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摔跤吧爸爸》大家應該都知道,印度的摔跤真的很厲害嗎
之前有一部很火爆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讓很多觀眾朋友們認識到了印度的競技體育項目——摔跤。我覺得印度的摔跤還是很厲害的。在電影裡面體現出了一種朝氣蓬勃,熱血的奮斗精神,經過一些了解,我認為印度的摔跤項目需要運動員付出很多的心血。
摔跤作為印度的一個傳統體育項目,真實的印度摔跤是非常殘酷的。摔跤的時候是在泥土裡面摔,而且土裡面還會加入一些酥油。在比賽的時候,這些選手只穿一條褲子,然後身體會大面積的和地面接觸,不像我們中國的摔跤是一直站立的。摔跤也需要運動員堅持不懈的訓練,他們的訓練非常的辛苦,需要鍛煉自己的耐力、體力、心理承受能力各方面的素質。而且有的時候,我們不能僅僅憑成績來評價是否厲害。
『貳』 印度的四大傳統禮儀
印度的四大傳統禮儀主要有生禮、葬禮、婚禮和普迦儀式。生禮是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葬禮是指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婚禮是當天晚上新郎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
1、生禮
在印度的傳統上十分重男輕女,因為女兒結婚時,父母必須准備一筆豐富的嫁妝,如果沒有嫁妝,女兒是嫁不出去的。印度人慶祝孩子出生與平安成長的方式,就是到寺廟進行「普迦儀式」、唱頌祈禱文,然後和親朋好友舉行餐宴。印度小孩出生後,父母都會找人為他們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視,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未來的婚姻對象。
2、葬禮
印度教徒死亡時,都會在河壇舉行火葬儀式。印度教徒去世後,家人會以黃色或白色絹布包裹屍體,然後放在兩根竹製擔架上,以遊行方式抬到河壇火葬地點。
3、婚禮
印度人的婚禮是社會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重大的儀式。印度青年到了適婚年齡,都會由父母代替為尋找社會階級、語言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對象。婚禮當天,新郎官騎著一匹白馬浩浩盪盪地來到新娘家。這時女方家裡已經架起火壇,雙方親友在祭司念誦的吉祥真言中,繞行火壇祝禱。之後,新娘在女伴的簇擁下走到火壇前面,由祭司將新娘的紗麗和新郎的圍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長長久久。印度婚禮的晚宴是在新娘家裡進行,一對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親友的祝福。婚禮當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過夜,翌日才將新娘迎娶回家。
4、普迦儀式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儀式,普迦儀式必須由祭司擔任。儀式中信徒會將神像裝飾後抬出寺廟遊行慶祝,並且奉獻鮮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後再由祭司手持油燈,在神像前面進行「阿拉提(arati)」。「阿拉提」的過程中,信徒用手輕輕覆蓋祭司手中的燈火,然後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觸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賜予的力量。
『叄』 印度摔跤手蘇丹是真實故事嘛
是的,是導演意外聽到印度一個摔跤手的冠軍故事靈光一閃改編的,故事情節都差不多。具體人物沒有曝光,保護隱私吧。
『肆』 印度的傳統習俗.
服飾: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下身是托蒂,實際上是以塊纏在腰上的寬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絲制的,長度一般為3.6至4.5米,纏在腰間,垂至膝蓋或垂至腳面,有的還帶滾邊。上身穿較肥大、長至膝蓋的「古爾達」上衣。頭巾的色澤各異,纏法也不同。拉賈斯坦人的頭巾和錫克人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還在頭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條汗巾,或用一塊布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們叫它「恰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用一塊長6米左右、寬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紗麗的穿法是從腰部纏起,最後披蓋在肩上或蒙在頭上。紗麗一般分棉布、絲綢、紗和尼龍幾種。 印度的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天氣溫可以高過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裝要求透氣、清爽。現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裝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襯衣、褲子,平常也多西裝革履。女的仍以穿紗麗的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褲的。然而,各地區的民族還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人喜歡戴一頂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錫克族的婦女通常穿著遮到膝蓋的長衫和一種叫做沙爾沃一麥卡茲的寬大的裙子。印度人喜歡佩戴各種各樣的首飾,名目繁多,如發飾、耳飾、額飾、鼻飾、項鏈、腦飾、腕鐲、上腕飾、指環等,大多為金、銀或寶石製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飾看得懂於衣裝。根據傳統的風俗,印度男子把首飾贈與女子被視為應盡的義務,女子把戴首飾視為生活的重要內容,但寡婦不能帶任何首飾。頭飾是一種用小鏈子和小鉤子固定於頭頂與額部的製品。鼻飾多為金銀製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當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禮中有新郎給新娘帶上,只要不離婚,妻子要將這根鏈子戴一輩子,印度農村至今仍有此俗。飲食:印度人的飲食由於民族和歷史文化的影響,南北差異很大。北方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烹飪通常是莫卧兒式的,特點是由許多肉、穀物和麵包。南方多素食,特點是米飯和辛辣咖喱。所有印度菜餚中,唯一共同點是喜歡辣味。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湯菜開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餘菜餚一般全部同事送來,不是分幾道上菜。正餐之外都由輔佐食物,最普通的事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醬。餐後食品通常有果仁冰淇淋、用米做得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酩球、加糖水的煎餅、用奶酩和牛奶做成的唐和鮮水果等。飯後印度人常招待客人一種用檳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檳榔葉中的雕製品,以幫助消化。 「敦都里雞」和「奶油羊肉」是印度的名菜。「奶油羊肉」的做法是在羊肉中加進幾乎等量的酸奶。過去這道菜只有皇室才能亨用,現在則較普遍。「敦都里雞」是在撥了毛的雞上塗上香料,然後置於黃泥爐子上邊,用文火慢烤。出爐子香味四溢,令人垂涎欲滴。 吃甜食是印度人的一種嗜好。印度的甜食多達幾十種,一種甜食,不同的地區做法也不相同。用酸牛奶製作的「拉耶達」和「謝利更德」深受人們的歡迎。甜食一般是用麵粉、牛奶、乳酪、巴旦杏、核桃、小豆蔻和番紅花等製成。 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盤用菜,素食者多。一般來說,等級越高,葷食者越少;等級較低者,才吃葷(羊肉)。
『伍』 印度摔跤手吉塔真實故事
吉塔原型的故事:
2010年10月7日,印度新德里,電影《摔跤吧爸爸》女主原型、印度著名摔跤運動員吉塔在2010英聯邦運動會女子55公斤級摔跤比賽中奪得金牌。
2012年7月17日,印度新德里,倫敦奧運會印度代表團亮相,著名女摔跤運動員吉塔(左二)與隊友們在一起。
2014年7月31日,蘇格蘭格拉斯哥,妹妹巴比塔在2014英聯邦運動會上摘得女子55公斤級金牌。
阿米爾·汗飾演的馬哈維亞·辛格·珀尕曾是拿過印度全國冠軍的摔跤手,但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完成世界冠軍的夢想。
大女兒Geeta Phogat獲得過英聯邦運動會女子摔跤55公斤級比賽冠軍,是印度第一位獲得摔跤冠軍的女運動員,也是第一位取得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資格的女摔跤手。
二女兒Babita Kumari兩次獲得英聯邦摔跤錦標賽金牌。這一家人不僅是當地的榮耀,更是國家之光。
電影中的主人公用親身經歷闡述,並鼓勵更多新時代的女性,她們足夠優秀,可以去打拚並享受自己的生活。
(5)印度傳統式摔跤為什麼在粘土上擴展閱讀:
《摔跤吧爸爸》電影內容很簡單,無非是印度冠軍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將兩個女兒訓練成摔跤世界冠軍的故事。
然而,這又不僅僅是那麼簡單的「奪冠之路」。
吉塔不僅背負著父親的期望,還代表著印度千千萬萬受壓迫的女性。影評界雖也不乏抨擊影片父權主義的評論,但在傳統觀念在現今社會仍然有很強控制力的印度;
在這個女性的受教育水平處於在泥沼之中的國度,在這個女性地位依然低下的地方,需要吉塔這樣女性告訴所有的印度女性,告訴這個國家,甚至告訴全世界:「別再瞧不起女性,別再說我們不可以!」
『陸』 蛇節是印度的傳統文化節日,印度人在那天會做些什麼慶祝
蛇節在印度也很被看重,每到蛇節的時候,都會引來世界各地的遊客。印度人把蛇當作神來看待,也因此會有很多的蛇廟,每年的7月6日的時候印度人都會在蛇廟舉行蛇節大典。同時,也有很多耍蛇的表演來吸引遊客,從中可以賺一大筆錢。在蛇節當天,蛇就會被帶上特別的裝飾品,然後進行牛奶沐浴,這是印度人對蛇的一種尊敬和愛戴。使用牛奶給蛇沐浴之後,蛇的皮膚就會乾裂,也因此這樣,在蛇節之後會有很多蛇死亡。
大搖大擺地邁著方步,像是藉以炫耀自己的膽大無比;有許多年輕的女性竟然把蛇系縛在肚臍間,當作美麗的「腰帶」;還有一些小孩子,只穿著短褲,赤裸著的身體上倒掛著八九條紅綠斑紋相間的小蛇……盡管眾多人會被蛇咬傷、纏傷,但他們卻引以為豪。這些人認為,被蛇咬、纏了預兆著今生今世無災無病。
『柒』 摔跤和柔道的具體區別有哪些
柔道 是一種以摔法和地面技為主的格鬥術,是嘉納治五郎在日本柔術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的踢、打、摔、拿創建而成的。 摔跤 是兩人直接接觸、互相摟抱或抓握著,把對方摔倒的一種對抗性運動。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摔跤和柔道的區別。歡迎閱讀!
摔跤和柔道的區別
摔跤和柔道並不一樣,頂多隻能說柔道中包含了摔跤的內容。摔跤幾乎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民族傳統 體育運動 ,從古希臘的摔跤、歐洲的自由式摔跤、中國式摔跤、蒙古摔跤、中國其他少數民族以及中亞國家的摔跤,到非洲塞內加爾的摔跤,幾乎只要有人類聚集的地方,就會有摔跤、角力運動。
以中國的摔跤而言,歷史可以上溯到夏朝以前,古代農耕社會除了打獵衍生出的 射箭 、騎馬等運動外,最重要的運動就是徒手互相撲擊、搏鬥的摔跤了。歷代摔跤曾經有不同的名稱,如角力、角抵、相撲、爭跤等,在每一朝代都是重要的軍事訓練和民間運動,尤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如遼、金、元、清,更是把摔跤當作重要的宮廷娛樂,例如清朝宮廷就有著名的“善撲營”,裡面的摔跤力士稱為“布庫”,像康熙、乾隆等皇帝甚至還會親自下場和布庫們摔跤。
摔跤的基本目的就是用最快、最巧妙的手法把對手摔倒在地,本身具有運動的性質。然而中國摔跤不只有摔技,還包含了擒拿、點穴乃至要害擊打等全面的 武術 內容,所謂“遠打近拿貼身摔”,因此民國時代著名的南京“中央國術館”就把摔跤列為正式的武術項目,出了很多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保定“摔跤大王”常東升,此人據說一生沒有敗過,後來到了台灣,曾隨蔣介石出訪約旦,在與約旦國王侍衛長的比武中,一招“得合”就把這位空手道四段、柔道三段的高手給摔昏過去。由於常東升及其弟子們的推廣,目前台灣、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都有中國式摔跤的團體和學校。
柔道是日本最主要的武術之一,是由日本戰國時期的“柔術”演變來的,柔術則是源於中國的一種擒拿、捕獲的武術,包含了摔跤、擒拿、地面壓制和空手入白刃等內容。
原本柔術中摔跤的比例並不算很高,更多的是較危險的關節技,後來演變成柔道後,為了比賽的安全,許多關節技被禁止,只允許摔技和地面壓制技巧,因此目前柔道比賽跟摔跤比較相似。但柔道和中國式摔跤仍有許多不同點,如柔道需要把對方漂亮地摔成背部著地才能獲得“一本”,而摔跤只要對方雙腳之外的第三點著地就可以得分;摔跤完全是摔技,只要一方倒地就要分開,重新開始,柔道倒地後則要繼續進行地面上的壓制攻防;還有,柔道是穿著很厚的柔道衣進行比賽,大部分摔技都是抓著對手的柔道衣使出的,摔跤的跤衣則比較輕、短,很難使力,因此摔跤的技巧幾乎都是抓住對方手臂、夾脖子或抓住腰帶使出的,相對比柔道的摔技更易於在街頭實戰中發揮。
摔跤的主要種類古典式摔跤
古典式摔跤起源於古希臘,以前被稱為希臘羅馬式摔跤。
公元前2世紀末,羅馬帝國出兵侵略希臘。佔領者在征服希臘之後,將自己國家原有的摔跤和希臘式摔跤相結合,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與創新,產生了希臘羅馬式摔跤。因為希臘羅馬式摔跤出現於希臘奴隸制繁榮階段,該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希臘古典時期,所以,這種摔跤最初被稱為古典式摔跤。這項運動在希臘的不斷發展和在歐洲其他國家的推廣,對古典式摔跤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8世紀90年代,法國一些喜愛這項運動的人自動組織職業班子,到許多地方巡迴表演。後來逐步演變成為一種比賽,使古典式摔跤逐漸發展起來。
自由式摔跤
在古典式摔跤興起的年代,歐洲又出現了另一種摔跤叫做自由式摔跤。這種摔跤與古典式摔跤基本相同,差異之處在於選手可以用手臂抱對手的下肢,還可以用腿絆,其技術比古典式更為豐富。
19世紀,英國人制定了較為明確的自由式摔跤規則,所以自由式摔跤最後定型於英國。
女子摔跤
隨著奧運會在全球范圍內影響的不斷擴大,以及體育運動本身所體現的公平、公正、頑強、拼搏的特徵,女子體育運動在這一領域不斷地擴大和發展。過去被視為女子運動禁區的許多項目,相繼得以開展,女子摔跤便是其中之一。
1984年國際業余摔跤聯合會(FILA)承認女子摔跤運動。但女子摔跤只設立自由式一項,其規則幾乎和男子自由式摔跤一樣。1989年8月,在瑞士舉辦了第1屆世界女子摔跤錦標賽。從此以後,女子摔跤每年都舉辦一屆世界錦標賽。
奧運會古典式摔跤
在古代奧運會中斷1500年後的1896年,摔跤找回了在奧運會中的位置。現代奧運會的組織者在尋找與古代奧運會有直接聯系的體育項目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選中了摔跤運動。因為它曾在古代風靡世界大多數地方,從希臘、巴比倫到印度、中國和日本。所以他們原封不動地模仿古希臘和古羅馬摔跤手的遺風,重現了“古典式摔跤”。
在古典式摔跤比賽中,摔跤選手只能用雙臂和上半身去攻擊對手,也只能扭抱對手的這些部位。1896年在雅典舉行的第1屆現代奧運會上,就設立了古典式摔跤項目。
奧運會自由式摔跤
18世紀末,另一種更加自由的摔跤形式風靡了整個英國和美國。這種自由式摔跤,被稱為“想抓哪就抓哪”的運動,而且在這兩個國家裡成為了人們在集市和節日里常見的節目,甚至成為流行的娛樂職業。
1904年在聖路易第3屆奧運會上,增添了一項摔跤項目,名為“自由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允許選手用腿來壓迫、挑起和絆倒對手,也允許扭抱對手腰部以上或腰部以下的部位。
在最初的比賽中,選手們不分級別都在一起參加比賽,這樣體重較重的就佔有一定優勢,比賽中經常出現大塊頭輕松戰勝體重較輕的選手的場面,比賽呈現一邊倒的局面。此後,摔跤比賽開始按體重分級別進行。
奧運會女子摔跤
直到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會,女子摔跤才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為了女子摔跤能進入奧運會,國際業余摔跤聯合會(FILA)做了大量的工作。最主要的手段是,減少男子摔跤的級別。
最早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各有10個級別,後來各壓縮成8個級別,後來又各自減少一個級別,這樣各項就只有7個級別了,這才使得女子摔跤能夠進入奧運大家庭。奧運會女子摔跤只設立4個級別的摔跤比賽。
摔跤的觀賽禮儀⑴為了賽場安全,觀眾不得妨礙或拒絕配合賽場的安檢工作。
⑵在觀看比賽時,不要把自己當成是專家,對比賽形勢和隊員表現指指點點、喋喋不休,影響他人觀賽。對運動員和裁判員的表現不滿意便亂喊謾罵,這是對運動員和裁判員的不尊重。
⑶加油助威時,要使用文明的語言,同時也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一激動就出言不遜。看摔跤比賽時,首先要了解規則,可以通過裁判的手勢盡快投入觀看比賽。
⑷服裝儀容要整潔,不能光膀子。帶進場館的食品包裝、紙殼等等,放到指定的垃圾箱,或看完比賽後打包帶出場館,妥善處理。
⑸摔跤比賽都在室內進行,所以場館內不允許吸煙;手機要關機或設置在振動、靜音狀態。
⑹有的觀眾喜歡在看比賽時起身張望,或揮大旗,這些行為會影響後面的觀眾。
⑺在介紹運動員的時候,觀眾應該給予掌聲鼓勵。
⑻在升比賽雙方的國旗、奏其國歌時,應該庄嚴肅靜,全體起立。
觀看摔跤比賽的限制並不是很嚴格,很多時候觀眾和場上運動員會有互動,這也是摔跤運動特殊的魅力。我們是東道主,又是有著悠久 文化 的文明古國,堂堂中華,禮儀之邦,在觀看比賽的同時,要知道你並不只是一名普通的觀眾,你的言行、舉止代表著中國。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 >>>摔跤的基本規則
『捌』 印度傳統節日「潑水節」,為何潑的不是水而是糞
印度有四寶:恆河水、牛糞尿、印度神油、便宜葯盡管印度沒潑水節了,但卻有一個「潑屎節」。在印度南部安德拉邦的一個村子裡,潑屎節是當地村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
潑屎節通常在印度教春節(Ugadi Festival)後的第二天,為了慶祝這個節日,人們會在春節期間收集很多牛糞,經過稀釋攪拌、揉成團、晾乾等一系列加工,製成糞塊。節日當天,人們在街上互相投擲糞塊,父母會把小孩扔進牛糞堆里。印度人認為牛是神聖崇高的,牛糞有清潔作用,投擲糞塊、糞堆滾圈可以在新的一年裡帶來好運、驅除疾病。一個人身上被扔的牛糞越多,表示他收到的祝福越多。
『玖』 在印度怎樣摔跤算贏
當然,沒有復雜的結構、高深的鏡頭語言,並不代表這部影片不好,這部影片勝就勝在一個讓很多人忽視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印度傳統摔跤。
『拾』 印度最「奇葩」的習俗,女子躺地上被人踩,這是為什麼
當地人解釋只要被踩了就可以懷孕,所以很多女性在這個節日都會聚集一起躺在地上被人踩。而這種習俗其實在很多人看來都是非常奇葩的習俗,但是對於當地人來說就是一種信仰吧,才會一直保留這種習俗。
雖然說並沒有那麼神奇,可是印度的婦女對此一直都是非常相信的。而苦行僧在她們看來就是非常神聖的,堅信苦行僧是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的。而在這個重男輕女的國家裡面,很多婦女都是十分願意相信自己被踩了之後能夠生男孩,即使不能懷孕,那麼一定還能夠去除禍害,帶來福氣。因此這個習俗一直維持到至今還沒有被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