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洋水深多少米
印度洋
(Indian Ocean)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分別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和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為其東西邊界。面積7617萬平方公里,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1/5。平均深度3711米,最大水深為7209米(爪哇海溝)。印度洋水域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北部岸線曲折,多邊緣海,內海和海灣。其餘海岸平直。島嶼稀少。主要邊緣海和海灣有紅海、阿拉伯海、波斯灣、孟加拉灣、安達曼海、阿拉弗拉海和大澳大利亞灣及莫三比克海峽等。
洋底地形 最顯著的地形是中央的「入」字形大洋中脊,其由彼此相連的阿拉伯—印度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西印度洋海嶺,和南極—澳大利亞海丘等組成。此外,在印度洋東北部,還有一條南北向延伸的東印度洋海嶺,為印度洋最長最直的海嶺。被諸海嶺分割,形成了一系列海盆,主要有西澳大利亞海盆,中印度洋海盆,阿拉伯海盆,以及索馬裏海盆和莫三比克海盆等。印度洋大陸架較窄,大陸架面積及所佔比重是四大洋中最小的。印度洋北部發育了世界上著名的大型海底沖積扇,孟加拉深海扇長2000公里,寬達12公里,面積約200萬平方公里,為世界最大的沖積錐。板塊學說認為,印度洋的現代輪廓在第四紀才形成,是世界地質年齡最年輕的大洋。
氣候 印度洋因大部分位於赤道附近的低緯區,被稱為「熱帶性海洋」。印度洋北部海域,因與亞洲大陸毗連,隨季節更替,海陸熱力差異顯著,形成了顯著的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半年盛行西北風,氣候乾燥晴朗。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風,氣候潮濕多雨,夏秋之交,常發生熱帶氣旋,形成颶風。印度洋赤道海域全年各月平均氣溫約28℃,赤道以北夏季25~27℃,冬季22~23℃,波斯灣和紅海一帶,受陸地「烘烤」,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印度洋中南部,氣溫隨緯度增高而降低,夏季平均氣溫在南緯20°附近為25~27℃,南緯40°附近為15℃,南緯60°附近則降至0℃左右;冬季平均氣溫相應為22~23℃、12~13℃、-10℃左右。赤道附近,全年有雨,降水豐沛,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東部超過3000毫米,主要降在西南季風盛行的夏季。亞熱帶海域500~1000毫米,溫帶海域1000毫米以上。受陸地及洋流影響,印度洋東、西部降水差異較大,阿拉伯半島和索馬里附近的印度洋西部海域,年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是最小雨區。亞熱帶南印度洋西部受暖流影響,降水達1000毫米,東部只有500毫米左右。
海洋水文 印度洋的表層洋流以獨有的季風洋流系統為突出特徵。受冬夏季風的影響,夏半年在強盛西南季風吹送下,形成順時針環流;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形成逆時針的環流。南印度洋由南赤道暖流、莫三比克暖流、西風漂流和西澳大利亞暖流組成—反氣旋式環流系統。印度洋北部表層水溫,夏季27~28℃,5月可超過29℃,僅索馬里沿岸海域,因深層冷水上涌,水溫降至22~23℃;赤道附近,水溫26~28℃;南緯30°處,降至16°~20℃;南緯55°以南,水溫低於-10℃。冬季,北部海域平均水溫為23~25℃,赤道附近28℃,南緯30°為21~25℃,南緯50°處為5~9℃,南緯60°以南,水溫為負值。印度洋表層海水鹽度分布,與各海域水分平衡及大陸徑流注入量有關。在炎熱乾燥、降水稀少和大陸徑流較少注入的紅海等地,鹽度值高,如紅海鹽度值為40‰,是世界鹽度值最高的海域。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因大量淡水注入,降水豐沛,鹽度減至32~33‰。
自然資源 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印度洋底及其周圍陸地為世界著名油氣儲藏區,沿海大陸架均發現有油氣構造。印度洋500米深度內的油氣潛在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的1/3。其中波斯灣是世界上已經探明的最大的海底含油氣區,已投入開採的油田30多個,其中沙烏地阿拉伯的塞法尼那油田為世界最大的海底油田。錳結核分布也較廣泛。印度洋生物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均不及太平洋及大西洋,且開發利用有限,其生物資源的平均捕撈程度僅為大西洋的1/5。主要捕撈沙丁魚、鯖、鯡、鯷等。
交通運輸 印度洋是亞、非、大洋洲的交通要道(見世界主要航線與海港)。
B. 印度洋包括西亞的()半島,南亞的()半島以及()大陸。
印度洋位於亞洲、非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大陸之間,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東經20°線與大西洋為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的東經146°51′,線為界,與太平洋相接。印度洋是世界第3大洋,面積7 492萬km2,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l/5。印度洋的平均深度3 897m,僅次於太平洋,居第2位。印度洋最深處在阿米蘭特群島西側的阿米蘭特海溝,深9 074m。印度洋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沒有突出的邊緣海和內海。與亞洲相濱臨的印度洋的北部,因受亞洲西部和南部島嶼、半島的分隔,形成許多邊緣海、內海、海灣和海峽。主要邊緣海有安達曼海、阿拉伯海;主要內海有紅海;海灣有孟加拉灣、阿曼灣、亞丁灣;主要海峽有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等。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
第一,印度洋的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海岸線曲折,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印度洋底展布著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特殊的東經90º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成印度洋復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的主體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故被稱為熱帶海洋。
第四,由於印度洋與亞洲大陸的交互作用,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海底地貌】
印度洋海底地貌錯綜復雜,除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東部尚有東印度洋海嶺和島弧、海溝帶,在海嶺、海丘、海台之間分布著許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嶺、阿拉伯一印度海嶺、西南印度洋海嶺和東南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從阿姆斯特丹島向北延伸,一般高於兩側海盆1 300—2 500m,平均寬度達800km左右,由於被一些與之垂直或斜交的斷裂帶切斷錯開,中脊裂谷表現時斷時續的特徵,因此中印度洋海嶺形態崎嶇破碎。中印度洋海嶺向西北延伸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嶺,高度較大,繼續向西北延伸,進入亞丁灣和紅海;中印度洋海嶺從羅德里格斯島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嶺,經愛德華太子群島,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至聖波爾島向東南連接東南印度洋海嶺,再向東連接太平洋一南極海嶺和東太平洋海嶺。印度洋海底除中脊海嶺外,還有許多近似南北向的構造帶。這些構造帶相互平行,綿延很遠,其中東印度洋海嶺,走向與東經0º線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條海嶺。它北起北緯10º附近的安達曼群島,南至南緯3lº的斷裂海嶺,長約5 000km,東西寬約150~250km。由於它沿著東經90º分布,故又叫東經90º海嶺或卡彭特海嶺。大洋中脊呈「入」字形,將印度洋分成三個海域。第一,東部海域區被東印度洋海嶺分割,兩側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亞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縱貫,北部為恆河水下沖積錐所掩蓋的斯里蘭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亞海盆北部與深海溝相接,東南部被海嶺、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復雜。第二,西部海域區海底地貌最復雜,它被海嶺和島嶼分割,分為索馬裏海盆、莫三比克海盆和馬達加斯加海盆。第三,南部海域區 海底地貌比較簡單,分為三個海盆:克羅澤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極一東印度洋海盆。印度洋大陸架平均寬度比大西洋狹窄,大陸坡的坡度也較小,大陸邊緣地貌的突出特點是大陸隆或海台較多且分布較廣。印度洋大陸隆有的是濁流或大陸坡滑動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質堆積於深海平原邊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陸』的一部分分異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三比克海台,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有馬達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亞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納徹臘利斯特海台。印度半島西側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
【氣候和洋流】
印度洋氣候的特徵
印度洋氣候具有明顯的熱帶海洋性和季風性特徵。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亞熱帶范圍內,南緯40º以北的廣大海域,全年平均氣溫為15—28℃;赤道地帶全年氣溫為28℃,有的海域高達30ºC。比同緯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氣溫高,故被稱為熱帶海洋。印度洋氣溫的分布隨緯度改變而變化。赤道地區全年平均氣溫約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氣溫為25~27ºC,冬季氣溫為22~23℃,全年平均氣溫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島東西兩側的波斯灣和紅海一帶,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而索馬里沿岸一帶的氣溫最熱季節一般不到25℃,前者與周圍乾熱陸地的烘烤有關,後者乃西南風吹走表層海水,使深層冷水上泛,降低氣溫的結果。在印度洋南部,夏季氣溫,在南緯20º附近為25—27℃,甬緯30º附近為20~22℃,南緯40º附近約15℃,南緯60º附近在0℃、;左右;冬季氣溫,南緯20º附近22~23℃,南緯30º附近15~17ºC,南緯40º附近為12~13℃,南緯60º附近低達一10ºC。印度洋的降水量以赤道帶最豐富,年降水量2 000~3 000mm,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 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風盛行的夏季,而東北風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較少,是熱帶季風分布區。紅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約100~200mm,為熱帶荒漠氣候區。南印度洋的廣大海域,全年降水一般在l 000mm左右。
氣候形成因素
1.地理位置
印度洋北部與亞洲毗鄰,隨著季節更替,海陸熱力差異造成氣壓梯度的變化,以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形成了世界上顯著的熱帶季風氣候。印度洋主體位於北緯30°到南緯40°之間,獲得太陽輻射熱量較多,因而氣溫高。印度洋北部三面被陸地環繞,幾乎不受寒流的影響,澳大利亞向南突出只達南緯35º,使大洋東岸寒流發育程度和影響范圍都較小,加強了北部的熱帶海洋性氣候。
2.大氣環流
對印度洋氣候影響最大的氣壓系統有:印度低壓、赤道低壓、蒙古高壓和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冬季(1月),在蒙古高壓影響下,印度洋北部吹東北季風,風向與東北信風一致,這時印度洋北部氣溫較低而少雨,印度洋南部吹東南信風,東北季風和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強烈多雨的熱帶輻合帶。夏季(7月),太陽直射點北移,蒙古高壓被印度低壓所取代,來自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的東南信風,經過高溫高濕的赤道海域,進入印度洋北部時轉為西南季風,氣溫增高,降水量也大大增加。
3.洋流影響
印度洋北部和南部洋流系統不同。
北 部
受熱帶季風影響形成特殊的季風環流。冬季(1月),印度洋北部吹東北季風,受地球轉偏向力影響,使北部孟加拉灣海水自東向西流,因受阿拉伯半島阻礙,轉向西南流,稱索馬里季風洋流,越過赤道,往東南與南赤道暖流部分海水相遇,在南緯5º一6º間形成自西向東流的赤道逆流。它流至蘇門答臘島西岸,部分海水北流,補償了孟加拉灣西流的海水,形成了逆時針方向的環流。夏季(7月),南印度洋東南信風使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到葛摩群島附近分為兩股,一股南流稱莫三比克暖流,另一股北上,在西南季風的吹送上向西北轉向東北流,西南季風將索馬里沿岸表層水吹走,深層冷水上泛,水溫降至27C,稱索馬里寒流,它使索馬里和阿拉伯半島西岸乾燥少雨。索馬里寒流流經阿拉伯海進入孟加拉灣,後經蘇門答臘島附近南流,補償南赤道暖流西流的海水,成為北部印度洋順時針方向的環流。
南 部
洋流的流向基本是穩定的。南赤道洋流自東到西橫 過印度洋,直達馬達加斯加島附近,一部分由北繞過該島,穿過莫三比克海峽南流稱為莫三比克暖流;另一部分直接沿島南下;稱馬達加斯加暖流。這兩股暖流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南匯合後,沿著非洲東海岸南流,直至厄加勒斯角附近,稱厄加勒斯暖流。到南緯40º附近,厄加勒斯暖流匯入南印度洋的西風漂流,流向澳大利業西南海域,大部分繼續東流進入太平洋,小部分沿大陸西南海接,形成印度洋南部的逆時針環流。
【自然資源和口海洋交通】
自然資源
印度洋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礦產資源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此外,澳大利亞附近的大陸架、孟加拉灣、紅海、阿拉伯海、非洲東部海域及馬達加斯加島附近,都發現有石油和天然氣。波斯灣海底石油探明儲量為120億t,天然氣儲量7 100億m²,油氣資源佔中東地區探明儲量的1/4。60年代以後,波斯灣油氣產量大幅度上升,年產石油約2億t,天然氣約500億m²,石油的儲量和產量都佔世界首位。印度洋海域是世界最大的
海洋石油產區,約占海上石油總產量的1/3。印度洋的金屬礦以錳結核為主,主要分布在深海盆底部,其中儲量較大的是西澳大利亞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此外,在印度半島的近海、斯里蘭卡周圍以及澳大利亞西海域中還發現相當數量的重砂礦。60年代中期,曾在紅海發現含有多種金屬的軟泥,它含有氧化物、碳酸鹽和硫化物,包括鐵、鋅、銅、鉛、銀、金等多種金屬,其中鐵的平均含量是29%,鋅的富集度最高可達8.9%。紅海的金屬軟泥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底含金屬沉積礦藏。印度洋的生物資源主要有各種魚類、軟體動物和海獸。印度洋中年捕魚量約有500萬t,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印度洋中以印度半島沿海捕魚量最大,主要捕撈魚類有:鯖魚、沙丁魚和比目魚,非洲南岸還有金槍魚、飛魚及海龜等。在近南極大陸的海域里,還有鯉鯨、青鯨和豐瓦洛鯨。此外,在波斯灣的巴林群島、阿拉伯海、斯里蘭卡和澳大利亞沿海還盛產珍珠。
海洋交通
印度洋是聯系亞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間的交通要道。從印度洋往西北通過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西歐;向西南經好望角進入大西洋,通向歐美沿海各地;向東北經馬六甲海峽和龍目海峽進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是世界資源的一個重要出口地,沿岸各國出口的石油、礦砂、橡膠、棉花、糧食和進口的水泥、機械產品和化工產品等大宗貨物都需要依靠廉價的海洋運輸,再加上大量的過境運輸,使印度洋有較大的運輸量,擁有世界l/6的貨物吞吐量和近1/10的貨物周轉量。印度洋的航運業雖不如大西洋和太平洋發達,但由於中東地區盛產的石油通過印度洋航線源源不斷向外輸出,因而印度洋航線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印度洋上運輸石油的航線有兩條:一條是出波斯灣向西,繞過南非的好望角或者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到歐洲和美國。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運輸線。一條是出波斯灣向東,穿過馬六甲海峽或龍目海峽到日本和東亞其他國家。霍爾木茲海峽在印度洋航線上佔有重要地位,波斯灣地區出口石油總量90%從此海峽運出,因而霍爾木茲海峽被稱為「石油海峽」。蘇伊士運河經馬六甲海峽的航線,是印度洋東西間一條最重要的航道,運輸量巨大,它將西歐、地中海沿岸各國的經濟與遠東及北美洲西海岸各國的經濟緊密地聯系起來。
【名稱由來】
印度洋位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全部水域都在東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因位於亞洲印度半島南面,故名印度洋。
印度洋在古代稱為「厄利垂亞海」,最早見於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厄里特里亞」(ERYTHREA)希臘文原意為紅色,全名意為紅海。
而「印度洋」這一名稱相對出現得較晚。公元1世紀後期的羅馬地理學家彭波尼烏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此處的「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之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
【交通運輸】
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溝通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東通過馬六甲海峽可以進入太平洋,向西繞過好望角可達大西洋,向西北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可入地中海。航線主要由亞、歐航線和南亞、東南亞、南非、大洋洲之間的航線。印度洋的海底電纜多分布在北部,重要的線路有亞丁—孟買—馬德拉斯—新加坡線;亞丁—科倫坡線;東非沿岸線。塞席爾群島的馬埃島、模里西斯島和科科斯群島是主要的海底電纜樞紐站。沿岸港口終年不凍,四季通航。
C. 印度洋的自然環境特徵是什麼
印度洋為地球上第三大洋,被亞洲、非洲和、南極洲和大洋洲的大陸所包圍。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分界線是東南部從塔斯馬尼亞島的東南角向南,沿東經146°1′線至南極大陸。由此,位於塔斯馬尼亞島與澳大利亞大陸之間的巴斯海峽是兩大洋的分界處。然而,巴斯海峽究竟是劃歸為太平洋還是印度洋,學者的意見不一。
此外,印度洋東北部的分界線也較難劃定。有一些學者認為,它經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島之間的托雷斯海峽,再由阿迪島經小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和爪哇島的南部,越巽他海峽至蘇門答臘島;但有的學者認為,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應屬太平洋,不應劃入印度洋。蘇門答臘島與馬來半島之間,有的主張以新加坡為界,有的主張以佩德羅角向東北延伸劃界,將馬六甲海峽劃入太平洋。由此可見,印度洋要東北部的分界線較難劃定,而且還較為復雜。
印度洋最深的地方位於阿米蘭特群島西側的阿米蘭特海溝,深為9074m。印度洋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沒有突出的邊緣海和內海。與亞洲相瀕臨的印度洋北部,因受亞洲西部和南部島嶼、半島的分隔,形成許多邊緣海、內海、海灣和海峽。安達曼海、阿拉伯海是印度洋中的主要邊緣海;孟加拉灣、阿曼灣、亞丁灣是印度洋中主要的海灣;其中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等是印度洋上主要海峽。
印度洋在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全部水域都在東半球上,是世界上第三大洋。由於印度洋位於印度半島南面,所以稱為印度洋。
在古時候,印度洋稱為「厄利垂亞海」。這個名稱最早在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厄里特里亞」在希臘文中的意原意就是紅色,全名意為紅海。
「印度洋」這個名稱出現的相當晚一些。公元1世紀後期,羅馬有一位地理學家叫彭波尼烏斯·梅拉的人,他最早使用印度洋這個名稱。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在這里,「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因此,這個名字就逐漸被人們接受了,而且還成為通用的稱呼。
印度洋的地理環境包括地理特徵、海底貌。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線較為曲折,而且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著較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著特殊的東經90°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成印度洋復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因而稱被為熱帶海洋。
第四,印度洋與亞洲大陸之間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在印度洋上,屬海較少。主要內海有紅海和波斯灣;邊緣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東北部的安達曼海,東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灣有西北部的亞丁灣和阿曼灣,東北部的孟加拉灣,澳大利亞北面的卡奔塔利亞灣、南面的大澳大利亞灣。此外,南極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屬海。
印度洋上的海岸線除了北部比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島嶼的。大島有馬達加斯加島、索科特拉島、斯里蘭卡島,還有塞席爾群島;火山島有葛摩群島、馬斯克林群島和凱爾蓋朗群島;珊瑚島有馬爾地夫群島。大陸邊緣地帶包括大陸棚和大陸坡。大陸棚一般比較狹窄,大陸棚較寬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和大澳大利亞灣,最寬處在澳大利亞至新幾內亞島之間約965公里。大陸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約在10°~30°間,一般坡度都較小。在印度河、恆河的入海口處,有面積寬廣的水下沖積扇,被水下峽谷所切割。
印度洋的島弧帶,是從緬甸直到澳大利亞延伸達5150公里。印度洋的島弧帶可分為兩列平行的島鏈:內弧屬火山島,有大、小巽他群島(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等);外弧為非火山島,有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在印度洋的島弧外緣,其中爪哇海溝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點為7450公尺。
印度洋上一系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東,有馬達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亞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羅澤海盆。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22500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的。正在此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發生了漂移現象,進而形成了現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D. 印度洋有什麼地理特徵
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如下:
第一,印度洋呈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的海岸線較為曲折,而且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在印度洋底,展布著較為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而且有著特殊的東經90°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成印度洋復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主要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因而稱被為熱帶海洋。
第四,印度洋與亞洲大陸之間交互作用,就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在印度洋上,屬海較少。主要內海有紅海和波斯灣;邊緣海有西北部的阿拉伯海,東北部的安達曼海,東部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大海灣有西北部的亞丁灣和阿曼灣,東北部的孟加拉灣,澳大利亞北面的卡奔塔利亞灣、南面的大澳大利亞灣。此外,南極洲海域也有一部分屬海。
印度洋上的海岸線除了北部比較曲折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平直,少島嶼的。大島有馬達加斯加島、索科特拉島、斯里蘭卡島,還有塞席爾群島;火山島有葛摩群島、馬斯克林群島和凱爾蓋朗群島;珊瑚島有馬爾地夫群島。大陸邊緣地帶包括大陸棚和大陸坡。大陸棚一般比較狹窄,大陸棚較寬的海域有阿拉伯海、安達曼海、孟加拉灣和大澳大利亞灣,最寬處在澳大利亞至新幾內亞島之間約965公里。大陸坡陡峻的地方其坡度大約在10°~30°間,一般坡度都較小。在印度河、恆河的入海口處,有面積寬廣的水下沖積扇,被水下峽谷所切割。
印度洋的島弧帶,是從緬甸直到澳大利亞延伸達5150公里。印度洋的島弧帶可分為兩列平行的島鏈:內弧屬火山島,有大、小巽他群島(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等);外弧為非火山島,有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在印度洋的島弧外緣,其中爪哇海溝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點為7450公尺。
印度洋中央的海嶺可分為3支:其一,北支的阿拉伯-印度海嶺;其二,西南支的印度洋西南海嶺,它與大西洋-印度洋海嶺相連;其三,東南支的中印度洋海嶺,它與印度洋東南海嶺相接。北支海嶺和西南支海嶺是結構復雜的海底山脈,寬度400~970公里,相對高度1830~3050公尺,海嶺的中脊為裂谷帶,地貌極為崎嶇險峻;東南支海嶺從中印度洋海嶺至阿姆斯特丹島的寬度達1450公里,裂谷很少。然而,印度洋中央的這些海嶺總被大小不一的斷裂帶所切割。
那麼,在印度洋中,海嶺被哪些斷裂帶切割呢?比如歐文斷裂帶,即延伸至阿拉伯海盆和索馬利海盆,海底岩層位移達320公里。印度洋東部海域1962年發現的東印度洋海嶺(或稱「東經九十度海嶺」),南北直線延伸約4990公里,為印度洋中最長最直的海嶺。由於海嶺被斷裂帶所切割,進而形成一系列海盆。
印度洋上一系列的海盆有:北部和西北部有阿拉伯海盆、索馬利海盆;中部自西而東,有馬達加斯加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科科斯海盆和北澳大利亞海盆;南部最重要的是克羅澤海盆。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印度洋是在中生代(距今6500萬~22500萬年前)南半球貢德瓦納古陸解體的。正在此時,印度、澳大利亞大陸、南極大陸、非洲大陸和南美大陸發生了漂移現象,進而形成了現在的第三大洋——印度洋。
E. 印度洋包括阿拉伯海嗎﹖
親,當然包括啦,阿拉伯海、紅海、波斯灣等水域都屬於印度洋的附屬水域,所以印度洋包括阿拉伯海。同理,我們的渤海、黃海、東海、南海都屬於太平洋水域,雖然渤海屬於內海,但仍然避免不了劃歸太平洋水域的地理劃分。
F. 印太地區包括哪些國家
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韓國、寮國、馬來西亞、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諾魯、紐西蘭、澳大利亞、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薩摩亞、新加坡、索羅門群島、泰國、東帝汶、湯加、吐瓦魯、萬那杜、越南、中國地區、蒙古。
廣義上,包括整個環太平洋地區。太平洋東西兩岸的國家和地區,即包括加拿大、美國、墨西哥、秘魯、智利等南北美洲的國家和太平洋西岸的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韓國、中國、東盟各國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和地區。
(6)印度水域有哪些擴展閱讀:
印太海域原本是一個生物地理概念,包括印度洋的熱帶水域、太平洋的西部和中部以及在印度尼西亞連接兩洋的水域,但不包括兩洋的溫帶和極地水域。
在隨後作為地緣政治概念出現時,其范圍與生物地理概念略有區別:通常包括太平洋西岸溫帶及以北的國家(如日本),但通常不包括印度洋西岸的非洲國家。
亞太地區狹義上指東亞、東南亞等太平洋西岸的亞洲地區、大洋洲、以及太平洋上的各島嶼;而印太地區則在亞太地區的基礎上納入了印度洋沿岸和印度次大陸國家。
G. 印度地形
印度地理情況
極為多種多樣,地貌從頂上蓋雪的山脈到沙漠,平原,丘陵和高原。印度氣候從最南方的赤道氣候,到喜馬拉雅山脈的苔原氣候。印度組成了印度次大陸的大部分,具有超過7000千米的漫長海岸線,大部分海岸線位於伸入印度洋的半島
。印度西面是阿拉伯海,東面是孟加拉灣。
肥沃的印度河—恆河平原占據了印度北部,中部和東部的大部分,而德干高原占據了印度南部的大部分。印度的西部是塔爾沙漠。印度的東部和東北邊界是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印度的最高點因為與巴基斯坦的領土爭端而有爭議性;印度聲稱最高點(位於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是喬戈里峰,8598米。
印度在南亞次大陸佔有支配性地位,緊靠重要的印度洋商貿路線。世界第三高的山峰干城章嘉峰位於印度與尼泊爾的交界處。
印度地理 - 位置與面積
印度的地形圖
印度在赤道以北北緯8度4分和37度6分,東經68度7分和97度25分之間。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國,總面積3,287,590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2,973,19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14,400平方公里
印度位於南亞,毗鄰阿拉伯海與孟加拉灣。在緬甸和巴基斯坦之間。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接壤。
印度海事請求:
領海:12nm
毗連區: 24nm
專屬經濟區: 200nm
大陸架:200nm或大陸邊緣
印度地理 - 氣候
印度南方是熱帶季風性氣候,北方則是溫帶氣候。乾旱、季風性氣候造成的下雨形成的突發性洪水,嚴重的雷暴雨、地震等是印度的主要自然災害。
印度地理 - 地形
地形上,印度南部是德干高原,恆河沿岸則是起伏的平原,西邊是沙漠,北邊是喜馬拉雅山脈。
印度地理 - 自然資源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蘊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資源還有鐵礦、錳、雲母、鐵礬土、鈦礦、鉻鐵礦、天然氣、石油、鑽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印度有48.83%的可耕地,種植長期作物的土地有2.8%(2005年)。水澆地有558,080平方公里(2003年)。可再生水資源1,907.8立方千米(1999年)
可回收淡水(家庭/工業/農業) 總計:645.84 立方千米/年(8%/5%/86%)
每人:585立方米/年(2000年)
印度地理 - 環境保護
森林採伐;土壤侵蝕;過度放牧;工業和交通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未處理污水和農業殺蟲劑造成的水污染;自來水在整個地區還不能直接飲用;龐大和不斷增長的人口造成自然資源極度緊張
印度參與的國際環境協議有:
《南極環境協定書》
《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
《南極條約》
《生物多樣性公約》
氣候變化
《京都議定書》
沙漠化
瀕危物種
改變環境
有害廢物
海洋法
臭氧層保護
船舶污染
熱帶木材83
熱帶木材94
濕地
捕鯨
H. 印度洋的島弧帶有多大
印度洋的島弧帶,是從緬甸直到澳大利亞延伸達5150公里。印度洋的島弧帶可分為兩列平行的島鏈:內弧屬火山島,有大、小巽他群島(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帝汶島等);外弧為非火山島,有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明打威群島等。在印度洋的島弧外緣,其中爪哇海溝是印度洋最深的水域,最深點為7450公尺。
印度洋中央的海嶺可分為3支:其一,北支的阿拉伯-印度海嶺;其二,西南支的印度洋西南海嶺,它與大西洋-印度洋海嶺相連;其三,東南支的中印度洋海嶺,它與印度洋東南海嶺相接。北支海嶺和西南支海嶺是結構復雜的海底山脈,寬度400~970公里,相對高度1830~3050公尺,海嶺的中脊為裂谷帶,地貌極為崎嶇險峻;東南支海嶺從中印度洋海嶺至阿姆斯特丹島的寬度達1450公里,裂谷很少。然而,印度洋中央的這些海嶺總被大小不一的斷裂帶所切割。
I. 印太地區指哪些地方
J. 古代印度的母親河是什麼河
印度的母親河是恆河。
恆河流域是印度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她不僅是今天印度教的聖河,也是昔日佛教興起的地方,至今還有大量佛教聖地遺存。
恆河,中文又譯為殑伽河、強伽河、岡底斯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流經印度北阿坎德邦、北方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西孟加拉邦後,進入孟加拉國,改稱帕德瑪河,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游賈木納河,最後注入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為梅克納河。
(10)印度水域有哪些擴展閱讀:
恆河文化:
從長度來看,恆河算不上世界名河,但她卻是古今中外聞名的世界名川。她用豐沛的河水哺育著兩岸的土地,給沿岸人民以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用肥沃的泥土沖積成遼闊的恆河平原和三角洲,勤勞的恆河流域人民世世代代在這里勞動生息,創造出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印度文明。
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的足跡遍布恆河兩岸,詩人歌手行吟河畔。至今,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國的精粹所在,尤其是恆河中上游,是經濟文化最發達,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恆河,印度人民尊稱它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恆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
在印度神話中,恆河原是一位女神,是希馬華特(意為雪王)的公主,為滋潤大地,解救民眾而下凡人間。女神既是雪王之女,家鄉就在對門山飄渺的冰雪王國,這與恆河之源-喜馬拉雅山脈南坡加姆爾的甘戈特力冰川相呼應,愈加帶有神話色彩。
加姆爾在印度語中是「牛嘴」之意,而牛在印度是被視為神靈的,恆河水是從神靈-牛的嘴裡吐出來的清泉,於是便被視為聖潔無比了。
根據宗教傳說,恆河是一條 」聖水河「,因為恆河的水域來源於 "神山聖湖"。恆河上游在中國的藏區江台山,岡台斯山的東南斜坡有一個大的和隱蔽的淡水湖,稱為馬哈姆錯誤的湖 (聖湖馬永斷裂帶),湖來自山融化的冰雪,所以湖面晶瑩,平如一面鏡子。
傳說這里的山是 「神的神」 希瓦修行的地方,印度教徒把它稱為 神山。
濕婆的妻子烏瑪女神是喜馬拉雅山的女兒,瑪法木錯湖是濕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印度教徒尊它為「聖湖」,由於恆河水是從「神山聖湖」而來,所以整個恆河都是「聖水」。
千百年來,虔誠的印度教徒長途跋涉,甚至赤足翻越喜馬拉雅山,到中國境內的「神山聖湖」來朝聖,到湖中洗澡,以祛病消災,益壽延年;到神山朝拜,以得到濕婆大神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