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在印度洋的政策是什麼
印度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緣戰略位置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但對於印度和美國而言,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權還具有特別的意義。
對於美國來說,控制印度洋對執行美國的全球戰略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從反恐角度講,現在中東、東非和東南亞地區是恐怖分子的重要庇護地,而印度洋恰恰將這三個地區連接在一起,美國控制住印度洋,可以更方便地輸送反恐軍事力量,切斷恐怖組織海上的聯絡渠道,提升反恐的效率。從遏制地區性強國角度看,近來美國加大了對伊朗的軍事壓力,若美最終選擇軍事手段解決伊朗核問題,印度洋將成為美國絕佳的力量投送區域。
從防止大國崛起角度分析,在今年美國防部出台的《四年防務審查報告》中,美國將俄羅斯、中國和印度列為潛在的競爭對手,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權,對上述三個國家都能起到威懾作用。對俄羅斯,美國控制印度洋,不僅可以阻遏俄南下,而且可以在關鍵時刻在印度洋上通過阿富汗領空向中亞地區投送軍事力量;對中國,美國僅僅是卡住石油輸送航線,就可對中國經濟形成封鎖;對印度,美國可以形成海上包圍更是不言而喻的。
美國也採取了拉攏印度洋沿岸國家的做法,意圖封堵中國。除馬爾代爾外,孟加拉國、斯里蘭卡、東南亞國家都成為美印拉攏的對象國,他們或以深化貿易往來、合作打擊海盜、提供軍援和軍售、展開海上聯合演習等方式,企圖拉近與這些國家的關系,以期影響其領導層的決策。
http://mil.news.sina.com.cn/2006-04-09/0943362763.html
『貳』 世界八大戰略要地是哪些地方
1.朝鮮半島 重要等級:★★★★★★理由:朝鮮半島一向是全球輿論關注的焦點,因為該半島不單戰略位置重要,而且牽扯著中美這兩個大國的敏感神經。而且該半島的現狀是上世紀雅爾塔格局時期美蘇的共同「傑作」,並且朝鮮的軍力在世界排名靠前,這對本來和平就非常「脆弱」的地區來說,無疑是火上澆油,影響了國際社會的穩定。最近,朝鮮又開始進行核試驗,又一次震動了韓美高層,而在三八線以北的5000餘門射程達到60km火炮也隨時威脅著在三八線南方只有50km的韓國首都首爾。這里的駐韓美軍是美國打入歐亞大陸的一個楔子,也是中國東北的大門。因此,這里當之無愧的是十大戰略要地之一。 2.波斯灣 重要等級:★★★★★★理由:此處蘊藏著世界上已探明石油儲量的大半,所以這里是世界的咽喉(基辛格語),牽動著西方工業大國的經濟神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伊拉克和伊朗為了爭奪更多石油輸出控制權與開采權,打了一場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當時美國政府還是支持薩達姆的,但到了本世紀,美國再次出兵(20世紀九十年代出過兵)伊拉克,為了搶油,美其名曰「反恐戰爭」(反恐倒是確實是打了的,但基本沒起作用)。由此看來,該地區是很重要的,有人說過:「誰控制了中東,誰就可以控制世界。」 3.蘇伊士運河 重要等級:★★★★★理由:這河是埃及人民挖出的運河,第二次中東戰爭就是為了爭奪通行權,以色列還有英法聯軍對埃及進行群毆,最終取得了通行權。這里是中東、印度洋乃至太平洋通向歐洲的最捷徑,當年英國在印度搶了東西就是通過這里回國的。這條運河允許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南北雙向水運,而不必繞過非洲南端的風暴角(好望角),大大節省了航程。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有時人們通過從船上卸下貨物通過陸運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紅海之間實現運輸。它還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主要國際海運航道,連接紅海與地中海,使大西洋、地中海暈與印度洋聯結起來,大大縮短了東西方航程。它是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之一。 4.馬六甲海峽 重要等級:★★★★★理由:連接印度洋與太平洋的最捷徑,是公認的戰略要道,日本和中國要從中東進口石油都要走這里,而且,此海峽扼守著海上要道,有海上十字路口之稱,當年許多殖民帝國就是靠著馬六甲海峽橫穿世界,四處殖民,現在又是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連接要道,中國去亞丁灣剿海盜都是從這里去。可以說,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域的經濟就是靠它發展起來的,因此,誰控制這里,誰可以扼制雙邊的經濟貿易。 5.阿富汗 重要等級:★★★★★理由:該國的戰略位置絕不可小視,它北接中亞,西到西亞,南至南亞,東連東亞,因此,想要稱霸亞洲大陸,佔領或控制該國是必須的(所以美國才在這里發動戰爭)。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阿富汗與東亞的中國的連接地區是「瓦罕走廊」,從地圖上看就一目瞭然,這是唯一的從西亞直接到達東亞的重要地區。最近美國在瓦罕走廊修了一條戰備公路,終點離我國領土不過幾千公里,所以應該提防北約從這里對中國進行猝不及防的入侵。 6.索馬里 重要等級:★★★★理由:該國的北部海域是戰略位置較為重要的亞丁灣,這里是紅海到印度洋的出口,如果沒有亞丁灣,那麼蘇伊士運河也失去了意義,但為什麼蘇伊士運河比亞丁灣重要,那是因為目前海盜肆虐的索馬里無力履行它本應和平守衛亞丁灣的責任。而該國的東部海域是印度洋的一部分,如果可以的話,索馬里可以從印度洋西部來襲擾在印度洋有絕對優勢的印度,並進一步蠶食印度洋。 7.霍爾木茲海峽 重要等級:★★★★★理由:稍懂中東的人都知道,世界上超過一半的石油都要從霍爾木茲海峽出來,因為此海峽是波斯灣的出口,而波斯灣又是已探明石油儲藏量最多的地區。霍爾木茲海峽位於阿聯酋的北方,伊朗的南方,地處世界上最動盪、最敏感的地方,所以西方大國都擔心如果這里爆發沖突,會斷了他們的經濟。可以這樣說,誰擁有霍爾木茲海峽,誰就控制了世界經濟,但至少是波斯灣石油開采完之前。 8.直布羅陀海峽 重要等級:★★★★理由:也許我們可以這樣說,紅海、蘇伊士運河還有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是一家子,因為要從直布羅陀海峽進去並以最短的路程到達印度洋,必須要經過前三者;而從波斯灣裝好石油,要以最快的速度運往北美或西歐國家,也必須和直布羅陀海峽打個照面。所以,直布羅陀海峽到現在還被英國控制著。
『叄』 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指哪裡 不要具體說出哪兩洋,哪三洲,哪五海,概括地說出哪個地區有這個戰略位置.
兩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三洲:亞洲、歐洲、非洲;五海:裏海、黑海、紅海、地中海和阿拉伯海.
這個地理位置是西亞.
回答完畢!
『肆』 印度洋的位置、百度知道
印度洋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特的經線同大西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太平洋聯結。印度洋的輪廓為北部為陸地封閉,南面則以南緯60°為界,與南冰洋相連。
『伍』 分析一下 印度的軍事戰略地位
印度戰略位置很重要,像把刀子插入印度洋,說嚴重點,遏制全球戰略資源——石油。
中國和印度歷史上好像沒什麼太大的過節,就是建國後幹了一場,現在的關系也好不到哪去。印度在歷史上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除了創建了佛教,好像沒有出現什麼特別厲害的偉人,建立過什麼特別偉大的王朝,但他們是地區的大國,人口與國土面積在世界上也算是大國,可就是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為,這他們就很不平衡了,印度認為軍力很重要,所以最近這些年在軍事領域老有大動作,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大手筆的空軍軍購、潛射導彈、又要載人航天的計劃、自己建航母、還有買俄羅斯的航母,這艘航母好像被訛錢了,呵呵,還有印度和中國游領土紛爭,印度要成為大國,正好可以在領土問題上做文章以彰顯強國大國的形象,上次他們戰敗,窩著氣呢,所以老把中國當作敵人什麼都與中國做比較,心態不好,要麼都叫他「阿三」呢,我們早放眼世界了,他們還盯著中國,心態與目標嚴重不相符。
美國是哪有事哪就有他,什麼都管,尤其對中國,哪對中國不利了,哪兒就有他,他是唯恐中國不亂的,不是什麼好東西,挑撥離間,如果和印度打起來,也是老美挑的,所以鄙視他。
建議你看一下中央七台的《防務新觀察》,分析一些熱點地區熱點話題,國際形勢,周邊環境,自認為比較不錯,播出時間【首播時間: 周六/日 16:34重播時間:周六/日 20:03下周六/日 07:35】
『陸』 印度推行的印度洋控制戰略具體是什麼
印度海軍大力推行的「印度洋控制戰略」,是指將印度洋劃分為「完全控制區」、「中等控制區」和「軟控制區」三個戰略區域。印度試圖先控制印度洋北部水域,然後向遠洋延伸,逐步限制並排斥大國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最終確立印度的海上大國地位,取得在印度洋的控制權。由於實力的局限,印度只好採取循序漸進、分階段實現的辦法,逐漸達到自己的戰略目標。
『柒』 大洋洲包括哪些組成部分其戰略地位如何
大洋洲包括哪些組成部分?其戰略地位如何?大洋洲是很多人不熟悉的一個地區,畢竟大洋洲處於世界邊緣區域,新聞涉及較少,下面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朋友們可以參考:
通過上面的描述,大家可以看出大洋洲的重要性,其實從目前歐美國家重視澳大利亞就能夠看出來,大洋洲是一個資源十分豐富的地區,也是全世界重要的能源輸出地區。
『捌』 英屬印度洋領地的介紹
英屬印度洋領地(英語:British Indian Ocean Territory)是英國在印度洋的海外領地,包含了查戈斯群島(Chagos Archipelago)及總數達2300個大大小小的熱帶島嶼,總土地面積約60平方公里。整個領地位於馬爾地夫南方,介乎非洲東岸與印尼的中間,約在南緯6度及東經71度30分的海面上。群島最南端的迪戈加西亞島(Diego Garcia I.),也是領地中最大的一個島,占據了整個印度洋正中心的戰略位置,英國與美國在此島上合作,共同建立了一個軍事基地,並主要由美軍操作,作為海軍艦隊的中繼補給站。除了軍港外,該島上也建立了一個規格完整的軍用機場,像B-52這類超大型戰略轟炸機也能順利起降。在美國對伊拉克與阿富汗的戰爭期間,迪戈加西亞島就成為了戰略轟炸機的前線基地,進行遠距離空中支援。
『玖』 大洋洲大洋洲包括哪些組成部分其戰略地位如何
319.大洋洲包括哪些組成部分?其戰略地位如何? 大洋洲意思是「大洋中的陸地」,一般是指太平洋西南部的大陸及赤道兩側遼闊水域中的島嶼,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幾內亞島(伊里安島或巴布亞島)以及散布在太平洋西南部呈弧狀的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三大群島,共約一萬多個大小島嶼。陸地面積897.1萬平方公里,佔地球陸地面積的6%,是世界上最小的一個洲。人口約2,400萬人,佔世界人口的0.5%,是除南極洲以外的人口最少的一洲。 雖然大洋洲的面積小,人口少,但地理位置卻非常重要。它地處亞洲、拉丁美洲和南極洲之間,東西溝通了太平洋和印度洋,是聯系各大洲的海、空航線及海底電纜通過之地。其中關島、中途島等皆為太平洋航線上的中途站,還有許多島嶼成了霸權主義的軍事基地。因此,大洋洲在國際交通、通訊及戰略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另外,它又是距離南極洲最近的洲之一,許多去南極考察、探險、捕鯨等活動的船隻多在此停歇增添航行中所需的物資。隨著考察、開發南極洲的熱潮到來,大洋洲的戰略位置愈加重要。這里的自然資源豐富多樣,既有獨特的動植物資源,又有豐饒的礦產及鳥糞等資源,更加強了它的戰略地位。
『拾』 印度洋(IndianOcean)地理概況有哪些
【概況】印度洋位於亞洲、非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大陸之間,西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東經20°線與大西洋為界,東南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的東經146°51′,線為界,與太平洋相接。印度洋是世界第3大洋,面積7492萬km2,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l/5。印度洋的平均深度3897m,僅次於太平洋,居第2位。印度洋最深處在阿米蘭特群島西側的阿米蘭特海溝,深9074m。印度洋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而平直,沒有突出的邊緣海和內海。與亞洲相濱臨的印度洋的北部,因受亞洲西部和南部島嶼、半島的分隔,形成許多邊緣海、內海、海灣和海峽。主要邊緣海有安達曼海、阿拉伯海;主要內海有紅海;海灣有孟加拉灣、阿曼灣、亞丁灣;主要海峽有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馬六甲海峽等。印度洋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徵:
第一,印度洋的水平輪廓,北部封閉,南部開敞。印度洋北部海岸線曲折,東、西、南三面海岸陡峭平直。
第二,印度洋底展布著突出的「入」字型大洋中脊,特殊的東經90º;海嶺,巨大的水下沖積錐等,構成印度洋復雜的海底地貌景色。
第三,印度洋的主體位於赤道帶、熱帶和亞熱帶范圍內,故被稱為熱帶海洋。
第四,由於印度洋與亞洲大陸的交互作用,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特有的季風洋流。
【海底地貌】印度洋海底地貌錯綜復雜,除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東部尚有東印度洋海嶺和島弧、海溝帶,在海嶺、海丘、海台之間分布著許多海盆。印度洋的大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海嶺、阿拉伯一印度海嶺、西南印度洋海嶺和東南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從阿姆斯特丹島向北延伸,一般高於兩側海盆1300—2500m,平均寬度達800km左右,由於被一些與之垂直或斜交的斷裂帶切斷錯開,中脊裂谷表現時斷時續的特徵,因此中印度洋海嶺形態崎嶇破碎。中印度洋海嶺向西北延伸形成阿拉伯一印度海嶺,高度較大,繼續向西北延伸,進入亞丁灣和紅海;中印度洋海嶺從羅德里格斯島向西南分出西南印度洋海嶺,經愛德華太子群島,接大西洋一印度洋海嶺;中印度洋海嶺至聖波爾島向東南連接東南印度洋海嶺,再向東連接太平洋一南極海嶺和東太平洋海嶺。印度洋海底除中脊海嶺外,還有許多近似南北向的構造帶。這些構造帶相互平行,綿延很遠,其中東印度洋海嶺,走向與東經0º;線一致,是世界上最直的一條海嶺。它北起北緯10º;附近的安達曼群島,南至南緯3lº;的斷裂海嶺,長約5000km,東西寬約150~250km。由於它沿著東經90º;分布,故又叫東經90º;海嶺或卡彭特海嶺。大洋中脊呈「入」字形,將印度洋分成三個海域。第一,東部海域區被東印度洋海嶺分割,兩側有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亞海盆。中印度洋海盆南北縱貫,北部為恆河水下沖積錐所掩蓋的斯里蘭卡深海平原。西澳大利亞海盆北部與深海溝相接,東南部被海嶺、海丘和海台分割,海底地貌復雜。第二,西部海域區海底地貌最復雜,它被海嶺和島嶼分割,分為索馬裏海盆、莫三比克海盆和馬達加斯加海盆。第三,南部海域區海底地貌比較簡單,分為三個海盆:克羅澤海盆、大西洋一印度洋海盆和南極一東印度洋海盆。印度洋大陸架平均寬度比大西洋狹窄,大陸坡的坡度也較小,大陸邊緣地貌的突出特點是大陸隆或海台較多且分布較廣。印度洋大陸隆有的是濁流或大陸坡滑動崩塌、使大量的碎屑物質堆積於深海平原邊部而成,也有的原是大陸』的一部分分異沉降而成。在非洲沿岸有厄加勒斯海台和莫三比克海台,馬達加斯加島南部有馬達加斯加海台。在澳大利亞沿岸有埃克斯默思海台和納徹臘利斯特海台。印度半島西側有查戈斯一拉克代夫海台。
【氣候和洋流】印度洋氣候的特徵印度洋氣候具有明顯的熱帶海洋性和季風性特徵。印度洋大部分位於熱帶、亞熱帶范圍內,南緯40º;以北的廣大海域,全年平均氣溫為15—28℃;赤道地帶全年氣溫為28℃,有的海域高達30º;C。比同緯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的氣溫高,故被稱為熱帶海洋。印度洋氣溫的分布隨緯度改變而變化。赤道地區全年平均氣溫約為28℃。在印度洋北部,夏季氣溫為25~27º;C,冬季氣溫為22~23℃,全年平均氣溫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島東西兩側的波斯灣和紅海一帶,夏季氣溫常達30℃以上,而索馬里沿岸一帶的氣溫最熱季節一般不到25℃,前者與周圍乾熱陸地的烘烤有關,後者乃西南風吹走表層海水,使深層冷水上泛,降低氣溫的結果。在印度洋南部,夏季氣溫,在南緯20º;附近為25—27℃,甬緯30º;附近為20~22℃,南緯40º;附近約15℃,南緯60º;附近在0℃、;左右;冬季氣溫,南緯20º;附近22~23℃,南緯30º;附近15~17º;C,南緯40º;附近為12~13℃,南緯60º;附近低達一10º;C。印度洋的降水量以赤道帶最豐富,年降水量2000~3000mm,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印度洋北部,一般年降水量2000mm左右,2/3的降水集中在西南風盛行的夏季,而東北風盛行的冬季,降水量較少,是熱帶季風分布區。紅海海面和阿拉伯海西部,全年降水都很少,年降水量約100~200mm,為熱帶荒漠氣候區。南印度洋的廣大海域,全年降水一般在1000mm左右。
氣候形成因素.地理位置印度洋北部與亞洲毗鄰,隨著季節更替,海陸熱力差異造成氣壓梯度的變化,以及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性移動,形成了世界上顯著的熱帶季風氣候。印度洋主體位於北緯30°到南緯40°之間,獲得太陽輻射熱量較多,因而氣溫高。印度洋北部三面被陸地環繞,幾乎不受寒流的影響,澳大利亞向南突出只達南緯35º;,使大洋東岸寒流發育程度和影響范圍都較小,加強了北部的熱帶海洋性氣候。
.大氣環流對印度洋氣候影響最大的氣壓系統有:印度低壓、赤道低壓、蒙古高壓和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冬季(1月),在蒙古高壓影響下,印度洋北部吹東北季風,風向與東北信風一致,這時印度洋北部氣溫較低而少雨,印度洋南部吹東南信風,東北季風和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相遇,形成強烈多雨的熱帶輻合帶。夏季(7月),太陽直射點北移,蒙古高壓被印度低壓所取代,來自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的東南信風,經過高溫高濕的赤道海域,進入印度洋北部時轉為西南季風,氣溫增高,降水量也大大增加。
.洋流影響印度洋北部和南部洋流系統不同。
北部受熱帶季風影響形成特殊的季風環流。冬季(1月),印度洋北部吹東北季風,受地球轉偏向力影響,使北部孟加拉灣海水自東向西流,因受阿拉伯半島阻礙,轉向西南流,稱索馬里季風洋流,越過赤道,往東南與南赤道暖流部分海水相遇,在南緯5º;一6º;間形成自西向東流的赤道逆流。它流至蘇門答臘島西岸,部分海水北流,補償了孟加拉灣西流的海水,形成了逆時針方向的環流。夏季(7月),南印度洋東南信風使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到葛摩群島附近分為兩股,一股南流稱莫三比克暖流,另一股北上,在西南季風的吹送上向西北轉向東北流,西南季風將索馬里沿岸表層水吹走,深層冷水上泛,水溫降至27C,稱索馬里寒流,它使索馬里和阿拉伯半島西岸乾燥少雨。索馬里寒流流經阿拉伯海進入孟加拉灣,後經蘇門答臘島附近南流,補償南赤道暖流西流的海水,成為北部印度洋順時針方向的環流。
南部洋流的流向基本是穩定的。南赤道洋流自東到西橫過印度洋,直達馬達加斯加島附近,一部分由北繞過該島,穿過莫三比克海峽南流稱為莫三比克暖流;另一部分直接沿島南下;稱馬達加斯加暖流。這兩股暖流在馬達加斯加島西南匯合後,沿著非洲東海岸南流,直至厄加勒斯角附近,稱厄加勒斯暖流。到南緯40º;附近,厄加勒斯暖流匯入南印度洋的西風漂流,流向澳大利業西南海域,大部分繼續東流進入太平洋,小部分沿大陸西南海接,形成印度洋南部的逆時針環流。
【自然資源和口海洋交通】自然資源印度洋的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礦產資源以石油和天然氣為主,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此外,澳大利亞附近的大陸架、孟加拉灣、紅海、阿拉伯海、非洲東部海域及馬達加斯加島附近,都發現有石油和天然氣。波斯灣海底石油探明儲量為120億t,天然氣儲量7100億m²;,油氣資源佔中東地區探明儲量的1/4。60年代以後,波斯灣油氣產量大幅度上升,年產石油約2億t,天然氣約500億m²;,石油的儲量和產量都佔世界首位。印度洋海域是世界最大的海洋石油產區,約占海上石油總產量的1/3。印度洋的金屬礦以錳結核為主,主要分布在深海盆底部,其中儲量較大的是西澳大利亞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此外,在印度半島的近海、斯里蘭卡周圍以及澳大利亞西海域中還發現相當數量的重砂礦。60年代中期,曾在紅海發現含有多種金屬的軟泥,它含有氧化物、碳酸鹽和硫化物,包括鐵、鋅、銅、鉛、銀、金等多種金屬,其中鐵的平均含量是29%,鋅的富集度最高可達8.9%。紅海的金屬軟泥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海底含金屬沉積礦藏。印度洋的生物資源主要有各種魚類、軟體動物和海獸。印度洋中年捕魚量約有500萬t,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印度洋中以印度半島沿海捕魚量最大,主要捕撈魚類有:鯖魚、沙丁魚和比目魚,非洲南岸還有金槍魚、飛魚及海龜等。在近南極大陸的海域里,還有鯉鯨、青鯨和豐瓦洛鯨。此外,在波斯灣的巴林群島、阿拉伯海、斯里蘭卡和澳大利亞沿海還盛產珍珠。
海洋交通印度洋是聯系亞洲、非洲和大洋洲之間的交通要道。從印度洋往西北通過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到達西歐;向西南經好望角進入大西洋,通向歐美沿海各地;向東北經馬六甲海峽和龍目海峽進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是世界資源的一個重要出口地,沿岸各國出口的石油、礦砂、橡膠、棉花、糧食和進口的水泥、機械產品和化工產品等大宗貨物都需要依靠廉價的海洋運輸,再加上大量的過境運輸,使印度洋有較大的運輸量,擁有世界1/6的貨物吞吐量和近1/10的貨物周轉量。印度洋的航運業雖不如大西洋和太平洋發達,但由於中東地區盛產的石油通過印度洋航線源源不斷向外輸出,因而印度洋航線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印度洋上運輸石油的航線有兩條:一條是出波斯灣向西,繞過南非的好望角或者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到歐洲和美國。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運輸線。一條是出波斯灣向東,穿過馬六甲海峽或龍目海峽到日本和東亞其他國家。霍爾木茲海峽在印度洋航線上佔有重要地位,波斯灣地區出口石油總量90%從此海峽運出,因而霍爾木茲海峽被稱為「石油海峽」。蘇伊士運河經馬六甲海峽的航線,是印度洋東西間一條最重要的航道,運輸量巨大,它將西歐、地中海沿岸各國的經濟與遠東及北美洲西海岸各國的經濟緊密地聯系起來。
【名稱由來】印度洋位於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極洲之間,全部水域都在東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因位於亞洲印度半島南面,故名印度洋。
印度洋在古代稱為「厄利垂亞海」,最早見於古希臘地理學家希羅多德(前484-前425年)所著《歷史》一書及其編繪的世界地圖中。「厄里特里亞」(ERYTHREA)希臘文原意為紅色,全名意為紅海。
而「印度洋」這一名稱相對出現得較晚。公元1世紀後期的羅馬地理學家彭波尼烏斯?梅拉可能是最早使用此名的人。公元10世紀,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編繪的世界地圖上也使用了這個名字。近代正式使用印度洋一名則是在1515年左右,當時中歐地圖學家舍納爾編繪的地圖上,把這片大洋標注為「東方的印度洋」,此處的「東方」一詞是與大西洋相對而言的。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東航尋找印度,便將沿途所經過的洋面統稱之為印度洋。1570年奧爾太利烏斯編繪的世界地圖集中,把「東方的印度洋」一名去掉「東方的」,簡化為「印度洋」。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接受,成為通用的稱呼。
【交通運輸】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溝通亞洲、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東通過馬六甲海峽可以進入太平洋,向西繞過好望角可達大西洋,向西北通過紅海、蘇伊士運河,可入地中海。航線主要由亞、歐航線和南亞、東南亞、南非、大洋洲之間的航線。印度洋的海底電纜多分布在北部,重要的線路有亞丁—孟買—馬德拉斯—新加坡線;亞丁—科倫坡線;東非沿岸線。塞席爾群島的馬埃島、模里西斯島和科科斯群島是主要的海底電纜樞紐站。沿岸港口終年不凍,四季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