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的反政府武裝一共有多少人
印度共產黨(毛主義)(印地語:भारत की कम्युनिस्ट पार्टी (माओवादी)),簡稱印共(毛)。
該黨成立後,原來分別隸屬於印度共產黨(馬列)人民戰爭和印度毛主義共產主義中心的人民游擊軍和人民解放游擊軍合並,合並後兩軍統稱為人民解放游擊軍。新德里的一家觀察機構估計他們有9000到10000名武裝士兵,擁有6500多支槍炮。北京的人民網報道稱,它的武裝人員在2.5萬人左右,在村一級的外圍成員有5萬人。
⑵ 納薩爾派的武裝組織
印度真正的毛派革命始於1967年,他們在西孟加拉邦的納薩爾巴里起義,這被看成印度人民戰爭的一個轉折點。 起義發生後,中國《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春雷隆隆」(a peal of spring thunder,意譯),對這一起義給予高度評價。
1969年,以武裝起義為斗爭手段的印共(馬列)成立,但不到兩年,這個政黨就分裂了。總書記瑪瞿穆達的地位受到了挑戰。
1972年,他死於獄中。在整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印度毛派支離破碎,但是堅持毛澤東的階級斗爭和人民戰爭理論,仍然是他們的共同點。
1971年的孟加拉戰爭對毛派來說也是一個重大打擊。因為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良好關系,所以,印度毛派中的一些人在這場戰爭中站在了巴基斯坦一方,這種舉動很難被印度國內民眾的情感所接受,也進一步削弱了毛派的力量。有意思的是,在整個分裂的過程中,親瑪瞿穆達的毛派還在七十年代年代分裂成了支持林彪和反對林彪的兩股勢力。
分裂後,印度毛派陷於沉寂。直到1993年4月11日,讀者在《印度時報》上又讀到了一段文字:「極左分子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有明顯的回潮趨勢。」 毛派回來了。從1993年至今,印度綿延的貧困山區為毛派提供了舞台,他們的勢力也從原來的4個邦擴展到印度28個邦中的13個邦。
1992年,印度前總理拉奧誠懇地向民眾道歉,認為政府始終沒有解決好土地改革的問題,而相關的承諾其實早在獨立前就已經做出。此後,一個選舉接一個選舉,貧困地區農民的生活並未因此改善。而毛派的核心目標——土地革命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最大資本。在印度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印度農民的自殺率近年來也扶搖直上,社會分化加劇。印度國內貧富分化極其嚴重,有人形象地形容,印度10.5億人口中有80%以上生活在「牛車經濟」中,連自行車都買不起;另有15%的人生活在「兩輪車經濟」中,他們買得起小型摩托車;只有2%的人生活在「飛機經濟」中,他們獨佔了印度經濟「奇跡」的成果。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印度的情報人員估計,目前的毛派武裝人員大概有兩萬人之多,僅去年一年就造成了近千人喪生,他們毀壞鐵路,搶銀行,劫獄,讓自己經常出現在印度報紙的頭版。
印度毛派領袖相信,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的發展,而他們的理論變化是,不再用上所有的力量去打贏一場戰爭,而是一邊採取偷襲戰術,一邊鞏固自己的根據地,毛澤東的游擊戰爭思想對他們的影響很深。
短短時間內,從尼泊爾邊境到印度東部,一條紅色走廊已然形成。在這條紅色走廊上,聚集著像比哈爾邦這樣印度最窮的地方,山脈險峻、叢林連綿,游擊隊在許多地方面對的都是缺員多達35%的印度警察和他們落後的武器。
在許多地區,毛派游擊隊已經取代政府來管理當地,並依靠稅收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比如恰蒂斯加爾邦的叢林里盛產竹子,毛派就嚮往來於叢林的竹子商人收取賦稅,並要求當地的道路建設公司同樣為之。而當政府帶領軍隊來到山區清剿毛派的時候,他們總是能受到當地農民的保護。印度毛派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們建立了嚴密的地下組織,這使得不了解當地情況的軍隊和警察很難對他們有所行動。如今,印度毛派游擊隊已經發展到可以進行較大規模戰斗的規模,不久前他們拿掉了印度當局的一個警察局,參與這次戰斗的游擊隊員有上千人之多。
進入新世紀後,面對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由印共(馬列)分裂出來的幾個主要黨派均希望能重新合並,以帶領農民運動走出低谷。在這種背景下,2004年9月,印共(毛)正式成立,由賈納帕蒂出任總書記。
印共(毛)甫一成立,便顯露出凌厲的攻勢。其採取的第一個比較大的行動是在北方邦金道利縣進行的伏擊戰,共打死19名警察。之後,類似的襲擊活動就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大,越來越頻繁。
2005年11月,1000多名毛主義分子襲擊了比哈爾邦的傑哈納巴德監獄,釋放了大約350名毛主義囚犯,其中包括該黨領導人之一的A.卡努,並搶走了幾百條槍和大量彈葯。這一年印共(毛)共發動了1608起暴力事件,造成了566人死亡。2006年印共(毛)發動的暴力事件次數雖略有下降,為1509次,但造成的死亡人數卻上升了,為678人;2007年其發動的暴力事件又有所增加,為1 565起,造成了696人死亡。2008年印共(毛)進一步加大了襲擊力度。2月,毛主義分子襲擊了奧里薩邦一座警察訓練學校兼軍火庫,打死了10名警察,搶走了一批武器彈葯;6月,警方特種部隊在渡江追剿毛主義分子時遭遇襲擊,有3 9名特種部隊官兵溺亡;7月,一輛滿載警察特種部隊人員的裝甲車觸雷爆炸,乘員24人悉數喪生,地雷系由毛主義分子埋設。
隨著襲擊活動的不斷增多,印共(毛)控制的地盤也迅速擴大。在2003年末,印度只有9個邦 55個縣處於各個毛主義派別的影響之下,但到了 2004年,這一數字增加到13邦156縣。目前,印共(毛)已在28個邦中的16個邦擁有了自己的活動范圍,在600個地區中的165個地區有著比較大的影響,其活動范圍從印度與尼泊爾的交界處一直延伸到印度的西海岸,影響面積達9.2萬平方公里,處於其影響下的人口更是多達1.8億——也就是說印度每 6個人中就有1 個人生活在印共(毛)的「紅色旗幟」之下。
據估計,印共(毛)的武裝人員有2.5萬人,在村一級的外圍成員有5萬人,擁有的武器超過了2萬件,大多是步槍、沖鋒槍和火箭彈。
印共(毛)並非只是一介草莽。它有著完整的指導武裝斗爭的理論框架。2007年1月,其在秘密召開的全國第九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了指導該黨今後工作的5個綱領性文件——《高舉馬列毛主義的光輝旗幟》、《黨綱》、《黨章》、《印度革命的戰略和策略》以及《關於當前國內外形勢的決議》。
在《黨章》中,印共(毛)決心以「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主義」作為其指導思想,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在此基礎上,印共(毛)將自己的奮斗目標劃分為3個階段:近期目標是建立一個緊湊的紅色革命區域,這個區域從尼泊爾邊界到比哈爾邦再到安得拉邦,同時尋求人民民主;中期目標是作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在印度繼續開展已在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以「間接統治、剝削和控制」為形式的新殖民主義;終極目標是通過長時間的武裝斗爭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詳見印共毛派詞條
⑶ 印度有分裂勢力嗎
印度東北地區的阿薩姆省、阿魯納查省、那加蘭省、梅加拉雅省、曼尼坡省、米左拉姆省和特利普拉省七省,以及西北部的查謨暨喀什米爾省,雖然是印度境內自然風景最宜人的地區,但也是分離主義運動最活躍的地區,動亂頻仍,印度政府限制外人進入。
圖片附件: [印度行政區劃] 2005523154836833.gif (2007-5-21 05:01, 114.36 K)
圖片附件: 英國征服印度的殖民戰爭.jpg (2007-5-21 05:01, 153.96 K)
印度各民族分離勢力的建國區域和國旗
(一)克什米爾(地區)
圖片附件: AzadKashmir.gif (2007-4-16 10:59, 1.23 K)
圖片附件: IndianKashmir.gif (2007-4-16 10:59, 32.94 K)
位於印度西北部,毗鄰中國、巴基斯坦。主要民族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克什米爾族,謀求獨立的軍事組織有1989年建立的虔誠軍(LeT),領導人哈菲茲。目標爭取克什米爾獨立,經常製造連環爆炸。1989年建立的真主穆斯林游擊隊(HM),領導人沙拉烏汀。目標將克什米爾地區與巴基斯坦合並。[注]圖中克什米爾一部分是我國的領土。
圖中的國旗系「自由克什米爾」的旗幟!
(二)安德拉(國)
圖片附件: Andhra-Pradesh.gif (2007-4-16 11:01, 1.09 K)
圖片附件: AP.gif (2007-4-16 11:01, 36.72 K)
位於印度東北部海岸,主要民族為泰盧固族,軍事組織有人民戰爭組織(PWG)和 1980年於南部安德拉邦成立的另一支左派游擊隊力量。兩支左派游擊隊曾在印度的29邦中的8邦發動暴亂,但均被鎮壓。 那裡有鎮壓,那裡有反抗。 反抗仍在繼續!
(三)阿薩姆(國)
圖片附件: flag_Assam.gif (2007-4-16 11:03, 1.04 K)
圖片附件: Assam.gif (2007-4-16 11:03, 35.88 K)
位於中國、緬甸、孟加拉、不丹的交匯處,主要民族為阿薩姆族,「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波多民族民主陣線」和「卡塔普爾解放組織」是阿薩姆邦三大反政府武裝組織。「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它成立於1979年,以實施暗殺、綁架、襲擊軍警等暴力活動而著稱,其宗旨要把該邦從「印度統治下解放出來」。印度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曾先後動用了8個陸軍旅和4個陸軍師,對它實施大規模圍剿。但該組織殘余的主戰派與鄰邦的恐怖分子串連,繼續進行暴力活動,而且還在印度鄰國不丹擁有9個營地。「波多民族民主陣線」和「卡塔普爾解放組織」兩個組織也擁有8個和3個訓練營地。阿薩姆獨立運動近年來在印度十分活躍。
(四)古吉拉特(國)
圖片附件: Gurkhaland.gif (2007-4-16 11:03, 962 bytes)
主要民族為古吉拉特族,軍事組織不詳。
(五)曼尼普爾(國)
圖片附件: Manipur.gif (2007-4-16 11:06, 884 bytes)
圖片附件: mani-map.gif (2007-4-16 11:06, 36.65 K)
位於印度東北部,主要民族為曼尼普爾族, 曾爆發過驅逐印度人的運動。
(六)米佐拉姆(國)
圖片附件: flag_Mizoram.gif (2007-4-16 11:06, 956 bytes)
圖片附件: MIZORAM.gif (2007-4-16 11:09, 28.98 K)
位於印度東北部,主要民族為信奉基督教的米佐族,60年代中期,米佐人掀起了民族獨立活動。
(七)那加蘭(國)
圖片附件: nagaland.gif (2007-4-16 11:09, 2.27 K)
圖片附件: nagamap.gif (2007-4-16 11:09, 31.21 K)
位於印度東北部,主要民族為那加族,60年代中期,那加人掀起了旨在脫離印度的民族獨立活動。後來又發生過暴力驅逐印度移民的活動。
(八)旁遮普/哈利斯坦(國)
圖片附件: khalistan.gif (2007-4-16 11:19, 4.79 K)
圖片附件: punj.jpg (2007-4-16 11:19, 64.15 K)
主要居民為信奉錫克教的旁遮普族,其屬下的軍事組織為巴布巴爾哈沙國際(BKI) ,長期以來試圖在北部的旁遮普邦建立名為"哈利斯坦"的獨立國家。80年代初期,旁遮普人的暴力沖突已經越演越烈!錫克教暴動於1983年爆發,持續至1992年止,在旁遮普邦造成5萬人死亡。
(九)錫金王國
圖片附件: sikkim.gif (2007-4-16 11:19, 3.46 K)
圖片附件: sikkimmap.gif (2007-4-16 11:19, 15.79 K)
位於尼泊爾、不丹之間,原為中國領土,大吉嶺、噶倫堡本來就是錫金的。 錫金被印度吞並後,錫金國王流亡海外,至今不承認印度的並吞。錫金有復國和復地的理由,甚至會產生一些復地組織。
(十)泰米爾(國)
圖片附件: TamilNa.gif (2007-4-16 11:23, 1.41 K)
圖片附件: tml.gif (2007-4-16 11:23, 41.96 K)
位於印度南部,主要民族為泰米爾族,
(十一)北方邦
圖片附件: uttkh.gif (2007-4-16 11:23, 4.97 K)
圖片附件: beifangbang.jpg (2007-5-21 04:45, 6.66 K)
北方邦(उत्तर प्रदेश Uttar Pradesh)位於印度的最北部,歷史上先後有「印度斯坦」、「聯合省」等不同名稱。「北方邦」一名是1950年1月26日之後由「聯合省」正式改名為北方邦,從此「北方邦」一名沿用至今。北方邦的北部與尼泊爾和中國的西藏相連,東接比哈爾邦,南連中央邦,西臨旁遮普,西北是喜馬偕爾邦,西南是拉賈斯坦邦,其面積為29.4萬多平方公里,它是繼中央邦和拉賈斯坦邦之後的第三大邦。人口佔全印人口的六分之一,有13911萬(1991年),是人口最多的一個邦。北方邦是印度的兩大聖河——恆河和朱木拿河流經地區,它在印度宗教文化上佔有重要地位,是印度教、佛教和伊斯蘭教的活動中心。印度教的聖地遍布全邦。釋迦牟尼成道以後,首先在北方邦的鹿野苑傳道,並以北方邦為中心開展傳教活動。穆斯林的基地也在北方邦。總之,北方邦在印度的政治和宗教文化生活中一向處於重要地位。北方邦有許多名勝古跡,如瓦拉納西、泰姬陵等。
該邦土地肥沃,是印度主要農業區之一。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甘蔗和棉花等。該邦為印度重要的工業邦之一,主要工業有紡織、製糖和食品業。工業城市很多,瓦臘納西生產的紗麗等聞名印度。
(十二)特里普拉(國)
主要民族為孟加拉族移民,其屬下的軍事組織為特里普拉民族解放陣線(NLFT):1989年成立,目標是特里普拉邦獨立。
⑷ 印度毛派武裝是個什麼組織!
納薩爾派武裝組織
納薩爾派武裝成立於1967年,目前共有7000多人。作為印度最大的反政府武裝組織,該武裝時常襲擊政府機構和警察部門,其活動范圍已擴大到印度17個邦。
納薩爾派武裝是毛派武裝,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共產主義武裝40年前在西孟加拉邦小鎮納薩爾發動的暴力革命。該派主要集中在印度中部的切蒂斯格爾邦、恰爾肯德邦和安德拉邦,武裝成員據說有3萬人左右。成員以城鄉貧困激進青年為主,經常襲擊政府軍警,勒索工程包商,甚至在若干偏遠地區成立稅收、司法等「行政機構」,儼然地方政府。
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曾多次公開表示,毛派共產黨叛亂問題已成為印度內政安全最大的威脅,他日前並且要求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解決此一問題
印度安全部隊多次遭納薩爾派武裝襲擊。2009年5月21日,印度東部馬哈拉施特拉邦警察遭納薩爾派武裝襲擊,造成16名警察死亡;2009年2月1日,15名警察在巡視達諾拉森林地區時被納薩爾派武裝打死。
毛派武裝簡單點就是游擊隊武裝:沒有技術裝備優勢,但是利用毛主席的理論,堅信持久戰。
⑸ 世界上那些國家有反政府武裝
在印度即將進入大選第二階段投票前夕,印度左派游擊隊4月22日上午7點左右在中東部恰爾肯德邦劫持一列載有700-800人的火車。
索馬里自1991年以來長期戰亂。2006年年底,索過渡政府在衣索比亞軍隊的幫助下擊敗反政府武裝,控制了索中南部地區。但此後,反政府武裝不斷在摩加迪沙等地發動襲擊,當地安全局勢持續動盪
哥倫比亞副總統桑托斯4日在聯合國裁軍會議上表示,哥倫比亞反政府武裝目前正在加緊采購放射性核廢料,並試圖製造出「臟彈」,以便對哥倫比亞以及他們選中的其它國家發動殺傷力驚人的恐怖襲擊。
「哥倫比亞革命武裝力量」是該國最大的反政府游擊隊,曾對國內1098名市長和政府官員發出死亡威脅。近一年多以來,共有13名市長和60多名市政官員被殺害,220名市長迫於威脅而辭職。哥倫比亞西南部烏伊拉省蘇阿薩市市長亨蒂爾·巴阿蒙18日凌晨在寓所內被反政府武裝分子殺害,成為今年以來哥倫比亞第五名遇害的市長。
緬甸反政府軍隊斗爭長60年 平均每天交戰4回合
菲律賓反政府武裝「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20日宣布與政府「全面開戰」,聲稱武裝人員已經准備赴死。
奈及利亞主要武裝組織——尼日河三角洲解放運動(MEND)14日聲稱向奈及利亞政府軍發動了兩次襲擊,並要求眾多石油公司在24小時內盡快撤離尼日河三角洲,避免遭受更大的襲擊。
斯里蘭卡猛虎組織
⑹ 印度毛派武裝的介紹
印度毛派武裝,簡稱「印度共產黨(毛主義)」、「印度共產黨(毛)」或者「印共(毛)」,是印度一個信仰毛澤東思想的地下政黨,目標是推翻印度政府。於2004年9月21日成立,由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以及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合並而成。兩個組織於同年10月14日公布合並事宜,並籌組了臨時中央委員會,由人民戰爭領袖賈納帕蒂出任總書記。印共(毛)通常被視為印度左翼極端組織納薩爾派,他們在1967年策動領導了西孟加拉無地農民的暴亂,即「納薩爾巴里運動」。
⑺ 納薩爾派武裝組織的組織簡介
印度12個邦的125個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納薩爾派毛澤東主義者活動的影響。 據印度政府估計,這支武裝作戰人員上萬,支持者則無法統計,是一支名副其實的最具實力的反政府革命武裝。納薩爾派毛澤東主義者所到之處,驅逐惡霸地主及其私人武裝,把土地和糧食分給農民,推行男女平等,通過槍桿子來確保當地農產品的價格,從而保證了當地窮人的收入。它贏得了居住在印度偏遠的叢林地區,生活最貧窮的民眾的強烈支持。在這里,根本就沒有電,更不用說電腦了。婦女構成了這支軍隊的中堅力量。
納薩爾起源於西孟加拉邦的小村莊,1960年代,因其領導者不滿於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的妥協政策,公開與其決裂,成立了「革命的反對派。」1967年,他們領導了無地農民暴動,即「納扎爾巴里運動」,因為其骨幹成員崇拜中國革命領袖毛澤東,鼓動印度農民和下層階級發起暴動,推翻政府和上層階級,於是,該黨被命名為印共(毛)。
在激進的學生運動中,該組織的實力得到展示,聲稱要將極端運動從鄉村蔓延到全國各地,並吸引更多學生加入,主張對「階級敵人」進行暗殺,並佔領大學,對警察進行武力攻擊。印度政府在2009年2月在左翼極端組織活躍的8個省份發起針對該組織的全面清剿運動。
該組織原來主要以西孟加拉作為活動中心。近年來,其活動遍及印度近40%的國土,主要集中在欠發達的印度中部和東部農村,尤以所謂的「紅色走廊」著名,控制面積達92000平方公里。納薩爾派開始興盛時軍力曾達到86000人,經過與政府武裝的長期作戰後,這支武裝已經精減到了4000人,盡管人變少了。但戰鬥力卻越來越強。
作為印度最大的反政府武裝組織,該武裝時常襲擊政府機構和警察部門,其活動范圍已擴大到印度17個邦。
印度情報機構和政府官員坦言,納薩爾派武裝之所以能得到當地百姓的支持,是因為他們驅逐地主,重新分配土地,通過槍桿子來確保印度煙葉產品的價格,從而保證了當地窮人的收入。另外,由於納薩爾派推行男女平等,因此在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印度,特別是廣大農村容易招收到女兵。
⑻ 印度有哪些叛亂武裝組織
找的不多,只找到一個
印度「特里普拉邦民族解放陣線」是一支長期令印度政府頭痛的叛亂組織。
⑼ 印度毛派武裝的組織
該黨成立後,原來分別隸屬於「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和「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的人民游擊軍和人民解放游擊軍合並,合並後兩軍統稱為人民解放游擊軍。新德里的一家觀察機構估計他們有9000到10000名武裝士兵,擁有6500多支槍炮。[9]北京的人民網報道稱,它的武裝人員在2.5萬人左右,在村一級的外圍成員有5萬人。
⑽ 印度國內有分裂勢力嗎
印度國內有分裂勢力。
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印度東北部地區那加蘭邦、米佐拉姆邦、阿薩姆邦分別爆發了分離主義暴亂。
印度東北部地區同中國、尼泊爾、不丹、緬甸、孟加拉國接壤,居住著加洛族、米佐族、梅泰族、米基爾族、卡西族以及阿薩姆族等少數民族和部落居民。
由於地理上遠離中央政府,經濟上發展緩慢,在錯綜復雜的民族、宗教等矛盾的催化下,東北部地區不斷爆發各種騷亂和恐怖流血事件。
據印度媒體不完全統計,至少有50個大大小小的叛軍組織活躍在印度東北部地區。
有的只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與打家劫舍的「山大王」無異。他們時常聯手襲擊當地軍警和政府,成為印度中央政府的「心腹之患」。
更讓印度不安的是,由於邊境管理不嚴,周邊鄰國成了這些叛軍的避風港。他們走私槍支和彈葯,在國外建立起大量武裝訓練營地。
每當印度政府軍進行大規模清剿時,他們就躲進國外的訓練營。政府軍撤走後,他們又回到印度進行各種恐怖活動。
(10)印度國內的反叛武裝有哪些擴展閱讀
印度打擊分裂勢力不手軟
為遏制搞分裂、鬧獨立的勢頭,穩定當地社會局勢,印度政府在東北部地區長期駐扎有幾十萬軍警。時至今日,外國人前往東北部地區旅遊觀光,還必須向印度內政部申請通行許可證。
1983年1月,印度中央政府出動20萬軍隊鎮壓阿薩姆邦的動亂。
1990年11月,印度中央政府再次調動8個陸軍旅圍剿「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抓獲2800名嫌疑犯。
1991年9月,印度中央政府又調集4.3萬正規軍,發起了為期3個月的「犀牛行動」,共逮捕了630名該組織骨幹成員,其領導核心的11人中有5人被擊斃或逮捕,3000名武裝分子繳槍投降。
但該組織主戰派流竄到不丹、緬甸等鄰國,與當地的恐怖分子勾結,不斷越境對印度進行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