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首個封建朝代,當時世界是何模樣
公元前221年,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秦始皇最終消滅了六國,建立了秦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當時,秦朝人口超過3000萬,管轄面積超過300萬平方公里,其他國家的經濟、軍事實力基本上都不如當時的秦帝國,都是一些小規模的國家或者城市國家。
印度,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印度仍處於孔雀王朝時代,即阿索卡統治時期。阿育是孔雀王朝最強大的君主。在他統治期間,他大力發展和支持佛教。印度到達了世界的頂峰。然而,阿育王死後,印度陷入混亂,孔雀帝國很快被摧毀。當時,中國是西漢初年。可以看出,當時印度還不錯。
所以秦帝國建立的時候世界各國與秦帝國基本沒有什麼接觸,但是經濟軍事水平基本上比不過秦帝國。
㈡ 古印度的阿育王和我國的秦始皇有何相同之處
阿育王和秦始皇在位時間都較長,這使得他們在較長的時間內占據歷史舞台的中心,創下了不朽的歷史功勛。阿育王在祖輩創下的基業的基礎上,一舉統一了南亞次大陸,在印度歷史上建起了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成為印度的第一帝王;秦始皇則奮六世之餘烈,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在古老的華夏大地上建起了亘古未有的強大帝國,自己做了千古一帝。此二人都是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們通過自己的活動在歷史上寫下了不朽的勛業篇章,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都是自己民族與國家的偉人。
㈢ 秦始皇統一全國時期,世界上其他的國家還處於哪個階段
秦始皇統一全國時期,世界上其他國家都還處於人類文明發展的初級階段,這些國家在干什麼呢?由於國家比較多,下面就舉幾個例子吧。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時期總共有7個國家,所以國土面積在當時並不大,只有現在中國領土面積的三分之一,當時在中國的西部還有西域,羌族等多個少數民族部落的小國家,北邊還有匈奴,到了漢朝,漢武帝多次擊退匈奴,擴大自己的國土面積,再經歷各國歷史朝代,才有了我們現在強大的中國。
㈣ 外國人認為亞歷山大能對比秦始皇,你怎麼看呢
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裡,都有記載著改變歷史的千古帝王。在中國也是同樣的,要說千古帝王毫不猜忌的說,肯定是統一全國的秦始皇嬴政,秦始皇的戰績無法睥睨,更是建立了萬里長城,為了防範外敵。但是要說國外的千古帝王,也就是歐洲的亞歷山大帝可以算得上是千古帝王了。
志費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專門寫了一章“成吉思汗制定的律令和他興起後頒布的札撒”,其中說:“因為韃靼人沒有自己的文字,他便下令蒙古兒童習寫畏兀文,並把有關的札撒和律令記在卷帙上。
可以看出成吉思汗在那個時期的可怕程度,不僅僅是他過人的頭腦,這裡面更能感覺到的是他的軍隊是多麼的強大,不僅統一了蒙古,還多次發兵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雖然他沒有統一中國,但是絕對另當時的外國國家迎風喪膽了,甚至國外教科書上,把成吉思汗列為中國最偉大的千古帝王,也是最可怕,最具有實力的。
㈤ 西方人眼裡最偉大的亞洲帝王是秦始皇還是成吉思汗
西方人眼裡最偉大的亞洲帝王既不是秦始皇也不是成吉思汗,而是隋文帝(劍橋歷史學系的研究認定,劍橋史在西方學術界的權威度,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學者的態度)
秦始皇統一中國,對中國人來說很偉大,但是對西方人來說,這個朝代太短,而且當時都不知道中國,影響太小。
成吉思汗雖然很能打,但西方人對他的印象集中在撒旦魔鬼之上,與偉大不關,其次,成吉思汗的王朝也不長,加上成吉思汗雖然打過去了,但因為當時打過去的已經是他兒子窩闊台,而當窩闊台死後,金帳汗國沒有繼續西進,所以,西方人對這個王朝的印象也是蠻無能的。
楊堅,隋朝開國皇帝。漢族,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縣)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了百年嚴重分裂的中國,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文帝在位期間,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是人類歷史上農耕文明的顛峰時期。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被尊為「聖人可汗」。
楊堅得到「聖人可汗」的稱號絕不是吹噓出來的,單就其在位期間所作所為來說,楊堅還是對得起天下的黎民百姓的!隋文帝的貢獻最大:一是官制,廢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唐朝後來基本繼承,這就是日本大化改新向隋唐學習的主要內容。隋文帝還制定了新的法律,為隋唐時期封建法律的成熟化作出了貢獻。刑罰不再像南北朝時那麼殘酷。此外,科舉制度的創立又是一大功績,創新了官吏的選拔方式,比原來的推薦式更公正合理。這些舉措在治理國家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的做法甚至還傳到外國,促進了中華文明的廣泛傳播。
㈥ (歷史)阿育王和秦始皇對比
阿育王根本遠遠比不上秦始皇。
1.統一方面:阿育王統一了印度,將孔雀王朝推向空前鼎盛。但阿育王的統一很不穩固。孔雀王朝的統治是不鞏固的。各個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有很大的獨立性。因此,這個靠武力統一起來的國家是不能長期維持下去的。盡管阿育王在後期推行了寬松的政策。 孔雀帝國在約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後,很快就瓦解了,帝國內戰頻仍,盡管後幾位統治者仍定都於原都城華氏城,繼續保留著孔雀之名。其勢力僅及恆河部分地區。在這個普遍的政治空位期內,最穩定的是印度次大陸的南端地區,阿育王未曾征服的一些王國這時期仍然存在。 約在公元前187年(或公元前185),孔雀王朝末代國王布利哈德羅陀為其部將普士亞密多羅·巽伽所殺。 公元前185年,孔雀王朝滅亡,繼之而起的是巽伽王朝。這一點似乎與秦始皇很相近,秦朝也是二世而亡。但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秦始皇廢除分封確立郡縣定鼎了中國2000年的大一統。而阿育王卻沒有做到定鼎印度的大一統。
2.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秦始皇焚書坑儒,打擊奴隸主集團,將六國舊貴族遷往咸陽。廢除殉葬,從而確立並鞏固中國的封建制度。阿育王則繼續維護並鞏固奴隸制度。
3.阿育王有一點做的比秦始皇好。阿育王確立佛教為國教對印度有著極其深遠的印象。但是佛教的地位始終無法與印度傳統的婆羅門教相抗衡。秦始皇確立的法家學說為國策最後卻為漢武帝確立的儒家學說所取代。儒家學說成為中國之國教。
4.秦始皇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錢幣、修築萬里長城、修築直道、馳道。這些阿育王一樣都沒做。由此可見,秦始皇高瞻遠矚而阿育王遜色許多。
㈦ 為什麼印度歷史上沒有出現強有力的君主 類似於秦始皇
從武功上看,阿育王應該是能和秦始皇比肩的
要知道,印度從來都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理概念,而秦始皇統一的諸夏,無論地理版圖比之西周擴大多少,其實開始都是周天子的臣子,這一點,阿育王要統一印度全境難度是要高的。
在這個過程中,阿育王說是殺的人頭滾滾也不為過,光上位他就殺了兄弟姐妹幾十人,也因為如此,才讓他晚年篤信佛教,開始在印度推行佛教。
後面的事情大概就是,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就開始分裂,而阿育王本人也沒有像秦始皇一樣,進行一定的中央集權,反而在之後的朝代更替中,因為阿育王禮遇宗教的原因,除了有限的幾次軍事強力統一,武功強力的統治者對僧侶階級束手束腳,自然也談不上跟秦始皇一樣中央集權了,印度就長期處於各種藩國土邦爭亂,宗教和人種產生越來越大的隔閡,如果不是英國人,印度恐怕根本沒有統一的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