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毛派游擊隊來歷是什麼
印度毛派游擊隊於2004年9月21日成立,由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以及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合並而成。兩個組織於同年10月14日公布合並事宜,並籌組了臨時中央委員會,由人民戰爭領袖賈納帕蒂出任總書記。
它是印度毛派武裝,簡稱「印度共產黨(毛主義)」、「印度共產黨(毛)」或者「印共(毛)」,是印度一個信仰毛澤東思想的地下政黨,目標是推翻印度政府。
我國駐印度大使曾明確表示:中國與他們從來沒有任何關系,中國境內也沒有任何組織或團體與他們有任何聯系。
B. 印度毛派的介紹
印度共產黨(毛主義),簡稱「印共(毛)」,是印度一個信仰毛主義的地下政黨,目標是推翻印度政府。於2004年9月21日成立,由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以及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合並而成。兩個組織於同年10月14日公布合並事宜,並籌組了臨時中央委員會,由人民戰爭領袖賈納帕蒂出任總書記。印共(毛)通常被視為印度左翼極端組織納薩爾派,他們在1967年策動領導了西孟加拉無地農民的暴亂,即「納薩爾巴里運動」。印度真正的毛派革命始於1967年,他們在西孟加拉邦的納薩爾巴里起義,這被看成印度人民戰爭的一個轉折點。 起義發生後,中國《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春雷隆隆」(a peal of spring thunder,意譯),對這一起義給予高度評價。
C. 誰知道印度毛派武裝與吉爾斯坦反政府組織有什麼聯系與區別
印度毛派武裝,簡稱「印度共產黨(毛主義)」、「印度共產黨(毛)」或者「印共(毛)」,是印度一個信仰毛澤東思想的地下政黨,目標是推翻印度政府。於2004年9月21日成立,由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以及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合並而成。兩個組織於同年10月14日公布合並事宜,並籌組了臨時中央委員會,由人民戰爭領袖賈納帕蒂出任總書記。 印共(毛)通常被視為印度左翼極端組織納薩爾派,他們在1967年策動領導了西孟加拉無地農民的暴亂,即「納薩爾巴里運動」。
[編輯本段]意識形態
在2004年之前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和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兩個派系有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盡管他們有「消滅階級敵人」的共同信仰,前者認同毛澤東主義,而後者認同馬列主義,在他們合並之後該黨宣布以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作為一切行動的綱領,目的是通過實施民主革命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主義,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以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他們認為,毛澤東思想在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形成過程中,是繼馬列主義之後世界革命進入第三階段的產物,是馬列主義發展到新的更高階段的標志,是當代世界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的武裝斗爭來奪取政權。 在兩個派系合並後形成的「黨綱」文件中稱,全球化是「市場原教旨主義者」對人民的戰爭,「種姓制度」是一種社會壓迫。 該黨聲稱他們所發動的人民戰爭遵照由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游擊戰時期所發展的戰略路線,最終目標是通過新民主革命來組成人民政府。
[編輯本段]活動范圍
該黨在成立後的兩年中,勢力范圍迅速擴展,現在全印度170多個地區受到影響,其中北起尼泊爾邊境,南至安德拉邦南部山區被稱為「紅色走廊」的勢力強大,活動頻繁,該黨試圖把這一地區建成一個革命聯合區域。據信,到2009年10月,這個組織在印度20個邦中都有活動。中國北京的前《人民日報》駐印度首席記者任彥說,約有2億印度人在該黨的控制范圍內。同時,他們還與尼泊爾共產黨(毛)、不丹共產黨(毛)有聯系,但是尼泊爾共產黨(毛)否認有聯系。
[編輯本段]組織
該黨成立後,原來分別隸屬於「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和「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的人民游擊軍和人民解放游擊軍合並,合並後兩軍統稱為人民解放游擊軍。新德里的一家觀察機構估計他們有9000到10000名武裝士兵,擁有6500多支槍炮。[9]北京的人民網報道稱,它的武裝人員在2.5萬人左右,在村一級的外圍成員有5萬人。
[編輯本段]中國政府的態度
2005年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曾公開表態:「我們不清楚這些武裝組織為何盜用中國領袖毛澤東的名字?而且我們也不喜歡這樣。他們要這樣稱呼自己,我們也沒有辦法。但中國與他們從來沒有任何關系,中國境內也沒有任何組織或團體與他們有任何聯系。」
D. 印共與印共毛的區別是什麼
1、政黨不同
印共指印度共產黨。
印共毛派是以西孟加拉邦的下層階級為獲得土地而暴動襲擊地主為發端,事發村莊「納薩爾巴里Naxalbari」遂成為毛派的別名。
2、誕生時間不同
印度共產黨1920年成立共產主義小組,1933年12月建立全國性政黨。
印共毛派誕生於1967年,以西孟加拉邦的下層階級為獲得土地而暴動襲擊地主為發端,事發村莊「納薩爾巴里Naxalbari」遂成為毛派的別名。
3、影響不同
從1920年印度僑民共產黨成立之後,印度的共產黨內部就存在著關於黨的最低綱領和戰略策略之爭。黨內斗爭頻繁激烈,外部英國殖民當局的鎮壓也非常嚴厲,黨的命運多舛。
但是,印度共產黨還是參加了歷次的國會選舉,其政策也隨形勢變化而不斷進行調整著調整,成為印度政壇上一支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
印共毛派,隨著印共(毛)在國內持續的活躍,它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甚至形成了南亞國家的毛派與印度的毛派互動的局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共產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共毛派
E. 印度毛派武裝的介紹
印度毛派武裝,簡稱「印度共產黨(毛主義)」、「印度共產黨(毛)」或者「印共(毛)」,是印度一個信仰毛澤東思想的地下政黨,目標是推翻印度政府。於2004年9月21日成立,由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人民戰爭以及印度毛主義行動中心合並而成。兩個組織於同年10月14日公布合並事宜,並籌組了臨時中央委員會,由人民戰爭領袖賈納帕蒂出任總書記。印共(毛)通常被視為印度左翼極端組織納薩爾派,他們在1967年策動領導了西孟加拉無地農民的暴亂,即「納薩爾巴里運動」。
F. 印度毛派的發展歷程
1969年,以武裝起義為斗爭手段的印共(馬列)成立,但不到兩年,這個政黨就分裂了。總書記瑪瞿穆達的地位受到了挑戰。
1972年,他死於獄中。在整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印度毛派支離破碎,但是堅持毛澤東的階級斗爭和人民戰爭理論,仍然是他們的共同點。
1971年的孟加拉戰爭對毛派來說也是一個重大打擊。因為中國和巴基斯坦的良好關系,所以,印度毛派中的一些人在這場戰爭中站在了巴基斯坦一方,這種舉動很難被印度國內民眾的情感所接受,也進一步削弱了毛派的力量。
有意思的是,在整個分裂的過程中,親瑪瞿穆達的毛派還在七十年代分裂成了支持林彪和反對林彪的兩股勢力。
分裂後,印度毛派陷於沉寂。直到1993年4月11日,讀者在《印度時報》上又讀到了一段文字:「極左分子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有明顯的回潮趨勢。」
毛派回來了。從1993年至今,印度綿延的貧困山區為毛派提供了舞台,他們的勢力也從原來的4個邦擴展到印度28個邦中的13個邦。
1992年,印度前總理拉奧誠懇地向民眾道歉,認為政府始終沒有解決好土地改革的問題,而相關的承諾其實早在獨立前就已經做出。此後,一個選舉接一個選舉,貧困地區農民的生活並為因此改善。而毛派的核心目標——土地革命正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最大資本。在印度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印度農民的自殺率近年來也扶搖直上,社會分化加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印度的情報人員估計,目前的毛派武裝人員大概有兩萬人之多,僅去年一年就造成了近千人喪生,他們毀壞鐵路,搶銀行,劫獄,讓自己經常出現在印度報紙的頭版。
印度毛派領袖相信,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的發展,而他們的理論變化是,不再用上所有的力量去打贏一場戰爭,而是一邊採取偷襲戰術,一邊鞏固自己的根據地,毛澤東的游擊戰爭思想對他們的影響很深。
短短時間內,從尼泊爾邊境到印度東部,一條紅色走廊已然形成。在這條紅色走廊上,聚集著像比哈爾邦這樣印度最窮的地方,山脈險峻、叢林連綿,游擊隊在許多地方面對的都是缺員多達35%的印度警察和他們落後的武器。
在許多地區,毛派游擊隊已經取代政府來管理當地,並依靠稅收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比如恰蒂斯加爾邦的叢林里盛產竹子,毛派就嚮往來於叢林的竹子商人收取賦稅,並要求當地的道路建設公司同樣為之。而當政府帶領軍隊來到山區清剿毛派的時候,他們總是能受到當地農民的保護。印度毛派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們建立了嚴密的地下組織,這使得不了解當地情況的軍隊和警察很難對他們有所行動。但是,他們的勢力也僅僅限於農村,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無法接受毛派這樣的極端組織,而像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卻可以憑借自己的高效獲得民眾的支持,取得包括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在內的地方執政權。
2005年,中國駐印度大使孫玉璽也公開表示:「我們不清楚這些武裝組織為何盜用中國領袖毛澤東的名字;而且我們也不喜歡這樣。他們要這樣稱呼自己,我們也沒有辦法;但中國與他們從來沒有任何關系,中國境內也沒有任何組織或團體與他們有任何聯系。」
印度毛派共產主義中心(Maoist Communist Center of India, MCCI)
恰蒂斯加爾省(Chhattisgarh)、奧里薩(Orissa)省、安德拉省(AndhraPradesh)三角地帶為納薩爾派武裝(Maoist)藏匿區域。
簡介:印度納薩爾派武裝印度的納薩爾派(Naxalites),是印度毛澤東主義革命武裝的一支。此前該武裝派別曾在印度製造過多起襲擊事件,印度政府也曾下令嚴防,與此次襲擊不同的是,此前該武裝派別只是針對政府武裝人員,並沒有襲擊平民。[來源: 央視新聞時間:2010-05-28 12:17:07 ]
納薩爾派游擊隊於1967年組建於西孟加拉邦。據稱,盡管這支隱藏在印度深山老林中的武裝組織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但對印度安全構成的威脅卻是最大的。據印度情報機構估計,這支武裝大約有2000名作戰人員,但支持者無法統計,是一支名副其實的最具實力的反政府武裝。印度情報機構和政府官員坦言,納薩爾派武裝之所以能得到當地百姓的支持,是因為他們驅逐地主,重新分配土地,通過槍桿子來確保印度煙葉產品的價格,從而保證了當地窮人的收入。另外,由於納薩爾派推行男女平等,因此在女性社會地位低下的印度,特別是廣大農村容易招收到女兵。 印度左翼極端組織納薩爾,也稱印度毛派共產黨,曾被印度總理辛格稱為印度國內的最大威脅。該組織是1967年從印度共產黨中分離出來的一支,原來主要以西孟加拉作為活動中心。近年來,其活動遍及印度近40%的國土,主要集中在欠發達的印度中部和東部農村,尤以所謂的「紅色走廊」著名,控制面積達92000平方公里。組織的人員共有5萬名,其中2萬名為武裝人員。該組織受到印度主流政治團體的普遍反對。
納薩爾起源於西孟加拉邦的小村莊,1960年代,因其領導者不滿於印度共產黨(馬克思主義)的妥協政策,公開與其決裂,成立了「革命的反對派。」1967年,他們領導了無地農民暴動,即「納扎爾巴里運動」,因為其骨幹成員崇拜毛澤東,鼓動印度農民和下層階級發起暴動,推翻政府和上層階級,於是,該黨被命名為印共(毛)。
G. 印度毛共是什麼
就是印度共產黨中的毛派
另外還有中規中矩的共產國際派、斯大林派
H. 印度毛派武裝是個什麼組織!
納薩爾派武裝組織
納薩爾派武裝成立於1967年,目前共有7000多人。作為印度最大的反政府武裝組織,該武裝時常襲擊政府機構和警察部門,其活動范圍已擴大到印度17個邦。
納薩爾派武裝是毛派武裝,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共產主義武裝40年前在西孟加拉邦小鎮納薩爾發動的暴力革命。該派主要集中在印度中部的切蒂斯格爾邦、恰爾肯德邦和安德拉邦,武裝成員據說有3萬人左右。成員以城鄉貧困激進青年為主,經常襲擊政府軍警,勒索工程包商,甚至在若干偏遠地區成立稅收、司法等「行政機構」,儼然地方政府。
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曾多次公開表示,毛派共產黨叛亂問題已成為印度內政安全最大的威脅,他日前並且要求中央與地方政府合作解決此一問題
印度安全部隊多次遭納薩爾派武裝襲擊。2009年5月21日,印度東部馬哈拉施特拉邦警察遭納薩爾派武裝襲擊,造成16名警察死亡;2009年2月1日,15名警察在巡視達諾拉森林地區時被納薩爾派武裝打死。
毛派武裝簡單點就是游擊隊武裝:沒有技術裝備優勢,但是利用毛主席的理論,堅信持久戰。
I. 印度的紅色革命是指什麼
【軍武次位面】:楊樹
印度,其實已經打了多年內戰
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曾誇下豪言:「印度以它現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銷聲匿跡。」
為了實現這個「大國夢」,印度成了世界軍火市場的大買家,世界各大軍火商(除了中國)在印度身上真是躺賺。印度幾十年如一日的買買買,一要用來對付宿敵巴基斯坦,二要防備北邊的中國。
但這只是印度明面上的敵人,除了中巴,印度還有一個真正的心腹大患——反政府的「納薩爾派」(Naxalite)武裝。
▲納薩爾派武裝士兵
為什麼說他們是印度的「心腹大患」呢?咱們可以想像一下,無論是中國還是巴基斯坦,也許能把印度打成豬頭,卻不可能讓印度「滅國」,但「納薩爾派」可真的是要讓印度「江山變色」哦!
為什麼這么講呢?因為「納薩爾派」的主力,是印度共產黨!准確地講,是印共各派別中一直堅持武裝斗爭的印共(毛)派。
▲印共(毛)的旗幟
印共(毛)的黨綱指出:「我們是印度無產階級的聯合先鋒隊……以堅持持久人民戰爭和奪取政權為中心任務,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的道路。最低綱領是推翻新殖民主義間接統治和剝削下的印度半殖民地半封建體系……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大官僚買辦資產階級……」
▲印度的「紅色區域」(2007年)
據公開資料顯示,印共(毛)武裝的活動區域包括北起尼泊爾邊境,南至安得拉邦的廣大地區,涉及20個邦,170多個縣,有2億人生活在這一區域,被外界稱之為「紅色走廊」,儼然是一大片「革命根據地」。
無論印度當政者是誰,看著地圖上這紅彤彤的一大片,要說不是心腹大患,恐怕是自欺欺人。
▲印共創始人之一馬納本德·納特·羅易
這種局面從何而來?這就得從印度共產黨的歷史說起了。其實,印度共產黨比「印度共和國」老多了,歷程也非常復雜。
1921-1922年間,當時印度還屬於英國殖民地,在加爾各答、孟買、拉合爾等地的知識分子群體中逐漸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小組。1925年12月26日,各小組代表在康浦爾召開了建黨會議,印度共產黨誕生了。
1933年12月,印共加入共產國際,成為「全國性」的政黨。不過因為印度特有的民族和文化傳統,再加上一直受到殖民當局的打壓,使印共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色——持續不斷的分裂。
▲印共的黨旗,CPI是其英文名稱的縮寫
這種狀況在1947年印度獨立後尤為明顯,殖民時期還有爭取獨立的共同目標,如今真獨立了,未來的路該怎麼走?加上印共在二戰期間快速發展壯大,於是內部就出現了不同的觀點——有要學十月革命的,有要農村包圍城市的,有要與國大黨搞統一戰線的……
60年代,中蘇關系開始交惡,接著中印發生邊界戰爭,部分印共黨員認為印共已是「修正主義」,於是退黨另立了一支印共(馬克思主義),簡稱印共(馬)。
▲加爾各答支持納薩爾起義的集會
1967年,印度西孟加拉邦大吉嶺縣西里古里區納薩爾巴里爆發了持續4個多月的農民起義,即「納薩爾巴里起義」。
印共(馬)的部分成員在其中起了主導作用,而且非常明確的提出「不是為了奪取土地,而是為了奪取政權」的口號,從此他們就被印度政府叫作「納薩爾分子」了。
▲馬宗達因為搞「殲滅戰」(暗殺)
而遭到同志反對,後來被捕死於獄中
此事件又直接導致印共(馬)的分裂——因為對武裝斗爭的看法迥異,印共(馬)開除了許多支持起義的成員。於是,這部分人乾脆自立門戶,成立了印共(馬列),參加了起義的查魯·馬宗達被推舉為書記。
從此印共和印共(馬)堅持和平的議會路線,而印共(馬列)則走上堅持武裝斗爭的道路。
但印共(馬列)還在繼續分裂——1971年,因為對是否應該「殺害被稱為階級敵人的個人」有不同看法以及宗派沖突,該組織再次分裂為多個組織,其中實力最強的兩大組織是比哈爾邦的印共(馬列·人民戰爭集團)和安德拉邦的「印度共產主義中心」。
▲賈納帕蒂的真名叫馬帕拉·拉克什曼·拉奧
印度政府為他開出的懸賞為3600萬盧比(50萬美元)
這兩大組織雖然理念相近,但卻各自為戰。到了90年代,二者開始商量聯合,最後於2004年實現合並,建立了全國性政黨——印度共產黨(毛主義),簡稱印共(毛),賈納帕蒂(化名)任書記。
這個新政黨認為,印度國情與過去的中國相似,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農村人口居絕對多數,而且大多貧困,所以要走「通過持久的武裝斗爭奪取國家政權」的道路,這也是他們要給自己的黨取一個「毛主義」名稱的原因——效仿中國。
▲印共(毛)的營地
印共(毛)的決策機構為政治局,由13或14人組成,政治局下有中央委員會,由32名委員組成,中央委員會又產生軍事委員會和邦委員會,還有「出版部」(相當於宣傳部)、「醫療單位」和「掩護組織」(青年團、學生會、工人聯合會、婦女組織等),非常嚴密。
至此,一直分裂的印共,終於有了一次「合」,而且效果顯著。
二者合並後實力大增,迅速從比哈爾邦和安德拉邦向鄰近各邦擴張,僅在合並後的一年內,印共(毛)的活動范圍從4個邦擴展到16個邦,「從印度與尼泊爾的交界處一直延伸到印度的西海岸,受到印共(毛)活動影響的人數達到約1.8億」,幾乎相當於印度三分之一的土地。
▲印共(毛)武裝中的女戰士
2004年2月6日,奧利薩邦戈拉布德(Koraput)的武器庫被襲擊,528件武器被繳獲。
2005年11月13日,一支近千人的印共(毛)武裝襲擊了賈納巴德監獄,奪得數百槍支和大量彈葯,關押於此的印共(毛)成員被解救,「驚醒了一些邦政府和中央政府」。
2006年3月26日,奧里薩邦警察局的17輛汽車被繳獲。
2008年2月15日,奧利薩邦那訥亞格爾軍械庫100件武器以及價值20萬盧比的彈葯被劫掠。
更有甚者,印度恰蒂斯加爾邦的國大黨主席帕特爾和他的兒子,以及該邦前內務部長、「反納薩爾運動」領導人馬亨德拉·卡爾瑪等政要,都在印共(毛)的打擊下死亡,攻勢可謂凌厲。
▲辛格對反政府武裝態度強硬
印度政府當然要設法應對這個新情況,但由於執政黨的輪換,印度中央政府的策略搖擺不定,人民黨要求武力鎮壓,國大黨要求搞談判,再加上對外還要對付中巴,對內還有宗教沖突等各種爛事,印度政府無暇處理,實際上給印共(毛)提供了不少生存空間。
印度第13任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上台後,印度政府開始認真起來。
辛格反復強調,印共(毛)是印度「國內安全的最大隱患」。內政部長帕提爾在向議會作證時說:「他們最初使用的是斧頭和弓箭,後來使用手槍,然後開始使用AK-47,現在是手榴彈和地雷,當然還有火箭彈……我們決不能妥協,也不能與之進行談判,除非他們放下武器。」
2006年4月,辛格提出了「兩條腿走路」,即用胡蘿卜加大棒,武力加「招安」、收賣、策反的方法,企圖對印共(毛)派武裝進行打擊和分化瓦解,這成了印度政府對付印共(毛)的基本策略。
▲由於不能直接動用軍隊
用來圍剿的武裝實為印度二三流水平
2009年5月,印度投入大量警察、准軍事部隊,發動了「綠色狩獵行動」,在「紅色走廊」的5個邦展開了對「納薩爾分子」的全面圍剿。印度出動的各種武裝力量加起來超過30萬,還有印度空軍的10架直升機和從以色列進口的12架無人機提供支援——印度政府把圍剿行動稱為「2.5線戰爭」。
情報方面,印度政府設立了專門的「特種情報局」,利用收買和卧底的方式打探情報。除了中央政府,印度各邦也組織突擊隊,甚至是民團,展開對「納薩爾分子」的攻勢。
▲按照印度政府立場拍攝的電影
《紅色警戒·內心之戰》
輿論方面,印度官方大力宣傳「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不需要革命,印度政府十分強大,反政府力量沒有機會取勝。並且把「納薩爾分子」稱為「恐怖分子」,通過影視節目,大力進行宣傳。
相比之下,印共(毛)較正規的武裝力量不到2萬,外圍的輔助力量也不超過4萬,武器裝備更是無法相提並論。懸殊的對比之下,印共(毛)損失慘重,政治局成員有6人被殺,中央委員損失一半,地盤也大為縮水,印度官方甚至宣稱要在2022年前「徹底消滅游擊隊」。
面對圍剿,印共(毛)一方面收縮力量,一方面針鋒相對地發動了一系列反擊。
▲被地雷炸毀的印度警察車輛
2010年4月6日,在恰蒂斯加爾邦的丹特瓦達地區,號稱世界上最大准軍事安全部隊的印度中央後備警察部隊和該邦的警察被打了埋伏,80多名官兵死亡。
2013年2月22日,比哈爾邦警察部隊的汽車中了「地雷戰」,至少3名警察死亡。
2014年12月1日,包括副指揮官B.S Verma和助理指揮官Rajesh Kauria在內的14名中央後備警察,在南恰蒂斯加爾邦的蘇格馬縣遭伏擊身亡。
2017年4月24日,印度恰蒂斯加爾邦蘇格馬縣,300名印共(毛)武裝人員發動襲擊,25名警察身亡。
「納薩爾分子」的斗爭也引來了印度內外的關注,瑞士左翼作家簡·米爾達(Jan Myrdal)曾於2010年前往「游擊區」采訪16天,寫出了《紅星照耀印度》一書,對印共(毛)非常贊賞。一位領導人拉奧(C.R.Rao)甚至還很樂觀的表示,「要在2025年奪取全國革命的勝利」。
為什麼印共(毛)如此頑強?
首先,印共(毛)的群眾基礎牢固。
印共(毛)的支持者多為貧苦農民,而印度的貧農又實在太多了。
印共(毛)影響比較大的比哈爾邦、奧里薩邦、中央邦、北方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是印度最貧窮的地區,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為40%,表列部落的人口佔印度表列部落總人口的49%,占貧困表列部落總人口的63%。
其次,是土地問題。
窮人為什麼這么多?根源在於沒有土地。
印度也搞土地改革,但是很不徹底,至今仍有近2億人沒有土地,導致農民陷入貧窮。例如,比哈爾邦是印度人均佔有土地最少的邦,67%的小土地持有者僅佔16%耕地,而4.1%的地主卻佔有25%,還有400萬以上的貧民地寸土地也沒有。
▲2004年,溫鐵軍教授在印度農村調研
農民要獲得土地,如果走合法途徑,非常不容易。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農業專家溫鐵軍曾親赴印度考察,他在比哈爾邦看到大片土地撂荒,因為土地訴訟案件數以萬計,在判決之前不能開墾,只能荒著……多長時間才能判決呢?10年!
農民們為了保住土地經常抗議,卻又招來警察的棒打,再加上嚴重的種姓歧視,貧苦農民苦上加苦,紛紛投向反政府武裝。
▲印度警察的武器——彈弓!
第三,政府力量不足。
印度法律規定,軍隊只能對外,對內只能用警察和准軍事部隊。印共(毛)的根據地,多在偏遠的深山密林,人煙稀少,政府鞭長莫及。2007年12月,印共(毛)偷襲了查蒂斯加邦的一座監獄,放走300多名囚犯,而獄警僅有3人!
▲印度警察的防具——藤牌!
印度警察的缺員率最高可達35%,裝備低劣,人手不足。人員素質更加很糟糕,許多警察酗酒成癮,業務能力差。據2005年的一份調查,在賈坎德邦的一個警察訓練中心,395個警察中竟有235個不會用槍……
其實,這些現象都指向同一個根源——印度政府和司法體系的腐敗和低效,這大抵符合「官逼民反」的普遍規律。
印度行政體系分為6級,中央、邦、地區、分區、鄉鎮、村。邦相對自治,邦政府和議會都由選舉產生。這套體系在印度特有的國情下導致兩個缺陷:
一是中央與邦的垂直關系復雜。某個黨在中央是執政黨,在邦卻可能是在野黨,或者反過來,治理效率大受影響;
二是邦及以下的黨爭嚴重。比如在克拉拉邦,即使是由信仰接近的印共和印共(馬)輪流執政,雙方還時常互相攻擊對方是「替美國中央情報局工作」,其它政黨就更不說了。
所以,無論中央和地方,還是在邦各黨,嘴炮互黑者多,為民請命者少,低效的司法體系又指望不上,陷入惡性循環。
▲「人民法庭」的執法
相反,印共(毛)相對集中統一,執行力強,治理倒是頗有成效。
他們以武力迫使地主減租一半,迫使貪官污吏交出贓款用來救濟貧民,部分用於自身。到他們地盤上施工和經營的企業,會被收取10%的「稅費」,實質上等同於接管了這個地區。農民得了實惠,自然會倒向反政府的一方。
印共(毛)的司法體系非常簡單,就是一個「人民法庭」。法庭的依據並非成文的法律,而是類似於「約法三章」那樣的「規矩」——強奸?遊街!殺人?砍頭!叛變?槍斃!
的確簡單粗暴,但在那些貧窮落後的地區,卻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印度很多地區,婦女遭遇的暴力和犯罪非常嚴重,在印共(毛)控制區卻由於這種近乎於不講理的執法而大幅度下降,這又吸引了很多原本地位低下的婦女積極參加地下武裝。由於其群眾基礎牢固,政府和警察很難搞到情報,即使佔領某地也難以鞏固軍事打擊的成果。
而且,印度的打擊力量中,還有反過來幫倒忙的——各邦政府僱傭的民團多由死於「納薩爾分子」之手的警察或卧底家屬組成,並非正規武裝,復仇情緒強烈,不擇手段。
▲印版強拆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切蒂斯格爾邦(Chhattisgarh)的「特別警務隊」,這支民團採用放火、殺人、強奸的手段來對付印共(毛),在掃盪中燒毀了644個村莊,把幾十萬老百姓驅趕到「戰略村」圈起來,企圖孤立對手——太像當年的鬼子了。
這些惡行遭到印度社會和國際人權組織的強烈譴責,印度最高法院於2011年判定「特別警務隊」違憲,要求邦政府收回裝備並調查其罪行,邦政府馬上劃清界限,宣稱這些都是「部落民」乾的,跟我沒關系……
像這樣的清剿,不僅沒效果,反而還給印共(毛)鞏固了基礎,製造了大批潛在對手。
▲2013年,印共(毛)的活動區域小了很多
實際上,從2012年開始,印共(毛)已經漸漸扭轉頹勢,雖然地盤少了,但基本盤未損,形成了僵持局面。
但印共(毛)也存在很多問題,使得他們能夠自保卻難以壯大。
一是基礎不夠廣泛。
貧農雖然數量多,但文化水平和能力有限,思想覺悟低,只能在「農村根據地」活動,在城市就不靈了,「奪取全國政權」更是無從談起。此外,包括印共在內的許多左翼政黨也認為印共(毛)走極端,紛紛與之劃清界限,在國際上也得不到任何支持。
▲印度政府也會爭取人心
二是印度政府的非軍事手段在漸漸擠壓印共(毛)的空間。
2004年上台的辛格政府更加重視公平和社會底層的利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印度的民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綠色狩獵行動」進行的同時,印度政府也實施了諸如修公路、建設通訊設施、救濟貧農等配套措施,以圖爭取人心,產生了一定效果。
▲辛格交班,莫迪上台
三是莫迪政府的態度更加強硬。
相比之前的歷屆總理,莫迪雄心更甚,務實且強硬,並因此在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優勢。
莫迪要實現印度的「大國夢」,鐵定要「攘外必先安內」,在之前的基礎上,以超過前任的強硬態度,在軍事、經濟、民生領域發動更加切實有效的攻勢——鑒於印度政府總體上強大許多,印共(毛)或許將會被進一步壓縮。
▲印度低烈度內戰的根源:土地兼並嚴重
貧富差距太大,窮人太多
這場較量已經持續幾十年,誰能笑到最後?還是要看誰能爭取到民心了
如果印度政府越來越爛,難保「納薩爾分子」不會發展壯大,甚至把紅旗插到新德里;如果印度政府能夠不斷改善民生,確保老百姓大多能過上好日子,再施之軍事高壓,則印共(毛)也將失去存在的土壤,難保不被拔除。
其實,這可能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天上不會掉餡餅,權利只能通過斗爭得來。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部以「印度內戰」為題材的印度電影《無法避免的戰爭》,豆瓣評分8.4,質量還是不錯的。相信大家看慣了寶萊塢的鶯歌漫舞,唱唱跳跳,一定會對這部角度獨特,也有思想性的電影留下深刻印象,前面的幾幅動圖,即出自這部影片。
關於印度的「心腹大患」,你有什麼評論?請在留言中寫下你的感想
J. 印度毛主義
印度共產黨,信仰馬克思主義。
印度毛主義信仰毛澤東思想。
印共(毛)的武裝人員有2.5萬人,擁有的武器超過了2萬件。農民對在對政府逐漸失去了信心之後,越來越多的農民將目光投向了印共(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