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解決措施應該如何設疑讓學生課後思考
修建水利工程,加強監測預報。
首先可以讓學生思考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的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從這個知道了原因了再來思考我們應該從生活中要怎麼預防。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風的不穩定造成的(一般西南季風風力弱,來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災;反之,則形成水災)修建水利工程;加強監測預報;建立預警制度;完善保險制度。
『貳』 印度南部屬於乾旱重災區,為何印度政府不將恆河水調過去緩解旱情
恆河是印度的母親河,也是印度的聖河。所以對於整個印度來說,如果能將恆河的水引入印度乾旱的南部,應該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印度不這樣做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宗教的原因,恆河是印度的聖河,怎麼能用來澆灌土地呢?其次就是印度恆河的污染問題,恆河的污染問題非常嚴重。最後就是經濟問題。
最後就是印度的經濟問題了。印度的經濟發展的並不理想,所以對於印度來說,僅有的經濟應該投入到軍事方面,畢竟北方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勢不兩立。這樣一來就導致了印度沒有多餘的經濟實力去進行這樣一項聲勢浩大,勞民傷財的水利工程。所以印度不這樣做也就非常好理解了。
『叄』 既然印度南部地區每年都很乾旱,為何不修水渠引恆河水過去緩解旱情
這是由於印度的土地主要掌握在了少數人手裡,可以說印度並沒有完成土地的改革。而且這些少數人也根本不會考慮這些老百姓的生活。這也給印度政府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以及壓力,一旦強行修建水渠的話,會導致這些人組織遊行示威活動,這也會使得印度政府在國際社會輿論中處於一個不利的局面。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印度的土地對於這些地主來說有多麼重要,而且印度的政府也不會得罪這些少數人。因為一旦得罪這些少數人的話,就會使得印度社會出現嚴重的混亂,這些少數人會慫恿這些貧困的老百姓對抗印度政府。
『肆』 請你為印度農業防止旱澇災害提出應對措施
修建水利工程
選育耐旱作物
加強監測預報
『伍』 印度農業經濟、軟體科技強!怎麼回事
印度農業經濟:生產不穩定但卻是農產品凈出口國。
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72%。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之一,擁有世界10%的可耕地,面積約1.6億公頃。據歐盟報告:印度已成為農產品凈出口國。
因為印度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其中西南季風很不穩定,使印度降水量的時間分配很不穩定,水旱災頻繁,使印度的糧食生產很不穩定。
印度軟體科技:印度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軟體國。
當今印度,號稱世界第二大軟體大國,如果光聽牌號,著實讓人佩服和吃驚。但如果我們對印度軟體產業結構進行分析,然後拿數據去作比照,很容易就能發現,印度的軟體產業其實也不容樂觀。
印度軟體產業的現狀基本如下:首先,產業結構不平衡。不容否認,印度的軟體業產值目前比中國要高。尤其軟體外包業更是如火如荼。不過印度的軟體也就只有外包一枝獨秀而已,關鍵的核心技術及基礎軟體都做得很差,網路應用軟體及網路游戲我想就更不用提了。印度雖然軟體產值從1990年微不足道的5千萬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20億美元軟體出口值,翻了200倍還多,年增長率超過50%,使印度的軟體產業成為國家經濟的主要推動力。去年印度軟體出口290多億美金,數額很大,目前印度雄心勃勃的目標是,2008年實現軟體產值達到850億美元,外包出口500億美元。
目前印度的軟體產值也確實是世界第二,不過這個世界第二跟世界第一的差距還是有點大的。美國一個微軟公司產值就是400多億美元,差不多相當於兩個印度。從這個角度來看,印度的軟體也正面臨著跟中國的製造業一樣的困境,而且情況似乎還要更嚴峻。
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印度的軟體產業發展至今,並且比目前的中國做得要好呢?我覺得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軟體業在印度起步很早,比中國早了十來年,八十年代中國剛開始改革開放,可以說一切還在摸索之中。那時中國見過計算機的人都寥寥無幾,更不用說搞什麼軟體開發了。加之那時剛剛打開國門,很多海外的信息技術人才估計那時也都還對中國充滿恐懼,回國的基本上沒有。而印度就不同,那時的印度由於國內經濟落後,缺少把軟體企業養大的土壤,故印度現在的軟體企業,很多都是一開始就是瞄準國際市場,很多都是由歸國印度人創建。說得通俗點,就是有很多印度人在國外搞技術,然後他們覺得做軟體這個東西又不需要什麼很大規模的硬體投資及基礎設施建設,主要成本為人力成本,但如果把軟體放到印度去做,成本會比發達國家低很多。於是,這么一批海外印度精英帶著定單就回國創業了。結果就一發不可收拾,越作越大。
二、印度人擅長死記硬背,在學習語言的時候表現出了很大的優勢。一般印度的大學畢業生都能講三到四門語言,不過中文除外(我個人認為印度人的個性並不適合學習千變萬化的中文),尤其個個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盡管帶的口音很重。這不容質疑是另一重要因素,尤其相比起中國人來更是占盡了優勢。軟體外包絕大部分時候都是為顧客量身打造軟體系統,是需要跟客戶有很多溝通的。外包簡單來說就是現在很流行的「用戶化」,一個產品專門給某一開發,所以溝通不暢無疑是很大的障礙。跟客戶良好的溝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產品的質量。
三、這就與我前面講的印度人的學習特徵有關了。前面我講了很多關於印度人思維機械以及印度學生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很差的事,不過印度人擅長死記和硬背。他們讀書只重記憶,不重理解和思考。這樣的方式在文科方面可能還好點,畢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在理工科領域這可是很荒謬的,是瘋狂的,不可想像的。可在印度,很多他們的程序員卻偏偏就是這樣。編過程的人都知道,這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可在印度,有些事情會讓人瞠目結舌。我現在不是學計算機專業,但這些情況是我來自全世界所有非印度朋友的共識,相信其真實性無庸質疑。在計算機專業學習的印度學生,他們可以在學了一個學期C語言後,把書上幾乎所有程序範例一字不漏的背出來,不僅演算法一樣,連定義的變數名都不會有任何出入。老師的作業裡面也有讓學生抄寫,背程序的內容。不可思議!所以當這些人畢業後到了程序員崗位上,背出來的程序就真正達到了千篇一律,理所當然也就成為了世界上最易讀懂的程序了。出於可維護性考慮,軟體的可讀性確實很重要。對於給定了既定介面和既定參數的外包項目來說,這無疑也是有利的。再說背程序比用腦思考開發程序肯定效率也要更高一點。從這點出發,印度人在軟體外包這一塊的地位估計在將來一段時間內都無人可動。不過對於那些只給定需求,沒有指定介面和參數的,創新性很高的項目,印度人是肯定做不過中國人的。
四、印度自獨立以來就是走的資本主義道路。在市場經濟規律以及管理經驗方面也都比中國要成熟,畢竟中國自解放以後就跟市場斷交了三十年,尤其還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這一場浩劫。我想基本上懂什麼是市場的人都已經消失了。而公司內部管理的嚴謹和規范對軟體企業尤為重要。因為軟體是一個摸不著,可以任意復制而不會影響質量的一個特殊產品,成果很容易被人竊取,尤其是內部人員。而一旦被竊取,後果無法估量。所以規范成熟的管理在安全防範方面至關重要,尤其在中國,挖空心思想走捷徑成功的人很多的情況下。這是一個值得中國人學習的地方。
五、印度人由於宗教的影響,心態平和,心地善良。剛講的防止成果泄密對軟體尤其重要。但在印度,像那種挖空心思去想歪點子盜竊的人基本上沒有。在印度,小偷有,但都是些順手牽羊的動作,上了鎖的東西不會有人會去撬鎖盜竊。在印度農村,很多房子甚至連門都沒有。這可能一方面是因為窮困,沒有多少值錢的東西,另一個我覺得還是宗教讓人思想變得善良或者說是一種內心對干壞事的膽怯。畢竟一個人如果相信神靈的話,當他干壞事的時候盡管沒人看到,但他相信天上的神肯定看得到,這是一種無形的監督。相信在軟體公司里上班的員工也不會有多少人需要很多的監控來防止其盜竊代碼。
『陸』 治理印度自然災害的措施
為抵禦水旱災害採取的措施: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如北部恆河、印度河流域的規模龐大的灌溉系統,南部的防旱貯水池等。修蓄水池,儲存雨季多餘的水等。
『柒』 簡單說說印度水旱災害的形成原因,針對此問題,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你們印度水旱災的形成原因,針對有什麼技術,有什麼好的建議,主要肺害,可能是治療造成的和氣候影
『捌』 印度的水旱災害頻繁是什麼造成的,解決措施是
印度水旱災害頻繁,主要是由西南季風的不穩定造成的(一般西南季風風力弱,來得晚、退得早,就形成旱災;反之,則形成水災)
修建水利工程;加強監測預報;建立預警制度;完善保險制度
『玖』 人們該如何控制乾旱問題
乾旱防災減災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乾旱監測、土地利用、作物結構、自然、經濟、科學技術、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政策、立法等各個領域。 美國美國是一個乾旱頻發的國家,據美國聯邦應急管理局測算,美國因乾旱造成的經濟損失年均達60億~80億美元,遠遠超過了其他氣象災害。美國政府為了防治旱災,制定了有關法律,建立了一系列乾旱防災減災措施。例如,1970年國會通過了《環境保護法》、1997年通過了《土壤和資源保護法》、1998年通過了《國家乾旱政策法》。2002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家乾旱預防法》,上述立法為美國乾旱防災減災提供了法律依據。1934年的乾旱和1935年春季席捲美國大部分地區的「沙塵暴」促使美國開始注意土壤破壞的災難性後果,採取相應措施和支付財政補貼予以保護。美國應對旱災政策的指導原則是「預防重於保險,保險重於救災,經濟手段重於行政措施」,將工作重點放在防災減災工作上。美國與乾旱有關的補貼政策主要包括災害補貼。為了減輕因旱災給農業造成的損失,還提供作物保險。美國積極建立健全國家旱災理事會和國家乾旱預防辦公室。旱災理事會設在聯邦應急管理局內,成員包括聯邦應急管理局局長、內務部長、國防部長、農業部長等成員。美國政府在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前提下,不斷改善防災工程措施,同時強調非工程措施,即生物抗旱,美國已經培育出能夠在極端乾旱條件下存活並生長的轉基因作物。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是世界上著名的農牧業生產發達的國家,但這里經常受到周期性乾旱的影響,多發旱災。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澳大利亞的抗旱對策與其他國家一樣,都是以應急救援和危機管理為主。1990年提出了轉化乾旱管理理念的建議,其核心內容認為乾旱在澳大利亞是正常自然現象的一部分,農場主的農業生產應該與其他商業行為一樣,把乾旱作為一種成本風險來考慮;政府應以提高社區的自我適應力和恢復力為目標,建立風險管理機制。1992年,澳大利亞政府公布了以可持續發展、危機管理、農業結構調整為主旨的乾旱管理政策,是國際上較早提出和實施乾旱風險管理的國家。澳大利亞從1994年開始實施抗旱新政策,新政策鼓勵農民與農業生產有關部門採取自力更生的方法應對旱災,確保盡早恢復農業生產,使澳大利亞農業保持在世界先進水平上。澳大利亞新抗旱政策包括幫助農民實施風險管理,實施農民收入稅平均方案,提供旱災福利補貼,政府提供專項資金用於資助旱災預報、風險管理等研究工作。 以色列以色列是個半沙漠的國家,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少於500毫平,多出現旱災。由於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短缺,以色列政府大力發展農田灌溉。但以色列水源分布不均,灌溉水源的95%分布在北部,而需要灌溉的耕地卻主要在南部。為防禦旱災,以色列政府實行北水南調。 印度印度的旱災主要發生在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的西北部地區。旱災給印度的農業生產和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和破壞,為有效防禦旱災,印度政府採取了諸多政策、措施:政府重視氣象災害防禦工作,把防災減災作為其發展戰略列入發展規劃;跟蹤旱情,發布旱災預報和警報;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在繼續發揮管、井、渠、塘小型灌溉作用的同時,加速大中型灌溉工程建設;合理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通過多種途徑發展農田灌溉,在一些易乾旱而又缺少灌溉的地區,主要通過土地整治,合理調整種植結構和布局,抵禦乾旱。 巴西巴西位於南半球,東北部地區雨量稀少,水分蒸發嚴重,多發旱災,極易造成局部地區糧食減產和大量家畜死亡。面對旱災,巴西政府制定了以實現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和人口協調發展為目標的「防治荒漠化全國行動規劃」,為乾旱的防治奠定了基礎。政府還致力於東北部地區荒漠化的控制,實施「半乾旱地區共同生活計劃」。同時,還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農業救助體系,通過國家家庭農業供給計劃和旱災補償制度,幫助農民抗擊旱災。在發生嚴重旱災時,政府及時發放旱災補償金,幫助農民減少損失,讓農民來年能夠繼續耕作。此外,加強乾旱防災減災國際合作,注意引進國外治理旱災的先進方法。巴西政府對待旱災的整體措施是:以保護管理為基礎,增加旱地作物,合理利用水資源;具體通過實施「與半乾旱地區共同生活計劃」等,推廣先進的灌溉技術、加強修建地下蓄水池、建立地下管道滴灌系統等。巴西乾旱管理的總趨勢是由過去被動的應急抗旱和危機管理模式向主動的風險管理、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生態保護方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