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的三大王國是哪個

印度的三大王國是哪個

發布時間:2022-02-01 07:40:51

① 請問Gupta是印度的什麼王國呀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約320~540)。 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區。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
公元4世紀初北印度小國林立,摩揭陀國王旃陀羅·笈多一笈多王朝世(約320~330在位)據華氏城為首都,建立笈多王朝。
沙摩陀羅·笈多(海護王,約330~380在位)採取武力征服政策,統一了北印度。此外,海陸並進南下征服奧里薩、德干東部,直抵帕拉瓦王國首都建志。
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380~415在位 )征服烏闍衍那的塞種州長國,奪取馬爾瓦、卡提阿瓦和信德。除西旁遮普和克什米爾外,北印度盡入笈多王朝版圖,笈多王朝至此達到鼎盛時期。
鳩摩羅·笈多一世(415~455在位)時代,笈多王朝尚能保持北印度安定局面。塞建陀·笈多在位期間(455~467 ),嚈噠人首次南侵笈多,他調集兵力擊退敵人,保衛印度免於滅亡。但佛陀·笈多以後(約500)發生經濟危機,各地封臣叛離中央,國家陷於分裂。嚈噠王托拉馬納和米西拉庫拉卷土重來,吞並笈多王朝大部分領土,嚴重破壞北印度政治經濟文化,促使其瓦解為許多封建小國,北印度再度處於政治分裂局面。然後滅亡、
佛教盛行折疊編輯本段
笈多王朝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笈多王朝時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興起。信仰毗濕奴、濕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廣泛流行。笈多諸王雖都信奉印度教,但為緩和民族及教派之間的矛盾,採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發展。大乘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成為印度中世紀前期的宗教和學術文化中心。笈多時期農業生產有了相當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表現在煉鐵、棉紡織業和造船上。對外貿易比較活躍。另外,在梵文文學、繪畫、雕刻、建築藝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
建立折疊編輯本段
公元三世紀以後,貴霜帝國逐漸衰落,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和北部地區分裂成許多小國。這些小國一部分被笈多王朝統一,另一部分則被北方的嚈噠人(白匈奴人)所滅。當時恆河上游地區一個小國君主室利笈多(Śri-Gupta)家族逐漸強盛,制服附近小國並自稱「摩訶羅闍」(Mahārāja),意為眾王之王。
發展折疊編輯本段
室利笈多之孫,旃陀羅笈多一世時,勢力更盛,約在308年,旃陀羅笈多娶當地著名部族離車公主鳩摩羅提毗為妻,離車族統治華氏城及附近地區,旃陀羅笈多因婚姻關系繼承了華氏城,令笈多家族實力大增。320年,旃陀羅笈多一世建立笈多王朝,定都吠舍離(今巴塞爾城)。
強盛折疊編輯本段
五世紀初月護二世超日王在位時,是笈多王朝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時期,不過,這種繁榮,僅延續了二十年左右,此後,國勢便處於守成的局面。
旃陀羅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在位十六年(320-335年),為新興王國奠定牢固基礎,使附近一些小君主國逐漸臣服,以致今比哈爾邦的大部分、北方邦、孟加拉邦都處於王朝之統治下。
旃陀羅笈多一世之子沙摩陀羅笈多(Samudragupta)(335-380年)開始大規模向外擴張,征服恆河上游地區及印度河流域東部地區,然後回師東進,征服恆河下游及三角洲,最後揮師南下,進抵奧里薩及德干高原東部,甚至南印大國帕拉瓦王國也臣服於笈多王朝並納貢,勢力直抵蘇門答臘及爪哇。沙摩陀羅笈多文武全才,被稱為「卡維羅闍」,即詩人國王。
極盛折疊編輯本段
沙摩陀羅笈多之子旃陀羅笈多二世(Candragupta II)(380-413年),笈多王朝達到極盛期,他被稱為「毗克羅摩阿迭多」,即「超日王」(Vikramāditya),納伽人(貴霜人後裔)勢力被征服。在西方面對三大勢力,分別是西北印度河流域以東地區的馬拉瓦人及卡提阿瓦人,他們臣服於笈多王朝。西部沿海地區古吉拉特的塞種人,與笈多王朝敵對。西南部德乾地區的伐迦陀迦王國,超日王以自己的公主普拉巴瓦蒂笈多下嫁其國王樓陀羅西那二世,兩國同盟。超日王在西方主要與南北修好,集中攻打塞種人的國家。388年起,超日王先後征服馬爾瓦、古吉拉特及卡提阿瓦,領土擴至阿拉伯沿岸,控制北印度東西海岸的城市及港口。另把首都遷至華氏城(今巴特那),並在馬爾瓦建立行宮。
衰落折疊編輯本段
超日王之子鳩摩羅笈多一世(Kumāragupta I)(415-455年)在位期間,國內矛盾激發,那馬達河流域的普士亞密多羅人叛亂,國王派太子塞建陀笈多(Skandagupta)率軍鎮壓,幾乎被敗。
戰爭間,鳩摩羅笈多一世逝世,塞建陀笈多(455-467年)繼位並成功鎮壓叛亂。未幾,嚈噠人來襲,由西北印侵入,塞建陀笈多再率兵擊退敵人。開頭還能抵抗一陣,後來就無法抵禦,國勢日頹,民窮財盡,以致不得不藉改革貨幣來維持現狀。
塞建陀笈多死後,內部分化及外族入侵更盛,當時嚈噠人滅了印度河上游殘余的貴霜勢力,嚈噠國王頭羅曼成以犍陀羅為據點大舉入侵印度,笈多的地方統治者反與嚈噠人結盟,嚈喡人在500年前後進占朱木拿河及恆河流域。喪失西印,宣告笈多王朝的實際終結。最後,僅在摩揭陀、阿逾陀一帶,保持殘局,是為後笈多王朝。
517年,頭羅曼成出征回朝中死去,其子摩醯邏矩羅(即密希拉古拉,517-542年)繼位,再侵印度,531年抵瓜廖爾城,在那裡建太陽神廟,並立石歌功頌德,但不久被馬爾瓦的耶輸陀曼擊敗,退至印度河以西地區。
摩醯邏矩羅死後,嚈噠人對印度的統治瓦解,567年,薩珊波斯與突厥人夾擊下更滅了嚈噠國。
嚈噠國的入侵對印度經濟政治造成嚴重破壞,笈多王朝的地方長官自我稱王,印度又再次分成諸多小國。
政治折疊編輯本段
笈多王朝時期的印度社會組織仍以農村公社為主,而長期建立的奴隸制度正走到盡頭並被封建制度取代。在公元最初幾世紀的《政事論》中已提及不要把自由民變為奴隸的要求,並制定釋放奴隸的條件,包括能夠交回贖金的奴隸應被釋放,以出租地他人耕種徵收一部分收成取代奴隸制度。
中國赴印度求法的高僧法顯在《佛國記》中透露印度封建系統,指明國王、長者及居士皆擁有大量土地,而他們又把土地及動產捐予寺院僧侶,這種行為為合法手續,從而產生宗教地主。值得注意的是,法顯提到依附土地上的民戶皆隨土地轉移,這有別於一般奴隸,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具有封建因素。另有自由農民,他們耕種王地,繳納租稅,欲去便去,欲往便往,與隨土地轉移的民戶形成對比。
在政治制度方面,笈多王朝實行中央集權制,最高統治者是大王,皇親貴族及婆羅門高僧做重臣及王室顧問。全國分若干省,省下設縣,省總督多由大王任命王子或其他親屬出任,縣級地方官由總督任命及管轄,協助國王進行統治顧問大臣及各級官吏,都從國王處領薪。
封建化折疊編輯本段
笈多王朝(320~500)是封建制的完成時期。笈多王朝時期國王賜給官吏、貴族、寺院的封地逐漸演變為世襲的私有領地,封建采邑制度至此形成。封地領有者往往將君主封賜的領地再分封賞賜給自己的臣屬。封地的層層再分封形成等級制的附庸臣屬關系。
在封建化的過程中,印度的種姓制度也發生變化。原屬吠舍下層的村社自由農民地位下降,與首陀羅日益接近。他們與首陀羅和不可接觸者是封建依附農民的主要來源。社會制度從種姓制逐漸分化,形成為類似中國的門閥制。即在原來的種姓中,依據職業的不同,又分出許多姓階來,並且是世襲的,所謂『工之子恆為工,商之子恆為商』。每一姓階之間,不得互通婚媾,從而使姓階制度更為鞏固。而且姓階愈分愈多,數以千計,這就使得農村公社的殘余,長期不能改變。因為每一公社都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附屬有一整套手工業行業。這一制度,即使到了後來變化也是不大的。
以上的變化,對當時的文化,如宗教、哲學等等,都發生了一定的影響,
經濟折疊編輯本段
超日王重視水利灌溉,特別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促使北印度農業發展,推動鐵農具使用,穀物種植包括大麥、小麥、水稻、黍米、豆類、芝麻等。經濟作物包括棉花、大麻、甘蔗、亞麻、生薑,另有蔬果培植,家畜業包括黃牛、水牛、駱駝、驢、綿羊及山羊,並且把著名的棉花種植引入其他鄰近國家。
笈多王朝的手工業同樣發達,包括棉織、絲織、毛織、武器製造、金屬製造、珠寶首飾、采礦冶金等、另造船業極盛,以產多槳帆船著名。貿易交換多為貴族之奢侈品,與亞歐非多國有來往。在印度發現大量羅馬、大夏(巴克特里亞)及薩珊波斯之貨幣。超日王主力向西發展,這與爭奪西方出海口及控制西北商路有直接關系。
印度處於歐亞大陸中間。東方以恆河口的耽摩粟底港(今西孟加拉的米德納普爾縣的塔姆盧克港)為出海口.與東南亞及東亞諸國貿易,並於印度支那及馬來群島建立商業殖民地。西方以古吉拉特港口出阿拉伯與東非及波斯灣諸國貿易。陸路以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出,北上中亞地區與絲綢之路連接,西通歐洲東至中國。輸出棉花、穀物、細布、掛氈、首飾、香料、靛藍、象牙等。輸入各國珍奇、絲綢、茶葉、白銅、瓷土、肉桂及黃蓮等。
文化折疊編輯本段
笈多王朝時印度教興起,大乘佛教盛行,然宗教可自由發展,大臣和將領就有信奉佛教及濕婆教。大乘佛教中心那爛陀寺由鳩摩羅笈多一世修建,其後成為笈多文化的學術中心。
笈多朝初期,信奉婆羅門教,對佛教並不重視。當時佛教對統治者的態度,像《涅盤經》中所表示的,只要求國王給予外護就可以了。從佛教立場來談政治的《王法正理論》,也只希望統治者常常與沙門婆羅門咨詢政事。這里用了『沙門婆羅門』字樣,沒有單獨提出佛教來,與龍樹作《寶行王正論》的情形已大不相同。那時龍樹完全站在佛教立場,要國王不親近崇奉外道,因為案達羅國王信仰佛教對龍樹十分尊重的緣故。現在的情況,笈多國王僅是對佛教不排斥而已,因此,說話的口氣就不能那麼硬了。但是,真諦譯的《婆藪盤豆傳》中說到世親很得正勤日王和新日王兩代的信仰(笈多王朝帝王除以笈多為名外,還以阿迭多──日為名),特別是新日王跟世親受過戒,正勤日王的妃子隨世親出了家,後來新日王和他母親又請世親常住於阿逾陀。
另外,玄奘到印度,按照傳聞記錄了那爛陀寺建造的歷史,說該寺建立的歷史很早,開始於笈多朝的帝日王(即塞建陀笈多王),後來覺護王、幼日王等歷代國王都有所擴建(覺護王時代已有資料可考,帝日是覺護的前一代,大概相當於塞建陀笈多,這是按世系次序推算而得,並無文獻可征)。
從真諦和玄奘所記述的事實看,笈多王朝到塞建陀王時,就開始改變了政策,對佛教已重視起來。這可能與其國勢日衰有關,塞建陀王開始還能抵禦外侮,並取得一次勝利,曾建婆羅門信仰的大廟慶祝,後來一蹶不振,不得不改變他的宗教政策,藉以振作人心。梵文詩人及劇作家迦梨陀娑更成為超日王王宮中的九寶之一,留傳有四部詩歌及三部劇作,《雲使》以戀人情書的形式描寫印度北部山水秀麗;《鳩摩羅出世》是關於濕婆及其妻兒的神話故事;劇作《沙恭達羅》是講述美麗善良少女沙恭達羅與國王豆扇陀的相愛及誤會分開的故事。另外,印度教的神聖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也是在這一時期編成。
建築方面以阿旃陀石窟及愛羅拉石窟為經典。前者位於今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藩加巴德縣之阿旃陀村附近,開鑿於瓦古爾納河谷的花崗岩壁上,共二十九個洞窟。於公元前一世紀至650年間建成,當中有四座佛殿及二十五座僧房,充分表現印度風格。室門依地勢建造,上有飛檐雕楣,下有石柱林立,有各類壁雕,多來自佛教傳說,然而卻洋溢生活氣息。愛羅拉石窟距奧藩加巴德十六公里,建於三世紀,完成予1300年,包括佛教、印度教及耆那教三種宗教廟宇,香火不斷。
另外在天文、數學、醫學、冶金方面有巨大成就,王朝後期的數學及天文學家亞利雅巴達算出圓周率至小數位後四個字,並認定地球自轉。1881年發現的笈多王朝手稿巴赫沙利包括了不定方程、不盡根迫近等的算術問題。超日王歷(紐克拉摩帝特亞歷)始於公元前57年是大多數印度教徒的歷法。
在超日王時期,中國高僧法顯游歷印度 ,著有《 佛國記》(原名《歷游天竺記傳》),有些印度僧人也在此時來到中國。
世系折疊編輯本段
旃陀羅笈多一世(Candragupta I),(320-335年;320年建立笈多王朝),室利笈多之孫
沙摩陀羅笈多 (Samudragupta),(335-380年),旃陀羅笈多一世之子
旃陀羅笈多二世(Candragupta I I),又名「超日王」(Vikramāditya),(380-413年),沙摩陀羅笈多之子
鳩摩羅笈多一世(Kumāragupta I),(415-455年),超日王之子
塞建陀笈多(Skandagupta),(455-467年),鳩摩羅笈多一世之子
那羅僧訶笈多,(467-473年)
佛陀笈多,(?年)
補盧笈多,(?年)
毗濕奴笈多,(540-550年)

② 印度-希臘王國的介紹

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 Kingdom)有時又稱希臘-印度王國。於公元前180年到公元10年間,建立在古印度西北部和北部的諸多希臘化國家,起源於希臘-巴克特里亞國王德米特里一世在公元前1世紀後期入侵印度西北部,之後巴克特里亞王國在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部分與王國在中亞內陸的本土發生分裂,建立許多鬆散的且不同王朝的小國,並統稱希臘—印度王國。疆域橫跨今日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各一部分,而像是旁遮普的呾叉始羅(Taxila)、今日的錫亞爾科特(Sagala)和查薩達(Pushkalavati)皆為當時的重要都市,印度—希臘王國歷任三十多位希臘化君主,並經常相互交戰。

③ 印度歷史哪個帝國強大

印度十六雄國時期(前600年前後)
印度十六雄國(Mahajanapadas)是十六個強盛的王國或共和國,其范圍涵蓋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其 印度十六雄國分布圖
實也有其他較小的國家,散布在這個范圍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國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菩遮(劍洴沙)。在許多印度邦國之中,位於今比哈爾邦的摩揭陀國逐漸居於優勢地位。印度可信的政治史開始於頻毗娑羅(瓶沙王)統治摩揭陀的時期。往世書和各教派的典籍證明了這位君主的存在,以及他積極的政治活動導致摩揭陀的實力大大增強。頻毗娑羅之子阿闍世(未生怨王)執行擴張政策,大概在北印度確立了某種盟主地位;他並且支持佛教的發展,使佛教在王舍城舉行第一次結集。大約從前4世紀開始,難陀王朝統治了摩揭陀;這個王朝的建立人摩訶坡德摩·難陀是一個比阿闍世還要強大得多的統治者,甚至德干高原的某些地區也服從他的王權。 波斯人與希臘人的入侵(前600年 到 前200年) 公元前6世紀末期,波斯國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區。這是有記載的印度雅利安人社會與其它發 印度十六雄國分布圖
達文明的第一次政治接觸。大流士一世將他的印度屬地建為一個省,並且可能是波斯帝國人口最多、最富裕的一個省。在大流士之後侵入印度的是古代歐洲最偉大的征服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波斯帝國的衰弱導致他可以長驅直入亞洲,其兵鋒所及最遠之處就是印度。亞歷山大對印度西北部地區的侵略在印度文獻中沒有留下任何記載,然而它可能對孔雀王朝的興起起了助推作用。
孔雀王朝(前322年 到 前185年)
亞歷山大撤出印度之後不久,被稱為月護王的旃陀羅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室。旃陀羅笈多建立起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王朝。他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亞洲最強有力的希臘統治者塞琉古一世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孔雀王朝終於在阿育王時期到達顛峰,這位偉大的君主完成了對南方羯陵伽的征服,這樣除了極南端的一些國家以外整個印度都在形式上統一於帝國政權之下了。阿育王大力支持佛教,廣泛進行傳教活動。但是,孔雀王朝的強盛在阿育王去世之後即告終止。摩揭陀的力量退縮回它本來居有的地區,印度恢復列國時代的那種分裂狀態。
是孔雀王朝。

④ 與塞留亞帝國同時期的印度著名王國有那些

1. 托勒密王朝:希臘語:Πτολεμαϊκὴ βασιλεία)(公元前305-公元前30年),或稱托勒密埃及。是在馬其頓君主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其將軍托勒密一世所開創的一個王朝,統治埃及和周圍地區。王國建立者托勒密一世在公元前305年自立為國王並宣稱自己是埃及法老。托勒密王朝統治埃及直到前30年埃及女王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埃及艷後)兵敗自殺為止,歷經275年。亞歷山大港是托勒密王國的首都,也是當時是希臘化世界的重要文明中心以及貿易樞紐。托勒密王朝的諸位君主都被埃及歷史上認為是法老。
2. 安提柯王朝:公元前306年~公元前301年、公元前294年~公元前288年、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74年、公元前272年~公元前168年),馬其頓王國的第三個奴隸制王朝。還統治過昔蘭尼王國(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49年),因為建立者的名字而得名,一共傳7個國王,統治124年。
亞歷山大死後,希臘各城邦及波斯各地,都乘機反抗。亞歷山大部將又互相廝殺,爭奪土地,帝國就立即進入繼業者戰爭中,最後分裂為三個比較鞏固的希臘化國家。
他的部將托勒密佔領埃及及敘利亞南部,建立了托勒密王朝;
塞琉古佔領了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北部和伊朗高原,建立了塞琉古帝國;
安提柯的後代占據馬其頓和希臘建立了安提柯王朝。
這三個國家是希臘時代後期最強大的國家。這些後期希臘化國家存在約有數百年,羅馬共和國於公元前168年滅亡安提柯王朝,前146年佔領馬其頓後,又向東發展,餘下的塞琉古帝國在前63年,托勒密帝國在前30年被羅馬征服。
大夏王國:約前245年,巴克特里亞省總督狄奧多圖斯宣布獨立並建立大夏王國。王國充滿希臘文化色彩,其統治至約前125年,直至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大夏德米特里一世曾於前180年前後入侵印度,將喀布爾、犍陀羅和旁遮普等地納入大夏王國版圖。

安息王朝(安息帝國):約前245年,帕提亞省總督安德拉哥拉斯與巴克特里亞的狄奧多圖斯同時宣布獨立,但隨即在前238年前後被達依的帕尼部落首領阿薩息斯一世所殺及接收帕提亞屬地。阿薩息斯一世建立安息王朝,成為及後強大的安息帝國的奠基石。

⑤ 與塞琉古帝國同時期的印度著名王國是叫什麼名

與塞琉古帝國同時期的是印度的孔雀王朝(Maurya dynasty,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8年)

孔雀王朝因其創建者旃陀羅笈多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帝國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

⑥ 世界各國分別是什麼王國

義大利一旅遊王國 加拿大一楓葉王國

⑦ 公元前三世紀,哪個王國統一印度,國王是誰

摩揭陀國統一印度大部分地區
孔雀王朝阿育王

⑧ 印度1949年獨立之前,拉伽斯坦地區勢力最強的三大王國

在 印 度 一 九 四 九 年 獨 立 之 前 , 拉 加 斯 坦 這 一 區 勢 力 最 強 的 三 大 王 國 , 包 括 齊 浦 爾 的 琥 珀 (Amber ) 、 祖 德 浦 爾 的 馬 爾 瓦 (Marwar ) 、 以 及 烏 代 浦 爾 的 梅 瓦 爾 (Mewar) 。 三 個 王 國 在 血 統 上 都 屬 於 拉 吉 普 特 人 。 如 果 要 區 分 得 更 詳 細 , 則 祖 德 浦 爾 的 馬 爾 瓦 王 國 則 是 屬 於 其 分 支 拉 索 (Rathor) 一 系 。

⑨ 印度總共有幾個王朝

共經歷了五個王朝。分別是: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伽色尼王朝、德里蘇丹王朝、莫卧爾王朝。

1、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 (Mauryan Dynasty)(約公元前324年-約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國著名的奴隸制王朝,因其創建者旃陀羅笈多出身於一個飼養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月護王趕走了希臘人在旁遮普的殘餘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後期擊退了塞琉古帝國的入侵,並獲得對阿富汗的統治權。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並開始向外傳播。

阿育王死後,他的兒子據地獨立,原來在帝國內處於半獨立狀態的安度羅也在南部宣布獨立。孔雀王朝在恆河流域繼續維持統治約50年。

約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羅·巽伽所殺,孔雀帝國正式結束,該王朝是第一個基本統一印度的政權。

2、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約320年~約540年)是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區。首都為華氏城(今巴特那)。

公元4世紀初,北印度小國林立,摩揭陀國王旃陀羅笈多一世據華氏城建立笈多王朝。沙摩陀羅笈多採取武力征服政策,統一了北印度。此外,海陸並進南下征服奧里薩、德干高原東部。旃陀羅笈多二世(超日王)時期北印度盡入笈多王朝版圖,笈多王朝至此達到鼎盛時期。

佛陀笈多以後(約500年)發生經濟危機。嚈噠托拉馬納和米西拉庫拉卷土重來,吞並笈多王朝大部分領土,嚴重破壞北印度政治經濟文化,促使其瓦解為許多封建小國,北印度再度處於政治分裂局面,笈多王朝滅亡。

笈多王朝是中世紀印度的黃金時代笈多王朝時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興起。信仰毗濕奴、濕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廣泛流行。

笈多諸王雖都信奉印度教,但為緩和民族及教派之間的矛盾,採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發展。大乘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成為印度中世紀前期的宗教和學術文化中心。

笈多時期農業生產有了相當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表現在煉鐵、棉紡織業和造船上。對外貿易比較活躍。另外,在梵文文學、繪畫、雕刻、建築藝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

3、伽色尼王朝(Ghaznavid Dynasty,a1-Ghaznawiyun,962~1186)是由中亞突厥人建立,統治中亞南部、伊朗高原東部、阿富汗、印度河流域等地伊斯蘭王朝,又稱「哥疾寧王朝」,「伽茲尼王朝」。

極盛時期為中亞帝國,占據著伊朗大部,土庫曼,烏茲別克部分地區,阿富汗,巴基斯坦與印度北部。

中亞薩曼王朝的突厥族奴隸(專指宮廷近侍奴隸和禁衛軍奴隸)出身的將領阿勒普特勤佔領加茲尼,其子薩布克蒂金建立加茲尼王朝。其因首都在伽色尼(又譯鶴悉那、哥疾寧、加茲尼,今阿富汗東南部的加茲尼)而得名。但名義上仍承認薩曼王朝的宗主權,直至999年。

伽色尼王朝仿效薩曼王朝的各項制度,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中央集權官僚體制,由中央垂直管理各個地方。不過地方封疆大吏手握軍政大權,對中央威權構成威脅,同時一些邊遠、偏僻地區由各個藩屬、附屬國、游牧部落頭人等代理統治。

4、德里蘇丹王朝

12世紀時,阿富汗的古爾王朝(1152-1206年)從1175年開始不斷入侵印度。1206年,古爾王朝的蘇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國家分裂。

而統治印度的總督(穆罕默德的一位部將,名叫顧特布-烏德-丁·艾貝克)以德里為中心獨立為蘇丹,故稱德里蘇丹國家,北印度從此開始了德里蘇丹王朝。

5、莫卧兒帝國

莫卧兒帝國(波斯語: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Shāhān-e Gūrkānī;烏爾都語:مغلیہ سلطنت‎;英文:Mughal Empire,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封建專制王朝。

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南亞次大陸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宮廷、公眾事務、外交、文學和上流社會的語言。

帖木兒帝國崩潰後,其皇室後裔巴布爾率軍入侵南亞次大陸建立莫卧兒帝國,帝國在其子胡馬雍時期曾一度衰落,後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時期進入全盛時期,這一時期莫卧兒帝國內部實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寬容政策,但這一政策在第四代皇帝賈汗吉爾時期因叛亂而被拋棄。

到了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時,莫卧兒帝國空前強大,但由於沙賈汗大興土木和賦稅繁重而發生內部糾紛,1657年沙賈汗被其子奧朗則布推翻。奧朗則布時期的莫卧兒帝國領土達到最龐大的時候,但沙賈汗時期遺留下來的一系列問題導致莫卧兒帝國衰落。

莫卧兒帝國衰落後,大英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荷蘭殖民帝國和葡萄牙殖民帝國等殖民帝國在印度爭奪殖民地,最終英國勝利,使莫卧兒皇帝成為傀儡。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成立英屬印度,莫卧兒王朝滅亡。

⑩ 北印度的坦尼沙王國位於哪裡

公元6世紀末,北印度的坦尼沙逐漸強大。它位於薩特列日河與朱木拿河之間的肥沃溪谷中,是外族征服印度的戰略要地,也是印度到克什米爾和喀布爾商道的必經之路。坦尼沙的統治者利用其有利地位,與喜馬拉雅山麓區、旁遮普區和信德區進行交易,用其糧食、手工業品交換軍隊的武器將備。

6世紀末,喜增王的父親光增王得到曲女城王的支持,以其裝備精良的軍隊和資財,開始向較弱鄰國發動進攻。

喜增王即位後,依靠強大的武裝力量,先後打敗了摩臘婆、喬陀,於641年創立了一個北至喜馬拉雅山,南到民陀山和南摩多河,東抵迦摩縷波的國家,首都建於恆河西岸的曲女城。喜增王曾試圖向德乾地區護張勢力,但遭到失敗。喜增的使團於641年曾前往中國,兩年後偕中國使團回國。

在喜增王死後第2年,中國的第2個使團抵達,然而遭到攻擊,使團成員被殺,只有團長玄策倖免於難。他逃到尼泊爾,召集軍隊回擊印度,將國王阿羅那順擒往中國。曲女城由於與中國交戰而削弱,舊日的藩臣不再承認曲女城的君主,於是國家瓦解。8世紀初,阿拉伯人出現於信德。

閱讀全文

與印度的三大王國是哪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英國做b超多少錢 瀏覽:16
印尼好的燕窩是什麼樣的 瀏覽:999
義大利旅遊偏什麼風格 瀏覽:114
和平精英國際服體驗怎麼匹配到外國人 瀏覽:974
印度炸油花怎麼吃 瀏覽:696
俄羅斯為什麼不想賣印度武器 瀏覽:709
為什麼印尼西亞要遷都 瀏覽:961
去英國防疫措施怎麼做 瀏覽:381
伊朗向導多少錢 瀏覽:285
中國人民軍解放國防大學在哪裡 瀏覽:466
堅果與中國聯盟有什麼關系 瀏覽:417
印度戰艦電線怎麼露到外面 瀏覽:972
在印尼買蘋果手機多少錢 瀏覽:406
上海義大利簽證在哪裡 瀏覽:528
中國的古典音樂有哪些 瀏覽:144
井然說義大利語是什麼意思 瀏覽:153
怎麼區分印度青蘋果 瀏覽:877
英國為什麼沒有英聯邦 瀏覽:709
印度今天疫情確診多少人 瀏覽:642
為什麼對伊朗的制裁 瀏覽: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