取滅亡,加利波利戰役註定是一場失敗,因此決定撤退。12月19日夜,在極為秘密的情況下,聯軍開始撤退,到1916年1月9日,撤退全部完成,過程中無一人傷亡。至此,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宣告結束。

戰爭結果及評價

達達尼爾海峽戰役持續259天,其中英法部隊共傷亡25萬人,土耳其傷亡18.6萬人;英法聯合艦隊損失戰列艦6艘,土耳其損失1艘,以英法聯軍的失敗告終。達達尼爾海峽戰役失利的主要原因在於英法聯軍低估了敵方的防禦能力,攻擊行動缺乏突然性和充分准備,組織混亂,對敵方情況不明,指揮上猶豫不決等。另外,德土統帥部巧妙使用陸軍、海岸炮兵和抗登陸水雷障礙,以及德國艦隊在海上交通線上的有效作戰,都是英法在達達尼爾海峽戰役中失利的重要原因。達達尼爾海峽戰役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兩棲進攻戰役,對未來戰爭提供了足夠的經驗和教訓,影響深遠。這次戰爭之後,人們開始重新探討有關准備和實施攻佔海防築壘地域的方法,制定出准備和實施登陸戰役的新方法。

⑨ 不滿土耳其力挺巴鐵,為何印度要撕毀巨額軍艦合同

因為巨額的軍艦合同,之前也是為了拉攏土耳其跟土耳其保持合作關系,所以才會簽訂的軍艦合同。但是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因為克什米爾地區事件對峙的時候,土耳其站在了巴基斯坦那一邊,所以為了對土耳其進行打擊報復,印度單方面撕毀了巨額的金軍艦合同並且還與土耳其敵對勢力進行交流拉攏。

除了威脅土耳其撕毀了之前與土耳其簽訂的軍艦合同之外。印度還針對了土耳其進行了針對性的反擊。拉攏了土耳其的敵對國家。會見了土耳其周邊的國家,並且表達了對土耳其周邊國家的支持。這些國家和土耳其都有著長期爭端,印度此舉顯然是在報復土耳其對巴基斯坦的支持,警告該國不要以為印度對此毫無辦法。

⑩ 印度建國以來對外發動過幾次戰爭

四次.

  1. 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8月,印度、巴基斯坦分治時,蒙巴頓方案規定讓克什米爾人自由選擇歸並印、巴一方或宣布獨立。印度利用其分治時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該地區歸屬印度。同年10月27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了第一次戰爭。

  2. 2.ZY邊境戰爭,中印邊境戰爭是1962年6月或10月至11月間發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在藏南邊境戰爭,在中國被普遍稱為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

  3. 3.第二次印巴戰爭,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8月14日,巴基斯坦正規軍隊也捲入沖突,印度軍隊於9月6日再一次向巴基斯坦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攻佔巴方控制線內的多處山嶺.

  4. 4.第三次印巴戰爭1971年11月21日,印度利用東巴基斯坦發生動亂的局勢,利用和蘇聯結盟來牽制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國和中國,向孟加拉地區發動大規模突然襲擊,並成功佔領該地區並扶植自治政府,最終將獨立的巴基斯坦國家肢解為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兩部分,實現了在南亞稱霸的目標。


閱讀全文

與印度對土耳其進行了哪些戰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型肺炎越南有多少人死亡 瀏覽:735
越南紅旗的名稱叫什麼 瀏覽:843
伊朗的盟友國是哪個國家 瀏覽:472
義大利u型扣是什麼 瀏覽:770
義大利美術專業哪個好 瀏覽:439
義大利哪裡包多 瀏覽:164
我住在英國很久了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535
在哪裡能買到印度榴槤 瀏覽:274
英國窮人都在什麼地方 瀏覽:695
印尼35rb是多少錢 瀏覽:859
印尼什麼牌子的奶粉最好 瀏覽:915
英國倫敦的小學生怎麼上學 瀏覽:496
電腦版穿越火線越南服如何改模型 瀏覽:341
哈利波特英國有多少魔法師 瀏覽:446
義大利哪個銀行卡最好 瀏覽:343
印度加入什麼聯盟 瀏覽:793
印度恆河價格多少 瀏覽:505
義大利為什麼能打贏德國 瀏覽:191
美國如果和伊朗開戰會怎麼樣 瀏覽:180
英國脫歐要付出多少 瀏覽: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