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有哪些低種姓的名人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寶萊塢演員:johnny lever
種姓制度的起源: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半島,為了維護本民族的長期統治,膚色較淺的他們建立了種姓制度。他們編造了一個傳奇故事,說創世者梵天的腦袋變成了婆羅門,上肢和身軀變成了剎帝利,腿變成了吠舍,腳變成了首陀羅。
祭司集團屬於婆羅門,武士集團屬於剎帝利,農業、商業和手工業群體屬於吠舍,被征服的原住民就成了地位低微的首陀羅。
(1)印度的偉人有哪些擴展閱讀: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又稱瓦爾納制度,是在後期吠陀時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
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有嚴格的規定: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2. 泰戈爾是印度著名詩人,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加入時間倒流而你又有機會采訪這位偉人,作為記者的你想
你對你的家鄉現在已經不屬於印度了有什麼想法
3. 各個十二星座的偉人,富人有那些
水瓶星座的名人
文化界名人:哲學家培根、音樂家莫扎特、作家理查士·狄更斯、武俠小說家金庸
政治界名人:美國總統林肯、麥克阿瑟將軍、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
演藝界名人:電影明星羅紐曼、歌手鄧麗君、演員黃聖依
雙魚星座的名人
文化界名人:音樂家肖邦、畫家雷諾瓦、愛因斯坦
政治界名人: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中國總理周恩來
演藝界名人:伊麗莎白·泰勒、韓國第一美女金喜善
白羊星座的名人
文化界名人:童話作家安徒生、畫家梵高及作曲家巴哈、海頓、名指揮家卡拉揚
政治、經濟界名人:美國總統湯姆斯·傑佛溫、日本首相佐藤榮作
演藝界名人:喜劇明星卓別林、演員成龍、歌手席琳·狄翁
金牛座的名人
文化界名人:思想家馬克思、名建築師貝聿銘
政治界名人:獨裁者希特勒、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
演藝界名人:奧黛麗·赫本、賈利占柏、歌手王力宏
雙子星座的名人
文化界名人: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作家川端康成、作家但丁
政治界名人:維多利亞歐大陸女王、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
演藝界名人:瑪麗蓮·夢露、美空雲雀、演員張柏芝
巨蟹星座的名人
文化界名人:作家海明威、思想家盧梭、海倫·凱勒
經濟界名人:約翰·洛克斐斯
演藝界名人:湯姆·克魯斯、演員梁朝偉、韓國人氣小天王Rain
獅子星座的名人
文化界的名人:劇作家喬治·班納得蕭、法國作家莫泊桑
政治、經濟界名人:政治家拿破崙、愷撒、美國汽車大王利·福特
演藝界名人:英格麗·褒曼、露西鮑兒、歌手王菲
處女星座的名人
文化界名人:朱子、作家托爾斯泰、畫家摩西達姆
政治界名人:美國總統福特、征服者亞歷山在
演藝界名人:索菲亞·羅蘭、歌手蔡依林
天秤星座的名人
文化界名人:思想家孔子、音樂家法蘭茲·李斯特
政治界名人:前印度首相甘地、前美國總統卡特
演藝界名人:碧姬·芭鐸、劉德華、韓國帥哥元斌
天蠍星座的名人
文化界名人:畫家畢加索、物理學家居里夫人
政治、經濟界名人:第一任印度首相尼赫魯、比爾·蓋茨
演藝界名人:亞蘭德倫、凱瑟琳·赫本、歌手寶兒、演員全智賢
射手星座的名人
文化界名人:詩人海涅、作家馬克·吐溫、音樂家貝多芬
政治、經濟界名人:政治家邱吉爾、松下電器董事松下幸之助
演藝界名人:小甜甜布蘭妮、台灣第一美女林志玲
摩羯星座的名人
文化界名人:物理學家家牛頓
政治、經濟界名人:美國總統尼克松、中國主席毛澤東
演藝界名人:貓王普里斯萊、音樂才子周傑倫、歌手李紋
4. 印度偉人甘地,有一次乘火車,他的一隻鞋子掉到了鐵軌旁,此時火車已開動。再下去撿已經不可能,於是甘地
① 從甘地身上體現了他那寬廣的胸懷,心繫百姓、與人為善、遇事能換位思考的高尚道德品質和人格魅力。②啟示:大千世界,每個人的家庭背景、各自的獨特經歷、個人品行等存在差異,只要我們心存善良之心,用真誠、友善打動他人,用換位思考來理解他人,就會贏得對方的好感和認同,就能結成良好的合作關系。 |
5. 印度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一、阿育王(公元前272年—前242年在位)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君,曾經建立起古代印度最大的帝國,版圖幾近南亞次大陸的全部。《阿育王經》等數部漢譯佛典中載有大量關於他的生動故事。他是通過激烈的爭權之戰弒兄而得王位的,後又於公元前260年(一說262年)發動了殘酷的征服羯陵伽國的戰爭,造成了數十萬人傷亡。
巨大的災難帶給他沉重的精神負擔,終於使他幡然悔悟,決定改行和平國策,宣揚「正法」。「正法」以少行不義,多做善事,慈悲、慷慨、真誠、純潔為要旨,集中體現了當時優良的宗教道德。執政中期,他皈依了佛教。
阿育王自己亦身體力行,廣泛會見不同派別的宗教領袖,並向他們布施。他甚至為被佛教斥作「邪命外道」的正命派開鑿洞窟,供其使用。他的正法政策為經歷了數百年動盪的印度社會帶來了30年和平,階級矛盾和宗教矛盾明顯減少,百姓得以休養生息,生活在穩定中有所提高。
二、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obíndronath Thakur) 1861年5月7日 出生於加爾各答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領袖。泰戈爾是一位印度詩人、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1913年 泰戈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941年8月7日 泰戈爾逝世於加爾各答。
在外國,泰戈爾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詩人。除詩外泰戈爾還寫了小說、小品文、游記、話劇和2000多首歌曲。他的詩歌主要是用孟加拉語寫成,在孟加拉語地區,他的詩歌非常普及。 印度和孟加拉國的國歌使用的是泰戈爾的詩。
泰戈爾在印度獨立運動的初期支持這個運動,但後來他與這個運動疏遠了。為了抗議1919年札連瓦拉園慘案,他拒絕了英國國王授予的騎士頭銜,他是第一個拒絕英王授予的榮譽的人。 在他的詩歌中,泰戈爾表達出了他對戰爭的絕望和悲痛,他希望所有的人可以生活在一個完美的和平的世界中。
泰戈爾做過多次旅行,這使他了解到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他對東方和西方文化的描寫至今為止是這類描述中最細膩的之一。
三、阿克巴(1556年—1605年在位)是莫卧兒王朝的第三代君主。該王朝在他的治下趨於鼎盛。若論文治武功,自13世紀初德里蘇丹國建立,至19世紀中葉莫卧兒王朝徹底覆亡,六百餘年,穆斯林統治者中能出其右的,沒有一人。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實行開明政策的結果。
他主動放棄了個人信仰的偏見,誠懇邀請各派宗教學者到他的宮廷上來,傾聽他們的說教。他還常將不同教派的領袖人物召集在一起,辯論和研究各種宗教和社會問題,以辨明同異,消除誤解,進而擺脫宗教矛盾,求得社會生活的和諧。無論伊斯蘭教、印度教,還是佛教、耆那教、祆教或基督教,乃至無神論者,他都一視同仁。
作為具體措施,他廢除了非穆斯林的人頭稅和香客稅,允許各宗教建立寺院,自由傳教,對於被迫改宗伊斯蘭教的人亦聽任恢復原來信仰,不加干涉。政府的職位向一切人開放,不問所宗。每遇重大的非伊斯蘭教節日,皇宮也和民間一樣,舉行隆重的慶典。1579年6月22日,阿克巴宣布自己擁有對伊斯蘭教所有問題的最高裁決權,進一步集帝王與教宗於一身。
1582年,他創立了一個新的組織,名為「聖教」。它是一種具有泛神色彩的一神教,力圖冶印度當時的所有信仰於一爐。他的這一嘗試終因信眾寥寥而失敗,但是他內容廣泛的宗教寬容政策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而給印度社會帶來了普遍的和諧與繁榮。
四、英迪拉·普里雅達希尼·甘地(Indira Gandhi,1917年11月19日—1984年10月31日),印度政治家,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女兒、是印度現代最為著名及存有爭論的政治人物之一。分別擔任兩屆印度總理,1984年10月31日遇刺身亡。
她一方面為印度在冷戰時期的發展作出了不少的貢獻,但另一方面亦因政治管理上的方針而令其政績上蒙上陰影。因其領導印度的十六年間的政治方針相當硬朗、立場堅定,故後人亦稱其為「印度鐵娘子」。
五、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參考資料網路——泰戈爾
6. 有誰知道印度尼西亞有哪些名人啊
體育界的名人可以么
印尼羽毛球名宿陶菲克
7. 印度聞名世界的人物
1、聖雄甘地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尊稱「聖雄甘地」,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印度國民大會黨領袖。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個印度教家庭,父親是當地土邦首相。甘地19歲時遠赴英國學習法律。1893年,甘地來到英國統治下的南非,領導南非印度人爭取權利。
他把印度教的仁愛、素食、不殺生的主張,同《聖經》、《古蘭經》中的仁愛思想相結合,並吸收了梭倫、托爾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漸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論。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
「二戰」後,印度分裂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面對兩國的沖突,對雙方都有重要影響的甘地多次以絕食來感化他們,呼籲團結。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教徒刺殺。
甘地是印度國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現代政治學說——甘地主義的創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能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
2,泰戈爾
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1941年),印度詩人、文學家、社會活動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飛鳥集》、《眼中沙》、《四個人》、《家庭與世界》、《園丁集》、《新月集》、《最後的詩篇》、《戈拉》、《文明的危機》等。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於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 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
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1941年寫作控訴英國殖民統治和相信祖國必將獲得獨立解放的遺言《文明的危機》。
泰戈爾的詩風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過重大影響,啟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謝婉瑩等一代文豪,其中許多作品多次被譯成中文。 泰戈爾的《飛鳥集》影響冰心,使她寫出了《繁星·春水》。
3、阿米爾·汗
阿米爾·汗,1965年3月14日出生於印度孟買,印度寶萊塢演員、導演、製片人 。阿米爾是印度「國寶級」人物,寶萊塢的「全能」演員。
8歲的時侯,阿米爾·汗出演第一部電影《Yaadon Ki Baraat》。後來練習打網球,獲得了馬哈拉施特拉邦的網球冠軍 。
1988年,阿米爾·汗放棄網球重回銀幕 。1989年,出演文藝片《灰飛煙滅》,飾演復仇男子。1999年,在《義無反顧》中出演印巴邊境的抗暴警察阿賈伊。2002年,阿米爾憑借劇情愛情電影《印度往事》獲得zee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 。
2008年,憑借導演 《地球上的星星》獲得寶萊塢人民選擇獎最佳導演獎。2009年,出演了勵誌喜劇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飾演Rancho。
2011年,阿米爾·汗製作真人訪談節目《真相訪談》,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印度區第三任大使。2013年,出演犯罪動作電影《幻影車神3》飾演Sahir和 Samar 。2014年,出演奇幻喜劇電影《我的個神啊》,飾演遺留在地球的外星人PK。
2016年,出演勵志運動電影《摔跤吧!爸爸》2017年6月,阿米爾·汗成為「2017年奧斯卡」新成員。2017年,出演勵志電影《神秘巨星》飾演音樂人夏克提·庫馬爾。
(7)印度的偉人有哪些擴展閱讀: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領土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部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部與巴基斯坦交界。
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主要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前1500年左右,中亞的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並確立種姓制度,吠陀教開始發展為婆羅門教。
公元前4世紀,孔雀王朝統一印度,開始推行佛教,並向外傳播。約前188年,孔雀帝國滅亡後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莫卧兒帝國,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以後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
1947年6月,英國頒布《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5日成立印度自治領。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國,同時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也是金磚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印度三分之二人口仍然直接或間接依靠農業維生,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
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葯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印度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
8. 印度名人有哪些
那方面的,貌似"印度阿三"很有名。還有就是名字太難讀,映象不深
9. 印度三傑是哪三位甘地,泰戈爾,另一位是
拉伊、提拉克、帕爾三人是印度國大黨的傑出的民族運動領導人,先後參加過「梵社」,創辦進步報刊,宣傳爭取自由、擺脫英國統治,宣傳民族主義思想,為印度的獨立自由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因此人們將他們稱為「印度國大黨三傑」。
1.拉伊(1865~1928年):
出身於旁遮普的知識分子家庭。曾任律師和記者,創辦過《旁遮普人》等多種報刊。1882年加入「雅利安人協會」,後成為國大黨激進派領導人之一,被譽為「旁遮普之獅」。他認為印度只有通過爭取自由的斗爭,才能徹底擺脫英國統治,而不是靠乞討和恩賜,由於其言論觸犯了英政府當局,曾多次遭到逮捕。1907年從緬甸獲釋返回印度,1914年赴英、美等國訪問,在美組織「美國印度人自治同盟」。1919年回國,次年在加爾各答特別大會上,當選為國大黨主席,支持「聖雄」甘地的不合作運動。1928年領導抵制西蒙調查團的斗爭,在遊行中與警察發生沖突不幸身亡。著有《雅利安人協會》、《青年印度》、《印度的政治前途》等。
2.提拉克(1856~1920年):
國大黨小資產階級激進派領袖,歷史學家。出身於馬拉塔族婆羅門小地主家庭。曾經學習法律。1880年在浦那開辦新英語學校。1881年創辦《月光報》和《獅報》,揭露殖民當局的暴行。1884年參加創建「德干教育協會」,1893年和1895年先後舉辦紀念印度甘奈希神節和馬拉塔民族英雄西瓦傑慶祝會,以喚起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識。1900年前後在國大黨內組織和領導激進派,積極參加1905年開始的反英斗爭。主張用暴力推翻英國殖民統治,實現完全獨立。但強調印度教傳統,迴避農民土地問題,維護種姓制度和落後的風俗。1908年被殖民當局逮捕,判處6年徒刑。他被判刑後,孟買工人曾以總罷工進行抗議。晚年趨向於「穩健派」,接受印度自治主張。1916年建立印度自治同盟,同年與真納締結《勒克瑙公約》。主要著作有《奧里安神》、《薄伽梵歌中的奧秘》等。
3.帕爾(1858~1932年):
出身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曾創辦在《新印度》等多種報刊,國大黨激進派領袖之一。主張抵制英國殖民當局,提倡國貨和民族教育,宣傳自治、自產。領導了1905年民族運動,反對分割孟加拉。1907年入獄,半年後獲釋,前往英國。在英國任《印度自主》和《印度學生》的主編。晚年趨向溫和,反對民眾的暴力運動,反對甘地的不合作運動和哈里運動。著有《新精神:國民生活的聖禮》、《印度氏族主義的精神》、《印度的心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