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度資訊 > 印度人如何評價漢朝

印度人如何評價漢朝

發布時間:2022-09-09 23:45:07

Ⅰ 談談你對兩漢時期史學的認識

試述《春秋》一書的撰寫特點,孔子作《春秋》對史學的貢獻,《春秋》的局限性。
【1】寫作特點:(1)《春秋》的編訂,有總結歷史經驗、為執政者提供借鑒的目的。它強調天下一統、社會穩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統地位,反對諸侯僭禮越位與兼並戰爭。(2)它是一部自成體系的書,按事件順序記事,條理清晰,結構完整、系統。(3)它的語言簡煉含蓄,准確謹嚴,選詞煉句,十分仔細,一字之中常「寓褒貶,別善惡」,被後世尊為具有「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3)在內容上:《春秋》內容以魯國歷史為主,但涉及到列國之事。主要記載各國間的朝聘、盟會、戰爭及統治階級人物活動的事跡。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戰等。記事的原則上,是「據魯」、「親周」,即以記魯國歷史的內容來體現尊奉和維護周王室統治的精神。
【2】貢獻:(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開創者。(2)初步創立了編年體史書的雛形。(3)屬辭比事,提出了一套歷史編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揚鬼神。
【3】局限性:首先是記事太簡單;其次是孔子為尊者、親者諱,不是依據事實而是以個人主觀來定褒貶。開了後世史書中曲筆的先例。2、《左傳》的寫作特點和成就
【1】《左傳》是戰國早期的私人撰述,是記述春秋時期史實最重要的一部史書。《左傳》記事比《春秋》祥瞻,比《國語》連貫,寫出了這一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陪臣執國命的歷史趨勢。
【2】《左傳》在歷史編撰上擴大了編年體史書的容量。他在編年記事的總的格局中,富於變化,有時著意寫出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時集中寫出一個人物的經歷和活動。
【3】(1)《左傳》完成了編年體的創造(2)《左傳》記事的范圍亦不只局限於政治、軍事、外交的活動,而是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經濟、學術文化、社會生活、自然現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3)《左傳》善於描寫戰爭(4)《左傳》創造了「君子曰」的史評形式(5)《左傳》可貴的「民本」思想
【4】《左傳》在內容上比較鮮明的特點是詳細地記載了春秋時期民族交往活躍和民族組合的進程。
【5】《左傳》總是盡量避免簡單平板地記載歷史事件而採用故事化的手法,從言論和行動的立體把握中去描寫人物。這樣,不但寫出歷史運動過程中的各個細部,也寫出了歷史的深度。
成就:一)改進了記事方法,在歷史編纂學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即第一次對事件有完整的敘述,記載詳細了,並且言事兼備,所記之事完備了。所以有的人認為《左傳》是第一部完整的歷史著作。《春秋》只標事綱,不記具體內容,如同流水帳薄;《左傳》則以《春秋》為綱,原原本本敘述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對人物形象、性格、行為、思想都有深刻的刻畫和描繪。例如《春秋》只記「鄭伯克段於鄢」六個字,《左傳》詳加敘述用了五百四十一個字。把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結果,影響都寫了。《春秋》記「城濮之戰」只用了三十幾個字,《左傳》則用了七百八十六個字,所以完備的歷史書當從《左傳》開始。完備的歷史書應包括:1、明確的時間順序。2、歷史事件的始末3、歷史人物的言行。這些《左傳》是具備的,而《左傳》之前則沒有兼備此三點的史書。
(二)生動具體。《左傳》的敘述,文字技巧是非常高的,又具體又生動,層次分明。語言簡明雅緻,記事生動、真實、感人,讀來膾炙人口,一掃《春秋》的枯燥無味。以前,許多人對史發生興趣是從讀《左傳》開始的。所以在傳播歷史知識方面《左傳》起了很大作用。文字優美,所以還被作為文學書讀。
(三)敘事與論史相結合。《左傳》不僅記事,而且帶有政論,不僅記載了社會現象,而且揭示了歷史的內幕,使人更深刻地看到了事件的本質。從而使《左傳》成為了敘事論史較成熟的編年史,這是其顯著特點。《左傳》論史的主要方式有三種:一是以「君子曰」直接發論;二是借用前人或偽托前人的話來發論;三是用當事人或有影響的人物的話來評論。這就改變了《春秋》一心追求「屬辭」、微言大義的方法。《左傳》「君子曰」的方式直接為後人所繼承,如司馬遷的「太史公曰」、司馬光的「臣光曰」等等。

Ⅱ 印度人怎麼評價中國

我們對印度的了解幾乎全部是:"印度人口也有10億之多,但面積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大小,因此地少人多;近代一直是英國的殖民地,廣大人民生活在剝削與壓迫之中;科技很發達,軟體業名列世界第二;天氣太熱,每年都熱死幾千人,不適合人類居住"。 
到了印度,首先讓人感到驚訝的就是新德里國際機場的破舊,機場大廳的四面牆都是用石灰水粉刷的,沒有什麼廣告和宣傳畫,牆上面滿是污漬,很多大塊的牆皮已經掉了下來,露出黑乎乎的磚塊。 
更令人驚訝的是,從新德里國際機場望出去:唯一一條公路的兩邊居然到處都是破舊的棚屋,還有很多人就睡在公路邊上,甚至睡在汽車下面,公路兩邊的地面上還有很多象下水道井蓋大小的洞穴,據說這都是窮人居住的地方。沿著公路進入市中心,我們驚訝的發現,馬路兩邊有很多窮人的房子。 
所謂"窮人的房子",就是用裝石灰的編織袋和幾根樹枝搭成的,沒有四面的牆壁,一家十幾口人就住在幾平方米的屋頂下面;也有條件稍好一些的,住在黑乎乎的帆布做成的帳篷裡面,讓人聯想起了電影里的游牧民族;條件再好一點的就用廢棄的鐵皮搭成屋子,在城裡,很少見到磚瓦搭成的房子。以上信息完全正確。 
進入城市,吃驚的目睹了傳說中印度的一大奇景:行駛的公共汽車上,不但車廂里擠滿了人,車頂上也坐著人,居然連車廂外面也掛滿了人,雖然扒著車窗,神情卻泰然自若,毫不緊張,其技術之高實在讓人佩服,我當時就想:美國的蜘蛛俠是不是從印度移民過去的。 
再仔細一看,發現在車門的位置上沒有門,只有一個門框,連駕駛室也沒有門,後來才聽說:這邊的公共汽車路過站台時是不停車的,上車的人直接扒到車窗、車門框上,下車的人就直接從車門跳下去。(不太全面,有時候車頂都做滿了人)進入新德里的繁華市區,失望的發現所有的建築通常只有二、三層,全城最高的建築也只有4、5層樓高,實在不像一個大國的首都。後來,經過當地人確認:得知整個德里的最高建築為9層。更令人失望的是:街上的商店大多都只有國內的一個售報亭那麼大,無論店裡、店外都是極其的臟亂和破舊。由於面積太小,通常每個商店只賣一類商品,種類也非常之少,沒有什麼挑選的餘地。 
比如說買鞋吧:一進門,老闆就會請你坐下,服務員跪在地上仔細觀察你的腳,估計一下號碼,然後拿一雙鞋給你,不滿意就再換一雙,直到大小合適為止,最多可以挑選一下顏色,基本沒有樣式可供選擇。盡管城市如此殘破,但是物價卻令人咋舌:任何生活用品的價格都是國內的2-3倍,甚至10倍:洗發水要50多元一瓶,礦泉水瓶(空瓶)要6元,香皂10元1塊;大白菜要10元錢1斤。。。。。。。 
原因很簡單:當地的窮人用不到這些東西,這些都是用來給外國人用的。是這樣的,東西奇缺,還很貴,沒有大的超市盡管如此,很多必要的生活用品在這里仍然買不到,比如:餐巾紙、洗潔精、一次性紙杯等。很令人難以接受的是,印度人所謂的"上廁所",就是在大街上解決問題,不論男女。很好笑的是,街邊的公共廁所沒有屋頂、也沒有四面的牆,只有幾個露天的蹲位孤零零的放在那裡。 
印度人的飯店就更不能提了,大家做好嘔的准備。首先:在印度,餐具是不消毒的,全印度的市場也買不到消毒櫃。其次,就是他們的吃飯方法,將菜餚熬成糊狀,用手指將菜和米飯攪在一起成一團漿糊狀,再把牛奶、飲料倒進去,繼續用手指攪。看著他們用黑乎乎的大手攪拌的過程,大多數國人都會作嘔;不過通常是沒有這個機會的,因為他們的飯菜發出一種熏天的酸臭氣,中國人聞到了都會躲在至少十米之外。 
在當地,很少中餐廳,也買不到任何中國的零食,很讓人難熬。吃飯是這樣的,中國餐館條件要稍微好一些,但是也都沒有消毒,吃飯用的餐具,他們都是用一條黑的發亮的毛巾給你擦一下就用了印度人的窮是真正的"赤貧"。 
在城市裡,即使是鬧市區,也隨處都可以看到:一家十幾口人,住在用裝石灰的編織袋和幾根樹枝搭成的,僅有8、9平方米的房子里,沒有四面的牆壁,一家十幾口人就住在幾平方米的屋頂下面。據說坐飛機在孟買上空可以看到地面上很大一片白色的東西,好像我們中國的塑料大棚一樣,其實那就是窮人用編織袋做的屋頂。不過我倒覺得他們的治安不錯,房子既沒有牆壁也沒有門,居然都不會丟東西。 
有一次,我在車上看到路邊一個走路的年輕女孩,身上的"衣服"質地很特別,朦朦朧朧的似隱似透,還發出閃爍的天藍色光芒,我當時就很奇怪這衣服是什麼做成的,在中國沒見過這樣的布料。走近一看,大吃一驚,原來她根本就沒穿衣服,只是在身上抹上了一層藍色的顏料。我估計:她可不是為了時尚而裸奔,也不是完全是為了遮羞,主要是為了防曬:當地的氣溫通常都有45度,下午可達到50度,半夜也有40度,如果不穿衣服,肯定會把人曬死。 
當地人也沒有什麼娛樂活動,白天上班或睡覺,晚上拜佛,就連世界五百強企業里的員工也一樣。包括那些搞軟體的,離開計算機就開

Ⅲ 大漢王朝有多強大

漢朝有一個名叫陳湯的名將,他喊出一句話: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那時候的漢帝國可稱之為最強音.那時候建立了中國最強的尊嚴,即使幾百年後,外國皇帝也稱中國使者為漢使。讓我們看看那時漢朝究竟有多強大!

曾經有一個小國家的國王,竟然看到唐朝的使者竟哭道:不想今日復圖漢官威儀。唐朝已經很強大了,而那個國王卻說看到當年漢朝的影子,可想而知,大漢的影響力之大。

還有一件事,漢武帝末年,巫蠱之禍大亂,太子劉據被誣陷,劉據被迫起兵,但是此時的漢武帝卻住在300里外的甘泉宮。太子劉據武裝了幾萬名市民,與奉命平叛的丞相劉屈氂大戰了幾天幾夜。其中大批官員被劉屈氂殺害。因為市民知道丞相劉屈氂想藉此機會除去太子,另外力昌邑王劉髆為太子,想要掌控劉氏王朝。

當時被武裝的市民唯一的信念就是:為了大漢,拼到底。可見漢朝全民的尚武,就百姓而言武裝後就可以和軍隊打,可以想像出遠在邊疆的漢朝軍隊有多厲害。我想這就是為何2000多年過去了,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強大的王朝,我們還是以漢人自居的原因。

Ⅳ 用自己的話評價漢朝

國家尚武強國 人民揚眉吐氣

Ⅳ 東漢和西漢看起來接近,為何對兩個朝代的評價呈現兩極化

因為東漢和西漢這兩個朝代對後世的影響差距很大。西漢是指劉邦建立漢朝開始,到最後王莽篡權這一時期。東漢是指劉秀建立東漢到三國動亂這段時期。東漢和西漢的時間加在一起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漢朝,但是在人們談起漢朝的時候,大家都喜歡談論西漢,東漢很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東漢的存在感一直不高。東漢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沒有什麼創造性的功績,東漢只是作為西漢的延伸,沒有得到人們的關注。對兩個朝代的評價呈現兩極化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第三,東漢給我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混亂。外戚和宦官輪流掌權,朝廷斗爭異常激烈這些都是貫穿整個東漢朝代的問題,在東漢末年這些矛盾已經影響國家的統治,縱觀東漢這個朝代基本沒有什麼突出的貢獻。

Ⅵ 情況,從文章中能看出西域各國對漢朝是什麼態度嗎

漢朝對西域的管理機構為「西域都護府」。「都護」是漢西域地方最高長官,「秩比二千石」,相當於內地的「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首腦太守的副職,掌管軍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設「都護」,實際上與郡級區劃相等。其主要職責在於守境安土,協調西域各國間的矛盾和糾紛,制止外來勢力的侵擾,維護西域地方的社會秩序,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都護」統管著大宛以東、烏孫以南的五十多個國家,各國「自譯長、域長、君、監、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確認是漢的官員(《漢書·西域傳》)。西漢時,都護為加於其他官號上的職稱,多以騎都尉領其職,秩比二千石;東漢時為單任官職。西漢時,都護治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北),與渠犁田官相近,屯田都尉屬都護。都護開幕府。都護職在統領大宛(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及其以東城郭諸國兼督察烏孫(伊犁河流域)、康居(今錫爾河中游地帶)等行國,頒行朝廷號令;諸國有亂,得發兵征討。至新莽末年(公元23年左右),西域亂,都護李崇沒於龜茲,遂罷都護。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18國請復置都護,光武帝不許。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始以陳睦為都護。次年,焉耆、龜茲叛,共攻殺陳睦,遂罷都護。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將兵長史班超平定西域,遂以班超為都護,駐龜茲境它乾城(今新疆庫車附近,其址未詳)。十四年,班超還洛陽,繼任者有任尚、段禧。安帝永初元年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亂,征禧還,自此不復置都護。至延光二年(123),以班勇為西域長史,復平西域,遂以長史行都護之職。西域都護是漢代西域官階最高的官職。在西漢,都護是加在其他官號上的職稱,普遍由騎都尉兼領,領二千石俸;東漢年間為單任官職。都護一職初設於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都護府設在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北),監護西域諸城郭國。新朝末年至東漢初年廢置。漢和帝永元三年(91年),班超平西域,遂以班超為西域都護,駐龜茲境它乾城(今新疆庫車附近,其址未詳)。至漢東漢-西域都護府(公元94~107)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因西域亂而不復置都護。西域都護府位於巴音郭楞西北部的輪台縣。野雲溝鄉和策大雅鄉結合部距庫爾勒市113公里,距輪台縣城58公里,東經85°04',北緯42°00',海拔高度990米,現已辟為巴音郭楞的一個旅遊點,吸收中外遊客之多。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設西域都護府,名為烏壘城(前名輪台國)是當時漢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當時西域都護由皇帝親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長和縮短的)從未間斷,據《漢書》記載:西漢歷任都護18人,其中立傳可考的歷史上著名的有鄭吉、鄭宣、甘延壽、段會宗、廉褒、韓立、郭舜、孫健、李崇、但欽等10人。當時輪台國是個城郭之國。都護府直接對其統轄,相當於現在的首府,似乎比其他綠洲城國和游牧行國的權力稍大。輪台王曾多次受皇帝親召幸朝。漢朝另設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軍事、機構,對當地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封以王、侯、將、相、大夫、都尉等官職,他們均受西域都護府的管轄。

Ⅶ 印度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呢

雖然說現在全球化的步伐越來越看,但是我們對於別的國家若不親身體會,是無法了解的全面的,他國對於我國也是一樣。那麼身為鄰居的印度人看中國的話,他們又是什麼感覺呢?似乎印度人看中國總是很喜歡把中國當做競爭對於,從而進行各個方面的對於。

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

其實對於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如何,這也是需要分差別的。那就是來過中國的印度人,和沒有來過中國的印度人。對於沒有來過的印度人看中國的話,大部分可能都是從網上所知道的訊息,所以對於中國經常是一種鄙夷的態度,認為中國某些地方完全比不上印度。

曾有個人去印度孟買出差,感慨了一句孟買真漂亮,而那個人的印度客戶則回答了這樣的一句話:「不用擔心,十年後上海也能發展成這樣。」emmmmm??估計無數上海人都想說一句mmp吧,這就是偏見時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

但是若是來過中國的印度人,大部分都是十分客觀的,能夠充分知道兩國之間的差距。順便偶爾感慨一些中國的物價比他們國家要貴上一些,這也是印度人看中國的印象之一。當然了,其實更大多少的印度人,對於中國一無所知。

大多數的印度人僅僅能通過報刊雜志和媒體了解中國,所知道的東西,甚至不多於諸如成龍、長城和中餐等。不過一些印度人看中國時,仍舊持有積極態度,或對中國傾向於中立的觀點。我們不妨來看看一個十分可觀中立的印度人,對於中國方方面面的印象。

印度人中國可觀的評價與對比

1、對中國人的印象:我們認為中國人是非常勤勞智慧且對工作一絲不苟的一群人。中國人非常樂於獻身於國家,且常常把國家置於優先位置。而在印度,你可能常會在一些節日遭遇諸如因為工資原因而引起的罷工或者是長時間的假期,這些因素都對出口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2、經濟和文化:很多印度人對中國多年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績表示贊賞。對印度的民主制度來說,想要重復同樣的經歷可能要用很多年。我們體會到中國文化是相當美麗的,當人們表演中國獨特的民俗文化時,他們展現了適時地同步性。我們發覺諸如武術、舞龍這樣的運動真的很美且令人著迷。

3、中國的產品:尤其是涉及到電的,都在印度很普及。我們在印多爾有Jail Road,同樣地,大多數的印度城市都有專門銷售中國商品的地方。像金立、小米、OPPO、VIVO這樣的手機牌子在工程師當中也很受歡迎。但不幸的是,有時中國製造常常被認為是劣質、便宜、山寨的同義詞。

4、教育與娛樂:像成龍一樣的明星在印度非常受歡迎,中國的動作電影我們都喜歡~我們覺得中國對於各種體育運動「從娃娃抓起」的態度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印度的教育從來不把目光聚集在學術能力之外的其他事上。

Ⅷ 古代中國稱印度為天竺,那古印度人又是如何稱呼中國的呢

古代印度人稱呼中國為震旦,大概是從東漢末期開始的,意思為以其國人多所思慮,多所製作之故,也就是指的漢朝,即中國。

除了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外,其他跟中國有領土接壤的國家,一般臣服中國的都是稱中國為宗主國,沒有臣服中國的則稱中國為漢人的王朝。

Ⅸ 史家如何評價漢朝的這段歷史

西漢
前206年漢高祖劉邦自稱漢王,前202年稱皇帝,建立漢朝。8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呂雉和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不到一年的皇帝的話,西漢一共經歷了12個皇帝。

西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西漢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寢遍布關中,文物遺存十分豐富,顯示出「漢並天下」、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

西漢初期的皇帝為避免秦朝的經驗,採取安民的措施,恢復國家的力量。劉邦沿用了許多秦朝的制度,比如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在法律上漢律也基本上是基於秦律上制定的,但對一些地方進行了改革。這些措施使得國家的實力得到很快的恢復,漢文帝和漢景帝繼續減輕人民徭役的負擔,減輕刑罰,歷史上被稱作文景之治。同時漢初的皇帝們設法剝奪各個諸侯王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這些措施都為漢武帝的強盛時期打下了基礎。

漢武帝時期是西漢最強盛的時期。對內他使用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力量,禁止諸侯國自己製造錢幣,改革了選擇官僚的制度,提倡儒學,將制鹽和制鐵的事業收為國有。對外他攻擊匈奴,解決了匈奴的威脅,打通西域的絲綢之路。但武帝對外的戰爭也是有代價的,武帝時國家的稅收再次增加,同時武帝將刑罰也再次加嚴。武帝後期因此發生了一些暴亂。

漢昭帝和漢宣帝恢復了文帝和景帝的政策,史稱昭宣中興。

西漢晚期國家稅收再次加強,加上一些天災人禍以及皇室內部的混亂,為王莽篡權提供了機會。

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同時手工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紡織業和瓷器製作發達。西漢是中國古代商業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盡國內貿易,而且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西漢甚至與古羅馬、印度等國家有間接的貿易關系。西漢文化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深刻,越南、朝鮮、日本等國家都接受西漢文化的影響。

漢初道家的影響比較強,從武帝起獨尊儒家。

司馬遷所著《史記》在中國的歷史學和文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是西漢時成書的,從西漢時期開始中國也有非常詳細的天文記錄,包括公認的人類第一次對太陽黑子的記錄。此外針灸和造紙術可能是在西漢時期被發明的。

東漢
公元25年—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在綠林軍的協助下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朝,奪得帝位。劉秀建都洛陽,年號建武,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朝,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同時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經過光武帝、漢明帝(58年—76年在位)、漢章帝(76年—89年在位)三朝的治理,東漢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由於後來由於皇帝年幼,導致了東漢後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東漢宣布滅亡,中國歷史又進入了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東漢歷12帝,共195年.

Ⅹ 印度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化有哪些影響

印度文明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佛教了。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只限於宗教,而是於宗教之外,如文學、思想、藝術等等,均有顯著的影向,茲分述於後:

(一)對思想界的影響

中國哲學思想,萌芽於周,而盛於戰國。戰國時代,諸子爭鳴,各倡其說,使中國哲學思想,極盛一時。漢朝,則唯有孔老,後因武帝斥百家而定儒為一尊,故道教日衰,及魏晉六朝,佛教盛行於世,而道教亦漸復興,遂起沖突,因沖突而排斥,因排斥之接觸而融和,後講老莊者,多取義於佛經,而講佛學者,亦多引用老莊。

至於儒家,亦因帝王及名儒,多轉向佛,致使當時衛道者闢佛,但終因佛教思想之超越,翻譯文學的優美,當時一流儒者,無不學佛,唐朝一般思想家,竟以佛教空有二門,及非空非有之中道義,作為調和甚至領導儒道之根據。

唐末宋初,唯有禪宗獨盛,且操縱當時思想界。因為禪宗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旨在參究人生根本原理,使人自己研究,有以發明--明心見性,方可論學。當時學術界受禪宗影響的,如周濂溪、程明道等…。例如:周命門人參究『孔子顏回所樂為何事』?程亦命門人觀察『喜怒哀樂末發前之氣象』而且主張半日讀經,半日靜坐,皆受佛教禪宗參究『生從何來,死從何往?』或『父母末生我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之思想所影饗。

至於宋之陸象山,更進而以『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明之王陽明,亦取禪宗方法,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總而言之,周程朱子等之理學,及陸象山、王陽明等之心學,無一不受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可以說,彼等本乎佛理,加以所學,而建立一套學術思想與理論,此即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宋明理學,凡研究中國哲學史者,想必有同感。

閱讀全文

與印度人如何評價漢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面條為什麼互相纏繞在一起 瀏覽:346
伊朗南部有什麼港口 瀏覽:592
英國留學生如何做筆記 瀏覽:289
印度最大的塔塔在哪個國家 瀏覽:398
印度窮人下雨怎麼辦 瀏覽:321
尖頭義大利面怎麼做簡單 瀏覽:679
中國大學生如何改寫向心力定律 瀏覽:243
印尼黑色閉殼龜是什麼品種 瀏覽:12
越南投資大概需要多少錢 瀏覽:924
印尼居民是什麼民族 瀏覽:64
金絲絨和義大利絨哪個好 瀏覽:416
伊朗官方貨幣怎麼改 瀏覽:158
這邊是哪裡用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747
為什麼越南產的汽車沒有瀝青 瀏覽:858
中國建安七子有多少 瀏覽:205
印尼年有多少個小時 瀏覽:651
伊朗為什麼斷網 瀏覽:722
伊朗伊斯蘭教是什麼教 瀏覽:41
伊朗是現在什麼民族 瀏覽:626
越南新冠死亡率最高是多少 瀏覽: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