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九世紀以來世界各國分別發生了哪些重大歷史事件
1804-1815年,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時代,在歐洲進行大規模軍事擴張,最後在英、俄、普、奧等國軍隊的聯合進攻下垮台。 1814-1815年,維也納和會,所有歐洲國家參加以重新劃分拿破崙之後的歐洲政治地圖,建立了「維也納體系」。 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在英國通車營業。 1810-1826年,拉美獨立戰爭,拉丁美洲脫離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統治,大多數國家獲得獨立。 1840-1842年,英國發動對清帝國的鴉片戰爭,迫使清帝國打開國門。 1847年,共產主義同盟成立,在倫敦舉行第一次代表大會。 1849年,英國基本完成了對整個印度(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佔領。 1853-1856年,克里木戰爭,英、法、土多國聯軍打敗俄國。 1861年,俄國實行廢除農奴制的改革。 1861-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北方聯邦政府獲勝,維護了美國統一,廢除了南方奴隸制。 1868年,日本倒幕運動取得勝利,開始明治維新,迅速走上強國之路。 1852-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時代,法國工業**速度加快。 1859-1870年,撒丁王國先後通過三場戰爭,基本上實現了義大利的統一。 1864-1870年,普魯士通過丹麥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基本上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1870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崩潰,法國確立了共和政體,開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70年前後,第二次工業**時代到來,世界進入了電氣時代。 1876年,歐洲各國成立了「國際非洲協會」,開始了在非洲瓜分殖民地的高潮。 1837-1901年,維多利亞時代,是大英帝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 1894-1895年,甲午戰爭,日本帝國打敗了清帝國,割佔了台灣,控制了朝鮮。
❷ 十九世紀中期印度起義為什麼失敗
這次民族大起義被英國殖民者殘酷地鎮壓下去了。起義的失敗,除了統治印度的英國資產階級實力強大,英軍武器精良,裝備先進,起義軍裝備和紀律都不如英軍外,其主要原因是:
起義中的印度士兵
第一,掌握起義領導權的封建主在英國威脅利誘下,紛紛投降叛變,使起義遭受極大的損失。起義爆發後,一些封建主因其特權被剝奪,與殖民者發生矛盾而參加了起義,但在英國殖民者的收買政策下,除少數土邦王公外,多數都叛變投敵了。
第二,起義軍組織分散,行動上各自為政,缺乏得力的領導人和統一的領導,不能協調一致地打擊敵人。德里起義軍聲勢很大,也建立了政權機構,但並未成為領導全國的中心,使德里保衛戰成了孤軍作戰。以後在各地開展的游擊戰也是互不配合,結果被英軍各個擊破。
第三,起義軍在軍事上採取單純防禦戰略,使敵人掌握了主動。北印度各地的印籍士兵發動起義後,幾乎同時向德里集結;德里失陷又一起向勒克瑙轉移,而且均取守勢。當時德里並不是英軍要地,如北印度起義軍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孟加拉的加爾各答、西印度的孟買、南印度的馬德拉斯等戰略要地發起進攻,就可大量牽制敵人,使戰局完全改觀,由於起義軍採取了單純防禦戰略,使英軍能調集兵力,進攻起義的中心地區,接連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義失敗終成定局。
❸ 關於印度從被殖民時到現在的歷史
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的過程 15世紀末,隨著印度的新航路被發現,歐洲殖民者開始紛至沓來,先後有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殖民國家來到印度,在印度進行殖民掠奪和瓜分,並發生激烈的斗爭。到17世紀末,英法成為爭奪印度的最大對手。早在1600年英國就成立了東印度公司,[17~19世紀中期英國對東方(主要是對印度和中國)進行商業壟斷貿易和殖民擴張的組織。全稱對東印度群島貿易的英國商人聯合公司。總部設在倫敦]。在同法國的殖民爭奪中,英國始終處於有利地位。1757年英國在普拉西戰役中取得勝利,印度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結束,英國擊敗了法國,取得了法國在印度的大量殖民地,法國則退守印度沿海幾個殖民據點,英國排除了阻撓其稱霸南亞次大陸的最大競爭者。1764年,莫卧兒皇帝阿拉姆沙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投降英國東印度公司,莫卧兒王朝淪為英國殖民者的附庸,(名義上存在到1858年)。從1765年開始,英國開始侵佔印度的大片領土。英國殖民者先後侵佔了印度的孟加拉、奧德、邁索爾、馬拉塔聯盟、德里和信德等地,於1849年正式吞並了印度。三、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一)英國東印度公司統治時期(1600~1858) 17~18世紀,(早期殖民掠奪)英國處在原始資本積累時期,需要大量的資本來發展本國的資本主義。因此,這一時期,英國對印度的掠奪主要是:海盜式的搶劫、欺詐性的貿易、勒索戰爭賠款、強征賦稅和對部分商品實行壟斷貿易等。英國從印度榨取的巨額財富成為英國發展的強大動力,為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英國成為世界頭號工業強國提供了有利條件。而印度的情況則進一步惡化,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昔日東方商品財富和工場手工業薈萃之地已不復存在。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工業革命正在開展,工業資產階級迫切要求開拓印度市場,以便擴大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為此英國政府先後於1813年和1833年取消公司對印度和中國的貿易壟斷權,並於 1858年,撤銷東印度公司。公司除股本外,其餘財產歸英國國家所有,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宣布結束。(二)英國政府直接統治時期(1858~1947) 英國政府於1858年撤消了東印度公司,結束了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英國政府開始對印度進行直接統治。英國內閣設印度事務大臣;印度總督改稱為副王,成為英國駐印度直接代表。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加緊了對外擴張的腳步,逐步將印度淪為它的原料產地、銷售市場和投資場所。從19世紀中期起,英國開始對印度進行資本輸出,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資本大量進入印度的工業部門,印度最終淪為英國的原料產地、銷售市場和投資場所。印度的大量財富流入英國,史稱「財富外流」。而印度的經濟則進一步遭到破壞,人民生活更加惡化,民族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在19世紀中葉,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並得到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並登上了歷史舞台,成為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者,在民族資產階級的領導下,印度人民經過長期的斗爭,最終在1947年獲得了獨立,結束了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從此印度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❹ 十九世紀上半期導致印度手工業急劇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這跟英國人的經濟入侵有關,英國人將自己的產品強行銷往印度,傾銷大量工業品,掠奪原材料,是許多棉織工人失業,壟斷了印度市場。為了抵禦這種情況,甘地曾提倡人民自己動手產布,做衣服,抵制英國人的貨物。
❺ 十九世紀印度發生的反英大起義的代表人物
章西女王是章西城的貴族,也是反英大起義的著名英雄
❻ 19世紀初和19世紀上半葉,印度發生了什麼運動
19世紀初,印度瓦哈比運動,19世紀上半葉,印度穆斯林反抗英國殖民統治和封建剝削、復興和改革伊斯蘭教的運動,主要包括北印度的賽義德•阿赫默德.巴雷爾維•沙希德(1786—1831年)領導的聖戰者運動和孟加拉的哈吉•沙里阿特•安拉(1764—1840年)、杜杜•米揚(1819—1860年)領導酌神聖義務運動。由於聖戰者運動和神聖義務運動都具有純潔信仰、反對殖民主義和武裝斗爭的性質,與阿拉伯半島的瓦哈比運動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也被稱做「印度的瓦哈比運動」。
❼ 面對侵略十九世紀中期的印度有何反應
面對侵略,19世紀中期印度爆發了民族起義,但是最後失敗,印度成為英國國王直轄的殖民地。
❽ 舉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的民族民主運動
1919年,朝鮮人民的反日運動
1898年中國義和團運動和1911年辛亥革命
20世紀初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1905年,伊朗資產階級革命
1908年7月4日,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
❾ 19世紀50~60年代在中國、印度、美國、俄國、日本的正義戰爭或推動歷史進步的事件有哪些
一、中國太平天國運動
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
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❿ 為什麼印度要與中國爭阿克賽欽呢
阿克賽欽是處在中國新疆與西藏的交匯地帶,也是新疆進入西藏必需經過的地方。在清朝,雍正皇帝時候就在阿克賽欽地區設置了專門的拓展局做管轄。所以,中國是有著對阿克賽欽地區的管理主權,在法理與正統上說阿克賽欽是中國的領土。當時,西藏的駐藏達成負責管轄拓展局的事務。
為什麼印度要與中國死皮賴臉爭奪阿克賽欽這一塊領土呢?這與英國留下的中印邊界線,也是密切關系的。
所以,我國是不會放棄阿克賽欽這一塊戰略要地的!在1962年,我國與印度在邊境地區也爆發過戰爭。當時,解放軍由於後勤物資難以補給,以及美蘇威脅等原因,主動撤軍,藏南也被現在的印度控制。但阿克賽欽卻被我國掌握,也就是掌握的關鍵地帶,可以遏制印度勢力的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