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澳大利亞的文化特點有哪些
澳大利亞電影在全球具有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澳大利亞即開始製作電影,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二戰後的澳大利亞電影業處於停頓狀態。
直至20世紀70年代,工黨領袖惠特蘭為首的執政黨政府設立澳大利亞電影發展公司,後改名為澳大利亞電影委員會(AFC)。電影委員會設立了政府自己的電影製片機構澳大利亞電影局,拍攝大量的電影,成為澳大利亞史上第一輪的電影製作熱。
報紙專欄作家和廣告業巨頭菲利普·亞當斯是當時積極參與電影熱的名人之一。
文學:
1973年,澳大利亞政府成立藝術理事會文學委員會,文學開始大力發展,本土文學創作有一定的國際影響力,例如馬庫斯·克拉克於1874年創作《無期徒刑》。
19世紀晚期,澳大利亞的叢林詩人為尋求更多自己的「澳大利亞化」歸屬感,開始走出英國傳統文化的影子。20世紀20年代起,優秀澳大利亞文學作品有《庫納爾杜》、《卡布里康尼亞》和《可憐的傢伙,我的故鄉》。
Ⅱ 澳大利亞的文化是什麼
澳大利亞的文化:
1、澳大利亞人給世界的印象曾經是喜好戶外的、運動的、好飲酒的、好拍大腿的鄉巴佬。盡管有這種印象,實際上大多數澳大利亞人居住在城市裡,關於運動也是看得多做得少,也不會到死還是個戴著亞古巴帽的牛仔。
2、澳大利亞是個多元化的國家——幾乎不可能定義一種典型的澳大利亞人。統計表明,如果到一家澳大利亞人的客廳看看,你也許會對自己所看到的感到驚訝。
3、澳大利亞的多元文化可能是世界上最多樣化的文化之一。得益於這樣的多元文化,澳大利亞一直可以享受多種多樣的思想創意、品類繁多的菜餚以及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這是一個和諧的國家,沒有重大的與種族相關的暴力行為。
4、最新人口調查顯示,澳大利亞人口中24%為海外出生,超過40%澳大利亞人來自混合的文化背景。每4分8,秒澳大利亞就獲得一位新移民。許多海外出生的紐西蘭和英國,還有中國、越南、非洲和印度,以及其他許多地方。
5、澳大利亞人口中大概2.2%自認為是土著居民,大多居住在北領地。澳大利亞其他原住民主要是美拉尼西亞人,他們居住在昆士蘭北部以及約克角和巴布亞紐幾內亞之間托雷斯海峽的島嶼上。
Ⅲ 澳大利亞與印度的關系
在兩國獨立之前,現今澳大利亞和印度的大部分領土屬於大英帝國,兩國目前亦是英聯邦及東盟地區論壇成員,在政治、經濟、國防、文化(語言和運動)上有很強的聯系。澳大利亞在印度新德里設有高級專員公署,亦在印度的孟買和欽奈設領事館。
Ⅳ 澳大利亞的宗教是什麼
澳大利亞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以基督教為主,天主教、印度教、 猶太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並存
Ⅳ 澳大利亞的人文環境
澳大利亞是英聯邦的一個自治領,說白了就是剛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又不脫離這個殖民體系的一個國家,也可以說是移民國家,人種主要是英國人吧,1901年,當6個殖民地結合為聯邦宣布獨立時,人口已達380萬。其中以英格蘭(53%)、愛爾蘭人(23%)和蘇格蘭人(13%)為主,他們相互結合,並不斷同化和吸收歐洲其他國家的移民,於20世紀初形成為統一的現代民族。另外有少量的本地土著,應該很少見到,他們都被趕到澳大利亞中西部的荒漠了。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面積居世界第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約相當於五分之四個中國。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海岸線長達37000公里。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 澳大利亞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嶇的多石地帶、浩瀚的沙漠和蔥郁的平頂山巒,東部有連綿的高原,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 墨累河和達令河是澳大利亞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系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面積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總面積的14%。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面積超過9000平方公里,但長期呈乾涸狀態。 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國土,約70%,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澳大利亞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占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於降雨量很小,大陸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實際上被沙漠覆蓋。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乾燥的沙漠, 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於居住與耕種。這里丘陵起伏,水澳大利亞著名的大堡礁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然而,澳大利亞內陸貧瘠乾旱地帶卻蘊藏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澳大利亞鐵礦儲量佔世界第二位,各種礦產為澳大利亞帶來大量的財富。 澳大利亞的平均年降雨量為465毫米,每年雨量的變化幅度很大,分布很不均勻。最乾旱的地區是艾爾湖流域盆地,平均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最濕潤的地方是東北熱帶地區和塔斯曼尼亞州西南地帶。澳大利亞的沿海水量充足、土地肥沃,大部分人都居住在沿海一帶。澳大利亞人各地的氣候很不相同。大陸北部地區是濕潤的熱帶氣候,東部中央地區和西部沿海有溫暖而不太炎熱的氣候,而大陸南海岸和塔斯馬尼亞州則較涼爽。整體而言,澳大利亞各地都有溫暖的夏季和不太冷的冬季。在澳大利亞有記錄以來,溫度最高的地方是東北部內陸的克隆卡里,1889年克隆卡里的氣溫曾高達53℃;而最寒冷的地方是夏洛特隘口,1994年,科西阿科斯山附近的雪野中氣溫最低紀錄為零下23℃。 澳大利亞的氣候比歐洲和美洲溫和,尤其是北部,氣候與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相近。在昆士蘭州、北領地及西澳大利亞州,一月份(仲夏)的溫度白天平均為29℃,夜間為20℃;而七月份(隆冬)的平均氣溫分別約為22℃及10℃。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塔斯曼尼亞州及南澳大利亞州一月份的白天平均氣溫約26℃,夜間為攝氏十六度,而七月份則分別為15-17℃。 中部的艾爾湖是澳大利亞的最低點,湖面低於海平面12米。 澳大利亞最大的河流是墨累河,幹流全長2589km,流域面積30萬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90m3/s,徑流量59.5億m3。 澳大利亞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和海外領土組成。它東瀕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臨印度洋及其邊緣海,海岸線長約3.67萬公里。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佔大洋洲的絕大部分,雖四面環水,沙漠和半沙漠卻佔全國面積的35%。全國分為東部山地、中部平原和西部高原3個地區。全國最高峰科修斯科山海撥2230米,最長河流墨爾本河長3490里。在東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北部屬熱帶,大部分屬溫帶。年平均氣溫北部27℃,南部14℃,內陸地區乾旱少雨,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東部山區500—1200毫米。
澳大利亞是一個移民國家,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亞文化的必然澳大利亞唐人街特性。移民不僅讓澳大利亞維持人口增長,而且改善了人口老化。移民和多元文化為這個國家注入了活力。澳大利亞政府鼓勵不同種族或民族的居民,包括土著人,在家裡或公共場合象使用英語一樣地使用他們的母語,也鼓勵任何背景和任何民族的人們保留他們自己的文化。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和各州各領地的政府甚至提供各種援助和津貼,去獎勵發展多元文化的人士、團體和組織。 從主流文化角度而言,澳大利亞屬西方文化;它的生活方式與西歐和北美相似。澳大利亞的生活大多是輕松而友善的,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大都喜歡這里充滿機會的生活。 盡管澳大利亞常常被描繪成一個以農村為主的國家,事實上,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市區的文化和大都會的生活方式,包括可以享受到的世界各地的美味佳餚。 澳大利亞人喜歡喝啤酒,閑暇時光尤其是周末,許多人喜歡聯朋約友到酒吧飲酒談天、欣賞音樂,或者到公園燒烤游樂。澳大利亞的城市都給人開闊的感覺,有很多開闊的公園和綠地點綴其間。澳大利亞絕大多數的公園是免費的,公園連圍牆也沒有,四面八方都是進出公園的小徑。便利的交通也可以毫不費力地將人們帶入城市近郊的國家公園。
Ⅵ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澳大利亞民族文化有何特點
從澳大利亞民族文化的演變整體看至少有下列幾個特點:
第一,沿著民族化道路發展。澳大利亞文化從開始,尤其是新中國建立以來,一直沿著民族化道路發展,所謂「民族化」即澳大利亞化,這是與澳大利亞政治上和經濟上民族化相適應的。實際上,沒有民族化或澳大利亞化,澳大利亞根本談不上民族的獨立與國家的富強。
第四,從總體.上看,澳大利亞文化顯然是屬於西方類型的文化。無論從其主體和來源看,或是從其傳統、風格、氣質、表現形式和手法上看,均屬歐洲文化,和加拿大與美國文化是同類型的,而和東方文化卻有著質的差異,但它又不是歐美文化,是澳大利亞文化。
Ⅶ 澳大利亞的人種,宗教信仰
澳大利亞人口的74%為英國及愛爾蘭裔,5.6%為華裔,2.8%為土著人口,其他族裔主要有義大利裔、德裔和印度裔等。
約63.9%的居民信仰基督教,5.9%的居民信仰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其他宗教。無宗教信仰或宗教信仰不明人口佔30.2%。
澳大利亞最早的原住民如今不及總人口的1%。白人佔92%,多數澳大利亞人的祖先是19、20世紀的英國移民,來自其他國家者也很多。
(7)澳大利亞有哪些印度文化擴展閱讀:
澳大利亞是典型的移民國家,被社會學家喻為「民族的拼盤」。自英國移民踏上這片美麗的土地之日起,已先後有來自世界120個國家、140個民族的移民到澳大利亞謀生和發展。例如歐洲的德國、希臘、義大利和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如日本、中國和越南。
其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多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是澳大利亞社會一個顯著特徵。據統計,澳大利亞的亞裔人口正在迅速增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澳大利亞
Ⅷ 印度和澳大利亞的名著是什麼
《荊棘鳥》是澳大利亞文學名著 (《辛德勒的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