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人口為何北部多
更確切的說主要分部在東北部。
印度東北部地區而言,源於地緣因素,歷史上相當數量不同國家的居民因各種原因進入該地區,造成了當地民族、宗教和文化上的巨大差異。印度獨立後,該地區相繼出現民族分離主義勢力和恐怖主義,成為長期困擾印度政府的一個難題。
印度東北部地區的民族問題是印度民族問題復雜性和國家民族政策發展變化的縮影,探究該地區民族問題的發展過程、政府的應對措施,對發展中多民族國家處理民族問題有一定借鑒意義。
從本期起,本欄目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問題研究所博士楊曉萍對印度東北部民族問題進行解讀,以饗讀者。
在地理上,印度東北部與中國、不丹、緬甸、孟加拉國四國接壤,又和印度主體大陸相對隔離,常被稱為「印度東北三角」。目前共7個邦,即阿薩姆(Assam)、那加蘭(Nagaland)、曼尼普爾(Manipur)、特里普拉(Tripura)、米佐拉姆(Mizoram)、梅加拉亞(Meghalaya),以及佔領我藏南地區成立的所謂「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整個東北地區的總面積達255,088平方公里,佔印度國土面積的近8%;人口為3800萬,佔印度總人口的3.7%;人口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3人。
印度東北部民族構成相當復雜,歷史上移民活動頻繁。5000年前這一地區就是中國西南、泰國、柬埔寨和緬甸進入布拉馬普特拉河谷地的入口和通道。最早到達此地的是達羅毗荼人,接著是蒙古人,此後是波多人、卡查利博多人、米辛人、拉其番西人、阿卡人、達夫拉人和阿博爾人。之後,這些人進一步西進,一部分轉向尼泊爾、錫金、不丹的部分地區,另一部分則來到現今的梅加拉亞邦的西部地區、特里普拉邦、北方邦以及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此時,雅利安人已經從西方進入了印度河和恆河平原,在驅趕波多人的過程中,不同人種的接觸造成了印蒙人種雅利安化的開端。之後,約在公元13世紀,裝備較為先進的傣阿洪姆人(Tai-Ahoms)又從中國西南部取道東南亞進入該地區。這樣,印度東北部地區成為蒙古人與奧斯特里克人、雅利安人、達羅毗荼人混雜的大熔爐。從17世紀開始直至今日,孟加拉人(主要是穆斯林)、尼泊爾人和部族人(主要是茶園的工人)移民一直湧向東北地區,從而進一步形成這個被稱為「種族萬花筒」的多樣性。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印度東北部地區,共有分屬於5個不同種族集團的160個表列部族及400多個部落和亞部落群。他們傳統各異,語言不同,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差異很大。這些部落民族主要包括那加人(Naga)、米佐人(Mizo)、庫基人(Kukis)、梅泰人(Meteis)、波多人(Bodo)等,語言屬於藏緬語系,宗教信仰以基督教和泛靈論為主。
英殖民時期,印度東北部是最後被英東印度公司征服的地區。這里保留著完好的封建領土製度,即土邦。英國殖民政府通過與王公簽訂條約、協定,對他們實行間接統治,即土邦王公承認英王的最高統治權,並承擔形式不一的義務,主要是提供一部分兵力和承擔一些軍費開支;英國政府則承諾王公幫助他們抵禦外來侵略和鎮壓內部叛亂。值得注意的是,土邦王公的領地不是英國的領地,其居民也不是英國的臣民。
1947年8月15日,印度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獲得獨立,並成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印度自治領政府接管了原英屬印度政府的9個省(阿薩姆、比哈爾、孟買、中央省、馬德拉斯、奧里薩、旁遮普、聯合省和西孟加拉)和500多個土邦;1950年1月26日,印度憲法規定全印統一劃分為29個邦,分為A、B、C、D四類。這樣,在印度東北部就有阿薩姆邦(A類)、曼尼普爾邦和特里普拉邦(C類)三個邦。
在此後的歲月里,印度的行政區劃又經歷了幾次重組,印度東北部的行政區劃也發生了變動。1963年2月1日,那加蘭中央管轄地區改建為那加蘭邦;1972年1月21日,印度將非法佔有的中國藏南地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而梅加拉亞被升格為梅加拉亞邦。與此同時,米佐山區從阿薩姆邦分離出來成為米佐中央管理地區;1986年,米佐拉姆從中央直轄區改為邦建制;1987年2月20日,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改建為邦。這樣,印度東北部的7個邦最終形成。
『貳』 印度位置和范圍
印度地理位置:印度位於北半球,屬於南亞次大陸,西北與巴基斯坦接壤,東北與中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為鄰,東與緬甸和孟加拉毗連,南與斯里蘭卡、馬爾地夫隔海相望.
東南頻臨孟加拉灣,西南面臨阿拉伯海,南連印度洋,北依喜馬拉雅山脈,為亞、歐、非和大洋洲海上交通樞紐.國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居亞洲第2位.總人口12.1億(2011年),居世界第2位.
人口自然增長率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約佔26%.
首都是新德里.
『叄』 印度的地理位置是怎樣的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印度共和國(印地語:भारत गणराज्य;英語: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印地語:भारत;英語:India),位於10°N-30°N之間,南亞次大陸最大國家。東北部同中國、尼泊爾、不丹接壤,孟加拉國夾在東北部國土之間,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大體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涼季(10月至翌年3月)、暑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降雨量忽多忽少,分配不均。
『肆』 南印度和北印度怎麼劃分的
中國習慣劃分南方和北方,印度也習慣分為南印度(南方地區)和北印度(北方地區)。
大體上以中央邦的溫德亞山為界,劃分南北方:馬哈拉施特拉邦、奧里薩邦、安得拉邦、卡納塔克邦、喀拉拉邦、泰米爾納德邦和中央邦的南部以及果阿等七個中央直轄區屬於印度南方,大城市有孟買、班加羅爾、海德拉巴、馬德拉斯(金奈);溫德亞山以北的各地是印度北方,大城市有新德里和德里、加爾各答、艾哈邁達巴德、坎普爾。
訥爾默達河——默哈訥迪河一線是印度的南北地理分界線。
(4)印度為什麼是北部國土擴展閱讀:
1、北印度主要是主體民族,印地斯坦族聚居地區,南印度則主要是少數民族。印度人起源於一南一北兩個不同的祖先群體,其中北方祖先群體的基因與今天中東、中亞和歐洲人的基因相近,而南方祖先群體的基因比較獨特,與南亞大陸以外其他任何人群的基因都不相近。
2、印度南部為德干高原,但更靠近海洋,為熱帶沙漠氣候。而印度北部多平,,地表徑流較大,,大陸性氣候更為明顯。
3、北印度:宗教信仰主要以印度教為主,飲食以麵食(面餅)為主,語言主要為印地語;越往北上,人越白,越高大。
南印度:以佛教為主,飲食主要為米飯,南印更多地使用英語,包括日常的當人的交流。在印度信伊斯蘭教的人比較多,佛教主要分布在南部。南部的人普遍比較黑,因為陽光強烈,而且身材比較矮小。
『伍』 印度的地理位置特點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佔25%,高原佔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
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
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銅352萬噸,鉛136萬噸,石灰石684.77億噸,磷酸鹽8100萬噸,黃金86噸,石油8.96億噸,天然氣6970億立方米。
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
『陸』 印度主要陸上領土 北 西北 東北部
是陸上鄰國嗎?
印度主要陸上領土北部是中國、尼泊爾和不丹,西北是巴基斯坦,東北部是孟加拉國和緬甸。
『柒』 印度為何在東北還有一片國土面積
印度是從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殖民地發展起來的!
而東印度公司當時勢力范圍很多。
印度成立以後,也繼承了大部分殖民地范圍!
在東北的阿薩姆邦也是這個原因。
『捌』 印度國土為什麼是兩部分的
談不上佔領 他們認為是印度的領土 我們認為是中國領土 三處共依三萬平方公里 中國實際佔領三5000平方公里 印度實際佔領95000平方公里 兩國正在談判交涉 印度佔了便
『玖』 印度為什麼有兩塊國土
印度沒有兩塊國土,印度東北部和印度本土是有一條狹長地帶相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