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印度列國時代的興亡過程是怎樣的
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的初葉,古印度出現了以城堡為中心建立的國家。到公元前6世紀,在印度河流域與恆河流域及其周圍地區已經有了20多個國家,其中又以16個大國聞名,從此開始了古印度史上的列國時代。有關列國時代的史料,主要來源於早期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獻。而佛教文獻更為重要些,所以列國時代又被稱為「早期佛教時代」。
約公元前600年,印度次大陸各個部落大部分已經過渡到國家,其中主要的有強大的十六國,佛教文獻習慣地稱為「十六大國」。它們是:鴦伽、摩揭陀、迦屍、居薩羅、跋沙、阿般提、居樓、阿濕波、婆蹉、蘇羅婆、乾陀羅和劍浮沙。其中乾陀羅、劍浮沙在印度河流域上游,婆蹉在拉賈斯坦,阿般提在溫德亞山脈以北,阿濕婆在溫德亞山脈以南,其餘的都在恆河流域。這說明,隨著雅利安人向恆河流域擴張,恆河流域已經取代了印度河流域成為古印度文明主要的活動舞台。十六國是指主要的國家而言,事實上,還有一些小國向國家轉變的部落聯盟存在,如釋迦族的迦毗羅衛國、考利耶國等。所以,十六國只是一個概稱。這些國家都以一個較大城市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版圖包括周圍農村地區,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都屬於區域性國家。
就政體而論,在這些林立的國家中君主制佔大多數,只有少數是共和制。共和制的主要特點是國家首腦經推選產生,重大事務由一個高級會議決定。參加這個會議的成員為剎帝利、婆羅門貴族家族首領。這是貴族共和政治,是一種向君主制轉變的過渡形式。國家機器在逐步發展,部落長老會議和全體成員會議名義上還存在,但已失去作用。軍隊已成為領津貼的常備軍,兵種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象軍。王權神授觀念開始出現,神賦予國家以神性需要婆羅門的中介作用,而婆羅門又需要國王的布施,這就為國王與婆羅門的緊密結合、互相依存提供了新的需要和可能。宗教和行政是分離的,宮廷有主祭司負責祭祀、占卜和充當國王顧問,但他並不是行政官。國王手下有分別管理行政事務和軍事事務的官員。地方行政官有千村長、百村長、十村長,最基層是村。那時國家立法和司法制度初具雛形,舊的平等的部落立法已失去作用,新的法令由國王頒布,由此產生的法令具有最高權威性。婆羅門法學家也開始撰寫建立在種姓制度基礎上的法經法典,逐漸形成在本宗教領域內有影響的宗教法。案件由各級官員審理,國王是最高法官。判案以國王頒布法令為依據,宗教法對判案也有一定作用。
稅收是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稅,稅率一般為總產量的1/6,所以國王又被形象地稱為「六分之一享有者」。已有專門稅收官員收稅,一般由村社長老協助。
在不斷爭戰中,摩揭陀在列國中脫穎而出,逐漸強大起來。至公元前4世紀,整個北部印度幾乎受控於它,至此,摩揭陀成為一個擁有廣闊領土的地域性的霸國。
公元前6世紀,頻毗沙羅王(約公元前544~前493年在位)統治摩竭陀,建都王舍城。頻毗沙羅王所扮演的歷史角色跟中國的秦始皇非常相似,他在經濟上發展農業和鐵礦業,在外交上東聯西並,縱橫捭闔,有統一整個恆河流域的野心。
大約在公元前542年,頻毗沙羅王開始了他的統一進程。為了取得南面的出海口,他選擇鴦伽國為首先消滅的對象。他首先通過聯姻方式與鴦伽國的鄰國結盟,以孤立鴦伽國,切斷它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他接連娶了3個妻子,分別來自強大的居薩羅國、跋沙以及旁遮普,這都是鴦伽國的鄰國。通過聯姻達到政治目的後,見時機成熟,頻毗沙羅王下令大舉進攻鴦伽國的都城昌巴。昌巴是一非常重要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它不僅是恆河下游的重要河港,也是通向南方東海岸的重要港口。頻毗沙羅王如願征服了這個國家,派兒子鎮守。遺憾的是頻毗沙羅王還沒有來得及完成他的統一大業,就被自己的兒子弒殺了。
公元前493年左右,弒父篡位。有著如同他父親般的野心,他登基後繼續向整個恆河流域擴張。為了推進摩揭陀國的統一霸業,可以說是六親不認,他首先進攻了舅舅統治的居薩羅國,並最終吞並了居薩羅國。爾後又開始進攻另一個有親屬關系的鄰國跋沙,經過16年的艱難戰爭才佔領其都城吠舍厘。還是位極富創造力的有才乾的君主,他結合戰爭中的實際經驗發明了兩種先進武器:一種是能發射碩大石彈的駑炮,一次可殺死百十來人;一種是新式戰車,車上系有可旋轉的釘頭錘,戰車賓士起來有巨大的殺傷力。依靠這兩種新式武器,擊敗了以跋沙為首的聯盟,成為了東部印度的霸主。由於新攻佔的地區都在摩竭陀的北面,加上恆河水運越來越重要,繼承人烏代因此將都城遷到恆河與宋河的匯合口,建立了華氏城。
摩竭陀國在難陀家族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於公元前4世紀最終完成了幾代帝王的夙願,統一了恆河流域,使摩揭陀成為恆河流域真正的霸主。這時的摩揭陀領土包括整個恆河流域和部分中印度,成為印度次大陸第一強國。這時其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文化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以軍事的發展最為突出。摩竭陀國的兵種分工已細化,有步兵、騎兵、戰車兵和水兵,還有勞工、偵探和地方向導輔助。軍隊規模也頗為壯觀,據希臘文獻提到,摩竭陀的難陀王朝末年有步兵20萬,騎兵2萬,戰車2000輛,戰象3000頭。戰車一般是馬拉,也有的是驢拉。步兵穿棉布軍裝,騎兵可能有盔甲,均執有生牛皮做的圓盾、雙刃劍、長弓、鐵鏃竹桿箭。但摩竭陀的末代統治者丹那?難陀是一位十分殘暴的國王。他橫征暴斂,引起各階層人們極大的不滿,所以他的統治並不鞏固。這時,一個叫旃陀羅笈多的人領導人民起義,推翻了腐敗的難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
隨著難陀王朝的滅亡,古印度的列國時代由此劃上了句號。隨後孔雀帝國興起,標志著古代印度進入中央集權制大帝國時期。
2. 為何印巴會拚死爭奪克什米爾
印巴當時之所以選擇爭奪克什米爾,主要是三個原因造成的。雖然克什米爾的荒原和沙漠非常多,即使是這樣也會被其他國家爭相搶奪。當然這其中與克什米爾的地理位置有關,可以說克什米爾是一個天然的保護屏障。
第3個原因是為了控制印度河。當時印度和巴基斯坦關系非常緊張的時候,印度曾經對外宣布要修建大壩,攔截印度河的水流。這種做法就讓巴基斯坦對於這條印度河非常依賴,如果印度河被印度進行控制的話,那麼就會讓巴基斯坦的水源大大減少。也會影響這個國家的發展。除此之外,印度和也是巴基斯坦的母親河,佔領克什米爾地區可以更好地控制這條河流。就是因為以上這三個原因,所以這兩個國家才會對克什米爾非常看重。因為克什米爾地區對於防禦來說作用非常大,即使發生戰爭,也可以讓獲得克什米爾地區的國家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3. 1971年印巴戰爭的原因
印巴兩國在1947年分治後的50多年時間里爆發過3次戰爭,其中兩次均因克什米爾爭端而起。第一次印巴戰爭時間1947年10月—1949年1月1947年印巴分治時,印度依靠它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克什米爾歸屬印度,由此爆發了爭奪克什米爾的第一次印巴戰爭。這場戰爭歷時一年零三個月,雙方參戰人數總共近10萬人。1947年秋季,印度半島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立了獨立的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雙方一直沒有商定。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簡稱,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屬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積約為2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500萬,其中穆斯林占總人數的77.11%,印度教徒佔20.12%,余為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爾地處亞洲心臟,周圍分別與俄羅斯、中國、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戰略地位極為重要。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該地區將歸屬印度,並已經和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並協議。印度軍隊隨後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裝展開激戰。這場沖突愈演愈烈,終於在同年底發展為印巴雙方的大規模軍事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戰爭最終沒有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不得不把該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會兩次決定克什米爾問題交由克什米爾人民自己來決定。但是,印度認為,克什米爾問題已經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與印度簽署的協議解決,而反對由全民公決來決定其歸屬。1949年7月29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簽署協議,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第二次印巴戰爭時間1965年9月1日—1966年1月1日1965年8月,數千名巴控區的「自由戰士」滲入到印控克什米爾組織起義。9月1日,印巴邊界沖突演變成第二次印巴戰爭。1966年1月1日,在前蘇聯的斡旋下,印巴簽署了《塔什干宣言》,第二次印巴戰爭遂告結束。第二次印巴戰爭又稱作「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印巴雙方沒有正式宣戰就匆匆進入了戰爭狀態。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隨後巴基斯坦正規部隊在8月14日也捲入沖突。印巴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停火線附近山地展開交戰,印度軍隊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佔了巴方控制線一側的多處山嶺。進入九月份,巴基斯坦在停火線南部地區展開反擊,並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地面部隊在坦克配合下,給印軍以重創。雙方在戰斗中動用了空軍支援地面戰斗並展開激烈空戰。隨後,印巴戰爭陷入僵局。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一致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印度方面於21日,巴基斯坦方面於22日先後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9月23日,印巴兩國軍隊正式停火。1966年1月,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諾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互不幹涉內政的義務」。第三次印巴戰爭時間1971年12月3日—17日1971年底,印度因東巴基斯坦鬧獨立而出兵,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再起沖突,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聯合國的干預下,雙方於1971年12月17日實現停火,東巴基斯坦從巴國獨立出去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戰爭計劃。為了尋求國際支持,印度還於8月間同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從蘇手中獲得了坦克、裝甲輸送車和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戰爭備戰,也進行了相應備戰。到1971年11月為止,雙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畢。印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個軍部、7個師,空軍12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6艘,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個師8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300架,海軍艦艇20艘,約30萬人。巴基斯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個步兵師,空軍兩個中隊,作戰飛機17架,約9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個師6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0餘艘,約25萬人。雙方兵力對比,在東巴方向,印軍佔有明顯優勢,巴軍處於劣勢;在西巴方向,兩軍旗鼓相當,印軍略占優勢。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印巴戰爭爆發。23日,巴總統葉海亞·汗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巴軍全力抗擊印軍。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企圖是,東攻西守,以奪占東巴為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指導方針則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以此粉碎印軍的突擊行動。在東巴戰場,印陸軍在海、空軍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實施「多路向心突擊」。在東部方向,印軍以3個師及8個營加強部隊的兵力,分3路發動攻勢行動,至12月9日攻佔了阿舒甘傑、道德坎迪和昌德普爾3個重鎮,打開了通往達卡的門戶。在西部方向,印軍沿西南和西北兩條軸線展開進攻,一路遇到巴軍頑強抵抗,但由於印軍佔有兵力優勢,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軍攻陷重鎮法里德普爾,對達卡構成威脅;西北一路印軍則幾度破壞巴軍防禦陣線,並經反復爭奪佔領了重要城鎮波格拉,但未能向北發展進攻,因而沒有完全實現作戰企圖。在北部方向,雙方在賈馬爾普爾、米門辛格與坦蓋爾進行攻防作戰,結果,巴軍未能守住陣地,丟失賈馬爾普爾,退守坦蓋爾地區,建立新的防禦。在三個作戰方向的印軍先後完成對達卡合圍攻擊的作戰准備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印軍第50傘兵旅首先在距達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鎮坦蓋爾和距達卡30公里的東北要點納西格迪實施空降作戰,一舉切斷了巴軍退路,向南直逼達卡。12月15日,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印軍憑藉其空軍力量的優勢,力圖重創巴空軍於基地,破壞巴交通運輸線,孤立巴軍各戰場的相互聯系,阻止巴地面部隊機動和集結,達到削弱與鉗制西巴地面部隊的目的。巴軍則努力加強要地防空,鉗制與削弱印空軍作戰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軍的空襲行動,保障地面作戰的進行。交戰結果,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在空中較量的同時,雙方也進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戰行動。兩軍各有攻勢行動,其中印軍以多路發動進攻,先後佔領了西巴信德省和薩克加爾地區3600平方公里的領土。此時,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於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此外印度還佔領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4. 蒙古帝國為什麼不能征服印度
蒙古帝國的締造者成吉思汗最大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他的子孫能夠延續他的輝煌,用武力征服全世界,確實,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蒙古人已經從橫掃了大半個亞洲,從中亞一直打到西亞,甚至深入歐洲腹地,可是對於南亞的印度卻始終未能徹底征服以建立有效的統治,以下是筆者對各個時期蒙古未能征服印度原因的簡單梳理:
補充一點,有的讀者說公元1526年-1857年間統治印度的莫卧兒帝國也是蒙古人建立的,因此可以說蒙古征服了印度。這里筆者想說的莫卧兒帝國是由已經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此時已經演化成了烏茲別克族)的後裔巴布爾在帖木兒帝國敗亡後率軍入侵印度建立的帝國,已經和早期的蒙古有著千差萬別,所以不能一概而論。
5. 印度民族大起義是怎麼回事
1857年5月,在印度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民族大起義。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由下層人民和部分愛國封建主進行的抗英獨立戰爭。起義持續了兩年多時間,席捲了整個印度的六分之一領土,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參加了起義,這場獨立戰爭沉重地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有力地推動了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
19世紀上半葉,英國為加快國內工業資本主義發展,對印度進行更加瘋狂的殖民掠奪和奴役,給印度人民,特別是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等社會下層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同時也損害了部分印度封建王公的利益,使印度各階層同英國殖民者的矛盾十分尖銳,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起義在全國醞釀起來。英印軍隊中的印度土著雇傭兵是當時印度唯一有組織的力量。這些給英國殖民者當兵的印度士兵,在大起義前已達25萬人,他們大部分來自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多數是為生活所迫才受雇於英殖民者的。英殖民者為加強對士兵的控制,干涉他們的信仰,觸犯他們的種姓,削減他們的薪餉,激起了廣大士兵的強烈不滿,他們多次舉行武裝反抗,成為印度人民反抗英殖民統治的核心力量。
印度空軍爆發民族大起義的導火線是塗油子彈問題。1857年初,殖民當局用牛油和豬油做潤滑油塗在子彈上,這帶有明顯的種族、宗教歧視,嚴重傷害了廣大信仰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士兵的感情,軍隊嘩變事件不斷發生。3月29日,第三十四團一名士兵懷著對殖民者的滿腔怒火,開槍打死3名英國軍官,被處絞刑。這一事件加速了民族起義的爆發。5月10日,駐德里附近米魯特的印度士兵首先起事,點燃了印度民族大起義的烈火。他們放棄宗教偏見,用曾經拒絕使用的塗油子彈打擊英殖民者。起義士兵焚燒軍營、襲擊教堂、封鎖鐵路、釋放囚犯。當晚,米魯特起義軍乘勝向德里進發。德里城內軍民紛紛響應,嚴懲英國軍官,燒毀殖民者住宅,打開城門迎接起義軍。起義者很快就佔領了古都德里,成立了起義政權,對英國統治者心懷不滿的貴族和僧侶也參加起義隊伍,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各階級、各種族力量的反英戰線。英殖民者急忙從各地調兵圍攻德里,4萬起義軍英勇戰斗,不斷出擊,連挫英軍,使其無法前進一步。德里起義的重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英殖民者,有力地推動了各地反英斗爭,起義烽火很快遍及印度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北方奧德省的勒克瑙、坎普爾起義在全境取得勝利,對從東南方向進攻德里的英軍造成很大威脅;中印度的詹西起義軍由女王率領,攻佔了市區,恢復了女王王位;印度南部的海德拉巴和孟買起義也取得了勝利。
在起義迅猛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德里、勒克瑙、詹西等大城市為中心的起義據點。德里成為英軍進攻的首要目標。德里起義軍在挫敗英軍進攻後,沒有乘勝出擊,在戰略上採取守勢。隨著斗爭的日趨嚴峻,混進起義隊伍的封建王公貴族陰謀叛變,地主富商哄抬物價,他們還私通英軍,內外勾結,嚴重地削弱了起義隊伍的力量。9月14日,英軍向德里發起總攻,在猛烈炮火的支援下攻進城裡。起義軍同敵人展開巷戰,頑強戰斗6天6夜,打死敵軍5000餘人,最後被迫退出了德里。9月19日,德里陷落後,奧德省的首府勒克瑙成為起義軍的中心。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義軍已達20萬人,但大部分人的武器是馬刀。3月初,英軍集中9萬裝備精良的軍隊和180多門大炮進攻勒克瑙。起義軍不畏強敵,英勇作戰,堅持了兩個多星期後,於3月21日撤離勒克瑙。此後,詹西又成為起義的中心。3月25日,英軍進抵詹西城西南。25日,雙方展開激烈的炮戰,詹西女王親臨前線指揮,帶領士兵沖鋒陷陣。4月4日,由於內奸出賣,敵人從南門攻進城裡,女王帶領1000名戰士沖向敵人,與敵展開白刃戰。後北門也陷落,女王見大勢已去,被迫於當晚突圍。5日,詹西城失陷。
德里、勒克瑙、詹西等起義中心相繼陷落後,各地分散的起義軍15—20萬人轉入游擊戰。中印度起義軍自詹西陷落後,即向卡爾皮集中,並決定據守這一戰略要地。但當即受到北印度和南印度敵軍的夾擊,不得不於5月22日撤離,向西邊的瓜廖爾進軍。6月1日,起義軍解放瓜廖爾,建立了臨時政權。英國對此十分恐慌,從各方向調兵遣將進攻瓜廖爾。17日,戰斗在城東南郊激烈展開,詹西女王始終和起義士兵一起奮戰。起義軍作戰非常勇敢,由於遭到敵人炮火的猛烈轟擊,起義軍傷亡越來越大,但詹西女王仍不斷地向前線聚集部隊,英勇抗擊敵人的進攻,堅守最後的防線,最後壯烈犧牲,表現了她非凡的勇氣和英雄氣概。20日,起義軍退出瓜廖爾,轉戰各地,與英軍周旋,使英軍疲於奔命,一籌莫展。但由於起義軍內部發生矛盾,無法協同作戰,英軍實行收買政策,許多封建主叛變投敵,起義軍首領有的退走尼泊爾,有的被害遇難。到1859年底,各地零星的游擊戰最後都停止了。
關於這場大起義的性質,西方國家認為是印度兵變或是封建王公叛亂,企圖否定這個重大事件的政治意義和民族性質。馬克思最先對這一事件作出了民族起義的判斷,列寧也稱這次起義為印度土人反抗英國的起義,印度革命者把這次起義稱為第一次印度獨立戰爭。斷定這次起義為民族大起義是有充足理由的。民族起義是指各階級共同進行的以推翻外國統治為目標的起義。在近代通常發生在殖民地,在半殖民地一般沒有民族起義,只有抵抗外來侵略的民族戰爭。殖民地之所以會發生民族起義,是因為外國殖民者對殖民地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不僅壓榨人民,也損害了某些封建主的利益,在一定條件下,會促使他們和下層人民一起結成統一戰線,共同發起反殖民起義。印度大起義就是這種情況。
轟轟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義在英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下雖然失敗了,沒有達到推翻英國殖民統治的目的,但它卻給英國殖民者以沉重打擊,使英國消耗戰費4000多萬英鎊,大批英國軍官和士兵斃命,打破了英國殖民者不可戰勝的神話,增強了人民斗爭的信心。繼這次起義後不久爆發的1860年孟加拉農民起義就是與這次民族大起義有密切聯系的。這次民族大起義是印度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起義以前的100年是英國征服印度和建立殖民統治的時期,起義以後,迫使英國為了加強殖民統治,而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撤銷東印度公司,由英國女王直接統治印度;下詔書尊重當地王公的權利,調整了與封建主階級的關系;徹底改組軍隊,增加印籍士兵人數;加強鐵路、通信建設等。這些措施不但加速了印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也促進了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發展和壯大,為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徹底瓦解創造了物質基礎。這次民族大起義又是印度民族斗爭史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以愛國的封建主為領導的舊式起義和斗爭,在此之後則是以資產階級為領導的新式起義和斗爭。印度民族大起義打亂了英國的侵略部署,間接地支援了其他亞洲國家的反英斗爭,在亞洲近代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這次民族大起義被英國殖民者殘酷地鎮壓下去了。起義的失敗,除了統治印度的英國資產階級實力強大,英軍武器精良,裝備先進,起義軍裝備和紀律都不如英軍外,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掌握起義領導權的封建主在英國威脅利誘下,紛紛投降叛變,使起義遭受極大的損失。起義爆發後,一些封建主因其特權被剝奪,與殖民者發生矛盾而參加了起義,但在英國殖民者的收買政策下,除少數土邦王公外,多數都叛變投敵了。第二,起義軍組織分散,行動上各自為政,缺乏得力的領導人和統一的領導,不能協調一致地打擊敵人。德里起義軍聲勢很大,也建立了政權機構,但並未成為領導全國的中心,使德里保衛戰成了孤軍作戰。以後在各地開展的游擊戰也是互不配合,結果被英軍各個擊破。第三,起義軍在軍事上採取單純防禦戰略,使敵人掌握了主動。北印度各地的印籍士兵發動起義後,幾乎同時向德里集結;德里失陷又一起向勒克瑙轉移,而且均取守勢。當時德里並不是英軍要地,如北印度起義軍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孟加拉的加爾各答、西印度的孟買、南印度的馬德拉斯等戰略要地發起進攻,就可大量牽制敵人,戰局完全改觀,由於起義軍採取了單純防禦戰略,使英軍能調集兵力,進攻起義的中心地區,接連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義失敗終成定局。
6. 為什麼歷史上的西方在東進的時候會攻列印度,而不是非
印度之所以歷史上一直被西方民族東進主要是由於印度自身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橫亘在印度次大陸上方兩側的分別是伊朗、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雲貴高原。由於傳統上古中國對於翻越青藏、雲貴高原去印度沒什麼興趣,所以印度次大陸的主要威脅都是來自西北方。目前的印巴沖突實際上也是這種地緣政治的延續,統一的印度始終擔心西北方向來的威脅
古代印度以西的那些民族可不像古中國那樣,從伊朗、帕米爾高原上下來的諸多西方民族多是經過喀布爾至伊斯蘭堡走廊佔領旁遮普地區輪番進入印度次大陸,對印度輪番進行蹂躪(先後被入侵10多次)。由於旁遮普地區是五河匯聚的古文明發源地,現在印度的旁遮普邦也被稱為印度糧倉;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則貢獻60%的GDP和80%的糧食。所以西方民族一旦征服旁遮普地區後就可以一路南下佔領印度。而印度歷史上又是一個分裂的多民族地區,大一統不僅只持續過兩百多年,而且大一統的地域也十分有限,而被征服卻是常態。
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先是雅利安人從旁遮普地區地區進入印度次大陸征服了印度,而後的笈多王朝、突厥人、蒙古人、德里蘇丹王國、莫卧兒王朝、土耳其的塔塔爾部落等等,無一不是由此地進入印度。甚至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大帝也曾率軍攻佔了印度。至於征服印度後再翻過青藏高原或者雲貴高原入侵中國,別說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就是現在也不可能實現的。
7. 印度民族大起義的導火線是什麼
起義爆發的導火線是關於子彈潤滑油的傳言。1857年初開始在雇傭兵中流傳這樣一種說法:東印度公司用豬油或牛脂做潤滑油塗在來福槍的子彈上。當時在裝子彈之前,士兵必須用牙齒咬破來福槍子彈的彈殼,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深怕用嘴接觸不純凈動物的脂肪,因而拒絕使用這些子彈。東印度公司宣稱,這種說法是謠言,並且已經換了新的用臘作潤滑劑的子彈。但是印度士兵依然懷疑潤滑油不幹凈。
3月,第34團的一名士兵 Mangal Pande 攻擊他的英國中士,傷害了一名軍士長並開槍自盡。作為公共的懲罰,東印公司決定取消這個兵團,其他士兵因而感到不滿。
8. 錫金是怎麼被印度吞並了,成為一個邦的
錫金在二戰後脫離英國為了一個獨立的國家,可是一直受威脅武力威脅。1973年,印度軍隊進入錫金,錫金政府的權力開始被印度接管。1975年4月,印度軍隊攻佔了錫金王宮,解散了王宮衛隊。錫金由此徹底成為了印度的一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