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際石油市場價格變化趨勢特點
近30年來,世界油氣市場的價格變現波動很大,且總體呈上升趨勢。從1980年以來,國際石油市場的交易價格總體呈現不斷上升趨勢的同時,還呈現了三大特點:
一是不同地方的石油交易價格差別較大的同時又具有地域代表性。就BP公司2010年的世界能源報告中公布的數據來看,4個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石油交易價格:迪拜(Du)、布倫特(Brendt)、福卡斯(Nigerian Forcados)和西德克薩斯(West Texas Intermdiate,WTI)的差別較大。前者的石油交易價格最低,而西德克薩斯基本處於最高價位,2005年以後被福卡斯的高油價取代(圖2-1)。迪拜、布倫特、福卡斯和西德克薩斯的油價分別代表著中東、歐洲、非洲和美洲地區的石油交易價格。所以與該地區的石油需求狀況和油質水平掛鉤,則2007年後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世界各地石油交易價格差從7.09美元/桶(2008年)降到1.96美元/桶(2009年)。
圖2-1 1980-2010年世界石油交易價格變化趨勢圖(數據來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二是不同地域的石油交易價格差在不斷地加大,同時顯示價格差與價格水平有一定關系。1980年到1989年間平均價格差為2.10美元/桶、1990年到1999年為3.09美元/桶,而到了2000年至2009年間就上升為4.91美元/桶。利用1980年至2011年間迪拜、布倫特、福卡斯和西德克薩斯的石油交易價格數據可以計算出每一年的石油交易價格極差值(圖2-2),其也顯示世界石油價格地區差別不斷加大的趨勢,尤其是21世紀以來更加明顯。
三是世界石油價格雖然在2008年中達到過有史以來創紀錄的油價147美元/桶,隨之繼續上升。到2012年年平均價格達到了114.21美元/桶,而2008年年平均價格為101.43美元/桶。因為雖然2007年以後至今歐洲和美國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呈現負增長,能源消費隨之下降,但是經濟發展從西方轉向了東方,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發展不容置疑在該時期對整個世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由此也帶來了對石油需求量的提高,石油使用量的增長也就從西方轉向亞洲,世界對石油的總需求量增長還是基本沒變,致使石油價格在該時期下降程度超出估計。
圖2-2 1980-2012年間世界石油交易價格差變化趨勢圖
❷ 國際石油價格走勢
一、未來國際石油價格走勢與合理價格區間
從長遠看,國際原油價格總體呈上升趨勢。未來幾年,國際原油價格仍將高位運行,主要集中在40~60美元之間。如果沒有發生重大的突發事件,如伊朗核危機升級等,油價達到100美元的可能性不大。
世界主要產油區原油成本均在15美元以下,僅個別地區達到24美元,因此,原油價格在25~45美元之間較為合理,在這個區間內,石油公司有可觀的利潤,消費者能夠承受,替代產品利潤微薄,對石油公司發展最為有利。
二、影響國際石油價格走勢的因素
不穩定因素還存在,不可預見因素還會突然出現,產生重大影響。影響國際原油價格持續攀升的因素有:美國、中國、印度等經濟發展迅猛,導致了石油需求的快速增加;歐佩克的「限產保價」;地緣政治、局部地區不穩定因素,自然災害的影響;國際投機資本的炒作;中國、印度、韓國等不斷增加石油儲備等。
制約國際原油價格下降的因素主要有:全球性經濟滯脹或經濟危機;替代產品開發利用的成熟;天然氣的大量開發利用會影響石油的價格;發現豐富的油氣資源;全球變暖。
三、投資的影響
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投資的多少,與需求因素、價格因素、儲采比因素有關。在石油需求強勁、價格居高、儲采比較低的情況下,石油勘探開發投資會穩定增長,這對探明儲量的增長起到了保障作用。而對於天然氣而言,目前儲采比很高,需求增長不快,價格偏低,石油公司為減少勘探資金的占壓,投資熱情較石油要低。
❸ 原油價格跌至兩周低位,為何會一跌再跌
第一、受疫情影響,需求端急速下跌引起油價下跌壓力。我們都知道,整個全球原油進口主要集中在亞太,歐洲和北美三大地區,合計佔比全球原油進口的94.9%,據統計其中2018年,亞太各國原油進口總量12.12億噸,佔比全球石油進口量的53.6%,各國平均原油對外依存度71.5%。2018年,中國原油進口4.65億噸,佔比全球原油進口量的20.5%,全球第一,原油對外依存度72.5%。 2.美國 2018年,美國原油進口3.86億噸,佔比全球原油進口量的17.1%,全球第二,原油對外依存度42.0%。 3.印度 2018年,印度原油進口2.28億噸,佔比全球原油進口量的10.1%,全球第三,原油對外依存度95.4%。 4.日本 2018年,日本原油進口1.51百萬噸油當量,佔比全球原油進口量的6.7%,全球第四,原油對外依存度82.8%。
當然作為原油進口大國的我們而已,量化擒牛認為油價暴跌絕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情,如此一來我們可以節省多少外匯儲備啊,加上原油價格暴跌有利於RMB國際化,美元不再那麼牛哄哄了。
❹ 印度大量車主因油價飆升放棄自駕,印度的油價現在是多少
因為其他國家的能源危機的影響,印度部分地區的燃油價格也在不斷上漲,因為高價燃油,印度有不少車主放棄了自駕,因為他們覺得這樣高價的燃油,已經讓他們負擔不起,有不少原本是開著私家車出行的車主,不得不放棄自駕,改為選擇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印度日常使用得最多的交通工具是摩托,這也是一樣需要燃油的交通工具,使用摩托作為交通工具的民眾一般每天都沒有辦法賺到一天使用的油錢,這樣一天下來,賺的錢還不能加油,使得不少印度的車友紛紛放棄自駕。
❺ 石油價格未來會反彈暴漲,還是持續下跌
未來石油價格肯定會反彈,但暴漲的可能性不大。隨著疫情的發展,全球石油需求量大跌30%以上,油價自然會下跌。再加上,此前沙特、俄羅斯堅持不減產,又給油價重擊。目前,油價已經在20美元/桶的區間上下徘徊。趣評之所以會認為油價必然反彈,主要原因有四點:第一,美國會極力保住頁岩油產業,必然要抬升油價;第二,俄羅斯與歐佩克已經達成了減產協議;第三,新冠肺炎疫情過後,石油需求會反彈;第四,石油價格一直都是波動性的,有漲有跌。
石油是世界最重要的貿易品,又關繫到美元的霸權地位,價格既不會長期維持高位區間,又不會長期維持地位區間。
❻ 印度歷史上的通貨膨脹
過去幾年,印度經濟持續保持較快增長。但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受通貨膨脹上升、美國次貸危機等不利因素影響,今年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將有所放慢。
中國經濟網報道,印度財政部長帕拉尼亞潘-奇丹巴拉姆3月底曾表示,在2008至2009財政年度,印度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至8%左右,為四年來增速最慢的一年。亞洲開發銀行日前公布的最新預測也顯示,今年印度經濟增長率預計為8.0%,低於去年的8.7%。
分析人士指出,通貨膨脹壓力上升是印度經濟面臨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印度總理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薩米特拉日前表示,本財年印度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控制通貨膨脹。
CPI升至兩位數 通脹成最大挑戰
今年以來,印度的通脹壓力不斷加大,自2月份通脹率突破5%的警戒線後一路攀升。截至6月14日的一周,通脹率已經達到11.42%,為14年來的最高。印度政府將本財政年度的通脹目標定在5%,而印度的通脹率實際已連續18周超過這一目標。
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大幅上漲是造成印度通脹迅速惡化的一個主要因素。印度有75%的原油依靠進口。由於價格控制,這些公司無法將油價的上漲轉嫁給消費者。過去兩年來,隨著原油價格漲了一倍,政府財政受到了嚴重沖擊。一些印度經濟學家認為,國際油價高漲導致印度石油企業出現巨額虧損,包括印度石油公司在內的一些國有企業都面臨著7月份沒有現金支付進口原油費用的困難局面。隨著國際油價的飆升,印度政府表示,需要削減使政府財政日益吃緊的燃油補貼。
6月5日,印度政府將燃油價格上調了約11%,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程度的漲價,由此引發了大規模抗議活動。東部西孟加拉邦的情況尤為嚴重,抗議導致當地學校停課,商鋪關門停業,航班和火車班次取消。這次抗議活動幾乎席捲了印度全境,西孟加拉邦執政黨共產主義黨派組織的抗議活動幾乎導致該邦完全癱瘓,在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也出現了街道空無一人和店鋪停業的情況。
2007年國際油價持續上行,今年6月份更突破140美元/每桶大關,這對高度依賴進口石油的印度來說,是一大挑戰。許多經濟學家認為,印度油價上漲帶來的新一輪物價全面上漲才剛剛開始。由於通脹嚴重,原材料價格上漲,銀行又不斷加息,印度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幅提高;高企的通脹率也造成印度百姓實際購買力下降,消費需求減弱,企業運營陷入困境。印度工商聯合會6月29日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64%的印度企業今年上半年的經營情況比去年要差。
半年暴跌36.8% 股市雄風不再
在印度經濟面臨考驗的同時,前兩年高度繁榮的印度股市也雄風不再。6月30日,印度主要股票指數BSE Sensex指數收於13396.47點,較上一交易日輕微下跌,但較今年初的高點下挫了36.8%。而在過去7年裡,印度股市剛剛經歷了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BSE Sensex指數過去五年平均年漲幅為43%。該輪牛市自2001年下半年開始啟動,當時BSE Sensex觸底2600點後開始回升,從此走上牛市征途,一漲就是六年多,2008年初更是創下21207點的歷史新高,最大升幅達7.16倍。
今年以來受國際市場和國內經濟下行影響,印度股市雖在年初有所表現,但最終轉入跌市,最大跌幅超過了三成,5月還曾兩度出現大盤跌停的事件。5月17日和22日,由於跌幅過大,印度股市均在盤中停盤,尤其是22日,印度孟買證券交易所大盤開盤僅幾分鍾便下跌10%,觸發了停板機制而暫時停止交易。最近幾周的統計數據顯示,海外投資者在印度股票市場上投入的資金,已經從凈流入轉為凈流出,這還是自2000年以來的第一次。
央行雙管齊下遏制通脹 盧比連創新低
為遏制通脹,印度央行奏響了從緊進行曲,頻頻上調基準利率和存款准備金。繼6月11日將基準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8%後,6月24日再次升息50個基點至8.5%,同時還大幅上調現金准備金率至8.75%。印度央行表示,如果通脹繼續惡化下去,央行將進一步採取更加嚴厲的措施來保證貨幣和宏觀經濟的發展。印度央行在一份聲明中說:「在當前關頭,貨幣政策的當務之急就是避免進一步加大通脹壓力,並嚴格控制通脹預期。」
就在印度央行宣布加息前兩日,即6月22日,印度盧比創下14個月來新低至42.97盧比兌1美元。今年以來盧比兌美元累計貶值達8.3%。印度國際收支狀況的惡化也拖累了盧比,其經常性項目赤字從07年開始便日益惡化,今年一季度更出現了204.86億元逆差,較去年同期飆升近一倍。分析人士稱,印度央行最新的緊縮貨幣政策難以阻擋印度盧比兌美元的下跌步伐,鑒於該國經常性項目赤字擴大以及股市下挫,未來數月內印度盧比實際上還可能加速下跌。
印度金磚的光澤漸漸褪去
過去三年裡,得益於外國資本的持續流入、企業盈利快速增加、全球經濟處於景氣周期等,印度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8.8%,與中國、俄羅斯、巴西等新興市場一道被並稱「金磚四國」。
從2004年開始,印度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GDP實際增長率高達8.8%。2007-2008年財政年度(從4月1日起到第二年3月31日),印度實際GDP增長率高達8.7%,雖然比上一個財政年度9.6%的增速有所回落,但印度仍然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但是在高熱的經濟「炙烤」下,這塊「金磚」從2006年底開始出現過熱跡象。印度通脹率自從1995年5月攀升至11%的高點以後,逐年下滑,近幾年一直保持在5%左右的適度范圍,不過從2007年開始,印度國內通貨膨脹有所抬頭。到今年上半年,印度作為金磚四國之一的光澤已經漸漸褪去。
前景仍被看好
受高通脹現象仍將持續一段時間影響,今年印度的高經濟增長將難以維持。為此,許多國際機構最近紛紛下調對印度經濟增長的預期。6月25日,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氏將印度今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值從9%下調到7.6%。6月27日,另一家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准普爾公司將今年印度經濟增長預期從8.6%調低至7.8%。
盡管如此,看好印度經濟發展前景的依然大有人在。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盡管今年印度的經濟形勢比過去幾年都要嚴峻,但由於印度國內市場龐大,目前印度經濟只是增速有所放慢而已,其整體增長勢頭依然比較穩固。隨著印度政府一系列宏觀調控措施和經濟刺激計劃產生效果,印度經濟仍有望保持較快增長。亞洲開發銀行也預計,明年印度經濟增速將有所加快,有望達到8.5%。
❼ 印度大量車主因油價飆升放棄自駕,目前全球的石油資源處於什麼狀態
受多國能源危機的影響,印度部分地區的燃料價格正在上漲。許多當地車主表示,隨著油價的上漲,他們很難負擔自駕的費用。受全球能源危機的影響,全球原油價格近期大幅上漲。印度80%以上的石油需求是通過進口來滿足的。不斷上漲的油價令當地政府和人民擔憂。除了燃料,印度的煤炭和電力也處於危機之中。
下周油價可能會大幅上漲,所有駕車者的油價可能會繼續上漲。只有當油價高於成本,即石油交易商有利可圖時,他們才會大力開采原油。低油價將大大削弱石油交易商勘探和開采原油的能力,並刺激原油進口。因此,對外國石油的依賴程度也將上升。未來,石油價格將再次飆升,這將對中國經濟產生更大的影響。
❽ 對石油價格的歷史與分析
石油價格的特徵與其他商品的價格非常相似,在供應短缺和過剩時,都會發生波動。石油價格循環可能延續幾年,它可能會因歐佩克與非歐佩克成員的石油供應與全球實際需求而發生改變。在整個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美國石油工業通過規范化生產或價格控制,使得本國的石油價格始終處在嚴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按照2007年通貨膨脹的美元價值,美國的井口油價平均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價格控制的狀態下,美國的石油價格緊隨世界油價,達到了27.00美元/桶。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間段內,綜合美國產石油與全球的原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價格為19.04美元/桶。這意味著在1947—2007年期間,只有大約一半的時間段內石油價格超過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歐佩克一直把石油價格調整在22~28美元/桶的區間,石油價格只是在中東戰爭或沖突時才超過24.00美元/桶。2005年,歐佩克由於限制了自己的剩餘生產能力而無力繼續操控自己的石油價格,也無力控制全球的油價波動,它再也無法回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將全球石油供給和油價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態勢了。對更長歷史時期的觀察結果更為相似,自1869年以來,按照2006年的美元價值,美國的石油價格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平均價格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價格為21.66美元/桶。在這個時間段內,約50%的時間里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價格都低於16.71美元/桶。如果將這漫長的歷史觀察作為一種指征,則石油工業的上游部分應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系統,以供獲利,這漫長歷史中的數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據表明:正常的石油價格遠低於當今的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石油禁運發生之前。從1948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石油價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間波動,油價從1948年的2.50美元/桶漲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價值來看,就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價格波動的范圍為17~18美元/桶。顯然,20%的油價是由通貨膨脹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價格穩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準。但實際上,原油的價格從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時,對於國際石油生產者來說,1971年和1972年因為美元的疲軟而把原油價格的下降誇大了。
歐佩克於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等5個發起國組織成立。在成立大會上,兩個與會代表研究了美國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採用的限制生產來影響價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個國家加入了歐佩克: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歐佩克自成立以後,所有的成員都經歷了原油購買力持續下降的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石油出口國發現它們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購買力卻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當月,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第一次按100%的比例進行了分配,這意味著得克薩斯州的生產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力已從美國(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轉移到了歐佩克手中。換句話說,美國已不再擁有剩餘生產能力,所以就喪失了對石油價格控制的工具。在歐佩克成立的短短兩年間,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戰爭,它窺見了自己影響石油價格的能力。
中東供油中斷1973年石油危機的原因:歐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回應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所實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贖罪日戰爭——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1972年,每桶原油的價格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價就翻了4倍,達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贖罪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又稱齋月戰爭,即眾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同年10月26日戰爭結束,是埃及和敘利亞率領著幾個阿拉伯國家結盟與以色列的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贖罪日開打的。埃及人和敘利亞人跨過了設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的臨時停火線,那裡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佔領。爆發。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態支持以色列。這種支持的後果就是導致多個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實施了針對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運。當時阿拉伯國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產量削減了500萬桶,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0萬桶/日。1974年3月間,全球石油產量凈減少了400萬桶/日,佔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時,世人還在懷疑掌控石油價格的能力是否能從美國人手中轉移到歐佩克手上。當石油價格在6個月內飆升40%時,價格對供給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顯。從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價格相對平穩,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間波動。在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時,那一時段的全球油價應該處於一個適度下降的時期。
減少當前高油價的萬能措施
未來將會有許多間接的市場擁有者(401K計劃、共同基金,甚至個人存款也是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這一點並沒有被銀行認識到),螺旋式下降經濟的間接影響本身就可使未來的石油貶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金與白銀所經歷的影響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機買賣市場上的情況都一樣,投資者的能力將會對所包含供給與需求比例的未來價格望而卻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給量則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亞洲的石油市場崩潰(需求量減少),而伊拉克增產12%(增加供給/過剩)。這一時期的石油價格低至8美元/桶。未來依然是不確定的,但已知的歐佩克與其他石油生產國目前已經顯露出相當多的過剩產能。
❾ 國際石油價格為什麼會持續走低
一.影響石油價格的供給因素
影響石油價格的供給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儲量,石油供給結構以及石油生產成本。
石油產量必須以石油儲量為基礎。過去的幾十年中,世界石油資源探明的儲量一直在持續增加,2005年底世界石油資源探明可采儲量約為12007億桶,20年間增加了4303億桶,增長了55.8%。雖然產量的增長速度大於已探明儲量的增長速度,但2005年底全球石油儲量與產量之間的比例為40.6年,可以預見,至少在未來10年不會出現全球范圍內的石油供給短缺現象。但是,由於石油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世界石油產量將在2015年以前達到頂峰,全球石油供給逐步進入滑坡階段。
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特點也對石油供給具有重大影響。目前世界石油市場的供給方主要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非opec國家。opec擁有世界上絕大部份探明石油儲量,其產量和價格政策對世界石油供給和價格具有重大影響。而非opec國家主要是作為價格接受者存在,根據價格調整產量。但2002年以來,受強勁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價刺激,opec產量激增,原油剩餘產能從2002年的560萬桶/日急劇下降到2006年的140萬桶/日左右,產能利用率高於90%,通過增加產量平抑油價的能力減弱。迫使市場參與者通過構建商業庫存作為應對風險的緩沖,而庫存需求反過來又刺激油價上行。
美歐跨國石油公司在世紀之交通過資本運作發起的新一輪兼並聯合使得世界石化產業的集中度越來越高。隨著石化巨頭對全球石油資源、技術和市場的控制力的進一步增強,世界石化產業的發展和競爭以及石油價格的波動帶來了深刻影響。
此外,石油生產成本也將對石油供給產生影響。石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能源,其生產成本會影響生產者跨時期的產量配置決策,進而影響到市場供給量,間接地引起石油價格波動。世界石油價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區的石油生產決定,而低成本地區的石油決定了價格的波動幅度。
二.影響石油價格的需求因素
石油需求主要由世界經濟發展水平及經濟結構變化,替代能源的發展和節能技術的應用決定。
全球石油消費與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正相關。全球經濟增長或超預期增長都會牽動國際原油市場價格出現上漲。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強勁增長也使得對原油的需求急劇增加,導致世界原油價格震盪走高。其中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帶動了全球石油消費增長的1/3。而反過來,異常高的油價勢必會阻礙世界經濟的發展,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又會影響石油需求的增加。
替代能源的成本將決定石油價格的上限。當石油價格高於替代能源成本時,消費者將傾向於使用替代能源。而節能將使世界石油市場的供需矛盾趨於緩和。目前各國都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節能技術,這勢必將對石油價格的長期走勢產生影響。
三.影響石油價格的短期因素
短期影響因素是通過對供求關系造成沖擊或短期內改變人們對供求關系的預期而對石油價格發揮作用的。
1. 突發的重大政治事件
石油除了一般商品屬性外,還具有戰略物資的屬性,其價格和供應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勢力和政治局勢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生產國際化的發展,爭奪石油資源和控制石油市場,已成為油市動盪和油價飆漲的重要原因。
2. 石油庫存變化
庫存是供給和需求之間的一個緩沖,對穩定油價有積極作用。oecd的庫存水平已經成為國際油價的指示器,並且商業庫存對石油價格的影響要明顯強於常規庫存。當期貨價格遠高於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於增加商業庫存,刺激現貨價格上漲,期貨現貨價差減小;當期貨價格低於現貨價格時,石油公司傾向於減少商業庫存,現貨價格下降,與期貨價格形成合理價差。
3. opec和國際能源署(iea)的市場干預
opec控制著全球剩餘石油產能的絕大部分,iea則擁有大量的石油儲備,他們能在短時期內改變市場供求格局,從而改變人們對石油價格走勢的預期。opec的主要政策是限產保價和降價保產。iea的26個成員國共同控制著大量石油庫存以應付緊急情況。
4. 國際資本市場資金的短期流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石油市場的特徵是期貨市場的影響顯著增強,目前已經形成了由期貨市場向現貨市場傳導的價格形成機制。盡管國際原油市場的投機活動不是油價上漲的誘發因素,但由於全球金融市場投資機會缺乏,大量資金進入國際商品市場,尤其是原油市場,不可避免地推高了國際油價,並使其嚴重偏離基本面。
5. 匯率變動
相關研究表明,石油價格變動和美元與國際主要貨幣之間的匯率變動存在弱相關關系。由於美元持續貶值,以美元標價的石油產品的實際收入下降,導致石油輸出國組織以維持原油高價作為應對措施。
6. 異常氣候
歐美許多國家用石油作為取暖的燃料,因此,當氣候變化異常時,會引起燃料油需求的短期變動,從而帶動原油和其他油品的價格變化。另外,異常的天氣可能會對石油生產設施造成破壞,導致供給中斷,從而影響油價。
7. 利率變動
在標准不可再生資源模型中,利率的上升會導致未來開采價值相對現在開采價值減少,因此會使得開采路徑凸向現在而遠離未來。高利率會減少資本投資,導致較小的初始開采規模;高利率也會提高替代技術的資本成本,導致開采速度下降。
8. 稅收政策
政府幹預會使得市場消耗曲線凸向現在或未來。跨時期石油開采模式的稅收效應依賴於稅收隨時間變化的現值。例如,稅收現值隨時間減少會改變開采順序的決策。和不征稅相比,稅收最終還是會減少任意時點上的凈收益,也就減少了相應時期開採的積極性。而且稅收會降低新發現儲量的投資回報。
❿ 歷史石油價格走勢
石油被稱為「黑色金子」, 是不可再生能源,全球存量日益減少,但需求卻日益增高,加上重大歷史事件對石油價格的影響,造成自2002年以來石油國際價格持續走高,最高時達到70美元/桶。由於價廉物美的替代石油產品沒有突破,需求這一推動力不可逆轉,預計將來石油價格將繼續走高,並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將長期保持50-60美元/桶,甚至更高水平。預計人類以石油為主的能源消耗模式還將持續50-80年,之後逐漸被替代能源取代。
從歷史上看,2002年前石油價格主要是受短暫重大歷史事件影響的,價格起伏非常大。但2002年後,影響價格的因素是需求和事件共同作用,且主要是需求和供應之間的矛盾。當然,將來與主要石油供應國相聯系的重大事件,勢必也會造成石油價格大起大落,石油這根「經濟神經」會 依然敏感。
再來看看「黃色金子」黃金的價格走勢,有意思的是從2002年開始黃金價格也開始持續走高,與石油價格趨勢一致。同樣說明,全球經濟發展造成持續的需求是價格上升的主因。但是,黃金價格走勢相對平穩的多,說明全球事件對黃金價格影響不大,沒有石油如此敏感。
其實,石油、黃金、煤炭、礦石等礦產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其全球價格持續增加是一種必然現象。畢竟,發達國家是少數,發展中國家是多數,他們的發展需要大量自然資源。由此可見,中國、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要比發達國家的建設過程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全球資源競爭也比以往更加激烈。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06/09/the_chart_of_oil_price_from_1970_to_2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