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CA戰斗機上艦,印度為什麼敢稱其為亞洲第一
LCA光輝戰斗機是印度自行設計和生產的一型第三代戰斗機,採用了三角翼的布局設計。這種布局之前法國達索公司生產的幻影2000上使用過。但是LCA戰斗機卻並不像幻影2000一樣成功。而印度稱其為亞洲第一,筆者認為也不過是印度自我吹噓的一種言論。原因非常簡單。首先就是LCA雖然在立項的時候是國際先進水平,但是在其完成研究的今天,光輝戰斗機實際上已經落伍。其次就是亞洲地區的海軍強國除了我國之外,還有俄羅斯的艦隊。所以光輝戰斗機實際上在亞洲艦載機俱樂部中並不吃香。最後就是LCA本身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整個飛機的作戰效能實際上不高。
最後就是LCA本身存在一定的問題,導致整個飛機的作戰效能實際上不高。筆者之前查詢的消息顯是LCA戰斗機在滿載的情況下,不能通過滑躍甲板在航母上起飛。只能在空載的情況下起飛,這意味著LCA即使上艦了,也無法形成作戰能力。因為根本帶不了武器啊。
B. 印度空軍的戰斗機
蘇-30MKI戰斗機
2001年4月28日,俄羅斯和印度在伊爾庫茨克簽署了俄向印度轉讓成批生產蘇-30MKI殲擊機許可證的合同,這是兩國迄今為止簽訂的一項金額最大的軍事技術合同,價值33億美元。除了向俄羅斯直接購買32架蘇-30MKI戰斗機外,印度還得到俄方授權,在今後17年內生產140架蘇-30MKI殲擊機。蘇-30MKI成了印度空軍裝備的最新型戰斗機。
蘇-30MKI是俄羅斯蘇霍伊實驗設計局研製的先進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斗機,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該機採用翼身融合體技術,有很好的氣動性能;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機頭略向下垂,大量採用鋁合金和鈦合金,傳統3梁式機翼;具有機動性和敏捷性好、續航時間長等特點,可以進行超視距作戰。該機裝有著名的AL-31F渦輪風扇可操縱推力矢量發動機,具有高度機動性。最大起飛重量達30噸,最大平飛馬赫數能達到2.35。
蘇-30MKI主要機載設備有N-101相干脈沖多普勒雷達,具有邊跟蹤邊掃描和下視/下射能力,可同時攻擊兩個目標,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綜合火控系統將雷達、紅外搜索/跟蹤感測器、激光測距儀與頭盔顯示器協同起來,並顯示在廣角平視顯示器上。戰機雙翼下有12個武器掛點,可以掛載4~6枚R-27中程空空導彈、R-73近距紅外空空導彈等。
「幻影」2000戰斗機
從法國進口的49架「幻影」2000戰斗機是印度空軍的新型主力戰機之一。
「幻影」2000戰斗機是法國達索公司研製的超音速戰斗機,主要任務是截擊和制空,亦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幻影」2000採用與「幻影」III相同的無尾三角翼氣動布局,但應用了電傳操縱、放寬靜穩定度、復合材料等先進技術以及大推力的渦扇發動機和更先進的電子設備,所以作戰能力大幅度提高,屬第3代超音速戰斗機。
「幻影」2000戰斗機裝備有9個外掛架(機身下5個,兩機翼下各兩個),執行截擊任務時可帶兩枚R530中距和兩枚R550近距空對空導彈,用於對地攻擊時可載各種炸彈。另外,印度還和法國簽訂了價值3.78億歐元的合同,以購買10架法國的「幻影」2000H型戰斗機。2000年10月9日,印度空軍參謀長蒂普尼斯稱,空軍計劃使用「幻影」2000型戰斗機來實施核武器的投放。
「美洲虎」攻擊機
印度空軍還裝備有116架英法聯合研製的「美洲虎」攻擊機,主要用於近距空中支援,有多種改型。
從外形上看,「美洲虎」頗有特點———它在機翼上部裝備有導彈掛架,迎面一看,彷彿在肩膀上扛了兩枚導彈。該機最大飛行馬赫數為1.5,最大作戰半徑1300千米,機上裝有兩門30毫米航炮,可外掛各種空對地武器,最大載彈量約 4.5噸。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法國空軍的「美洲虎」戰機曾參戰實施對地攻擊,結果被地面火力擊傷多架。
LCA戰斗機
2001年1月4日,由印度自行研製的輕型作戰飛機(LCA)首次試飛成功。印度軍方高度評價這一成功,稱之為「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值得印度自豪」。LCA因此成為印度空軍的「未來之星」。
LCA飛機整個研發過程歷時近18年,可謂路途坎坷。據印度媒體稱,LCA整體技術十分先進,號稱是「世界上最輕的多功能戰斗機」。這種輕型超音速戰斗機集速度、機動性、加速性、可靠性於一體,符合現代空戰的嚴格要求,能實施全天候制空、對海、對地攻擊作戰任務。
從公布的照片看,LCA飛機頗似「幻影」2000的濃縮版。在未來,LCA飛機將與蘇-30MKI重型戰斗機構成輕、重搭配。LCA的機載雷達很有特點,它是一部多功能雷達。它具有探測、追蹤、地形迴避和制導武器發射等功能,在計算機系統的處理下,掃描和追蹤可同時進行。多普勒脈沖使其具有俯視射擊效果和地形繪制能力。LCA共有7個裝備外掛點,在武器的配置上力求作到最大的適應性,即可發射各種導彈、炸彈和火箭。根據任務需要,LCA可發射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空對艦導彈。
米格—21戰斗機
20世紀50年代初期,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出米格-21「魚窩」戰斗機,此後曾不斷改進,出口到全世界37個國家。印空軍擁有4種型號125架米格-21戰斗機。
作為一種性能優異的單發輕型超音速戰斗機,米格-21重量輕,機動性好,爬升快,跨音速和超音速操縱性好。從外形上看,米格-21小巧靈活,戰機的最大飛行馬赫數能達到2.1,作戰半徑270千米。武器裝備有:一門23毫米雙管機炮,備彈200發,翼下4個掛架可帶4枚K-13A紅外空對空導彈或「先進環礁」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也可帶火箭彈或常規炸彈。載彈量一噸。
也許是由於服役時間太長的緣故,印度空軍的米格-21戰斗機事故率較高。為解決這一問題,印度空軍出資數億美元,從1999年開始與俄羅斯合作,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希望米格-21能繼續承擔主力戰斗機的重任。
米格—29戰斗機
作為當今世界優秀的第3代戰斗機之一,米格-29在國際軍火市場上一直頗為暢銷,曾出口10餘個國家。在印度空軍中,米格-29戰斗機也是當仁不讓的「頂樑柱」。
米格-29戰斗機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雙發高機動性超音速戰斗機,可執行截擊、護航、對地攻擊和偵察等多種任務。俄羅斯出具的技術任務書上說明,米格-29的近距作戰和超視距作戰性能均優於美國的F-16和F/A-18。
米格-29戰斗機採用全後掠下單翼,雙垂尾正常式布局,帶有較寬的機翼前緣邊條,液壓助力機械式操縱系統,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復合材料結構佔全機重量的7%,作戰半徑574千米,最大平飛馬赫數能達到2.3。米格-29戰斗機的特點是強調飛機的高亞音速機動性、加速性和爬升性能,但不具隱形能力,是典型的第3代戰斗機。
米格-29戰斗機裝備有大功率脈沖多普勒雷達,具有下視/下射能力和超視距攻擊,機翼下有8個外掛點,可攜帶先進的中距和近距空空導彈,如R-60紅外空空導彈,也可攜帶R-73A或R-73E紅外空空導彈以及各種炸彈和火箭等。機上裝有「警笛」3全向雷達告警系統,還有獨具特色的頭盔瞄準具(可用於導彈離軸發射)等。
印度「導彈之父」、總統卡拉姆曾多次在公開場合直截了當地指出:「弱小並不令人尊重,因此,印度(在軍事上)必須強大。」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印度「以軍強國」的願望越來越強烈,三軍不斷購買先進武器裝備,修改作戰理論。作為未來戰場上的主力,針對宿敵巴基斯坦空軍的「先發制人」戰略,印度空軍認為,國土防空作戰理論已經過時,
並提出一種全新的作戰理論,即「戰略性威懾防空」。
「戰略性威懾防空」就是指印度空軍利用信息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優勢,在承受住敵對國最初的攻擊後,用現代化技術和高性能的遠程飛機,通過空中加油,延長空中作戰時間,對入侵之敵進行大縱深和遠距離的反擊作戰,以求「後發制人」。
印度空軍認為,巴基斯坦空軍已制定了「先發制人」的空戰理論,謀求將印空軍戰機摧毀於「巢穴」,縮小其空軍兵力的劣勢。因此,印度空軍必須要承受住巴基斯坦空軍的第一波「先發制人」的打擊,然後對巴基斯坦進行毀滅性的反擊,從而獲取戰爭的勝利。在2005年10月份巴基斯坦空軍舉行的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高分2005」演習中,巴基斯坦空軍就重點演練了「先發制人」的打擊戰略。所以,印度空軍官員稱,「戰略性威懾防空」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強大的災難性的遠程戰略反擊能力給對手以震懾,讓其不敢輕舉妄動,以不戰而屈人之兵。
印度空軍的「戰略性威懾防空」理論指出,印度空軍能否「後發制人」,關鍵是能否在巴空軍「先發制人」的打擊中生存下來。因此,印度空軍必須構築完善的預警系統,盡早發現巴空軍襲擊徵兆,以進行有效防護。印度空軍已經與以色列簽署合同,購買4架「費爾康」預警機,並自行研製3架預警機,使印度空軍在2012年以前的預警機數達到7架,實現全天24小時的偵察監視和指揮作戰,並打造印度空軍的空中指揮中心。另外,為防止巴空軍的攻擊,印度還加緊打造可用於防空的導彈防禦系統,自行研製「天空」防空導彈。
同時,「戰略性威懾防空」還強調,反擊作戰應把戰場引向敵領空,以減少空戰的附帶損傷。為此,印度空軍決定購買空中加油機。據悉,印度已與烏茲別克簽署協議,購買6架伊爾-78空中加油機,並選派飛行員和技術人員赴烏學習伊爾-78空中加油機的駕駛、空中加油及維護與保養技術。印度空軍已裝備4架空中加油機。印度空軍官員稱,經空中加油後,印度蘇-30MKI戰機的續航能力將提高3倍以上,其他飛機也可在空中加油機的幫助下攻擊7000公里范圍內的任何目標。
而且,為增強「戰略性威懾防空」的效應,印度空軍計劃從俄租賃或購買圖-22戰略轟炸機,並在未來15年內,將現有39個戰斗中隊擴編為55個,裝備190架可執行核打擊任務的蘇-30MKI戰斗機。軍事專家稱,一旦印度空軍裝備圖-22戰略轟炸機,印度空軍的戰略反擊能力將會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印度空軍的「戰略性威懾防空」理論還認為,取得空間優勢和信息優勢是印度空軍實施「戰略性威懾防空」的重要條件。因此,在該理論的指導下,印度空軍新戰略計劃《空軍2020年遠景規劃》就強調,印度應利用其在信息技術和空間技術領域的核心競爭優勢,加快天基預警、偵察、通信力量建設,奪取制空天權,全面提升空軍的縱深戰略打擊能力。
為此,印度不斷加大太空投入,分別參與俄羅斯和歐洲的全球導航定位系統,研製各式衛星和太空武器。印度空軍計劃,最遲在2007年以前擁有一套以衛星為基礎的軍事偵察和監視系統。
C. 印度的LCA戰斗機服役了嗎
去年的消息,LCA在2013年2月要通過演習試驗飛行後,進行最後的作戰服役驗收。如果飛機滿足所有參數指標,其首個中隊將在Bengaluru部署。
根據1月10日的消息,印度花費28年時間打造的第一種純國產LCA「光輝」輕型戰斗機終於交付印度空軍,印度媒體盛贊它的「性能排進世界前八」、是「印度航空工業的里程碑」雲雲。
D. 印度LCA輕型戰斗機是如何研製出來的
LCA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滿足印度空軍需要研製的單座單發輕型全天候超音速戰斗攻擊機,主要任務是爭奪制空權、近距支援,是印度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高性能戰斗機。印度空軍提出其作戰能力必須優於美國的F-20。
LCA項目是由印度政府1983年提出的,作為米格-21和Ajeet的後繼機,1988年底完成任務規劃,90年完成初始設計。
飛機的研製工作由航空發展局劃分為600個工作單元,由全國50家公司與機構分工完成,如國防材料研究室研製發動機用超合金,國家物理試驗室研製碳纖維,國家航空試驗室作疲勞試驗,印度斯坦航空公司作靜力試驗,印度技術學院研究復合材料結構,作系統模擬試驗。可謂印度航空工業整體的結晶。但實際上LCA的研製最終還是很大程度上依賴外國——特別是美英的技術力量才能進行下去,如以1000萬美元合同從達索公司聘請30名工程師進行技術援助,並向美國提出引進技術的申請。1987年已提出採用美國莫格公司電傳操縱系統用零件,利爾·西格勒公司的電傳操縱系統技術,霍尼韋爾公司的任務計算機、導航設備,本迪克斯公司的座艙顯示、剎車、液壓技術,諾斯羅普公司F-20上的電子綜合化技術,通用電氣公司的F404發動機。所以LCA並不是靠印度本身的力量所研製出來的。
1995年11月17日首架技術驗證機TD-1出廠,首飛原定於96年7月,後推遲到99年中,96年底完成第二架驗證機TD-2的製造。由於技術和管理的問題,LCA計劃進度不斷延遲,進展緩慢。1998年印度接連試驗核武器,美國停止了對印度的幫助,同年5月印度不得不將自行開發的GTRE發動機交給俄羅斯進行為期兩年的測試工作。LCA從70年代提出設想,到2001年1月5日的試飛,整個研發過程歷經了近18年,已耗資數百億盧比。在此過程中遭受過國人的嚴厲批評和外界的冷嘲熱諷。另外印度搞核試驗遭到美國制裁使其受到很大影響,因為兩架驗證機採用的是美國GE通用電氣公司製造的發動機。經過了這些曲折之後試飛成功,自然是一個鼓舞。LCA的試飛的消息傳出,印度全國反應強烈,總理瓦傑帕伊向參加試驗的全體人員表示熱烈祝賀。1月5日,當地各大報紙也都報道了該機試飛成功的消息。難怪印度政要如此高興,因為它確實來之不易。
E. 印度LCA戰斗機有哪些歷史
LCA的首架原型機TD-1的第四次飛行,在外形上顯然受法制幻影-2000影響甚多。另外原型機還是安LCA戰斗機裝的F404發動機,單單在日後的換發問題上,改動工作量就很大一架戰斗機從研製到投產前後歷時三十多年,這在航空史上實屬罕見。不過根據印度軍方公布的材料,融合了印度軍事和民用領域中各項最新研究成果的LCA輕型作戰飛機,整體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LCA的氣動外形經過廣泛的風洞試驗和復雜的計算機分析,結果產生了類似幻影-2000的布局。該機採用無水平尾翼的大三角翼設計,這種氣動外形能夠在確保LCA輕小性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操縱面,擴大外掛的選擇性、增強近距纏斗的能力,同時繼承了無尾三角翼優秀的短距起降能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高速性能,但印度軍方認為,現代空戰強調的是高機動性以及視距外打擊能力,沒有必要追求更大的飛行速度。從雙輪前起落架和粗壯的主起落架可以看出LCA已經做好了上艦准備。
F. 印度LCA戰斗機的研發過程是什麼樣的
LCA機體的40%都採用了先進的復合材料,不僅有效地降低了飛機的自重和成本,而且加強了飛機在近距纏斗中對高過載的承受能力。機體復合材料、機載電子設備以及相應軟體都具有抗雷擊能力,這使得LCA能夠實施全天候作戰。
據印度航空發展局介紹,LCA正常起飛重量8500公斤,最大平飛速度2080千米/小時,具備一定的隱身性能。在這里要指出的是LCA的外形並沒有採用隱身設計,由於LCA機體極小,大量採用復合材料,進氣道的「Y」型設計遮擋住渦輪葉片的因素使得LCA的擁有了所謂的「隱身性能」。
TD-1在班加羅爾進行地面測試,LCA的進氣道對應於2080千米/小時的速度要求採用簡單的不可調式,令人感到驚訝的是翼面下的襟副翼動作裝置的整流罩是如此的巨大LCA原定的動力裝置為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的F404-GE-F2J3發動機。1999年印度進行核試驗後,美國停止向其提供發動機,因而LCA生產型將不得不採用本國研製的「卡韋里」渦輪風扇發動機,目前該發動機樣機正在俄羅斯進行測試。
LCA的機身和機翼內都布置了油箱上,機翼和機腹下可以掛載1200升和800升的副油箱。值得一提的是LCA配有空中受油裝置,為這種小飛機提高了續航力。據印度軍方披露,適於在航母上起降的艦載型LCA也在試制進程中。
這架LCA模型展示了LCA的典型掛載方案,三具副油箱+四枚無制導炸彈+兩枚自衛用空空導彈LCA兩側機翼下各有三個外掛點,機身下方也有一個外掛點。飛機還可外掛電子吊艙和偵察吊艙。
電子設備在現代化戰機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LCA所配備的「綜合數字電子設備」是由設備系統,管理系統,推進系統、電氣系統及飛行控制系統共同組成。其核心是一個LCA戰斗機「32位任務計算機」,能夠完成諸如飛行控制、機載設備自檢等數據計算任務。任務計算機軟體採用美國國防部Ada語言。
在1月4日首飛前數日,LCA在進行地面滑跑測試,LCA的精確導航及制導是通過「慣性導航系統」及「全球定位系統」共同完成。該機裝備有抗干擾無線電通信系統以及先進的電子對抗設施。電磁和電光接收機/干擾機等電子戰設備,為飛機提供了必要的「軟殺傷」能力。
LCA採用了玻璃座艙技術。氣泡式座艙罩為駕駛員提供了絕佳的環視視野。兩個多功能顯示屏能向飛行員及時准確地提供信息。在激烈的空戰中,飛行員所需的重要數據能以高亮形式閃動在平視顯示器上;「HOTAS-側桿操縱」概念確保飛行員無須手離操縱桿,便可完成各項操作。
LCA的機載雷達很有特點,它是一部多功能雷達。它具有探測、追蹤、地形迴避和制導武器發射等功能。在計算機系統的處理下,掃描和追蹤可同時進行,能夠在瞬間鎖定並攻擊多個目標。多普勒脈沖使其具有俯視射擊效果和地形繪制能力。地形測繪、頻率捷變以及其他電子反干擾技術,令雷達系統完成能夠滿足現代空戰的需求。
1月4日,LCA首飛,起落架沒收起,LCA的環境控制系統為駕駛員提供一個高度舒適的環境,同時向機載電子設備提供適度製冷;飛行控制系統採用了先進的四餘度數字式線傳飛行控制系統,具備極佳的可靠性和靈敏性。印度軍方宣稱,駕駛LCA將是一件十分輕松愜意的事情……
印度LCA輕型戰機印度軍方已打算用LCA與俄制SU-30構成輕重結合的搭配。然而,按照目前的研製進度,這種造價不菲的印度國產戰機,有可能面臨還未正式就過時的尷尬境地。
繼LCA之後的是MCA計劃,從這幅印度航空發展局的三面圖可以看出MCA才是名副其實的隱身戰斗機,應用了矢量噴管,無垂尾。也許LCA只是一塊鋪路石。主要性能指標單座、單發全天候多功能戰斗機。機種:通用型;海軍型;雙座教練機。
G. 印度有自行研製的戰斗機嗎
有!
HF-24「風神」戰斗機
HF-24「風神」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印度空軍研製的單座雙發戰斗機,也是印度本
國研製的第一種超音速戰斗機。1956年開始設計,1961年6月原型機開始試飛。HF-24隻
有兩種型別:HF-24 Mk.1是作為對地攻擊戰斗機而設計的,第一架預生產型於1963年3月
首次飛行,生產型於1967年11月首次試飛,1977年停產,共製造了129架。HF-24Mk.1T是
串列雙座教練型,1970年4月試飛,1977年停產,共製造了18架。HF-24均裝兩台不帶加
力的「奧菲斯」703發動機,單台推力為21.57千牛(2300公斤),機頭裝4門30毫米「阿登
」Mk.2機炮,可攜帶多種火箭彈及炸彈。目前,HF-24正逐步被米格-23所替代,到1986
年,印度只有18架HF-24服役。現已全部退役。
技術數據
外形尺寸
翼展 9.00米
機長 15.87米
機高 3.60米
機翼面積 28.00米2
主輪距 2.80米
前主輪距 5.56米
重量及載荷
飛機空重 6195千克
起飛重量(帶腹部副油箱) 8951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10908千克
推重比(起飛重量8951千克,無外掛) 0.49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高度12000米) M1.02
最大允許速度(海平面,錶速) 1112公里/小時
失速速度 256公里/小時
著陸速度 268公里/小時
爬升時間(從海平面至12200米) 9分20秒
起飛滑跑距離 850米
作戰半徑(低空) 238公里
(高空截擊) 396公里
轉場航程 1445公里
H. 什麼是LCA
LCA型別有:單座基本型;LCA-T雙座教練型,將來可能會取代Kiran教練機;NAVALLCA,計劃中的海軍型,將在飛機尾部增加著艦攔阻鉤。LCA計劃總費用為560億盧比。美方則估計費用為650~780億盧比。除了兩架技術驗證機外,HAL還在製造5架原型機,目前的客戶則只有印度空軍,大約需要200架左右,算上海軍型也不會太多,生產型的飛機大約單價在2500萬美元左右。但是,看現在LCA舉步維艱的情形,LCA何時投入、能否投入裝備還存在很大的疑問。
2002年6月5日LCA第二次試飛,飛行了大約30分鍾。令外界驚訝的是該機於2001年1月完成了首飛,直到目前才第二次試飛,進度非常緩慢。印度國防部稱已經制定了2008年將LCA引入空軍服役的戰機發展目標。
隨後,幾經計劃延期和技術延誤之後,第二架LCA原型機在班加羅爾進行了飛行試驗。目前看來,在2010年前該戰斗機服役的可能性不大。最近有媒體稱,印政府正在從國外尋找適當的替換機種。這表明LCA計劃的前景潛伏著危機。印度工業界部分人士認為,LCA的拖延,主要是政治而非設計上的原因。一位工業界人士說:「LCA計劃受政治驅動,它將繼續為政府官員提供就業機會,並將無限期地繼續下去。」2002年底,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LCA將在3年內投產。他說等原型機完成一系列試驗和測試飛行之後,印度將在3年時間內生產該型戰斗機,用於海空軍。費爾南德斯聲稱鑒於印度將在4到5年內實現俄羅斯蘇-30MKI戰斗機的國產化,和其他戰斗機一起為印度構成一支強大的空軍隊伍。
印度信息系統技術公司於2002年7月成為LCA提供機身復合材料的設計軟體。該軟體能夠增強復合材料的設計能力。機身復合材料由輕型高強度纖維混合構成,強度大。估計LCA機身的45%由這種復合材料構成。
在關鍵的數字飛行控制計算機設備上,2002年11月確定由英國BAE系統公司提供。該合同是由印度航空發展部ADE授予的。從事飛機飛控系統開發的BAE系統控制公司將提供6套激勵器和感測器,每套包括28個可更換元件。該公司同時在兩架飛行中的LCA飛機上完成激勵器硬體的性能測試。這項工作預計將花費2000萬美元。作為主要分包商的Moog公司將生產系統激勵設備部分。BAE系統控制公司與ADE在為輕型戰斗機設計飛控系統方面具有建設性關系。實際上,隨著關鍵的數字飛行控制技術的引進,LCA的國產化程度與印度官方的說法已經相去甚遠了。
進入2003年後,印度軍方一些好高騖遠的研製計劃開始暴露出其固有缺陷,例如自行研製的高性能反坦克導彈、空空導彈都遇到了無法自行解決的困難,這對LCA的進程也產生了負面影響。
I. LCA戰斗機的服役事件
印度本土自行研製的「敏捷」輕型戰斗機(LCA),在2007年進行的海平面飛行測試中遭遇一連串失敗,引起了各界對於飛機推力系統的質疑。如果相關問題無法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印度1983年即開始實施的第四代戰斗機項目計劃將可能進一步被迫推遲。
「敏捷」輕型戰斗機是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為滿足印度空軍需要而研製的單座單發輕型全天候超音速戰斗攻擊機,主要任務是奪取制空權、近距支援,也是印度自行研製的第一種高性能戰斗機。LCA戰斗機項目計劃於1983年開始實施,期間原定研發計劃因各種因素至少3次被延遲,最終直至2001年才進行首次試飛。印度空軍提出LCA戰斗機的作戰能力必須優於美國的F-20輕型戰斗機。
LCA戰斗機的兩架原型機(PV-2、PV-3)共在泰米爾納德邦阿拉科納姆市(Arakkonam)的拉賈利海軍基地(INSRajali)實施了24次海平面飛行測試。LCA戰斗機此前進行的試飛工作都是在班加羅爾市進行的。阿拉科納姆市的環境條件與班加羅爾市截然不同,班加羅爾市位於平均海平面以上大約3018英尺海拔高度。阿拉科納姆市位於班加羅爾市以東大約215公里,拉賈利海軍基地擁有一條規格較高的跑道,位於平均海平面以上大約80米海拔高度,且與具可比性的同類跑道相比,它是最長的。在阿拉科納姆市進行的飛行測試旨在利用其接近海平面的、炎熱而又潮濕的獨特氣候環境,評估LCA戰斗機各項系統在這種氣候條件下的作戰性能和可靠性,並對LCA戰斗機的低空飛行能力進行測試。
然而,海平面飛行測試結果顯示,LCA戰斗機無法達到一些關鍵飛行性能指標,尤其表現在最大飛行速度以及起飛等方面。據悉,LCA戰斗機無法在海平面飛行中加速到設計最大飛行速度1.05馬赫,盡管它曾經在更高飛行高度的測試中達到1.6馬赫的飛行速度。專家指出,這可能是因為LCA戰斗機安裝的推力裝置功率不夠造成的。負責LCA戰斗機項目計劃的工程師們則表示,為了達到指標飛行速度,將必須對進氣口等系統進行一系列改進,或者安裝新型發動機。但是不管採取何種辦法,都將耗費大量時間。
在研製人員找到有效解決方法之前,印度軍方將不可能批准LCA戰斗機進入最終作戰部署。LCA戰斗機的最終用戶——印度空軍曾於2006年訂購20架戰機,但是他們顯然不會同意引進動力不足的戰機。據悉,LCA戰斗機使用的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設計生產的F404型發動機,靜態推力可以達到80.5千牛。但是飛機推力取決於大量其它因素,包括發動機與機身的結合情況、進氣口的空氣攝入量、航空動力學、發動機罩、機翼等等都可能削弱飛機的實際推力。專家們透露,LCA「敏捷」輕型戰斗機正是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進氣口的設計以及發動機與機身的融合造成了飛機推力損耗。
對於有消息說,LCA戰斗機項目的低速生產階段以及印度空軍已經定購的20架戰機,有可能改裝經過特殊改進的GE404IN20型發動機,專家們則予以了否定。他們表示,盡管GE404IN20型發動機具有壽命更長等顯著優點,但是在海平面飛行時可能也無法產生足夠的推力。專家指出,未來可能需要測試功率更加強大的發動機,如GE414型發動機(F-18E/F戰斗機即裝備該型發動機)等。
印度軍方已經指示印度航空發展局(ADA)盡快找到LCA戰斗機飛機推力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案。LCA戰斗機已經進行了725次飛行測試,原計劃於2010年年底獲得初始作戰能力(IOC),並於2011年至2012年獲得全面作戰能力(FOC)。印度航空發展局此前計劃對LCA戰斗機進行裝備副油箱和武器掛架測試,並將進行導彈發射等一系列試驗。