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上奢華珠寶品牌排名,如卡地亞,梵克雅寶,CHAUMET等~
1.卡地亞(Cartier )
是一家法國鍾表及珠寶製造商,於1847年由Louis-François Cartier在巴黎Rue Montorgueil 31號創辦。現為瑞士歷峰集團(Compagnie Financière Richemont SA)下屬公司。
1874年,其子亞法·卡地亞繼承其管理權,由其孫子路易·卡地亞、皮爾·卡地亞與積斯·卡地亞將其發展成世界著名品牌。1904年曾為飛機師阿爾拔圖·山度士·度門設計世界上首隻戴在手腕的腕錶——卡地亞山度士腕錶 (Cartier Santos)。
2.蒂芙尼
1837年,著名珠寶腕錶品牌Tiffany & Co.蒂芙尼誕生於美國紐約。創新和設計是蒂芙尼品牌傳承的兩大基石,蒂芙尼藍色禮盒(Tiffany Blue Box)是其品牌的經典,The Tiffany® Setting六爪鑲嵌鑽戒成就品牌經典標志。
3.蕭邦
蕭邦(英文名Chopard),是1860年路易於利斯-蕭邦在瑞士創立的高級手錶珠寶品牌。蕭邦的產品風格是工藝考究和時尚動感,它的主題產品有女士飾品。
4.寶格麗(BVLGARI)
成立於1884年,是義大利珠寶品牌 。1879年,索帝里歐·寶格麗舉家移民到義大利的那不勒斯,1884年他在羅馬開了一家銀器店,專門出售精美的銀制雕刻品。
寶格麗在首飾生產中以色彩為設計精髓,獨創性地用多種不同顏色的寶石進行搭配組合,再運用不同材質的底座,以凸顯寶石的耀眼色彩。
5.M&juily
英國著名首飾品牌M&juily於1902年在倫敦創立,因其獨特的設計理念、奢華的款式,一經推出便受到英國上流人士的追捧與喜愛。作為世界頂級首飾品牌之一,M&juily一直高調突出其奢華與時尚。
6.尚美
自1780年打造拿破崙的佩劍開始,便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法國珠寶商之一。一反傳統的開創性設計,打造出以「X」交叉符號為標志的鑽冕,由黃金、白銀鑲嵌紅寶石幻化成形態各異的蝴蝶結。從其開啟以交叉符號標示的華美歷史,成為根植於珠寶愛好者內心的潮流符號。
7.Harry Winston
享譽全球超過百年的超級珠寶品牌,在切割鑽石上的精湛工藝與周密謹慎的考量,總能讓鑽石轉手增加數倍的價值。郅除伊莉莎白女王、溫莎女公爵等王室貴族之外,好萊塢知名影星,更是Harry Winston珠寶的偏愛者。
8.寶詩龍
是法國Kering集團的珠寶公司,1858年,年僅28歲的設計師Boucheron成立的自己的品牌,並在巴黎最時尚的皇家宮殿區開設精品店,設計了許多貴重的珠寶首飾、腕錶和香水。現如今,Boucheron成為一個國際化品牌,在歐洲、俄羅斯、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等地開設精品店。
2018年1月25日,Boucheron寶詩龍舉辦盛大開幕儀式,慶祝中國大陸首家精品店入駐上海恆隆廣場,書寫品牌全新篇章。Boucheron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始終保持高級珠寶和腕錶精湛的製作工藝和傳統風格的珠寶商之一。
9.梵克雅寶
法國珠寶世家Van Cleef & Arpels 梵克雅寶,1906年在巴黎創立至今,堅守原創設計風格,堅持選用璀璨寶石、融合詩意創作,不斷綻放永恆之光。
10.御木本
是日本MIKIMOTO御木本珠寶的御木本幸吉先生享創始,以他創造的人工培育珍珠方法歷代傳承到2003年,已有整整110年的悠久歷史。
2015年MIKIMOTO御木本珠寶在上海開設了首家專賣店,截至2015年在世界各地建立103家分店,由家族第四代傳人御木本豐彥掌管,目前由伊藤先生擔任公司的總裁。
MIKIMOTO御木本珠寶2016年將在上海推出全新「鑽石系列」產品。MIKIMOTO御木本珠寶對經典品質與典雅完美有著永恆的追求,譽為「珍珠之王」。
世界奢侈品排行榜
簡稱「The Luxury Bese Of Best」,是全球奢侈品行業的奧斯卡排名,是由全球最大的奢侈品研究與管理組織世界奢侈品協會(World Luxury Association,簡稱WLA)公開發布的全球奢侈品牌榜單,通過100多個主要消費國家的主要媒介代表為評審團,主要根據品牌的全球影響力、佔有率、消費者反饋來進行更新。
每年度發布,意義在於依據消費者的挑剔和市場升級,樹立一個新的品牌價值標准,正確引導消費者意識,公布各國品牌的市場數據和報告,世界奢侈品協會是目前全球領域最具權威的奢侈品行業的排行榜發布和管理的官方組織。
㈡ 為什麼女性不能去印度
我之前有獨自去印度旅遊的真實經歷,那是2017年初,我跟隨旅遊團從俄羅斯出發到印度的,去了新德里、齋浦爾市、亞格拉市、克久拉霍村等城市和之間順路的小鄉村和小鎮,一路下來真正的見識了印度,也真正的體會到一個女生在印度面臨著多大的恐懼,哪怕跟團也是沒有安全感的,所以真的不建議女生一個人去,最好有男伴陪同,我是當時還沒認識我老公,所以一個人去了,如果你真想一個人去的話,那接下來我結合自身經歷談一下——獨行女生去印度旅遊需要注意什麼:
1.必須要跟隨當地靠譜的旅遊團
印度當地治安很差,尤其對於女生來說,性侵和強奸時有發生,所以一定要找好向導,跟隨他,你才知道哪裡能去哪裡不能去!
2.不要一個人出門,尤其是天黑的時候
女生一個人出門很危險,尤其是外國遊客,很可能面臨你意想不到的危險,可以去網上搜索一下之前在印度發生的危險事件,進一步引以為戒!
3.掌握基本的日常英語口語
英語是印度的官方用語,基本所有的印度人都會說英語,為了更安全的在印度旅遊,需要你掌握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比如發生意外需要的報警的時候也方便交流!
4.在街邊小攤不要買水
街邊小攤的水很可能是不健康的,或者下了迷魂葯的,一定要小心!
5.要時刻保持特別警惕
在印度什麼情況都可能發生,這也吸引著更多的遊客去獵奇,但是一定要時刻保持警惕,盡可能的提前覺察危險!
6.不要隨便和陌生人說話
在印度有很多可怕的人,比如有的人能快速將一個人催眠,然後加害於你,所以不要隨便和他們說話!
7.不要去偏僻的地方
不要去偏僻的地方,哪怕有當地的向導也不要去!一定要記住!
㈢ 為什麼緬甸拒絕尼赫魯的建議,不願意成為印度的一個省
就是因為要是接受了尼赫魯的建議,成為印度的一個大省。那不就是主僕和奴隸的關系嗎。換做那個大領導都不會接受這樣的要求,說白了就是我生活得好好的,你要我去給你當奴隸,換做是你,你去嗎。首先兩個地區的宗教信仰不同。緬甸以信奉佛教為主,印度則以信奉印度教為主,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其次就是經濟問題,當時英國還控制著馬來亞等地。緬甸與這些地區的貿易往來很多,這是重中之重。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緬甸沒有加入印度的計劃,而是選擇了獨立建國。1948年,斯里蘭卡和緬甸先後獨立。在經濟上他們兩個地方,都存在很明顯的差距。對緬甸經濟的發展之路,起到了很大的阻礙。
印度和緬甸之間夾著一個孟加拉國。當時是東巴基斯坦,所以今天印度東北部和印度本土之間,只能靠一道幾十公里的走廊相連,交通極不便利。緬甸比印度東北部還靠東,且不說佔領緬甸的難度很大,就是佔領了緬甸這么大的地盤,這么多的人口,也難免要分裂的,到時候恐怕反而會給印度共和國帶來危機。
畢竟當時的巴基斯坦並不落後,還有美蘇兩國的支持,尼赫魯不能不謹慎。緬甸只是被英國人強行拉入了英屬印度。事實上,印度只是個地理概念,英印本身也不等同於印度,印度也從來沒有完全統一過印度大陸。
㈣ 印度疫情急劇惡化的原因有哪些
變異新冠病毒的出現和加速傳播、在印度抗疫路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的人開始撂挑子、印度民眾執迷不悟地使用迷信抗疫方法都是印度疫情急劇惡化的原因。
據《印度斯坦時報》及「India TV」16日報道,在印度北方邦恆河河段出現浮屍的幾天後,岸邊的沙灘又出現近500具屍體。報道稱,這一幕發生在北方邦普拉亞格拉傑桑加姆地區,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
據印度衛生部5月16日最新數據,過去24小時內,印度新增新冠確診病例311170例,為近三周來最低水平,累計確診病例24684077例;新增死亡病例4077例,累計死亡病例270284例。
關鍵時刻,印度一頂級病毒學家辭職:
印度一名頂級病毒學家16日對路透社表示,他已從印度政府為監測變異新冠病毒而設立的一個專家咨詢組辭職。報道沒有提及這位專家辭職的具體原因,但提到幾周前他曾質疑印度政府對此次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的應對方式。
報道說,這位名為沙希德賈米爾(Shahid Jameel)的「印度冠狀病毒基因組聯盟」(INSACOG)科學顧問組主席拒絕給出他辭職的原因。
「我沒有義務給出(辭職)理由。」他在一條信息中說。但他補充稱,自己已於上周五(14日)辭職。目前,印度衛生部等相關政府機構暫未置評。
以上內容參考 北晚新視覺-關鍵時刻,印度一頂級病毒學家辭職……
㈤ 泰姬陵的簡介
泰姬陵是印度北方邦亞格拉市郊的著名古陵墓。在印度北方邦亞格拉市郊區,西北距新德里195km。全稱為泰姬·瑪哈爾陵。是莫卧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賈汗為其愛妻泰姬·瑪哈爾修建的,故名。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歷時22年築成。
陵園呈長方形,佔地17萬平方米,以自南面大門至北面陵墓的直長甬道對稱排列,四周圍以紅砂石牆。甬道兩旁為人行道,中間有一「十」字形噴泉水池。
陵墓概況
宏偉的陵墓呈白色,外觀為八角形的陵壁,上覆高聳飽滿的穹窿頂,高67米,建在邊長95米、高7米的正方形基座上。基座四角各有一座高40米、稍向外傾的圓塔。泰姬和沙賈漢的大理石棺置放在陵墓中央室。
結構嚴謹,方、圓、三角等圖形配合巧妙,直線與曲線、單純與復雜、勻齊與參差揉合恰當,紅砂石附屬建築烘托著白色大理石主體建築,表現出極美的旋律。
㈥ 為什麼很多印度富豪會選擇待在迪拜,為什麼不待在印度
因為迪拜他的地理位置非常適合經濟貿易的往來。所以很多的印度富豪選擇在迪拜發展自己的事業也是很正常的。當然印度富豪裡面也有很多的伊斯蘭教徒。而且中東地區有非常多的伊斯蘭教徒。所以說在宗教文化上可以說是非常相通的。當然也有由於迪拜他的基礎設施建設非常的出色,也使得很多人都會選擇去迪拜居住。
當然也由於迪拜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這里成為了中東自由貿易港。所以在這里進行商業貿易往來是非常方便,而且非常快捷的。所以不光是印度很多富豪居住在這里,其他國家的富豪也有很多,主要是因為這里的地理位置太過於重要,對於自己的商業貿易發展可以說起到了非常至關重要的作用。
㈦ 羌塘盆地晚三疊世西藏菊石和印度海扇地理分布及其古地理意義
羌塘地區在很長時間內屬於地質空白區,菊石化石資料十分稀少和零星,可以提供進行古地理古氣候研究的化石資料很少見。無論是古地理還是古氣候研究均很少涉及羌塘地區。在早期的古生物地理研究中,幾乎沒有涉及羌塘地區的資料,如 Diener ( 1916) 按照Urlich ( 1908) 對侏羅紀—白堊紀菊石動物群的生物地理分區的認識,將三疊紀菊石類分為 4 個地理分區: 北方區、地中海區、喜馬拉雅區和安第斯區。即便在 20 世紀後期,羌塘地區零星的菊石類資料也很少為人們所了解和關注 ( Hallam,1994; Page2000) 。隨著近年來羌塘地區的地質大調查和專題研究的開展,積累了不少新資料,提供了探討和重新認識羌塘地區古地理格局的古生物研究的基礎。本文涉及的是晚三疊世的菊石類和雙殼類,選取具有重要古氣候意義的西藏菊石科和雙殼類 ( 印度海扇) 進行。
西藏菊石科系 Hyatt 於1900 所建,迄今已有12 個屬納入該科 ( Sepkoski 2002) 。首先建立西藏菊石科的是 Hyatt ( 1900) ,他基於 Mojsisovics ( 1896) 建立的 3 個喜馬拉雅地區的屬 ( Tibetites,Anatibetites 和 Paratibetites ) 而建立了西藏菊石科。此後,喜馬拉雅地區陸續建立新屬 Metacarnites ( Diener,1908) ,Nodotibetites 和 Metatibetites ( 王義剛、何國雄,1976) 。西藏 菊石 科 在 喜馬拉雅 地區 以 外的屬有 意 大利西西里 的 Palicites ( Gemmellaro1904) 和西太平洋的帝汶島的 Neotibetites ( Krumbeck,1913) ,它們的產地都介於當時的低緯度區域。Tozer,( 1994) 將加拿大的 Oxytibetites Tozer 1994,Prodrepanites Tozer 1994,Mesohimavatites Tozer 1994,以及 Dimorphotoceras Spath 1951 等屬也歸入西藏菊石科。Tozer( 1988) 將這些西藏菊石作為低緯度代表,並很好地解釋了加拿大西部的塊體運移。所以,三疊紀晚期的西藏菊石科作為典型暖溫型動物群,對於古氣候和古海洋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
在我國東特提斯范圍內,西藏菊石科和板菊石科化石群曾先後發現於西藏喜馬拉雅地區 ( Mojisisovics,1893; Diener,1906) ,西藏聶拉木地區 ( 王義剛等,1976) ,雲南西部劍川、巍山和蘭坪等地 ( 梁希洛,1976) ,西藏昌都 ( 王義剛等,1981) ,滇西寧蒗縣( 陳金華等,1983) ,青海治多地區 ( 何國雄等,1985) ,青海玉樹地區 ( 何國雄等,1990) ,以及青海雀莫錯地區 ( 牛志軍等,2003) ( 插圖 1) 。
印度海扇由 Douglas ( 1929) 利用伊朗材料建立。該屬的地理分布包括伊朗、東印度和帝汶島地區 ( Krumbeck,1913; 1924) 。後來又陸續發現於匈牙利、阿曼、泰國、俄羅斯、高加索,以及塔吉克等地 ( Krumbeck 1924; Kiparisova,1947; Fallahi,1983;Huatman,2001) 。在國內,報道印度海扇產地有青海南部 ( 張作銘等,1985) 、西藏珠峰地區 ( 文世宣等,1976) 和康馬地區 ( 陳金華等,1976) 雲南西部劍川 ( 馬其鴻等,1976) 和維西等地 ( 何克昭等,1996) 。
本文報道的菊石化石材料來自於安多 109 道班附近上三疊統土門格拉群剖面。該剖面土門格拉群為一套海進 - 海退相沉積土門格拉群上部為厚度超過400 m的石英砂岩所覆蓋,然後為厚度超過 700 m 的雀莫錯組。土門格拉群上覆的兩個組沒有發現化石,推測它們的時代為晚三疊世—早侏羅世。菊石在土門格拉組上部約 100 m 厚的地層中 。菊石具有兩個層位,彼此相距約 50 m ( 厚度) 。層位 H4 -1 產 Placites oldhami; 層位 H6 - 1 有菊石 Metatibetites acutus 和 Placitescf. sakuntala 。與這些菊石共生的雙殼類有 Indopecten himalayaensis Wenet Lan,Myophoriopsis sp. ,Costatorianapengensis Heale, Catella laticlavaHealey,Cultriopsis sp. ; 最頂部的化石層位產出 Indopecten himalayaensisWen,Costatoria napengensis Healey。
插圖 1 安多 109 道班上三疊統土門格拉群含煤碎屑岩組菊石層位 ( 剖面 26P7)
王義剛等 ( 1976) 將珠峰地區的菊石動物群識別出 5 個菊石帶。Metatibetites acutus 是中諾利階下部 Indojuvavites angulatus 菊石帶的分子。因此,按照 109 道班的化石群和沉積相,上覆在產菊石 Metatibetites acutus 地層以上的一套石英砂岩很有可能代表了海退沉積,這一地區不會有晚於中諾利期的海相沉積。近來在 109 道班以西的雀莫錯地區 ( 產地東經 91°15″,北緯 33°45ུ″) 也發現了西藏菊石 ( 插圖 1) 。計有 Nodotibetites 和 Parati-betites 兩個屬 ( 牛志軍等 2003) 。他們建立了菊石 Nodotibetites cf. nodosus - Paratibetitescf. wheeleri 組合,認為其時代也是早中諾利期。何國雄等 ( 1985) 也描述了發現於治多縣的 Placites oldhami ,以及發現於雜多縣的 P. Polydactylum ,時代是中諾利期。雙殼類定年意義遠不如菊石類,但是安多 109 道班剖面的晚三疊世雙殼類組合面貌在種一級的程度上可以與雲南西部地區早、中諾利期的雙殼類動物群 ( 馬其鴻等,1976) 、緬甸北部那A地區晚三疊世諾利期動物群 ( Healey,1908) 對比,也可以與喜馬拉雅珠峰地區的晚三疊世雙殼類動物群的種很好地對比。特別是 Indopecten himalayaensis 這個種,出現在雲南劍川石鍾山組、羌塘南部 109 道班土門格拉組,以及珠峰地區的土隆群上部諾利期地層,證明這個雙殼類動物群的時代也應該為諾利早中期。
中生代生物地理在 「域 ( Realm) 」一級的分異是從中侏羅世才開始的,它們是北方大區 ( Boreal Realm) 和特提斯大區 ( Tethyan Realm) ( Westermann,2000) 。前者代表冷涼氣候,後者代表溫熱氣候。在此之前全球海域是均一的特提斯海溫暖環境,以至於無論是雙殼類,還是菊石類,它們的許多屬種顯示了全球性地理分布。在三疊紀,盡管暖溫帶地域非常廣闊,甚至可以到達極區范圍的高緯度 ( 70°以上) ,但是卻缺乏真正的熱帶雨林 ( Hallam,1994) 。相比較最溫暖的白堊紀中期,暖溫帶地域的北界也只是到達北緯30°至南緯 40°。
晚三疊世西藏菊石科和印度海扇的地理分布也反映了上述中生代生物地理區系分化的階段性。西藏菊石科或是印度海扇屬縱向上 ( 經度方向) ,無論是地處東特提斯海域北側的青海、滇西、藏北,還是地處東特提斯海域南側的喜馬拉雅地區,或者是地處晚三疊世古赤道位置的帝汶島均有分布。橫向上 ( 緯度方向) ,西藏菊石科既出現在太平洋東側的西藏地區,又出現在太平洋西側的加拿大西部,如 Oxytibetites,Prodrepanites 和 Mesohima-vatites 三個屬 ( Tozer 1994) ( 插圖 2) 。Tozer ( 1982) 認為,這三個屬原本應該是低緯度熱帶動物群,由於承載這些菊石的地體向北運移,改變了化石產地的原始緯度而到達了目前的高緯度區。較之屬一級的地理分布,東特提斯洋南、北海域如果具有相同的地方性種,它們的地理分布更能說明生物擴散的途徑。
插圖 2 印度海扇 ( Indopecten) 和西藏菊石類 ( tibetids) 地理分布和現代洋流①Tibetites; ②Anatibetites; ③Paratibetites; ④Metacarnites; ⑤Nodotibetites; ⑥Metatibetites; ⑦Palicites;⑧Neotibetites; ⑨Dimorphotoceras; ⑩﹣Oxytibetites; ⑾﹣Proderpanites; ⑿Mesohimavatites; ●Indopecten
按照現代生物地理區系理念 ( Brown and Gibson 1983) ,現代海洋生物地理的控制因素基於海陸分布格局造成的地理隔絕、緯度不同產生的氣候差異,以及洋流的運動途徑。其中洋流對於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具有關鍵作用。洋流是大多數具有浮游幼蟲階段的軟體動物,如菊石類和海扇類進行生物擴散和輻射的主要途徑。現代大洋表層環流的形成基於三個要素①風的應力,包括風對洋流的摩擦力和風對洋流的壓力; ②海水內部的壓強梯度力和摩擦力; ③地球自轉偏向力 ( 即地球上非赤道地區對於地面擁有水平運動方向速度分量的物體,也稱為柯氏力 Coriolis effect) 。現代大洋表層環流總體規律是①以中低緯海區的副高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 ②以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低壓區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 ③南半球中緯海區的西風漂流; ④在南極大陸周圍形成的繞極環流; ⑤北印度洋形成的季風環流 。而所有這些表層環流的形成無不和地球氣候因緯度不同而分成熱帶、溫帶、寒帶有關系。例如現代地球赤道和南、北緯 30°之間的緯度差異導致季風 ( 貿易風) 的形成,直接產生吹送流或漂流的形成機制 ( 插圖 3) 。現代生物地理區系還表明,由於赤道環流的存在,通常赤道兩側會形成對稱的、不同的生物地理分區。因此赤道和大洋盆地都成為現代海洋生物擴散的有效屏障。
插圖 3 現代大氣循環和洋流產生機制及三疊紀可能的大氣循環
Kristan-Tollmann and Tollmann ( 1983) 和 Kristan-Tollmann ( 1988) 主要基於棘皮動物和微體化石的資料、Newton ( 1988) 基於雙殼類的資料曾先後提出三疊紀或中生代熱帶生物群橫太平洋擴散 ( tropical transpacific dispersal) 模式。她 ( 他) 們認為,太平洋東、西兩岸熱帶型生物可以藉助赤道環流進行擴散。如果承認生物擴散藉助赤道環流進行擴散,也就意味著赤道兩側同時存在和現代洋流機制一樣的低緯度環流。那麼這種模式其實和現代大洋洋流模式並無區別 ( 參見 Kristan - Tollmann and Tollmann,1983,p. 215,fig. 9) 。由於赤道環流的阻隔,南半球和北半球之間的生物交流應該十分困難。而事實上,晚三疊世西藏菊石科和印度海扇均具有同樣的種分布在南緯 30°左右的喜馬拉雅地區和北緯 30°左右的羌塘地區,運用赤道環流模式就不易解釋這些生物的分布規律。此外,晚三疊世類重要的造礁類偉齒蛤 ( 雙殼類) ,不但分布在南、北緯 30°之間的地理范圍,甚至分布在北半球達到更高的緯度 ( Tamura 1983) ,表明它們可以在特提斯海域自由擴散,幾乎不存在地理障礙。同時,這些暖溫型分子能夠穿越赤道,分別到達南、北半球較高的緯度域。
因此,現代生物地理分區的原則顯然不能完全適用於中生代時期。中生代時期全球氣候相當溫暖,兩極地區沒有冰蓋,地球上高緯度地區和低緯度地區的溫度差別很小,氣候不會因為緯度的高低而產生明顯的分帶。沒有溫度的差別,自然也就缺乏產生季風的大氣環流的機制,也極有可能缺乏產生赤道環流的機制,因此動物群的交流和擴散並不會因為赤道的存在而受阻。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洋流的驅動力可能主要是以地球自轉偏向力為主,緯度越高、地球自轉產生的偏向力愈大,從而形成的洋流以沿岸洋流為主。在南、北半球雙向大洋沿岸流的作用下,可能形成順時針方向運行的沿岸洋流,它們可以穿越赤道地區,從而成為近海環境的菊石類、雙殼類生物擴散的主要途徑。此外,在日照的作用下,晚三疊世非常開闊的潘基亞聯合古大陸之上的大氣層較之開闊的特提斯洋水體的大氣層更易受熱而產生上升流,需要來自大洋的溫度較低的氣流補充。在這種大氣流的作用下,便有可能產生使得沿岸洋流運行速率加快的受力機制,正是這種沿岸洋流成為晚三疊世海洋生物擴散的載體。西藏菊石科和印度海扇,以及其他三疊紀動物群在太平洋兩岸顯示出其生物親緣性很有可能是它們可以藉助太平洋沿岸洋流自由地遷徙,所以許多生物具有沿太平洋東西兩側分布的特點。還有一種可能的是,由於晚三疊世期間,勞亞大陸和岡瓦納大陸的裂解還剛剛開始,東特提斯依然保持著足夠寬闊的大洋洋面,古特提斯洋業已閉合,而中特提斯洋剛剛開裂,尚未形成深闊的洋盆。由於沒有深邃的大洋盆地的存在,對動物群穿越大洋交流的影響相對要小得多 ( 插圖 4) ,從而形成西藏菊石和印度海扇等在太平洋周緣的分布。
插圖 4 東特提斯大洋洋流和生物擴散路線①Neomegalodon ; ②Napeng - fauna; ③ Indopecten; ④Tibetidids
參考文獻
陳金華,楊勝秋 . 1983. 西藏康馬地區晚三疊世的雙殼類 . 古生物學報,22 ( 3) : 355 ~358
何國雄,王義剛,陳國隆 . 1990. 青海南部玉樹地區三疊紀頭足類, 《青海玉樹地區泥盆紀 - 三疊紀地層和古生物》235 -288;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何克昭 趙崇賀,何浩生,帥開業 . 1996. 滇西陸內裂谷與造山作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武漢 1 ~138。
梁希洛 . 1977. 雲南晚三疊世菊石,71 ~82,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雲南中生代化石》,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
馬其鴻,陳金華,藍綉,顧知微,陳楚震,1976. 雲南中生代瓣鰓類化石,161 - 386,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雲南中生代化石》上冊,北京,科學出版社
牛志軍等,2003. 張作銘,魯益矩,文世宣 1979: 瓣鰓類,《西北地區古生物圖冊》,青海分冊 ( 一) ,北京,地質出版社
王義剛,何國雄 . 1976. 珠穆朗瑪峰地區三疊紀菊石, < 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 > ,古生物,第三分冊 . 223~ 502,北京,科學出版社
王義剛,何國雄. 1981. 西藏一些三疊紀菊石。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叢書,西藏古生物,第三分冊,北京,科學出版社
文世宣,藍綉,陳金華,張作銘,陳楚震,顧知微. 珠穆朗瑪峰地區瓣鰓類化石, < 穆朗瑪峰地區科學考察報告 > ,古生物,第三分冊 . 1 ~210,北京,科學出版社
張作銘,陳楚震,文世宣 . 1985. 藏東,川西,滇西北等地瓣鰓類化石 《川西藏東地區地層古生物》,第三冊,科學出版社
Arkell,W. J. ,1957. Mesozoic Ammonoidea. L185 – L361. In: Moore,R. C,ed. ,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 part L. Mollusca 4, Cephalopoda, Ammonoide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oulder and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Law-rence,490 pp
Brown,J. H. And Gibson,A. C. 1983: Biogeography,1 ~ 643. The C. V. Mosby Company,Missouri
Diener,C. 1916: Die marine Reiche der Trias-Periode,Denkschr. Akad. Wissensch. Wien 92: 405 ~ 549
Dmitry A. Ruban 2008 Evolutionary rates of the Triassic marine macrofauna and sea - level changes: Evidences from theNorthwestern Caucasus,Northern Neotethys ( Russia) Palaeoworld,Volume 17,Issue 2: 115 ~ 125
Fallahi,M. ,Gruber,B. And Tichy,G. 1983: Gastropoden und Bivalven aus dem oberen Teil der Nayband-Formation( Obertrias) on Baqirabad ( Isphahan,Iran) . In Zapfe,H. ( Hrsg) . Neue Beitraege zue Biostraigrafphie der Tethys-Tri- as. Schftenreiche der Erdwissenschaftlichen Kommission 5: 57 ~ 82,Wien ( Springer)
Hallam,A. 1994: An outline of Phanerozoic bioge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Oxford,246pp
Hautmann,M. Stiller, F. , Cai Huawei and Sha Jingeng,2008: Extinction-Recovery Pattern of Level-Bottom FaunasAcross the Triassic-Jurassic Boundary in Tibet: Implications for Potential Killing Mechanisms. ,Palaios; October 2008; V. 23; no. 10; p. 711 ~ 718
Huatman, M. 2001: Die Muschelfauna der Nayband - Formation ( Obertrias, Nor-Rhaet ) des osterlichenZentraliran. Beringeria,Heft 29,1 ~ 182
Kabayashi,T. And Tamura,M. 1983: The Triassic Bivalvia of Malaysia,Thailand and adjacent areas
Kiparisova,L. D. 1947: Atlas,of the guide forms of the fossil faunas of USSR vol. 7: The Triassic,252pp,Moskau ( inRussian)
Kristan-Tollmann,E and Tollmann,A. 1983: Uberregionable Zuge der Tethys in Schichfolge und Fauna am Beispiel derTrias zwischen Europa und Fernost,speziell China. In Zapfe,H. ( Hrsg) . Neue Beitraege zue Biostraigrafphie der Tethys-Tri- as. Schftenreiche der Erdwissenschaftlichen Kommission 5: 177 ~ 230,Wien ( Springer)
Kristan-Tollmann,E 1988: Unexpected microfaunal communities within the Triassic Tethys. In Audley-Charles,M. G. AndHallam,A. ( eds) . Gondwana and Tethys Geological S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No. 37: 213 ~ 223
Krumbeck,L. 1913: Obere Trias von Buru und Misol. Paleontographica,supplement IV ( II) : 1 ~ 161,Taf. 1 ~ 11,Stutgart
Krumbeck,L. 1924: Die Brachiopoden,Lamellibrachiaten und Gastropoden der Trias von Timor II. Palaeontologischer Teil,Palaeontologie von Timor,XIII Lieferung,22: 1 ~ 275,Taf 1 ~ 20,Stutgart。
Newton ( 1988)
Metcalfe,I. 1988: Origin and assembly of south - east Asian continental terrane. In Audley - Charles,M. G. And Hallam,A. ( eds) . Gondwana and Tethys Geological Sciety special publication,No. 37: 101 ~ 118
Mojsisovics,E. ,1893. Das Gebirge um Hallstatt, Teil I, Die Cephalopoden der Hallsttter Kalke. Abhandlungen derk. k. geologischen Reichsanstalt,6 ( 2) : 123 ~ 147
Page,K. N. 1996: Mesozoic ammonoids in space and Time. In: Landman,N. H. ,Tanabe,K. and Davis R. A. ( eds) ,Ammonoid Paleobiology,p. 756 ~ 813. Plenum Press,New York and London
Sepkoski,J. J. ,Jr. 2002. A compendium of fossil marine animal genera. Bulletins of American Paleontology,363: 1 ~ 560.
Tamura,M. 1983: Megalodonts and Megalodont limestones in Japan. Mem. Fac. Ec. ,Kumamoto Univ. N. 32Nat. Sci. ,7 ~28
Tozer,E. T. ,1981. Triassic Ammonoidea: Classification,evolution,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mian and Jurassic forms. In:House,M. R. ,Senior,J. R. ,eds,The Ammonoidea,Systematic Association Special Volume ( London,Academic Press) ,18: 65 ~ 100
Tozer,E. T. 1982: Marine Triassic fauna of north American: their significance for assessing plate and terrane move- ments. Geologische Rundschau,71 ( 3) : 1077 ~ 1104
Tozer E T 1994: Canadian Triassic ammonoid faunas. Bulletin of Geological Survey of Canada,No. 467,348 pp
Westermann,G. E. G. 2000: Marine faunal realms of the Mesozoic: review and revision under the new guidelines for biogeo- graphic class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e.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163: 49 ~ 68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ate Triassic Tibetitids( Ceratitida) and Indopecten ( Bivalvia) from the Qiangtang Region,and Its Palaeogeo-graphic Significance
Abstract Both tibetitids ( ammonoids) and Indopecten ( scallops) have been regarded as subtropic or tropic indi-cators,based on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rn. Recently,tibetitids,including Metatibetites,Paratibetites,Anatibe-tites,and Nodotibetites,as well as Indopecten and Catella ( bivalv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provinces of southernQinghai and western Yunnan. . Endemic species of these faunas from Himalayan Tibet,such as Metatibetites acutusWang & He and Indopecten himalayaensis Wen & Lan appear in southern Qinghai and western Yunna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se Late Triassic molluscs suggests that faunal radiation or dispersal took place from south to north ( or in opposite direction) despite the equatorial circulation and the wide eastern Tethyan ocean,which are usually thought to be main obstacles for spreading of modern faunas. It may also indicate that a warm climate pre-vailed across the vast ranges of the eastern Tethys ring Late Triassic times. A further consideration is that theLate Triassic latitudal climatic belts may have been very blurred,and that no marked differences in climate and temperature existed between high and low latitude regions as on today's Earth. It is assumed that no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a modern monsoonal climate existed. Thus continental margin currents,regional warm water cur-rents,and the equatorial circulation proced by atmospheric circulations might not have existed at that time. Faunal dispersal may have depended on continental margin currents resulting from the Earth's rotation and land mass blocking force. This may be the reason why tibetids and Indopecten ,as well as other taxa exhibit a pe-ripheral distribution along the Palaeo-Pacific rim.
Keywords Late Triassic,ammonites,Indopecten,Paleogeography,dispersal
㈧ 印度泰姬陵有何來歷和歷史背景
泰戈爾說過泰姬陵是「永恆面頰上的一滴淚」。
阿吉曼·巴努是一位美麗、聰明、多才多藝的波斯女子,她在皇宮里已經呆了19年,親眼目睹了沙賈汗用自己的生命進行的榮辱戰爭。
沙迦汗給她取名為「泰姬陵」,意思是「皇冠」,可以說有三千個寵兒在一個。遺憾的是,無論中外,自古以來,泰姬陵的生活多麼貧困,她在生下第14個孩子後就去世了。當沙賈汗的死訊傳來時,他一夜之間臉色發白。
所以,一個悲傷的丈夫,利用皇室特權,傾注全國的力量,花了無數的錢,花了22年的時間為妻子寫下了這首壯麗的歌。正如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所說,愛的力量震撼了這里的每一個人。
1632年,由沙賈汗選擇的印度北部亞穆納河轉彎處的一個大花園開始修建泰姬陵。位於亞穆納河下游,非常寬敞。從上游的阿格拉城堡可以看到沙伊坎。
建築和珠寶是沙賈汗的最愛。因此,他選擇大理石建造泰姬陵,並用無數寶石鑲嵌精美工藝裝飾泰姬陵。
來自波斯、土耳其和巴格達的20000多名建築師、馬賽克、書法家、雕塑家和石工人參加了泰姬陵的建設。該項目使用國產大理石、中國寶石、水晶、翡翠、巴格達和葉門瑪瑙、斯里蘭卡寶石和阿拉伯珊瑚。
年(或1654年),泰姬陵建成。如今,它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但它的輝煌和風格沒有改變。
(8)印度威格拉哪裡有賣的擴展閱讀:
泰姬陵代表了莫卧兒建築成就的高峰。這種風格的陵墓豎立在一個底座上,上面飾有光塔,人們對它懷有和對清真寺同樣的崇敬的心情。這種風格的紀念陵墓在印度北部發展並隨之消失。
印度泰姬陵的工藝成就:
1、建築群總體布局完善:布局很簡明,陵墓是唯一的構圖中心。
2、陵墓肅穆明朗構圖穩重舒展:台基寬闊,和主體約略成一個方錐形,但四座塔又使綜輪廓空靈,同青空相穿插滲透。
4、熟練運用構圖的對立統一規律:陵墓方形的主體和渾圓的穹頂在形體上對比很強。
泰姬陵還被美國《國家地理·旅行家》雜志評為是「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之一的人類創造的不朽的「世界奇觀」
㈨ 歐洲的主要民族
洲各民族主要是操印歐語系語言的民族,也有從東方遷徙過去的使用芬蘭-烏戈爾語系語言的各民族和古老的巴斯克民族,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尚有一部分使用阿爾泰語系的民族。基本是以民族國家劃分,有的生活在不同國家的操同一語言的人群承認屬於同一民族,但有的不願意承認,只強調自己是那一國家的人。
使用印歐語系語言的民族
日耳曼語族
盎格羅-撒克遜族
德意志族/奧地利族/列支敦斯登族/瑞士德意志族
荷蘭族/比利時佛拉芒族
丹麥族
挪威族
瑞典族
冰島族
盧森堡族
羅曼語族
法蘭西族/比利時瓦隆族/瑞士法蘭西族/摩納哥族
義大利族/瑞士義大利族
西班牙族
葡萄牙族
羅馬尼亞族/摩爾多瓦族
羅曼什族
加泰隆族
斯拉夫語族
俄羅斯族
白俄羅斯族
烏克蘭族
波蘭族
保加利亞族
捷克族
斯拉伐克族
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族/穆斯林族/黑山族(蒙特內格羅族)
斯洛維尼亞族
馬其頓族
波羅地語族
立陶宛族
拉脫維亞族
希臘語族
希臘族
阿爾巴尼亞語族
阿爾巴尼亞族
凱爾特語族
蘇格蘭族
愛爾蘭族
威爾士族
伊朗語族
吉普賽族
使用芬蘭-烏戈爾語系語言的民族
芬蘭族
馬扎爾族
愛沙尼亞族
拉普族
烏德穆爾特族
馬里族
莫爾多瓦族
卡累利阿族
科米族
使用阿爾泰語系語言的民族
韃靼族
楚瓦什族
巴什基爾族
卡爾梅克族
使用亞非語系語言的民族
馬爾他族
猶太族
語言系屬不清的民族
㈩ 為什麼迪拜有很多印度富豪
為什麼迪拜有很多印度富豪?
也許有很多人都沒有在意在地球的板塊上有迪拜這么一塊兒土地,據說這塊土地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現在里邊有一大部分人都是印度人。那麼為什麼印度人都會來迪拜居住呢?這要從好幾個方面說起,首先是移民的關系,據說迪拜的印度人中有70%的都來自於印度的喀拉拉,喀拉拉這是印度的一個邦,類似於中國的省份,這是他們早些年的移民。
印度人來到這里有很多的就業崗位可以做,他們會在迪拜做各種香料的買賣,也會做黃金的買賣,而且還會開一些商業店鋪,是一個很不錯的撈金地方,由於上邊這一系列的原因,所以迪拜才會有很多的印度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