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巴沖突的原因。
克什米爾問題--印巴沖突的由來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關系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紀中葉,印度次大陸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爾的查謨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傑納布河上,民間團體「印度青年之聲」的一名成員在向河中投放裝有糖果的盒子,希望這個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們支持印巴對話和解的美好願望帶給巴基斯坦人民。
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克什米爾爭端應通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然而,1965年6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戰爭。1971年12月,在因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又佔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克什米爾地區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為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級官員數次舉行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1989年後,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不斷發生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布,巴軍隊將從穆斯林的重要節日開齋節(26日)開始,在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巴方一側實現單方面停火。24日,印度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並於25日作出了積極回應。兩國軍方25日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國際邊境」、「實際控制線」和「錫亞琴實際接觸線」(印方稱為「實際地面位置線」)一帶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下去。>>
2005年4月7日,載滿乘客的公交車分別從克什米爾的印控區和巴控區雙向對開,這是近60年來印巴克什米爾地區之間的首次通車,開啟了印巴和平進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巴印雙方在伊斯蘭堡達成協議,同意暫時開放克什米爾實控線5個檢查站,以允許兩邊的居民共同展開震後救援行動。
❷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矛盾是這么回事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度與巴基斯坦關系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殖民地政策造成的。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
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2)印度與巴基斯坦為什麼沖突擴展閱讀:
印巴最近沖突
2019年2月14日下午15時左右,在印控克什米爾斯利那加以南約27公里的普爾瓦馬地區,武裝分子用一輛載有爆炸裝置的車輛對印度中央後備警察部隊的一個車隊發動了自殺式襲擊,造成至少40人死亡,多人受傷。
2月15日,印度宣布取消給予巴基斯坦的最惠國待遇,並將從巴基斯坦進口商品關稅提高到200%。
18日,在印控克什米爾南部地區,印度宣稱打死3名可疑武裝分子,沖突造成印方4名士兵和1名警察死亡。同日,巴基斯坦外交部發言人穆罕默德·費薩爾在推特上表示,巴外交部決定臨時召回駐印度大使。
2019年2月27日深夜,巴基斯坦外長庫雷希緊急給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通電話,通報巴印局勢最新情況,希望中方繼續為緩和當前緊張局勢發揮建設性作用。
2019年3月初,應巴基斯坦方面邀請,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對巴基斯坦進行訪問,就印巴局勢與巴進行溝通。
2019年3月4日早上,巴基斯坦和印度軍隊在克什米爾爭議地區彼此向對方陣地開火 。
❸ 印巴武裝沖突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印巴武裝沖突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軍隊之間發生的沖突,其原因是原不列顛殖民地印度被劃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後而出現的問題造成兩國關系緊張所致。某些帝國主義國家隨後的干涉,印巴兩國反動集團奉行的大國沙文主義政策,使得兩國關系更加復雜化了。
❹ 印度和巴基斯坦沖突的歷史根源是什麼
克什米爾爭端
根源:克什米爾問題即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現在的克什米爾地區是查謨-克什米爾的簡稱,包括克什米爾谷和查謨平地,這本來是兩個獨立的邦國。查謨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爾居民卻基本上信奉伊斯蘭教。1846年查謨首領從英國人手中買下了被佔領的克什米爾。而克什米爾人口數倍於查謨。這就種下了後來爭端的根源。
爭端:克什米爾爭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對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主權紛爭而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它是英國在撤出印度時留下的。獨立前的印度,行政由兩部分組成:英屬印度和土邦。英屬印度11個省中間夾雜著大約550個的土邦,克什米爾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據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頓方案 」,土邦地區歸屬則由當地的王公來決定,但是土邦必須考慮所在地區的地理因素。
緣由: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克什米爾爭端由此產生。
協議: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戰爭之後,雙方簽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聲稱雙方將恢復兩國間的正常關系,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但是在關鍵的克什米爾問題上,《宣言》僅僅表明雙方都陳述了各自的立場。至於公民投票、軍事人員的活動范圍等關鍵問題均未提及;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沖突後簽署了《西姆拉協議》,要求雙方舉行雙邊會晤最終解決克什米爾問題。
❺ 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仇恨,為何會愈演愈烈
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仇恨並沒有多麼深刻,只是這兩個國家的利益產生了沖突,主要包括克什米爾地區的以及巴基斯坦和印度宗教矛盾,而且這兩個國家,都沒有想要放棄的意思,所以矛盾日益凸顯,導致巴基斯坦和印度產生越來越激烈的沖突。
由此可見,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很久以前其實是一個國家,是因為宗教問題以及英國殖民者的決策,導致這兩個國家分裂成了兩個國家,所以這兩個國家的人民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有的只是高層領導人決策以及國家利益問題,所以,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仇恨,還是無法化解。
❻ 為何巴基斯坦和印度不和原因是
就兩國關系而言,印巴矛盾歷史淵源不長。因為1947年才有這倆個國家出現。
而在那之前,英屬印度的控制范圍相當大,整個次大陸幾乎都在其治下。
回溯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女王榮光已經失去了對於印度的有效控制。至於印度獨立前的斗爭,不細說了。但是在斗爭過程中,有兩只最為主要的力量。一個是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倡導者,甘地影響下的國大黨(甘地並非政治領袖,時任國大黨的主席是尼赫魯);另外一隻就是穆斯林民族聯盟,在真納的率領下。
1945年,新工黨上台,克萊門特指認蒙巴頓為總督,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才有了後來一系列的談判,也就是如何建國。
甘地自己也說,他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未能說服他的朋友真納。按照宗教來劃分國家確實是蒙巴頓實施的,但是這當中其實混雜著黨派斗爭和權力的漩渦。
「按照宗教」來劃分,這本身就是產生矛盾的源頭。所以有印度人也曾經批評甘地,說如果英國多統治兩年,也許印巴問題不會存在。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沖突由來已久,從九世紀穆斯林進入印度開始,圍繞信仰的思想沖突和暴力沖突不斷。這是積怨已久的一次大爆發。
於是,在建國的那一天。東西巴基斯坦和印度漫長的邊境線上是大量難民分別向屬於自己宗教的一國涌去。在首都德里,開國總理尼赫魯也不得不在開國第一天走向街頭勸戒人民停止暴力攻擊。
宗教沖突,是最根本的由來。往後的發展,就混雜著政治等許多因素了。
❼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沖突不斷
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一對冤家對頭,自從各自獨立後,爭斗從未停止。雙方在克什米爾的武裝沖突,時緩時烈。今天,你打死我一名士兵,明天我炸毀你一座哨所,你來我往,好不熱鬧。他們為什麼彼此這樣仇視?沖突的根源是什麼?
印巴沖突其實歷史淵源並長,這一切都要從1947年,印度次大陸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說起。從1858年到1947年這段時間內,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上世紀40年代,印度已經漸漸脫離了英國的控制,獨立運動此起彼伏,其中有兩個最主要的力量。一個是由非暴力不合作的倡導者甘地影響下的國大黨(當時國大黨的領袖是尼赫魯),另一個是就是穆斯林民族聯盟,在真納的率領下。
1945年英國新工黨上台,克萊門特指認蒙巴頓為總督,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如何建國,成了各方爭論的焦點,最終決定以宗教來劃分國家。這樣一來就實際上分為了信仰伊斯蘭教的東西巴基斯坦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當國家建立起來那一天,不同信仰的民眾,紛紛拖家帶口開始了轉移。甚至引發了多起暴力沖突。在印度首都德里,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不得不走上街頭,勸誡人民停止暴力攻擊。
可以說,宗教沖突是印巴沖突的根本原因。其次,雙方還有領土爭端。
印巴之前的領土爭端主要是圍繞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問題。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印巴沖突,也混雜著政治等許多因素。比如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沖突中,因為,巴基斯坦與我國交好,而印度在上世紀60年代曾與我國暴發了邊境戰爭,此時中國是有心幫助巴基斯坦的,至少也會提供武器裝備等援助。但是,蘇聯因為與我國交惡(69年剛剛爆發了中蘇珍寶島沖突),與印度交好,就曾公開警告中國介入沖突的話,莫斯科將採取行動。
所以,這一沖突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簡單的宗教或領土爭端了,還夾雜著大國之間的博弈。印度和巴基斯坦,我們要支持哪個呢?答案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❽ 巴基斯坦和印度是因為什麼成為世仇的
利益。不僅是巴基斯坦和印度,我覺得是地球上的每個國家,只要是有仇恨打過仗的,他們就是因為利益關系,肯定是因為資源然後去爭奪,然後就去打仗。都是關乎到自己利益的事情才會去結下仇恨才會去斗爭去爭奪資源。所以說一切都歸根於利益。
短短幾個月里,無數人被迫背井離鄉逃走,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區的伊斯蘭教徒逃亡伊斯蘭教徒地區,與之相反,伊斯蘭教地區的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區,其中不少都是曾經和睦的鄰居逼著遷移而淪為難民。
現在可能永遠無法統計出,英國人導演的災難造成了多少家破人亡。在兩教間無以計數的沖突和暴動、屠殺以及報復中,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計,在旁遮普地區也有,至少一千二百萬人無家可歸,50到100萬人被殺。
最可怕的是,兩國、兩教的人民都認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對待,並從此結下了血海深仇。以至於,在沖突中呼籲民眾保持和平的甘地,都被極端的印度教徒刺殺。
❾ 印度與巴基斯坦為何再起爭執
雖然寒冬將至,但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對對頭之間的火葯味可沒有因為天氣下降而有所緩和。雙方最近一次的沖突直接導致了15人喪命,這也是近十幾年來印度和巴基斯坦沖突中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除了在高原前線互相爭斗以外,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聯合國之中的斗爭也在不斷的持續激化,畢竟這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是由來已久的。
其實關於印度資助恐怖主義這件事,巴基斯坦外交部和軍方早在11月中旬時就對外喊話。根據巴基斯坦目前所收集到的相關信息,印度不僅是它境內離心武裝的幕後支持者,還在阿富汗境內專門派遣軍方對恐怖分子進行相應的訓練。此外,巴基斯坦方面還表示,印度還將襲擊目標放到了中巴經濟走廊中中企直接負責的項目之中。但印度方面卻指控巴基斯坦,所有的這些說法都只不過是它一廂情願的誣陷。當然,雖然印度已經坐在了這次的聯合國非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之中,但這並不是它最想要的,它想要的是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它也絲毫不掩飾自己對這職位的渴望。可一旦讓它真的上位,未來的國際形勢必然也會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