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的東印度是指現在的哪裡
同「西印度」相對稱的一個地區名東印度。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誤認為印度,後來歐洲殖民者就稱南北美大陸間的群島為西印度。同時指稱亞洲南部的印度和馬來群島為「東印度」。故馬來群島也曾稱東印度群島。荷蘭殖民者侵佔今印度尼西亞為殖民地後,稱該地為荷屬東印度。香料群島(亦稱東印度群島)是公元十五世紀前後歐洲國家對東南亞盛產香辣料的島嶼的泛名。它說明了當時歐洲人對東方香辣料的渴求,也是導致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展開的其中一個原因。
② 「東印度」指的是哪裡(十萬火急)!!!!
孟加拉
③ 求近、現代已滅亡國家(國名、國旗、生卒年即可。。。)
近現代滅亡的國家:
義大利諸國(Historical states of Italy)
荷蘭王國(Kingdom of Holland,Koninkrijk Holland/Royaume d'Hollande) (1806年 - 1810年) 路易.波拿巴, 於1810年被法國吞並。
巴達維亞共和國(Batavian Republic,Bataafse Republiek) (1795年 - 1806年) 法國的屬國。
萊茵同盟(Confederation of the Rhine)
英聯邦(Commonwealth of England)
德意志同盟(German Confederation)
尼德蘭七省聯合共和國(1581年—1795年)
(Republic of the Seven United Netherlands , 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anden/Provincin)
德意志帝國(German Empire) (1871年-1945年)
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 (1569年-1795年)
波蘭王國(Kingdom of Poland) (1815年-1831年(1916年)
波蘭王國(Kingdom of Poland) (1916年-1918年)
華沙公國(Duchy of Warsaw) (1807年-1815年)
丹齊克自由市(Free City of Danzig) (1807年-1815年) (1920年-1939年)
克拉科夫共和國(Republic of Krakow) (1815年-1846年)
達哥爾蘭公國(Duchy of Courland) (1561年-1795年)
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 (14世紀到20世紀)
布蘭登堡-普魯士(Brandenburg-Prussia) (1660年 - 1701年)
普魯士王國(Kingdom of Prussia) (1701年 - 1918年)
羅馬共和國(19世紀)Roman Republic (19th century)
兩西西里王國(Kingdom of the Two Sicilies) (1815年 - 1860年)
保加利亞第三王國(Third Bulgarian Kingdom) (1878年-1944年)
保加利亞公國(Principality of Bulgaria) (1878年-1908年)
杜蘭尼帝國Durrani Empire (1747年-1823年)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Afghanistan) (1978年-1992年) 阿富汗共產主義。
阿富汗伊斯蘭埃米爾(Islamic Emirate of Afghanistan) (1996年-2001年) 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
伊拉克王國 (1922年-1958年)
伊拉克共和國 (1958年-2003年) (注意:2004年6月28日新建的伊拉克新政府也叫伊拉克共和國。
殖民地、保護國等
這些大多都是殖民地, 大多數在獨立之後改名。
阿法斯和埃薩斯(Afars and Issas) - 1967年到1977年的法國領土,之前叫法國索馬利蘭。獨立之後改名為吉布地。
巴蘇陀蘭(Basutoland) - 從1868年成為英國的保護國,後來成為殖民地(由南非管理)。1966年獨立,改名為賴索托。
貝專納(Bechuanaland) - 從1884年成為英國的保護國,後來成為殖民地(由南非管理)。1966年獨立,改名為波札那。
比屬剛果(Belgian Congo) - 從1908年到1960年是比利時的殖民地, 然後獨立,國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
英屬蓋亞那(British Guiana) - 成為蓋亞那
英屬宏都拉斯(British Honras) - 成為貝里斯
剛果自由邦(Congo Free State) -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於1884年命名,1908年被比利時吞並,區別於比屬剛果.
達荷美(Dahomey) - 這個非洲王國被法國征服。1904年成為法屬西非的一部分。1960年獨立,1975年改名為貝南。
丹屬西印度群島(Danish West Indies) - 丹麥的殖民地,1917年出售給美國。現在的美屬維爾京群島。
荷屬蓋亞那(Dutch Guiana) - 成為蘇利南
法屬赤道非洲(French Equatorial Africa) - 一個法屬的殖民地聯邦,於1910年形成,包含加彭、中剛果、查德和烏班吉-沙立。在1958年成為法國的自治領,聯邦被解散。
法屬索馬里(French Somaliland) - 獨立於吉布地,改名為阿法斯和埃薩斯
法屬蘇丹(French Sudan) - 1904年成為法屬西非的一部分。1959年形成獨立的馬里聯邦以及塞內加爾,1960年瓦解,之後國名改為馬里。
法屬西非(French West Africa) - 解體為馬里、塞內加爾、象牙海岸、上沃爾塔、尼日、幾內亞、達荷美和多哥。
德屬東非(German East Africa) - 坦噶尼喀,現在屬於坦尚尼亞。
德屬新幾內亞(German New Guinea) - 從1884年成為的國的保護國,1914年被澳大利亞佔領。
德屬西南非洲(German South-West Africa) - 1884年到1915年為德國的殖民地,1990年獨立之前是南非的領土,獨立後改名為納米比亞。
黃金海岸(Gold Coast) - 1874年成為英國的殖民地,於1957年獨立為迦納共和國。
香港(Hong Kong) - 聯合王國的殖民地,於1997年7月1日將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印度支那(Indo-China) - 1949年前為法國領土。獨立為柬埔寨、寮國、越南。
意屬東非(Italian East Africa) - 義大利的殖民地,包括厄利垂亞和意屬索馬里以及衣索比亞。
意屬北非(Italian North Africa) - 成為利比亞
澳門(Macau) - 葡萄牙的殖民地,於1999年12月20日將主權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剛果(Middle Congo) - 法國的殖民地,獨立前叫做法屬剛果,於1960年獨立為剛果共和國。
荷屬東印度群島(Netherlands East Indies) - 荷蘭的殖民地,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的1799年開始,到拿破崙一世戰爭結束,之後受Kew Letters的管理,在拿破崙一世的戰爭期間由英國人佔領並且管理。在1949年作為印度尼西亞獨立。
荷屬蓋亞那(Netherlands Guiana) - 成為蘇利南
荷屬新幾內亞(Netherlands New Guinea) - 1949年之前為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一部分,1969年成為印度尼西亞的伊里安查亞。
新法蘭西(New France) 被英國征服,後來成為加拿大和美國的一部分。
新赫布里底群島(New Hebrides) - 英法共管直到1980年,作為萬那杜獨立。
新尼德蘭(New Netherlands) - 荷蘭殖民地,位於現在美國。主要在紐約州及其周圍,在1664年被英國征服。
尼亞薩蘭(Nyasaland) - 英國的保護國,以前叫英屬中非,於1907年重新命名為尼亞薩蘭。1953年與羅得西亞組成一個聯邦,於1964年獨立為馬拉維。
烏班吉沙里(Oubangui-Chari) - 成為中非共和國。
巴拿馬運河區(Panama Canal Zone) - 1979年以前是美國領土。現在成為巴拿馬的一部分。
葡屬東非(Portuguese East Africa) - 成為莫三比克
葡屬幾內亞(Portuguese Guinea) - 成為幾內亞比索
葡屬印度(Portuguese India) - 成為印度的一部分
葡屬帝汶(Portuguese Timor) - 1975年東帝汶宣布獨立之前,帝汶島的東部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之後印尼派兵佔領東帝汶,直到2002年擺脫印尼獨立。
葡屬西非(Portuguese West Africa) - 成為安哥拉
羅德西亞(Rhodesia) - 南羅德西亞於1965年到1979年單方面宣布獨立時的名字(現在的辛巴威)。
里約穆尼(Rio Muni) - 以前的西班牙的殖民地,1968年前為西屬幾內亞的一部分,後來作為赤道幾內亞獨立。
盧安達-烏隆迪(Ruanda-Urundi) - 聯合國託管到1962年,作為蒲隆地和盧安達獨立。
南阿拉伯保護國(Protectorate of South Arabia) - 1967年以前的聯邦,由英國殖民地亞丁和許多保護國組成。葉門人民共和國(於1970年從葉門人民民主共和國中宣布獨立),見:南葉門
西南非洲(South-West Africa) - 1915年,南非開始佔領德國殖民地西南非洲,直到1922年全部佔領,直到1990年作為納米比亞獨立。
南羅德西亞(Southern Rhodesia) - 英國殖民地,1965年羅得西亞單方面宣布獨立,1979年6月1日更改國名為辛巴威羅得西亞,1980年獲得國際承認,1980年4月18日再次更名為辛巴威。
北羅得西亞(Nothern Rhodesia) - 殖民時期「尚比亞」的舊稱。1964年10月尚比亞獨立後這一名稱已廢棄。
西屬幾內亞(Spanish Guinea) - 成為赤道幾內亞。由里約穆尼和費爾南多兩塊以前的殖民地組成。 DxX333v C
西屬撒哈拉(Spanish Sahara) - 現在的西撒哈拉,1976年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同時宣布對其有主權,並被分別佔領,後來被摩洛哥完全佔領。
海峽殖民地(The Straits Settlements) - 1946年前英國的殖民地,成為馬來亞和新加坡。
坦噶尼喀(Tanganyika) - 英國領土,1961年獨立,1964年成為坦尚尼亞的一部分。
殖民地溫哥華島(Vancouver Island)、上加拿大(Upper Canada)和下加拿大(Lower Canada)(後來成為加拿大的省)、新斯科舍(Nova Scotia)、新不倫瑞克(New Brunswick)、愛德華王子島 (Prince Edward Island)和紐芬蘭(Newfoundland),正魯珀特(Rupert's Land)的土地,用很久改組他們自己的政府;後來他們全部成為加拿大的一部分。
消亡的國家
這些國家現在已經分成幾個國家。
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 - 這個雙君主國家於1867年組成,由哈布斯堡帝國發展而來。分為奧地利和匈牙利兩部分。在1918年,帝國分裂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南斯拉夫(Yugoslavia) - 於1918年、1929年在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黑山王國的基礎上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新建立;在 20世紀90年代6個加盟共和國中的4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和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脫離南斯拉夫,後塞爾維亞和黑山於2003年重新建立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 - 在奧匈帝國的基礎上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1993年國家分裂成為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
西印度群島聯邦(West Indies Federation) - 1952年由獨立的加勒比海內的前英國殖民地組成。在牙買加投票決定脫離後,聯邦瓦解。
馬里聯邦(Mali Federation) - 1959年由法屬西非的兩個部分塞內加爾和法屬蘇丹組成,1960年分為塞內加爾和馬里。
蘇聯(Soviet Union)或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USSR) - 於1918年布爾什維克革命後由許多加盟共和國組成,後分裂為立陶宛、拉托維亞、愛沙尼亞、摩爾瓦多、白俄羅斯、烏克蘭、亞美尼亞、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烏茲別克和俄羅斯。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United Arab Republic) - 埃及和敘利亞在1958年成立的聯邦,1961年解散,埃及使用這個名字直到1971年。
中美洲聯合省(Provinces of Central America)也稱為中美合眾國 -- 獨立於1823年;1838年-1840年陷入內戰而分裂。
波蘭-立陶宛聯邦共和國(Polish-Lithuanian Commonwealth)或兩國聯邦共和國 (The Commonwealth of the Two Nations) - 在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之間於1772年-1795年劃分。這些土地是今天的波蘭、立陶宛、拉托維亞、愛沙尼亞、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的一部分。
卡爾馬聯合(Kalmar Union) - 由丹麥、挪威和瑞典組成的由一個國王統治的聯邦。
荷蘭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1815年 - 1830年) (Verenigd 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Royaume-Uni des Pays-Bas) 於1815年的維也納國會期間建立,分裂為比利時(1830年脫離)、盧森堡(1835年脫離)和荷蘭。
④ 東印度群島的位置
東印度群島(East Indies),馬來群島的大部分島嶼,介於亞洲大陸(東南)和澳大利亞(西北)之間,沿赤道伸展6100公里(3800英里)以上的寬闊地帶。包括婆羅洲、西里伯斯、爪哇、新幾內亞及蘇門答臘幾座主要島嶼。
政治上包括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三國,有時也包括巴布亞紐幾內亞和菲律賓。歷史上,「東印度」的地域概念比較鬆散,既適用於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前荷屬東印度),也可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屬於本群島),亦可延伸到整個東南亞和印度。
⑤ 為什麼有「東印度」「西印度」這樣的稱呼
1492年哥倫布到達美洲,誤認為印度,後來歐洲殖民者就稱南北美大陸間的群島為西印度。同時指稱亞洲南部的印度和馬來群島為「東印度」。故馬來群島也曾稱東印度群島。荷蘭殖民者侵佔今印度尼西亞為殖民地後,稱該地為荷屬東印度。
⑥ 東印度指什麼地方
亞洲南部的印度和馬來群島
⑦ 東印度和印度什麼關系
印度是東印度的一部分。亞洲南部的印度和馬來群島稱為為「東印度」。
東印度群島是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介於亞洲大陸(東南)澳大利亞(西北)。因此馬來群島也曾稱東印度群島。荷蘭殖民者侵佔今印度尼西亞為殖民地後,稱該地為荷屬東印度。
香料群島是公元十五世紀前後歐洲國家對東南亞盛產香辣料的島嶼的泛名。它說明了當時歐洲人對東方香辣料的渴求,這也是導致大航海時代(地理大發現)展開的其中一個原因。
相關概念:
「印度就是印度,為什麼叫東印度。『東印度』這個詞的來歷是當時哥倫布發現美洲時,錯把美洲當作印度,後來的歐洲各國直接把南北美大陸間的群島叫做西印度群島,這邊(印度和馬來群島)則叫做東印度群島。」
蘇琦稱,「東印度」一詞反映的是一種西方視野,即我有命名權,我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進行對全球的認知和再命名。」
「公司」一詞也有豐富內涵。「東印度公司成立時我們處於明末清初時期,當時的民間商貿組織起名都是『商行』『工行』一類,而公司一詞顯然反映了資本主義的特徵。」
東印度公司成立和經營背後是王室的支持,一開始由王室直接出資,後由王室特許成立公司,王室也要求獲取回報,這是一套完全資本化的運作過程。
⑧ 東印度群島在哪
馬來群島的大部分島嶼,介於亞洲大陸(西北)和澳大利亞(東南)之間,沿赤道伸展6,100公里(3,800哩)以上的寬闊地帶。包括婆羅洲、西里伯斯、爪哇、新幾內亞及蘇門答臘幾座主要島嶼。政治上包括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3國,有時也包括巴布亞紐幾內亞和菲律賓。歷史上,「東印度」的地域概念比較鬆散,既適用於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前荷屬東印度),也可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屬於本群島),亦可延伸到整個東南亞和印度。
⑨ 荷屬東印度的介紹
荷屬東印度(荷蘭語:Nederlands-Indië)是指1800年至1949年荷蘭人所統治的印度尼西亞,首都巴達維亞。印尼群島被稱為東印度,與加勒比海的荷屬領地相區分。荷屬東印度群島是荷蘭的殖民地,從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的1799年開始,到拿破崙戰爭結束,之後受Kew Letters的管理,在拿破崙一世的戰爭期間由英國人佔領並且管理。在1949年作為印度尼西亞獨立。原先該地隸屬荷蘭的海外領地之一,迄1949年12月為止。這一領地包括蘇門答臘和鄰近島嶼、爪哇及馬都拉、婆羅洲(沙巴、沙撈越、汶萊除外)、蘇拉維西及桑義赫和塔勞群島、馬六甲和爪哇東面的小巽他群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除荷屬新幾內亞南部的一部分外,荷屬東印度被日本佔領。1945~1949年是一個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內,荷蘭企圖重新控制這些島嶼,但是在民族抵抗和國際壓力下,沒有成功。在1949年荷屬東印度作為印度尼西亞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