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印度的文字到底是梵文還是印章文字啊
古印度的文字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最早是印章文字。印度印章文字僅僅是有固定意義的符號,並不是真正的文字,古印度最早的文字系統應該是婆羅米文,由婆羅米文演化出了梵文,巴利文以及印地語等各種文字。
成梵文,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印章文字的由來:
刻有文字的印章究竟什麼意思至今無法讀解。據推測,這些銘文可能就是印章主人的姓名,頭銜,印章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
在公元前20世紀,印度古代文字出現,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頭或陶土製成的印章上,稱為印章文字。
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銅等製成,大多雕有不超過20個銘文,還有許多形象生動的浮雕,其題材主要是當時常見的動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獵,航行,娛樂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話內容。
到目前為止,共發現這種文物2500種左右,文字元號共有400-500個。這些符號一般由直線條組成,字體清晰,基本符號有22個。在印章上還有雕畫,這種雕畫和文字是什麼關系還不清楚,根據學者推測,這些銘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和頭銜等,雕畫可能是他們崇拜的事物。
2. 印度格列衛瓶底上的字是什麼意思
只有印度格列衛正品才有的一個標志,它是在NATCO公司為了內部產品檢測追蹤標上的。
3.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分別用什麼文字
古埃及使用象形文字,古巴比倫使用楔形文字,古印度使用梵文。
1、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對腓尼基字母的影響很大,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
在1987年德國考古隊在阿比多斯(地名為Umm el-Qa'ab)發現了前王朝的一個統治者的U-j墳塋,復原了幾百塊骨片,從中找到了具有完全規模的埃及象形文字。這一墳塋的年代為公元前3150年。
(3)印度廣告牌上的字是什麼字擴展閱讀:
文字最早的發源地就是四大文明古國。
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著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分別是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恆河流域、黃河-長江流域這四個大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而稍後的愛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
這些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他們是現代不同文明的發源地,亦可以說是一個創造點。
學者認為文明古國都是建立在河川台地附近,原因是有固定的水源使農業和商業較容易發展,不過,歷史學家認為,古文明之初,先發生於山嶽,然後擴展到河域。
4. 誰知道印度的官方語言和民眾常用的語言和文字是什麼
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很印地語。說起來你可能不大相信,但這的確是個事實。英國的殖民侵略,在客觀上使印度完成了統一,並且有了統一的官方語言---英語。這一優勢,又使印度在軟體編寫上缺的了很大優勢。
印度有至少30種不同的語言及2000種方言已經被辨識出來。文字是梵文。
5. 古印度印章上的字表達了哪些意思
印章並不是只存在於中國的,在古印度的各處遺址中,也發現了許多的印章。目前,印章文字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文字體系,在印度一帶總計出土了兩千多枚印章,所以,有人也將印度河流域文化稱之為印章文明。那麼,在這些印章上所刻著的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字,它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印章是古印度文明的結晶,如果可以將印章上的全部文字破譯的話,也許古印度文明便不會再神秘了。在印度各個文明遺址中所出土的各式印章已多達兩千五百多枚了,從材質上來看,其中有象牙的、有鋼制的、有陶土的、還有天青石的。這些印章一般都是直徑為2.5厘米的正方形,有些也為長方形。這些印章以文字元號或者刻畫圖形的方式向後人昭示著文明的准確信息。
曾有一段時間,印度的字都經歷了一個由象形文字到表音表意文字的發展過程。據專家,古印度的印章上這些文字很可能屬於印歐語系。但是這一說法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被遺棄,更多的學者開始傾向於這些語言是印度土著的達羅毗荼語。目前,對於古印章文字的研究工作還在繼續,它們所攜帶與隱藏的秘密正在被一步步地揭開
在哈拉巴、摩亨佐·達羅早期文化中出土的那些印章顯得極為古樸,上面的符號也極為繁雜,而羅塔爾地區所出土的印章文字明顯地呈現為簡化狀。印章上的已經明顯簡化。印章文字的筆劃由直線和弧線組成,從右向左書寫。有些字元依然保留著象形文字的特點,一個符號表示一個意思,但是更多的是將兩個或者更多的符號來使用,以此來表示一個復合起來的意思。
古印度印章上最值得人們注意的還是牛的形象。在摩亨佐·達羅所出土的123個鋼制人印章上面,多達36個都刻畫著牛的圖案。其中還有頭上長角的立姿人獸圖形與各種不同的抽象牛頭圖案。在印度,牛有著極為崇高的位置,人們對牛的崇拜是印度河流域文明最為突出的一道風景線。同時,出現在印章上的還有大象、羊、駱駝等。山川河流等自然物體也非常常見。其中也有一種為數不多的印章極為特別:它們或者是人獸共處、或是人獸同體,而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印度河流域宗教信仰中的天神崇拜。
6. 印度古代的文字是什麼
【主回答】
公元前3000年代中葉,古印度居民就創造了印章文字。印度河文明毀滅後,落後的雅利安人只有口頭相傳的作品。再次出現文字約在列國時代之初,流傳至今的最古文字是阿育王所刻的銘文。阿育王銘文所用的文字有兩種:一為婆羅米文,可能源於塞姆人的字母;二是去盧文,可能源於阿拉美亞人的字母。去盧文後來逐漸失傳,而婆羅米文在公元7世紀時發展成梵文,這種文字由47個字母構成,在詞根和語法結構上與古希臘語、古拉丁語、古波斯語相似,在語言學上屬印歐語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古印度的寫作材料是鐵筆和經過處理的樹皮,直到17世紀時,還存在這種木質的紙。
【(6)印度廣告牌上的字是什麼字擴展閱讀】
梵語(英文:Sanskrit language,天城體書寫:संस्कृता वाक्,拉丁字母轉寫:saṃskṛtā vāk, 簡稱 संस्कृतम्,saṃskṛtam),印度的古典語言。佛教稱此語為佛教守護神梵天所造,因此稱其為梵語/梵文。現代語言學研究表明,梵語是印歐語系的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的一種語言,是印歐語系最古老的語言之一,同時對漢藏語系有很大的影響。
梵語是現今印度國家法定的22種官方語言之一,但已經不是日常生活的交流語言,2001年僅有1.4萬人掌握該語言,是印度官方語言中使用人數最少的語言。嚴格意義上說,梵語與拉丁文、古代漢語一樣,已經成為語言學研究的活化石。
現代梵語是從左至右書寫的拼音文字,19世紀初由歐洲學者將天城體(Devanagari)發展成機械印刷的標准體,它的字母表由48個符號組成,其中34個是輔音,14個是母音或雙母音。在18世紀後期,梵語已經被用拉丁字母轉寫注音,今天最常用的系統是IAST(國際梵語轉寫字母)。隨著現代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標准化後的梵文,不僅可以方便地輸入計算機系統,而且可以與多種語言互譯,為語言學和宗教的研習提供了便利。
7. 麻煩大師幫我翻譯一下一個印度的營業執照,那個是營業執照號碼,地址要把所有的文字都寫上嗎
這張營業注冊證書是正本,不是副本。
營業執照號是:MH01V 053368
稅務注冊號碼是:27650053862 V
執照注冊地是孟買,日期是 2006年4月1日
營業范圍是進口商和零售商。
執照上的地址是比較簡化的,如果是填表用,照抄就可。如果是要快遞文書,那就按照下面比較具體的地址:
71, Nagdevi Cross Lane,
Mumbadevi Area, Kalbadevi,
Mum 400003,
Maharashtra, India
8. 請問印度現在所使用的文字是什麼
印度官方所使用的文字為英語文字和印地語文字。
一、印地語文字
印地語使用天城文字母書寫。天城文是一種母音附標文字,輔音自身帶有一個固有的預設跟隨母音,即schwa。當輔音與其他母音拼寫時,用額外的符號標注。文字從左向右書寫,由頂杠把字母連接起來。
印地語標准語有母音11個,輔音43個。54個音位中,有1個母音和5個輔音是外來音,只使用於外來語中。印地語原有的10個母音都有對應的鼻化形式。輔音中不但清塞音、清塞擦音等有對應的送氣音,濁塞音、濁塞擦音、閃音等也都有對應的送氣音。
二、英語文字
19 世紀初,英語開始在印度得到使用,不過當時它被看作是地道的外語。早在殖民時期之初,英國政府就想對印度的教育進行滲透和改造,之後,英國殖民當局開始在當地使用英語,殖民教育政策也開始鼓勵英語在印度的廣泛使用。
英語已經成為今天印度最重要的語言之一,就連嚴肅的印度國家文字委員會也宣布印度人用英語創作的文學作品為印度文學的組成部分。
印度英語與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並列為世界三大英語。印度人講英語十分有趣,舌頭一卷,似乎要把所有單詞摻和在一起,然後連拉帶拽地脫口而出。
受母語的影響,印度人講英語時分不出清濁音,容易鬧笑話。比如介紹年齡時說,"我30歲了"(Iamthirty),發音卻是"我很臟"(Iamdirty)。
(8)印度廣告牌上的字是什麼字擴展閱讀
1947年,講著流利英語的印度人趕走了英國殖民統治者,但新政府打算拋棄英語時遇到了巨大阻力。印度的民族主義者認為,語言統一是國家統一的重要標志。1949年,印度議會制定憲法時,規定印地語為印度惟一的官方語言,並用15年的時間取代英語。
這一決定遭到南方民眾的抗議,因為講印地語的人口在北印度佔96.7%,在南方卻不足0.1%。南印度人擔心,一旦印地語成為惟一的官方語言,非印地語地區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1965年1月26日是印度共和國紀念日,也是憲法規定放棄英語的日子,印度南方舉行了大規模的罷市等抗議活動,一些印地語標牌被砸碎或塗黑,兩位抗議者自焚。
藉助維護地區權利和文化而迅速崛起的政黨紛紛發表抗議聲明,泰米爾納德邦的德拉維達進步聯盟表示,若把印地語確定為惟一的官方語言,泰米爾納德邦將宣布自治。
時任總理夏斯特里權衡再三後做出讓步。他在全印電台宣布了政府的5項決定:每個邦都有權選擇自己的邦語言;邦與邦之間的交流可以用英語或附上英語譯文;非印地語邦可以用英語與中央政府傳遞信息;中央政府機構繼續使用英語;全國文官考試使用英語。
此後,印地語和英語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
9. 商業招牌錯別字
一、不是故意寫錯的(引號中為錯別字)
1、飯店門口:「抄」飯
2、修車店門口:補胎「沖」氣
3、零售店鋪門口:「另」售
4、傢具店門口:家「俱」
5、裝潢店門口:裝「璜」
6、失物廣告:失物「啟示」
7、安裝公司門口:「按」裝
8、洗車店門口:洗車打「臘」
9、飯店門口:「合」飯
10、水果店門口:「波」蘿
11、飯店菜單:雞「旦」
12、五金店標牌:「扦」座
13、體育用品店標牌:「蘭」球
14、快餐店門口:大排「擋」
15、農貿市場標牌:「蕃」茄
16、停車場招牌:「仃」車收費
17、嚴打宣傳標語:嚴「歷」打擊
18、某機場橫幅:年「青」
19、某交通宣傳標語:超限超載「殆」害無窮
20、某食堂菜牌:魚「園」
二、故意寫錯的(引號中為錯別字)
1、葯品廣告:「咳」不容緩
2、山地車廣告:「騎」樂無窮
3、補品廣告:「鱉」來無恙
4、眼鏡廣告:一「明」驚人
5、驅蚊器廣告:默默無「蚊」
6、透明膠帶廣告:無可替「帶」
7、網吧廣告:一「網」情深
8、鋼琴廣告:「琴」有獨鍾、一見鍾「琴」
9、熱水器廣告:隨心所「浴」
10、空調廣告:終生無「汗」
11、服裝店廣告:「衣帽」取人
12、某洗衣店廣告:「衣衣」不舍
13、某房產公司廣告:萬「室」俱備
14、某蛋糕廣告:步步「糕」升
15、胃葯廣告:一「不」到「胃」
16、賽馬廣告:樂在「騎」中
17、電熨斗廣告:百「衣」百順
18、快餐店廣告:「燒」勝一籌
19、洗衣機廣告:「閑」妻良母
20、帽子公司廣告:以「帽」取人
21、治結石病廣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22、列印機廣告:百聞不如一「鍵」
23、塗料廣告:好色之塗
24、冰箱廣告:製冷鮮鋒
25、治痔瘡葯廣告:有痔無恐
26、花園公寓廣告:隨寓而安
27、跳舞機廣告:聞「機」起舞
28、海鮮廣告:領「鮮」一步
29、口腔門診廣告:「快治」人口
30、禮品店廣告:「禮」所當然
傢具店把廣告打成「傢俱」
一飯店招牌上則寫了「十三太飽」
一房地產廣告的「十面埋富」十分顯眼
醫葯商家打出「下斑莫逗留」之類諧音取義的廣告語
「停」字寫成「仃」,快餐寫成餐字的左上部,雞蛋寫成「雞旦」,各種啤酒寫成「各種啤灑」
-- 2002年中國十大失敗廣告語
1、柒牌西服 讓女人心動的男人
2、送禮就送腦白金
3、九鑫蟎婷香皂:看,你把蟎蟲傳染給了女兒
4、天之嬌子 笑看風雲淡
5、當頭發愛上肥料 好的出乎意料
6、達諾日夜片 你的新選擇
7、陳小春之鴻星爾克鞋
8、來來往往 喝杯枝江
9、張衛健之喜之郎
10、斯達舒之胃你好嗎篇
昨天上街買點小東西,遠遠聽到一輛宣傳車的高音喇叭在重復播報著什麼。車到近處,恍然大悟——廣告車,廣告牌上赫然寫著:滬杭羊毛衫大減價,並且用特別醒目的字體和顏色表白「拆屋賣瓦湊路費」。我不驚啞然失笑!
實事求是地說,改革開放尤其是近年以來,我國廣告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各種媒體不乏令人記憶猶新的廣告精品。但似我昨日所見也並非個別現象。「跳樓價」、「忍痛大放血」、「驚天動地大減價」之類低劣廣告語屢見不鮮。
這至少說明了幾個問題:一是廣告從業人員良莠不齊,二是刻意誇大、誠信缺失,三是浮躁心態使然。希望「拆屋賣瓦湊路費」之類的蹩腳廣告早日消失。
門店的牌匾、店名是顧客記住店內特色的標志符。如今,島城店鋪遍地開花,人們越來越講求「視覺沖擊」,各種個性化的店名成了商家製造看點賣點的第一招。一些普通而熟悉的名詞被新奇的名稱替代,成了門店誘人眼球、招攬生意的字型大小招牌。
門店的牌匾店名不僅僅是一個標志符號,還可從中窺其文化品位、志趣格調和思想境界。一個新奇好記、響亮上口的店名,可以讓顧客過目不忘,印象深刻。像川菜館「愛情麻辣燙」、「食為天」等因影視劇的熱播而一夜成名,叫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走過路過怎能不讓人有進店瞧瞧的慾望?
然而,也有一些商家認定「傍」店名就能「以假亂真」,於是,「東來順」火了,街頭又出現了各種「來順」;「張大媽」出名了,「李大嬸」、「王大爺」也「出門」了。還有一些為求奇特而不惜藉助「邪招牌」另外,一些使用諧音字做為招牌的更是比比皆是,如服裝店叫做「衣衣不舍」。
粥天粥地,有各式各樣的粥,看的人眼花繚亂,用上海話讀起來,是作天作地!浦東大道上一家服裝店,名叫衣依布舍,當時坐在公交車上,看看窗外地風景,就對這個店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創意來自依依不捨。十全街與烏鵲橋路四岔路口有一家美發店,店名叫「頂剪」。一位顧客這樣理解這個店名:「頂剪」是「頂尖」的諧音,意為「技術一流」;「剪」是「剪刀」,代表了美發行業;「頂」又可理解為「頭頂」,表明服務對象是「頭發」―――二個字的店名表達了三重意思。 一些店鋪的名字十分出彩,起到了招攬顧客進門的作用。一家雜貨店,店名叫「雜七雜八」;一家專賣大尺碼服裝的店叫「胖子沒煩惱」,店名把市場定位、效果表達得清清楚楚;有家男子內褲專賣店,名叫「內酷坊」,「內酷」為「內褲」的諧音,「酷」意為「時尚」。碧鳳坊有家服裝店,名叫「穿幫」,意為「幫你穿衣」,替你打扮,店主是三位女青年,都擅長服裝搭配。「穿幫」在蘇州話中是「露餡」的意思,貶義褒用,哪料反響很好,不少顧客就是沖著這個店名進門的。
「衣客隆」董事長夏薇很重視店名,自己開的服裝店名字都很別致,分別叫「武裝」「風度」「邊緣」等。她說,顧客首先看到的是店名,而不是商品,店名起得好,會激起顧客了解這家店及其店內商品的願望。好的店名就是招攬顧客的高招之一。
我認為,好的店名應該易懂好記,有廣泛的認知度,富有親切感,方便傳播,最好從使用頻率最高的日常用語中去尋找;別具一格,能夠吸引顧客眼球,表達豐富的意思,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雅俗共賞;如果能夠把市場定位、行業特徵包含在店名中則更屬上乘。但有關人士認為,起好的店名雖然能夠帶來生意,但商家也不能抱「一俊遮百丑」的想法,經營業績好壞還是取決於商品、服務質量和品種等基礎要素。門店的招牌要搶眼不僅靠獵奇,即便用諧音也要「諧」得有譜,尊重文化傳統和社會的價值取向。可是,除了把店名叫響,包裝門店的整體形象以及賦予商品服務一定的特色,才能真正抓住顧客的心,讓店名變成名副其實的金字招牌。
還有,關於不規范用字,一是使用繁體字(注冊商標定型字除外),主要有名人題字和注冊商標繁體字未打上「R」標志;二是單獨使用外國語言文字或中外文並用時未以規范漢字為主、外國文字為輔,存在英文巨大、中文特小的廣告用字現象;三是使用錯字、別字;四是廣告使用成語不符合規定,引起誤導;五是保健品宣傳、廣告用語不規范。「PK」近來時常出現在報紙上。雖然有一些人可能知道這兩個字母縮寫代表的意思,但這樣的片語用法違反了國家規定。報紙如果一定需要引用,對「PK」應加雙引號,同時要加註漢語譯文,如:「PK」(比試)。
還有很多的「隱形炸彈」就藏在其中!比如蚊香廣告上的「默默無蚊」;美容店的「我型我塑」;摩托車的「騎樂無窮」等,會誤倒許多人的,產生對語文的誤解。
隨著社會的發展,一種嚴重的「病毒」已經流入了我國,這種病毒就叫做錯別字。街頭上、報刊上、影視上,錯別字處處可見。
近幾年,我國的文化素質上了一個台階,但在社會生活中,在街頭或巷尾時常出現人為錯別字的現象。這些錯別字的造成一個原因是人們不注意而造成的,第二個是人們貪圖方便而寫了一些不規范的字。第三個原因是他們根本不會寫,而取一些諧音的字來代替。
在大街、小巷裡,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本地人或外地人,掛著一塊板,寫著「補胎」就當作修理自行車的牌子了。我們想這些人一定是不知道自己寫錯了字。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掛著牌子修車。
我們曾經訪問了這些修車的人,問他們是否知道自己寫錯了字,他們態度冷淡地說:「錯字?我才不管,不就是一個字嘛?還來這么多的麻煩事,我只管自己的生意好,來修車的人也不因為看到我的錯字而不來修車啊!何況如果我有文化,也不會來這里修車呢?」接著我們又問他:「你知道這會有什麼影響嗎?」他說:「影響?開玩笑!有誰會在意呢?你們走吧!別妨礙我做生意。」
我們連續訪問了幾個人,他們的態度也大都一樣。其實,街道上也有不少的錯別字。例如:么(摩)托車、庫(褲)子,宗(綜)合等。
街頭錯別字曰益普及,而且人們的態度也顯得十分冷淡。例如:一些商店店主,市場上的菜販。一些商店店主寫一塊招牌,只是馬虎了事。不注意對與錯,只在乎能通俗易懂,生意蒸蒸日上而矣。
在21世紀中,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民的文化水平是應該提高呢?以前,我們國家可是一個文明古國,尤其是文字,更是歷史悠久。
我國的甲骨文,埃及的紙草文,印度的象形文字和兩河流域的契形文字是世界最早的文字。
從甲骨文到現代漢字,不僅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巨大的凝聚力,而且記錄了中華民族燦爛的五千年文明史。文字的出現標志著人類文明的開管管席之位,要所成就,沒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是不行的。現在各企業的單位中聘請回來的,都是一些有文化,有學歷,有素質的人。對於那些沒有文化對個人的成才有著重要的作用,而想要有文化,首先就要識字。如果一個人連字也不懂,連看一份報告也不懂,打一份報告也錯字連篇,那這些人在社會上能立足嗎?這些人就等於文化上的盲子,也就是文盲。在我國,有很多人因為種種原因,接受教育的教育很少,甚至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根本就沒有接受過什麼教育,連一些最基本012的字也不會,下面請看一則報告:
一項有權威性的世界各國年度國際競爭力評價報告表明:1996年,在參評46個國家中,中國的國民素質國際競爭力世界排名為第35位。反映在教育方面,公共教育的人均支出,20至24歲人口進入高等學習的比重,成人文盲率等均排在第45位,反映在社會方面,有競爭力的高級管理人員排名為43位,24歲以下失業人口比重排名為42位。
由上述報告,我們可以知道,我國人口文化素質的問題異常嚴峻,在我們一些街頭,通常都會看到一些錯別字。比如:「廁所」就寫成「次所」 ,這些人也許是為了方便,或也許是真的不懂。但是這都是一些簡單的字。而且都是常見的,連這些字也不懂,我覺得很不應該.而作為我們中學生,一定要珍惜好現在的學習機會,在這樣競爭激烈的社會里,必需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
古人言:「人無完人,聖人都有錯。」但錯要錯得有充分的理由,「習慣成自然」根本不成理由,並且這種習慣性思維必須改掉。在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這一個毛病,無論在任何地方,都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記得有一次,看了一則消息:「一間印刷廠把「烏里木齊」寫成「鳥里木齊」使公司損失了十萬多元,而寫錯字只是一件渺小的事情。而造成的損失卻是誰也沒料想到的。
例如,我們要寫一篇文章,本來是寫自己去買東西的,卻把「買」寫成「賣」文章的意思卻完全相反了,有時還會使人產生誤解。又如,有一個賣襪子地攤,他的牌標明五「蚊」三對,但有個人以為是真的,高興極了。於是,走過去用手指指著問:「這些襪子真的是五『蚊』三對嗎?」「是的,五『蚊』三對」老闆說。那個人於是快步離開,很快又跑回來,手裡拿著五隻蚊子,遞到老闆面前說:「這里有五隻蚊子,我要這三對襪子。」這時老闆只是摸著頭,像被什麼嚇呆了似的。「老闆快收下吧!我要走了。」「小子,你別走,你還沒有給錢呢?」老闆說。「你不是寫著五『蚊』三對嗎?」小子說。這時周圍的人都集在一起。「我現在已經給了你五『蚊』三對嗎?你問我要錢干什麼?」這時引起了周圍的一陣鬨笑。
寫錯錯別字和同音字的弊端就在於此。它不但會使我們形成一個壞習慣,使人誤解了原意。
雖然社會不斷發展,但有人總是相對滯後的,對錯別字的認識很膚淺。現發現街頭或巷尾都有錯字的出現,且逐漸成為趨勢,追求什麼的「通俗易懂」,認為什麼都「無關緊要」,存在一種思想腐朽。這可是人民的切身利益。啊!追溯古今,凡事必然有果有因,人們寫錯字是文化革命時代遺傳下來的思想結晶,為什麼?原來,1967年一月,在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等人的策劃和指揮下,以王洪文等為頭目的上海「造後派」奪取了上海市總政大權,所謂「一日風暴」 ,毛澤東肯定了上海的奪權。此後,全國掀起了奪權高潮「爆發」,當時,革命黨中的「左傾」思想。人們一味追求高指標、高速度、「大躍進」等。「文化大革命」使我國經濟建設受到了嚴重的干擾和破壞,生產發展速度和經濟效益下降,國民經濟比例損失達5000億元左右。這時期我們不但經濟增長落後,那時人們連生活都不能安定,國家的十年內亂扼殺了他們唯一的讀書機會(也就是他們的前幾代人)。據調查,這輩人的文盲率是最高的,這必然是時局限制人文的發展,前輩的文化素質必然是下滑趨勢。「寫錯字,無所謂」這觀點理應打破,並應消失。在這科學技術的社會人才。如果沒有這些素質,就不能得到有利的發展。
如果沒有文化素質,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要使經濟競爭中沿著正確方法發展。無論在什麼時候,都需要一些有素質的人才,當在競爭中,也需要技術進步。一種態度問題換取的經營,虧損都是因為那麼一點的錯字,這值得嗎?不值。這證明了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有素質,有道德的社會人才。
經濟是需要一些文化水平和多方面的知識,沒有這些的需求,就沒有一切事業和發展。素質是取勝的必要條件。
當在商業上,寫錯了某些字就連累整個集體的利益。作為經營者,需要業務素質和文化素質,只要人們有一些競爭求發展,就要是發展經濟的事業,重視加強本廠的職工素質。
在某個程度上會使經濟發展劣汰。想提高一些經濟發展水平,就需要一點文化素質。
任何事情都以文化素質為基礎。字的無意識錯誤,尚且原諒,但有意識的無謂的錯是決不應該的。歸結起來,寫錯別字的態度有兩種:一種是無意識;另一種是所謂。
分析得知持無意識態度的一般都是一些有文化,但不大注意,不大重視的人,而持無所謂態度的都是一些沒有什麼文化的生意人或者是農民在做生意的時候。
文化素質是人類所學過的知識而得到的。做任何事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或者是別人的幫助,提供自己的物質文化需要,當沒有這些物質的幫助,難於生存下去。當你不可估計的損失。所以寫錯字對我們的經濟不利,甚至害了我們自己。
如果你寫錯了字而沒有及時改正,想想這不只是一種態度問題,從中更體現一個人的素質,證明你的態度上不夠重視,思想素質還沒有達到社會的要求,在這個科學發達的社會里,既要重視素質教育,而且還要重視思想教育,在某方面達不到社會要求,只會被社會淘汰。
一個人做錯了一件很小的事,能夠馬上改正,探研為什麼,也體現了某個人素質的高尚,思想的端正,這才是社會需要的。我們作為21世紀的接班人,不但重視素質上的提高,而且思想也必須端正。
一位偉人曾經提出:「報上常有錯字,就是因為沒有把消滅錯別字認真地當作一件事,我們要認真遵守使用文字的規則,認真對待錯別字的規則,一絲不苟地弄清文字的音、義、形,使文字規范化,更好地起到交際工具的作用,人的文明修養與素質高低,反映該國的政治領導的正確。必然關繫到每一個人的自身利益。也間接關繫到國家的長遠發展。
寫錯字的人們,該醒悟吧!不要再度沉迷在錯誤的迷宮里。
人是社會細胞,要社會進步。首先加強人民的修養與素質提高,欣欣向榮的國家就降臨了。
真心話,國家對錯別字再起重視,對錯別字的出現現象給予調整。領導一個階層一個階層地深入調查,了解民心,尋找問題的歸根原因。找出明智的解決方法,思想觀念上轉變是第一步,真正讓人民明白錯字的危害。規範字的利益上了一個台階後積極宣傳文化與素質的關系,統一化考研中國的文化歷史。讓中國的歷史文化再次獨領風騷。
10. 印度使用的是什麼文字
過去或現在用於書寫南亞和東南亞多種語言的數十種文字的統稱。除了約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3世紀使用的佉盧文字外,該地區所有現存文字皆源於婆羅米(Brahmi)文字,中世紀阿育王的印度-雅利安石刻(公元前3世紀)是最早的證明。在阿育王以後的6個世紀里,婆羅米文字分為北方和南方兩種變體。北方形式發展成所謂的笈多體文字(4~5世紀),最後發展為天城體文字(現用來書寫梵語、印地語、馬拉塔語、尼泊爾語)、孟加拉文、奧里雅文和果魯穆奇文,錫克教籍文字,也用於印度的現代旁遮普語的前身。南方形式則發展成僧伽羅語、泰盧固語、坎納達語等文字以及帕那瓦文字。後者形成其他多種文字的基礎,包括泰米爾語和馬拉雅拉姆語、許多東南亞文字(例如那些用來書寫孟加拉語、緬甸語、高棉語、泰語、寮國語的文字),以及若干澳斯特羅尼西亞諸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