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的經濟支柱是什麼
1、印度優先發展服務業的原因一個國家的經濟構成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就是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第二產業就是工業,主要是製造業;最後一個是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業。在工業革命以前都是農業為主的,工業革命後才開始有工業和製造業,而歷史上的大國幾乎都是工業強國,荷蘭和西班牙除外,算是貿易立國的,這是算是服務業,優先發展工業
一方面可以迅速提升國家經濟實力,另一方面工業可以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解決農業人口的轉換問題,隨後就會迎來城鎮化,城鎮化的提升帶來的是服務業的需求,這是之前很多國家走過的老路,在工業化發展的初期,國內的消費能力較低,無法自行消化工業生產能力,只能出口給其他的國家,利用出口的優勢來發展過來的工業/製造業,中國走的是這樣的策略,但是印度不是。
而印度是一個農業為主的國家,是傳統的農業國家,從1991年開始「改革開放」後實施市場經濟的政策,但是在經濟的發展策略上是優先發展服務產業的,製造業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其中個中原因有多種,印度是一個民主制度的國家,土地私有化,政府之間是聯邦的體制,要發展製造業就需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投入,但是因為中央協調的能力較弱,無法形成強有力的統一協調能力,導致基礎建設停滯不前。沒有基礎建設,製造業就難有大的發展。
還因為宗教信仰,比如種姓制度,導致人口的流動有很大的困難,這是就業的一個基礎,製造業的發展需要人力資源是自由的,也就是就業市場是自由交換的。土地的私有化也為工業化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阻力,因為合約談判的成本太高,政府很難做統一的徵收和規劃,私人之間的談判成本太高,盡管現在印度在努力改變這種現狀,但是進展依然緩慢。
2、印度的農業增加值在經濟中的比重印度的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和中國的農業佔GDP的比重曾經是同樣的水平,在1990年之前,總體而言印度的農業比重還在中國之上,印度最高的時候曾經達到了42.8%的比重,這是完完全全的農業國家了。不過整體來看,農業所佔的比重是逐漸降低的,到2018年印度的這個比重已經降到了14.46%,比1967年的高點下降了28個百分點,這個降幅是非常巨大的。
而印度2018年的製造業增加值只有4000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十分之一,雖然在全球排名第六位,但是絕對值還是非常低,大概是相當於中國20年前的水平。印度單靠服務業的發展是無法解決貧困問題的,發展製造業是唯一的出路。
❷ 談談印度成為下一個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和經濟中心的優勢,相比之下,印度有哪些因素值得中國借鑒.
1.優勢:印度的發展模式重消費而非投資、重內需而非出口、重服務業而非製造業、重高新技術產業而非勞動密集技術含量低的工業,這種方式使印度經濟對全球經濟不景氣沖擊的抵抗力較強,表現出比較強的韌勁和經濟平穩增長的長周期性。
印度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比較好。例如,印度國內的儲蓄水平只有中國的一半,每年流入印度的境外直接投資大約只有中國的10%,印度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比中國落後大約10至15年, 但印度卻取得了較快的經濟增速,而且它有30%至40%以上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生產力的增長,而不是資本或勞動力的增加。
(一)軟體業方面。印度的軟體業迅猛發展,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目前擁有巨大的軟體人才庫,有大量的專業人才。產值、出口比重都很大。據麥肯錫的報告預測,到2008年印度的IT服務和後勤工作將會僱傭400萬從業人員,成為年出口額達到570億美元的行業,佔印度GDP總額的7%。相比之下,中國的軟體業發展的起步較晚,且差距很大。
(二)金融機構方面。印度的金融系統運行比較健全,不良貸款比例較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僅為10.8%。印度的股票市場比較成熟,成為印度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場所。
(三)企業制度方面。印度的私人資本在運作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印度獨立後,過去就存在的私營財團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而且產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財團。在印度實行經濟改革後,一大批從事信息技術產業、制葯工業、食品加工業、服裝紡織業、水泥建築業和旅館旅遊業的私營企業或私人財團迅速發展壯大,並很快進入全球化經營。印度的現代企業制度比較完善,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
(四)人才和教育國際化方面。印度的人才國際交流多於中國。由於印度英語普及,高等教育機構使用的教學語言為英語,印度高校學生能夠較順利地獲得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學教育比較重視創新教育,學生創新能力較強。印度某些大學和專業學院已在國際上有較高的知名度。
(五)法律體系方面。印度的法律體系較健全。印度獨立後,法律體系逐漸完善,公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市場經濟是法制化的經濟,沒有完善的法制,市場經濟的發展是無法實現的。
二、印度模式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中印兩國雖面臨很多相同的問題和挑戰,各自所採取的應對方式卻既有相同又有不同。正是二者在很多方面存在的這種「似與不似」的關系構成了它們之間相互比較、相互借鑒的基礎。目前印度的經濟發展落後於中國,但從它的發展模式中我們仍可以發現有一些值得借鑒的地方。
1、大力發展服務業,變過度工業化為適度工業化
中國以廉價的勞動力、土地資源、優良的基礎設施以及地方政府競爭性的優惠政策,吸引了來自世界的大量的製造資本,成為了世界的製造工廠。在這個過程中,很多被發達國家禁止的、或者是設置了較高門檻的污染產業轉移到了中國。中國的生態環境因此遭到破壞。現在不僅僅是過高的製造業比例,還包括被污染的空氣、水源和土地,都顯示目前中國的經濟已經呈現過度工業化的特徵。暫且不管印度以服務業帶動的經濟增長是不是欠工業化的結果,只看服務業佔GDP的比重、近年較快的增長速度、以及吸收的就業人數,不能不肯定印度服務業確實發展得非常成功,特別是它的軟體產業及信息技術帶動的服務外包業,在世界范圍內都取得了成功。分析和總結印度在一些服務業領域的成功經驗,對於軟化我國產業結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例如,印度軟體業的快速發展就離不開政府的全力扶持。在軟體產業新引入印度之際,政府通過國家投資或者強制進入印度市場的外資企業與本土企業進行合資,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包括軟體和硬體在內的計算機工業體系。而當產業的發展需要規模,國際市場又正在迅速發展之際,印度政府又以各項優惠政策鼓勵軟體企業的出口。此外,通過立法加大了對軟體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為更多的來自跨國公司的信息技術外包項目流入印度創造條件。印度通訊服務業的發展迅速則與政府開放國內市場有關。私人資本流入原來由國有資本壟斷的電訊業,競爭促使企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現在印度一些主要電訊服務項目的價格,包括國際話費、英特網接入費用等,都低於中國。這位印度普及和推廣信息技術創造了條件。
2、調整外資優惠政策,引導外資流向,為民族資本與外國資本競爭創造一個公平的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成為吸引FDI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近年印度也越來越重視外資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雖然兩國政府都對FDI提供稅收優惠,但印度的稅收優惠分類更細、限制更嚴(包括特定的領域與特定的時限),往往強調的是投資的流向,而不是來源,因而對相同領域內的內資、外資少有區別對待。一直以來印度的外資企業都與印度本土的企業負擔著相同的公司所得稅率,有時甚至還要高一些。但在中國,FDI承受的實際稅率大約只有國內企業稅率的一半,而且由於地方政府把引進外資作為一個政治目標來對待,對外資的產業流向不加選擇,使得外國資本與民族資本發生直接競爭,並可以利用當地政府的優惠政策擠垮民族資本。這顯然與引進外資的本意相違。因此,我們在一定程度可以借鑒印度引導外資流向先進技術及優先發展行業的具體政策。
3、為企業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微觀環境
企業所處的微觀環境包括很多內容,而對印度來說,它的相對穩健的金融體系、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都值得中國借鑒。佔有商業銀行總資產四分之三的印度國有銀行,呆帳率只有5%,而1992年以後陸續建立的私人銀行,它們的呆帳率還要更低一些。隨著政府向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開放國內的銀行業,競爭促使印度銀行的運營成本不斷下降、資產回報率逐步上升。印度的證券市場歷史悠久,在包括股票發行、交易制度、市場風險管理、信息披露機制、清算制度等幾乎所有領域,很長時間以來都一直保持與國際標准接軌。這也是印度能夠吸引大量機構投資的一個重要因素。印度的第一部專利法是在1970年出台的,從那時起印度就初步建立起了它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在以後的三十年隨著知識產權概念的不斷擴大,它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在不斷完善。印度軟體產業之所以發展迅速以及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選擇將研發中心轉至印度都與此有很大的關系。
❸ 為什麼印度的三大產業中第三產業比重最大,但印度經濟還是不景氣,求詳細解釋
印度農業生產技術落後,工業基礎相對薄弱;服務業相對較發達。
沒有足夠的物質財富,服務業是無根之樹。
印度服務和IT外包業務對印度經濟的左右被嚴重誇張了,最多隻佔GDP的5%,跟中國商品出口額相比,可以忽略。
物質財富畢竟要靠第二產業來生產。沒有強大的第二產業,也不像美國可以依靠中國的第二產業,永遠都只能是窮國。
第二產業依託於第一產業的概念是——你只有吃飽了飯,才會考慮購買工業品提高生活水平。
第三產業依託於第二產業的概念是——你只有有了足夠的物質財富,才會想到保險、金融、醫療這些更高層次的財富消費。
(3)印度經濟受限中國哪個產業受益擴展閱讀
印度的支柱產業【服務業】佔印度gdp55.1%。主要部門有貿易服務、金融服務、運輸、通信和信息服務業等。2007/2008財年增長約為10%。2006年印度軟體服務業產值約396億美元,其中出口314億美元。
【旅遊業】旅遊業因其良好的社會和創匯效益被印政府列為發展重點,該產業已成為主要創匯部門和重要的就業創造部門。旅遊業直接提供約5190萬個就業崗位。2006年訪印外國遊客人數約為443萬,比上年增長14.2%,創匯約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6%。主要旅遊點有阿格拉、德里、齋浦爾、昌迪加爾、納蘭達、邁索爾、果阿、海德拉巴、特里凡特琅等。
【交通運輸】鐵路是最大的國營部門,是印主要運輸手段。鐵路部門實行單獨預算,每年與中央財政預算一起提交議會討論通過。近年來,公路運輸發展較快,已承擔了全國貨運和客運量的70%和85%,是世界最大公路網之一。海運能力世界第17位。
❹ 中國印度未來的競爭主要將涉及哪些領域
你好我太了解印度這個國家了
印度和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
1、經濟結構很相似 水平較低,因為印度和中國都有10億以上的人口,所以中國和印度同為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家,到最晚2035年中國經濟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而印度也會最晚在2050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到那個時候中國和印度經濟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競爭激烈
2、軍事,印度是一個軍事大國而且與中國為鄰,印度一直把中國看作假想敵,敵視中國,所以中國與印度軍事上也會競爭激烈
3、政治,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印度近些年也積極入常,謀求政治大國的地位,印度以軍事力量為後盾,謀求世界政治大國
最後我要說,中國由於和印度都有過十億的人口,所以在將來的二三十年,兩者會迅速發展,並且成為世界的重要力量,而且中印發展過程相似,人口也相似,所以競爭表現會非常激烈而且各個領域都有變現
希望採納~
❺ 印度的經濟發展中國有什麼值得借鑒的,舉幾例。急急急急急急
沒什麼可借鑒的,中國經濟是世界發展最快的,應該是印度人借鑒中國經濟發展經才是
印度的經濟也就中國90年代初期水平
中國人想房子買了,該買汽車了
印度人想有個住的地方真好,要是每天都吃飽就更好了
❻ 印度市場需求巨大的有哪些產業
親,您想投資印度嗎?
印度新政府為中國企業帶來豐富商機
印度新政府於2014年7月10日發布其首份2014-15財年聯邦預算案。這是新政府公開闡明其經濟政策的第一次機會。新一屆印度總理莫迪向來歡迎中國公司投資印度,大多數中國企業對其已頗為熟悉。這也是30年來的第一次,獲勝黨亦為取得下議院多數黨地位的政黨。這意味著政府政策將更為穩定,投資項目將面臨較少的政治障礙。因此,從諸多方面來看,這是中國公司30年來在印度投資的最好時機。
正如所期望的,印度新政府首份預算案涉及對多個行業中國企業的利好消息。其中一些總結如下:
1. 房地產業
•為鼓勵外資投入印度鄉鎮房地產項目,對項目最低建築面積的要求由5萬平米降至2萬平米。
•最低資本要求也已由1,000萬美元降至500萬美元。
•此外,項目總預算的30%及以上用於低成本保障性住房項目的,不受最低建築面積和資本要求的限制。
•最短投資期限僅為3年。
2. 製造業與電子商務
•政府已經宣布,製造業的外國投資者將可借力電子商務模式在印度市場銷售其產品。
•這也將使得外國投資者可直接接觸到客戶,而無需面對零售業的任何限制。
3. 住房和城市基礎設施
•得益於稅收優惠政策,市場期待已久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得到推動。REITS發起人的資產轉讓交易獲准可延期納稅。
•政府進一步擴大稅收優惠,以增進住宅市場交易,並明顯傾向於推動低成本保障性住房市場發展,包括放寬對此類項目的外國直接投資(FDI)要求。
•政府還撥出10億美元預算,利用衛星城鎮的可用基礎設施,致力於打造100座「智能城市」。
•預計在未來10年,將以公私合作夥伴關系(PPP)模式在500個城市居住區開展現有的基礎設施現代化和新設施建設等工作。
4. 基礎設施
•PPP模式將被修改,以使基礎設施項目開發商承擔較小風險。
•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開始發電、配電和電力傳輸的煤炭發電項目將可享受所得稅優惠。
•已投產或將在2015年3月前投產的電力項目將得到充足的煤炭供應。
5. 可再生能源
•作為實現能源安全的可行替代方案,發展太陽能一直備受關注。相應措施包括:(i)為賈斯坦邦、古吉拉特邦、泰米爾納德邦、安得拉邦和拉達克等地的超大型太陽能發電項目撥出8,300萬美元(通過印度太陽能公司);(ii)撥出6,600萬美元用於設立太陽能驅動的農業泵組及水泵站;及(iii)撥出1,600萬美元用於1兆瓦運河沿岸太陽能電站建設。
•與可再生能源有關的關鍵問題之一在於如何處理由於電網基礎設施不足而投入商業運營的發電廠的電力。針對這一問題,預算案提出「綠色能源走廊項目」,將可再生能源引至全國各地。
•5%的優惠基本關稅已擴展至在印度建設太陽能項目所需的機械設備。還有各種相關商品類目將實施免稅。
6. 礦產,煤炭,石油和天然氣
•將通過PPP模式建設一個總長15,000公里的廣闊的天然氣運輸網路(國家輸氣管道網路)。
•將修訂1957年《礦藏和礦物(發展和規范)法案》,以鼓勵投資采礦業,並引入可持續開採的做法。這是一個重要舉措,可改善陳舊立法造成的極其不易在采礦業進行投資的局面。
7. 項目融資
•為促進向基礎設施項目提供長期資金及融資結構的靈活性,預算案提出「5/25模式」,即允許銀行向基礎設施項目給予25年期貸款,且5年以後該項貸款可轉予其他金融機構。這將使得貸款期限與項目周期相匹配。目前此類項目貸款期限限於10 - 12年,因此項目開發方不得不承受償付本金的巨大壓力。這一改變將減輕其償債壓力,改善現金流。
•銀行向基礎設施項目提供長期貸款,將被允許毋須遵守存款准備金率(CRR),法定流動率(SLR)和重點行業貸款規范等要求。這將顯著增加銀行可借貸給基礎設施項目的資金。銀行還可在國際金融市場包括債券市場專門為向基礎設施行業貸款進行融資,而無需撥出資金以滿足CRR和SLR的要求。
•預算案還提出針對REITS和基礎設施投資信託基金(INVITS)的一些激勵措施,包括稅收激勵。這將增加項目開發方可用在項目資本投入上的資源,並減輕銀行系統的壓力。
•「市政債務匯集融資機制」(為促進城市基礎設施項目融資而發起,貸款給市政機構或公司在PPP模式下開發項目)已由8億美元增加10倍至80億美元,並延長至2019年3月31日。
8. 鐵路
•艾哈邁達巴德和勒克瑙地鐵項目獲得1,600萬美元預算投入。
•1.66億美元將用於鐵路線連通性提升,5億美元將用於東北地區鐵路建設。。
•單獨發布的鐵路預算還准許外國投資在PPP模式下投資於鐵路基礎設施建設。
9. 港口,機場和運輸
•將在阿拉哈巴德和霍爾迪亞之間啟動「Jal Marg Vikas」項目。項目將覆蓋1,620公里,並允許至少1,500噸的載具在國內水域進行商業運輸。項目總成本預計為7億美元,需6年完成。
•將新建16個港口,與內陸公路和水路有機整合。這一舉措預計也將使得相關基礎設施顯著擴張。
•在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修建新機場的計劃也將推出。
10. 道路
•印度國家公路管理局(NHAI)和國家公路運輸有關機構將投資62億美元用於建設高速公路。
•NHAI還將撥出8,300萬美元,發展工業走廊。
•一年內將實現建成8,500公里國家高速公路的目標。
該聯邦預算案僅為新政府執政開局之作。新政府預計將在今後10年執掌印度。顯而易見,新一屆政府將通過增加在所有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力求持續改善印度經濟狀況。現實情況是,即使所有業內領先的印度基礎設施建設公司參與到所有這些項目中來,也將不足以滿足項目需求。因此,對於中國企業而言,現在正是進入印度市場,作出長期投資的絕佳時機。
欲了解更多有關最新的印度聯邦預算案或中國企業在印投資機會的任何其他信息,歡迎與我們聯系:[email protected] 白大山先生
文章來源【印度之窗】
❼ 印度與我國相比,其經濟發展的優勢與劣勢主要有哪些
印度優勢:
(1)市場完全開放,開放程度比中國高得多。
(2)與世界各主要大國關系較好,外部壓力較小。
(3)精英教育已見成效,印度社會精英階層整體素質比中國高得多。
印度劣勢:
(1)人口眾多,地區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比中國大。
(2)腐敗現象層出不窮,跟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3)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社會動盪,恐怖事件時有發生,這些都極大地打擊了外國投資者的信心。
(4)由於市場過度開放,對本民族工業造成很大沖擊,有些領域經濟命脈把持在外國資本家手裡。
(5)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很差,已經嚴重束縛了印度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印度經濟將會發展很快,但超過中國的可能性很小,印度與中國的差距始終不會太大。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❽ 經濟危機的5大受益行業有哪些
經濟危機的5大受益行業有:
1、食品飲料。
人們以食物為重。無論是經濟繁榮還是經濟危機,對食物和快速消費品(包括飲料)的需求永遠不會因為人們的錢少而消失。當然,如果經濟蓬勃發展,對餐飲的需求也會變得更加旺盛。例如,在2003年至2016年的十年間,食品和飲料行業的累積超額收益率與消費者食品價格指數保持著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❾ 印度對中國的經濟威脅有那些
中國的一切威脅歸根結底都在美國身上。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第三名要想當上第二名有兩種方法,一個是聯合第二打敗第一,另一個是聯合第一打敗第二。
所以只要中國排在第二,那麼全世界對中國都有威脅。
任何一個有志於提升自己國家地位的國家,都必須爭取更多的發展空間,但是在這個秩序已經基本成型的世界上,空間是有限的
這種發展空間不僅是地理上的,比如領土和海上交通線。也是政治上的,比如聯合國安理會的位置。還是經濟上的,比如在國際產業鏈上的地位。
因此每一個國家在向上爬升的過程中都必須從競爭對手那裡奪取必要的空間。在任何情況下,聯強敵弱都是最優的選擇,因此排在第二的中國在相當長時間內都是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主要競爭對手。
讓我們把經濟問題掰開來說。
國際產業鏈條上不同的產業是分層級的。
最底下是資源型產業。中國是資源大國,但不是資源強國,因為國內的資源不夠用,中國每年出口的資源性產品只佔出口總量的一個零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所以中國是很依賴資源進口的,由於中國有錢而且需求龐大,將全世界的資源性產品價格抬得很高,這對於所有的資源進口國都造成了巨大的競爭。特別是印度,因為印度是一個資源更加稀缺的國家,而且這個國家還站在工業化前夜,它要想發展起來需要比中國更大的資源投入,但是它偏偏沒錢去跟中國搶資源。不要誤會了,印度沒有媒體說的那麼財大氣粗,印度的財政狀況在金磚國家中是最糟糕的,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差不多是印度的兩倍。所以說公平競爭搶資源,印度搶不過中國,沒資源就發展不起來,就更沒錢,然後更搶不過。只要中國自已不出問題,根本不用擔心印度。況且,印度自己到目前仍然是一個資源出口大國,其資源型產品出口額佔到出口總額的一半左右。因為它國內的工業落後,消費不了那麼多資源,而且需要大量出口資源來換取外匯,平衡貿易。
對於日本來說,他們是有錢搶資源的,只不過需求量不那麼大。但是日本是一個高度依賴資源進口的國家,而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它的海上交通線不可避免的必須經過中國附近。因此日本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把中國徹底打垮,使中國不能或不敢威脅日本的海上交通線;要麼乾脆不要跟中國翻臉。當日本沒有能力做到第一條,又不情願第二條的時候,它就希望將美國拖下水,讓老大和老二干一仗,自己漁翁得利。當然,美國希望的是中日兩敗俱傷,而不是中美兩敗俱傷讓日本撿便宜。所以美日兩家跳來跳去的演戲,但要真跟中國干一仗,那就是傻子乾的事了。
第二層是農業。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中國是農業大國,但資源有限,也僅僅是夠吃而已。如果有一天,中國由於國內糧食減產,需要在國際市場上突然收購5000萬噸糧食,那會發生什麼後果呢?我們知道中國一年的糧食產量已經接近6億噸,5000萬噸實際上也就是一個月的消費,而且對於中國的國庫來說這點錢也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國際糧食市場來說,這一下就要捲走一半以上的交易量,那麼毫無疑問的國際糧食價格會出現暴漲。糧食價格暴漲的後果十分嚴重,美國這樣的糧食出口大國要笑了。但日本是糧食進口大國,不過他們有錢,為了穩定國內的糧食市場,日本不可避免的拿出大筆的錢,也到國際市場上捲走一筆,並且進一步推高糧食價格。這一來俄羅斯和印度可就真的要哭了,俄羅斯人口少,錢多,還能撐得住,但印度可就不好辦了。印度2011年糧食產量達到了2.53億噸,不到中國的一半,人均糧食消費量約200公斤。盡管大部分印度人是不吃肉的,這樣的糧食消費水平也就是比一個正常人類維持生命要稍微高一點而已。當然有很多人,特別是一些中國人替印度遮掩,說人家信教,吃素,言下之意印度不需要生產那麼多糧食。但是難道吃素就不能吃得好一點嗎?難道印度人不希望自己吃得好一點?傻子都不信!在中國和尚都能吃得肥頭大耳,可見信教以及吃素不能成為飲食水平低下的理由。不過有意思的是,它在2012年還出口了價值86.7億美元的糧食,比上一年還上漲了69%,但考慮到2012年印度急劇惡化的國際收支情況,這種奇怪的現象似乎又可以理解了。印度農業的極度落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了,而且它在這十幾年中糧食增產速度是小於人口增長速度的。2000年和2011年這兩個年份都是糧食豐收年,他們的糧食從2.35億噸增加到了2.53億噸,而人口卻從10.4億增加到12.4億。很明顯這種狀況是不可持續的,連同餓著肚子出口口糧來換取外匯的做法都是不可持續的。糧食危機這種事情絕不是危言聳聽,2006年~2008年之間曾經發生過一次世界糧食危機,當時作為世界大米出口大國的越南,國內大米價格曾經漲到15元人民幣一公斤。根據當時印度媒體的報道,印度人均糧食消費量曾經低到178公斤——這基本上已經是世界最低水平。而且印度在那幾年也被迫從糧食出口國變為進口國。隨著印度人口和經濟的增長,「誰來養活印度」絕對會成為一個令人絕望的問題。
印度的農業必須大幅度的提高才能保證國家發展的需要。然而印度的農業發展又會遇到一隻攔路虎:中國。這是怎麼回事呢?由於印度的農業極其落後,吸納了極其龐大的勞動力。因此農業提高的過程不可避免的伴隨著大量勞動力的釋放,中國在三十多年內創造了超過5億人進城的盛況。而對於印度來說,這一隻極其龐大,但文化素質又極其低下的勞動力大軍的安置就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他們別無選擇的必須從中國嘴邊搶下這5億人的飯碗,但他們搶得下來嗎?
第三層次是初級工業產品。其中包括了工業原材料和日用消費品,這一層級的產品屬於必需品,廣泛用於世界各個國家,因此市場非常龐大。同時這一層級的門檻很低,也是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的第一選擇,因此在這一層級參與競爭的國家很多,利潤也很薄。其中競爭力最強的不用說就是中國了,而且中國事實上目前佔領著這一層級,可以說只靠中國一個國家的力量就足以支撐全世界的消費,中國不讓出份額,其他國家就基本不可能在這一個層級獲得大的發展。由於中國的發展需要,我們的工業正在不斷上升,這種低利潤、高污染、高能耗的行業已經不再適合中國。所以中國實際上正在逐漸退出這一層級。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中國願意付出一定的代價,例如維持較低的工資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維持較高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我們是可以把這些行業留在中國的,但是我們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不再願意付出這樣的代價了。況且,通過產業轉移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水平逐漸提高,可以更多的購買中國的高級工業產品,因為在高級工業產品的中下層級,第一大國就是中國。所以,中國的逐漸退出既有被動成分也有主動成分。另一方面,由於這些行業能夠吸納龐大的勞動力,所以中國的退出是緩慢的,有步驟的。
日本實際上已經退出了大部分的這類行業,他們與我們在這里沒有大的競爭。
印度曾經是發展中國家這一層級的翹楚,50年前印度紡織業曾經遠比中國強大。但到了2012年,印度紡織和服裝出口大約120億美元,而中國則是2400億美元。雖然很多人都會想起印度的軟體神話,但我們要知道,軟體業在全世界的市場份額是很小的,而且它能夠容納的勞動數量也是很小的。更何況中國每年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能夠超過印度全部出口總額的兩倍!印度作為一個站在工業化門檻上的國家,而且是一個人口與中國不相上下,青壯年更多而且勞動力素質比中國還要低一個檔次的國家,它的發展需要,不可避免的要求將中國在這一層級的統治地位完全接過來。但是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任務。
當然中國自己是不願意很快的讓出地位。別看中國目前正在逐漸退出,但實際上中國的競爭力還是很強的,因為中國的工業體系完整,基礎設施完善,勞動力素質相對較高。當其他國家在發展類似的產業時,小規模的時候還看不出來,當產能擴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出現,電力供應不夠,交通運輸能力不夠,配套產業力量不足,熟練勞動力不足等等問題。而中國的優勢恰恰就是印度的劣勢,在這些方面印度甚至不如東南亞。就目前來講,初級工業的轉移方向東南亞和拉美都比印度要優先,因為這些國家的基礎更好,而且可以就近獲得中國和美國龐大工業體系的便利支持。
那麼印度是否能夠迅速解決這些問題呢?首先,印度需要巨量的資金,幾萬億甚至十萬億的美金。這可不是亂說的,看一下中國工業化過程中的投資規模就知道了。但是目前來說,印度缺乏投資吸引力,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東西,但主要在於政府的決策能力和魄力。有了錢就要有基礎設施,印度基礎設施差是出了名的,沒有基礎設施就不用奢談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和初級工業本身又是資源消耗大戶,這就回到前面所說的搶資源的問題,這又反過來需要很多很多的錢。有錢,有設施還不夠,還得有人。根據駐孟買總領館經商室網站轉載印度時報2008年7月6日的報道,印度還有3億成年人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在70年代時中小學教師就達到了500萬人,到2009年共擁有小學教師567萬人,初中教師352萬人。而印度在2010年初等教育(8年級以下)教師只有不到400萬人。可以說印度要趕上30年前中國的勞動力整體文化水平,整整這一代人都指望不上了,下一代人能不能趕得上都不好說。
第四層級,高級工業產品,包括工業機器設備和耐用消費品。這一類產品的消費對象是特定和有限的,中國的崛起過程已經使得這一市場獲得了成倍的擴張。這一層級有競爭力的國家就很少了。由於發達國家逐漸的產業空洞化,大量資金從實體經濟轉向虛擬經濟,製造業一直在整體性的衰退。中國在這一層級是個什麼地位呢?中國2012年出口的機電產品總額大約1.18萬億美元,佔到全部出口總額的57%,從這個數字也可以看到,中國三萬億的外匯儲備絕不是靠買襪子掙來的;其他國家,德國大約7000億,美國5700億,日本4800億,韓國2900億,法國2100億;而恐怕很多人都想不到的是,俄羅斯只有127億,而進口卻高達1377億,工業強國的形象早已盪然無存,俄羅斯現在是一個靠賣資源換錢來進口工業產品的國家,他們出口70%以上是資源,進口70%以上是工業產品。
在這一層級當中,中國大而不強,優勢主要還是在中低檔次的產品上,而且遠達不到統治地位。在中國的上升通道中,中下層主要是擠壓韓國的空間,其他國家整體上已經無法與中國競爭。中上層主要是與日本搶奪空間,因為日本工業的衰退是比較明顯的,最近幾年工業品出口一直在下降;歐洲國家中德國太強,其他國家已經逐漸去工業化了。美國的份額也在逐漸向中國流動,最明顯的事實是美國也需要從中國進口大量的工業設備,美國造軍艦也要用到中國生產的吊車。
中國工業上升的過程附帶一個效果,那就是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准確的說是在發展初級工業的過程中大量依賴中國生產的機電設備。所以印度也很尷尬,不願意買中國的通信、電力、機械設備,但又不得不買。
印度機電和運輸類產品的出口額大約386億,基本上對中國不構成競爭力。而且在很長的時間,它的發展重點只能放在初級工業品上。
第五層級,裝備製造業,也就是製造機器所用的機器。這是真正的高科技。中國在這一層級只能說是有,遠遠談不上好。例如中國雖然已經是數控機床產量第一的國家,最高級的加工中心也能生產,但進口量還是遠遠大於出口量。在這一層級,中國在國際上基本沒有競爭力,還是要老老實實把基礎打好。印度基本上就不用提了。
綜合而言,中國和印度之間經濟上的競爭主要在資源和初級工業產品上,由於印度整個社會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使得它缺乏與中國競爭的實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並不構成威脅。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競爭主要發生在高級工業產品上,日本工業的衰退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也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雙方仍存在很漫長的斗爭過程。
❿ 對比中國與印度的經濟發展情況
中國與印度經濟發展比較(國際掃描)
□趙建軍
中國與印度既是鄰國,又是人口大國,目前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兩個國家,兩國國情有很多共同之處,兩國經濟發展模式為世界矚目。印度學術界愛把中國作為重要參照對象來研究印度經濟,我國學術界對中印綜合國力比較也情有獨鍾。本文不僅對比兩國經濟狀況,還把兩國納入全球坐標中衡量,著重比較兩國國際競爭力與經濟全球化程度。基礎設施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密切,我們選擇一些指標進行比對就會發現兩國的差距。據世界銀行數據,人均用電量,1997 年中國為714 KWH牗千瓦小時牘,印度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國電力生產佔世界比重為8.2%,印度只佔3.47%。電力系統的損耗在1997 年中國8%,印度卻高達18%。中國在1998 年擁有電話主線70條,印度只有22條,1997 年中國電話裝機等待的時間不到一個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狀況極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與機場設施陳舊,交通運輸極端落後,能源嚴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礎設施的滯後影響了外國投資環境,嚴重製約了印度經濟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領先的優勢十分明顯。資本資源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基本要素,儲蓄與投資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繫到經濟增長速度快慢。中國在1997-1999 年期間國內總儲蓄GDP的比例為42.5%,國內總投資佔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別是20.3%、23.9%。中國在1990-1999 年期間國內總投資年均增長率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國股票市場融資佔GDP的比例是22.9%,印度為33.7%,1995 年中國資本市場佔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為0.71%,而1998 年中國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僅為1.73%,印度佔1.74%,1998 年中國升至9.4%,印度為2.5%,1998 年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國國內儲蓄率為38.9%、投資率為37.4%,印度分別為22.4%、22.7%。可見,無論是國內儲蓄率或投資率,還是在世界資本資源中的地位,中國比印度高得多,這也是造成中印經濟增長速度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資本市場歷史比中國早,但現在中國資本市場融資規模也超過了印度。經濟規模與發展水平G NP 牗國民生產總值牘、 GDP牗國內生產總值牘與G NI牗國民總收入牘是考察一個國家經濟整體實力的重要指標。首先,看GNP:據世界銀行《2000�2001 世界發展報告》數據,中國1999 年 GNP 為9802 億美元,在參與排序的206個國家與地區中列第7位,人均G NP780 美元,列140 位;按購買力平價牗 PPP牘計算中國的GNP則高達41122 億美元,列第2位,人均GNP升到3291 美元,列128 位;1999 年印度 GNP 為4422 億美元,列11位,人均 GNP450 美元,列163 位;按 PPP 計算印度GNP為21441 億美元,列第4位,人均G NP2149 美元,列153 位。再看 GDP :2000 年中國GDP總量為1.08 萬億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達4794.04 億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計算GDP,2000 年中國GDP為49660 億美元,印度為24320 億美元。2001 年中國人均G DP 牗 PPP牘為4329 美元,印度為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率10.3%,印度為6%。經濟總量比較我國領先,兩國人均GNP、 GNI 都偏低,中國依然佔有優勢。產業結構通過比較兩國的產業結構構成,可發現兩國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1970 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為34%、38%與28%,印度則分別為45%、22%和33%,這一期間印度第一產業比重過大,第二產業比重太小,第三產業比重兩國接近。1998 年中國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佔GDP的比例分別是18.4%、48.7%、32.9%,印度各佔29.3%、24.7%、45.9%,而世界產業構成為5%、34%、61%,我國第一、第二產業比例過高,第三產業比重太小,印度第一產業比例太大,第二產業比例過小,第三產業比重比我國大,但比世界水平低,兩國產業結構都存在不合理之處,都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從各產業發展速度看我國要快於印度,我國農業與工業總產值的規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對外開放度印度在90年代以前由於對外國投資採取嚴格限制的政策,印度利用外國直接投資的規模很小,1992 年以來印度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積極鼓勵外國投資,不斷放寬對外國投資者限制,外國投資發展很快,外國直接投資從1990 —1991 年度的0.91 億美元上升到1999-2000 年度的51.91 億美元,2001 —2002 年度更高達59.25 億美元,證券投資從1990-1991 年度的0.06 億美元增至1993-1994 年度35.67 億美元,因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1998 —1999 年度為負0.61 億美元,但2001 —2002 年度回升到40.9 億美元,證券投資流入規模在大部分年度大於直接投資。就外貿、外資發展比較而言,無論規模還是發展速度,我國佔有絕對優勢,我國經濟全球化程度比印度高得多。據《經濟學家》推出的全球化指標,1993 —1997 年期間年均變化率印度僅為2%,我國為7%,中國對外開放度遠勝於印度,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快於印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國際競爭力牗一牘 IMD 國際競爭力中印排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是國際競爭力評價的權威機構,每年根據國內經濟狀況、國際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環境、基礎設施、企業管理、科學技術和國民素質等方面指標體系對參評國家競爭力進行評價,推出《世界競爭力年鑒》。中國在IMD競爭力排名中處中游,但與印度相比名次大大靠前,在1995 —1998 年期間名次不斷上升,1999 —2001 年間有所下降,2002 年又上升了兩位,印度排名居下游,以兩年為周期上下搖擺,在38-42 之間徘徊。IMD競爭力排名說明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比印度強。兩國都需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牗二牘 WEF 全球競爭力中印比較根據美國競爭力委員會1999 年對56個國家創新能力進行評價的成果,也揭示了我國創新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國在創新因子指標排在45,印度為37,其中上游創新能力牗由研究開發投資、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素質、科研機構的質量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決定牘我國與印度幾乎平起平坐,我國第25、印度26位;但下游創新能力牗申請專利的數衡量牘我國比印度要弱,下游創新因子排名我國為48、印度37。我國上游創新能力與下游創新能力脫節,說明我國創新成果商業運作不力,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通道不暢。中國經濟的微觀競爭力落後於宏觀競爭力,微觀競爭力與印度相比也落下風。除1998 年外印度歷年名次好過中國,但到2002 年兩國差距在縮小,中國只比印度低一位。當前競爭力指標是建立在微觀競爭力指標基礎上,旨在區分影響勞動生產率的主要因素,通過衡量人均GDP水平來考察當前經濟成就。中國當前競爭力與印度相比落後了很多,2000 年低11位,2001 年也相差7位。2001 年公司運作與戰略排名中國列39位、印度居43位,商業環境質量比較中國排在47位、印度名次是34,在商業環境質量方面我國處於劣勢。這反映了我國企業運行的商業環境有待改善,企業內部管理水平偏低,企業運營方式與發展戰略不夠成熟。2002 年我國商業運作環境有所改觀,上升到38。國民財富的增長,歸根結底依靠企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只有進一步提高我國企業競爭力,才能實現人均GDP的快速增長。牗三牘 GITRR 信息技術中印競爭力在網路就緒、網路應用構成與可行因素構成這3項指標排名印度都領先於我國。網路就緒指標中國64、印度54。網路應用構成指標我國到70位、印度60。可行因素構成排名中國第56位、印度49位。在次級指標方面,我國只在信息基礎設施、商業與經濟環境、ICT機會與社會投入3個方面比印度位置靠前,而在硬體、軟體與支持、網路接入、網路政策、網路社會、網路學習、網路經濟、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方面排名都落後於印度,特別是硬體、軟體與支持、ICT政策、網路學習方面名次懸殊很大,反映了我國信息技術與印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軟體業印度遙遙領先於我國,印度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軟體出口大國,2000 年軟體出口額達80億美元。近幾年信息技術產業托起了印度牛市,預計2008 年印度軟體業產值870億美元,出口達500億美元,軟體業成為了印度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而我國軟體出口還微不足道。中國在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資本資源、人力資源、經濟總量、國際化程度等方面與印度相比處於領先地位,兩國經濟結構都須進一步調整,都須注重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宏觀經濟的競爭力我國整體占優,但經濟創造力競爭力我國不及印度,微觀競爭力印度強於中國,信息技術競爭力印度優勢明顯,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比印度大。(摘自《中國國情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