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不結盟」含義
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是一個鬆散的國際組織,它成立於冷戰時期的1961年9月,目前有118個成員國、16個觀察員國家和9個觀察員組織。它包括了近三分之二的聯合國會員國,絕大部分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總和佔世界人口的55%左右,在國際社會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中國於1992年9月成為其觀察員國。其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的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定期舉行首腦會議,到2006年為止已經在前南斯拉夫、埃及、尚比亞、阿爾及利亞、斯里蘭卡、古巴、印度、辛巴威、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南非和馬來西亞等國舉行了14次會議。7月16日,第十五次不結盟運動首腦會議在埃及沙姆沙伊赫閉幕。
不結盟運動的開展,成為第三世界崛起的,自萬隆會議後的第二個劃時代的里程碑。 [編輯本段]產生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民族獨立國家為擺脫大國控制,避免捲入大國爭斗,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發展民族經濟,採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1955年的萬隆會議本著求同存異原則,通過了團結反帝的綱領,顯示了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巨大力量,給不結盟運動以思想啟示和政治推動。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J.B.鐵托、印度總理J.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島會晤,正式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隨後,印尼總統蘇加諾、柬埔寨國家元首諾羅敦·西哈努克、迦納總統K.恩克魯瑪等政治活動家也積極倡導不結盟運動。
1961年6月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5國發起,在開羅舉行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的籌備會議,有20個國家參加。會議明確規定了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的5個條件:
① 奉行以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基礎的獨立的外交政策;
②支持民族獨立運動;
③不參加大國軍事同盟;
④不與大國締結雙邊軍事協定;
⑤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
1961年9月1~6日,25 個國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正式宣告了不結盟運動的誕生。不結盟運動現有118個成員國、15個觀察員國,都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一貫重視與不結盟運動的關系,在國際事務中與不結盟運動保持著良好的合作,並於1992年9月正式成為不結盟運動的觀察員國。
『貳』 「不結盟」在國際外交中具體是什麼含義
所謂「不結盟」就是不參加任何大國集團。南斯拉夫總統鐵托是不結盟運動的先驅。1955年初,鐵托訪問印度,提出不結盟運動的設想。印度總理尼赫魯贊同鐵托的觀點,他在印度獨立後,曾宣布不加入任何大國集團。兩國領導人在發表的聯合公報中,聲明奉行積極的「不結盟政策」。
『叄』 印度和美國結盟嗎
印度不會同意與美國結盟反對中國。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專家塔季揚娜·紹米揚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采訪時就美國企圖加深印中矛盾評論道,印度對激化對華關系不感興趣。
她說認為這些關系本來就相當復雜。從一開始搞這個印太項目,印度就沒有想與美國一起來遏制中國。雖然與中國的關系很復雜,但同時印度始終清楚中國是印度近鄰,自己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這是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理由。
所以,印度永遠不會積極參加任何直接針對中國的聯盟,它自身與中國的關系就已足夠復雜。印度不會參與任何針對第三國的集團或聯盟。而且印度和中國是戰略合作夥伴,自身的國家利益高於參與同盟的想法。
(3)印度為什麼是不結盟擴展閱讀
當前印度與中國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中印在邊境問題上的沖突日趨緊張。
中印素來有很大的邊境領土爭端,但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里,邊境地區環境惡劣,人煙稀少,雙方更多的是進行互相宣稱,各自巡邏各自認為的地區。不過近幾年來,隨著雙方基建能力的提升,彼此開始有能力巡邏到之前難以巡邏到的地方,長期以來的模糊區域不復存在,原本的邊境領土爭端重新暴露出來。
2、印度認為中國侵犯印度的勢力范圍。
印度一直認為南亞的一些小國與自己山水相連,文化相通,他們只不過是印度從英國獨立時,未被融入到印度的土邦。其心中一直有種執念,就是將這些小國納入到自己的體系當中。因此,其將這些小國的得失,看作是自己的得失。域外大國介入這些地區,都會引起印度本能的警覺。
3、印度認為中國的經濟優勢削弱了印度。
在中印經濟交往中,印度一直認為自己是中印經貿合作的受害者。印度之所以有這種認知有三點。
3.1、印度將自己定位為一個大國,對自己的產業定位很高,印度要有一套相對完整的、先進的經濟體系。但在經濟合作中,中國的廉價工業品嚴重沖擊印度國內產業。
3.2、印度將經貿結構失衡歸咎於中國,認為中國過少的進口印度優勢產業的軟體和醫葯產品,使得印度對華貿易逆差越來越大。
3.3、印度將來自於中國的投資定位為控制其核心產業。
『肆』 俄羅斯幫助過印度,為什麼印度現在卻在俄羅斯有難時不
我可以負責任的說,這是胡說,事實上印度不但沒有坑俄羅斯,反而是國際上少有的在支付前蘇聯借款時候沒有坑俄羅斯的國家。印俄兩國,在1993年就債務問題達成協議,雙方並非按蘇聯解體後的「實時」盧布匯率結算債務,而是按蘇聯解體前1990年1月1日的匯率結算債務(蘇聯解體時間為1991年12月25日)。而雙方結算債務時用的盧布、美元比基本是1:1。
相比之下,是不是覺得印度還100億美元給俄羅斯,真是超厚道。簡而言之,多年來,美國使得印度和印度人繁榮富足。俄羅斯對印度的發展貢獻不多,最近賣給印度的武器也顯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此,印度正在某些武器種類中嘗試著完全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印度一直是一個不結盟的國家,所以任何聲稱印度在某種程度上與蘇聯或俄羅斯結盟的說法顯然都是錯誤的。
『伍』 請問印度為什麼不加入北約美國不要他嗎還是加入北約需要承擔什麼義務
一方面,北約的全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印度就算要與美國結盟,也不會跟「北約」扯上邊。畢竟彼此的地理位置相差太遠。
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印度的國力提升,以及它所處的重要地理位置,還有其歷來的傳統,都決定了它在短時間內,絕不甘心充當美國小弟的角色。而是一心想要謀求自身的(印度洋)區域霸權。
所以,印度加入北約,於情於理都是不大可能的。
『陸』 印度為什麼不加入東盟
根據印度多家媒體報道,以及印度外交部發言人的確認,印度總理莫迪已經宣布,該協定目前的談判內容不利於印度的國家利益,因此印度不會加入這一協定。
由東盟發起,並邀請了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等亞洲重要國家參加的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以下簡稱為RCEP),剛剛傳來一則突發消息。
「RCEP未能展現出其設立的初衷,我們也不會因此損害印度的核心利益」,一個來自印度政府高層的消息稱。該信源同時告訴《印度時報》,印度的立場是該協議既要務實,也要保護到印度窮人的利益,還要能讓印度的服務業獲利。
但印度總理莫迪認為這個協議未能照顧到印度包括農民、商認、工人、消費者以及各行業的利益。因此,在正在泰國曼谷舉行的RCEP第三次領導人會議上,他宣布印度不會加入該協議。
(6)印度為什麼是不結盟擴展閱讀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涵蓋人口超過35億,佔全球47.4%,國內生產總值佔全球32.2%,外貿總額佔全球29.1%,是全球涵蓋人口最多、最具潛力的自貿區談判。一旦達成,將進一步促進本地區產業和價值鏈的融合,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強勁動力。
根據2018年數據,整體上已經結束談判的RCEP15個成員國人口達到了22億,GDP達到29萬億美元,出口額達到5.6萬億美元,吸引的外商投資流量3700億美元,基本都佔全球總量的30%左右。RCEP15建成之後,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如果印度在解決有關問題加入後,規模會進一步擴大。完成RCEP談判有利於對外發出致力於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的信息,改善地區貿易和投資的環境,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幫助各國更好地應對挑戰,增強本地區未來發展的潛力,造福於本地區的各國人民。
『柒』 詳細解釋下印度為什麼要發起「不結盟組織」
1962年中印邊境沖突,印度以失敗告終。從此,印度卧薪嘗膽,一直在發展軍事包括中國也是不結盟組織的成員國之一;但是隨後1962年的中印戰爭徹底讓印度在
『捌』 不結盟是什麼意思
至於說中國為什麼參加這個不結盟運動完全是由於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的品質和當前中國仍處於發展中國家階段所決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民族獨立國家為擺脫大國控制,避免捲入大國爭斗,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發展民族經濟,採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1955年的萬隆會議本著求同存異原則,通過了團結反帝的綱領,顯示了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巨大力量,給不結盟運動以思想啟示和政治推動。1956年南斯拉夫總統J.B.鐵托、印度總理J.尼赫魯、埃及總統納賽爾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島會晤,正式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隨後,印尼總統蘇加諾、柬埔寨國家元首諾羅敦·西哈努克、迦納總統K.恩克魯瑪等政治活動家也積極倡導不結盟運動。
1961年6月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亞、阿富汗5國發起,在開羅舉行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的籌備會議,有20個國家參加。會議明確規定了參加不結盟國家會議的5個條件:
① 奉行以和平共處和不結盟為基礎的獨立的外交政策;
②支持民族獨立運動;
③不參加大國軍事同盟;
④不與大國締結雙邊軍事協定;
⑤不向外國提供軍事基地。
1961年9月1~6日,25 個國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正式宣告了不結盟運動的誕生。不結盟運動現有118個成員國、15個觀察員國,都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一貫重視與不結盟運動的關系,在國際事務中與不結盟運動保持著良好的合作,並於1992年9月正式成為不結盟運動的觀察員國。 宗旨和原則 不結盟運動誕生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不結盟運動的內容不斷豐富,但始終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支持各國人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的斗爭;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一切形式的外來統治和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呼籲第三世界國家加強團結;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玖』 印度自獨立以來是一個善於結盟的國家嗎
是的,印度是一個善於結盟的國家。
為排斥巴基斯坦,印度不惜將南亞國家聯盟邊緣,重組一個沒有巴基斯坦參與的國際合作機制。周邊國家是一直是印度外交的重點。自獨立以來,印度就在周邊、尤其是南亞鄰國投入了大量的外交、經濟和軍事資源。
印度的周邊外交政策,有其獨特的思想基礎,與現代主權平等原則有較大區別。總體來看,宗教文化傳統、南亞地理特徵、殖民主義遺產是印度確立其周邊外交政策的主要思想基礎。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 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
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拾』 印度是美國的盟友嗎
不是。傳統上,在不結盟運動無疾而終後,印度是前蘇聯的盟友,巴基斯坦是美國盟友。從歷次印巴戰爭可以明顯看出來,而且巴國多為美國武器,印度多為前蘇聯和俄羅斯武器,也是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