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千真洞的千真洞的由來
據說乾隆年間,和珅向乾隆奏本,形容槎山險峻時說:「上三年,下三年,踩蹭腳滾三年」。在這雄偉壯麗的槎山美景中,清涼頂北峰腳下的峭壁上,有一人工開鑿的大石洞。洞口上方題刻「千真洞」三個大字,洞室進深約8米,高約1.9米,寬4.3米左右。人們驚奇的發現,洞內竟然刻有千尊佛像造型!每一尊雕工都異常精細,栩栩如生,所有造型無一雷同,就連面部表情也表現的淋漓盡致,精湛至極!這便是我國海岸邊僅見的一處佛教石窟寺——威海槎山千真洞。
長期以來知道千真洞的人並不多,於是,這一國寶只能沉睡深山,一睡上千年。1983年,文物普查時,曾對千真洞進行初步調查,形成的資料製作記錄存了檔,因此,學術界和公眾到目前為止對它還不甚了解。 在山崖巨石上開鑿的佛教洞窟稱為石窟寺,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種佛教建築形式。中國開鑿石窟寺最早在三世紀,盛行於5—8世紀(北魏—中唐)。在山東省內自青州至榮成海邊,不乏名山大川,但是除了槎山「千真洞」外,卻再也找不出一處石窟寺。因此,槎山千真洞被稱為「中國海岩第一石窟寺」。
探索永無止境,還真有心細之人對千真洞內的佛像認真數了一遍,這一數不要緊,只有九百九十八尊,少了兩位,那兩位呢?據傳,洞內的確原有佛千尊,其中兩位年輕者,血氣方剛,對清規戒律諸多不滿,多次受戒,終於有一天忍受不了,便乘著朦朧月色逃走了,太乙真人算就二人逃走,便差眾人緊追,危急中,兩人便入絕壁之處躲藏,太乙真人便用法術將二人定在那裡,這便是我們現在攀爬清涼頂時所見的兩尊「摸索佛」。
現如今,兩佛形象因暴露在外,侵蝕嚴重,面目不清,兩佛旁有「大——年——」字樣,應是年代題記,偏偏是這「大」字後最關鍵的字缺失,令我們扼腕嘆息,平添一處遺憾。但即便能夠確認,這真是洞內所少的那兩尊佛嗎?摸索佛與千真洞是同一個時期開鑿的嗎?
對於千真洞的開鑿者一直是一個謎團。在千真洞景區,有一座「雙人墳」,因年代久遠,僅剩一略高於地面的土丘,沒有人能說清墳中所葬何人。他們會是「千真洞」的開鑿者嗎?
據說墳里埋著一對青年男女,哪朝哪代無從考證,但有一個凄美動人的傳說為世人流傳。有一對金童玉女相愛,觸犯了天條,被打到凡間,玉女生在大戶人家,金童卻出身窮苦,但是他們再次相愛了,結果遭到雙方家庭的誓死反對,於是兩人逃到槎山成了婚,後家丁追至,兩人無處遁逃,便登上清涼頂跳了崖,化作一對鴿子,鳴叫於山海之間,從此,世間便有了鴿子。人們被這凄美的愛情故事感動,在山上著墳,供奉香火三年。傳說無從考證,傳說只不過是用來對無法解釋的歷史給我們一個心理上的安慰,我們又如何根據傳說考證這墳中之人?如果有一天,打開這座古墓,它會呈現給我們怎樣的故事?它埋葬的究竟是鑿洞之人還是那一對至死不渝的戀人?只是善良的人們寧可相信這故事是真,當我們看到鴿子便會想起世間那痴戀的男女。 千真洞存在於「上三年,下三年」的險峻之處,開鑿者如何維持自己的飲食供給?即便糧食可以背送上山,食用較長時間,那水源問題如何解決?
在「千真洞」景區的空地上,有一水井,甘甜異常,據說不僅能解渴,還具有消炎的奇特功效。遊人來此山,如果不喝碗龍泉神水就是莫大憾事。井旁石碑上刻有「龍泉神井」四字,這一「神井」由柞炭、棕櫚、沙子鋪底,是鐵槎山又一奇景,他奇在何處呢?此井在海拔五百多米的山上,四周均為懸崖峭壁,哪裡來的這許多水?而且井水久旱不涸,雨多不溢,神也!
另外,此井旁石碑後面,刻有許多文字,其中有一句話:「如重修槎山,廟宇水不夠用時,可打開另一眼密封著的井」。這眼至今無人知曉的井在哪?這又是一處迷中之謎。是否當年便有這樣兩眼神井?是否就是這兩眼神井解決了水源問題?是否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神井是上天有意安排? 圍繞千真洞究竟是千真洞還是「千佛洞」,以及開鑿年代和開鑿者,人們各有紛爭,互不相讓,吵吵鬧鬧千年不休。
有人提出是王重陽的徒弟王處一(號玉陽)用缽開鑿的。為了揭開千真洞開鑿之謎,有人看遍槎山碑刻,終於發現了這么一句:「口乘所載,玉陽以缽完成者」字樣(口乘大概指《齊乘》,私人撰寫的山東地方誌),又加上千真洞洞室鑿痕成弧狀,頗似缽痕,所以便有如此一說。但是我們知道缽多為陶器,一般為僧人盛飯所用,無論如何我們也無法想像它是如何用來開鑿石窟的?此說一般被視為純粹的無稽之談。
還有人根據洞口「大明萬曆四年」的年代題記,提出由明代僧徒雕刻開鑿的說法。此說立刻遭到圍攻,很快被充足的論據所否定,成為死的最早、最慘的一種觀點。首先,「千真洞」前是一個道教廟群,據載,這一廟群建於金大定年間(公元1115——1234年),距今約有八百年左右。此地至少從八百年前到現在都是道教聖地,道人怎會開鑿佛窟?可見,此雕刻年代應在建道觀之前。而且,歷史上對此洞是「千真洞」還是「千佛洞」,佛道兩家早有爭論。直至明代南京工部尚書叢蘭的孫子——叢仲揖,提筆寫下了「千真洞」三個大字,道教如獲至寶,選派優秀工匠,一夜之間鑿於洞口之上,從此,「千真洞」一名才彷彿獲得了官方認可,加蓋了官方公章,名正言順。如此看來,又怎麼可能是明朝僧徒雕刻的呢?! 也有人提出開鑿於唐代的說法。據考證,石窟起於東晉,興於北魏,盛於隋唐。一般認為自東漢明帝遣使通西域,用白馬馱回大名鼎鼎的四十二章經,建白馬寺,從此佛教正式在我國傳播開來,白馬寺成為佛教祖庭。而自唐武宗滅佛後,佛教在中國開始衰微,直到清代才又開始重信佛教。槎山現存文獻中恰恰沒有唐代以前關於「千真洞」或「千佛洞」的任何記載,所以有人據此提出這種說法。但是,凡知道楊貴妃者,便知道唐朝人喜歡豐滿,從唐代初期的代表作龍門石窟來看,面相豐滿端麗,風度雍容典雅,而千真洞里的所有佛像,眼球凸出,面形消瘦,根本不是唐代風格!
大唐開成三年(公元838年)有日僧圓仁入唐求法,到大中二年(847年)歸國。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與《大唐西域記》《馬可波羅游記》並稱東方三大游記。書中詳細記述在中國的見聞行跡。其間,先後三次在赤山法華院居留,時間長達三年零六月。在居留期間,也同法華院周邊寺院交往。書中記有「十四日辰時,辭山院…... 往真庄村天門院相看法空闍梨」;「 十七日··· 往南山法空闍梨院」; 「十四日··· 往劉村··· 見白石彌勒像」。凡三次。未有槎山石窟相關記載。槎山與赤山法華院咫尺相鄰。彼時,若槎山石窟在世,赤山僧眾不能不知曉,高僧圓仁不能不朝拜,不能不記述。
金大定九年(1169年),全真教王處一從昆嵛山徙居槎山天然洞穴—雲光洞,清修苦練九年。丘處機有詩贊曰「九夏迎陽立,三冬抱雪眠」。後有《雲光集》問世,收詩詞六百餘首。集中有《詠查山石芝》一首,(彼時槎山寫作「查山」)《詠鐵查山石芝》一首,《題雲光洞》一首,《查山宋少翁施經坐醮》一首,《滿庭芳 住鐵查山雲光洞作》一首。唯獨沒有槎山石窟的有關詩詞,不亦怪哉!查閱存世的金元時期全真教相關文獻—《玉陽體玄廣度真人王宗師道行碑並序》並無王玉陽開鑿千真洞的記載。《雲光集》中另有一首《買查山上清觀》似可佐證王處一未開鑿槎山石窟。還有《釋門張善有索》一首,《禪門求教》一首,《禪師問道》一首,可證王處一與佛門有良好互動。《雲光集》中的贈答詩詞極多,大多明確標示贈與某地某人。全真教倡導儒釋道三教合一,此時若有槎山石窟,王玉陽不能不有所作為。槎山石窟巧奪天工,頗能沖擊視覺,震撼心靈,玉陽見之,得無詩興乎?
王玉陽選擇槎山修煉本身也可反證彼時槎山無佛教活動。
觀上述兩則具體事例,無理由不有所記述。應該記載,而無記錄,應能認定槎山石窟在金朝中葉以前尚未出世。
元至正元年(1341年)《重修望漿院記》中有「南觀九頂鐵槎山,上有洞府千佛之聖跡」的記述。(望漿院在上庄鎮東古章村南望漿寺山)至正七年《重修增福延壽宮碑記》內載「南望波洋,東涌霓虹,西睹千像」。稱千像不稱千佛是求押韻。增福延壽宮位於槎山雲光洞前。這說明槎山石窟不晚於元朝後期出現在世人面前。
長春真人丘處機西行覲見成吉思汗,成就「一言止殺」無量大功。全真教受到尊崇,一時間在北方空前發展壯大起來,不免有改寺為觀之舉。又誰知世事無常,河東河西一剎那。到了蒙哥、忽必烈當政,由政府出面組織了多次佛道辯論,全真道均以失敗告終。全真教急劇上升的勢頭遭到遏制打壓,自此急轉直下。終有元一代,再無復興。這應該是槎山石窟鑿刻的時代背景。
王重陽雖是陝西人,全真教開枝散葉卻是在膠東。槎山又是其弟子王處一的修行場所。王處一開創了全真道嵛山派。槎山可以說是其發祥地。惟其如此,釋家在槎山開鑿石窟寺才顯得有意義。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刻本《山東通志》明確記有「千佛洞,在文登縣南一百二十里,洞中有石佛千餘。」嘉靖二十六年編纂的《寧海州志》中亦明確記載「千佛洞,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洞中有石佛千餘。」 此時,槎山石窟洞口上方應該已經刻有「千佛洞」三字。
現在,我們在洞口上方看到的是「千真洞」三個字。其中「真」字與其他兩字不同。「真」字所在平面明顯凹於另兩字。「真」字所處岩石表面覆蓋苔蘚較另兩字稀薄,顏色淺淡。「真」字是由「佛」字削去改來的。在「千真洞」三字兩側有落款。右側從上至下一行刻「大明萬曆四年孟春」,左側從上至下分兩行刻「文登湯谷叢叔模書曉亭劉箋刻石」。這兩側落款所處岩石表面與「真」字所在表面外觀相似。很明顯「大明萬曆四年孟春」,這是佛改真的時間(1576年)。或言萬曆四年為題刻「千佛洞」的時間。由元至正元年(1341年)到明萬曆四年(1576年)二百餘年,竟無題刻,於理難通。「真」字岩石顏色較另兩字明顯淺淡,平面光滑。表明兩次鐫刻時間相距很長,應不下百年。「千洞」兩字所在岩石表面已與周圍岩石混為一體,看不出差別,說明題刻「千佛洞」的時間悠久。不知現代科學技術能否探測出具體時間?洞內亦應刻有鐫佛時的信息,或立碑銘記,恐怕佛改真時也一並銷毀,現在已無從探尋。
清光緒本《文登縣志》載「鐵槎山清涼頂......有明萬曆二十二年碑雲:寧海州信人鄭天福、曲三才同往蘇州府,發心建造昊天玉皇聖象一尊,......載至本山頂洞供奉......」此玉皇像現存。玉皇大帝屬於道教神祗,幾曾見佛家供奉?可進一步證實道家削佛為真,占居洞窟,改寺院為道觀。
這真是風雲變化不可測,到了明代世宗崇道。(被海瑞罵的那位嘉靖皇帝)「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道士在民間就又強大起來。在王玉陽的修煉道場有佛家石窟,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道家人士想必意難平。在有利的大環境下,佛改真也就理所當然了。不知當時有否流血。可嘆!道士們能削佛為真,也就是認佛為真。這也算是對三教合一的一種現實領悟,真可謂活學活用!
Ⅱ 印度月亮井的主要功能及地理環境關系
擁有千年歷史月亮井,外形龐大更宛如一座地底宮殿,據說月亮井由雨水匯聚而成。它是眾多水井中最深最大的水井之一,在深為30公尺的井中,岩石打造的3500個樓梯台階,有13層樓那麼高。盡管能夠看到月亮井的全貌,但如今,月亮井已經不再用作水井了,因為底部的幾層已經封鎖了。從9世紀開始,這口水井就已經伴隨在瑪他女神廟身邊了。樓梯的基本功能是傳送,但當我們把樓梯的設計當做一件藝術品時,你就會發現樓梯也會變得格外吸引人。座落於印度拉賈斯坦邦艾芭奈麗村的月亮水井,放眼望去拱門迴廊精緻雕刻,看起來就像是座古老的地底宮殿,但其實它是一口千年人造階梯井,擁有1200年歷史,與印度的標志性建築泰姬陵齊名。
Ⅲ 金字塔下面發現的神秘水井是怎樣的這是怎樣一個工程
在世界上其實仍然現存的各種瑪雅遺跡中,比如,我們了解到的,最著名的其實就是庫庫爾坎金字塔。然而,因為一些探險家他們在金字塔下發現了一個水池。很多人出於好奇的原因,探險家們潛入游泳池進行探索。最後,他們只能收集一些水樣供專家測試。雖然游泳池看起來很普通,但這一次的測試結果讓每個人都很驚訝,如果能了解到裡面的含義,那麼我們在歷史遺跡的問題就有新的突破了。
在瑪雅神話中,幾乎所有的神都對人類是邪惡的,但是在這些邪惡的神中,還是有一個善良的神,摩耶夫人建造庫庫爾坎金字塔時,他們從邊上開始沿著這個游泳池施工,直到建設完成,這個水池自然被包括在整個金字塔之下。
關於以上的問題今天就講解到這里,如果各位朋友們有其他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區分享你們個人看法,喜歡我的話可以關注一下,最後祝你們事事順心。
Ⅳ 古代最深,最大,最神奇的井在哪兒
印度階梯井。
印度階梯井是古代印度文明的一個標志性建築物。提供了蓄水,納涼等多種用途。
Ⅳ 印度的神廟位於哪裡
印度的神廟最主要是支提和毗訶羅。支提(Chaitya),原義是火葬的柴堆,泛指禮拜場所,在佛教建築中特指塔廟、祠堂或佛殿。其中最著名的是卡爾利(BuddhistChaitya,Karli)的支提窟。毗訶羅(Vihara)意思是休閑安居的園林,佛教建築指的是僧房、精舍和寺院。早期的支提和毗訶羅是木構建築。這種毗訶羅(僧院)主要包括一個正方庭院,圍著幾排僧房,它也許達三層,或更多層。院子中間是一座小庭堂,有石柱或木柱支撐。而遺存至今的多為仿木結構的岩鑿建築,稱作支提窟或毗訶羅窟。這種石窟建築常常位於峭壁上的岩穴中,是印度典型的建築類型。在印度人的觀念中,大地的隱深處和神域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佛教的僧徒依山鑿窟,這些石窟往往是用來舉行宗教儀式的。
Ⅵ 如何看待印度的藻井和東北部的木建築
一、古代墓葬的起源和演化
「葬」是指處理死者遺體的方式,「墓」則指埋棺之處。原始社會初期,人類並不掩埋同類的屍體,而是棄之於荒野。大約從舊石器時代中期開始,人類開始對死者遺體進行埋葬,一方面是出於對集體成員的關懷和對死去親人的眷戀;另一方面是由於靈魂不死觀念的產生和原始宗教的出現。在對靈魂的敬畏和對陰間生活幻想的基礎上,人們漸漸形成了對死人的崇拜。於是對死者遺體進行處理,以討好死者靈魂,由此產生了各種葬法。據考古挖掘證明,距今約18000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就已經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了。
到了新石器時代,人們的宗教觀念進一步深化,對死者的安葬日趨重視,墓葬開始有了明確的制度,即從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墓地發展為戶外氏族公共墓地。位於黃河流域的2000多座仰韶文化墓葬遺址多數是土坑葬,其布局類似於當時人們居住的村落。而且許多公共墓地的屍骨頭部都朝著一個方向。
最早進入階級社會的中原地區,以土坑豎穴墓為主要的墓葬形制,但一直到西周初年,墓地地面上還沒有明顯的墳丘。「文、武之兆,與地平齊」,兆指是墓地的地域,西周王陵與地面平齊,上面無任何標志,也就是《易·系辭》提到的「不封不樹」方式,即墓地不起墳、不種樹。
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墳丘式墓葬。土丘墳出現後,很快流行起來,墓地由「不封不樹」變為「又封又樹」、「大封大樹」,墳頭的高低大小、墳地樹木多少,成為表明死者身份的一種標志。墳丘出現後,相應有了墳和墓的字義區別:「墓(塋)」是地下埋棺之處,「墳」則是墓上的封土。
二、墓葬的地面建築
1.陵墓封土
自春秋出現墓上封土以後,墳不僅是墓的標志,而且成為地位和身份的象徵。帝王陵墓的封土規模宏大,稱為「陵」或「山陵」,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1)方上封土形
戰國時陵墓封土以方形為貴為上,所以至秦漢時帝王陵墓封土多採用「方上」形,即帝陵封土位於地宮之上,用黃土層夯築到一定高度,頂端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平頂,稱為「方上」。整個墳丘像被截去頂部的方錐體,猶如倒置的斗,所以又稱「覆斗形」。
(2)因山為陵形
漢文帝霸陵是歷史上第一座因山為陵的帝王陵墓,但形成定製始於唐代。利用山的峰巒作為帝王陵墓的墳頭,與「方上」封土陵丘相比,更加高大壯觀,更加堅固持久,從而更充分地體現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和威嚴尊貴。自唐太宗李世民以九峻山為陵建造昭陵開始,因山為陵成為唐代帝陵的既定製度,也是我國重要的帝陵形制。
(3)寶城寶頂形
五代開始,南方的一些偏遠小國統治者陵墓封土為圓丘形,如前蜀王建的永陵。這主要是因為南方潮濕多雨,方上形較難保持封土原形,為防止墳丘被雨水沖蝕,人們修建圓丘狀墳並以石塊圍護。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修建孝陵時,正式採用這一模式,陵墓封土演變為「寶城寶頂」形。在地宮上修築圓形磚城,稱為「寶城」,磚城內填土,形成高出城牆的圓頂稱為「寶頂」。寶城前設突出的方形城台,上面建明樓,就是「方城明樓」。明清兩代帝陵基本都是如此形制。
2.陵園布局和祭祀建築
「陵」是帝王的墳墓,「寢」是帝王靈魂的起居場所,「廟」是祭祀和朝拜的地方,三位一體共同形成了陵寢。
(1)先秦時期
陵園可能出現於東周。初期的陵園,有的利用天然溝崖作為屏障,多數則在陵的四周挖掘壕溝或夯築圍牆。陵園一側有門,園內除陵丘外,沒有其他附屬建築,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至殷商時,王室已有自己的陵墓區,墓前有台基式建築,可能屬於「寢」的性質,另外還有祭祀祖先的廟壇建築。說明作為陵寢組成要素的「陵」、「寢」、「廟」,在殷商時就開始孕育了。但是真正意義上的「陵寢」出現在戰國中期,河北平山縣的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圖》顯示,陵園布局為長方形,四周有內外兩道牆,王陵位於陵園中部,在墳丘頂以及外兩側和後翼分別建五座享堂,也就是寢。
(2)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進一步完善了陵寢制度。陵園布局繼承秦國陵寢制度的同時,還吸收了其他六國的陵寢做法。陵園總體上是模仿都城宮殿規劃布局,充分體現皇權的至高無上。陵園坐西朝東。內外兩重牆垣,高大的方上形封土位於內城中部。封土北是寢殿和便殿。
西漢繼承了秦代的陵寢制度並有所發展。陵園都坐西朝東,平面為方形,只有一道園牆。陵墓居於陵園中央。陪葬墓區在陵園以東,司馬神道兩側。東漢開始,陵園不建圍牆,並且陵寢改為坐北朝南,不在陵內設廟,而是在陵墓前建「石殿」,專供定時朝拜和祭祀用。同時在陵墓前建神道,神道兩旁列成對的石像、石馬。東漢開創的陵墓前建祭殿和神道兩側置石像的做法,為後代歷朝陵寢沿用並發展。
(3)唐宋時期
唐代陵寢規模不僅超過前代,而且布局更加周密。陵園布局模仿長安城規制,均坐北朝南,分三重城垣。整個陵園從前到後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陵墓和祭祀性建築,北為封土,前為獻殿(又稱上宮),是朝拜、祭祀的地方。供靈魂起居的寢殿和宮人、官吏居住的下宮在陵園外。第二部分為闕和神道,神道兩側有石人和石馬等石刻。第三部分為陵園前方兩側的陪葬墓。整個陵園布局以南門為正門,以南北為中軸線,東西對稱,體現了面南而立、面北而朝的設計思想。
北宋帝王陵墓恢復方上形封土,陵園布局基本沿用唐代的制度。但與歷代截然不同的是陵園都面山背水。因為北宋當時風水堪輿思想盛行,「趙」姓在五音屬角缺水,「吉方則要山高水來」,所以陵址要選在「東南地穹,西北地重」的地方,一改歷代帝陵居高臨下、倚山面河、置陵於高阜的制度,而是置陵台於地勢最低處,面山背水,諸陵均面向嵩山的主峰少室。南宋諸帝死後希望能歸葬中原,所有陵墓就沒有陵台和石刻群,稱其為攢宮。到了元代,沿用蒙古族潛埋的葬俗,不起墳冢,葬後亂馬踏平,不布設陵園。位於內蒙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是在供奉成吉思汗靈寢「八白室』』的基礎上形成的紀念性陵墓。
(4)明清時期
明清陵園布局受到當時宮殿建築的影響,雖然繼承唐宋形制,但廢棄了上、下宮分離的格局,將各類建築集結在南北向的一條中軸線上。陵園由方形改為長方形平面。陵墓和獻殿用牆分隔。前部由碑亭、神廚、神庫組成一進院落,以獻殿為主體組成二進院落。並取消了下宮建築,廢止了前面各朝宮人居留、侍奉的舊制,以突出陵寢朝拜和祭祀的功能。陵園的後部為陵墓,封土為寶城寶頂形。整個陵園充分體現了前朝後寢的宮殿建築模式。
三、墓室與葬具
1.墓室
(1)豎穴墓和橫穴墓
墓穴也叫墓壙,按照挖掘的方式可以分為豎穴墓與橫穴墓。豎穴墓是從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橫穴墓是先挖掘到一定的深度然後再橫向掏挖而成的土質洞室。漢文帝的霸陵就是典型代表。
(2)磚石墓
戰國時期,出現了空心磚砌築的墓室,在西漢晚期十分盛行,其中以卷頂磚室墓最為常見。在西漢時也出現了石結構的墓室,以磚石混合構造而成。漢畫像磚與畫像石上雕刻與彩繪的內容主要以表現墓主生前生活為主,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方式。
(3)庭院式墓
唐代統治階級更加追求「墓如真宅」,地下墓穴成軸線延伸,依次為斜坡墓道、過洞和天井、前後甬道和前後墓室及小龕。多重過洞、天井的布局,猶如現實生活中的多進庭院。前後墓室則表現前為堂、後為室的思想,也反映死者的等級地位。該類墓葬在墓道、天井等處,均彩繪有大量的壁畫。
(4)仿木結構墓
宋代在繼承前朝磚石墓以及庭院式墓的基礎上,開始朝仿木結構墓室發展,利用磚石材料,在墓室的四壁、頂部,仿木構建築形式,做出倚柱、闌額、斗拱、柱頭枋、藻井等構件,門窗逼真,斗拱齊全,雕梁畫棟,紋飾彩繪,把宋代《營造法式》思想表現的淋漓盡致。
2.棺槨制度
棺槨是盛放死者遺體的葬具。「棺」是斂屍用具;「槨」是套在棺外面或繞棺四周的匣子。《說文》段註:「木槨者,以木為之,周於棺,如地之有郭也」。棺槨的發展體現了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
(1)棺
目前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棺多是瓦制或石制,距今5000~6000多年前西安半坡文化遺址的瓮棺葬就是用陶罐做兒童的葬具,在遼寧紅山文化墓葬中則多發現石棺。新石器時期已經出現木棺,但在商以後才普遍使用。
(2)槨
槨是在棺或套棺之外,隔較大空間再加的一層,用於在土穴之中保護棺木,棺槨之間形成的空間用來放置隨葬品。曾侯乙墓的槨室高為3.1~3.5m,用了3171根長木條,380m3的木料。槨室的製作考究,最典型的就是「黃腸題湊」,所謂「黃腸」就是制槨的木料全部採用柏木的姜黃木心,「題湊」則是指將柏木層層平鋪壘築在四周,而且木頭都朝內與同側槨室壁板呈垂直方向。這種槨室制度在西漢中期以前為帝王廣泛採用。漢以後用空心磚壘築的墓室,起到了保護棺木的作用,從而取代了以前槨的作用,原來的棺槨制度迅速消亡。因此後代通常把套棺的最外一層叫做槨。
3.隨葬品
(1)陶器
新石器時代晚期,陶器生產的普及,使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包括各種生活用品、生產用具、武器以及裝飾品等,多為死者生前所用。在夏商周時期,隨葬品中還出現了陶制禮器。
(2)青銅器
商周時代,青銅器生產技術發達,為社會上層廣泛採用。並且青銅禮器成為貴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徵,所以貴族墓葬多採用青銅禮器隨葬。青銅禮器主要包括酒器、飲食器、樂器、兵器、車馬器、工具等,並且成套配備。在安陽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的青銅禮器就有210多件。曾侯乙墓的全套青銅禮器重達10to秦銅車馬製作精緻,結構復雜,技藝精湛,比例准確,被稱為「青銅器之冠」。
(3)絲織品
我國是絲織業發達的大國,隨葬品中絲織品占重要地位,但因其保存困難所以很少能保存至今。考古發現的商周時期已經有絲麻織品隨葬。漢代墓出土絲織品中包括絹、紗、綺、羅、錦等。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一件素紗禪衣重不足50g。
(4)玉器
古人認為「君子比德於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因此葬玉成為重要的禮器用玉,早在新石器時期的墓葬中就已出現,「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不朽」,認為玉器施覆於屍體可防止腐朽。新石器時代早期玉塊就成為死者佩帶的精美耳飾,晚期的良渚文化幾乎每個墓葬都出土大量玉器,玉琮環繞,玉璧、玉璇璣居中,形成「玉殮葬」。殷商的婦好墓出土玉器達755件,有琮、璧、環、璜、琥等禮器以及玉制兵器、用具、飾品等。戰國時期是玉器發展的最輝煌時期,曾侯乙墓、中山王陵等皆出土大量隨葬玉器。
(5)明器
所謂明器,又稱冥器、鬼器,就是專門為隨葬死者而製作的各種器物。所用原料多為陶、瓷、竹、木、石,所模仿的有禮器、兵器、工具以及車、船、倉、井、房屋、庭院、欄圈等模型以及人、獸等,大凡世之所見皆做之。俑就是明器的一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兵馬俑了,它們大小和真人真馬相同,排列成軍陣,規模龐大,製作達到了已發現的歷代陶俑中的頂峰。唐代墓葬陪葬大量使用低溫釉陶器「唐三彩」,出現了分工齊全的各類三彩俑,包括鎮墓獸俑、儀仗俑、樂舞俑等,成為盛唐文化的典型代表。北宋以後逐漸流行紙扎明器,但不隨死者下葬而是在下葬之時或之後焚燒。
四、墓葬石刻
1.石像生
古代陵墓,特別是帝王、諸侯、官僚的墓前,排列整齊的石刻人、走獸以及傳說中的怪獸,稱為「石像生」。功能是陵墓標記和驅邪,昭示墓主身份等級、墓前儀衛和表彰墓主功勛。以西漢武帝大將霍去病墓前石像生為最早的陵墓石刻,共有石像生44件,用巨石雕成,造型渾厚生動,最具代表性的是馬踏匈奴。帝王陵墓石像生從唐乾陵形成定製。
2.墓碑
「碑」的稱謂先秦時就已出現,但當時碑的作用與後世墓碑不同。它為一塊上端中間穿圓孔的大石板,圓孔叫作「穿」,立在墓穴旁,用來穿系繩索,把棺木緩緩放人墓穴中;或者立在公卿大夫門口,用來拴系牲畜;或立在宮廟里,用以測看日影作記時之用,石板上沒有文字。
大約在西漢晚期,人們開始在原先立於墓旁用以引棺的石板上刻寫文字,記述墓主的姓氏、家世、生卒年月、生平事跡,還有頌揚和悼念的詩銘。形狀從一般的石頭漸漸規整,形成碑首、碑身、碑座3部分組成的定製,成為真正意義的墓碑。早期墓碑仍有穿,頂端作方尖形稱圭首,作圓弧形刻上雲氣圖案稱暈首。由此,墓碑成為喪葬文化的組成部分,既是死者身份等級的象徵,又體現了濃厚的倫理道德色彩,成為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漢以後墓碑在此基礎上趨向完美。唐乾陵前的《述聖記碑》是墓碑的傑出代表。
3.墓誌
墓誌同樣是記載和歌頌死者的石刻,不同之處墓誌埋藏在墓中。它起源於東漢,魏晉以後普遍流行。早期為碑形,南北朝後期墓誌形成方形定製,由志蓋和志石組成,稱為一合墓誌。志蓋多為盈頂形,也有個別是龜形,刻有篆體標題。志石刻志文、志銘。志文以散文體,追述死者姓名、籍貫、生卒年月、官職履歷、譜系,敘述和稱頌死者的生平事跡、才能、品行。志銘則用韻文體,用來表達對死者的哀悼和稱頌。唐代以後還署有撰者、書者的姓名。歷代出土的墓誌中不少是書法珍品,又是重要的歷史資料。
第二節 古代墓葬的旅遊開發
一、古代墓葬的旅遊吸引因素
1.規模宏大的雙重建築
2.豐富多樣的墓葬文物
3.優越秀美的自然環境
如武則天和唐高宗的乾陵,山勢兀起,巍峨聳立,登高遠望,關中平原景色美不勝收。
4.墓主的名人效應
如名揚天下的岳飛墓早已是杭州西湖畔的著名游覽處。
5.綜合多樣的文化價值
二、墓葬旅遊資源的開發
1.墓葬旅遊資源的開發方式
墓葬旅遊資源開發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墓葬地面遺存物和地下建築、文物,吸引遊客,開展游覽觀光活動。在一些地面遺存比較豐富、進行了一定考古挖掘、歷史文物數量較大的墓葬區,由於能夠向遊客展示較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旅遊市場競爭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如北京明十三陵的定陵,進行了考古挖掘,展示了從地上到地下明代皇陵的完整結構和形制,文物數量和種類都十分豐富,成為遊客北京之旅的必選景區。陝西的秦始皇陵雖沒有被開挖,但發掘了大型陪葬俑坑——兵馬俑坑,出土了規模龐大、數量眾多的文物,其中,銅車馬號稱「青銅器之冠」,陶俑陶馬規格之大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贏得「世界第八奇跡」的美譽,自從開放以來旅遊吸引力經久不衰。但絕大部分墓葬型景區,近年來旅遊吸引力都有所下降,原因在於文物遺存有限,文化內涵不足,開發展示方式單一。
2.墓葬旅遊資源開發的原則
(1)擇優開發的原則
(2)文化展示的原則
(3)活動設計的原則
(4)適當修復、文物保護的原則
第三節 中外帝王陵墓
一、中國帝陵的設計理念
1.「生死如一」的基本思想
2.「仿照國都」的建築理念
3.「帝王獨尊」的指導思想
二、中國主要帝陵
1.秦始皇陵
秦始皇姓贏名政,是我國封建社會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公元221年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也開創了我國封建社會帝王陵寢制度。
2.西漢帝陵
西漢11座帝陵中除漢文帝的霸陵和漢宣帝的杜陵外,其餘9座都分布在陝西咸陽原上,一字排列,形成「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恢弘景象。除漢文帝霸陵「鑿山為陵」外,皆「穿土為壙」,地面夯築高大的「方上」形墳丘,底部長寬約為150~170m,高約為20—30m。漢代盛行厚葬,墓中隨葬品極其豐富,葬具是「黃腸題湊」,葬服是「金縷玉衣」,華麗無比。西漢帝陵多設置陵邑,一方面為了供奉陵園,另一方面是遷徙關東大族、達官巨宦,以便強本抑末,鞏固中央集權統治。
漢武帝茂陵是規模最大的西漢帝陵,陵園周長1688m,封土高46.5m,遠超過西漢帝陵30m的定製。陵園東側有大面積的建築遺跡和陪葬墓群。依漢代之法,每年天下貢賦的1/3陪葬入陵,漢武帝在位54年,茂陵的陪葬品數量十分巨大。
3.唐代帝陵
唐自公元618年建朝至907年滅亡,共歷21帝,其中19帝陵墓在陝西關中平原,又因為武則天和唐高宗合葬於乾陵,所以又稱關中唐十八陵。唐帝陵區西起高宗乾陵,東至玄宗泰陵,沿關中北山分布於6縣境內,綿延長達lOOkm。唐代實行皇戚功臣陪葬皇陵制度,其中以唐太宗昭陵最多,為167座。
4.宋代帝陵
北宋帝陵分布在河南省鞏縣嵩山北麓與洛河之間,陵區范圍東西約lOkm,南北約15kin。陵區旁有皇後陵21座,陪葬宗室子孫和名將勛臣數百人,形成龐大的陵墓群。陵區南對嵩山少室,北據黃河天險,東邊群山綿亘,西為伊洛平原,水深土厚,被認為是「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
5.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位於寧夏的賀蘭山麓,東西5km,南北lOkm,有帝陵9座,陪葬墓193座,營建於11世紀初至13世紀初,陵園的地面建築早在蒙古人亡國時全部被毀。西夏王陵的營建受中原文化影響較大,但自身特點仍十分明顯,如出土石像屈膝而坐似負重狀,造型奇特。
6.明代帝陵
明代帝陵共15座,除分布於南京的明太祖孝陵和北京金山的景泰帝陵外,其中13座集中在北京昌平縣的天壽山南麓,通稱「明十三陵」。基本布局是以明成祖長陵為中心,各陵分列左右,共用一條神道和陵墓石刻,是中國皇陵史上的創新。
7,清代帝陵
清代先後共12個皇帝,除了溥儀沒有帝陵外,其他11個皇帝的帝陵分布在3個陵區,即沈陽的「盛京陵」、河北的遵化縣的「清東陵」和河北易縣的「清西陵」。
三、國外著名王陵
1.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我國對古埃及方錐形法老陵墓的稱呼。埃及金字塔分布在尼羅河西岸,從開羅附近的吉薩至上埃及的希拉康坡里斯一帶,有近100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胡夫金字塔,又稱大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約建於公元前27世紀。它由230萬塊石材砌成。在大金字塔周圍分布著其他王室成員金字塔,構成胡夫金字塔群。其中有著名的斯芬克斯像,即獅身人面像,它用一整塊巨石雕塑而成,再加上匍伏在前的兩條前腿,總共73.5m長,象徵人的智慧和獅子勇猛力量的結合。
2.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以東195km的古都亞格拉城的西邊,亞穆爾河南岸。泰姬陵是莫卧兒帝國第5代皇帝沙吉汗為其愛妃泰姬·瑪哈爾所修的陵墓,號稱世界七大奇跡之一。泰姬陵園呈長方形,周圍紅沙石圍牆。整個陵墓用白色大理石修築,其底層是7m高、95m長的正方形壇座,寢宮居中,高74m,下為八角形,上為穹頂,內分5間,中央宮室內大理石圍欄中置放大理石棺。壇座四角有4座高40m的白色大理石3層圓形尖塔,在塔頂可以俯瞰全城。整個陵墓呈現典型伊斯蘭教建築風格。
第四節 歷史名人陵墓和獨特墓葬形式
一、歷史名人陵墓
1.孔林
孔林又稱「至聖林」,在山東曲阜城北1.5km處,是孔子的家庭墓地。據史書記載,孔子殞後葬在此處,經歷代帝王不斷賜田,至清代已達200hm2,孔林牆周長7km,古木參天,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石儀成群。經萬古長春坊,即至孔林大門至聖林坊,在洙水河北建有享殿、楷亭、駐蹕亭等主要建築,享殿後為孔子墓,東為孔鯉墓,南為孔僅墓,成攜子抱孫布局。孔墓牆外為孔氏後裔墓地。
2.岳飛墓
岳飛墓位於浙江杭州市西湖畔棲霞嶺下,岳飛廟的西側,墓前建有墓門,前有「盡忠報國」照壁,墓周古柏森森,石欄圍護,正面望柱刻「正邪自古同冰碳,毀譽於今判偽真」一聯。在墓門下跪著鐵鑄的秦檜、秦王氏、張俊、萬俟高4人像,墓門刻有「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的警世楹聯。南北兩廂為歷代碑石長廊。
3.中山陵
坐落在南京東郊的紫金山南麓中山陵,1926~1929年修建。整個陵園平面呈警鍾形,建築群依山坡而建,層層遞升,依次為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室。祭堂中為孫中山坐像,周圍刻有《建國大綱》和事跡浮雕。墓室球形結構,中為大理石墓壙,置放鐫有孫中山卧像的石棺。陵園總面積3000hm2,林木面積2133hm2,藍天白雲之下,蒼松翠柏之中,白色的大理石和蔚藍色的琉璃頂建築,構成十分和諧典雅、庄嚴雄偉的畫面。附屬建築還有音樂台、光華亭、水榭等。
二、獨特的墓葬形式
1.天葬
天葬也稱鳥葬、露天葬等,盛行於藏族、門巴族等少數民族中,藏語稱之「吐垂傑哇」。通常在人死後將四肢捆成一團,用白氆氌蒙起來,停屍數日,置於空房祭奠。由死者後代背到家門口,再請天葬師將屍體背到天葬場。家人和親友隨天葬師送至十字路口後,一兩位親友跟隨天葬師去天葬場照看。到了天葬場後,喇嘛誦經擊鼓、煨桑供神,吸引鷹鷲,天葬師在天葬台上肢解屍體,切肉砸骨,摻上糌粑供鷹鷲啄食,以吃光為吉利。
2.懸棺葬
懸棺葬又稱崖葬、崖洞葬,是一種將屍體置人棺內,凌空懸掛或放置於懸崖峭壁之上的葬法。這種葬俗大約始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夏商周時已經流行,歷代都有。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四川、重慶等地區,其中四川珙縣、廣西左右江、福建武夷山最為集中。福建武夷山的懸棺葬一號、二號船棺葬,距今約3400~3800年。懸棺葬大都選擇在臨江面海的懸崖峭壁上,棺木距水面十幾米到幾十米不等,有的甚至高達幾百米。懸棺葬神秘而奇特,有些懸棺是如何放置懸崖之上的,至今還是個謎,因而吸引了眾多遊人的關注。
3.塔葬
塔葬是指佛門高僧圓寂後,將遺骨放入佛塔中的一種佛教獨有的墓葬形式。知名的佛教寺院均有墓塔,但以河南嵩山少林寺塔林最為有名。塔林位於寺西少溪河北岸,現存自唐以來的磚石墓塔230多座,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是佛教文化和古代磚石建築、雕刻藝術的具體表現。山東長清縣的靈岩寺塔林,安葬有唐代至清代的高僧,也是我國保存完好的大型塔林之一。
Ⅶ 被稱聖井,還取水用,為何如今被認為是最臟的井
因為這口井是一口死井。除了取水喝,還有人用這口井洗澡、洗衣服。
Ⅷ 印度這個神秘的國度,有哪些美麗的傳說
花谷國家公園、哈瓦瑪哈勒宮都很美麗。
阿加蒂島(Agatti Island)位於離科欽(Cochin)海岸460公里的地方,是印度最小的聯邦領土羅克沙群島(Raksha Islands)的一部分。白色的沙灘,多樣的珊瑚礁和碧綠的海水使它成為海濱度假勝地,盡管遊客需要特殊許可才能參觀阿加蒂島。達爾湖在印度克什米爾被譽為皇冠明珠,也是斯利那加必游景點。湖上到處都是美麗的樹木和綿延起伏的雪山。最好的游覽方式是乘坐傳統的錫卡拉-斯利那加纜車。
Ⅸ 奧里薩邦的名勝古跡
自公元前2000年綿延至今有文獻可考的歷史中,毫無疑問地,是奧里薩邦境內星羅棋布地遍布著的古代遺跡。從西素帕勒格勒赫遺址到雄偉壯麗的林迦拉賈神廟和札格納特廟,從科納拉克太陽神廟到雕刻精美的穆克泰西瓦爾神廟和其它類似廟宇。在拉特納吉里、拉利塔吉里、烏代基里和其它地方發掘的各類考古發現,說明奧里薩還受到佛教的影響。肯達基里和烏代基里以及其它地方的那些石鑿洞穴表明耆那教也在奧里薩留下了它的影響。
布巴內斯瓦爾
奧里薩邦首府——布巴內斯瓦爾,廣泛地被人們認為是「印度的神廟城市」。這里是印度教一個十分重要的朝聖中心。這座曾經自豪地擁有2000多座神廟的古老城市,如今仍有數百座神廟點綴其間。正是在布巴內斯瓦爾這里,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里,奧里薩神廟的建築風格從其初期逐步發展成熟,最終達到頂峰。如今,新的布巴內斯瓦爾城以其現代化的建築完美地烘托出其悠久的歷史氛圍。
帕爾蘇拉邁希瓦爾神廟
帕爾蘇拉邁希瓦爾神廟(公元650年)是如今仍舊矗立在布巴內斯瓦爾城中最古老的神廟。雖然這座神廟在1903年被修繕過,繼之又對其內部密室頂部作了一些改變,但其結構卻完全保留了最初的形式。這座小小的神廟顯示出奧里薩神廟最初發展階段的兩個主要建築因素:蜂窩狀塔(通常被人們叫做玖勒)和塔前的門廊(通常被人們叫做迦格莫罕)。這座塔的塔檐層層疊疊地向上堆積成尖頂,塔檐角為蓮花狀。塔身的每一面在中央都有隆起的一條「脊」,像是一條自下向上逐漸尖細的「翼肋」匯集到塔頂。塔的門廊成矩形,上面覆蓋著厚厚的石材板。光線通過天窗、門洞和鏤空的窗格射入內部。盡管這是一座濕婆神廟,但也是毗濕奴和雷雨神因陀羅、太陽神蘇里耶和閻魔的象徵,同時還是七位母親女神的象徵。在南邊的牆上,是卡爾迪克耶(濕婆諸多兒子中的一個)騎在孔雀上的一幅精美的肖像。大多數的雕刻都裝飾在內部的含糊不清的馬蹄形石質「框」中。這些雕刻都和佛教早期的石頭僧院有關,就像不同的神的象徵一樣,它們說明了印度神性的相互滲透性。
林迦拉賈神廟
建於11世紀的林迦拉賈神廟矗立在布巴內斯瓦爾城中,是這里的象徵性建築。林迦拉賈神廟的塔的高度超過180英尺。神廟上的許多雕刻描畫的是正在進行宗教活動或者是拿著樂器正在演奏的一組組人群。建於11世紀的這座神廟的現存主體結構,被認為是建造在7世紀的早期石廟遺址之上,在現存的神廟建築中似乎就可以看到那座早期石廟的一些殘存結構。林迦拉賈神廟是人們膜拜神的地方。在這座巨大無比的林迦拉賈神廟建築群中,有150座神龕,它們都十分引人入勝。
穆克泰西瓦爾神廟
小巧而雅緻的穆克泰西瓦爾神廟(公元950年)經常被人們稱作是「奧里薩建築藝術的微型珍寶」。這座神廟的重要性在於它是神廟建築藝術羯陵伽學派早期和晚期之間的過渡點。在神廟的外牆上裝飾有許多雕刻,表現了神的各種變化。這些神龕包括佛教和耆那教的形象,以及濕婆派(印度教)的形象。這顯示了奧里薩宗教的深厚包容性。穆克泰西瓦爾神廟的「韜拉納」(拱形門道)值得特別注意。它的雕刻極其精美,包括那些渦卷形雕刻、優美的女性形象、猴子和孔雀,以及大量精美和可愛的裝飾性細部。在神廟的東邊,有一個聖水池,在西南角上,有一口井,據說井水可以解決生育問題。
拉賈拉尼神廟
建於11世紀的拉賈拉尼神廟,坐落在一片開闊的稻田裡,顯得十分典雅。整座神廟是用紅黃色砂岩建成的,在當地,人們管這叫拉賈拉尼。這座神廟的迦格莫罕(門廊)曾經塌陷,後於1903年重建,風格簡朴。而神塔卻驚人的華麗,並且因其簇生於主塔的眾多小塔所表達的審美觀而著名。神廟的雕刻形象既優雅又活潑可愛,尤其是那些美麗的女性形象,她們有的表現出愛戀嬉戲,有的懷抱著孩子,有的正在照鏡子或正在逗弄寵物鳥。在塔的入口門道拐角處的突出部,可以看見著名的「八方守護神」。從左手開始順時針方向,他們依次是:因陀羅(東方,吠陀諸神之王)、阿耆尼(東南,吠陀火神)、閻魔(南方,死神)、旎隸迪(西南,苦難神)、伐樓拿(西方,吠陀海神)、伐由(西北,風神)、庫柏拉(北方,財富之神,在這里是心願樹)和伊沙拿(東北方,濕婆的化身之一)。
達達基里和烏達亞吉里石窟
在布巴內斯瓦爾以西7公里的地方有兩座小山,肯達基里和烏達亞吉里,這里是奧里薩歷史的重要紀念碑。這兩座小山的岩石上有許多雕鑿出來的洞穴,這些洞穴形成一層層的古老的居室,耆那教的苦修者就居住在裡面。這些洞穴是喀羅吠剌王建造的,可能開始於公元前1世紀。烏達亞吉里的18座石窟包括著名的訶提袞帕(象窟)和銘文。訶提袞帕銘文提供了喀羅吠剌王的武功和那一時期的社會狀況。銘文提到喀羅吠剌王的皇城有門堡、洗浴池和飲水池,還有正式的音樂舞蹈演出。
著名的拉尼袞帕(王後窟)也位於烏達亞吉里,分上下兩層,有一個大院子,還有雕刻精美的中楣。那些雕刻展示的是廣為人知的神話、歷史場景和宗教儀式以及許多舞者。其風格十分成熟,非常典雅和生動。象頭神窟是獨立的,有一條小路從拉尼袞帕通向那裡,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這個窟保存較好。
所有的洞窟都不大,順著岩石的走勢開鑿而成。洞窟之間滿布著動物、人和神的形象,這些雕刻顯示了早期階段奧里薩藝術家的喜好,展示出強烈的、活潑的民間元素。
幬里
從布巴內斯瓦爾向南8公里,達亞河邊的幬里山丘頂部,岩石露出地表。就是在這里,據說阿育王完成了從征服者到佛教徒的轉變。在這座小山腳下,人們可以看到石刻阿育王詔書和公元前260年用一塊巨大岩石雕鑿出來的大象的前部。幬里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地位,是由於70年代初期在這里建造了一座佛教和平塔,通常被人們稱作祥地 堵波。1972年重建的古老的達瓦萊希沃爾神廟也位於這座山頂。
西素帕勒格勒赫
距離布巴內斯瓦爾的林迦拉賈神廟只有2公里的地方是西素帕勒格勒赫遺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4世紀的這些遺址,顯示了即便是在那麼久遠的年代,這里就已經有了防禦堅固的城市,並且證實了奧里薩文明有著非常古老的根基。
黑拉普爾
黑拉普爾有一座11世紀的64個女瑜伽修行者的無頂廟宇。這座廟宇在奧里薩邦位居第二,是印度四座這樣獨特的廟宇中的一座。
普里
普里是印度著名的四大宗教中心之一,被認為是札格納特神的居所。根據傳說,普里曾經一度是座森林繁茂的小山,薩巴拉斯人居住在這里(屬於原始南方語系的前雅利安和達羅毗荼部族)。普里的陽光沙灘是世界上最好的沙灘之一。
札格納特神廟
位於普里的札格納特(宇宙之神)神廟是印度最神聖的朝聖地之一。人們認為它是神的位於北南東西四方的居所之一。現存的神廟建於12世紀,代替了被認為建於10世紀的主體結構。高214英尺(65公尺)神廟的塔尖俯瞰著周圍的鄉村。這種視覺上的優勢成為一種象徵:這座神廟統治著普里城中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座巨大神廟整體建築的每一邊長度為650英尺,被一道20英尺高的牆包圍著。在那道牆裡面就是一座城市。這里有6,000名神廟僕人,一座神廟廚房,每天向10,000人提供飯食(在節日里超過25,000人),和一位奧里薩宗教生活中心的主神。札格納特神廟真正是世界上一個獨一無二的公共機構。
直到前不久,幾乎整座廟宇還都塗著白灰,有時被外國水手稱作「白塔」。這樣一座重要的廟宇卻有著樸素的外觀,這使得學者們迷惑不解,因為奧里薩的廟宇通常都裝潢華麗。1975年考古學家們發現,塗上的那層白灰是一層用以保護裝飾華麗的雕像的保護層。它的下面是十分華麗的裝飾性雕刻。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
這座廟宇庄嚴地屹立在孟加拉灣廣闊的沙原上,代表那一時代令人嘆為觀止的精湛工藝,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將其描述為:「人的語言被石的語言擊敗」。這個奉獻給太陽神的13世紀的建築奇跡宏偉壯麗,它那巨大的面積,以及描繪出生活的各種變化節律的輝煌雕塑的和諧一致,皆享有盛譽。
這座廟又被稱作「黑塔」,它默默地見證著奧里薩的建築達到巔峰的時代。著名印度學家和藝術史家E·B·哈維爾在提到科納拉克太陽神廟時描述道:「即使是氣勢恢宏的古希臘時代的埃爾金大理石雕,在優美的動感和立體感方面也無法超越這些印度的阿基里斯;而與那些雄偉壯觀的馬匹所顯示出的巨大力量與勃勃生機相比,韋羅基奧在威尼斯的那些名作便不值一提。」 科納拉克太陽神廟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該廟是由恆伽國王那羅僧訶修建的。整座廟宇被設計成豪華壯觀的戰車形狀,車身下設有24隻裝飾極其精美的巨輪,由7匹強健的駿馬駕馭,令人聯想到這座廟宇就是一輛太陽神的戰車。科納拉克駿馬代表戒律、力量和發展。在建築方面,該廟由一座聖殿構成。聖殿上有一個曲線窗花格的尖頂,現已缺損,還有一座門廊。其特點是金字塔形的頂部,它充分顯示了羯陵伽建築風格,包括所有引人注目的細部。門廊前部是一座雕刻裝飾的舞廳。盡管主殿已成廢墟,但舞廳和觀眾廳還是完整無損。
據說那羅僧訶國王將12年的稅收都用於建築該廟,經過1,200名建築師和能工巧匠的不懈工作才將其完成。建廟時使用了3種石料:紅土石、肯多利石和黑綠泥石。紅土石用於地基,肯多利石用於廟牆和其上的雕像,而黑綠泥石用於門側柱和太陽神像。
裝飾廟宇的雕像種類繁多,例如既有行進中的軍隊和器樂伴奏的舞會等場面,又有眾神、鳥獸、花卉圖案以及其它各種雕塑。廟中布滿表現性愛的形象,帶來了審美愉悅和崇高神聖感的完美結合。廟宇的三個側面有太陽神鵰像,即獅面象身獸、大象和馬匹的雕像,它們使整座廟宇的景觀更加美不勝收。
印度考古局建立了一個太陽廟博物館,展出許多這座廟宇所珍藏的雕像。
科納拉克坐落在木麻黃種植園充滿神秘魅力的自然環境中,與布巴內斯瓦爾和普里一起,構成了奧里薩寺廟建築的最佳金三角組合。科納拉克海灘擁有壯麗的日落景觀,令旅遊者目迷心醉。從陽光照耀的海灘到這座建築奇觀,科納拉克有許多景點可供游覽。
喀塔克
喀塔克為奧里薩邦的前首府,是該邦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該市位於北部的默哈訥迪河與南部的卡塔喬迪河交匯形成的三角洲的頂端。拉特納吉里—烏達亞吉里—拉利塔吉里景區與喀塔克毗鄰。
拉特納吉里
拉特納吉里位於賈賈普爾區比魯巴河谷,是著名的佛學中心。與該村相鄰的那座同名的小山中有著豐富的佛教古跡。經過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現拉特納吉里至少從笈多王朝國王那羅僧訶·笈多統治時期(公元6世紀前半葉)就已成為佛教中心。
最初,這是一個重要的大乘佛教中心。在公元8-9世紀期間,它變成了一個偉大的佛教密宗或曰金剛乘藝術和哲學中心。據認為,拉特納吉里大學對公元10世紀密教時輪乘的興起發揮過重要作用。拉特納吉里大學是昔日三所古老的佛教大學之一。當中國唐代高僧玄奘於公元639年訪問這所大學時,它成為主要的佛教中心至少已有200年的歷史。
在拉特納吉里宏偉的佛教遺址上有一座宏大的磚寺,它設有美麗的大門、內殿,內有巨型佛像的聖殿,以及大量的佛教雕像。當地還有一座小些的寺廟,內設一座石殿,幾處磚龕,還有一座大佛塔,四周環繞著許多小佛塔。
烏達亞吉里
烏達亞吉里位於賈賈普爾區,是奧里薩最大的佛教景區。最近的考古發掘發現,該地寺廟古時的名稱為摩塔婆大寺,遂使其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公元7世紀到12世紀是這里的佛教繁榮時期。考古發掘還發現了一座磚寺,內有大量佛教雕像。整個發掘現場位於一座大山的山麓,這座山便成為它的庄嚴背景。烏達亞吉里的這些考古遺址包括一座磚塔,兩座磚寺,一個帶有銘文的美麗的樓梯石井,以及位於後山頂上的石刻雕像。發掘出的以及正在發掘的大量雕像,均屬於佛教的萬神殿,由眾菩薩像和眾禪那佛像構成。雖然該地緊鄰拉特納吉里(大約相距5公里),烏達亞吉里卻沒有多少金剛乘的雕像。
拉利塔吉里
拉利塔吉里雖然最近才發掘出來,卻是此地最早盛行佛教的地方,其年代可追溯到公元1世紀。這里有一座宏大的磚寺和神廟山遺址,一座小山頂上分布有幾座佛塔和一座經過改良的石塔。
阿馬拉瓦蒂和那伽爾朱納康達
這兩個地方都是佛教遺址。在阿馬拉瓦蒂,在薩陀伐訶那王朝時期產生影響的佛教遺跡包括不少宏偉的雕刻、神廟、廟宇、壁畫和鑲板。在那伽爾朱納康達,發掘出的佛教遺跡的年代可追溯到公元前2-3世紀。
奧里薩邦海灘
奧里薩邦綿長的濱海區擁有全世界最美的白色沙灘。浦那海灘是無數朝拜者的主要集合地,使這里成為印度主要宗教聖地海灘點之一。海灘度假村昌迪普爾是深受海灘熱愛者喜愛的另一個海濱度假勝地。古海港海上高帕爾普爾景色秀美,未經污染,遊客們游覽奧里薩邦海灘時不容錯過。
1、海上高帕爾普爾 - 海上和水上運動愛好者的至愛,有金色海灘,是游泳或閑逛的理想地點。
2、昌迪普爾海灘- 著名的海灘度假區,有獨特的海灘,海水在低潮時退卻5公里。
3、科納克(Konark)海灘- 世界著名景點,最精緻的太陽神殿所在地。
4、帕拉蒂勃海灘- 印度重要的商業活動海港,有美麗的大海和常青的森林,這里是瑪哈納迪一個巨大的河口,遍布島嶼和溪流,適合潛水,以巴拉戴瓦神殿遺址聞名。
5、浦那海灘- 奧里薩邦金山角三大景點之一,印度四大聖地之一。海灘位於孟加拉灣海岸,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海灘之一。
6、巴裏海(Balighai)海灘- 四周常綠喬木環繞抱,氛圍寧靜,設有海龜研究中心。
7、塔拉薩里(Talasari) - 海灘距離迪喀(位於西孟加拉邦)8公里,是塔拉薩里最安靜的海灘。
考古發現
2500年古城現身印度奧里薩邦
2008年02月15日考古學家宣布,他們在印度東部奧里薩邦發掘出了一座有著2500年歷史的古城遺址。
考古學家稱,這座古城的規模比雅典古城還要大。
這座古城遺址位於奧里薩邦的布巴內什瓦爾附近。古城名為「西蘇帕爾加爾」,早在60年前就已經被人們發現。不過由於種種原因,發掘工作一度中斷直到2001年才得以繼續。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些殘留的建築結構以及不少手工藝品,包括一些陶制的器皿和裝飾品的碎片等。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推測,「西蘇帕爾加爾」古城建立於公元前三世紀初期,最終於公元四世紀中期消亡。這座古城有四條通道,具有較為完善的城市規劃,能夠容納2萬居民,這比能容納1萬居民的希臘雅典古城的規模要宏大得多。考古學家表示,「西蘇帕爾加爾」古城可能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城市之一。這個發現有助於人們進一步了解古代印度奧里薩邦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當時繁榮的文明。
Ⅹ 印度「最古老」的佛教石窟在哪裡,有什麼特點呢
說起佛教石窟,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我們中國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前秦時期的莫高窟,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在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但實際上,在印度,也有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石窟,甚至比我們中國的莫高窟還要古老幾百年。
那麼,你有沒有去過印度旅遊?對印度這個國家的印象怎麼樣?你知道在印度的中部山區,有這么一個比中國敦煌莫高窟還古老的“阿旃陀石窟”嗎?如果以後有機會的話,你還想不想到印度去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