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印度文明的宗教種姓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以其異常豐富、玄奧和神奇深深地吸引著世人,對亞洲諸國包括中國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古印度文明的宗教種姓有哪些,希望你喜歡。
古印度文明的宗教種姓介紹
佛教
笈多王朝時,印度的佛教是十分普及的信仰。到戒日王時,佛教開始衰落,戒日王雖敬重玄奘,為他舉行盛大法會,但戒日王本人卻是一個濕婆教徒。佛教的命運和____一樣,在它的故鄉雖然衰落,卻向世界其他地區廣泛傳播,成為一個 國際 性宗教。
印度教
戒日帝國時,隨著封建制度的形成,婆羅門教和佛教不適應日益發展的新形勢的需要。4世紀前後,由婆羅門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義和民間信仰,逐漸形成新婆羅門教。8世紀經商羯羅改革,形成新型印度教。主要經典有《吠陀》、《奧義書》、《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等,教義與婆羅門教類同。主神有互相關聯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羅摩、毗濕奴、濕婆三大主神。婆羅摩(大梵天)是創造世界之神,毗濕奴(遍入天)是賜福神,主管維持世界,濕婆(大自在天)是毀滅神,主管破壞世界,也是苦行神和 舞蹈 神。
印度教教派繁多,主要有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派。
毗濕奴教派形成於12世紀中葉,實行苦行和素食等禁慾主義。 傳說 它躺在海中一條千頭巨蛇身上,坐騎為金翅鳥,妻子為吉祥天女,有許多化身,其中之一是《羅摩衍那》中的主人羅摩,在猴王的幫助下救出自己的妻子。它還曾化身為巨魚,在淹沒世界的洪水中救出人類始祖摩奴及其 生物 ,這是印度的洪水 故事 。
濕婆派流行於南印度,傳說濕婆有3隻眼,4隻手,分執三股叉與戰斧等武器。它在焚燒死者的場地跳舞,在雪山中修苦行。因毀滅有再生意義,所以它是毀滅神和生殖的象徵。它的妻子是雪山女神。該派否認婆羅門特權,教派多,有崇拜男性生殖器的林伽派、有視牛為神聖的教義派等。
性力派崇拜濕婆之妻等女性神祇,其儀式有犧牲、輪座(男婦雜交)等怪俗。馬克思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馬恩選集》2卷第62-63頁),總之是一種奇特的宗教。
伊斯蘭教
從德里蘇丹開始,伊斯蘭教取得支配地位,對印度教採取歧視和迫害政策。莫卧爾帝國也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採取寬容政策,允許印度教等信仰自由。
錫克教16世紀創立,「錫克」一詞意為「門徒」,此教主張信徒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反對種姓制度。
種姓 戒日帝國時,種姓制度有了很大變化,婆羅門和剎帝利基本沒有變化,但吠舍分化,只剩下少數富有的商賈。首陀羅地位有所上升,與破產的大量的吠舍逐漸構成新型的首陀羅種姓——依附農。這樣,名稱未變,內容有了變化,前三個等級是封建主,後一個是依附農階級。
古印度文明廢除陋習
廢除印度社會許多陳規陋習,如寡婦殉夫、童婚、殺嬰、神靈裁判、奴役戰俘等等。此外還創辦學校,讓女子受 教育 等。
此外,阿克巴也關注發展農業和水利灌溉外,特別重視發展商業;統一貨幣和度量衡,擴大商業交通網,在全國范圍內修築公路,此外還創辦學校,讓女子受教育等。1585年以後,阿克巴又進行了新的擴張,擴大了帝國的版圖。
阿克巴死後(1605年),統治階級愈來愈腐敗,他們大興土木,窮奢極欲。為了充實國庫,又恢復包稅制;對外發動對南印度的擴張戰爭,戰費激增,人民群眾再度陷於苦難的生活之中;隨著采邑變為世襲領地,地方封建主獨立性加強,各地總督紛紛割據稱雄,中央權力削弱。從1498年達·伽馬到達卡利庫特時起,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主義者相繼侵入印度,進行殘暴的殖民掠奪。人民群眾在國內外反動勢力壓迫下紛紛舉行起義。莫卧兒帝國逐漸衰落。
古印度文明的 自然 文化
自然人文
自然科學主要是天文學和 數學 ,詳見教材。
人文科學主要是文學和建築藝術,詳見教材。這里對語言和史學略作補充。
笈多王朝時期,有《超日王傳》和《戒日王傳》,這些價值不大的文學作品用梵文寫成的,可作為重要史料。
德里蘇丹時期,方言文學興起,梵文漸不流行。此時,印地語和穆斯林使用的波斯語混合為烏爾都語,也出現一些用波斯文寫的 歷史 著作,例如,明哈-烏德-丁寫的《那西爾通史》,沙姆斯-伊-西拉其·阿費富寫的《菲魯茲王史記》,雅赫雅·賓·阿馬德寫的《穆巴拉克王史記》等。
莫卧爾帝國時,一位名叫圖西爾·達斯的人用印地語改寫了史詩《羅摩衍那》,有利於梵文古典作品的保留與傳播。歷史著作有巴布爾寫的《自傳》,用突厥文寫成。由阿卜杜拉欣大汗譯為波斯文。此外還有巴道尼寫的《歷史選集》,尼查姆-烏德-丁寫的《阿克巴通史》,都用波斯文寫成。
創建源頭
古埃及文明的創建 古印度文明的源頭:哈拉巴文化
古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世界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在文學方面,創作了不朽的史詩《摩訶婆國多》和《羅摩衍那》;在哲學方面,創立了「因明學」,相當於今天的 邏輯學 ;在自然科學方面,最傑出的貢獻是發明了16世紀到21世紀世界通用的計數法,創造了包括「0」在內的10個數字元號。所謂阿拉伯數字,實際上起源於印度,然後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西方。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還產生了佛教,先後傳入中國、朝鮮和日本。
就 地理 范圍而言,古印度不僅指今天的印度,還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爾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中國在西漢時稱其為「身毒」,東漢時改稱「天竺」,到了唐代,高僧玄奘將其譯為「印度」。
印度的遠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發現。由於它的遺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所以通常稱古印度文明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它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
哈拉巴文化以南部的摩亨佐·達羅和北部的哈拉巴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考古學斷定,哈拉巴文化大致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750年,鼎盛時期約為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栽種的作物有大麥、小麥等。除田間作物外,椰棗、果品也是人們喜愛的食物。當時,人們已經能夠馴養牛、山羊和各種家禽。哈拉巴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銅器,這表明古印度人已經掌握了對金銀等金屬的加工技術。從出土的各種美妙絕倫的 手工 藝品和奢侈品中,可見當時工匠的精巧技藝。制陶和紡織是哈拉巴文化的兩個重要部門,染缸的發現表明當時已掌握紡織品染色的技術,紡織業與車船製造業等也高度發達。城市的繁榮使哈拉巴的商業盛極一時,不僅國內貿易活躍, 國際貿易 也特別頻繁。大量古跡遺址的發掘充分證明了它與伊朗、中亞、兩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緬甸和中國都有貿易往來。
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兩處城市遺址,規模都相當大。街道布局整齊,縱橫相交。房屋一般用磚建造,有的隔出許多大廳和房間,並有良好的排水設備,而一些小房間則根本沒有排水設備。這說明社會上已有貧富不均和階級對立,已經存在依靠剝削而養尊處優的統治者。
哈拉巴文化還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它們主要留存於各種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這些文字元號有象形的,亦有幾何圖案,至今尚未 成功 譯讀。正因為如此,關於哈拉巴文化的來源問題,一直成為考古學家與 歷史學 家爭論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謎:到底是土著文明呢,還是外來文明?
哈拉巴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消亡。它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致日後印度文獻對它一筆帶過。哈拉巴文化衰落之謎,仍有待後人去解除。
哈拉巴文化衰落後,從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並逐步向南擴張。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雅利安人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了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2. 印度有多少宗教
印度主要教派有: 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響最深的國家之一,宗教的影響深入到它的社會與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這個國家及其絕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決定性的角色。
印度被稱為「宗教博物館」,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約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雅利安人創立的婆羅門教,公元8世紀左右,商羯羅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發展成為印度教。
(2)古代印度的宗教有多少擴展閱讀:
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蘭教。由於印度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印度已經超過印度尼西亞,成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國家。
伊斯蘭教是在公元8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而傳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紀後,北印的大多數王朝統治者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特別是莫卧兒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當多的伊斯蘭教建築。
作為外來宗教的伊斯蘭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導致了一系列的宗教沖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為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時造成了宗教仇殺的慘劇。在現代,印度這兩個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錫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於印度的宗教,不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基督教、祆教、猶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響的宗教,但人數稍少。
盡管宗教在印度的影響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無神論和不可知論。
3. 初一地理,古印度信仰什麼教
印度最大的宗教,是印度教。(這是世界第四大宗教)。
印度第二大宗教,是伊斯蘭教。(這也是世界第二大宗教)。
印度83%的居民信奉印度教。伊斯蘭教不用過多介紹,簡單介紹一下印度教:西元前十六世紀,雅利安人進入印度,開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到了後期,雅利安人由「多神信仰」逐漸轉向「主神信仰」的模式。要想與神溝通,祭祀必不可少,司祭者便擁有了無上權威,在階級制度嚴格劃分的社會里,司祭者被尊為最高階級的婆羅門,開啟了神權色彩濃厚的婆羅門思想。婆羅門教主張:「梵」是宇宙現象的本體,人的生命現象為「我」,宇宙萬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來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輪回受苦,唯有體證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脫。此思想彌漫在當時的印度社會,西元前六世紀,出現了反婆羅門教的思想家,他們反對祭祀,主張透過禪定、苦行或享樂來完成解脫。佛陀則提出了不偏於苦,不偏於樂的中道觀,做為修行的根本原則。公元四世紀時,婆羅門教進一步雜糅了佛教及其他學派的思想而以「新婆羅門教」自居,這就是今日所說的「印度教」。
在印度教的許多流派中,以毗濕奴派、濕婆派及性力派為主。八世紀以後,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羅,依據婆羅門教的根本教義,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優點,使印度教宗教實踐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瑣的理論淡化,印度教遂成為當時思想界的主流。伊斯蘭教入侵印度後,印度教因為與伊斯蘭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區域仍舊保持著很大的勢力。到了近代,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傳入,印度教掀起了廣泛的宗教改革,反對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種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瑣宗教儀式、寡婦殉葬等愚昧現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宗教,大多數人多信奉此教,其種族階級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婦殉葬等諸多民間陋習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4. 古印度的宗教請問古代印度有哪些宗教
婆羅門教!
5. 古印度創立了什麼教
古印度創立了印度教和佛教。
一、印度教簡介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流行於印度,在歐洲的英國,南亞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北美的美國、加拿大也有很多信徒。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所謂「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復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而且有很多思想於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不謀而合。如「梵我一如」、「上梵」「下梵」、「上智」「下智」等等。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
二、佛教簡介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6. 古印度的三大宗教是
(1)古印度宗教眾多,先後興起了婆羅門教,佛教,耆那教和其他較小宗教,因而相應出現了婆羅門教法和佛教法.每一種法又有各種不同的淵源,如婆羅門教法的吠陀經,法經,法典,佛教法的三藏,這兩種法的淵源又有交叉,如婆羅門教法的主要淵源《摩奴法典》又是佛教法的淵源之一.(2)法律與宗教緊密結合.宗教在古印度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法律和宗教的關系密不可分,宗教經典是基本法律淵源,法律匯編也包括宗教教義;法律要依賴宗教去貫徹實施,宗教也要憑借法律去有效傳播,二者互為補充.(3)嚴格維護種姓制度.種姓制是古印度的一種嚴格等級制,它把居民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種姓,各種姓在社會生活各方面均有嚴格區分,職業世襲,種姓之間永遠不能混雜.古印度法嚴格維護這一制度.(4)法律匯編是法律和宗教,哲學,倫理道德的混合體.
2,種姓制是古印度的一種社會等級制,是從原始社會向奴隸制國家過渡的過程中形成的.它把居民劃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各種姓的法律地位不平等,低等種姓必須服從高等種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宣布種姓劃分是神(梵天)意所決定的.婆羅門是梵天用口創造的,因而生來最高貴,首陀羅自梵天的腳產生,最低下.
(2)對各種姓的地位,職業和權利義務作了明確規定.婆羅門執掌神權,地位最高,義務和職業是傳授經典,主持宗教儀式.剎帝利掌握軍政大權,擔任文武官職.吠舍由農民,手工業者和商入組成,主要從事社會生產和經濟活動.首陀羅是地位最低的勞動者,包括奴隸,無權參加宗教活動.種姓地位世襲,永遠不變.
(3)在所有權上,婆羅門是"萬物之主",有資格享有一切,有權沒收首陀羅的持有物.而首陀羅則因出身低下,沒有權利擁有財產
(4)在債法中,對高種姓的債權給予特別保護.如在借貸契約中,對高等種姓收取的法定利息低於低等種姓.在債務人不能履行債務時,對不同種姓的債務人的處罰是不同的.與債權人屬同等種姓或低於債權人,則可以收為債務奴隸;高於債權人的,只能逐年償還.
(5)在婚姻上,嚴格實行種姓內婚制,禁止低等種姓男子娶高等種姓女子為妻.高等種姓一夫多妻,低等種姓一夫一妻.
(6)在繼承上,高種姓的繼承人享有特權.
(7)在家庭中,維護家長制和丈夫特權.等級制貫穿在社會關系的各個領域,在婚姻家庭關系中就表現為家長制和丈夫的特權地位.
(8)犯罪和刑罰公開不平等,以殘酷刑罰維護種姓制.按古印度法,高級種姓犯罪一般只處罰金,低級種姓犯罪則處各種酷刑,即同罪而不同罰.
(9)在宗教和日常生活中,都體現對高種姓權利的維護.
7. 古印度文明的宗教與種姓
戒日帝國時,隨著封建制度的形成,婆羅門教和佛教不適應日益發展的新形勢的需要。4世紀前後,由婆羅門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義和民間信仰,逐漸形成新婆羅門教。8世紀經商羯羅改革,形成新型印度教。主要經典有《吠陀》、《奧義書》、《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等,教義與婆羅門教類同。主神有互相關聯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即婆羅摩、毗濕奴、濕婆三大主神。婆羅摩(大梵天)是創造世界之神,毗濕奴(遍入天)是賜福神,主管維持世界,濕婆(大自在天)是毀滅神,主管破壞世界,也是苦行神和舞蹈神。
印度教教派繁多,主要有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三大派。
毗濕奴教派形成於12世紀中葉,實行苦行和素食等禁慾主義。傳說它躺在海中一條千頭巨蛇身上,坐騎為金翅鳥,妻子為吉祥天女,有許多化身,其中之一是《羅摩衍那》中的主人羅摩,在猴王的幫助下救出自己的妻子。它還曾化身為巨魚,在淹沒世界的洪水中救出人類始祖摩奴及其生物,這是印度的洪水故事。
濕婆派流行於南印度,傳說濕婆有3隻眼,4隻手,分執三股叉與戰斧等武器。它在焚燒死者的場地跳舞,在雪山中修苦行。因毀滅有再生意義,所以它是毀滅神和生殖的象徵。它的妻子是雪山女神。該派否認婆羅門特權,教派多,有崇拜男性生殖器的林伽派、有視牛為神聖的教義派等。
性力派崇拜濕婆之妻等女性神祇,其儀式有犧牲、輪座(男婦雜交)等怪俗。馬克思說:「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慾主義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札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馬恩選集》2卷第62-63頁),總之是一種奇特的宗教。 從德里蘇丹開始,伊斯蘭教取得支配地位,對印度教採取歧視和迫害政策。莫卧爾帝國也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採取寬容政策,允許印度教等信仰自由。
錫克教16世紀創立,「錫克」一詞意為「門徒」,此教主張信徒在神的面前一律平等,反對種姓制度。
種姓 戒日帝國時,種姓制度有了很大變化,婆羅門和剎帝利基本沒有變化,但吠舍分化,只剩下少數富有的商賈。首陀羅地位有所上升,與破產的大量的吠舍逐漸構成新型的首陀羅種姓——依附農。這樣,名稱未變,內容有了變化,前三個等級是封建主,後一個是依附農階級。
8. 古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什麼
為了祈福和實現人生的美好境界,古印度在原始宗教的基礎上,發展成了三大宗教: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形成了獨特的宗教文化,並因此影響到古印度人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9.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什麼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
一、印度教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於公元8世紀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羅門教。它綜合了多種信仰,沒有單一的信條,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論。
印度教還是一種哲學和生活方式。它宣傳因果報應和人生輪回。印度教還主張非暴力,不殺生。印度教有種姓制度。根據這一制度,人被分為四個等級,且生來就決定。四個種姓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
二、伊斯蘭教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公元8世紀,伊斯蘭教傳入印度。15-18世紀莫卧兒帝國統治期間,伊斯蘭教被定為印度國教,迅速發展,統治印度長達幾個世紀。
印度穆斯林以遜尼派為主。伊斯蘭教對印度宗教、社會、風俗和文化藝術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於印控查謨和克什米爾、阿薩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爾等邦。
三、基督教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據說在公元1世紀就已經傳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達數百萬。現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
基督教在印度有幾個分支,如敘利亞教會、倫敦教會、丘奇教會、婦女教會以及兄弟教會等。基督教對印度社會和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9)古代印度的宗教有多少擴展閱讀:
印度的教派沖突:
印度近現代的教派沖突經常發生,而且屢屢釀成流血事件。其中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沖突最為突出。這裡面較典型的是阿約提亞的寺廟沖突。阿約提亞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古城。
1528年,信奉伊斯蘭教的莫卧爾帝國皇帝巴卑爾下令在這一城內建了一座清真寺,而印度教教徒則認為阿約提亞是印度教毗濕奴神化身之一的羅摩王子生長的王宮所在地,並反對將清真寺建在羅摩廟上。
兩教信徒由此發生了較大的沖突。沖突持續了幾百年,一直延續到21世紀。如1855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約提亞寺廟之爭導致了75人死亡。1992年,同一寺廟之爭又導致三干多人喪生。2002年,兩教在此問題上的沖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
印度其他地區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教派沖突也不時發生。古代印度在近現代演變成不同的政治實體,這與此地區的宗教對立及民族矛盾有著直接的關系。在英國殖民時期,南亞次大陸上形成的主要政治實體是相對統一的。
而在這個政治實體的統治區域,民眾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在這兩大宗教影響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與經濟的利益群體。
不同的利益群體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這種要求在遇到該地區內外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就出現了後來的政治實體分化。這是政治矛盾、民族矛盾與宗教派別矛盾融合在一起產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