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的疫情會發展到一個什麼程度嚴重性是否被高估了
這是個很難預測的問題!從人性的角度來講,我們當然希望印度的疫情早日好起來,但這種希望恐怕只能是希望了。
在疫情之初,就有很多國際專家擔心印度的疫情一旦爆發,就很難控制。其理由是印度人口眾多,醫療設備落後,人員素質低下,無組織無紀律的無政府主義狀態嚴重,加上國內動亂不堪,這都將把印度推向疫情的高峰,最後結出令人悲嘆的苦果!
2. 印度疫情最終會怎樣
印度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9182072例,累計死亡病例359695例,這兩個數字都刷新了疫情以來全世界各國的最高紀錄,隨著新增感染人數和死亡病例的飆升,印度正陷入一場人道主義災難。
以上只是印度官方數字,外界質疑印度因新冠疫情而死亡的人數遠遠超過官方數據。面對來勢洶洶的變異毒株,急速增長的病例,醫療資源的擠兌,氧氣瓶的短缺,都讓印度的疫情處於失控的邊緣。
以印度目前醫療資源緊張的現狀,英國《柳葉刀》雜志5月8日援引華盛頓大學衛生統計評估研究所發布的疫情模型預測結果報道說,預計到2021年8月1日,印度新冠死亡病例數將達「驚人的」百萬例。
其實,印度疫情出現嚴重性,究其原因,從上至下對待病毒的愚頑和大意。因此,從目前印度的悲慘現狀讓全人類意識到,「群體免疫」理論不攻自破,全民自律、嚴格防控才是有效途徑。
印度疫情的可怕,就在於完全失控:
以現在的檢測能力,還無法判斷准確的感染人數。感染的人數或許是一億,或許可能擴大到5億。雖然印度有自己的本國疫苗,但是由於美國限制原料出口,導致印度疫苗產能跟不上。對一個13億人口大國,要達到疫苗注射率80%,絕非輕而易舉。
3. 印度的疫情現狀如何為何突然失去了媒體的關注
印度目前正在醞釀新的一波,媒體也有些疲沓了。
印度衛生部每日報告的新增病例數據,仍在不斷刷新「全球紀錄」。新冠病毒「不加選擇」地波及了印度衛生部長、總理莫迪的親屬,以及美國駐印外交人員。
印度的醫療系統幾近崩潰,病房告急、葯品告急、氧氣告急。英國首相約翰遜、日本首相菅義偉相繼取消了原定於4月下旬訪問印度的計劃。已有十幾個國家對來自印度的乘客實施了限制。來自印度政府的抗疫物資援助請求擺在了美歐多個國家領導人的辦公桌上。
印度的疫情不是突然的風暴來襲:
綜合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和印度衛生部的統計數據,早在今年2月底,即全球整體新增新冠病例持續下降的時候,印度疫情已開始出現明顯反彈,單周新增病例這一數據指標重回全球前五。
印度單日新增病例幾乎直線上升。印度以單日新增確診逾31.4萬例創世界各國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最高紀錄。印度單日新增確診病例一直高於30萬例,並持續增加。印度總理莫迪25日承認,「一場感染風暴已經撼動了這個國家」。
4. 印度成為全球疫情的新「震中」,印度的真實現狀是怎樣的
新冠疫情的爆發也引發了全球各個國家人們的緊張,以及各國人民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試圖去抵抗這場病毒的蔓延。有一些國家因為採取了比較及時的措施和有力的防控方案,所以也及時的阻止了病毒的大范圍蔓延。但是也有一些國家因為某些原因而導致疫情沒有被控制住。印度現在就是處於這樣的一個狀態。
一、醫療系統崩潰據相關人士的報量以及新聞上面傳播的關於印度真實狀況的一些情況,我們至少可以知道,印度的整個醫療系統處於一種非常高度緊張的狀態,很多醫療器械不夠用,在新聞上也出現了兩個新冠病人同用一張病床的消息。
印度醫療系統的崩潰還表現在整個檢測的力度和范圍不夠,完全跟不上病毒蔓延的速度。與此同時,氧氣設施就拯救人生命的那些基礎設施也明顯跟不上現在的需求。
5. 網紅博主劉墉在印度得新冠肺炎8天後轉好,印度目前疫情情況如何
網紅博主劉墉在印度的新冠肺炎8天後轉好,印度目前疫情情況如何?下面就我們來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一番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夠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除開國家的勤奮以外,也有大家醫務人員在哪個地方發生了疫情以後,全是醫務人員站著一下維護大家的安全,她們要穿著著防護衣立即在炎炎夏日也將自身封閉式得嚴實,為了更好地不給國家找麻煩,與此同時也是因為服務項目老百姓一家一戶地去做Dna給予協助或是特別的傑出,因而以上,便是我的一些自己觀點和建議了,期待大夥兒可以仔細認真地看一看,針對各位而言協助或是十分大的呢?
6. 印度目前疫情情況如何
今天是3月28日,根據在網路上搜索到的疫情實事大數據報告,截至2022年3月28日14時26分,印度新增確診1421人,現有確診15828人,累計確診43020723人,累計死亡521066人,累計治癒42483829人。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題主是想讓廣大網友開展一場防疫方式的大討論吧。雖然畢業於醫學院校,但由於畢業後沒有從事相關職業,目前只剩下一些零星的醫葯知識。
我不是印吹,也不是印黑,對印度也不了解,但是從一直以來的新聞報道中,我知道印度和中國是不同的,中國目前依然在孤獨但有力地踐行著「動態清零」策略,印度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一樣選擇了與病毒共存的道路。兩種模式哪條是對的和負責任的,從死亡人數和死亡率上看已經非常清楚。下一步中國抗疫會採取哪種策略,近期仔細研究了第八版和第九版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列舉出不同其中不同點,供廣大網友作參考,並能推演出今後的方向。
一、病例發現和轉運程序。
1.第八版診療方案。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陽性者立即轉運至定點救治醫院。
2.第九版診療方案。在核酸檢測基礎上,增加抗原檢測作為補充,進一步提高病例早發現能力。同時提高疑似病例診斷或排除效率,要求疑似病例或抗原檢測結果為陽性者,立即進行核酸檢測或閉環轉運至有條件的上級醫療機構進行核酸檢測。核酸檢測為陽性者,進行集中隔離管理或送至定點救治醫院治療。
二、病例救治。
1.第八版診療方案。無症狀感染者及確診病例應在具備有效隔離條件和防護條件的定點救治醫院隔離治療。
2.第九版診療方案。實施分類收治措施。一是輕型病例實行集中隔離管理,相關集中隔離場所不能同時隔離入境人員、密切接觸者等人群。隔離管理期間應做好對症治療和病情監測,如病情加重,應轉至定點救治醫院治療。二是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病例應在定點救治醫院集中治療。
三、診療方案
1.刪除第八版診療方案中的α-干擾素、利巴韋林等抗病毒葯物,納入利托那韋片和國產單克隆抗體。
2.對中醫治療內容進行了修訂完善,加強中醫非葯物療法應用,增加了針灸內容和兒童中醫治療相關內容等。
同時,在解除隔離管理、出院標准和出院後注意事項上作了較大的修改。如由第八版診療方案中的「建議出院後行14天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出院後第二周、第四周到醫院隨訪、復診」修改為第九版的「解除隔離管理或出院後繼續進行7天居家健康監測」
敲了這么多字,就是想說明幾點。
一是隨著群眾特別是60歲以上老人疫苗接種率提高到90%以上,以及一些新冠特效葯的臨床使用,第九版診療方案比第八版在分級分類救治上更加「寬松」和「樂觀」。
二是我們國家的診療方案是與時俱進的,在保證群眾生命健康的基礎上實行的是有準備的「軟著路」,而不是以印度等為代表的「硬扛」策略。
最後,作為一個普通人,我知道,新冠疫情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還會深刻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我也知道我們的國家在做好所有的准備之後肯定也會選擇重新開放。但是,不管今後結果怎樣,在這場文明和病毒的較量中,在世界之林,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做到了最好。
7. 印度目前最新的新冠疫情情況是怎樣的
根據9月7日數據,如今的印度新冠疫情確診人數已經超過了巴西,成為了全球確診人數第二多的國家,僅次於美國。到現在為止,印度確診人數已經達到420萬例,巴西如今的確診人數是410多萬例。自從印度開始爆發新冠疫情,印度政府對於抗擊疫情的做法就不是很有效果。最初在印度新冠疫情是在城市裡爆發的,當時印度政府是採取了封鎖城市的政策。這就導致了一些到城市來打工的人們無法回去。到了五六月,國際上很多國家都開始復工復產,印度雖然疫情狀況不樂觀但也從六月起陸續復工。復工後,印度很多地方又出現了封鎖前的擁堵狀態,人與人之間沒有安全距離。在9月9日,印度的民黨主席還高呼疫情結束了。當時現場人很多,而且大部分沒有戴口罩。顯然盡管印度疫情越來越嚴重,印度政府的官員卻當作看不到。
8. 印度23名新冠患者逃離醫院,印度疫情嚴重到什麼程度
1、印度疫情還沒有達到巔峰期。
盡管印度疫情已經連續4天,每天的確診人數超過40萬例,但根據我國張文宏醫生介紹,印度的疫情很有可能還沒有達到巔峰期,4月份只是處在爆發期,巔峰期可能在7月份左右來臨,如果不加強公共管理問題,印度疫情想要結束還任重道遠,每天的死亡案例和確診病例都會不斷飆升。
印度的疫情單靠自己國家政府人員去管理已經沒有效果了,必須依靠國際人士的援助,尤其是像歐美國家以及中國和俄國等國家,要向印度伸出援助之手。
只有印度疫情得到控制,全球開放的時間會來的早一些,印度疫情一天沒有控制住,全球就不可能完全開放,或者說只能局部開放,但局部開放也會增加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風險,所以只有全球的疫情得到控制,才有可能完全開放。
同時印度政府人員也要呼籲全印度的老百姓配合,如果沒有老百姓的配合,再好的治理手段,再好的防控政策也是等於0,最後一定要信奉科學,不要再信奉神靈,不要認為喝恆河水或者塗牛糞可以預防新冠肺炎病毒了。
9. 網紅劉庸確診新冠,印度目前疫情情況如何
印度確診人數每天都在直線上升,當地的醫療水平比較落後,大部分患者都無法接受治療,這也就導致當地疫情情況越來越嚴重。隨著網紅博主劉庸確診新冠的消息發出,有不少人又把目光放在了印度疫情上,似乎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看到關於印度疫情的消息了,這主要是因為很多新聞都懶得報道了,畢竟當地的情況大家都心知肚明,”糟糕“兩個字都不足以形容,即便的報道了也沒人感興趣。
劉庸確診事情曝光之後不少網友都為他感到擔心,只希望他可以盡快康復。最好的辦法還是在家裡自行隔離,畢竟醫院還不如家裡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