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沙姜與生薑有什麼不同求解
作用不同
1.生薑味辛辣,它可將自身的辛辣味和特殊芳香滲入到菜餚中,使之鮮美可口,味道清香。因為其味清辣,只將食物的異味揮散,而不將食品混成辣味,宜作葷腥菜的矯味品,亦用於糕餅糖果製作,如姜餅、薑糖等。
2.沙姜也有辛辣味,但比生薑要淡一些,而且沙姜不僅能去腥,還有提鮮增香的作用。
3.這是生薑所不具備的特點。沙姜尤其適合用於各種肉類食材的烹調,也可以用於配製鹵汁,或作「五香料」的配料。
功效不同
4.生薑味辛、性微溫,入脾、胃、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主治外感風寒、胃寒嘔吐、風寒咳嗽、腹痛腹瀉、中魚蟹毒等病症。
5.沙姜味辛、性溫,入胃經;有溫中散寒,開胃消食,理氣止痛的功效;適宜胃寒之人心腹冷痛,腸鳴腹瀉者,納谷不香,不思飲食,或停食不化之人食用。
沙姜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性耐旱耐瘠怕浸。南盛耕地多屬黑泥田,含碳質多,松軟疏水,宜於沙姜生長。 多為圓形或近圓形的橫切片,直徑1~2cm,厚0.3~0.5cm。外皮淺褐色或黃褐色,皺縮,有的有根痕或殘存須根。
切面類白色,粉性,常鼓凸。質脆,易折斷。氣香特異,味辛辣。功能主治行氣溫中,消食,止痛。用於胸膈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
多年生宿根草本。塊狀根莖,單生或數枚連接,淡綠色或綠白色,芳香;根粗壯。無地上莖。葉2枚,幾無柄,平卧地面上;圓形或闊卵形,長8~15厘米,寬5~12厘米,先端急尖或近鈍形,基部闊楔形或圓形,質薄,綠色,有時葉緣及尖端有紫色渲染。
葉脈10~12條;葉柄下延成鞘,長1~5厘米。穗狀花序自葉鞘中出生,具花4~12朵,芳香;苞片披針形,綠色,長約2.5厘米,花萼與苞片等長;花冠管細長,長2.5~3厘米。
花冠裂片狹披針形,白色,長1.2~1.5厘米;唇瓣闊大,徑約2.5厘米,中部深裂,2裂瓣頂端各微凹白色,喉部紫紅色;側生的退化雄蕊花瓣狀,倒卵形,白色,長約1.2厘米;葯隔寬,頂部與方形冠筒連生。
子房下位,3室,花柱細長,基部具二細長棒狀附屬物,柱頭盤狀,具緣毛。果實為蒴果。花期8~9月。
主要價值
名稱:沙姜
又名:山萘
類別:溫里葯
拼音:Shān Nài
拉丁:Rhizoma Kaempferiae
別名:三奈子(《海上方》),三賴(《品匯精要》),三柰、山辣(《綱目》),三藾(《南越筆記》),沙姜(《嶺南采葯錄》)
姜科植物山柰的根莖。12月至次年3月間,地上莖枯萎時,挖取二年生的根莖,洗去泥土,橫切成片。用硫黃煙熏1天後,鋪在竹席上曬干。切忌火烘,否則變成黑色,缺乏香氣。
沙姜花
乾燥根莖為圓形或近圓形的厚片,直徑1.5~2厘米,厚2~6毫米。外皮紅棕色,皺縮,有時可見根痕、鱗葉殘痕及環紋.斷麵灰白色,富於粉質,光滑而細膩,略凸起,而外皮皺縮,習稱縮皮凸肉。質脆,易折斷。氣芳香,略同樟腦;味辛辣(但與姜味不同)。以色白、粉性足、飽滿、氣濃厚而辣味強者為佳。
炮製
冬季採挖。洗凈,除去須根,切片,曬干。
性味歸經
性味歸經:溫;辛;歸胃經
①《品匯精要》:味辛,性溫,無毒。
②《本草匯言》:味辛甘,性溫,無毒。
③《本草匯言》:入足陽明、太陰、厥陰經。
④《本草再新》:入心、脾、腎三經。
功能主治
溫中,消食,止痛。治心腹冷痛,停食不化,跌打損傷,牙痛。用於胸隔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消。
①《品匯精要》:辟穢氣;為末擦牙,祛風止痛及牙宣口臭。
②《綱目》: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氣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
③《本草匯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諸證。
④《嶺南采葯錄》:治跌打傷,又能消腫。治骨哽,以之和赤芍、威靈仙等分,水煎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搗敷;或搐鼻。
注意事項
陰虛血虧及胃有鬱火者禁服。
食療作用
沙姜味辛、性溫,入胃經;
有溫中散寒,開胃消食,理氣止痛的功效;
適宜胃寒之人心腹冷痛,腸鳴腹瀉者,納谷不香,不思飲食,或停食不化之人食用。
《本草綱目》:「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痛,寒濕霍亂。」,《本草匯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諸證。」
附方
①治心腹冷痛:山柰、丁香、當歸、甘草等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瀕湖集簡方》)
②治一切牙痛:山柰子二錢(用面裹煨熱),麝香半錢。為細末,每用三字,口噙溫水,隨牙痛處一邊鼻內搐之,漱水吐去,便可。(《海上方》麝香一字散)
③治風蟲牙痛:肥皂一個,去穰,內入三賴、甘松各三分,花椒、鹽不拘多少,以塞肥皂滿為度,用麵包,煉紅,取研為末,每日擦牙。(《攝生眾妙方》)
⑵ 生薑和沙姜一樣嗎
沙姜和生薑的區別:
1、生薑比沙姜辛辣氣味重:沙姜味辛、性溫,有溫中散寒,開胃消食,理氣止痛之效。沙姜的質地脆嫩,帶有獨特的芳香,氣味雖辛辣,但沒有生薑的辣味重。
2、作用不同。沙姜有提鮮增香的作用,生薑祛寒除腥的作用。沙姜與雞肉是最佳伴侶,可使雞肉鮮美無比。沙姜的辛辣味,不僅能去腥,還有提鮮增香的作用,這是生薑所不具備的特點。生薑具有祛寒除腥的作用,通常做飯的時候,比如,每回做魚蝦、貝類等水產菜餚,總會放點生薑來祛寒除腥。
3、適合人群不同。沙姜適宜胃寒人士食用,生薑適合風寒人群。沙姜適宜胃寒之人心腹冷痛,腸鳴腹瀉者或停食不化之人食用。而生薑適合外感風寒、胃寒嘔吐、風寒咳嗽、腹痛腹瀉、中魚蟹毒等人群。
(2)印度哪個地方種沙姜的呢擴展閱讀:
營養學價值:生薑含有辛辣和芳香成分。辛辣成分為一種芳香性揮發油脂中的"姜油酮"。其中主要為姜油萜、水茴香、樟腦萜、姜酚、桉葉油精、澱粉、粘液等。
可食用部分95%。每100g中含能量172kj,水分87g、蛋白質1.3g、脂肪0.6g,膳食纖維2.7g,碳水化合物7.6g、胡蘿卜素170μg、視黃醇當量28μg,硫胺素0.02mg;
核黃素0.03mg、尼克酸0.8mg;維生素C 4mg;鉀295mg、鈉14.9mg,鈣27mg,鎂44mg、鐵1.4mg,錳320mg、鋅0.34mg、,鉬0.14mg、磷25mg、硒0.56μg。尚含促進消化液分泌的姜辣素等成分。
⑶ 南姜和沙姜的區別是什麼
1、外觀不同:南姜的外形類似樹根,顏色較深,體積較大,南姜皮顏色偏白,姜芽處呈微紅色。沙姜乾燥的根莖為圓形或者近圓形的厚片,其直徑為1厘米-2厘米,厚度為0.2厘米-0.6厘米,其外表皮為淺褐色或黃褐色,有褶皺,有的有根痕或殘存須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南姜
⑷ 我想種沙姜,不知在哪要種最好,請問有哪位專家知道現在在什麼地方要沙姜種最好
廣東省化州市雙滘鎮
中國沙姜之鄉--中國南盛
沙姜又稱山萘,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性耐旱耐瘠怕浸。南盛耕地多屬黑泥田,含碳質多,松軟疏水,宜於沙姜生長。 南盛位於中國正南部,隸屬廣東省化州市,自然和氣候天氣正好適宜栽種沙姜,南盛所出產的沙姜最為優質,其沙姜呈褐色,略帶光澤,經曬不癟,皮薄肉厚,質脆肉嫩,味辛辣帶甜,含姜辣素高,具有化痰行氣,消食開胃,健脾消水去濕和防疫等功效。據父老傳說,清光緒年間,化州及鄰縣瘟流行,南盛一帶村民食沙姜以防,得免疫病,四境賴以安寧。此外,南盛水姜與本地名餚「白切雞」伴食,香而不膩,饒有風味。酒樓飯庄及居民家庭估白切雞均以沙姜作主要佐料,相沿成習。又本地廚師調味用的香料粉,多以南盛沙姜作配料,菜餚特別美味可口。 南盛種沙姜有200多年歷史,始種地蒲山,當時僅數十畝。以後,沙姜的應用日廣。不僅可作調味品,還可入葯治病,種植面積遂不斷擴大,清末發展到500多畝。民國期間。南盛沙姜的種植面積由蒲山擴展到謝村、山尾和樂塘一帶,年種姜千餘畝。每逢沙姜(乾薑片)上市季節,南盛圩不少商號一秤收購,運往廣西、雲南和華中、華北等地銷售。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重視沙姜生產,總結交流種姜經驗,推廣沙姜良種。同時,商業部門設點收購,促進了沙姜的發展,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全公社年種植沙姜3000畝左右,畝產高達2噸。以後,隨著南盛引鑒水利工程的興修和配套完善,夏季積水田多,不利沙姜的生產,再加上當時出現「重糧輕錢」的傾向,以致沙姜種植面積下降。1988年全區(鎮)種沙姜在200
畝左右,總產300多噸。
參考:http://ke..com/view/74055.htm
⑸ 沙姜的作用是什麼
山柰,學名Kaempferia galanga,亦稱三柰、山奈、沙姜等,是一種姜科山柰屬的植物。
形態山柰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地下具塊狀根狀莖,有香氣,無地上莖;少數基生卵圓形葉,葉柄下延成鞘;秋季自葉鞘內抽生穗狀花序,具4-12朵白色花,芳香;蒴果長橢圓形。
產地山柰原產印度,原產於拂林國,即今日南洋一帶。現時主要在中國南方種植,如廣東省中部。
用途山柰可入葯,根據《本草從新》,山柰「辛溫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痛。寒濕霍亂。風蟲牙痛。。另外,「辛香伐氣。甚於甘松香」,所以有些食物亦以沙姜作調味,以去寒濕,一般亦用來蘸白切雞。不過,山柰亦「不宜輕服」
⑹ 所有香料
多香果香料
多香果香料是取自西印度多香果樹的漿果變干而成,包括丁香、肉桂、肉豆蔻末混合製成,味道辛辣而芳香。漿果變干後,呈一個深褐色細小球狀,只比胡椒粒大一點點,牙買加人喜歡把它加在調味料、湯、燉菜、用咖喱烹調的菜中,亦可用來做腌漬香料、蛋糕、餅干、果餡批等,食物生產商則用來做茄汁、腌菜及香腸。
大茴香籽
大回香籽原產於中東,它有一種類似甘草的特殊香味,中東人或印度人喜歡把它加在湯或燉菜中,歐洲人常用來做蛋糕、餅乾和甜麵包,用來做成糖果或做成大茴香油則最常見。此外,大茴香籽可用來搭配魚或貝類,做出濃厚地中海風味的海鮮燉菜,或是混合溶化的奶油、烤香的大茴香籽和檸檬汁,淋在燒烤好的海鮮上。貯存方面,應把它放置在陰涼乾爽的地方。
葛粉
葛粉原產於西印度,是採集西印度葛樹根部而製成的白色澱粉,看來像玉蜀黍粉,本身沒有味道,主要用來做調味醬料、果餡批、布丁等。
紫蘇
紫蘇原名出自於希臘文,意即『皇室之香油』,原產於太平洋群島,十六世紀時由亞洲傳到歐洲。原生種之紫蘇花呈白色小花,精油色呈淡黃綠色,味道甜中刺鼻,全世界的紫蘇約有一百五十種之多,其中荷力羅勒(Holy Basil)及甜羅勒(Sweet Basil)經常加入泰國菜,亦可加入沙律及用作裝飾菜料。
月桂葉
月桂葉原產於南歐地中海沿岸的綠灌木或小喬木,兩種月桂葉都是綠色,呈長橢圓披針形,約長三英寸,葉面光滑,帶有辛辣及強烈苦味。月桂葉是歐洲人常用的調味料和餐點裝飾,如用在湯、肉、蔬菜、燉食等,可說是一種健胃劑。
葛縷子
葛縷子又稱茴香子,原產於亞洲、北歐及中歐,是兩年生歐芹科草本植物的果實種子,約長1/5英寸,至末端漸窄,仿如彎月形,硬的葛縷子殼有五條鐵灰色的脊樑。葛縷子帶有水果般清甜芳香,咬碎後卻有檸檬皮般辛辣苦澀,通常用作食用調味,如各式黑麥麵包、香腸、芝士、泡羊白菜絲、捲心菜、湯等。
小豆蔻
小豆蔻自古已是最珍貴的辛香料食材之一,原產於印度及斯里蘭卡地區,泰國東南面近柬埔寨一帶亦有生長,植株屬於姜類植物,是存在橢圓形的綠色豆莢里的黑色種子,約長1/4英寸,外莢原為青綠色,有些地區的人把它放在太陽下曬成白色或麥黃色。小豆蔻芳香甜美,有用於各式香甜或香薄荷味的泰國菜,
芹菜
芹菜分為本芹(中國類型)和洋芹(西芹類型)兩大類,本芹葉柄細長,西芹則是從國外引入的一個芹菜變種,葉柄寬而扁。芹菜是歐亞大陸普遍生長的草本植物,葉片翠綠,呈薄薄的三尖形,以葉片和葉柄鮮綠而光亮為優質,味道清香,作裝飾菜料,既為菜餚錦上添花,亦可引起食慾。
芹菜子
芹菜子是從歐芹科兩年生植物芹菜的種子萃取製成,體形非常細小,呈卵形,淺棕色,與味道微辛而香,含多種有效成份,對風濕症、風濕關節炎、痛風、高尿酸症等具有舒解作用,亦是極佳的利尿劑,並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安作用,能安神、舒解脹氣及消化不良的毛病。
峨參
峨參原產於蘇聯南部、中東、法國,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鮮綠色,常用作裝飾菜料,所含有的荷蘭芹氣味,可作為精緻葯草的成份。峨參通常用來做調味醬料,蒼白的莖則加強綠色沙拉、食用醋及多種菜餚的味道。
辣椒
辣椒為茄科多年生木本植物,原產於中南美洲和印度西部,現在全球熱帶地區都有種植,種類多不勝數,知名的已超過200多種,是分布最廣的香料植物。辣椒除了辣味之外,幾乎沒有其它味道,最辣的部份是子粒及其旁邊的白色脈絡,至於辣的程度,則因品種而異。
香蔥
香蔥又稱冬蔥、火蔥、細香蔥或四季蔥,屬百合科蔥屬,是一種多重生宿根的草本植物,原產地有說是中國,也有說是西亞。 ys 32^N
香蔥為鮮綠色,蔥葉長而空心,莖柔細而香,含有頗高的揮發油,烹調加熱後便會迅速在空氣中釋放,為不同菜餚添上色香味美。
香菜
香菜屬歐芹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是傘形科植物芫荽的葉片,原產地為地中海東部沿岸。香菜呈羽毛狀,味甘香甜,傳統上用於中東、墨西哥及亞洲菜式,尤其用在墨西哥式的蘸著燒砂醬及豆醬更佳,又可把碾碎的香菜混入酸奶油中,用作墨西哥起司碎肉卷餅、塔可、咖哩料理等香料,香菜用作炒類菜餚的裝飾,亦增添色香味美。
肉桂
肉桂是一種月桂科的長綠植物,原產於斯里蘭卡和東印度群島,白色花,淺綠色莖,葉片光滑,味道有點像木材、辛辣、麝香三者的混合,強烈辛辣中帶甘甜。肉桂有棒狀、樹皮狀、粉末狀,肉桂棒是用長片樹皮卷壓及曬干而成的,可用於飯菜及魚類、雞類或豬肉菜餚,肉桂粉是用桂樹的干樹皮磨成粉末而成的,多用作西式烹飪及烘焙的香料,如霜飾、蛋糕、小西餅、水果餡、高成分甜麵包等,能為菜餚及甜品加添辛香甘甜,尤其是朱古力的最佳夥伴。但注意肉桂粉不可加入熱的液體中,以避免肉桂變韌及流失香味。肉桂密封保存,避免放在其它香料或材料存放的地方,以免損及風味。
丁香
丁香又名丁子香,原產於馬達斯加、坦尚尼亞、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及格瑞那達,是一種從熱帶常綠喬木的花蕾芽提煉而成的香料,辛辣帶點苦味。
丁香粉是把花蕾曬干後磨成粉末,濃郁芳香,常用作鹵菜香料,亦有用於小西餅、生果餡、蛋糕等甜品糕點,丁香粒亦多用於西菜中,插入豬脾肉燴熟或烤焗,既解膻增香,又殺菌防霉。
胡荽
胡荽又名芫荽,芫荽屬芹科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東歐,現在全球都有種稙。芫荽的英文名稱Coriander原自於希臘語中意指「臭蟲」的Koris,原因是芫荽的種子未成熟前,莖葉的味道類似甲蟲味般不太好聞,待果實成熟後則轉變成類似茴香的辛香味。胡荽可在烹調方面廣泛使用,如切碎或磨成粉末,灑在肉品、湯品、咸稀飯中作提味香料,也可捲入春卷、墨西哥餅中,或是搭配川燙的肉類、海鮮,辟除腥味及做盤飾。
小茴香
小茴香原產於印度及地中海一帶,目前埃及也有廣泛種植,屬歐芹科草本植物。種子呈深綠色橢圓形,經曬干及壓碎後呈淺黃色,帶有葯味辛香味,因此只需少量加入烤肉及醬料,已散發濃烈香味。
沙姜
沙姜為姜科植物的根莖,含有揮發油、姜辣素、氨基酸等成分,帶有淡淡樟腦味,味辛性溫,除用於燉品、湯品、咖哩菜作調味外,亦可葯用,其味入肺胃脾經,既可發散風寒,祛痰止咳,又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杜松子
杜松子原產於北美洲及歐洲,是杜松子樹的莓果,最早為埃及人當作醫葯食用,多數作為腌漬食物的醬汁,或用作燉煮肉類的調味料,最重要的功用是釀制琴酒。在北歐及美國,杜松子多數用於腌泡汁、烤豬肉、泡甘藍菜等,使野味、肉類、禽類、香腸、燉品、湯品的味道更香濃。
香茅
香茅原產於東南亞,現在南美洲、北美洲、澳洲、非洲等地都有種植,葉片幼長,形似韭菜,莖干由嫩葉片層層包裹,帶有檸檬及柑橘的清香。乾的香茅通常用來沖泡成花草茶,只有新鮮的香茅可用作烹煮,使用香茅之前,應將根部切除及剝去葉的外皮,讓葉片散發香味,亦可將莖部放入水中煲出葉香。用香茅草造成的塞瑞香(Sereh Powder)可作為沙律、魚和湯品的調味料。
青檸
青檸是一種皮薄的小型水果,貌似檸檬,表皮綠色,經壓榨或蒸餾後,帶有檸檬、松油、檜木味。青檸經常用來代替檸檬調制食物,亦有製成青檸汁,用於調酒、咖哩菜、海鮮、餐後甜點等,亦同樣味美。它的皮可放在爐子上烘烤,放在盤中或杯緣做裝飾,以增加顏色與氣味。
馬郁蘭草
馬郁蘭草原產於地中海,是一種矮草,葉片呈橄欖型,溫和芳香中略帶點苦葯味,通常用於肉類、湯品、燉品作調味,食用前宜用手或杵把葉片擠壓及搗碎。
薄荷葉
薄荷葉素有「芳香葯草之王」之美譽,原產於亞洲,是多年生中草葯的干葉,其中最常見的兩種品種為留蘭香(spearmint)及胡椒薄荷(peppermint)。
薄荷葉色澤均勻,帶有濃烈甘香味,入口清爽涼快,不單止被廣泛採用其葯效,還應用於烹調料理作調味香草,多數用來去除魚及羊肉的腥味,或是搭配水果及甜點,用以提味。
貯存方面,把薄荷葉包裹在塑料袋,放入雪櫃,可貯存兩天,或把葉切碎,與水混於小冰塊盤,放進冰凍層冷凍。
迷迭香
迷迭香原產於地中海沿岸,屬紫蘇科草本植物,葉子呈長條形,花色外緣紅紫色,內緣白色,葉子製成的香料帶有茶葉及松樹一般的清新香味,經常用於烹調料理,尤其用作羊肉、豬肉、雞肉、兔肉等菜餚的調味料,亦有用作清淡的魚肉、蔬菜、西紅柿醬提味添加香味。
八角
八角原產於中國,屬常綠大喬木,種子蘊藏在豆莢里,含甘草味,通常用於燉菜或燜菜中提味,或用於特級醬油,如豉油雞及紅燒羊肉,亦是中國五香粉的主要成份,經常用於紅燒菜餚。
香草
香草原產於墨西哥,香草豆是熱帶蘭科植物的豆莢,香草粉及香草精便是從香草豆中取得的。香草豆莢在未熟時摘下,經過六個月加工處理至深褐色,再把它浸在酒精中,便可釀成香草精。
⑺ 沙姜是什麼東西
山柰,別名沙姜、山辣。以根莖入葯,溫中化濕,行氣止痛。主治急性胃腸炎,消化不良,胃寒疼痛,牙痛,風濕關節痛,跌打損傷。主產廣東、廣西和雲南,四川從廣西引種種在米易縣試種獲得成功。
⑻ 沙姜是指什麼姜啊
沙姜其實是另外一種類似於生薑的植物,沙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實外表看上去和一般的生薑沒有什麼不同,而且使用方式上也與普通生薑無異。
沙姜是粵菜常用的調味料之一,其味辛辣中帶著甜,香味很特殊,非常地惹味。沙姜在粵菜中的應用相當廣泛,尤其是製作葷菜時,加點沙姜能起到去腥增香的作用。
沙姜習性:
1、溫度:沙姜原產東南亞的熱帶地區,喜歡溫暖、濕潤的氣候,耐寒和抗旱能力較弱,植株只能無霜期生長,生長最適宜溫度是25-28℃,溫度低於20℃則發芽緩慢,遇霜植株會凋謝,受霜凍根莖就完全失去發芽能力。
2、光照:沙姜耐陰而不耐強日照,對日照長短要求不嚴格。故栽培時應搭蔭棚或利用間作物適當遮蔭,避免強烈陽光的照射。
3、水份:沙姜的根系不發達,耐旱抗澇性能差,故對於水分的要求格外講究。在生長期間土壤過干或過濕對姜塊的生長膨大均不利,都容易引起發病腐爛。
4、土壤:沙姜喜歡肥沃疏鬆的壤土或沙壤土,在粘重潮濕的低窪地栽種生長不良,在瘠薄保水性差的土地上生長也不好。姜對鉀肥的需要最多,氮肥次之,磷肥最少。
⑼ 沙姜是我們平時吃的姜嗎
沙姜的做法及營養知識詳細介紹 別名: 山柰、三奈 使用提示: 每次10克左右 沙姜知識介紹:山奈為多年生草本,不耐寒,根莖葯用。山奈性味功效猶如生薑,故俗稱沙姜。多年生草本。根莖塊狀,常數個相連,綠白色,芳香。葉二至四五片,貼地生長,近無柄,葉片廣卵形,葉面綠色,葉緣及先端紫色。穗狀花序自葉鞘中抽出,有花5~12剁,白色,朝開晚謝。蒴果柱形。花期8~9月。原產於非洲及亞洲熱帶。我國南部至西南部如兩廣、台灣、福建及雲南等省區有分布,多為栽培。喜生於山坡、林下、草叢中。秋末冬初,當地上莖葉枯黃時,挖取1~3年生根莖,洗去泥土,除去須根,橫切成片,用硫磺熏一天後,曬干。使用部分為姜科植物沙姜的根莖。 沙姜營養分析:山柰的根莖含有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龍腦(Borneol)、桂皮酸乙酯(Ethyl cinnamate)、莰烯(Camphene)。根莖尚含有山柰酚(Kaempferol)和山柰素(Kaempferide)。有散寒去濕及辟穢的作用。 沙姜補充信息:1. 置於衣物中,可防蟲蠢; 2. 吃薑一次不宜過多,以免吸收大量姜辣素,在經腎臟排泄過程中會刺激腎臟,並產生口乾、咽痛、便秘等「上火」症狀; 3. 爛姜、凍姜不要吃,因為姜變質後會產生致癌物,由於姜性質溫熱,有解表功效,所以只能在受寒的情況下作為食療應用。 沙姜適合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陰虛血虧,胃有鬱火者忌服。 沙姜食療作用:沙姜味辛、性溫,入胃經; 有溫中散寒,開胃消食,理氣止痛的功效; 適宜胃寒之人心腹冷痛,腸鳴腹瀉者,納谷不香,不思飲食,或停食不化之人食用。 《本草綱目》:「暖中,辟瘴癘惡氣,治心腹冷痛,寒濕霍亂。」,《本草匯言》:「治停食不化,一切寒中諸證。」 沙姜做法指導:烹調用途:主要作調味料,如用於配製鹵汁,或作「五香料」的配料。
⑽ 南姜就是沙姜嗎
南姜不是沙姜。南姜又稱為蘆葦姜,台灣鄉間尤其是接近山區的人家都會種幾棵供使用,在腌制桃李時,取根莖打碎後加入以增添風味之用,台灣特有的番茄切盤所用的沾醬除了醬油膏、糖粉之外,還要加入南姜細末才有最地道的風味。
南姜的外形類似樹根,顏色較深,體積較大,南姜皮顏色偏白,姜芽處呈微紅色。不耐寒,喜冬季溫暖、夏季濕潤環境,抗旱能力差,生長初期宜半陰,生長旺盛期需充足陽光。土壤宜肥沃,保濕力強。原產亞洲熱帶。分布於中國南部、西南部。越南、印度、馬來西亞至澳大利亞也有分布。
沙姜形態特徵:
根莖塊狀,單生或數枚連接,淡綠色或綠白色,芳香。葉通常2片貼近地面生長,近圓形,長7-13厘米,寬4-9厘米,無毛或於葉背被稀疏的長柔毛,干時於葉面可見紅色小點,幾無柄;葉鞘長2-3厘米。花4-12朵頂生,半藏於葉鞘中;苞片披針形,長2.5厘米;
花白色,有香味,易凋謝;花萼約與苞片等長;花冠管長2-2.5厘米,裂片線形,長1.2厘米;側生退化雄蕊倒卵狀楔形,長1.2厘米;唇瓣白色,基部具紫斑,長2.5厘米,寬2厘米,深2裂至中部以下;雄蕊無花絲,葯隔附屬體正方形,2裂。果為蒴果。花期:8-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