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古典音樂的特點
印度古典音樂主要分為兩個派別:北印度的叫做Hinstani,南印度的叫做Carnatic(或者Karnatak)。從北方的Kashmir(克什米爾)到西部的Punjab,再到東部的孟加拉和阿薩姆,最後再到南方的Maharashtra和north Karnataka都受到Hinstani(北印度音樂)的影響。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獨立前,他們受到北印度音樂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雖然在這半個世紀期間,這種影響已經被削弱了。而Carnatic(南印度音樂)主要在南部四個邦Karnataka,Andhra Pradesh, Tamil Na以及Kerala(喀拉拉邦)。北印度古典音樂和南印度古典音樂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北印度音樂受到伊斯蘭教的文化的影響非常大。而南印度古典音樂則更多地保留了印度教的文化。
Bhajans(拜贊歌)是一種崇神歌曲,印度人認為在吟唱Bhajans時,聲音所產生的能量可以被人的身體所接受。有包括ram Bhajans,krishna Bhajans,shiv Bhajans,hanuman Bhajans,lakshmi Bhajans,rga Bhajans以及一些其他的類型的Bhajans。
Folk music則是指印度的民間音樂,因為印度的種族差異導致了隨著地域的不同,印度的民間音樂有著非常大的不同。象一些婚禮葬禮上的音樂,而象在印度的Andhra Pradesh地區,父母或者長者對於年輕人的性教育也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民間音樂來實現的。
而Ghazal原來是來自波斯的一種詩歌形式,傳到印度後印度人開始用烏爾都語來創作,在18世紀又被配上了Khayal,於是形成了這種詩歌吟唱。象Aasha Bhosle、Abida Parveen等等著名的歌手都唱Ghazals。
印度音樂還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就是非常強大的同化力量。象西方的許多樂器在進入印度後就完全被印度音樂改良,它的演奏方法,技巧完全徹底地印度化。象小提琴、吉他、薩克斯、曼陀林等等。其中小提琴是最著名的。演奏的方式從站立演奏轉變為坐著演奏,拉音階的時候也完全不同,加上了許多的滑音。印度音樂最迷人的一個地方就是裝飾音繁多。
㈡ 印度音樂特點
解開你最神秘的等待—印度音樂之夜,即將於12月9日在半度雨棚揭開神秘的面紗,先帶朋友們了解一下演奏家是如何品評印度音樂的。
(圖為當代最傑出的Tabla大師Zakir Hussain在孟買的音樂會,兩位打擊樂大師的「對陣」。每年2月我都會去這個音樂節。)
初聽印度古典音樂,一定大為此中的絢麗的技術,華麗的鼓點,和機智的即興所震撼,特別如果是身臨現場的話,觀看到音樂家的演奏行為,尤其令人振奮。但我覺得其他音樂類型,比如爵士樂,也有毫不遜色的同樣的特徵。
那為什麼印度音樂令我覺得格外好聽呢?是有什麼更加特別之處呢?有人說,我感覺它很「神秘」。我覺得這還真是一個完全不能表達出確切意思的,但在此處很確切的詞。
第一:我覺得就最整體的層面來看,傳統印度音樂雖然是一種演奏和娛樂,但最終極來說,這種藝術形式是一種美學的表達。是一種令演奏者和聽眾對於「美」的一種經驗。而這種體驗通過樂器、聲音、節奏、技術、情緒等等手段作為媒介。就像吃迷幻蘑菇,蘑菇本身不是主體,而蘑菇激發的體驗才是重點。從這個角度來說,演奏家的技巧、人格處於一種謙卑的地位,他們服務於一種美。
第二:Tanpura——Drone效果。Tanpura這個傳統的印度音樂,通常有4到5根弦,沒有品,只彈奏空弦。這個樂器的作用就是持續製造一種不間斷的聲音效果,通常的音建立在主音和屬音上,但也要根據不同Raga而定。
看到一句很厲害的話,分享一下:
"Of all harmonic devices, it [a drone] is notonly the simplest, but probably also the most fertile".「所有的和聲性樂器中,Drone絕不是最簡單的,反而是最富饒豐滿的。」來源:van derMerwe, Peter(1989).Origins of the Popular Style: TheAntecedents of Twentieth-Century Popular Music, p.65. Oxford: ClarendonPress
非常贊同!Tanpura製造的一個充滿泛音的聲域,就像一個神秘的結界,樂器在這個保護場中如泉水般流出來。
第三:Meend。這個是一種在傳統印度音樂旋律中最有特徵的一種技術。就是從一個音高緩慢或者快速的流動到下一個音高。這種技法在弦樂、彈撥樂中都有。但我覺得,這種技術在人聲中的效果最好。或者說,人聲在印度音樂旋律方面最有效果。人聲具有滑動的能力非器樂能及,在音量上、速度上、運動方式上極度自由。聆聽一條旋律中的Meend,就好像音符之間在游動,光影在變幻。
因此,我細細思索了一下,我覺得首先吸引我的是這種音樂傳達了一種精神力量,這是一種人對於美的一種實踐和探索的質朴純粹的追求。在服務於這種「大美」的原則下,用音律raga和節奏tala孕化出的音樂表演藝術,不僅僅體現出非凡的技術,但也必須內化成一種精神力量。
印度人普遍熱愛音樂,尊敬音樂家,甚至連對樂器都是特別尊重。絕不會跨過一件樂器。我想他們是領悟了印度音樂的這種力量把。
㈢ 古印度音樂的起源和發展是怎樣的
印度古典音樂起源於雅利安人宗教儀式的《吠陀》贊詩。印度音樂史上所謂的「吠陀贊歌時期」,約在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4世紀之間。上述四部吠陀中,《梨俱吠陀》收詩共1028首,有的為神話傳說,有的則為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實生活的描述。《沙摩吠陀》是配曲演唱的歌集。《耶柔吠陀》則是說明如何應用這些歌曲來進行祭司。演唱時,由被指定的婆羅門祭司依高、低、中3種音調唱頌。上述兩部印度不朽的史詩,對印度音樂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成為印度音樂舞蹈的永恆主題之一。在其中記載了印度最古老的薩音階和瑪音階、歌唱時所使用的3種音調和7種調式,以及印度音樂美學中所論及的七種「拉斯」(即韻味或情趣)。曾以各種形式流傳於東亞一帶。
大約在公元2世紀,出現了以梵文詩歌體寫作的婆羅多(約公元100年~約公元200年)的音樂、戲劇、舞蹈理論著作《樂舞論》。全書共39章,其中的第28~33章專門論述音樂,從而形成了印度音樂完整的理論體系。第28章論述了印度音階由22個「什魯蒂」(即微音程)構成,具有7個基本音,由這7個音分別組成了兩種基本音階:薩音階和瑪音階。第29章和30章分別介紹了弦樂器和管樂器,第31章論述節奏,第32章論述有關的演唱方法,第33章介紹了鼓的用法。
㈣ 古印度音樂與那些地方有聯系
在 20世紀初出土的一塊公元前800年左右的楔形文字泥板書上,刻有一首贊歌,字旁綴有若干符號,據研究認定是一種用音節記錄器樂伴奏的樂譜。古印度音樂作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其歷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其北之喜馬拉雅山、西北的興都庫什山和蘇萊曼山將其與歐亞大陸孑然隔開,但其東北為中 國,北面為中亞,西北為西亞,又與古代各文明均有聯系。從現在所發現的臘瑪古猿遺骨 (古猿轉化為人的重要標志),可證明印度次大陸是人類起源的故鄉之一。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其土著居民「達羅毗荼人」創造的。1922年考古學家在印度河流域發現了「哈拉巴文化」(約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50年)遺址(還發現有文字,但尚未釋讀成功),才將印度的歷史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來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至印度文獻對其隻字不提,至今仍是個謎。
㈤ 閱讀 觀印度舞 用文中的話概括印度舞的特點是什麼
觀印度舞 用文中的話概括印度舞的特點:
活靈活現,舞姿更是引人入勝 ,豐富的身體語言和變幻莫測的手 ,綜合藝術和宗教神話及傳統的哲學信仰觀念緊密相連, 藉助豐富的表情神態、靈活熟練的四肢五官(特別是手語)來表演。
印度舞分為北印度舞(Kathak)和南印度舞(BharataNatyam)。北印度舞的音樂為Hinstani,南印度舞蹈則採用了Carnatic音樂,兩種音樂節奏和旋律不同,表現形式也不同。跳Kathak時,腿須筆直,身體曲線始終保持流線形,這種舞蹈講究用誇張的面部表情和豐富的手部動作,結合華麗的服飾和化妝,通過肢體語言而非音樂來演唱來傳情達意;而跳BharataNatyam時,腿可彎曲,身體幅度變化很大,更具欣賞性。
㈥ 印度音樂有哪些基本特點
印度音樂是種線性、旋律性的音樂,沒有和聲的概念,旋律非常精緻,大量使用微分音(小於半音的音),印度音樂有著自己特有的音律(把一個八度音程分為22個微分音)音階,調式,記譜法。
實際上,印度音樂中音高只是個相對概念,它沒有固定的「DO(哆)」音,而且也沒有嚴格的記譜方式,所有的音符的高低都以曲子的中心音(主音)來確定。旋律的音型被稱為「Raga」,通常由五到十個音符組成一段旋律,學習印度音樂的學生必須記住大量的"Raga」,用來作為旋律組織和靈感啟發的素材,實際表演時選擇一段作為旋律即興的基礎。
㈦ 急求:印度舞蹈音樂特色!~
對印度人來說,舞蹈不僅是藝術,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對神無比虔誠潔凈無私的愛,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體表達和詮釋宇宙間的萬事萬物。所以一些印度舞只在廟里表演給神看,印度舞也因此多了一層神秘色彩。
基本動作:印度舞節奏明快,一段4分鍾舞蹈有大約50多個動作。包括了手勢、眼神、內心所想、面部表情,這種變化萬千的姿勢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慾,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晝夜等自然現象。
印度音樂要素中,拍子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印度人對於拍子相當重視,這是來 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之觀念。因為在印度,無論是梵語或是地區方言,全部的音節都是適應 其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類的
印度的古典樂器:
印度有非常豐富的樂器,可從古代文獻中或古寺廟的刻畫中得到印證,由於宗教的傳承和印度的酷愛傳統,千百年來印度的樂器改變不大;而英國統治了300多年,但歐洲的樂器卻只剩被改良的印度式小提琴、手提式風琴和近代改自吉他的魔漢維納(Mokhan Vina)而已。
• 印度的弦嗚樂器:
維納琴(Vina)、沙拉沙地維納琴+ (Sarasati Vina) 、維其查維納琴(Vichitra Vina)、盧達維納琴(Rudra Vina)、美有理琴、((Mayuri Vina) 、勾土瓦達樣琴Gotuvadyam)、西塔琴(Sitar)、迪魯巴琴(Dilruba)、希尼拉巴比琴(Seni Rabab)、沙蘭吉(Sarangi)、沙蘭吉達(Saringda)、沙羅琴(Sarod)、都塔琴(Dotar)、埃斯拉吉琴((Esraj)、勾必全琴( Gopichand or Ektar) 、沙林達(琴(Sarinda)、其卡拉琴(Chikara)、彈不拉琴(Tambura)、拉巴巴琴(Rabab)、蘇史林格拉琴 (Su Sringara)、史瓦拉曼達拉琴(Swarmandala)。
• 西塔琴的發明:
西元1296-1316伊斯蘭教王朝的宮廷樂師阿米枯樹(Amir Khusru)將維納琴(Vina)改成西塔琴,此大師亦是將波斯音樂和印度音樂改成拉格的先河!
• 印度氣鳴樂器:
鎖吶(Nagasara or Nari)、噴吉(Punji)、納拉塔朗(Nallatarang)、庫瑪(Kuma)、沙那衣(Sahanai)、卡拉那(Karana)、諾斯布穀(No**ug)、多羅尼(Drone)、尼卡爾那(Ninkairna)、搭土裡(Taturi)、那法里(Nafari)、苦拉爾(Kural)、班舒李笛(Basuri)。
24)印度膜鳴樂器:塔不拉鼓(Tabla)、魔力單根(Mridangam)、帕卡瓦甲(Pakhawaj)、多喝拉(Dholak)、多爾吉(Dholki、達馬如(Damaru)、那格拉(Nagara)、卡拉達沙米拉(Karadsamila)。伊達卡(Edaka)、潘查鼓(Pancha Mukha Vadyam)、尤肚皮(Upe)。
• 塔不拉鼓(Tabla):
是最普及的北印度打擊樂器,是對鼓,低音稱為(Bayan)、高音稱為(Dayan),因此又稱雙頭鼓。此鼓約有700年前 阿米枯樹(Amir Khusru)由帕卡瓦甲(Pakhawaj)所改良而成今天的模樣。
• 帕卡瓦甲(Pakhawaj)鼓:
在北印度興都斯坦一種14小節馬特拉(Matras)非要不可的節拍鼓。14拍的鼓譜列如:Ke Dhi ta Dhi ta Dha aa ,Ke Ti ti Ti ti Ta aa 。
• 塔拉瓦達亞(Tala Vadaya):
樂團將多種打擊果樂器,如塔不拉鼓(Tabla)、帕卡瓦甲(Pakhawaj)、魔力單根(Mridangam)、陶壺鼓(Ghatam) ..... 輪番上陣或一起交響打擊,製造高潮。
• 體鳴樂器:
空股路(Ghungru)、香可汗(Sengkheng)、塔拉母(Talam)、滿吉拉(Manjira)、史力休燕(Sil-snyan)、脫可卡(Tokka)、查克拉(Chakra)、母兒欣(Mursig)。
㈧ 印度音樂是怎樣起源的
印度音樂至少已有3000年的歷史。公元前1500年前後問世的《梨俱吠陀》中的頌歌,可以被看作最早的歌詞。《娑摩吠陀》則是上古時期的歌曲集,專供祭司在祭祀時吟唱。「娑摩」的意思就是曲調。因此可以說,同戲劇一樣,印度音樂也很可能起源於宗教祭祀儀式。
印度人將音樂視為一種能夠使人的靈魂超脫俗世並升華到佛祖投胎圖中再現了酷愛音樂哥舞的吉印度人(加爾各答博物館藏)哈拉巴出土的舞蹈人像精神世界的崇高藝術形式。而印度文明歷來就有輕物質重精神的傾向,音樂自然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和心目中佔有神聖地位。
古代印度盛行宗教,音樂是宗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婆羅門經典《娑摩吠陀》就是一部歌曲集,是為祭司詠歌而編定的,詩歌主要起類似樂譜音符的作用。印度的宗教祭祀活動很多,有的規模相當大。如馬祭,參加者有國王、王族成員、官吏、士兵、祭司等。祭司有勸請者、詠歌者、行祭者和祈禱者。他們各有三名助手。詠歌者在祭祀時,專司演唱娑摩歌之責。此外,還有大批歌舞演員和鼓樂手參加,氣氛十分熱烈。
佛教音樂也是相當有名的。古代印度佛教寺院林立,寺院中佛音縈繞,鍾聲不絕,呈現出「梵唱屠音,連檐接響」的情景。佛教的樂曲,不僅有為宣揚佛教教義的,還有隻是供人們欣賞之用的。後者如《沙石疆》、《天曲》。這兩首名曲,4世紀由印度傳入中國前涼小王朝所在地涼州,後在中國內地流傳了很長的時間。
印度人大多能歌善舞,因而民間音樂也十分發達。古典音樂主要滿足審美需要,而民間音樂卻具有各種社會功能。人們在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都需要音樂。在豐收季節、娶妻生子之時,人們載歌載舞,以示慶祝。所以,在印度的山野林間、河流海洋之上,都可以經常聽到旋律優美的歌聲。西孟加拉、馬哈拉施特拉和安得拉等邦的民歌都富於地方特色因而十分著名。印度民間音樂的音域十分寬廣,許多民間歌曲可以達到三個八度。
為了使唱頌更富激情,印度人使用了各種樂器。印度樂器品種繁多,主要分為弦鳴樂器、革鳴樂器、體鳴樂器和氣鳴樂器四類。其中七弦樂器維那琴、西塔爾琴、雙面手鼓等都很有特色,也都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印度是個充滿神話色彩的國家,舞蹈也不例外。舞蹈在印度被認為是神的創造物,舞蹈者的惟一目的是為了取悅於神。它的原始形式,大約起源於古代祭祀典禮時人們的手舞足蹈,一方面向神表示虔誠,一方面向神表達祈求,例如求雨、求豐收、求平安等等,它也是人們歡樂情緒的一種動態的流露。
舞蹈在印度既是娛樂又是勸善的藝術形式。有關舞蹈的產生,有一個神話傳說,相傳遠古時,在兩個時代更換交替之際,凡人染上了種種惡習。於是人們祈求梵天賜給人間一種玩具,它不但可看,而且可聽,這樣便可把凡人的興趣從惡習中吸引開。梵天答應了,他閉目靜思,最後決定給凡人第五部吠陀,那就是「戲劇吠陀」。這部吠陀中包含了人世所有道德的精華。另一個大神濕婆在這一戲劇中使用了自己的舞蹈藝術,因此他被尊為「舞蹈之王」。
在印度演出舞蹈時,台前往往要放一尊有四隻手的「舞蹈之王」濕婆的神像。至今,這個習俗還在流傳。他的右上手拿著一面達莫如鼓,象徵著創造,有的說象徵各種聲音;他的右下手象徵神的保護和祝福;他的左上手持燃燒的火焰,象徵著他可以毀滅他所創造的一切,有的人說它象徵謬誤的毀滅舞神濕婆踩著無知的侏儒阿修羅,他上面的一雙手拿著小鼓,拍打出創造宇宙的節奏,而下面的一雙手則賜福給他的信徒。這個男性軀干呈典型的跳舞儀式。後人據此畫了舞者素描。和真理的傳播;左下手像象鼻那樣垂向抬起的腳,象徵著不受一切羈絆的自由;右腳踩住一個魔鬼,這個魔鬼名叫莫亞拉卡,象徵著善征服惡;左腳上抬,象徵著超脫塵世,向上升騰。舞神周圍的圓周裝飾,象徵著懷抱人們的大自然。這尊舞王之像形象地啟示了印度舞蹈的宗旨。
印度舞蹈有四大流派,它們是:婆羅多舞、卡塔卡利舞、曼尼普利舞和卡塔克舞。印度最流行、最古老、影響最大的舞蹈是婆羅多舞。這種舞蹈最初是在印度教廟宇里跳的。那時每個大廟里都有一些「戴舞達西」,意為「神的女僕人」。這些人從小就被送進廟里,一輩子不結婚,惟一的「神聖使命」是給神獻舞,使神高興。後來這些舞蹈逐漸流傳到廟外。
古代印度舞蹈題材廣泛,有宗教、神話傳說、宮廷佚事、以及勞動人民日常生活的題材。宗教題材多取自《吠陀》。舉行宗教儀式時,經常伴以舞蹈。寺廟里專門傳授舞蹈技藝的女演員叫「提婆達西」。印度人家喻戶曉的兩大史詩,更是常常用來作舞蹈表演的題材。舞蹈家用其優美的動作,頌揚英雄人物,表明正義、善良必將戰勝邪惡的思想。
戲劇在印度也存在了很長時間,非常古老。祭禮與節慶的盛典、宗教性的遊行、古老的舞蹈、史詩的誦唱,這些綜合因素造就了印度戲劇,並且賦予它一種宗教的特性。
不過,在阿育王之前古印度還沒有戲劇的確切實據,但在孔雀王朝之後的貴霜王朝,戲劇已有重大成就。當時國王迦膩色迦的朋友、佛教宗師和詩人馬鳴就是有名的劇作家。目前流傳至今的古戲中就有他三個劇本保留下來,其中的九幕劇《舍利佛傳》說的是釋迦牟尼的兩個大弟子舍利佛和目鍵連改信佛教的故事。文學史家們認為,該劇本說明古代印度戲劇此時已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大約在公元2至3世紀,相傳是首陀羅迦的作品《小泥車》,則是代表古印度戲劇成熟的不朽之作,此劇以通俗劇與幽默的完美結合,夾雜著極具詩意的熱情。
豐富的戲劇實踐使印度出現了戲劇理論。公元2世紀婆羅多牟尼著的《舞論》,不僅全面論述了戲劇,也兼及舞蹈和音樂。它最早的戲劇面具,距今有5000多年。對劇本、導演、表演、台詞、角色、服飾、化妝、音樂、舞蹈、劇場等問題都有精湛恰當的論述。它把文學作品中的情調列為艷情、恐怖等8種,認為情調是文學作品的核心和靈魂。這是印度第一部重要的戲劇理論著作。
古代印度人對音樂、歌舞的痴迷、表現於他們不僅將其當作生活的必需,而且加以神化,以寄託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印度的音樂、舞蹈之神——濕婆。
㈨ 阿拉伯音樂與印度音樂的區別
一、特徵:
1.阿拉伯音樂:
阿拉伯音階以其中特有的四分之三音區別於其他地區的音階。擅長數學的阿拉伯人,根據量音學原理,運用「四度相生法」,即將一弦舍其1/4,取其3/4,即得上方純四度;依次相生,產生最初的九律。
2.印度音樂:
印度音樂要素中,拍子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印度人對於拍子相當重視,這是來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之觀念。印度人在鼓的即興演奏中,能夠很快速地而正確地判斷大鼓的節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節奏型組成的。
二、使用樂器:
1.阿拉伯音樂:
烏德琴、拉巴卜、納伊、納卡拉
2.印度音樂:
西塔琴、迪魯巴琴、塞尼拉巴布琴、薩朗吉、薩林達等。
(9)印度音樂與什麼觀念緊密相連擴展閱讀
印度音樂如同其他民族音樂一樣自成一格,強烈反映出其風土民情與生活型態。印度音樂極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著重於心靈的精神層面一般,民族音樂復雜、神秘而多樣化,且具有冥想的性靈音樂特色。
西塔琴是北印度的代表樂器。北印度音樂受伊斯蘭教文化及波斯音樂的影響,屬宮廷音樂一類;與具有印度教濃厚色彩的南印度音樂性質大異其趣。
阿拉伯音樂的節奏是以阿拉伯詩歌音節的長短律動為基礎的,這些律動的循環構成固定的節奏型。雖然在演奏時,為了感情表現的需要,可以臨時加入休止而引起節奏的變化,但基本的節奏型是不變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拉伯音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音樂
㈩ 印度音樂特點
印度音樂要素中,拍子佔有極為重要地位。印度人對於拍子相當重視,這是來自於他們自古以來的作詩法和詩的韻律之觀念。因為在印度,無論是梵語或是地區方言,全部的音節都是適應其時間的長短而被分類的。
另一方面,由於印度的詩完全沒有所謂的強弱音節之分,所以他們以時間的長短分配做為分割法。印度語言學者,對於詩中各種各樣的拍子仍然相當的重視,而且也要求的非常嚴格,甚至有些學者仍然依照詩的韻律法來教習。
印度人對於節奏的感覺或有關時間之繼續,皆非常的敏感和熟悉。這也是印度人所以很容易將歌詞或詩配上音樂或將音樂填上歌詞或詩的原因。
除此之外,印度人對於各種各樣節奏組合的預判能力也很強。例如印度人在鼓的即興演奏中,能夠很快速地而正確地判斷大鼓的節拍法,是由二拍加四拍或由七拍加二拍加七拍…..等節奏型組成的。
印度音樂如同其他民族音樂一樣自成一格,強烈反映出其風土民情與生活型態。印度音樂極富宗教性,一如印度的文明著重於心靈的精神層面一般,民族音樂復雜、神秘而多樣化,且具有冥想的性靈音樂特色。
(10)印度音樂與什麼觀念緊密相連擴展閱讀:
印度音樂的底蘊:
印度音樂豐富而復雜的傳統,實在是今天是世界音樂文化最豐富的寶藏,也正應驗了這個歷史攸久民族的偉大,在印度音樂中,我們常可以發現一些在其他音樂文化中已經失傳的特質,音樂所具有的特殊力量與宗教情懷,即興演奏的特殊能力,音樂與數學與整個宇宙之間特殊的關系等等;
許多現代的音樂家,無論是古典的或是流行的,都由從印度音樂中尋找靈感的例子,但相對起來,真正研究印度音樂,演奏印度音樂仍然僅局限在印度人自己,我想,我們應該先從欣賞印度音樂開始,進而了解實踐,必定能夠開拓我們的聽覺的領域,豐富我們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