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風洞的介紹
風洞
風洞,簡單地說,就是根據運動的相對性原理,用以模擬各種飛行器在空中飛行的龐大試驗設備。風洞是我國航空航天飛行器的「搖籃」,所有的飛機、火箭、衛星、導彈、飛船都是被風洞「吹」上天空的。
陽春3月,記者走進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最大的立式風洞,領略風洞里獨特的風景。
置身人造「天空」
秦嶺之巔還殘雪點點,山腳之下已是桃花吐艷。汽車駛過一段蜿蜒的山路,眼前景象豁然開朗:翠綠的山林間,一座5層高的建築拔地而起。
「我們到了,這就是亞洲最大的立式風洞。」聽到陪同人員介紹,記者感到有些失望,因為眼前的景象與想像中完全不一樣。新建成的立式風洞不算高大,也不顯得很威武,甚至不如城市裡常見的摩天大樓。
從外表看,與普通房屋唯一不同的是,該建築身上「背」著一根粗大的鐵管。技術人員對記者介紹:「可不能小瞧這鐵傢伙,它是產生氣流的主要通道。」
其實,風洞普通的外表下有著神奇的「心臟」。步入其中,記者發現這片人造「天空」完全是用高科技的成果堆砌而成。
風洞建設是一個涉及多學科、跨專業的系統集成課題,囊括了包括氣動力學、材料學、聲學等20餘個專業領域。整個立式風洞從破土動工到首次通氣試驗僅用了2年半,創造了中國風洞建設史上的奇跡。
大廳里,螺旋上升的旋梯簇擁著兩節巨大的管道,好不壯觀!與其說它是試驗設備,不如說是風格前衛的建築藝術品。
一路參觀,記者發現該風洞「亮點」多多:實現了兩個攝像頭同時採集試驗圖像,計算機自動判讀處理;率先將世界最先進的中壓變頻調速技術用於風洞主傳動系統控制,電機轉速精度提高50%……
負責人介紹說,立式風洞是我國龐大風洞家族中最引人矚目的一顆新星,目前只有極少數發達國家擁有這種風洞。
感受「風」之神韻
風,來無影去無蹤,自由之極。可在基地科研人員的手中,無影無蹤無所不在的風被梳理成循規蹈矩、各種強度、各種「形狀」的氣流。
記者趕得巧,某飛行器模型自由尾旋改進試驗正在立式風洞進行。
何謂尾旋?它是指飛機在持續的失速狀態下,一面旋轉一面急劇下降的現象。在人們尚未徹底了解它之前,尾旋的後果只有一個:機毀人亡。資料顯示,1966年至1973年,美國因尾旋事故就損失了上百架F-4飛機。
控制中心裡,值班員輕啟電鈕,巨大的電機開始轉動。記者不由自主地用雙手捂住耳朵,以抵擋將要到來的「驚雷般的怒吼」。可沒想到,想像中的巨響沒有到來,只有空氣穿流的淺唱低吟。30米/秒、50米/秒……風速已到極至,記者站在隔音良好的試驗段旁,卻沒有領略到「大風起兮」的意境。
你知道50米/秒風速是什麼概念?勝過颶風!值班員告訴記者,如果把人放在試驗段中,可以讓你體驗被風吹起、乘風飛翔的感覺。
我國首座立式風洞已形成強大的試驗能力。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型風洞除可完成現有水平式風洞中的大多數常規試驗項目,還能完成飛機尾旋性能評估、返回式衛星及載人飛船回收過程中空氣動力穩定性測試等。
資料鏈接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個風洞是英國人於1871年建成的。美國的萊特兄弟於1901年建造了風速12米/秒的風洞,從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風洞的大量出現是在20世紀中葉。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擁有低速、高速、超高速以及激波、電弧等風洞。
群山連綿,植被茂密。從外表看,很難想像山裡有洞,洞里卧虎藏龍。這些人工開鑿的巨大山洞綿延數公里,橫貫幾座山,構成了目前中國也是亞洲最大的風洞群,包括低速風洞群、高速風洞群和超高速風洞群,分別應用於不同的研究試驗范圍。
2.4米×2.4米的大型風洞,是亞洲最大的跨聲速風洞。走進這個世界級的大風洞,只見一枚國產新型導彈模型正在接受嚴格的氣動試驗。站在現代化的測試大廳,聆聽著滾滾風雷的咆哮,看著試驗數據在大屏幕上不斷跳動,記者的血液一下子沸騰起來。
風洞試驗,簡單講就是依據運動的相對性原理,將飛行器的模型或實物固定在地面人工環境中,人為製造氣流流過,以此模擬空中的各種復雜飛行狀態,獲取試驗數據。這是現代飛機、導彈、火箭等武器研製、定型的「必由之路」。
在高速風洞研究所的陳列室里,一排排「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各種新型作戰飛機,各種戰略、戰術導彈的模型,看得人眼花繚亂。研究所負責人告訴記者,空氣動力學是航空、航天工業的基礎學科。風洞試驗作為它的主要研究手段,其水平高低與一個國家的尖端科技、尤其是國防軍事實力的強弱緊密相關。
因此,世界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發展空氣動力試驗研究機構。據了解,德國在1907年就成立了「哥廷根空氣動力試驗院」,並在此後不惜巨資修建了一批低速、高速、超高速和特種風洞,在世界上率先研製出噴氣式飛機、彈道導彈;美國於1915年就成立了國家空氣動力研究機構。
新中國從零開始發展航空航天事業時,風洞成為制約技術發展的「瓶頸」。當發達國家擁有了高性能的飛機、導彈時,中國自己研製的飛機、設計的導彈只有花大量外匯,拿到別國的風洞去做試驗,還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而今天,任何先進的導彈、飛機,都可以在中國自己的風洞里拿到出廠的「通行證」。僅去年,中心的高速風洞研究所就先後試驗解決了數百個技術問題,吹風試驗5次打破歷史最高紀錄。
風洞人告訴記者,這些先進裝備都是從這里的風洞「吹」出去的。他們說,那還只是「當年勇」,此刻我們所在的2.4米×2.4米風洞,是1997年12月首次通氣試驗宣告建成的。在這座大型風洞里,任何導彈、戰機的模擬狀態都更加接近實際飛行,可獲得更為准確的試驗數據。目前,我軍的新型導彈、戰機,都將首先從這里起飛,去精確命中目標、去自由翱翔藍天。
太空飛船首先在這里遨遊「蒼穹」
大大小小的「神舟」飛船返回艙模型在記者面前擺了一大片,數一數,足足有100多個。那邊還放著今年5月剛剛發射升空的「海洋」一號和「風雲」一號衛星模型。
這是在中心的超高速風洞研究所。在寬敞明亮的試驗大廳里,該所負責人告訴記者,航天技術是大國地位和國防實力的展示,而所有的航天飛行器,包括「 神舟」飛船及其逃逸塔、返回艙等,都先要在風洞里「遨遊太空」。尤其是飛船返回艙,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要穿越大氣層,受到摩擦產生的高溫及風、雨、雷、電影響,因而不僅其外型設計要經過「吹風」,其防熱材料的選擇也需經過多次風洞試驗。
記者看到,經過加工製作的「神舟」返回艙模型,被科研人員送進電弧風洞,進行「熱環境燒蝕」模擬試驗。洞內高達幾千攝氏度的高溫氣流,將模型外殼的防熱材料燒成了明顯的「蜂窩」狀。技術人員介紹說,返回艙外殼的防熱材料不僅要耐高溫,而且對其燒蝕後的形狀、均勻度等都有苛刻的要求。為選擇最佳材料,這里已反復進行了上千次的試驗。
矗立在另一邊的激波風洞和1.2米×1.2米風洞,也是完成飛船返回艙試驗的 「功勛風洞」。激波風洞是國內最大的、可在短時間運行的脈沖型超高速氣動力、氣動熱試驗設備,能模擬6~16倍音速的高速飛行器飛行環境,為飛行器在太空中飛行的空氣動力特性研究提供准確數據。在1.2米×1.2米風洞中,「神舟」飛船、返回艙、逃逸塔等大量模型經歷了數千次的氣動試驗、獲取了數萬個技術參數。通過反復提取試驗數據、多次修改設計方案,才迎來中華「神舟」飛天的輝煌一刻。
4月1日,記者曾在「神舟」飛船著陸場目擊「神舟」三號返回艙著陸,親眼看到懸掛返回艙的90多根傘繩依次排列,沒有一點纏繞。現場的專家稱,不僅返回艙外殼材料的燒蝕達到最佳狀態,著陸姿態也達到了最佳狀態,說明飛船的空氣動力試驗達到了很高水平。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從這洞中飛出的「神舟」四號、「神舟」五號… …也將在茫茫太空寫下神奇的篇章。
躋身國民經濟主戰場
漫步大大小小的風洞群,記者的目光被一座8米×6米、長達237米的龐然大物所吸引———這就是亞洲尺寸最大的低速風洞。這條盤踞在大山溝里的「巨龍」 ,曾榮登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金榜。我國的東方明珠電視塔、西安仿古塔、成都萬人體育館等著名高層建築,就是從這里獲得「准生證」的。
低速風洞研究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利用空氣動力學研究手段,對高層建築、復雜外形建築及橋梁等的風載風振現象進行風洞模擬試驗,可以為抗風、抗振設計提供可靠的依據。
據說,對建築物的第一次「風動」警告來自30多年前的美國。1971年,由美國著名橋梁專家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斜拉索橋在強台風中扭曲折斷。
1979年,中心承接了對紅水河鐵路橋模型的風洞試驗,揭開了我國民用建築抗風研究第一頁,風洞的應用范圍自此由單一的軍工產品,拓展到廣闊的國民經濟主戰場。
在這里的試驗大廳里,擺放著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北京新首都機場候機樓、廈門海滄大橋等許多精巧漂亮的建築模型。技術人員說,東方明珠塔在設計之初,就在低速風洞中進行了上千次模型吹風試驗,並修改了設計。1994年8月,一場強台風襲擊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許多高層建築在風中倒塌,而東方明珠塔卻安然無恙。北京新首都機場樓經風洞試驗後發現,大樓一側出現負壓,修改設計後才破土動工。廈門海滄大橋是廈門市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一座橋,中心對該橋的模型進行了全面氣動試驗,對設計提出明確修改意見,確保深受台風災害之苦的廈門人民用上放心橋。
磁懸浮高速列車、新一代中型載貨汽車也是從這里啟程的。我國的解放牌和東風牌中型載貨汽車,造型曾幾十年不變,其氣動阻力系數比國外同類汽車要高出20%,燃料消耗要多出10%。「八五」期間,東風汽車技術中心與空氣動力研究中心合作攻關,經4年努力設計出了新車型,其氣動阻力和耗油量指數分別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亞洲雄風笑迎新挑戰
前些年,對於中國的空氣動力研究成就,曾鬧過一場頗具戲劇性的「國際誤會」———當國際上確認中國已擁有相當水平的空氣動力研究設施時,美國人一口咬定是蘇聯幫著乾的,而俄羅斯人則堅信是美國暗中幫的忙。若干年後,他們才不得不承認,這是中國人自力更生創造的奇跡。
20世紀60年代,一群來自北京、沈陽、哈爾濱的知識精英,來到這片深山溝,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如今,這里已建起亞洲最大的風洞群,擁有低速、高速和超高速等各類風洞,具備各種飛機、導彈、衛星、運載火箭及太空飛船等航空航天飛行器的空氣動力研究試驗能力。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家、法國宇航院院長奧里維爾博士來此參觀後感嘆:「我確信,這是一項能使中國走向巨大成功的世界性成就!」
然而,中國風洞人絲毫沒有自滿。在空氣動力中心的幾天里,記者發現所有 「風洞人」都在緊張忙碌著。科研一線的技術人員介紹說,隨著現代軍事科技的飛速發展,各種新式武器裝備迅速出台亮相,我們的風洞群已難以完全適應新裝備發展的需要。因此,一場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正在這里展開。
記者看到,某新型導彈在經過改進的風洞環境中,正進行新一輪的試驗。它要經過風、雨、雷、電、火、沙等各種條件下的嚴格考驗。
一座座風洞,一座座豐碑。近年來,空氣動力研究中心靠人才建洞,在建洞中育人,培養出一大批年輕的高素質人才。在這里,記者時時能感受到拼搏者的自豪、奉獻者的胸懷和開拓者的蓬勃朝氣。
在世界航空航天領域,中國「風洞人」將闖出一片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㈡ 世界上有哪些神秘的洞
我國著名自然保護區神農架主峰北麓屏障天門埡,被稱為「華中之脊」。就在它的旁側海拔約2200米的地方,有一個神奇的洞。因為每天有成千上萬只燕子在洞里穿梭飛行,所以又叫它「燕子洞」。燕子洞高達20米左右,深度無法計算。據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人走到洞的盡頭,因為洞內十分潮濕和寒冷。即使在炎熱的夏天,洞內也是冷風颼颼,進洞50米就一片漆黑。然而,那些燕子卻照樣飛來飛去。
我國湖南省辰溪縣仙人灣扎頭山村海拔700多米的山腰上,有一個狹長的小石洞,這里清泉長年不斷。每天早8時、中午12時、下午18時左右各有一次洞水湧出,站在洞口隱約可聽見洞內濤聲。不過這里有一種十分奇怪的現象,如果湧出來的水渾濁,在兩天內,周圍地區必有大雨,所以當地人都稱它為「測天洞」。
在湖南省石門縣九渡河鄉,那裡有一個奇妙的岩洞,當地人稱之為「風洞」。風洞洞口約1平方米見方,洞內不斷噴出的氣流與外界空氣相遇,凝結成白霧常年在洞口繚繞,並延至很遠。遠遠望去,公路似突然中斷,令許多第一次來此地的人望而卻步。更為有趣的是,如果人站在洞口,渾身上下感覺截然不同,在盛夏時節,上身熱風烤人,揮汗如雨,而下半身卻涼風颼颼,暑意頓消;隆冬時節,上面風雪交加,冰寒刺骨,下面則暖氣融融,春意濃濃。
印度尼西亞比路島上有一個能健身治病的洞穴,關節疼痛或神經衰弱者只要在這里居住上十天半月的,疾病便不治自愈。
秘魯普諾省貝利斯塔村,有一個會奏樂唱歌的洞穴。清晨,在洞穴內發生陣陣悅耳動聽的風琴聲;中午,洞內敲鑼打鼓,熱鬧異常;傍晚,笛聲悠揚,時高時低。如果陰雨連綿,洞穴就會「表演」女聲獨唱,聲音動聽悅耳。每天都有不少遊人來這里欣賞奇妙的洞穴音樂。
奇風洞位於我國雲南省昆明石林西北5000米處。在北大村與水塘鋪交界點,馬鞍山東側的一片石林奇峰間在石峰下的莊稼地里,有一直徑一米寬的小洞。這個毫不起眼的小洞,就是奇風洞。奇風洞因會像人一樣呼吸而引人注目,故也稱為「會呼吸的洞」。每年雨季,大地吸收了大量的雨水,乾涸的小河再次響起淙淙的流水聲時,奇風洞也開始吹風吸風,發出「呼——撲」、「呼——撲」的喘息聲,像一頭疲倦的老牛在喘粗氣。要是有人故意用泥巴封住洞口,它也毫不費力地把泥巴吹開,照樣自由自在地呼吸。
奇風洞
㈢ 大型風洞技術為什麼只有少數國家能夠掌握
風洞是一個體系,為了能夠拿到足夠完整的的實驗數據,必須擁有一個較為完整的風洞體系,換句話說就是要有各種類型的風洞,說白了一個國家只建設幾個或者單一種類的大型風洞,根本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此外,大型風洞的運營也是一筆非常大的開銷,需要長年累月的風洞試驗來大量的積累數據,這些數據是試驗的「寶物」,是以後分析、模擬、對比的參照物,但是大量的試驗工作很可能90%以上都是白做的,真正有用的數據可能不到10%,這運營成本可想而知。風洞裡面的易損件(耗材),例如上圖這個壓力感測器,一方面要求其極其靈敏,以方便捕捉高頻信號,另一方便有要求這個感測器盡量的小,降低對風洞流場的干擾,就上圖這個幾毫米的小感測器,一根就得幾萬,一次風洞試驗的模型上就要裝幾十個這樣的感測器。而這個小東西,很可能一個激波過來,就壞一片,壞了還不能修只能更換,這樣的耗材足以說明風洞設備的「貴」了吧。
風洞用起來真的貴,單說超音速風洞,單裡面的壓氣機運行一小時,就得萬把塊的電費;風洞配的噴管,一般一種尺寸的噴管只能產生特定速度的氣流,而試驗需要不同速度的氣流,所以一個風洞需要配多根噴管,例如6倍音速的噴管、6.5倍音速的噴管、7倍音速的噴管等等,一根噴管造價就幾百萬,且特別的嬌貴,可能一個硬幣大小的雜物就會損壞噴管。而風洞設施上的嬌貴設備又特別多,易損壞、難維護,一個調壓閥門壞了,修一修就好幾萬。
㈣ 國內唯一的高科技風洞訓練科研基地在哪裡( )
河北淶源縣七山滑雪度假區。
國家高山跳台滑雪訓練科研基地建成的水平風洞實驗室,是我國首個供跳台滑雪運動員使用的訓練專用實驗室。在這座高17米、長40米、寬21米,總建築面積僅1152平方米的空間內,涉及土建施工、水暖管道鋪設、機電安裝、鋼結構拼裝、設備調試等多專業交叉作業。空間不足,機械設備作業受限,幾乎每個環節都是「卡脖子」工程。
國家高山跳台滑雪訓練科研基地項目位於河北淶源縣七山滑雪度假區,是世界規劃最大的跳台滑雪場館群,並同步建設世界級別最高、國內唯一的高科技訓練風洞,規劃佔地面積51.8公頃,計劃分三期建設。
(4)印度最大風洞在哪裡擴展閱讀
世界首次將高鐵施工技術應用於跳台工程
該基地建造的初衷,是讓國家隊運動員提前熟悉位於張家口賽區的國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賽道,助力備戰北京冬奧會。為此,項目聘請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雪如意」設計負責人張利主持賽道設計,結合這里獨特的山體條件,最終讓「雪如意」的兩條賽道按照1:1的比例在此重現。
基地已建成的這兩條賽道,分別是大跳台(HS140)和標准跳台(HS106)賽道,無論長度、坡度、寬度,都與「雪如意」一致。甚至連賽道旁的裁判塔、賽道上的模擬草皮,都與「雪如意」相仿。
考資料來源:新華網-國內首個高山跳台滑雪訓練科研基地投入使用
㈤ 風洞群是什麼東西用來干嗎的
1. 風洞群就是某一地區有若干個風洞,就如同「機群」一樣。
風洞
風洞,簡單地說,就是根據運動的相對性原理,用以模擬各種飛行器在空中飛行的龐大試驗設備。風洞是我國航空航天飛行器的「搖籃」,所有的飛機、火箭、衛星、導彈、飛船都是被風洞「吹」上天空的。
陽春3月,記者走進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最大的立式風洞,領略風洞里獨特的風景。
置身人造「天空」
秦嶺之巔還殘雪點點,山腳之下已是桃花吐艷。汽車駛過一段蜿蜒的山路,眼前景象豁然開朗:翠綠的山林間,一座5層高的建築拔地而起。
「我們到了,這就是亞洲最大的立式風洞。」聽到陪同人員介紹,記者感到有些失望,因為眼前的景象與想像中完全不一樣。新建成的立式風洞不算高大,也不顯得很威武,甚至不如城市裡常見的摩天大樓。
從外表看,與普通房屋唯一不同的是,該建築身上「背」著一根粗大的鐵管。技術人員對記者介紹:「可不能小瞧這鐵傢伙,它是產生氣流的主要通道。」
其實,風洞普通的外表下有著神奇的「心臟」。步入其中,記者發現這片人造「天空」完全是用高科技的成果堆砌而成。
風洞建設是一個涉及多學科、跨專業的系統集成課題,囊括了包括氣動力學、材料學、聲學等20餘個專業領域。整個立式風洞從破土動工到首次通氣試驗僅用了2年半,創造了中國風洞建設史上的奇跡。
大廳里,螺旋上升的旋梯簇擁著兩節巨大的管道,好不壯觀!與其說它是試驗設備,不如說是風格前衛的建築藝術品。
一路參觀,記者發現該風洞「亮點」多多:實現了兩個攝像頭同時採集試驗圖像,計算機自動判讀處理;率先將世界最先進的中壓變頻調速技術用於風洞主傳動系統控制,電機轉速精度提高50%……
負責人介紹說,立式風洞是我國龐大風洞家族中最引人矚目的一顆新星,目前只有極少數發達國家擁有這種風洞。
感受「風」之神韻
風,來無影去無蹤,自由之極。可在基地科研人員的手中,無影無蹤無所不在的風被梳理成循規蹈矩、各種強度、各種「形狀」的氣流。
記者趕得巧,某飛行器模型自由尾旋改進試驗正在立式風洞進行。
何謂尾旋?它是指飛機在持續的失速狀態下,一面旋轉一面急劇下降的現象。在人們尚未徹底了解它之前,尾旋的後果只有一個:機毀人亡。資料顯示,1966年至1973年,美國因尾旋事故就損失了上百架F-4飛機。
控制中心裡,值班員輕啟電鈕,巨大的電機開始轉動。記者不由自主地用雙手捂住耳朵,以抵擋將要到來的「驚雷般的怒吼」。可沒想到,想像中的巨響沒有到來,只有空氣穿流的淺唱低吟。30米/秒、50米/秒……風速已到極至,記者站在隔音良好的試驗段旁,卻沒有領略到「大風起兮」的意境。
你知道50米/秒風速是什麼概念?勝過颶風!值班員告訴記者,如果把人放在試驗段中,可以讓你體驗被風吹起、乘風飛翔的感覺。
我國首座立式風洞已形成強大的試驗能力。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型風洞除可完成現有水平式風洞中的大多數常規試驗項目,還能完成飛機尾旋性能評估、返回式衛星及載人飛船回收過程中空氣動力穩定性測試等。
資料鏈接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個風洞是英國人於1871年建成的。美國的萊特兄弟於1901年建造了風速12米/秒的風洞,從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風洞的大量出現是在20世紀中葉。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擁有低速、高速、超高速以及激波、電弧等風洞。
群山連綿,植被茂密。從外表看,很難想像山裡有洞,洞里卧虎藏龍。這些人工開鑿的巨大山洞綿延數公里,橫貫幾座山,構成了目前中國也是亞洲最大的風洞群,包括低速風洞群、高速風洞群和超高速風洞群,分別應用於不同的研究試驗范圍。
2.4米×2.4米的大型風洞,是亞洲最大的跨聲速風洞。走進這個世界級的大風洞,只見一枚國產新型導彈模型正在接受嚴格的氣動試驗。站在現代化的測試大廳,聆聽著滾滾風雷的咆哮,看著試驗數據在大屏幕上不斷跳動,記者的血液一下子沸騰起來。
風洞試驗,簡單講就是依據運動的相對性原理,將飛行器的模型或實物固定在地面人工環境中,人為製造氣流流過,以此模擬空中的各種復雜飛行狀態,獲取試驗數據。這是現代飛機、導彈、火箭等武器研製、定型的「必由之路」。
在高速風洞研究所的陳列室里,一排排「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各種新型作戰飛機,各種戰略、戰術導彈的模型,看得人眼花繚亂。研究所負責人告訴記者,空氣動力學是航空、航天工業的基礎學科。風洞試驗作為它的主要研究手段,其水平高低與一個國家的尖端科技、尤其是國防軍事實力的強弱緊密相關。
因此,世界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發展空氣動力試驗研究機構。據了解,德國在1907年就成立了「哥廷根空氣動力試驗院」,並在此後不惜巨資修建了一批低速、高速、超高速和特種風洞,在世界上率先研製出噴氣式飛機、彈道導彈;美國於1915年就成立了國家空氣動力研究機構。
新中國從零開始發展航空航天事業時,風洞成為制約技術發展的「瓶頸」。當發達國家擁有了高性能的飛機、導彈時,中國自己研製的飛機、設計的導彈只有花大量外匯,拿到別國的風洞去做試驗,還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而今天,任何先進的導彈、飛機,都可以在中國自己的風洞里拿到出廠的「通行證」。僅去年,中心的高速風洞研究所就先後試驗解決了數百個技術問題,吹風試驗5次打破歷史最高紀錄。
風洞人告訴記者,這些先進裝備都是從這里的風洞「吹」出去的。他們說,那還只是「當年勇」,此刻我們所在的2.4米×2.4米風洞,是1997年12月首次通氣試驗宣告建成的。在這座大型風洞里,任何導彈、戰機的模擬狀態都更加接近實際飛行,可獲得更為准確的試驗數據。目前,我軍的新型導彈、戰機,都將首先從這里起飛,去精確命中目標、去自由翱翔藍天。
太空飛船首先在這里遨遊「蒼穹」
大大小小的「神舟」飛船返回艙模型在記者面前擺了一大片,數一數,足足有100多個。那邊還放著今年5月剛剛發射升空的「海洋」一號和「風雲」一號衛星模型。
這是在中心的超高速風洞研究所。在寬敞明亮的試驗大廳里,該所負責人告訴記者,航天技術是大國地位和國防實力的展示,而所有的航天飛行器,包括「 神舟」飛船及其逃逸塔、返回艙等,都先要在風洞里「遨遊太空」。尤其是飛船返回艙,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要穿越大氣層,受到摩擦產生的高溫及風、雨、雷、電影響,因而不僅其外型設計要經過「吹風」,其防熱材料的選擇也需經過多次風洞試驗。
記者看到,經過加工製作的「神舟」返回艙模型,被科研人員送進電弧風洞,進行「熱環境燒蝕」模擬試驗。洞內高達幾千攝氏度的高溫氣流,將模型外殼的防熱材料燒成了明顯的「蜂窩」狀。技術人員介紹說,返回艙外殼的防熱材料不僅要耐高溫,而且對其燒蝕後的形狀、均勻度等都有苛刻的要求。為選擇最佳材料,這里已反復進行了上千次的試驗。
矗立在另一邊的激波風洞和1.2米×1.2米風洞,也是完成飛船返回艙試驗的 「功勛風洞」。激波風洞是國內最大的、可在短時間運行的脈沖型超高速氣動力、氣動熱試驗設備,能模擬6~16倍音速的高速飛行器飛行環境,為飛行器在太空中飛行的空氣動力特性研究提供准確數據。在1.2米×1.2米風洞中,「神舟」飛船、返回艙、逃逸塔等大量模型經歷了數千次的氣動試驗、獲取了數萬個技術參數。通過反復提取試驗數據、多次修改設計方案,才迎來中華「神舟」飛天的輝煌一刻。
4月1日,記者曾在「神舟」飛船著陸場目擊「神舟」三號返回艙著陸,親眼看到懸掛返回艙的90多根傘繩依次排列,沒有一點纏繞。現場的專家稱,不僅返回艙外殼材料的燒蝕達到最佳狀態,著陸姿態也達到了最佳狀態,說明飛船的空氣動力試驗達到了很高水平。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從這洞中飛出的「神舟」四號、「神舟」五號… …也將在茫茫太空寫下神奇的篇章。
躋身國民經濟主戰場
漫步大大小小的風洞群,記者的目光被一座8米×6米、長達237米的龐然大物所吸引———這就是亞洲尺寸最大的低速風洞。這條盤踞在大山溝里的「巨龍」 ,曾榮登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金榜。我國的東方明珠電視塔、西安仿古塔、成都萬人體育館等著名高層建築,就是從這里獲得「准生證」的。
低速風洞研究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利用空氣動力學研究手段,對高層建築、復雜外形建築及橋梁等的風載風振現象進行風洞模擬試驗,可以為抗風、抗振設計提供可靠的依據。
據說,對建築物的第一次「風動」警告來自30多年前的美國。1971年,由美國著名橋梁專家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斜拉索橋在強台風中扭曲折斷。
1979年,中心承接了對紅水河鐵路橋模型的風洞試驗,揭開了我國民用建築抗風研究第一頁,風洞的應用范圍自此由單一的軍工產品,拓展到廣闊的國民經濟主戰場。
在這里的試驗大廳里,擺放著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北京新首都機場候機樓、廈門海滄大橋等許多精巧漂亮的建築模型。技術人員說,東方明珠塔在設計之初,就在低速風洞中進行了上千次模型吹風試驗,並修改了設計。1994年8月,一場強台風襲擊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許多高層建築在風中倒塌,而東方明珠塔卻安然無恙。北京新首都機場樓經風洞試驗後發現,大樓一側出現負壓,修改設計後才破土動工。廈門海滄大橋是廈門市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一座橋,中心對該橋的模型進行了全面氣動試驗,對設計提出明確修改意見,確保深受台風災害之苦的廈門人民用上放心橋。
磁懸浮高速列車、新一代中型載貨汽車也是從這里啟程的。我國的解放牌和東風牌中型載貨汽車,造型曾幾十年不變,其氣動阻力系數比國外同類汽車要高出20%,燃料消耗要多出10%。「八五」期間,東風汽車技術中心與空氣動力研究中心合作攻關,經4年努力設計出了新車型,其氣動阻力和耗油量指數分別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亞洲雄風笑迎新挑戰
前些年,對於中國的空氣動力研究成就,曾鬧過一場頗具戲劇性的「國際誤會」———當國際上確認中國已擁有相當水平的空氣動力研究設施時,美國人一口咬定是蘇聯幫著乾的,而俄羅斯人則堅信是美國暗中幫的忙。若干年後,他們才不得不承認,這是中國人自力更生創造的奇跡。
20世紀60年代,一群來自北京、沈陽、哈爾濱的知識精英,來到這片深山溝,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如今,這里已建起亞洲最大的風洞群,擁有低速、高速和超高速等各類風洞,具備各種飛機、導彈、衛星、運載火箭及太空飛船等航空航天飛行器的空氣動力研究試驗能力。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家、法國宇航院院長奧里維爾博士來此參觀後感嘆:「我確信,這是一項能使中國走向巨大成功的世界性成就!」
然而,中國風洞人絲毫沒有自滿。在空氣動力中心的幾天里,記者發現所有 「風洞人」都在緊張忙碌著。科研一線的技術人員介紹說,隨著現代軍事科技的飛速發展,各種新式武器裝備迅速出台亮相,我們的風洞群已難以完全適應新裝備發展的需要。因此,一場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正在這里展開。
記者看到,某新型導彈在經過改進的風洞環境中,正進行新一輪的試驗。它要經過風、雨、雷、電、火、沙等各種條件下的嚴格考驗。
一座座風洞,一座座豐碑。近年來,空氣動力研究中心靠人才建洞,在建洞中育人,培養出一大批年輕的高素質人才。在這里,記者時時能感受到拼搏者的自豪、奉獻者的胸懷和開拓者的蓬勃朝氣。
在世界航空航天領域,中國「風洞人」將闖出一片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6724781.html?si=3
㈥ 風洞是烏龍山洞穴中最為奇特的洞窟,它到底有何奇特之處
“龍山二千二百洞,洞洞奇瑰不可知。”這說的便就是烏龍山。 烏龍山大峽谷景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地處湘、鄂、渝三省交界之地,被稱為“十里畫廊”。峽谷兩岸,星羅棋布的兩百多個溶洞,像仙境,似迷宮,蔚為天下奇觀,堪稱“世界溶洞博物館”。而其中的一處“風洞”,被稱為最奇特的洞窟。
“藏天地之靈,納山川之秀”。烏龍山大峽谷河畔兩側修竹蒼翠,形成翠綠色的長廊,河水清澈透亮,像一條綠色鍛子串起無數明珠。峽谷中水與山親吻,形成靈動的水韻與雄渾的山巒,構成一幅濃綠、綿延的山水長卷,漫步其間,別有一番情境。“民各甘其實,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而風洞的奇特之處,也為這里平添一絲神秘色彩。
㈦ 什麼是風洞娛樂風洞還是風洞嗎
風洞
風洞,簡單地說,就是根據運動的相對性原理,用以模擬各種飛行器在空中飛行的龐大試驗設備。風洞是我國航空航天飛行器的「搖籃」,所有的飛機、火箭、衛星、導彈、飛船都是被風洞「吹」上天空的。
陽春3月,記者走進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最大的立式風洞,領略風洞里獨特的風景。
置身人造「天空」
秦嶺之巔還殘雪點點,山腳之下已是桃花吐艷。汽車駛過一段蜿蜒的山路,眼前景象豁然開朗:翠綠的山林間,一座5層高的建築拔地而起。
「我們到了,這就是亞洲最大的立式風洞。」聽到陪同人員介紹,記者感到有些失望,因為眼前的景象與想像中完全不一樣。新建成的立式風洞不算高大,也不顯得很威武,甚至不如城市裡常見的摩天大樓。
從外表看,與普通房屋唯一不同的是,該建築身上「背」著一根粗大的鐵管。技術人員對記者介紹:「可不能小瞧這鐵傢伙,它是產生氣流的主要通道。」
其實,風洞普通的外表下有著神奇的「心臟」。步入其中,記者發現這片人造「天空」完全是用高科技的成果堆砌而成。
風洞建設是一個涉及多學科、跨專業的系統集成課題,囊括了包括氣動力學、材料學、聲學等20餘個專業領域。整個立式風洞從破土動工到首次通氣試驗僅用了2年半,創造了中國風洞建設史上的奇跡。
大廳里,螺旋上升的旋梯簇擁著兩節巨大的管道,好不壯觀!與其說它是試驗設備,不如說是風格前衛的建築藝術品。
一路參觀,記者發現該風洞「亮點」多多:實現了兩個攝像頭同時採集試驗圖像,計算機自動判讀處理;率先將世界最先進的中壓變頻調速技術用於風洞主傳動系統控制,電機轉速精度提高50%……
負責人介紹說,立式風洞是我國龐大風洞家族中最引人矚目的一顆新星,目前只有極少數發達國家擁有這種風洞。
感受「風」之神韻
風,來無影去無蹤,自由之極。可在基地科研人員的手中,無影無蹤無所不在的風被梳理成循規蹈矩、各種強度、各種「形狀」的氣流。
記者趕得巧,某飛行器模型自由尾旋改進試驗正在立式風洞進行。
何謂尾旋?它是指飛機在持續的失速狀態下,一面旋轉一面急劇下降的現象。在人們尚未徹底了解它之前,尾旋的後果只有一個:機毀人亡。資料顯示,1966年至1973年,美國因尾旋事故就損失了上百架F-4飛機。
控制中心裡,值班員輕啟電鈕,巨大的電機開始轉動。記者不由自主地用雙手捂住耳朵,以抵擋將要到來的「驚雷般的怒吼」。可沒想到,想像中的巨響沒有到來,只有空氣穿流的淺唱低吟。30米/秒、50米/秒……風速已到極至,記者站在隔音良好的試驗段旁,卻沒有領略到「大風起兮」的意境。
你知道50米/秒風速是什麼概念?勝過颶風!值班員告訴記者,如果把人放在試驗段中,可以讓你體驗被風吹起、乘風飛翔的感覺。
我國首座立式風洞已形成強大的試驗能力。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型風洞除可完成現有水平式風洞中的大多數常規試驗項目,還能完成飛機尾旋性能評估、返回式衛星及載人飛船回收過程中空氣動力穩定性測試等。
資料鏈接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個風洞是英國人於1871年建成的。美國的萊特兄弟於1901年建造了風速12米/秒的風洞,從而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飛機。風洞的大量出現是在20世紀中葉。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擁有低速、高速、超高速以及激波、電弧等風洞。
群山連綿,植被茂密。從外表看,很難想像山裡有洞,洞里卧虎藏龍。這些人工開鑿的巨大山洞綿延數公里,橫貫幾座山,構成了目前中國也是亞洲最大的風洞群,包括低速風洞群、高速風洞群和超高速風洞群,分別應用於不同的研究試驗范圍。
2.4米×2.4米的大型風洞,是亞洲最大的跨聲速風洞。走進這個世界級的大風洞,只見一枚國產新型導彈模型正在接受嚴格的氣動試驗。站在現代化的測試大廳,聆聽著滾滾風雷的咆哮,看著試驗數據在大屏幕上不斷跳動,記者的血液一下子沸騰起來。
風洞試驗,簡單講就是依據運動的相對性原理,將飛行器的模型或實物固定在地面人工環境中,人為製造氣流流過,以此模擬空中的各種復雜飛行狀態,獲取試驗數據。這是現代飛機、導彈、火箭等武器研製、定型的「必由之路」。
在高速風洞研究所的陳列室里,一排排「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各種新型作戰飛機,各種戰略、戰術導彈的模型,看得人眼花繚亂。研究所負責人告訴記者,空氣動力學是航空、航天工業的基礎學科。風洞試驗作為它的主要研究手段,其水平高低與一個國家的尖端科技、尤其是國防軍事實力的強弱緊密相關。
因此,世界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發展空氣動力試驗研究機構。據了解,德國在1907年就成立了「哥廷根空氣動力試驗院」,並在此後不惜巨資修建了一批低速、高速、超高速和特種風洞,在世界上率先研製出噴氣式飛機、彈道導彈;美國於1915年就成立了國家空氣動力研究機構。
新中國從零開始發展航空航天事業時,風洞成為制約技術發展的「瓶頸」。當發達國家擁有了高性能的飛機、導彈時,中國自己研製的飛機、設計的導彈只有花大量外匯,拿到別國的風洞去做試驗,還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而今天,任何先進的導彈、飛機,都可以在中國自己的風洞里拿到出廠的「通行證」。僅去年,中心的高速風洞研究所就先後試驗解決了數百個技術問題,吹風試驗5次打破歷史最高紀錄。
風洞人告訴記者,這些先進裝備都是從這里的風洞「吹」出去的。他們說,那還只是「當年勇」,此刻我們所在的2.4米×2.4米風洞,是1997年12月首次通氣試驗宣告建成的。在這座大型風洞里,任何導彈、戰機的模擬狀態都更加接近實際飛行,可獲得更為准確的試驗數據。目前,我軍的新型導彈、戰機,都將首先從這里起飛,去精確命中目標、去自由翱翔藍天。
太空飛船首先在這里遨遊「蒼穹」
大大小小的「神舟」飛船返回艙模型在記者面前擺了一大片,數一數,足足有100多個。那邊還放著今年5月剛剛發射升空的「海洋」一號和「風雲」一號衛星模型。
這是在中心的超高速風洞研究所。在寬敞明亮的試驗大廳里,該所負責人告訴記者,航天技術是大國地位和國防實力的展示,而所有的航天飛行器,包括「 神舟」飛船及其逃逸塔、返回艙等,都先要在風洞里「遨遊太空」。尤其是飛船返回艙,在返回地球的過程中要穿越大氣層,受到摩擦產生的高溫及風、雨、雷、電影響,因而不僅其外型設計要經過「吹風」,其防熱材料的選擇也需經過多次風洞試驗。
記者看到,經過加工製作的「神舟」返回艙模型,被科研人員送進電弧風洞,進行「熱環境燒蝕」模擬試驗。洞內高達幾千攝氏度的高溫氣流,將模型外殼的防熱材料燒成了明顯的「蜂窩」狀。技術人員介紹說,返回艙外殼的防熱材料不僅要耐高溫,而且對其燒蝕後的形狀、均勻度等都有苛刻的要求。為選擇最佳材料,這里已反復進行了上千次的試驗。
矗立在另一邊的激波風洞和1.2米×1.2米風洞,也是完成飛船返回艙試驗的 「功勛風洞」。激波風洞是國內最大的、可在短時間運行的脈沖型超高速氣動力、氣動熱試驗設備,能模擬6~16倍音速的高速飛行器飛行環境,為飛行器在太空中飛行的空氣動力特性研究提供准確數據。在1.2米×1.2米風洞中,「神舟」飛船、返回艙、逃逸塔等大量模型經歷了數千次的氣動試驗、獲取了數萬個技術參數。通過反復提取試驗數據、多次修改設計方案,才迎來中華「神舟」飛天的輝煌一刻。
4月1日,記者曾在「神舟」飛船著陸場目擊「神舟」三號返回艙著陸,親眼看到懸掛返回艙的90多根傘繩依次排列,沒有一點纏繞。現場的專家稱,不僅返回艙外殼材料的燒蝕達到最佳狀態,著陸姿態也達到了最佳狀態,說明飛船的空氣動力試驗達到了很高水平。
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從這洞中飛出的「神舟」四號、「神舟」五號… …也將在茫茫太空寫下神奇的篇章。
躋身國民經濟主戰場
漫步大大小小的風洞群,記者的目光被一座8米×6米、長達237米的龐然大物所吸引———這就是亞洲尺寸最大的低速風洞。這條盤踞在大山溝里的「巨龍」 ,曾榮登國家科技進步獎的金榜。我國的東方明珠電視塔、西安仿古塔、成都萬人體育館等著名高層建築,就是從這里獲得「准生證」的。
低速風洞研究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利用空氣動力學研究手段,對高層建築、復雜外形建築及橋梁等的風載風振現象進行風洞模擬試驗,可以為抗風、抗振設計提供可靠的依據。
據說,對建築物的第一次「風動」警告來自30多年前的美國。1971年,由美國著名橋梁專家設計建造的第一座斜拉索橋在強台風中扭曲折斷。
1979年,中心承接了對紅水河鐵路橋模型的風洞試驗,揭開了我國民用建築抗風研究第一頁,風洞的應用范圍自此由單一的軍工產品,拓展到廣闊的國民經濟主戰場。
在這里的試驗大廳里,擺放著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北京新首都機場候機樓、廈門海滄大橋等許多精巧漂亮的建築模型。技術人員說,東方明珠塔在設計之初,就在低速風洞中進行了上千次模型吹風試驗,並修改了設計。1994年8月,一場強台風襲擊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許多高層建築在風中倒塌,而東方明珠塔卻安然無恙。北京新首都機場樓經風洞試驗後發現,大樓一側出現負壓,修改設計後才破土動工。廈門海滄大橋是廈門市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一座橋,中心對該橋的模型進行了全面氣動試驗,對設計提出明確修改意見,確保深受台風災害之苦的廈門人民用上放心橋。
磁懸浮高速列車、新一代中型載貨汽車也是從這里啟程的。我國的解放牌和東風牌中型載貨汽車,造型曾幾十年不變,其氣動阻力系數比國外同類汽車要高出20%,燃料消耗要多出10%。「八五」期間,東風汽車技術中心與空氣動力研究中心合作攻關,經4年努力設計出了新車型,其氣動阻力和耗油量指數分別接近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亞洲雄風笑迎新挑戰
前些年,對於中國的空氣動力研究成就,曾鬧過一場頗具戲劇性的「國際誤會」———當國際上確認中國已擁有相當水平的空氣動力研究設施時,美國人一口咬定是蘇聯幫著乾的,而俄羅斯人則堅信是美國暗中幫的忙。若干年後,他們才不得不承認,這是中國人自力更生創造的奇跡。
20世紀60年代,一群來自北京、沈陽、哈爾濱的知識精英,來到這片深山溝,開始了艱苦的創業。如今,這里已建起亞洲最大的風洞群,擁有低速、高速和超高速等各類風洞,具備各種飛機、導彈、衛星、運載火箭及太空飛船等航空航天飛行器的空氣動力研究試驗能力。世界著名空氣動力學家、法國宇航院院長奧里維爾博士來此參觀後感嘆:「我確信,這是一項能使中國走向巨大成功的世界性成就!」
然而,中國風洞人絲毫沒有自滿。在空氣動力中心的幾天里,記者發現所有 「風洞人」都在緊張忙碌著。科研一線的技術人員介紹說,隨著現代軍事科技的飛速發展,各種新式武器裝備迅速出台亮相,我們的風洞群已難以完全適應新裝備發展的需要。因此,一場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正在這里展開。
記者看到,某新型導彈在經過改進的風洞環境中,正進行新一輪的試驗。它要經過風、雨、雷、電、火、沙等各種條件下的嚴格考驗。
一座座風洞,一座座豐碑。近年來,空氣動力研究中心靠人才建洞,在建洞中育人,培養出一大批年輕的高素質人才。在這里,記者時時能感受到拼搏者的自豪、奉獻者的胸懷和開拓者的蓬勃朝氣。
在世界航空航天領域,中國「風洞人」將闖出一片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㈧ 1、印度最大的港口是什麼 2、最大的城市是什麼
印度最大的港口是孟買。最大的城市是加爾各答。
加爾各答(孟加拉語:কলকাতা,英語:Kolkata / 舊名:Calcutta)是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它位於印度東部恆河三角洲地區,胡格利河(恆河一條支流)的東岸。屬印度第三大城市(僅次於孟買和新德里)。
孟買是印度最大的城市,面積僅為603平方公里,卻生活著超過人口2100多萬人,是一座有名的旅遊、港口、金融城市,也是印度的交通科技中心。孟買的確發展的很快,不管是城市建設,還是公共衛生,儼然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的樣子
但同時孟買的貧民窟也非常多,居住在貧民窟的人群,占孟買總人口七成以上,貧富差距非常明顯。
(8)印度最大風洞在哪裡擴展閱讀:
孟買雖然整個城市的GDP已經達到了240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為16080億元,和國內的蘇州經濟總量差不多,但相比城市建設、道路交通以及市政規劃上,可以說孟買還不如國內一些發達的小縣城。
孟買的城鐵車廂是開放式的,沒有門,很多人半邊身子掛在門外。孟買的鐵路系統從南部的爪尖部位一直延伸到北部的爪根,貫穿孟買城和周邊幾個半島。這個鐵路,分為國家鐵路和城鐵兩部分。國家鐵路就是我們觀念上的火車,從一個城市開到另一個城市。
加爾各答是個多民族的城市,其中孟加拉人構成加爾各答人口的大多數。加爾各答市從出現和繁榮直到今天,只有200—300年的歷史。
㈨ 印度最奇特的建築,開953扇窗戶,這么多的窗戶都是用來幹啥的
其實這座宮殿以前是供王妃和宮女們居住的。平時這些王菲還有宮女們是不允許外出的,所以建造車也就留了那麼多的稱呼,方便王妃與宮女們觀看外邊,而且當時也是出於好看的原因,讓這棟樓看起來更加的漂亮,所以留了很多的窗戶,當太陽照進來的時候五顏六色的窗戶就會折射出五顏六色的光。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獨特的設計,完美的展現了設計者的智慧。
他被人們稱之為風之宮殿,但是似乎把它定義為一道牆更加合適,遠遠望去它就像一道牆一樣隔在中間。而當人們進到裡面的時候就不得不感到。當時的建造社是多麼的聰明,當風吹進宮殿的時候就像一道道悅耳的音樂。刺激著人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