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南海仲裁 印度 為什麼 支持 中國
雖然我國與印度存在領土爭議。但是在本次南海問題上,印度卻表現出支持中國的做法。顯然這個和地緣政治的博弈有巨大關系。第一,中國的整體國力特別是軍事實力明顯在印度之上;要知道印度目前保持這樣的武裝力量,大部分尖端武器都是靠買,而中國是實現全部國產化;第二,中國還占據著一部分克什米爾爭端地區,這部分領土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爭議的重點,如果在南海問題上刺激中國,中國會進一步跟巴基斯坦合作,本來中巴之間的關系就已經是鐵通一般,在這問題上,中國不採取保持現狀的態度,進一步倒向巴基斯坦,會給印度造成巨大的壓力
② 中國與印度的關系
中印關系(Sino-Indianrelations),現代意義上指位於東亞中華民國及其繼任者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位於南亞印度共和國之間的關系,二國都是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和相鄰國家,其關系伴隨著沖突與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印度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由於二國近2000公里的漫長邊界和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領土糾紛,最終導致1962年的邊境戰爭,之後關系冷淡;接著就是中、蘇對抗和印、蘇結盟。1976年二國恢復互派大使,雙邊關系逐步改善和發展。
(2)印度為什麼要和中國合作擴展閱讀
印中貿易自2000年以後才獲得較快增長。雙邊貿易額從1991年僅有的2.65億美元,上升至2001年的35.96億美元。
2005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度期間,二國簽署<全面經貿合作五年規劃>,制定雙邊貿易額到2008年達到200億美元或更高的目標,到2006年雙邊貿易達到248.6億美元,提前實現預期目標。
印度成為中國第15大貿易夥伴(按照經濟體排序),中國對印度出口145.8億美元,主要出口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料及橡膠、陶瓷及玻璃製品等;
自印度進口102.8億美元,主要進口鐵礦砂、鉻礦石、寶石及貴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目前雙方投資規模較小,僅限於部分領域,印在華投資256個項目實際投資1.72億美元,中國對印投資(非金融類)僅為1700萬美元。
中印貿易增長迅速。2007年雙邊貿易額386.5億美元,同比增長55.5%。目前,中國是印度第二大貿易夥伴,印度是中國第十大貿易夥伴。
中國對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紡織品、塑料及橡膠、陶瓷及玻璃製品等。中國自印度主要進口商品有鐵礦砂、鉻礦石、寶石及貴金屬、植物油、紡織品等。
③ 印度為什麼跟中國作對
印度的這種心態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首先是中印戰爭的影響。盡管戰爭已過去了近半個世紀,但印度人一直對此耿耿於懷,至今還無法接受慘敗的結果,認為這是印度的奇恥大辱。印度一位將軍2008年曾說:「印度對中國的感情可能正如中國不能忘卻日本帝國主義20世紀在東亞的歷史一樣……印度決不可能忘記1962年的恥辱。」
其次是中印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印度1947年獨立時工業實力位居世界前十,領先於當時處在內戰中的中國。但中國現在的GDP總量是印度的3倍多,人均收入是印度的2倍,流入的外資是印度的10倍。與中國的差距越來越大,這讓印度心裡酸溜溜的。
再次是西方國家的挑撥離間。西方國家為了制衡崛起中的中國,大肆「唱盛印度,唱衰中國」,鼓吹印度是偉大的民主國家,在許多方面具備超過中國的潛力。盡管印度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但西方國家的拉攏還是產生了作用,因為印度也希望利用西方國家的「友好 」來牽制中國。
最後是印度對中巴友好心存芥蒂。由於奉行「敵人的朋友也是敵人」的舊思維,印度對中國發展與巴基斯坦的關系頗有微詞。印度想當然地認為,如果沒有中國的支持和幫助,巴是無法與印度進行持久對抗的,因為巴根本沒有能力研製核武器和先進的導彈。
④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是什麼
中國和印度的關系是合作關系。鄰國關系,中國和印度是鄰國,歷史上有友好時機,也發生過戰爭,總體來說是合作關系,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國 ,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印度是當今金磚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印度經濟產業多元化,涵蓋農業手工藝紡織以至服務業。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
中國與印度關系的由來
中印關系,指中國與印度共和國之間的關系,二國都是發展中國家、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和相鄰國家,其關系伴隨著沖突與合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印度成為第一個同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兩國總理實現互訪,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由由於之後關系冷淡;1976年兩國恢復互派大使,雙邊關系逐步改善和發展。
⑤ 印度公司拓寬赴華之路,為什麼貿易戰後越來越多印度公司擁抱中國
貿易戰後,印度看到了美國的真實面目,美國選擇打壓其他國家,而中國選擇願意與其他國家合作。中國打開大門歡迎印度,歷史證明與中國合作會帶來經濟政治的騰飛;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讓印度看到了希望。
印度當然願意走進中國,印度的公司當然不會錯失機會,他們看到了走進中國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⑥ 印度為什麼總是和我們中國作對
印度出處和中國做對主要出於一種民族文化心理。
印度本來也是一個很孱弱的民族,但是經過了英國人長達數百年的殖民統治後,吸收了一部分的英國文化,比如說帝國意識和強權意識,所以獨立後的印度人十分熱衷於對外擴展自己的影響,以恢復所謂歷史上並不存在的大印度斯坦地區(這個概念是印度學者提出的,是指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帝國,實際上就是英印殖民當局的勢力所到達地區,西到中東,東部甚至到達了我國甘肅)。印度人的這種意淫意識已經超過了它的歷史和它所能承受的能力,所以讓外人覺得不可思議。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蘇聯和美國對於利用印度以牽制中國的戰略考量。冷戰時,蘇聯積極支持印度擴軍備戰以在中國西南部對中國形成牽制。冷戰終結後,美國將中國視作戰略假想敵,所以幫助印度擴充軍力以繼續牽制中國。
⑦ 印度這么頑皮,當年中國為什麼同意印度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對此你怎麼看
首先,在2017年的時候,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美國的戰略博弈中心還在歐洲,所以這個時候經濟發展是各個國家一致要面對的問題,而亞太地區的平衡與穩定對我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同加入上海合作組織,有助於管控南亞安全,可以在這個組織內解決一些糾紛。印度當時和我國的合作比較多,同時印度也想提升自身的形象。我國和印度之間除了金磚國家交往規則之外,又多了一個交往的組織還是比較好的,雖然這也有利於印度的平衡外交,在南亞地區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印度這個國家。你誇它的優點,它蹬鼻子上臉,一臉優越感的看不起你。你貶低它的缺點,它立馬撒潑,一臉憎恨厭惡的看著你。你不理它,它會怨恨的問你為啥不理它。是瞧不起它嗎?你理它了,它就跑過來騷擾你,一副欠打的模樣。當你忍無可忍揍它了,它又一臉委屈的說我當你好朋友,你怎麼可以這么對我?總之,不胡攪蠻纏,那就不是印度人。在印度人眼裡,自己怎麼做都是對的,別人怎麼做都是錯。別人在他們眼裡不是礙事,而是礙他們的眼了。
⑧ 中國重新成為印度最大貿易夥伴,這對兩國有何好處
在現在這個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國家特色以及宗教信仰,不同的國家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外交方式。兩個國家可能會因為之間的利益發生沖突,也有可能會因為某個雙贏的項目而變成合作夥伴,所以並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要雙方的利益達到了,不管之前的關系有多惡劣,都會變得像親兄弟一樣,只有利益才能使國家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和諧,經濟共同發展才是所有國家的追求。
中國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這對於兩個國家都有著重大意義,不僅帶動了印度貧瘠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拓寬了我國的經濟交流道路,使更多國家看到我國經濟實力強橫的一面,得到更多的合作資源。
⑨ 印度研究與中國建交的背景
1988年拉·甘地總理訪華打開了兩國關系正常化潮流的匣門,印度在中國的外交視野中的特殊地位逐步凸顯:
首先,中國的四種外交對象同時涉及印度。冷戰後中國外交的對象可大致分為四類:第一是發展大國關系,其次是發展睦鄰友好與區域合作,第三是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第四是在多邊領域發揮建設性的作用。印度無疑是個大國(至少是地區大國),也是中國的最重要的周邊鄰國之一,同時也是與中國十分類似的發展中人口大國,中印兩國在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國際組織中有良好的合作記錄。
1988年,中印之間的經貿關系、安全合作和國際合作對中國的價值暫時低於中國與美日俄歐合作的價值;但是,它對中國外交的價值又遠非一般鄰國所能比擬:印度所屬的南亞次大陸是一個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安全共同體,可被稱為「南亞小世界」。換句話說,南亞局勢的發展和穩定基本上取決於印度,抓住印度就相當於抓住了南亞地區的主要矛盾。
⑩ 揭秘印度為什麼要死磕中國
印度在60年代末曾經被中國閃擊。大敗而歸。雖然最終中國高姿態退兵,但是這個事情一直被阿三們認為是奇恥大辱。(我估計阿三在這個事情上的耿耿於懷不亞於我們對日本人的仇恨)再說遠一點,就是麥線地區的爭端了。這也是挑起中印戰爭的根本原因。印度是英國的殖民地,香港過去也是,聽說過香港人狠英國佬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