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為什麼和中國過不去
歷史雖然中國的佛教是從印度引過來的,可是在那些朝代上,中國跟印度也沒什麼過不去的,印度的釋加摩尼佛是我們中國的如來佛。可如今呢,特別是在近代。中印同樣被侵略過的,同樣是人類歷史文明做出貢獻的國家,本應該是同病相憐。可如今的中印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事鬧別扭!本來我們應該是2個國家一起面對以美國為首的強大的西方軍事壓力。可惜啊!印度是軟體上是全求有名,中國是世界工廠,如果能好好相處的話。相信美國的亞洲特別是中印周圍的國家的干涉或者進入是很難的,可是呢,你以為美國在日本的駐軍就是針對中國,難道就沒有想壓制你們印度嘛。難道中國在那場戰爭中反讓你們印度認為中國怕了你們嘛難道你們以為你們的餓那烈火導彈真的能打贏中國的導彈,難道。。。。。。。,最後一個,難道你們真以為跟中國打仗,中國的三軍是象你們的佛一樣是吃素的嗎??別把你們的國內政治因素,而把中國當作你們的籌碼。你們記住了,中國人起碼別的不敢說,陸軍戰,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沒怕過誰!!!!!!!!!可憐的阿三民族。考慮好你們自己的民族前景。再來跟中國比拳頭。真以為自己那麼厲害的話,那來吧!我們等待著這場戰爭。誰輸誰贏打了再說吧!
同為發展中的大國(包括領地與人口),和中國的領土劃分存在爭議,印度人好張揚,不務實,不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導致國防自產能力、公路學校等公共設施極不健全,雖然有廉價勞動力,但相較中國四通八達的道路,一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外企還是傾向於中國投資。舉個例子,印度國防基礎設施建設相當落後,武器自產能力嚴重不足,卻拿那麼多錢搞航母。
中印崛起使世界向東轉是當前輿論的一個熱點。從目前的國際地緣政治現象上來看,確實有這樣一種可能性。然而,目前的現象只是一種表象,並不能從根源上說明問題,更不是未來的預演。
誠然,現今的中國和印度都處在一個崛起的過程中。由於中印兩國國家規模巨大,這個崛起的過程對於世界地緣政治格局有著不可忽視的改變。只是,僅僅這樣並不足以使世界向東轉,充其量也就是讓世界向東看。至於是不是向東轉,還得看未來兩國的走向。
輿論對於中印的看法很多。有說雙方對抗,也有說雙方合作,但大多數似乎多對中印兩國的前景非常樂觀。因此龍象共舞往往被世人津津樂道。甚至於忽略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基本要素,即封閉實力體內的必然斗爭。
從地理角度而言,中印是封閉實力體系內的一二號國家。因而,當雙方強大到一定程度,就必然發生實力的碰撞。這種碰撞不一定是戰爭,而是一種分出勝負的過程。政治、軍事、經濟的全方位比拼,直到一方確信自己不再有可能贏得這場較量,並向另一方輸誠。畢竟,在亞洲這個原本廣褒的空間內,很難容下兩個世界超一流國家。如果有一方登頂,另一方必然只能仰望神壇。好比歐洲,在美國真正崛起前戰亂不斷。狹小的歐洲確實很難容納那麼多世界超一流強國。總得角逐出誰登頂,誰成為神壇下的墊腳石。當美國崛起成為超級大國之後,歐洲國家倒是能夠更為平和地相處。歐洲走向和平的本質是歐洲國家的實力溢出慾望變小了,更為可控了。
因而,當中印能夠使世界向東轉的時候,他們就將不得不面對這種決定性的較量。不會有兩個主導者同時存在。否則,其結果只會是誰都成不了主導者。雙方的精力都集中在狹小的利益空間之內,就不會有更多的力量去影響世界。不能對世界發揮不可替代主導作用,世界就不存在向東轉這一說。
正因為當前中印的實力還沒有真正到達能夠使世界向東轉的層面,才會有中印崛起使世界向東轉的構想。這種構想,不可能以人們想像的方式呈現出來。如果說,中印崛起會使世界向動轉,美國也不可能扶植印度對抗中國。主觀意圖看似可變性極大,卻不得不受到客觀因素的極大制約。換言之,不是中國和印度向要合作就能夠合作的。誰忽視歷史規律的車輪,誰就得為此付出代價。
就當前而言,印度實力的每一分增長都是對於中國成為世界主導力量的牽制。同時也可以認為,印度的崛起拖累了世界向東轉的進程。世界的中心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概念,而是綜合了經濟、軍事、文化等各種軟硬因素而共同構成的政治影響力。而一個國家是否感到安全,是否具有優越感,又恰恰是看其與周邊國家的力量對比。由此,中印兩個國家,很難找到一條雙方都滿意的解決辦法。如果說,生存權是互不相乾的,發展權是可以和諧共存的,那麼繁榮權,就幾乎不可能同時存在於中印兩個如此大規模的相鄰國家。就他們互相之間的對比來看,只會有一個國家取得最終的繁榮,而另一個國家,將不得不等待下一輪的戰略契機到來。
未來應該是這樣,要麼中國崛起使世界向東轉,要麼印度崛起使世界向東轉。中國和印度共同崛起,還要使世界向東轉的說法,最好當成一個美妙的童話。體系內只需要一個核心進行力量整合。現今歐盟在整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就是前車之鑒。
美國人也很清楚中印的力量對比。因此,在與中國進行競爭加合作的同時,對於印度,美國就是幫助了。美國需要在亞洲地區,在中印之間出現一種均勢。印度在實力上落後太多,自然就需要美國的幫助。當然,這種落後並非單靠美國的幫助就能夠實現趕超。美國還會讓印度感覺到他願意借力給印度。在這個前提下,綜合美國的物質幫助,印度產生一種油然的自傲情緒也就不奇怪了。他忽然覺自己確實有資本挑戰中國的潛在主導權,於是便選擇與中國就未來的歸屬權進行一番較量。
除非中國讓出未來,否則這種較量在美國的推波助瀾下就是宿命。換言之,這不僅僅是一場中國與印度的較量,更是一場中國與美國的較量,不能突破美國的均勢戰略,中國也沒有資格站在世界的舞台的頂端。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均勢戰略在印度身上實行還有其特殊性。印度龐大的國家規模決定了其對美國同樣是一個威脅。同時,印度從意識形態層面來說是處於西方體系內的。這就意味著,印度實際上也可以算做西方封閉體系的一員。由此讓美國產生了一個比中國更大的顧忌。即印度的實力發展到一定層面,其不僅僅是在地理范疇的封閉體系內挑戰中國的主導權,其同時還將在意識形態范疇的封閉體系內挑戰美國的主導權。如果說中國崛起,對美國來說是世界主導權的分割,那麼印度崛起,對美國來說就是世界主導權的更替。中國的挑戰是代表一個新的體系的崛起。印度的崛起,則是追求集成當前的美國分配體系。這一問題,在當前看來並不明顯。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加,美國繼續執行均勢戰略的風險將以幾何倍數的形式增長。如果確實要在中國崛起與印度崛起之間進行一個選擇的話,相信美國寧願選擇中國而非印度。
印度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個硬傷。他牽制和挑戰中國,事實上在阻礙實力流自大西洋流向太平洋。由於當前世界的主導者是美國,實力流也必然選擇美國周邊流動。與實力流向太平洋方向流動相比,美國不可能接受實力流向印度洋方向流動。如果這種假設發生,則美國將淡出世界主導者的行列,而不僅僅是當前面臨的主導權被分割的可能性。從實力流規律上來說,中國不首先成為世界的主導者,印度就無從成為世界的主導者,一點機會都沒有。當今世界的主要經濟交互平台是海洋,以海洋為基礎才能實現實力流的大規模轉移。實力流的孕育和轉移絕對不會是憑空的。印度試圖挑戰中國的主導權,換句話說甚至是在挑戰客觀規律,挑戰美國的底線。即便印度於不可能中找到可能,在沒有新的主導者分割美國主導權之前,美國絕對有能力也有決心去阻止上述假想成為現實。
由此可見,印度成為世界向東轉這個歷史進程主導者的想法,至少在當前一個歷史階段下是沒有機會的。來自客觀和主觀的因素共同限制了印度崛起的程度。他沒有什麼機會在這個時期成為世界超一流的政治核心。如果說中國能夠使世界向東轉,並成為超一流強國,那麼印度的最高成就,也僅僅是世界一流國家。中國不能拉開這樣一個差距,就無從談起世界向東轉。反之亦然,印度要使世界向東轉也必然要拉開與中國的差距。
『貳』 為什麼印度經濟永遠無法超越中國
原因如下:
1、中國資源豐富。例如中國有豐富的石油資源,而印度基本沒有石油。中國各類礦產儲量也比印度多得多。
2、中國主體只有一個民族,一種語言,一個制度,統一的歷史,沒有宗教。
印度是10幾種主要語言,十幾個人口超千萬的主要民族,多種社會制度並存,歷史是一團糟,宗教勢力很大。
3、中國經過革命,把封建殘余全部幹掉,而印度則貧者無立錐之地。
4、中國屬於溫帶,在維度來說,溫帶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發展的地區,所以經濟發達地帶都在溫帶,例如北美區、歐洲區、東亞區(中日韓台灣),這三個區域,經濟(GDP)佔了世界7成。而印度則地處熱帶,熱帶人都非常懶惰。不適宜發展經濟。
5、中國建國後長期被封鎖,所以自力更生,建起一套工業系統,而工業則是一切的根本。
6、中國可以看成是10億人發展經濟、建設中國這樣一個國家;而印度可以看成是1億高級種姓人(帶領部分低種姓人)發展印度這樣的國家,從人口文化等上來說,印度低級種姓受不到教育,對國家影響是負面的。
『叄』 印度雖竭力對中國實行制裁,但它為何卻無法完全離開中國
針對中國企業這方面,印度政府做的是不遺餘力。在11月24日,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再次發布相關禁令,禁止43款移動應用程序,其中大部分程序都是中國的。對此,相關媒體表明,這次印度新一輪的制裁其實就是針對中國的網路制裁。實際上除了封殺中國的APP以外,印度也在貿易層面對中國諸多科技公司進行相應的打壓。的確,在拿中國科技行業開刀的道路上,印度走的一向是非常順利的,但印度人民的選擇卻與政府的行為指向截然相反,至少在購買中國智能手機這件事上,他們始終都有自己的想法。
針對印度這一次再次對中國實行的封殺,不難發現印度除了在APP方面實行制裁以外,還在中國進口的設備產品中下絆子。其中有一個背景那就是中國在電子設備生產製造中占據著絕對的領先優勢,就算是印度本場已經擁有足夠的電子設備製造廠,它還是有很多電子消費品需要從中國進口。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蘋果手機,根據報道顯示,印度嚴格控制來自中國的電子產品審核,直接導致上月蘋果新款手機的進口速度放緩。雖然在這個事情中能夠看得出來印度對中國科技發展很忌憚,但同樣它也很依賴,起碼短期內無法擺脫中國。
『肆』 印度怎麼總要跟中國過不去
以前中國與印度是很友好的,近兩年,印度與美國結盟,幫著美國主子處處為難中國。
美國不僅拉攏印度,也拉攏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周邊國家處處為難中國,企圖搞垮中國。美國以前用類似的方法把蘇聯搞垮,現在正在處心積慮對付中國,在外交、軍事、科技、文化、宗教、經濟等等各方面圍堵中國,中國應該高度警惕。
香港、台灣、西藏、新疆等地區鬧事,都有美國的暗中搗亂,這是不爭的事實。印度與中國過不去,正是這個原因。
『伍』 印度為何和中國過不去
多了,胡奧會、奧運、藏南、巴基斯坦、核導彈、美國……
反正印度自從老毛那一輩就和中國結下世仇了。
軍事等等、綜合的國力不如中國!遠遠不如!
中國的私家車比上網的人都多!(我國網民剛突破的3.6億的大關)
印度,私家車才是3000萬輛。上網的人才是4250萬。
還IT國家,世界辦公室,我看是「挨踢」國家,世界拌供屎。
那麼窮的國家還與中國叫囂啊,那天給你個核導彈讓你燦爛燦爛你就不知道中國多少能人!
叫你的囂吧
『陸』 印度為什麼永遠無法超越中國
很難,就如同30年前中國說要超越美國一樣艱難,然而三十年過去了,中國雖然進步很多,但是仍然無法超越美國。印度超越中國難點如下:
1、印度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這些改革的難度不亞於中國當年從文革走向改革開放。大家自行腦補那是多大的變化。
2、印度在經濟飛起的同時,中國經濟也沒有落下。這就如同一個人在加速追趕另一個人,而那個人並不是站著不動,而是也在加速啊。
3、中國現在已經轉型,從規模發展到可持續發展了。而印度還是停留在不可持續發展的階段的,相對較少的國土面積註定了其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向中國那種粗放式發展。印度會比中國更早的迎來環境危機。
4、地球越來越熱,印度會越來越熱。
『柒』 同為人口大國的印度,始終沒辦法超越中國,這是為何
印度是一個特別自信的國家,他們的人口現在已經發展到了十幾億的程度,人才儲備非常充足,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整個印度的經濟發展一直都很迅猛,已經超越了很多國家。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印度還產生了成為第6個常任理事國的想法。在幾次國際會議中,印度多次提出要求,希望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結果因為種種原因始終沒能成功,除了申請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之外。
有不少人覺得,印度的企業家太過拖沓,乾脆放棄了合作,投奔到了中國。事實上除了時間問題之外,印度還有一個更加嚴重的弊端,那就是他們的文盲率特別高,因為教育水平低下,大部分印度兒童都沒有辦法在適合的年齡,進入學校讀書,因此他們只能做一些簡單的體力工作,不能做那些精細的東西。很多對技術要求比較嚴格的高新企業,基本上不會考慮將自己的訂單交給印度。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印度如果想要趕超中國,還得好好發展幾十年才有希望。
『捌』 印度為什麼總和中國過不去
他們不願意看到中國變強,印度和中國有領土糾紛,以前和中國打過一仗,輸給中國了,所以一直有心結,事事要和中國比較,一直要超越中國。而西方國家總給印度開綠燈是為了制衡中國,阻礙中國的發展
『玖』 印度為什麼會跨越中國邊境遲遲不予退出
因為中國修路的地點太過敏感,雖然在中國境內但距離印度咽喉古里西里走廊太近。如果任由中國修路那麼中國將隨時可以在邊境集結兵力切斷印度東北部與南亞本土的聯系,不啻於一把懸在印度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如果是你會容忍一個強鄰捏著自己的命門么?
『拾』 印度為什麼老跟中國過不去
一直以來,印度就把中國當作競爭對手,兩國十分相似,同樣都是文明古國、同樣在亞洲大陸、同樣都人口密集、且同樣都是發展中國家。於是印度總覺得中國能做到的他也一定能,但事實上,印度的發展遠遠不及中國。
而且印度正受到西方國家操縱加入「反華游戲」,諸如美國領導的「印太戰略和四方安全對話」,印度已經成為西方國家堅持不懈、咄咄逼人、陰險狡詐的政策的一個目標。
中國不計前嫌伸出援手
印度政府在疫情初期拒絕了中國的幫助,認為憑借著本國的國力可以安全帶度過這次疫情,但事情的發展並沒有像印度所想的那樣發展,疫情大規模爆發,單單憑借印度現在的醫療資源已經無法應對現在的局勢。面對印度疫情緊張、資源不足的情況下,中國也展現了大國的風度,雖然此前與印度有很多不愉快,但是面對疫情,中國還是選擇了以大局為重。
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印度媒體卻在背後下 「黑手」,試圖給中國抹黑。印度向中國購買制氧機的時候,印度媒體宣稱中國存在故意哄抬物價的情況,事實上的情況卻是,印度本土的一家公司從中國買來的制氧機故意抬高價格,賣給當地的患者。
不僅如此,印度的某些媒體還對中國生產的制氧機進行抹黑,並找出所謂的證據證明其真實性,但中國製造的制氧機在歐美的市場上得到了認可,並不存在印度所說的出現質量不過關的情況。所以,印度媒體口中的「真相」,外界自然也能分得出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