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尼老百姓平時吃什麼
印尼人吃的食物與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相似,如巴東菜等,多為較辛辣的食物。
在首都雅加達,世界各國的風味菜餚,如中國菜、歐式菜、泰國菜、越南菜、日本菜、朝鮮菜、印度菜,應有盡有。尤其是中國菜,印尼較大一點的城鎮都開設有中國餐館。
中國餐館中,粵菜、川菜、湖南菜、上海菜、山東菜餐館都有,但粵菜餐館最多。印尼菜與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的菜餚相似,口味較重,菜餚中常加入椰漿及胡椒、丁香、豆蔻、咖喱等各種香料調味,餐桌上常備有辣椒醬。
印尼各地菜餚中,最典型的是巴東菜,以油炸及辣味重而聞名。印尼最常見的菜餚有雜拌什錦菜(gado一gado)、烤羊肉串(sate,即沙嗲)、烤魚(ikan panggang)、烤牛肉(sapipang-gang)、烤羊肉(kambing panggang)等。
湯則常用牛肉湯(soto sapi)、羊肉湯(sotokambing)和雞肉湯(soto ayam)。因天氣熱,印尼人一般不喜歡吃熱飯、熱菜,不喝很燙的湯。飯後有喝咖啡或茶的習慣,喝時一般都加糖。
印尼人都習慣喝紅茶,不少人也開始喜歡喝茉莉花茶和綠茶。印尼人喜歡吃甜食,餐後點心品種較多,東部地區的糕點則常用沙莪粉製作。此外,印尼人也常用香蕉干招待客人。
(1)印度美食晚餐吃什麼擴展閱讀:
印尼菜與其他東南亞菜系最大的不同,就是會用到兩款獨有香料:石栗和黑栗。
這兩款香料幾乎會出現在任何一款傳統菜上,比如著名的巴東牛肉,就必須以石栗打成茸再爆炒出獨特的油脂香味,方算正宗。
混合有丁香、肉桂、薄荷等味道的黑栗,則是烹制「黑美人」的必備材料。「黑美人」是一種傳統牛肉湯,由於放了黑栗湯色帶黑,且被認為有美容、養顏的作用,故得其名。
印尼菜但並不都是一個味道,不同地區的食材和調味料都不同。蘇門答臘島人喜歡在濃濃的椰子醬里加上辣椒調味,而且喜歡選用牛肉和牛的內臟做食材。
西爪哇島人多用酸辣調味料,酸辣湯是一大特色。中爪哇省人習慣以蝦醬佐餐,而北蘇拉威西省人則喜歡將各式魚類做成燴飯。
『貳』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都瞧不起印度美食
這應該只有一個原因:
就是由於這種用餐方式似乎太過原始,讓人看起來有一種遠古時代蒙昧末開的原始人那種茹毛飲血的形象。也或多或少帶有些許調侃的意味在裡面。但如果只是認為大家對印度人這種用餐方式的嘲笑,末免有些偏頗,有失公允。
關於這一點,畢竟同為文明古國的兩個國家,在用餐方式這點上,也確實處於兩個極端。
在中國,從古至今人們普遍十分注重禮儀,待人接物講究的是儀表端莊。具體到用餐一節,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布衣農夫,無論是大家閨秀,或者是小家碧玉,無一例外。菜,大家一盤,各人只在面對自己的一處逐箸而嘗,既便是蒙昧小兒,稍有稽越,也會受到長輩教誨一番,培養其端莊體面的吃相。
『叄』 英國人在晚飯後會吃什麼
一、開胃品:飲料、酒或水果。
二、湯:喝湯時有時加黃油和麵包。
三、主菜:魚、肉和蔬菜,還有土豆和米飯。普通人一道主菜就夠了,宴請時,最多也不過三、四個菜。這和中國人花費許多時間去准備許多飯菜是完全不同的。
四、餐後食品:包括點心、水果、冰淇淋等。
五、最後一道是咖啡。有些國家,如英國,在喝咖啡前還吃些餅乾和乳酪包。
英國人愛吃肉,如牛肉(beef),羊肉(mutton),雞肉(chicken),野味等。每餐都吃水果, 進餐時喝酒,他們愛喝啤酒(beer)、葡萄酒(wine)和烈性酒。英國人口味喜清淡、鮮嫩、焦香,量少而精,不愛吃帶粘汁和辣味的菜。愛吃烤麵包,冬天喜歡布丁(pudding)、濃湯(soup)、火腿(ham)、新鮮蔬菜、水果等。
英國人愛喝牛奶,也喜歡喝茶,並把此當作生活的一種樂趣,有人竟到了麵包可以不吃,茶卻不可不喝的程度。他們最喜歡喝中國的「祁門紅茶(black tea)」,但他們喝茶的習慣與中國人不同。他們喝茶比較定時,有上午茶和下午茶之分,不喝清茶,而是先在杯中放牛奶,然後沖茶,有的還放糖。
『肆』 您知道迪拜土豪家庭的一日三餐都是吃什麼嗎
只要是提起迪拜,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巨富的「土豪」,當地居民有錢的話,自然就能獲得各種美食,所以迪拜的美食資源也是相當豐富的,說是吃貨的天堂都不為過,那麼有錢的迪拜土豪,一般平時都會吃些什麼呢?讓我一起來看看吧,迪拜土豪家庭的一日三餐,看完終於明白: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
以上就是今天所要分享的全內容,對於土豪們的日餐餐飲,不知道你怎麼看呢?
『伍』 低脂美味又飽腹的晚餐,是哪種減肥人必學的美食
不管到了什麼時候,什麼季節,減肥永遠是女人的熱議話題,不是在減肥就是在減肥的路上,沒有一個女人是不想要變瘦的,其實就是現在的生活水平太好了,所以10女人之中就有8個是胖妹妹,也難怪,減肥是一件難事,但是美食卻又是無法抵擋的。
【烹飪小貼士】:
1、鷹嘴豆是非常硬的所以大家在做的時候一定要將鷹嘴豆浸泡,大約泡一個晚上的時間才可以,然後再煮熟,煮熟的時間就不會很長,大約15分鍾到20分鍾就差不多了。
2、黑胡椒粉最好是用現磨的,因為現磨的胡椒粉味道可以持續很久,而買來的胡椒粉香味則沒有那麼濃重,如果大家沒有工具的話,用買來的胡椒粉也可以將就。
3、鷹嘴豆的營養是非常豐富的,而且脂肪的含量是特別低的,吃後就會有很強的飽腹感,這樣也能達到減肥的效果的。想要減肥的妹子們一定不要錯過了。
『陸』 世界各國的飲食文化,喜歡吃什麼,禮儀,特色。
一、日本人的飲食習俗
日本人的膳食以米飯為主,喜歡清淡、不油膩、味鮮不呈鹹味的菜餚。偏愛中國有廣東菜、北京菜、上海菜,對不很拉辣川菜也喜歡吃。愛吃牛肉、雞蛋、雞肉、海鮮和魚。尤其喜歡吃生魚片,吃時配芥末。喜歡吃豆腐、青菜和咸魚。日本人還愛吃醬湯、醬菜、紫菜和酸梅等。愛吃納豆(納豆是我國傳統發酵豆製品豆鼓的前發酵階段產品),近年來,日本人將我國和豆鼓裝入膠囊,稱為「食前粒」作為對膳食的營養補充。日本人愛喝清酒和我國和黃酒,不喜歡吃肥肉和動物內臟。吃冷盤時喜歡在菜裝盤後再撒一些芝麻或紫菜末、生薑絲等,用以點綴和調味。
二、新加坡人的飲食習俗
新加坡人偏愛廣東菜和西餐,愛吃的菜餚有:炒魚片、炒蝦仁、油炸魚、咖喱牛肉等,主食為米飯、包子等。愛吃桃子、荔枝、梨等鮮果,喜食點心。
三、印度人的飲食習俗
印度人的口味特點是淡而清滑,主食是印度烙餅和咖喱飯。喜歡虼的肉類是雞、鴨、魚、蝦,蔬菜是番茄、洋蔥、白菜、菠菜、茄子、菜花,尤其愛吃土豆。印度人喜食咖喱,常用的咖喱粉有二十多種。印度人地烹調時所用的調料繁多,如咖喱雞要用二十七種調料,燉菜用的調料也很多。
印度人不吃牛肉,不喝酒,但有飲茶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印度人有少數人吃豬肉,忌食蘑菇、木耳等菌類。
四、泰國人的飲食習俗
泰國人的主食是大米,副食主要是魚和各種新鮮蔬菜。早上喜歡吃西餐,烤麵包、黃油、果醬、咖啡、牛奶、煎雞蛋等。愛吃粵菜和川菜。愛吃辣椒,魚露和辣椒為常用的調味品。喜食民族風味的咖喱飯,有飯後吃水果的習慣。
五、英國人的飲食習俗
英國人口味清淡,喜食鮮嫩、焦香的食物,吃的東西少而精,不愛吃帶黏汁和辣味的菜。愛吃烤麵包,喜食濃湯、新鮮蔬菜、水果等。愛吃牛羊肉、雞、鴨、野味。愛喝葡萄酒、啤酒和烈性酒。愛喝牛奶、紅茶。現在英國人的飲食習慣正朝有益於健康的方向改變,主要表現為:減少糖和奶油的攝入,增加糧食蔬菜,適當吃牛肉、魚、禽肉,減少咖啡飲用,多喝果汁及低脂肪牛奶。
由於宗教原因,大多數歐洲人星期五正餐經常吃魚。歐洲人由於肉類攝入量高,對膽固醇懷有恐懼心理,所以基本不食用動物肝臟。一般來說,帶皮、帶刺、帶骨、脂肪裸露的菜餚也不喜歡吃。
六、法國人的飲食習俗
法國烹調用料講究,花色品種繁多,特點是香濃味厚、鮮嫩味美,注重色、形和營養。烹調原料非常廣泛,如豬、牛、羊肉,家禽、鵝肝,蛋類、香腸,蝸牛、魚蝦、牡蠣等海產品多種新鮮蔬菜。法國是著名的「乳酪之國」,干、鮮乳酪世界聞名,是法國人不可缺少的食品。主食以法式麵包為主。法國人酒量驚人,居世界首位。法國的葡萄酒和礦泉水產量很高,質量上乘,香檳酒享譽世界。
七、義大利人的飲食習俗
義大利人喜歡吃通心粉、餛飩、蔥卷等麵食,菜餚特點是味濃、香、爛,以原味原汁聞名,烹調以炒、煎、炸、紅燴、紅燜等著稱,愛吃牛、羊、豬肉和雞、鴨、魚蝦等,習慣吃六、七成熟的菜。飯後吃水果,如葡萄、蘋果、橄欖等。義大利人每餐通常有兩道菜,飲酒略多。
八、德國人的飲食習俗
德國人的早餐比較簡單,以麵包、乳酪、牛奶為主;午飯是主餐,喜歡吃肉,如牛肉、豬肉、火雞、雞、鵝、鴨及野味,並搭配蔬菜,蔬菜以生食、煮食為主;重視晚餐。德國的肉腸種類很多,是日常消費最多的肉製品。德國肉類食品的消費量相當大。德國菜餚口味清淡,果醋被廣泛食用,涼拌蔬菜口味偏酸,喜歡吃蛋糕等到甜食,喜歡虼微辣的菜。因存在過敏現象,有些人怕吃味精。喜歡吃中國菜。德國人以嗜飲啤酒而著稱於世,年人均啤酒消費量為世界之冠,每年月日10月舉行聞名世界的慕尼黑啤酒節。
九、俄國的飲食習俗
俄國和東歐各國的飲食習慣接近,以麵食為主,愛吃酸味的食品,酸黃瓜是大眾化的菜餚。甜菜湯、黑麵包、牛奶都要吃酸的。口味較重,喜歡燜、煮、燴,也吃烤、燒、炸菜,土豆燒牛肉、羅宋湯是著名的「俄式菜」。愛吃青菜、黃瓜、番茄、土豆、蘿卜、洋蔥、酸白菜、魚、乳酪、水果,喜食冷火腿、灌腸、黃油、黑麵包、黑紅魚子醬。「俄式大菜」享譽世界。俄國人喜歡吃中餐的糖醋魚、辣子雞、香酥雞、烤羊肉等菜餚。俄國人愛喝酒,伏特加是聞名世界的高濃度白酒。
十、美國人的飲食習俗
美國人的飲食比較隨便,邊吃邊談。喜歡吃西餐,對粵菜也很偏愛。愛吃豬排、烤牛排,糖醋魚、咕嚕肉、烤雞、炸仔雞等。愛吃牛肉、羊肉及青豆、菜心、豆苗、刀豆、蘑菇等蔬菜。習慣把醬油、醋、鹽、味精、胡椒粉、辣椒粉等放在餐桌上自行調味。美式快餐是美國飲食的一大特色,如肯德基、麥當勞(漢堡包、炸雞、熱狗、炸薯條等),長期食用,影響健康,被國際營養界稱為垃圾食品(junk food)。為此,美國政府在1996年公布了「食物指南金字塔」向東方膳食結構靠攏。[ 本帖最後由 資料員1 於 2008-2-18 16:00 編輯 ] 北京, 川菜, 上海, 上海, 西餐, 飲食習慣
『柒』 在西方國家,晚餐通常包括什麼
對於西方人來說,晚餐是比較重要的一頓,相對午餐來說有比較豐盛的食物,但是由於美國以及歐洲的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了快餐食品;多.快.好.省成為他們的首選,主要菜類也就無外乎牛排+土豆泥+烤三文魚+蔬菜色拉+水果+甜點,這些大都可以在超市買到半成品或直接食用.大部分美國人對義大利餐情有獨鍾,不只是匹薩, Lasagna,義大利空心粉等都是他們的主食。現在中國菜,印度菜,墨西哥菜也都進入他們的食譜里了。特別是中國菜,在一些時候成為美國人的首選.
在歐洲,除德國,義大利和法國等少數幾個國家外,基本上飲食和美國相似.歐洲人下班時間較早,一般下午四點半到五點鍾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大家有寬松的時間用晚餐。晚餐的花樣也比較多,或燒牛排,比薩餅,或做義大利面、通心粉什麼的,但鮮牛奶和水果一定不能少。歐洲人是很少吃豬肉的,更不像中國人那樣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地下爬的、洞里鑽的、水裡游的樣樣都吃。
『捌』 歐洲人的餐桌上常見牛排、奶油、乳酪等食品,而中國、印度的主食以米飯、麵食為主,為什麼
一、 中西飲食文化
(一)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國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中國的飲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絕,賞心悅目。這種悅目,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成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
中國的傳統飲食有四大特點: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見面常問「吃了沒有」,可見飲食文化的地位。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惜別和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
2.重養:以「五穀」養「六臟」,飲食中重視人體養生保健。中國的飲食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3.重味:中國的飲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孫中山先生講「辯味不精,則烹調之述不妙」,將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4.重理: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中國的飲食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
西式餐飲的主要特點是:一是生, 如牛排帶血絲;二是冷, 如凡是飲料都加冰塊;三是甜,無甜不餐,無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飲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
此外西餐還有以下顯著特點:
1.重視各類營養成分的搭配組合,根據人體對各種營養(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的需求來安排菜或加工烹調。
2.選料精細,用料廣泛。西餐烹飪在選料時十分精細、考究,而且選料十分廣泛。如美國菜常用水果製作菜餚或飯點,咸里帶甜;義大利菜則會將各類麵食製作成菜餚:各種面片、面條、面花都能製成美味的席上佳餚。
3.講究調味,調味品種多。西餐烹調的調味品大多不同於中餐,如酸奶油、桂葉、檸檬等都是常用的調味品。
4.注重色澤。在色澤的搭配上則講究對比、明快,因而色澤鮮艷,能刺激食慾。
5.工藝嚴謹,烹調方法多樣。西餐十分注重工藝流程,講究科學化、程序化,工序嚴謹。西餐的烹調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燴、烤、燜、焗、炸、熏、鐵扒等十幾種,其中鐵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講究。烹調的炊具與餐具均有不同於中餐的特點。特別是餐具,除瓷製品外,水晶、玻璃及各類金屬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飲食產生差異的原因
(一)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淵源
中西方在社會發展、傳統文化思想、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1. 中國傳統文化。早期中國文化受地理環境的制約很大。中國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東南則是茫茫的大海。中國文化的溫床——黃河流域,土地比較肥沃,但是氣候條件比較惡劣。盡管先秦諸子百家,相互詰難,殫精竭力,卻殊途同歸,目的都是要建立一個沒有爭斗的理想世界。中國文化還具有另外的兩大特徵是追求適用和仁愛特徵。追求適用表現在所有的實用的技術十分發達,如農業科技和醫學十分發達。仁愛是由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者愛人」表面出來,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
2. 西方文化。廣義的西方文化是指產生於西半球與東方文化相對應的文化體系。狹義的西方文化即僅指歐洲文化。她的源頭在地中海東北部的愛琴海。由於這種文明的發源地里所提供的天然生活資料不是那麼充裕,人們必須努力探索自然的奧秘。因此探索自然界的奧秘,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服務人類就成了歐洲精神的主流。在征服自然、培養科學意識的過程中,西方人特別重視發展理性思維,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徵。同時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人也不斷地認識自己。西方文化的另一個主要特徵就是以個人為社會本位,以自我為中心,注重人格的尊嚴。眾人之間利益界限劃分明顯,各人有各人的生活空間,互不幹涉。
(二)東西文化差異影響飲食差異
飲食觀念是人們在食物的製作和食用過程中所形成的觀念,深受自然科學、人文科學尤其是哲學的影響。不同的哲學思想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將產生不同的飲食觀念。中國的飲食觀念是五味調和,西方的飲食觀念是個性突出。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不同的哲學思想及因此形成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而產生的。
首先,從哲學思想看,中國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核心是講究「氣」與「有無相生」;西方哲學思想則講究實體與虛空的分離與對立。
其次,從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來看,基於哲學思想的不同,中西的文化精神和思維模式也大不相同:中國講究天人合一,強調整體功能;西方講究天人分離,強調形式結構。
第三,在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上,由於宇宙模式的不同,中國強調整體功能,西方強調形式結構。中國的整體功能是包含了未知部分的整體功能。它的整體性質的顯現是靠整體之氣灌注於各部分之中的結果,各部分的實體結構是相對次要的,而整體灌注在這一實體結構中的「氣」才是最重要的。
在中國人看來,只有不同的東西綜合起來才能形成美,於是生活中以和為貴,烹飪上以和為美。西方人對形式結構的強調也直接源於其宇宙模式。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個實體的世界,對實體世界的具體化、精確化就是形式。
三、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
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力求口味清淡和膳食的均衡。西方人認為飲食只是一種手段,因而享受在飲食中並不佔重要位置,故而不會過分地追求口味。對於烹飪食物,營養性就是他們的出發點和目的地。他們全力開發和研究食物在不同狀態下的營養差異,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菜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色彩上對比內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然而,中國人卻是一種感性飲食觀念。中國人很重視「吃」。人們把吃的功能發揮到極致,不僅維持生存,還用它維持健康,即「葯補不如食補」;同時人們對美味展開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可見,在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對「味」的追求往往大於對「營養」的追求,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從餐桌上各式各樣的菜色中就不難看出。這種價值理念的差別形成了中餐過分注重飯菜色、香、味的特點,而西方人則自始至終堅持著從營養角度出發,輕視飯菜的其他功能。
四、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一)就坐形式的差異
中美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的宴席,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
西式飲宴上,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二)用餐工具的差異
中國人用餐使用的是筷子,湯匙,吃飯用碗盛;而西方人則是盤子盛食物,用刀即切即吃,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刀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使用筷子。筷子可說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溫與寒冷。中國以筷子取代餐桌上的刀叉,反映了學者以文化英雄的優勢勝過了西方的野蠻武士。一雙筷子和一張要滋味的嘴巴造就了富於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
(三)就餐方式的差異
通常中國人請客吃飯採取的是一種「共享」的方式,大家共享一席,共享桌上的菜餚,往往一道菜剛上桌,在主人的殷勤招呼下,眾人通力合作,共同「消滅」盤中之物,最後結賬也是爭相付錢。一切行為都強調突出的是一個「合」字。
而受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西方人請客吃飯的習慣是每人一份,且主客雙方各自點自己的飯菜,不必考慮他人的口味和喜好,用餐時也只吃自己的盤中餐,付錢也往往採取AA制,各人自付各人賬。
五、中西餐飲對象差異
(一)餐飲對象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有些中國人主張素食主義。
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小。有人根據中西方飲食對象的明顯差異這一特點,把中國人稱為植物性格,西方人稱為動物性格。
(二)一日三餐的飲食差異
中國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應吃饅頭、豆包、稀飯等,還要適當增加些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如豆漿、雞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飯、面製品中任意選擇。副食品的種類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晚餐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倫,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豐富。但是中國人沒有吃夜宵的習慣,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習慣。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麵包、牛奶、雞蛋、果汁、麥片、咖啡、香腸等為主。午餐一般在工作地點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漢堡包、熱狗等。晚餐是正餐,比較豐盛,如牛排、豬排、烤肉、炸雞等,配麵包、黃油、青菜、水果、點心等。美國餐館很多,一般供應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飯)、全餐等各種形式的餐飲,價格一般比較低廉,也可點菜,點菜價格最高。他們在臨睡前有吃點心的習慣,成人以水果、糖果為主,孩子則食用牛奶和小甜餅。周末或假日,許多家庭只吃兩頓飯。他們將早餐和午餐合並為一頓,稱為早午餐。
總結
西餐與中餐一樣, 是一種飲食文化, 是文化必然就會有傳播和交流,盡管不同的社會歷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徵,造就中西方迥異的飲食背景,但從本質上講,「吃」的內涵並不會因為這些差異而改變,講究品種多樣,營養平衡,搭配合理,重視健康已成為中西方飲食科學的共識,這是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礎,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