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阿拉是什麼意思
上海話「阿拉」的意思:我、我的、我們
阿拉斯加雪橇犬的簡稱,阿拉
B. 阿拉的稱呼是怎麼由來的
上海話也許是近百年來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方言。明清之際,上海只是東南沿海一處中等規模的縣城,那時的上海話與蘇州話有些相近。1842年上海開埠,隨著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上海漸漸地成了華洋共居、五方雜處的移民城市。「無寧不成市」,在上海的移民群體中尤以寧波人為最多,至清朝末年,旅居上海的寧波人已達40萬,約占當時上海居民總數的三分之一。據說曾有人做過統計,現在的上海人當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祖籍寧波,而幾乎所有的寧波人都能曲曲彎彎地攀到上海的親眷。如此龐大的移民群體無疑會對上海城市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而現代滬語中有不少詞彙都來自寧波方言,其中最典型的就要算「阿拉」了。
1933年上海青浦人郁慕俠所寫的《上海鱗爪》一書中有《寧波人口中之阿字》這么一篇短文:
寧波人即「阿拉」,「阿拉」即寧波人。這「阿拉」兩個字已可代表寧波人。故寧波人叫起人來,都以「阿」字上前,如「阿哥」、「阿弟」、「阿妹」、「阿大」、「阿二」、「阿三」……都熟極而流,脫口而出。「阿拉」長、「阿拉」短、「阿拉舍希」尤為寧波人的口頭禪,只消聽見某人談話中夾入「阿拉」兩字,就可以知道他是的的括括、十足地道的寧波人。
可見,「阿拉」原為寧波方言的第一人稱代詞。直至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第一人稱還不是「阿拉」,在上海街頭說「阿拉」者還是地道的寧波移民。上海本地居民的第一人稱代詞是「吾」(我)和「吾伲」(我們,可以直接說「伲」)。1931年9月,瞿秋白分別用普通話和上海話仿照民間小調寫下「亂來腔」《東洋人出兵》,其中上海話版就有這么兩句:「不過難為仔我伲小百姓,真叫做,拿伲四萬萬人做人情。」
方言的變化是個漸變的過程,10年之後,上海話又有了很大的改變。20世紀40年代,語言文字學家倪海曙曾用上海方言寫過一篇小說《三輪車》,勤勞本分的三輪車夫為了能讓乘客趕上看電影,賣命地踏著車子,他說:「踏慢仔影戲要開格呀,此地踏到戈登路起碼二十五分鍾,慢弗得,阿拉嘸啥關系格,踏慣哉,快點弗在乎。」顯然,這一時期「阿拉」已經成為上海方言的第一人稱代詞了。
解放之後,隨著移民浪潮的結束,近代意義上的上海話漸漸定型。「阿拉是上海人!」這時「阿拉」已完全取代了「吾伲」成為上海人的象徵。當然,「吾伲」也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在上海郊縣「吾伲」仍然是本地人的自稱,只不過在那些有著優越感的市區人眼中「吾伲」已成了「鄉下人」的代名詞。
上海話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不斷地吸收著各地方言甚至外來語中詞彙。上海話在變化,上海居民的構成也在不斷地變化,所以就有了「上海人」與「本地人」的區別。「吾伲」是本地人,「阿拉」是上海人!
C. 阿拉儂是什麼意思
是上海話。「阿拉」是「我」或者「我的」的意思,「儂」是「你」的意思。阿拉儂沒什麼具體含義。我感覺《阿拉儂》和「我和你」差不多吧
D. 阿拉是指我還是我們
"阿拉"是我和我們的統稱,特可以稱我,但多數是稱呼我們,著意思就好比英文里的"you"
E. "阿拉"的來源
一樓的胡說八道~
自己查查上吳語宗譜去再來說事兒!
上海話的「我」其實應該發音為:「俄尼」(第一個發音無法用拼音或普通話發音表達,只能用類似發音俄代替)
現在上海話的「我」發音為:「無」
而你所說的「阿拉」的准確意思應該是:「我們」、「我的」。很少用來表示「我」。
「阿拉」其實是上海話吸納外來語的一個充分的個體表現,追根溯源,其實「阿拉」根本不是上海話,而是寧波話。
而寧波話里的「阿拉」的「阿」字也不發「a」音,而是發「e」。
寧波人稱自己為「阿」發音為「e」,寧波人稱「我們」為「阿拉」發音為「e
la」。
被二三十年代,寧波人在上海做生意打拚的人很多,所以寧波話的「阿拉」這個詞被上海話吸收。由於這個「e」字很難用文字表達,就取用了多音字「阿」來表達。
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了現在的「阿拉」。
F. 阿拉,想濃什麼意思
「阿拉」、「濃(儂)好」是上海話,
「阿拉」是我的意思;「濃(儂)」是你的意思,
阿拉,想濃的意思是:
我想你!
G. 阿拉的來源
「阿拉」來源於吳語寧波方言。以寧波方言為例,寧波方言在表示多個人時常用「拉」作為結尾。例如,「渠拉」表示他們。清末及民國時期,大批寧波人進入上海,對上海方言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上海本土表示「我們」的說法是「我伲」,但在寧波人大量移民上海之後,「阿拉」從中下層市民中興起繼而卻成了上海話的代表,以至於許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話便是「阿拉」。另外浙江義烏市和浙江舟山市也用阿拉做第一人稱。
上海話也許是近百年來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方言。明清之際,上海只是東南沿海一處中等規模的縣城,那時的上海話與蘇州話非常相近。1842年上海開埠,隨著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上海漸漸地成了華洋共居、五方雜處的移民城市。「無寧不成市」,在上海的移民群體中尤以寧波人為最多,至清朝末年,旅居上海的寧波人已達40萬,約占當時上海居民總數的三分之一。據說曾有人做過統計,現在的上海人當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祖籍寧波,而幾乎所有的寧波人都能曲曲彎彎地攀到上海的親眷。如此龐大的移民群體無疑會對上海城市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而現代上海話中有不少詞彙都來自寧波方言,其中最典型的就要算「阿拉」了。 1933年上海青浦人郁慕俠所寫的《上海鱗爪》一書中有《寧波人口中之阿字》這么一篇短文:
可見,「阿拉」原為寧波方言的第一人稱代詞。直至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第一人稱還不是「阿拉」,在上海街頭說「阿拉」者還是地道的寧波移民。上海本地居民的第一人稱代詞是「我」和「我」(我們,可以直接說「伲」,同蘇州話)。1931年9月,瞿秋白分別用普通話和上海吳語仿照民間小調寫下「亂來腔」《東洋人出兵》,其中上海話版就有這么兩句:「不過難為仔我伲小百姓,真叫做,拿伲四萬萬人做人情。」
方言的變化是個漸變的過程,10年之後,上海話又有了很大的改變。20世紀40年代,語言文字學家倪海曙曾用上海方言寫過一篇小說《三輪車》,勤勞本分的三輪車夫為了能讓乘客趕上看電影,賣命地踏著車子,他說:「踏慢仔影戲要開格呀,此地踏到戈登路起碼二十五分鍾,慢弗得,阿拉嘸啥關系格,踏慣哉,快點弗在乎。」顯然,這一時期「阿拉」已經成為上海方言的第一人稱代詞了。
解放之後,隨著移民浪潮的結束,近代意義上的上海話漸漸定型。「阿拉是上海人!」這時「阿拉」已完全取代了「我伲」成為上海人的象徵。當然,「我伲」也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在上海郊縣「我伲」仍然是本地人的自稱,只不過在那些有著優越感的市區人眼中「我伲」已成了「鄉下人」的代名詞。
上海話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不斷地吸收著各地方言甚至外來語中詞彙。上海話在變化,上海居民的構成也在不斷地變化,所以就有了「上海人」與「本地人」的區別。「我伲」是本地人,「阿拉」是上海人。
H. 上海話「阿拉」是什麼意思
阿拉有時候是我們、有時候是我的、我們的,根據語境不同有不一樣的意思。上海話的我是個單音節詞,就是ewo。
比如:阿拉娘、阿拉媽媽,就是我的媽媽的意思。
又比如:阿拉班級,是我們班級的意思。
再比如:阿拉一道其,就是我們一起去的意思。
在某些語境下也有表示第一人稱代詞單數的 指「我」。例如:阿拉好伐啦 (撒嬌)
上海話,是漢語的一種方言,吳語的一種次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
上海話又稱上海閑話、上海吳語、吳語上海話、滬語,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話是吳語的重要代表,與吳語太湖片其他方言基本能互通,是現代吳語地區比較有影響力的一支語言。
狹義上海話指上海市區方言,也就是現在被廣泛使用和認同的上海主流通用方言。上海話是以本地吳語為基礎,自然融合上海開埠後的吳語區各地移民方言而成的一支新型城市吳語。
廣義上海話還包括各上海本地(郊區)方言,主要包括浦東話、松江話、嘉定話、崇明話、金山話、青浦話、奉賢話等。上海地區原由江東11個吳語縣組成,方言反應江東文化信息。
上海話是在上海地區悠久歷史中形成的方言,匯聚了吳越江南語言文化的精華,有深厚文化積淀。上海話承載上海這座城市的時代迴音、文化血脈、歷史記憶。上海要努力建設成一個有個性特色的東方文化明珠,理應繼承上海語言文化的靈魂。
上海位於江東吳地,本地語言為有數千年歷史的古老吳語。吳語一詞自古有之,常見於古詩文中,即指江東一帶方言,上海話留存古代江東文化氣息。
上海舊屬松江府,曾隸屬嘉興轄下,語言以嘉興話為主。松江府成立後,松江地區方言在嘉興話的基礎上獨立發展,形成吳語中相對滯後的松江話。根據《松江府志》記載:明代是「府城視上海為輕,視嘉興為重」,而到清朝則是「府城視上海為輕,視蘇州為重」,蘇州話是上海話語音形成過程中重要的吳語代表音源頭之一。
上海話的語音、詞彙和語法結構都能夠十分容易地被其他吳語的使用者理解。近代移民中占優勢的吳語寧波話對上海話產生了深遠影響。
上海話融合了北部吳語的主流特徵,一躍成為太湖片吳語區發展最快且最強勢的方言,所以上海話有成為吳語起碼是北吳語地區的通用語的基礎和趨勢,曾經在80年代前成為長三角吳越地區通用語。
新世紀以來,由於政府在推廣普通話的過程中採取一些錯誤的限制方言大眾媒體與公眾場所使用的手段與措施,致使上海話在吳語區的影響力有所降低。
要論及上海話的淵源,我們首先應該區別兩個「上海方言」的概念,因為在上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過兩個上海話。一個我們稱為「老上海話」,從七百多年前南宋形成為「上海」的人口聚落開始,還存在於上海城市的郊區;另一個是從上海開埠以後隨上海城區快速發展而形成的城市「新上海話」。
國內外統稱的「上海話」,指的都是新上海話。不過要追溯上海話的起源,還得從開埠以前上海話的方言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