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印度人崇拜神猴哈奴曼
哈奴曼(Hanuman),別名哈魯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之妻悉多,與羅剎惡魔羅波那大戰。羅摩是大神毗濕奴化身。羅摩之妻悉多非常美麗,被楞伽城十頭魔王羅波那用計劫走。羅摩在尋妻途中助猴王須羯哩婆奪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將哈努曼,隨羅摩去尋妻。哈奴曼勇敢機敏,能騰雲駕霧,火燒楞伽宮,盜仙草,終於幫助羅摩征服了強敵,救出悉多。神猴哈奴曼的故事是印度神話中的精品,哈奴曼不僅在印度家喻戶曉,而且在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心中亦敬他為英雄。
印度歷史悠久的偉大史詩《羅摩衍那》原以梵文寫成,神猴哈奴曼是主人公之一,其成書時間大約不會早於公元前300年。其中講述了哈奴曼幫助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從魔王羅波那(Ravana)手中放出解救王妃悉多(Sita),燒毀魔王的楞伽城,飛到喜馬拉雅山取回葯草,救治羅摩的傷兵。羅摩為報答他竭力相助賜他長生不老。詩人滿懷熱情稱頌神猴的法力,謳歌神猴的慈悲,盛贊神猴的義勇。
哈奴曼在另一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亦有提及。據說,在班度族兄弟被逐期間,怖軍(Bhima)一次在林中與哈奴曼相遇。神猴的長尾正好擋住他的去路。他用盡全力,仍未能將他的長尾挪動分毫,這時,神猴告訴他:他們乃同胞兄弟(怖軍也是風神伐由之子),並向怖軍宣示了四種姓的不同職責及四瑜伽的學說。哈奴曼被尊為學術的傳授者,農事的庇護者。
2. 印度男孩背部長「神聖尾巴」,被信徒封為猴神轉世,究竟是怎麼回事
這個印度男孩長得「神聖尾巴」說通俗一點就是一大縷頭發。不過,這一大縷頭發正好長在了腰部,形成了一種猴子尾巴的效果。在信奉猴神哈奴曼的國度,這樣的特點自然引來了周圍人的注目,並被當地人認為是猴神哈奴曼的轉世。
對於這件事,我們應該保持一顆理性的頭腦。莫名其妙長出來一個尾巴,自然是身體出現了異樣,理所當然從醫學角度考慮。至於猴神轉世這件事,我們不妨把他當做一種生活中的美好」神話「。
3. 野猴撒潑致使嬰兒死亡,印度人為什麼只抓不殺呢
4. 印度把什麼宗教作為國教這種宗教把哪種動物奉為神靈
印度教~,奉神牛~
印度教
印度教也叫新婆羅門教,淵源於公元前2000年產生的吠陀教,其主要教義有種姓制度、因果報應、人生輪回和非暴力之說,主張禁慾和苦行。主要經典有四部吠陀,還有《梵書》、《奧義書》、《往世書》、《摩奴法典》等。
多數印度教徒是多神論者,相信眾多神靈,盛行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他們崇拜樹,認為樹是生命的象徵;崇拜石,認為石是宇宙的中心;崇拜水,認為水是生命最初的元素,他們還崇拜母牛,認為它是女神和豐產的象徵。
重來世、輕今生是印度教的主要特色,他們認為人是有靈魂的。靈魂寓於軀體之中,軀體是短暫的,要滅亡的,而靈魂是不滅的。生命不是以生為始,以死為終,而是一系列生命中的一個環節,個人的努力不能改變今世,卻能改變來世。印度教主張人們重視心靈的修行,這主要通過修煉一種名為「瑜伽」的功法來實現。
印度瑜伽:在印度旅行,常會在寺院,鄉村小舍、洞穴或林中見到潛心苦修的瑜伽師。他們全身赤裸,雙目微閉盤膝靜默,口中發出一陣陣玄妙的聲音,他們有的端坐靜思,好像整個世界與他們無關,有的則做各種匪夷所思的動作,其動作多達1000多種以上,如參照鷹、魚、青蛙的動物動作、參照樹、蓮花的植物動作,甚至有的動作是回到母親懷中的胚胎狀態,頭下腳上、曲身蜷體。印度報刊和電視常常報道瑜伽師修煉的消息,使人驚奇的是,有的瑜伽高手竟然可以不吃不喝埋在地下數天甚至幾個月而安然無恙。電視台對瑜伽師進行現場采訪,使人們對這些難於置信的現象不得不承認。現代醫學也證明了,瑜伽確實有一定的治病強身的功效。
瑜伽起源於印度教,主張靠凈心修煉,獲得解脫,認為存在著一種超越現實生活的絕對靜止的狀態,在這樣的靜止狀態下,個人靈魂可以與絕對者合一這樣的修行叫瑜伽。通過修煉瑜伽,對人的身體有好處。今天,瑜伽幾乎成了印度的一門國學,研究、修煉的人無以數計,自1981年起,印度教育部將瑜伽列為全國各級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必修課,政府在全國各地設立瑜伽中心,為國家培養大批的瑜伽師。現在,瑜伽還流傳到了全世界,甚至超越了中國氣功,成為全世界許多人非常喜愛的一種強身養性的鍛煉方法。
聖山聖水是教徒朝拜的地方,在印度的市街、村莊、深山水涯邊,常可看見滿面風霜,披著一根拐杖和一個化緣的缽,貌似乞丐的教徒,不停地朝著心目中的聖地跋涉,印度教主要聖地是恆河支流的發源地巴吉拉蒂,曼達基尼、阿拉克南達,而瓦臘納西是印度教中心。
印度神牛:牛被印度教奉為神靈,這與一個在印度人人皆知的故事有關。故事說:古時候,印度有一個仁慈的國王。一天,他看見一隻獅子要吃一頭母牛,他當時沒有任何辦法來制止,只好對獅子說:「牛是國民的衣食父母,你不能吃它,要吃就吃我吧!」國王自願用自己的身體代替牛給獅子吃。從此,牛在印度成為了人人保護的動物。印度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國家。人們說,印度是牛的天堂,這一點也不過分。在印度的大城市街上甚至一些高等級公路上,到處可以看到悠閑自得的牛,它們根本不管紅燈還是綠燈,願去哪裡就去哪裡,交通警察視而不見,放任自由,牛走累了,隨地卧倒不動,閉目養神,哪怕這里是擁擠的交通路口和繁華鬧市。司機遇到擋路的牛,便會停下車,既不按喇叭催,也不下車趕,而是耐心地等待牛走開。牛肚子餓了,心安理得地到菜攤,水果店要東西吃,吃夠了就揚長而去,連招呼也不打,人們叫它們是「不帶錢包的顧客」。這些不呆在飼養場里而在街上游盪的牛叫神牛,它們是被人買去還願而放生的牛,在印度教徒眼中,牛就是神,是繁殖、興旺的象徵,傳說中印度教大神濕婆的坐騎南提就是一隻威武高大的神牛,因此對牛非常敬仰。他們愛牛、敬牛、拜牛,絕對不吃牛肉,不用牛皮製品。印度憲法規定,對神牛要加以保護,有的聯邦還頒布不準屠宰健壯牛的禁令。
印度人對牛的保護和崇拜除了宗教上的原因,也有實際生活上的原因,印度人有一句話,叫做「娘生我,牛養我」。目前,印度有3億頭牛,牛不但助人耕耘、運輸,它的奶還是人們的重要食物來源。全印度每年牛奶產量高達3000多萬噸,不僅有些小孩靠喝牛奶長大,甚至有些人吃的飯、喝的飲料里都要加牛奶。印度教徒如此崇拜牛,引起不少的社會問題,特別是伊斯蘭教傳入印度之後,由於教規不同,伊斯蘭教徒吃牛肉,他們拒絕執行聯邦的不準屠宰的禁令。在孟買市,市政府本來規定禁止殺牛的,但是由於非印度教徒的反對,每年還是要宰殺10萬頭牛。為了牛的問題,印度教徒常與其他教派發生沖突,1979年4月,印度教聖人、84歲的維諾巴·巴維為了拯救「神牛」而專門進行了一場絕食斗爭。
印度教種姓制度:印度教有個殘酷的種姓制度,它已幾千年的歷史。當年,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即梵文「arya」,意即貴族)翻過喜馬拉雅山來到印度,非常鄙視當地的黑皮膚土著,稱他們為達塞人,即奴隸。雅利安人不許自己的子女與達塞人結婚,並漸漸發展為四大世襲種姓的制度。它將人分為四個等級,高低貴賤不同,各種姓間界限分明,不通婚,不往來,不變更。這四個種姓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按照印度教傳說,創造萬物的大神從頭部生出婆羅門,從臂膀生出剎帝利,從腹部和腳底分別生出吠舍和首陀羅。一個人的種姓生來就決定,世代相傳,就連他們的職業一般也是固定,不得輕易更改,就像電影《流浪者》里所說的「法官的兒子就是法官,小偷的兒子就是小偷」一樣。這樣,一個人種姓出身決定了他的宗教信仰、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及家庭生活。
四個種姓地位最高的是婆羅門,從事文化教育和祭祀,也叫祭司階層。第二是剎帝利,是統治者及士兵階層。第三是吠舍,是工人。首陀羅地位最低,從事農業和各種體力及手工業勞動等。不同種姓的人,不相接觸。婆羅門認為自己最聖潔,深得上天寵愛。如果他與低賤的人接觸了,他回家後要馬上洗澡,或者去恆河沐浴,以滌除「污垢」。不同種姓的人不能通婚,但高種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種姓的女子,反之卻不行。
除了四大種姓外,還有一種被排除在種姓之外的人,叫作「不可接觸的賤民」,人們又叫他們「哈里真」,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最受歧視,只能做掃地、掃廁所、處理動物屍體等工作。賤民不得與高種姓人共住一村,共飲一井水,甚至他們的身影也不能落到高種姓人的身上。
種姓制度已有幾千年歷史,它在印度根深蒂固。不論是莫卧兒王朝的穆斯林軍事力量,還是英國300年的殖民,甚至聖雄甘地的偉大號召力,都未能動搖種姓制度。有的婆羅門雖然家境破落,被迫給別人當傭人,看孩子、做飯,但也絕不會給別人家打掃廁所,以保持「高貴的身份」,主人也往往表示理解而不強求。而今日的 「哈里真」想求得一份好一點的工作,卻仍然比登山還難。近年,「賤民」們為了擺脫受歧視的舉動,多次舉行暴力抗議,也為進入現代化的印度多少帶來一些動盪。
5. 為什麼印度法律規定不能獵殺猴子
因為受印度教影響,他們把猴子當作神明供著,就如他們也不吃牛肉一樣的原因
6. 猴子在印度象徵著什麼
哈奴曼(Hanuman),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風神和母猴所生之子。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之妻悉多(Sita),與羅剎惡魔羅波那(Ravana)大戰。 他聰明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於騰雲駕霧,變幻形象和大多次救助羅摩王子,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印度歷史悠久的偉大史詩《羅摩衍那》原以梵文寫成,以神猴「哈奴曼」為主角,其成書時間大約不會早於公元前300 年。內容說,「哈奴曼」幫助羅摩王子從魔王羅波那手中放出王妃悉多,燒毀魔王的楞伽城,飛到喜馬拉雅山取回葯草,救治羅摩的傷兵,等等。詩人滿懷熱情稱頌神猴的法力,謳歌神猴的慈悲,盛贊神猴的義勇。 胡適認為《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原型即取自哈奴曼,隨著佛教的東傳中國,《羅摩衍那》記載的「楞伽城大戰」(Battle of Lanka)中大鬧無憂園的情節,被編成孫悟空七十二變的故事。陳寅恪與季羨林皆同意此
7. 印度8歲男孩為什麼被被奉為猴神
印度總是有一些讓人驚嘆的奇聞怪事發生。近日,在印度就有一位長有尾巴的小孩,這個小孩從8歲開始就出現尾巴,在之後的數年間,這個尾巴越來越長。
8. 印度6歲男孩長"尾巴"竟被視為猴神,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在印度猴神哈奴曼是印度教里的神話人物,就好像《西遊記》裡面的孫悟空一樣,是個有情有義非常受人們歡迎的的一隻猴子,有情有義,神通廣大。而這個印度男孩在尾椎處長有一撮長毛,就好像是條尾巴一樣,並且這個孩子不僅十分可愛,還像一個猴子一樣,喜歡上躥下跳的,所以那個村子的居民都認為這個孩子是猴神轉世。
所以這個印度6歲長著尾巴的男孩,其實之所以會被視為猴神,還是和印度的宗教神話有關,但是我認為還是要相信科學,宗教神話的可信度其實並沒有那麼高。
9. 猴年說猴:佛教中猴子代表什麼 印度佛教猴子
獼猴(梵語markata),梵名音譯作么迦吒。由於其心性輕浮躁動,難捉難調,常舍一取一,所以經典言常以其比喻凡夫的妄心。
在《雜阿含經》卷四十三中,即以狗、鳥、毒蛇、野干、失收摩羅、獼猴等六種動物來比喻眾生的六根。
佛經中以六種動物來比喻六根,並以堅固的柱子比喻身念處,而謂此六種動物系於堅柱上,雖各用其力欲向所樂之處,然不得脫離;藉此以知識比丘若勤修身念處,則眼等六根不欲求可意法,亦不厭離不可意法。《俱舍論》卷三十援引此說,稱之為《六生喻經》。
經典中並以「六窗一猿」來比喻眾生的六根,一猿比喻心識,比喻眾生的心識如猿猴般無法安止,想從六根攀緣外境。
在印度神話中,有一隻著名的猴子哈奴曼(梵名hanumana)。又稱作訶拏曼、哈紐曼,意譯為大頷神猴。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梵名ramayana)中的神猴,被稱為「風神之子」,能飛騰變化,高如塔樓,力大無比,面色紅赤,毛色金黃,尾長無限。曾幫助羅摩至楞伽島尋回其妻,為羅摩的重要助手。哈奴曼的傳說到了中國之後,就演變成《西遊記》中著名的孫悟空的故事了。
10. 為什麼猴子受印度人的喜愛
因為猴神哈努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都有提及
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Rama)之妻悉多(Sita),與羅剎惡魔羅波那(Ravana)大戰。 他聰明非凡,力能排山倒海,善於騰雲駕霧,變幻形象和多次救助羅摩王子,是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在新德里的兩尊巨大的哈努曼塑像,一尊是在廟群當中,有五六層樓那麼高,頂天立地;另一尊是在一條高架路旁邊,高架路才到他的腰部。如此高大的哈努曼塑像確實讓記者吃驚。新德里的高層建築並不多,街頭樹立的一些政治人物的塑像也就跟真人大小差不多,大多數居民都住在低矮破舊的屋子裡,然而哈努曼塑像卻如此之大,可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