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遠征軍是怎麼回事,為什麼要遠征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赴緬遠征軍」、「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編成,遠征軍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該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
中國為了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緬甸等地為爭取國外援助的最後生命鉗制線,如果滇緬公路不保,外援即無法輕易進入中國,與日本的作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因此中華民國方面極力爭取與英國間的軍事同盟以保障作戰資本。
美國需要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日本陸軍主力,牽制日軍,避免日本陸軍主力湧入東南亞和太平洋。充分發揮中國作為美國的有效的軍事盟友的作用,而在戰後,則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忠實的政治盟友 。
日軍一旦佔領緬甸,控制滇緬路,援華物資就難以運往中國,而中國抗戰就難以維持,這對美國的全球戰略極為不利的 。所以,美國積極贊成中國派兵入緬作戰。
(1)遠征軍在印度如何整編的擴展閱讀:
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
中國軍隊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遠征軍傷亡總數達6.1萬人。以杜聿明指揮的第五軍為例,戰斗動員人數為4.2萬人,傷亡總數達2.2萬人,超過總兵力半數以上 。
緬北反攻戰中,中國遠征軍及駐印軍參戰兵力共計307281人,馬匹15037匹,駐印軍傷亡人數高達12729人,滇西遠征軍達40000餘人 。
據日本厚生省救援局1950年的調查,日本在緬甸所投入的兵力達303501人,而損失兵員達185149人(不含空軍)。
日本每日新聞社出版的《一億人的昭和史》之《日本陸軍史》別冊中記,日軍在緬甸戰場總共投入兵力230800人,戰死160400人,戰死率69.5%,接近其所投入總兵力的七成 ,中印緬戰場確實牽制和消滅了日軍的重要武裝力量,對亞太地區反法西斯戰爭起了重要的作用。
Ⅱ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遠征印度的戰役過程是怎樣的
1937 年7月7日,侵華日軍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抗日戰爭爆發了。戰爭開始以後沒多久,我國僅有的幾條國際交通線路就相繼被切斷了。 1938年8月,由20萬名中國民工修築而成的滇緬公路全線通車,所有國際援華物資幾乎都通過滇緬公路進入中國。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入侵緬甸,企圖切斷滇緬公路。
為了保衛滇緬公路,1942年3月,國民政府抽調了10萬名精兵組成遠征軍奔赴緬甸。到達緬甸以後,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但後來因為英軍配合不力,遠征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5月上旬,中英軍隊開始撤退。日軍切斷了遠征軍的歸國通道,少數戰士跟隨美國統帥去了印度,大部分戰士都在杜聿明將軍的帶領下走進了野人山,他們准備從那兒繞道回國。
野人山位於中印緬交界處,綿延千里,縱深200多公里,山上喬木遮天,終年不見天日,猛獸成群,螞蝗遍地,傳說還有野人出沒,當地人把這片方圓數百里的無人區統稱為野人山。1942年6月,數萬名疲憊不堪的遠征軍戰士走進了野人山,開始了他們的「死亡之旅」。到了晚上,豺狼虎豹全都跑出來了,野獸凄厲的吼叫聲回盪在山谷里,聽得人毛骨悚然。戰士們用芭蕉葉和樹枝搭成棚子,一個棚子大約有三四平方米,能睡10個人,大家就擠在棚子里過夜。
進山10多天以後,熱帶原始叢林的雨季到來了,天天都下著傾盆大雨,道路泥濘不堪,戰士們舉步維艱,下山的時候就在泥水裡滾。有時山洪「轟隆隆」地沖下來,一下子能沖走很多人。』有一次,劉桂英看到整個班的戰士一起被山洪沖走了。
軍部那張地圖也不管用了,戰士們經常是走了好幾天又回到原點。在這片原始叢林裡面,他們迷失了回國的方向,回家的路出乎意料地艱險而漫長。
一個月後,部隊開始斷糧了,有幾名戰士餓死了。杜聿明只得把馱物資的100多匹戰馬都殺了,讓戰士們飽餐了一頓。戰馬吃光以後,大家就開始吃皮鞋,吃皮帶,就連手槍套也成了他們的食物。當這些東西全都吃光以後,大家就只能夠靠樹皮和草根來維持生命了。一天,一位戰士看到河邊長著野生魔芋,極度飢餓的他急忙挖了一小塊兒野生魔芋,用舌頭舔了舔,誰知道他的舌頭馬上就腫了起來,連話都不能說了,直到4天以後他的舌頭才消腫。有的戰士誤食了有毒的植物,痛得滿地打滾,哀號不止,但是因為沒有葯品,大家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被毒死。
連續多日以樹皮和草裹腹,很多戰士的身體開始浮腫起來,步履蹣跚。有的戰士走著走著,突然「撲通」一聲跌倒在地上,然後再也爬不起來了。劉桂英和護士班的另外4名女戰士想:我們5個人要走就一起走,要死就死在一起!她們手拉著手,互相鼓勵著往前跋涉。
雨季的叢林是螞蟥的天下,叢林裡面到處都是螞蟥。戰士們走在路上,這些嗜血的魔王就昂著頭在樹葉上等候,人體一接觸到樹葉,它們就趁機爬到人身上吸血。緬甸的螞蟥個頭特別大,據說一隻大螞蟥一次能吸一斤血呢!小螞蟥會通過衣服的縫隙鑽進人的皮膚里,不知不覺間,它們已經把人體內的血吸了出來。等到戰士們發現的時候,螞蟥已經變得又粗又大了。劉桂英每天都能從身上逮到一大把螞蟥。至今她腿上還有很多傷疤,都是當年被那些螞蟥咬的。
和螞蟥一樣猖獗的還有蚊子。野人山的蚊子也大得出奇,翅膀一張開簡直就像蜻蜓似的,戰士們被咬得滿身都是包,又紅又腫,奇癢無比。細皮嫩肉的女兵是蚊子的重點攻擊目標。有一天早上醒過來,白凈漂亮的何珊發現自己臉上滿是大紅包,都是被蚊子咬的。她數了數,竟然有20多個大紅包。她覺得痛癢難忍,只好用手拚命地抓臉,結果把臉抓得鮮血淋漓。有時走到低窪處,埋伏在那兒的成千上萬只蚊子如同一片黑雲似的向大家飛過來,大家只能抱頭逃跑。
越往山林深處走,山林就越顯得陰森恐怖。這時,更加可怕的事情發生了。瘴氣開始在軍隊里肆虐橫行,成千上萬名戰士倒下了。路邊和草棚里堆滿了戰士們的屍體,屍體散發出惡臭的味道,聞之使人暈眩。
中國遠征軍以10萬之眾出國,活著離開戰場的只是4萬多人,而最終穿越野人山回歸國境的只有3000多人。
Ⅲ 中國駐印軍是怎樣的「卧薪嘗膽」
中國遠征軍從緬甸撤退時,兵分二路,一路經野人山回國,損失慘重;另一路,在38師師長孫立人的領導下,中國遠征軍38師撤退到印度時,編制齊全,損失甚小;其後22師和第5軍直屬部隊幾經曲折,也一路退至印度,所受損失慘重,抵達印度時1萬多人的部隊僅只有3千多人。
中國軍隊初入當時英國殖民地印度時,處境是相當艱難,這個以「日不落帝國」自封的英國,「驕傲自大」根深蒂固,且當時遠征軍是敗軍之軍,尤甚,居然不顧中英兩國訂有軍事同盟關系,要求38師向英軍繳械。
據孫立人部屬後來回憶:這樁「繳械風波」發生過程中,38師高層唯恐激起部隊的憤怒,對消息進行了封鎖,僅僅下達「加強戒備、准備戰斗」的命令。後來,孫立人在一次師部軍事會議上曾透露,38師入印初期面臨覆沒之危機,經他費盡心機,東奔西走,才得以轉危為安,要部屬體念他的一片苦心,要苦練殺敵本領,打回祖國去!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中印緬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也幫了大忙,出面進行了相關協調事宜。
2
此為中國駐印軍士兵低姿萄伏前進,上有鐵絲網,並有機槍掃射。
遠征軍退撤到印度之後,史迪威在印度新德里舉行記者招待會,他說: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軍事指揮官,願意從戰場撤退,所有撤退都是可恥的,我們挨了一頓狠揍,我們從緬甸逃出來,這是個奇恥大辱,我認為,我們應該找出症結所在,打回去,重新收回緬甸。
是時,日軍已佔領緬甸全境,隨後又進入雲南,一度逼近貴州;蔣介石此時最擔心的是莫過於滇緬公路被日本切斷後,美國的援華物資,如何及時、大量地運到中國。
史迪威雖然對蔣介石很有意見,但當時仍將蔣的危機轉告白宮羅斯福,並強調,自己那不到1萬人的駐印部隊,不可能在緬甸有所作為,駐印軍缺少兵員,中國缺少物資,陸路通道又被日本人切斷了,怎麼辦?
羅斯福最終解決了這個難題,他向蔣介石和史迪威承諾,將提供100架C47運輸機,組建美國陸軍第14航空大隊,「飛虎隊」也被編為第14航空隊,他們每月將物資從印度阿薩姆機場運往中國昆明,再將中國士兵運回印度,補充中國駐印軍,這條航線後來被命名為「駝峰航線」。
隨後,從國內將動員而來、懷著報國熱情的學生們源源不斷空運至印度,充實了新編38師和新編22師名額,這些學生們中就有當時國民政府最高學府西南聯大的1100名學生,這1100名學生中也有校長梅貽琦的兒子,西南聯大規定:高年級的學生參加遠征軍,軍旅生涯也算學分。之後,進行美國裝備列裝。
隨後,從緬甸撤退下來的中國遠征軍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在印度蘭姆迦訓練營,開始進行系統而又殘酷的整訓。美國人的訓練方法直接了當,貼近實戰,簡單有效,炮兵訓練兩周基本操作後,就直接拉到野外整日整月的演習和實彈射擊,營、連長級軍官,每人實彈指揮射擊達400發;步兵訓練為第1、2周為兵器訓練,第3、4周進行實彈射擊,第5、6周進行戰術訓練,堆沙盤和實兵指揮班、排、連,部隊戰鬥力快速提升。要知道,在國內抗戰時期,當時炮兵進行實彈射擊,打多少炮彈,要蔣介石親自批准!可見當時國力至艱,已到何種地步。
Ⅳ 為什麼遠征軍一個營,能將日軍一個聯隊打散
1943年初,同盟國熬過了最困難的時期,終於在各個戰場上開始反攻。在非洲,盟軍取得了阿拉曼戰役的勝利,挺進西西里島;在歐洲,德國兵敗斯大林格勒;在亞洲,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後,也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全面轉入防禦。
此時的英國,也從戰爭初期最郁悶的狀態中,漸漸找回大國的感覺,對恢復其在遠東的利益,愈發熱心起來。尤其是丘吉爾,非常抵觸中、美兩國插手英屬緬甸的事務,但苦於實力不濟,又不得不求助於遠征軍,列強的丑惡嘴臉表露無遺。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Ⅳ 怎樣整訓遠征軍
8月15日,從緬甸撤退的中國遠征軍新38師和新22師,番號已改成了「中國駐印軍」。經蔣介石同意,史迪威擔任這支部隊的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赴印之前,史迪威聽說這支部隊共有1.2萬人,但實地點驗卻只有9000多人。孫立人的新38師有7000人,廖耀湘的新22師只有2000多人。這9000多中國官兵成為蘭姆加爾訓練中心的第一批受訓部隊。
過了不久,蘭姆加爾的中國部隊從軍裝、皮靴、鋼盔、背囊,到步槍、沖鋒槍、機槍、火炮和車輛,全都換上了美式裝備。訓練中心的醫院,為受訓官兵提供了較好的醫療服務,接種了預防霍亂、傷寒、天花等傳染病的疫苗,傷病情況明顯減少。英國人提供的伙食雖算不上太好,但米飯、麵包和牛肉罐頭卻能保證每天飽食三餐。一段時間下來,長期營養不良的中國士兵平均體重增加了近20斤。整個部隊士氣高昂,戰鬥力明顯提高,面貌煥然一新。
但是,史迪威的目標,是要在1943年1月發起反攻緬甸戰役之前,在印度建立起兩個齊裝滿員的陸軍師和其他特種保障部隊,目前的9000人是無法達到這一要求的。蔣介石雖然已經答應向印度空運5萬部隊,但卻並未付諸行動。史迪威把中國駐印軍訓練、裝備、演習情況的大量照片和一段紀錄片送給蔣介石,果然使他十分滿意,他立即批准了向印度空運補充兵員。到1942年底,中國駐印軍已達到了3.2萬人。新38師和新22師,每師1.25萬人,各轄有3個步兵團,3個炮兵營,1個工兵營,l個輜重營,1個通訊營及其他配屬分隊。此外,還組建了3個炮兵團,每團36門105毫米榴彈炮;2個迫擊炮團,每團48門150毫米重迫擊炮;1個汽車團,有400輛載重汽車。中國駐印軍已成為一支火力兇猛,機動性較強的戰役突擊部隊。
當然,在中國駐印軍的訓練和整編過程中,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史迪威非常了解國民黨軍隊中虛報冒領、剋扣軍餉「吃空額」等腐敗現象。為杜絕這些情況發生,他建立了「補給到連,供應到人」的後勤保障體制,特別是堅持以集體點名的方式,直接把津貼費發放到士兵手中。這一做法,受到廣大基層官兵的擁護和歡迎,而一些高級軍官卻對此耿耿於懷。羅卓英到印度就任副總指揮之後,要求由他來「總領」駐印軍官兵45萬盧比的軍餉,遭到史迪威的嚴詞拒絕。這成為史迪威和羅卓英之間爆發一系列沖突的重要原因。不久,在史迪威的堅決要求下,蔣介石不得不調走了羅卓英。
史迪威為中國駐印軍的訓練和裝備傾注了巨大的心血,他躊躇滿志地准備在翌年初便發起奪回緬甸的反攻戰役,以重新打通滇緬路,擴大對華援助,增強中國戰場的對日作戰力量。
中國方面關於反攻緬甸的准備工作確實在積極地進行,史迪威的情緒也漸漸高漲起來。他在11月19日的日記中寫道:「我們已得到英國佬和中國人的許諾。並且開始了行動。如果我們能在韋威爾的屁股底下點上一把不滅的火,並能掌握這邊的指揮和訓練,這件事就會辦得漂漂亮亮的,真是太棒了。由於所有的人都說這事不可能,我自然要努力把它辦好。」11月22日,他致電馬歇爾,認為中國方面已經採取了實際行動,因此,美國應當履行自己關於增加對華援助的承諾。
但是,當時美、英軍隊正在忙於北非作戰,很難大量增加對華援助。馬歇爾給史迪威發來電報,只答應提供現有的租借物資,並對這個問題作了解釋。史迪威感到憤憤不平,他無法用這樣一點點物資去撫慰中國軍隊作出的反攻努力,這或許還會招來他們的嘲笑。在發給陸軍部的回電里,他明確地表示了自己的不滿,他認為如果美國就是這樣「支援」中國軍隊的話,那就再不要提什麼「支援」兩個字了。他要求盡快向中國戰區提供2個戰斗機中隊l1個轟炸機中隊和50架運輸機,並把每月向中國空運的租借物資從3500噸逐步提高到1萬噸。馬歇爾為滿足史迪威的要求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他同意增加中國的空軍力量和物資援助,並保證把史迪威的要求放在僅次於北非戰場的優先地位。他在發給史迪威的復電中說:「我已看到你那封罵娘的電報了。我非常同情你的反應。」
但是,就在反攻緬甸的准備剛剛取得一點進展的時候,英國人的突然變卦又一次讓史迪威陷入了尷尬的境地。11月下旬,英國人就已經考慮縮小反攻緬甸的作戰規模,他們提出由英軍奪取緬甸西部的若開山、欽邦山和加列瓦一線,並襲擾日軍的後方。很顯然,英國的目的只是想為保衛印度構築前進陣地,並不想收復整個緬甸,他們也不希望中國軍隊進入緬甸。12月7日,韋威爾正式提出取消反攻緬甸的計劃。
1943年1月8日,蔣介石也致電羅斯福,正式拒絕在預定時間發動緬甸作戰。史迪威的心情十分沮喪,精心准備了近半年的作戰行動,突然便被擱置起來了。他在日記中把1月8日這一天記成了「黑色的星期五」,並寫道「英國佬得逞了,這正是他們想要的。現在他們想推卸責任,中國人也要撒手不管,讓倒霉的美國人去勇往直前、艱難奮戰吧!」
幾天以後,史迪威得到了美國政府授予他的一枚「優秀服役十字勛章」,以表彰他在上一年4月冒著炮火親臨東枝前線指揮作戰的英勇行為。但是,這也難以排解他心中的郁悶。他深深地感到:「迎著槍彈勇猛沖鋒而犧牲,或許是一種解脫。我寧願和士兵們一起戰斗而長眠在大地上,也不願捲入現在這種勾心鬥角和討價還價之中。」作為一名勇敢、剛毅的軍人,他是那樣渴望戰斗,但是,中緬印戰區復雜的同盟關系,像亂糟糟的一團繩索緊緊束縛住了他的手腳。
Ⅵ 請問中國遠征軍一共在印度駐了就個師
1942年,為保衛抗戰的戰略大動脈-滇緬公路補給線,國民政府將第五軍編入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3月底,中國裝甲兵在緬甸首開與外國盟軍聯合作戰的記錄,戰敗被迫撤回國內。此後隨著大量美援陸續運抵,國民政府開始在印度藍姆伽編練美製的國民革民軍新軍-中國駐印軍,這群「美械中央軍」乃是全抗戰期間,國民政府所編成的最精銳部隊,初期為步兵新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後來擴編為新六軍、新一軍。新二十二師曾在緬北索卡道打過一場不折不扣的典型殲滅戰,讓日軍屍盈山壑,從兩軍戰斗結束後累積的戰果來看,足已使抗戰前期的所謂「德械」中央軍相形見絀。在此精銳的中國駐印軍之下,陸軍機械化學校便成立了「陸軍機械化學校駐印戰車訓練班」,負責培訓官兵;並又於駐印軍之下成立「中美第一臨時戰車群」,計劃下轄七個戰車營,負責作戰。同年八月,便將第一批戰訓班結訓官兵編成以美製M3A3史都華(Stuart)輕戰車為主的戰車第一營。
1944年初,戰車群美籍指揮官命令趙振宇上校為營長、趙志華為副營長,帶隊由藍姆加至加爾各答接收作戰用車輛。戰車第一營為中國駐印軍的軍直屬戰車部隊,也是國民黨陸軍使用美製戰車作戰的開始。由於戰車第一營的驍勇善戰,美軍司令部又決定在瓦魯班戰役後再提供美製M4A4謝爾曼(Sherman)中型戰車一個連,補充給該營作戰使用,加強戰力。其後該部隊在緬北其它戰役中繼續協同,中、美等國友軍部隊並肩作戰,經常扮演沖鋒陷陣的關鍵角色,更曾與日軍戰車聯隊於緬北的貴街,發生了戰史上少見的「中日坦克戰」,結果當然是以裝甲火力俱差的倭國戰車被殲收場,該部對反攻緬北、打通中印公路具有整體的傑出表現,直到抗戰勝利,加上隨後在藍姆加訓練未上陣的六個戰車營官兵,與國內留存的老戰車部隊的兩個團,使國民黨陸軍裝甲兵發展到達巔峰全盛期。國民革命軍的戰車兵是以德國軍事顧問依據德國的裝甲兵發展經驗而成立的。但由於德國顧問們的軍事經驗和軍事思想都停留在一戰的軍事理論中(步兵是戰斗的絕對核心,戰車只作為步兵的輔助支援火力。這種思想在日軍和許多二戰初期戰敗的西方國家軍隊中都普遍存在)。再加上當時中國所處的經濟環境,戰車兵在早期並不是獨立的兵種,而是隸屬於國民革命軍陸軍交通兵即輜重兵。隨著軍事思想的進步,條件的成熟,國民革命軍也有了自己獨有的戰車兵。早期的戰車兵使用的兵種專用色為黑色(國民革命軍陸軍輜重兵的兵種專用色),後期建立了裝甲兵這一兵種,其兵種專用色也改為銀色,同時有其特殊的軍銜領章.叫做「克羅米領章」(鉻質的電鍍章)。 早期的獨立戰車營因其隸屬於交通兵第二團,故其臂章的部隊符號為X2。裝甲兵頭戴的是一種橡膠制的防撞頭盔。其型號與德國機械化部隊早期所使用的相同,在執行訓練和維修保養作業時,穿連身工作服,戴布制野戰帽。進行檢閱和參加戰斗時,戰車乘員習慣穿著一般的野戰制服,帶防撞頭盔。有的還戴有德式鋼盔,配發駁殼槍及專用彈匣包,戰車內的每位乘員配發德國原裝或國內仿製的德軍制式風鏡。 抗戰中期的第五軍直轄的戰車兵團還沿用早期的軍服,接收義大利菲亞特CV-33戰車時隨車配給了數量不詳的義大利式橡膠頭盔。1938年國民黨政府接收了蘇聯坦克,但沒有資料記載軍隊是否使用過蘇制的坦克帽。
中國駐印遠征軍部隊服制裝備
中國軍隊在以極其落後的裝備與日軍抗衡了五年後的1942年元月,終於與美、英、蘇為首的26個國家聯合發表了對德、意、日法西斯三國的《共同宣言》。成為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主要成員。於是,中國政府得到了大量來自西方盟國的援助,但與此同時也必須承擔起在東南亞戰場保衛其盟國的沉重責任,和重要的戰略大動脈-滇緬公路補給線的安全。1942年2月,日軍在佔領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之後入侵緬甸,國民政府派遣由衛立煌為司令(杜聿明代理)、林蔚為參謀長的中國遠征軍(杜聿明的第5軍、甘立初的第6軍和張珍的第66軍)入緬作戰;雖然中國軍隊作戰英勇,取得部分的勝利,但因英軍指揮官缺乏作戰決心,不斷退卻避戰,使得中國遠征軍難以支撐大局,讓整個戰局急轉直下,我入緬作戰的遠征軍也被捲入潰敗的旋渦中。於是,中國遠征軍開始分兩路退出緬甸。一路為杜聿明率領的遠征軍主力,本想由滇緬公路退回國內,但因日軍進展迅速,回國之路遭到截斷(其間第200師師長戴安瀾在高麗貢山戰死),不得不進入野人山谷,穿越蠻荒叢林向國境推進。經過千辛萬苦,累病餓死官兵無數,終於返抵國門,後與日軍隔怒江對峙。另一路由孫立人帶領新38師主力,有秩序的退向印度,爾後在雷多與國軍新編新22師(師長廖耀湘)殘部會合,並在美國的協調下,由英國盟軍提供印度藍姆伽作為該批入印國軍的整訓基地,成為日後中國駐印遠征軍的種子部隊,簡稱駐印軍(即國軍服制的另一大類-美式師)。
Ⅶ 抗戰期間的中國遠征軍開始和結果是什麼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
但是,由於英軍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1路司令長官司令部,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東吁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收復戰等勝利。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在蘭伽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並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利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戰鬥力大為提高。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總的來說,中國遠征軍為我們民族贏得了莫大的自豪感與民族自尊心,是一支偉大的軍隊。
Ⅷ 關於中國遠征軍的歷史
中國遠征軍是1942-1945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難階段、為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和打通抗戰「輸血線」而出征滇緬印、抗擊日本的英雄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中國軍人在滇緬印戰場以巨大的犧牲換取了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征戰的徹底勝利,向全世界表明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對亞洲太平洋戰場和整個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立下赫赫戰功。
抗戰爆發後,由於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遂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眾在抗日救國信念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岩,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岩,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不計其數。滇緬公路於1938年底通車,從此成為中國抗戰的輸血管。
抗戰開始後,日本謀圖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佔我南寧,斷我通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
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爛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盡管如此如此,日寇並不罷休,9月,日本侵入越南,並與泰國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西藏和雲南接壤。滇緬公路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通線,日軍據此還可以威脅中國西南大後方。緬甸對於盟國中的中英雙方來說都有重要戰略意義。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
為了保衛緬甸,中英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准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布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
但是,由於英軍輕視中國軍隊的力量,過於高估自己,又不願外國軍隊深入自己的殖民地,一再拖延阻撓中國遠征軍入緬,預定入緬的中國遠征軍只好停留在中緬邊境。然而,1942年1月初日本展開進攻後,英緬軍一路潰敗,這才急忙請中國軍隊入緬參戰。中國成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後因情況變化取消),開赴緬甸戰場。但是,由於已經失去作戰先機,造成緬甸保衛戰的失利。這主要由於英國極端堅持先歐後亞的既定戰略,戰局一旦不利,便對保衛緬甸完全失去興趣,而是一再撤退,使中國遠征軍保衛緬甸的作戰變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作戰。
但是,中國遠征軍卻仍然作出了讓英美盟國盟軍欽佩的戰績,並達到了一定的戰略目的。從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開始與日軍作戰,至8月初中英聯軍撤離緬甸,歷時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銼敵鋒,使日軍遭到太平洋戰爭以來少有的沉重打擊,多次給英緬軍有力的支援,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斯瓦阻擊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棠吉)收復戰等勝利。
在仁安羌援英作戰中,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師長孫立人憑借一團之力與數倍於己之敵連續英勇作戰,以少勝多,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瀕臨絕境的英緬軍第1師,轟動英倫三島。第5軍200師師長戴安瀾屢建奇功,掩護了英軍的平安撤退,後在翻越野人山對敵作戰中不幸受傷殉國。戰役結束後,英美政府高度頌揚並給孫立人與戴安瀾將軍追贈了功勛章。
緬甸失守給以後作戰帶來極為消極的影響,使中國徹底失去了滇緬公路這一唯一的陸上交通線,以後不得不開辟從印度飛越駝峰(在喜馬拉雅山)的空中航線。日本也可以直接威脅印度。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後形成長期對峙,粉碎了日軍從緬北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這次遠征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首次出國作戰,他們弘揚了中國人民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第一次緬戰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
緬甸作戰失利後,中國遠征軍一部分退入英屬印度。在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的指導下,以退入印度的新38師、新22師在蘭姆珈訓練營受訓並進行整編,於1943年8月改編為中國駐印軍,用美援物資配備全副美式裝備英國提供給養,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踴躍參軍,利用從駝峰返航的飛機空運到印度,士兵的素質有了大大的提高,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為提升。
同時,中國鑒於緬甸的重要性,積極醞釀反攻緬甸,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於1943年2月設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轄第十一和第二十集團軍,嚴陣以待,隨時准備與英美軍隊協同反攻緬甸。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中國駐印軍制定了一個代號為「安納吉姆」反攻緬北的作戰計劃,以保障開辟中印公路(中國昆明-印度利多)和敷設輸油管,10月新30師調入緬甸編入駐印軍。計劃從印緬邊境小鎮利多出發,跨過印緬邊境,首先佔領新平洋等塔奈河以東地區,建立進攻出發陣地和後勤供應基地;而後翻越野人山,以強大的火力和包抄迂迴戰術,突破胡康河谷和孟拱河谷,奪占緬北要地密支那,最終連通雲南境內的滇緬公路。
1944年3月,我駐印軍佔領孟關,消滅日本最精銳的第18師團的主力,繳獲其軍旗、關防、大量文件及各種武器。繼而又乘勝進軍,一鼓作氣,攻佔緬北重鎮孟拱,再次告捷。
1944年3月初日軍糾集其15軍8萬兵力進攻印度英帕爾英軍基地,英帕爾吃緊危及整個東南亞戰局,4月初駐滇西的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54軍第14師、第50師急調入緬甸編入駐印軍增援牽制日軍,新30師第88團、第50師第150團與美軍拉加哈特部隊合編組成中美聯合突擊隊隨即對密支那發動進攻。5月11日,滇西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強渡怒江,血戰高黎貢山拉開滇西反攻序幕。新38師在孟拱戰役結束後,也進軍密支那。經過近三月的激烈戰斗,8月初密支那終於被攻克,緬甸戰場的主動權從此轉入盟軍手中。對中國來說,意味著兩條被阻斷的運輸線——中印公路同滇緬公路的連通指日可待,危險的「駝峰航線」從此載入史冊,空軍可以從東南部更安全、更便捷的航線飛往昆明和重慶,中國西南戰略形勢根本改觀,抗日大後方真正有了穩定感;而日軍對緬甸的佔領日期已屈指可數,其在亞洲大陸的全面進攻,也從此演變成節節防禦,最後徹底崩潰。
自從我駐印軍先後開出蘭姆伽後,連續作戰,屢創強敵,戰鬥力較之以前大為提高,這是日軍做夢也想不到的。他們弄不清楚這支兩年前曾敗在自己手下的中國軍隊何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便成了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威猛之師。
6月4日,滇西松山大戰展開,滇西遠征軍71軍、第8軍輪番進攻,至9月7日以陣亡8千餘人、傷者過萬,擊斃日軍千餘慘重代價收復松山。7月2日,第二十集團軍進攻騰沖,至9月14日光復騰沖城,美軍第十四航空隊參與攻城戰役,我軍傷亡5千餘人,擊斃日軍3千餘人。6月4日,滇西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進攻龍陵,至11月11日克復龍陵全境,此役殲滅日軍13000餘人,我軍傷亡2萬餘人,日軍被驅趕到芒市一帶自此無險可守。9月初,日軍在英帕爾遭受慘重失敗,盟軍在滇緬印戰場進入總進攻的戰略階段。
駐印軍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擴編為新1、新6兩軍,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擋」。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12月初因國內戰事吃緊新6軍急調回國增援,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滇西中國遠征軍勝利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戌,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反攻緬北、滇西歷時一年半,史載中國駐印軍傷亡2萬多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滇西遠征軍傷亡6萬餘人擊斃日軍2.1萬餘人,合計斃敵7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滇緬印戰區亦是抗戰歷史上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唯一取得完勝徹底擊潰日寇的戰區。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面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制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抗戰取得最終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日本在中緬印戰區投入兵力總計30餘萬,被殲滅18萬5千餘人。中國遠征軍、駐印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和輝煌的一頁,壯哉中國軍人,壯哉中國遠征軍!
中國遠征軍及盟軍編製表
(一)中國遠征軍第一路指揮系統表(1942年3月至8月)
第一路司令長官 衛立煌(未到任)羅卓英(繼任)軍事委員會參謀團團長林蔚
中緬印戰區美陸軍司令兼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
第5軍杜聿明(軍長)
第200師 戴安瀾(師長)新22師廖耀湘(師長)新96師余韶(師長)
新兵訓練處黃翔工兵團李樹正裝甲兵團胡獻群炮兵團朱茂臻
汽車兵團洪世壽騎兵團林承熙輜重兵團杜洪範
第6軍甘麗初(軍長)
第49師彭壁生(師長)第93師呂國銓(師長) 暫編第55師 陳勉吾(師長)
第66軍張軫(軍長)
新38師孫立人(師長)新28師劉伯龍(師長)新29師馬維驥(師長)
另司令長官部直轄36師李志鵬(師長)
(二)中國遠征軍指揮系統表(1943年初至1945年3月)
司令長官 陳誠衛立煌(1943年冬繼任)副司令長官黃琪翔參謀長蕭毅肅
第十一集團軍 總司令宋希濂副總司令黃傑
第2軍王凌雲(軍長)鍾松(副軍長)
第9師張金廷(師長)第33師楊寶(師長)第76師夏德貴(師長)
輜重團段壽濤
第6軍黃傑(軍長,史宏烈繼任)
預備第2師顧葆裕(師長)新39師洪行(師長)
輜重團鄭殿起通訊營馮行之戰車防禦營梁中介
第71軍鍾彬(軍長)陳明仁(副軍長)
新28師劉又軍(師長)第87師張邵勛(師長)第88師胡家驥(師長)
輜重團吳濤
另集團軍直轄第36師李志鵬(師長)第200師高吉人(師長)第5軍炮兵營
第二十集團軍 總司令霍揆彰副總司令方天
第53軍周福成(軍長,趙鎮藩繼任)
第116師趙鎮藩(師長,劉潤川繼任)第130師張玉挺(師長,王理寰繼任)
輜重團劉寶華
第54軍方天(軍長,闕漢騫繼任) (1944年4月第14師、第50師調入緬甸,同年8月編入新6軍序列)
第14師龍天武(師長)第50師潘裕昆(師長)第198師葉佩高(師長)
另集團軍直轄高炮第49團3營第8軍山炮營輜重團 雷震波工兵第2團林鬆通訊部隊
遠征軍司令部直屬部隊
第8軍何紹周(軍長)李彌(副軍長)梁筱齋(參謀長)
榮譽1師汪波(師長)第82師王伯勛(師長)第103師熊綬春(師長)
第93師呂國銓(師長)炮兵部隊指揮部邵百昌 工兵部隊指揮部傅克軍
通訊營滇康緬特別游擊區總指揮部鄭坡
(三)中美聯軍、中國駐印軍指揮系統表(1942年至1945年5月)
聯軍總指揮史迪威(索爾登繼任)參謀長柏特諾
中國駐印軍鄭洞國(軍長,1944年8月升任聯軍副總指揮)參謀長舒適存
新38師孫立人(師長,兼副軍長)新22師廖耀湘(師長)
新30師胡素(師長,新30師於1943年10月調入印度)
中國駐印軍新編第1軍軍長 孫立人(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
新38師李鴻(師長)
新30師唐守治(師長)
第50師潘裕昆(師長)(1944年底新6軍新22師、第14師奉調回國,第50師編入新1軍序列)
中國駐印軍新編第6軍軍長 廖耀湘(1944年8月攻克密支那後組建)
新22師李濤(師長)
第14師龍天武(師長)
第50師潘裕昆(師長)
直屬部隊戰車指揮官白朗上校
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黑格准將
第一支隊隊長(新編第38師第88團)肯利生上校
第二支隊隊長韓特上校
美軍第5307混成旅(加拉哈特部隊)指揮官梅利爾准將
(四)美國空軍
第十四航空隊(即飛虎隊,1943年3月正式改編為第十四航空隊)指揮官陳納德少將
轄2個中型轟炸機中隊3個戰斗機中隊
第十航空隊
(五)英緬軍指揮系統表(1942年3月)
英緬軍總司令胡敦(前)亞歷山大(繼任)
英緬軍第1軍團斯利姆(軍團長)
英緬軍第1師斯科特(轄第1、2、13步兵旅)
英印軍第17師史密斯(轄第16、46(後改名48)步兵旅、澳軍第63旅)
直屬裝甲第7旅(戰車約150餘輛)駐緬空軍部隊(戰斗機30架,輕型轟炸機15架)
(六)英印軍指揮系統表(1943年10月至1945年5月)
盟軍東南亞戰區總司令蒙巴頓
英印軍第14集團軍斯利姆(軍團長)
第4軍梅塞維第33軍斯托普福德第15軍克里斯蒂森
Ⅸ 二戰期間中國遠征軍是怎麼回事
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了中國遠征軍。
Ⅹ 二戰中中國遠征軍在印度休整、重新裝備後再次出擊,都打了哪些勝仗
中國遠征軍在蘭姆伽接受美式裝備以及美軍教官訓練後,於1943年10月由印度雷多進入緬甸,開始了第二次緬北反攻,主要的戰役地點有新平洋,拉加蘇,胡康河谷,打洛,孟關,瓦魯班,密支那,八莫,最後與從雲南滇西反攻的Y部隊在茫友會師,從而完成了打通中印公路的緬北作戰。史料一般將駐印軍的戰斗分為胡康河谷戰役,孟拱河谷戰役以及密支那戰役。其中胡康河谷戰役駐印軍的優勢性顯示得淋漓盡致,尤其是接受了正規系統的軍事訓練的中國軍隊在接受了強大炮火以及空中火力支援面對日軍可以說不是一個級別的,在胡康河谷戰役中曾經出現過日軍付出巨大傷亡攻佔了中國軍隊的陣地一角,卻發現佔領的其實只是中國軍隊陣地的衛生間。而在瓦魯班,中國駐印軍裝甲部隊奇襲18師團司令部,全殲18師團裝甲支隊,繳獲18師團關防大印。密支那戰役由於盟軍指揮問題導致奇襲演變成膠著戰,最後在改變戰術後完成了對密支那的佔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